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制, 天子居曰“衙”, 行曰“駕”, 皆有衛有嚴. 羽葆、華蓋、旌旗、罕畢、車馬之眾盛矣, 皆安徐而不嘩. 其人君舉動必以扇, 出入則撞鍾, 庭設樂宮, 道路有鹵簿、鼓吹. 禮官百司必備物而後動, 蓋所以爲慎重也. 故慎重則尊嚴, 尊嚴則肅恭. 夫儀衛所以尊君而肅臣, 其聲容文采, 雖非三代之制, 至其盛也, 有足取焉. 衙. 凡朝會之仗, 三衛番上, 分爲五仗, 號衙內五衛:一曰供奉仗, 以左右衛爲之;二曰親仗, 以親衛爲之;三曰勳仗, 以勳衛爲之;四曰翊仗, 以翊衛爲之;皆服鶡冠、緋衫裌;五曰散手仗, 以親、勳、翊衛爲之, 服緋施裲襠, 繡野馬;皆帶刀捉仗, 列坐於東西廊下. 每月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 號曰內仗. 以左右金吾將軍當上, 中郎將一人押之, 有押官, 有知隊仗官. 朝堂置左右引駕三衛六十人, 以左右衛、三衛年長強直能糾劾者爲之, 分五番. 有引駕佽飛六十六人, 以佽..
중국25사(번역중)
自周、陳以上, 雅鄭淆雜而無別, 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 至唐更曰“部當”. 凡所謂俗樂者, 二十有八調: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爲七宮;越調、大食調、高大食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鍾商爲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 雙角, 小食角、歇指角、林鍾角、越角爲七角;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 黃鍾羽. 般涉調、高般涉爲七羽. 皆從濁至清, 迭更其聲, 下則益濁, 上則益清, 慢者過節, 急者流蕩. 其後聲器浸殊, 或有宮調之名, 或以倍四爲度, 有與律呂同名, 而聲不近雅者. 其宮調乃應夾鍾之律, 燕設用之. 絲有琵琶、五弦、箜篌、箏, 竹有觱篥、簫、笛, 匏有笙, 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 土則附革而爲鞡, 木有拍板、方響, 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 倍四本屬清樂, 形類雅音, 而曲出於胡部. 複有銀字之名, 中管之格, 皆前代應律之器也. 後人..
聲無形而樂有器. 古之作樂者, 知夫器之必有弊, 而聲不可以言傳, 懼夫器失而聲遂亡也, 乃多爲之法以著之. 故始求聲者以律, 而造律者以黍. 自一黍之廣, 積而爲分、寸;一黍之多, 積而爲龠、合;一黍之重, 積而爲銖、兩. 此造律之本也. 故爲之長短之法, 而著之於度;爲之多少之法, 而著之於量;爲之輕重之法, 而著之於權衡. 是三物者, 亦必有時而弊, 則又總其法而著之於數. 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黃鍾, 然後律、度、量、衡相用爲表裏, 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 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 不幸而皆亡, 則推其法數而制之, 用其長短、多少、輕重以相參考. 四者既同, 而聲必至, 聲至而後樂可作矣. 夫物用於有形而必弊, 聲藏於無形而不竭, 以有數之法求無形之聲, 其法具存. 無作則已, 苟有作者, 雖去聖人於千萬歲後, 無不得焉. 此古之君子知物之終始, 而憂世之慮深, 其多爲..
五曰凶禮. 《周禮》五禮, 二曰凶禮. 唐初, 徙其次第五, 而李義府、許敬宗以爲凶事非臣子所宜言, 遂去其《國恤》一篇, 由是天子凶禮闕焉. 至國有大故, 則皆臨時采掇附比以從事, 事已, 則諱而不傳, 故後世無考焉. 至開元制禮, 惟著天子賑恤水旱、遣使問疾、吊死、舉哀、除服、臨喪、冊贈之類, 若五服與諸臣之喪葬、衰麻、哭泣, 則頗詳焉. 凡四方之水、旱、蝗, 天子遣使者持節至其州, 位於庭, 使者南面, 持節在其東南, 長官北面, 寮佐、正長、老人在其後, 再拜, 以授制書. 其問疾亦如之, 其主人迎使者於門外, 使者東面, 主人西面, 再拜而入. 其問婦人之疾, 則受勞問者北面. 若舉哀之日, 爲位於別殿, 文武三品以上入, 哭於庭, 四品以下哭於門外. 有司版奏“中嚴”、“外辦”. 皇帝已變服而哭, 然後百官內外在位者皆哭, 十五舉音, 哭止而奉慰. 其除服如之. 皇帝服:一..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 前一日, 尚舍設禦幄於太極殿, 有司設群官客使等次於東西朝堂, 展縣, 置桉, 陳車輿, 又設解劍席於縣西北橫街之南. 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南, 道東;褒聖侯位於三品之下, 介公、酅公位於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於介公之西, 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於縣東, 六品以下位於橫街之南. 又設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於文、武官三品之東、西, 四品以下分方位於文、武官當品之下. 諸州使人又於朝集使之下, 諸親於四品、五品之南. 設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 東方、南方在東方朝集使之東, 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 每國異位重行, 北面;四等以下, 分方位於朝集使六品之下. 又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 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 武官在介公之南, 少退, 每等異位重行;諸親位於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諸州朝集使, 東方、南方在宗親之南, 使人分方於朝集使之下;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