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禮:四時各以孟月享太廟, 每室用太牢, 季冬蠟祭之後, 以辰日臘享於太廟, 用牲如時祭. 三年一祫, 以孟冬. 五年一禘, 以孟夏. 又時享之日, 修七祀於太廟西門內之道南:司命, 戶以春, 灶以夏;門, 厲以秋, 行以冬, 中溜則於季夏迎氣日祀之. 若品物時新堪進禦者, 所司先送太常, 與尚食相知, 簡擇精好者, 以滋味與新物相宜者配之. 太常卿奉薦於太廟, 不出神主. 仲春薦冰, 亦如之. 武德元年五月, 備法駕迎宣簡公, 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 祔於太廟, 始享四室. 貞觀九年, 高祖崩, 將行遷祔之禮, 太宗命有司詳議廟制. 諫議大夫硃子奢建議曰: 按漢丞相韋玄成奏立五廟, 諸侯亦同五. 劉子駿議開七祖, 邦君降二. 鄭司農踵玄成之轍, 王子雍揚國師之波, 分塗並驅, 各相師祖, 鹹玩共所習, 好同惡異. 遂令曆代祧祀, 多少參差, 優劣去取, 曾無畫一. 《傳》稱“名位..
국외연구소/→ 구당서 舊唐書
武德、貞觀之制, 神祇大享之外, 每歲立春之日, 祀青帝於東郊, 帝宓羲配, 勾芒、歲星、三辰、七宿從祀. 立夏, 祀赤帝於南郊, 帝神農氏配, 祝融、熒惑、三辰、七宿從祀. 季夏土王日, 祀黃帝於南郊, 帝軒轅配, 後土、鎮星從祀. 立秋, 祀白帝於西郊, 帝少昊配, 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 立冬, 祀黑帝於北郊, 帝顓頊配, 玄冥、辰星、三辰、七宿從祀. 每郊帝及配座, 用方色犢各一, 籩、豆各四, 簠、簋各二, 、俎各一. 勾芒已下五星及三辰、七宿, 每宿牲用少牢, 每座籩、豆、簠、簋、、俎各一. 孟夏之月, 龍星見, 雩五方上帝於雩壇, 五帝配於上, 五官從祀於下. 牲用方色犢十, 籩豆已下, 如郊祭之數. 帝嚳, 祭於頓丘. 唐堯, 契配, 祭於平陽. 虞舜, 咎繇配, 祭於河東. 夏禹, 伯益配, 祭於安邑. 殷湯, 伊尹配, 祭於偃師. 周文王, 太公配, 祭於..
封禪之禮, 自漢光武之後, 曠世不修. 隋開皇十四年, 晉王廣率百官抗表, 固請封禪. 文帝令牛弘、辛彥之、許善心等創定儀注. 至十五年, 行幸兗州, 遂於太山之下, 爲壇設祭, 如南郊之禮, 竟不升山而還. 貞觀六年, 平突厥, 年穀屢登, 群臣上言請封泰山. 太宗曰:“議者以封禪爲大典. 如朕本心, 但使天下太平, 家給人足, 雖闕封禪之禮, 亦可比德堯、舜;若百姓不足, 夷狄內侵, 縱修封禪之儀, 亦何異於桀、紂?昔秦始皇自謂德洽天心, 自稱皇帝, 登封岱宗, 奢侈自矜. 漢文帝竟不登封, 而躬行儉約, 刑措不用. 今皆稱始皇爲暴虐之主, 漢文爲有德之君. 以此而言, 無假封禪. 禮雲, ‘至敬不壇’, 掃地而祭, 足表至誠, 何必遠登高山, 封數尺之土也!”侍中王珪對曰:“陛下發德音, 明封禪本末, 非愚臣之所及.”秘書監魏征曰:“隨末大亂, 黎民遇陛下, 始有生望. 養之則至..
隋文帝開皇中, 將作大匠宇文愷依《月令》造明堂木樣以獻. 帝令有司於京城安業裏內規兆其地, 方欲崇建, 而諸儒爭論不定, 竟議罷之. 煬帝時, 愷複獻明堂木樣並議狀, 屬遷都興役, 事又不就. 終於隋代, 季秋大享, 恆在雩壇設祀. 高祖受禪, 不遑創儀. 太宗平定天下, 命儒官議其制. 貞觀五年, 太子中允孔穎達以諸儒立議違古, 上言曰:“臣伏尋前敕, 依禮部尚書盧寬、國子助教劉伯莊等議, 以爲‘從昆侖道上層祭天’. 又尋後敕雲:‘爲左右閣道, 登樓設祭. ’臣檢六藝群書百家諸史, 皆名基上曰堂, 樓上曰觀, 未聞重樓之上而有堂名. 《孝經》雲:‘宗祀文王於明堂’. 不雲明樓、明觀, 其義一也. 又明堂法天, 聖王示儉, 或有翦蒿爲柱, 葺茅作蓋. 雖複古今異制, 不可恆然, 猶依大典, 惟在樸素. 是以席惟颭秸, 器尚陶匏, 用繭栗以貴誠, 服大裘以訓儉, 今若飛樓架道, 綺閣淩雲..
《記》曰:“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感物而動, 性之欲也.”欲無限極, 禍亂生焉. 聖人懼其邪放, 於是作樂以和其性, 制禮以檢其情, 俾俯仰有容, 周旋中矩. 故肆覲之禮立, 則朝廷尊;郊廟之禮立, 則人情肅;冠婚之禮立, 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 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 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 則君臣篤. 是知禮者, 品彙之璿衡, 人倫之繩墨, 失之者辱, 得之者榮, 造物已還, 不可須臾離也. 五帝之時, 斯爲治本. 類帝禋宗, 吉禮也;遏音陶瓦, 凶禮也;班瑞肆覲, 賓禮也;誅苗殛鯀, 軍禮也;厘降嬪虞, 嘉禮也. 故曰, 修五禮五玉, 堯、舜之事也. 時代猶淳, 節文尚簡. 及周公相成王, 制五禮六樂, 各有典司, 其儀大備. 暨幽、厲失道, 平王東遷, 周室浸微, 諸侯侮法. 男女失冠婚之節, 《野麕》之刺興焉;君臣廢朝會之期, 踐土之譏著矣. 葬則奢儉無算, 軍則狙詐不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