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年, 太常少卿祖孝孫既定雅樂, 至六年, 詔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樂章. 其後至則天稱制, 多所改易, 歌辭皆是內出. 開元初, 則中書令張說奉制所作, 然雜用貞觀舊詞. 自後郊廟歌工樂師傳授多缺, 或祭用宴樂, 或郊稱廟詞. 二十五年, 太常卿韋縚令博士韋逌、直太樂尚沖、樂正沈元福、郊社令陳虔申懷操等, 銓敘前後所行用樂章, 爲五卷, 以付太樂、鼓吹兩署, 令工人習之. 時太常舊相傳有宮、商、角、徵、羽《宴樂》五調歌詞各一卷, 或雲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銓集, 詞多鄭、衛, 皆近代詞人雜詩, 至縚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爲七卷. 又自開元已來, 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 其孫玄成所集者, 工人多不能通, 相傳謂爲法曲. 今依前史舊例, 錄雅樂歌詞前後常行用者, 附於此志. 其五調法曲, 詞多不經, 不複載之. 冬至祀昊天於圓丘樂章八首貞觀二年, 祖孝孫定雅樂. 貞觀六年, ..
국외연구소/→ 구당서 舊唐書
高祖登極之後, 享宴因隋舊制, 用九部之樂, 其後分爲立坐二部. 今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樂聖樂》, 凡八部. 《安樂》者, 後周武帝平齊所作也. 行列方正, 象城郭, 周世謂之城舞. 舞者八十人. 刻木爲面, 狗喙獸耳, 以金飾之, 垂線爲發, 畫猰皮帽. 舞蹈姿制, 猶作羌胡狀. 《太平樂》, 亦謂之五方師子舞. 師子鷙獸, 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 綴毛爲之, 人居其中, 像其俯仰馴狎之容. 二人持繩秉拂, 爲習弄之狀. 五師子各立其方色. 百四十人歌《太平樂》, 舞以足, 持繩者服飾作昆侖象. 《破陣樂》, 太宗所造也. 太宗爲秦王之時, 征伐四方, 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 及即位, 使呂才協音律, 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 百二十人披甲持戟, 甲以銀飾之. 發揚蹈厲, 聲韻慷慨. 享宴奏..
樂者, 太古聖人治情之具也. 人有血氣生知之性, 喜怒哀樂之情. 情感物而動於中, 聲成文而應於外. 聖王乃調之以律度, 文之以歌頌, 蕩之以鍾石, 播之以弦管, 然後可以滌精靈, 可以祛怨思. 施之於邦國則朝廷序, 施之於天下則神祇格, 施之於賓宴則君臣和, 施之於戰陣則士民勇. 三五之代, 世有厥官, 故虞廷振幹羽之容, 周人立弦誦之教. 洎蒼精道喪, 戰國塵飛, 禮樂出於諸侯, 《雅》、《頌》淪於衰俗. 齊竽燕築, 俱非皦繹之音;東缶西琴, 各寫哇淫之狀. 乃至播鞀入漢, 師摯寢弦. 延陵有自鄶之譏, 孔子起聞《韶》之歎. 及始皇一統, 傲視百王. 鍾鼓滿於秦宮, 無非鄭、衛;歌舞陳於漢廟, 並匪《鹹》、《韶》. 而九成、六變之容, 八佾、四懸之制, 但存其數, 罕達其情. 而制氏所傳, 形容而已. 武、宣之世, 天子弘儒, 采夜誦之詩, 考從臣之賦, 朝吟蘭殿, 暮奏竹宮, 乃..
貞觀十四年, 太宗因修禮官奏事之次, 言及喪服, 太宗曰:“同爨尚有緦麻之恩, 而嫂叔無服. 又舅之與姨, 親疏相似, 而服紀有殊, 理未爲得. 宜集學者詳議. 餘有親重而服輕者, 亦附奏聞.”於是侍中魏征、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奏議曰: 臣聞禮所以決嫌疑, 定猶豫, 別同異, 明是非者也. 非從天降, 非從地出, 人情而已矣. 夫親族有九, 服術有六, 隨恩以薄厚, 稱情以立文. 然舅之與姨, 雖爲同氣, 論情度義, 先後實殊. 何則?舅爲母之本族, 姨乃外戚他族, 求之母族, 姨不在焉, 考之經典, 舅誠爲重. 故周王念齊, 每稱舅甥之國;秦伯懷晉, 實切《渭陽》之詩. 在舅服止一時, 爲姨居喪五月, 循名喪實, 逐末棄本. 蓋古人之情, 或有未達, 所宜損益, 實在茲乎! 《記》曰:“兄弟之子, 猶子也. 蓋引而進之也;嫂叔之不服, 蓋推而遠之也.”禮:繼父同居, 則爲之期;未嘗同居..
建中元年三月, 禮儀使上言:“東都太廟闕木主, 請造以祔.”初, 武後於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 至中宗已後, 兩京太廟, 四時並饗. 至德亂後, 木主多亡缺未祔. 於是議者紛然, 而大旨有三:“其一曰, 必存其廟, 遍立群主, 時饗之. 其二曰, 建廟立主, 存而不祭, 若皇輿時巡, 則就饗焉. 其三曰, 存其廟, 瘞其主, 駕或東幸, 則飾齋車奉京師群廟之主以往. 議者皆不決而罷. 貞元十五年四月, 膳部郎中歸崇敬上疏:“東都太廟, 不合置木主. 謹按典禮. 虞主用桑, 練主用栗, 重作栗主, 則埋桑主. 所以神無二主, 猶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也. 今東都太廟, 是則天皇后所建, 以置武氏木主. 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廟, 蓋將以備行幸遷都之所也. 且殷人屢遷, 前八後五, 前後遷都一十三度, 不可每都而別立神主也. 議者或雲:‘東都神主, 已曾虔奉而禮之, 豈可以一朝廢之乎?’且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