○劍南道東西道九 嶺南道五管十 △劍南道 成都府 隋蜀郡. 武德四年, 改爲益州, 置總管府, 管益、綿、陵、遂、資、雅、嘉、滬、戎、會、松、翼、巂、南寧、昆、恭十七州. 益州領成都、雒、九隴、郫、雙流、新津、晉原、青城、陽安、金水、平泉、玄武、綿竹等十三縣. 又置唐隆、導江二縣. 二年, 分置邛、眉、普、榮、登五州, 屬總管府. 又置新都、什邡二縣. 三年, 罷總管, 置西南道行台. 仍分綿竹、導江、九龍三縣立濛州, 陽安、金水、平泉三縣立簡州, 割玄武屬梓州. 又析置德陽、新繁、萬春三縣. 九年, 罷行台, 置都督府, 督益、綿、簡、嘉、陵、眉、犍、邛十州, 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 貞觀二年, 廢濛州之九隴、綿竹、導江來屬, 仍改萬春爲溫江. 六年. 罷南寧都督, 更置戎州都督, 屬益州. 八年, 兼領南金州都督. 十年, 又督益、綿、簡、嘉、陵、雅、眉、邛八州, 茂、巂二都督...
○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隴右道八 淮南道 揚州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 武德三年, 杜伏威歸國, 於潤州江寧縣置揚州, 以隋江都郡爲兗州, 置東南道行台. 七年, 改兗州爲邗州. 九年, 省江寧縣之揚州, 改邗州爲揚州. 置大都督, 督揚、和、滁、楚、舒、廬、壽七州. 貞觀十年, 改大都督爲都督, 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 龍朔二年, 升爲大都督府. 天寶元年, 改爲廣陵郡, 依舊大都督府. 乾元元年, 複爲揚州. 自後置淮南節度使, 親王爲都督, 領使;長史爲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事. 恆以此爲治所. 舊領縣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郵、戶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九, 口九萬四千三百四十七. 天寶領縣七, 戶七萬七千一百五, 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 在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三裏, 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裏. 江都 漢縣, 屬廣陵國. 隋爲江都郡. 武德三年, 改爲兗州, 七年改爲邗州, 九年..
○河東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河東道 河中府 隋河東郡. 武德元年, 置蒲州, 治桑泉縣, 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 二年, 置蒲州總管府, 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 三年, 移蒲治河東縣, 依舊總管府. 其年, 置溫泉縣. 九年, 又置都督府, 管蒲、虞、芮、邵、泰五州, 仍省溫泉縣. 其年, 罷都督府. 貞觀八年, 割虢州之永樂來屬. 十七年, 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 開元八年, 置中都, 改蒲州爲河中府. 其年, 罷中都, 依舊爲蒲州, 又與陝, 鄭、汴、懷、魏爲“六雄”. 十二年, 昇爲“四輔”. 天寶元年, 改爲河東郡. 乾元元年, 複爲蒲州, 割安邑屬陝州. 三年四月, 置河中府, 析同州之朝邑, 於河西鹽坊置河西縣, 來屬. 元年建卯月, 又爲中都. 元和三年, 複爲河中府. 舊領縣五, 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 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 天..
王者司牧黎元, 方制天下. 列井田而底職貢, 分縣道以控華夷. 雖《皇墳》、《帝典》之殊塗, 《禹貢》、《周官》之異制, 其於建侯胙土, 頒瑞剖符, 外湊百蠻, 內親九牧, 古之元首, 鹹有意焉. 然子弟受封, 周室竟貽於衰削;郡縣爲理, 秦人不免於敗亡. 蓋德業有淺深, 制置無工拙. 殷、周未爲得, 秦、漢未爲非. 摭實而言, 在哲後守成而已. 謹詳前代隆平之時, 校今日耗登之數, 存諸戶籍, 以志休期. 昔秦並天下, 裂地爲四十九郡, 郡置守尉, 以禦史監之. 其地西臨洮, 而北沙漠, 東縈南帶, 皆際海濱. 漢興, 以秦郡稍大, 析置郡國. 武帝斥越攘胡, 土宇彌廣. 哀、平之季, 凡郡國百有三, 縣千三百一十四, 道三十二, 侯國二百四十一, 而諸郡置十三部刺史分統之. 謂司隸、並、荊、兗、豫、揚、冀、青、徐、益、交、涼、幽等十三州. 漢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裏, 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
昔禹得《河圖》、《洛書》六十五字, 治水有功, 因而寶之. 殷太師箕子入周, 武王訪其事, 乃陳《洪範》九疇之法, 其一曰五行. 漢興, 董仲舒、劉向治《春秋》, 論災異, 乃引九疇之說, 附於二百四十二年行事, 一推咎征天人之變. 班固敘漢史, 采其說《五行志》. 綿代史官, 因而纘之. 今略舉大端, 以明變怪之本. 《經》曰:“水曰潤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 土爰稼穡.”又曰:“建用皇極.”《傳》曰:“畋獵不時, 飲食不享, 出入不節, 奪民農時, 及有奸謀, 則木不曲直. 棄法律, 逐功臣, 殺太子, 以妾爲妻, 則火不炎上. 好治宮室, 飾台榭, 內淫亂, 犯親戚, 侮父兄, 則稼穡不成. 好戰功, 輕百姓, 飾城郭, 侵邊境, 則金不從革. 簡宗廟, 不禱祠, 廢祭祀, 逆天時, 則水不潤下.”《經》曰“敬用五事”, 謂“貌曰恭, 言曰從, 視曰明, 聽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