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 前一日, 尚舍設禦幄於太極殿, 有司設群官客使等次於東西朝堂, 展縣, 置桉, 陳車輿, 又設解劍席於縣西北橫街之南. 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南, 道東;褒聖侯位於三品之下, 介公、酅公位於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於介公之西, 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於縣東, 六品以下位於橫街之南. 又設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於文、武官三品之東、西, 四品以下分方位於文、武官當品之下. 諸州使人又於朝集使之下, 諸親於四品、五品之南. 設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 東方、南方在東方朝集使之東, 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 每國異位重行, 北面;四等以下, 分方位於朝集使六品之下. 又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 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 武官在介公之南, 少退, 每等異位重行;諸親位於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諸州朝集使, 東方、南方在宗親之南, 使人分方於朝集使之下;諸方客, 東方、南方在東方朝集使之南, 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南, 每國異位重行. 其日, 將士填諸街, 勒所部列黃麾大仗屯門及陳於殿庭, 群官就次. 侍中版奏“請中嚴”. 諸侍衛之官詣閣奉迎, 吏部兵部主客戶部贊群官、客使俱出次, 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 引四品以下及諸親、客等應先置者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服袞冕, 冬至則服通天冠、絳紗袍, 禦輿出自西房, 即禦座南向坐. 符寶郎奉寶置於前, 公、王以下及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 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上公一人詣西階席, 脫舄, 跪, 解劍置於席, 升, 當禦座前, 北面跪賀, 稱:“某官臣某言:元正首祚, 景福惟新, 伏惟開元神武皇帝陛下與天同休. ”冬至雲:“天正長至, 伏惟陛下如日之升. ”乃降階詣席, 跪, 佩劍, 俯伏, 興, 納舄, 複位. 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前承詔, 降, 詣群官東北, 西面, 稱“有制”. 在位者皆再拜. 宣制曰:“履新之慶, 與公等同之. ”冬至雲:“履長. ”在位者皆再拜, 舞蹈, 三稱萬歲, 又再拜. 初, 群官將朝, 中書侍郎以諸州鎮表別爲一桉, 俟於右延明門外, 給事中以祥瑞桉俟於左延明門外, 侍郎、給事中俱就侍臣班. 初入, 戶部以諸州貢物陳於太極門東東、西廟, 禮部以諸蕃貢物可執者, 蕃客執入就位, 其餘陳於朝堂前. 上公將入門, 中書侍郎、給事中皆降, 各引其桉入, 詣東、西階下立. 上公將升賀, 中書令、黃門侍郎俱降, 各立, 取所奏之文以次升. 上公已賀, 中書令前跪奏諸方表, 黃門侍郎又進跪奏祥瑞, 俱降, 置所奏之文於桉. 侍郎與給事中引桉退至東、西階前, 桉出. 初, 侍中已宣制, 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 戶部尚書進詣階間跪奏, 稱:“戶部尚書臣某言:諸州貢物請付所司. ”侍中前承制, 退, 稱:“制曰可. ”禮部尚書以次進詣階間, 跪奏, 稱“禮部尚書臣某言:諸蕃貢物請付所司. ”侍中前承制, 退, 稱:“制曰可. ”太府帥其屬受諸州及諸蕃貢物出歸仁、納義門, 執物者隨之. 典儀曰:“再拜. ”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 侍中前, 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皇帝降座, 禦輿入自東房, 侍臣從至閣. 引東、西面位者以次出, 蕃客先出. 冬至, 不奏祥瑞, 無諸方表. 其會, 則太樂令設登歌於殿上, 二舞入, 立於縣南. 尚舍設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又禦座東南, 西向;介公、酅公在禦座西南, 東向;武官三品以上又於其後;朝集使、都督、刺史, 蕃客三等以上, 座如立位. 設不升殿者座各於其位. 又設群官解劍席於縣之西北, 橫街之南. 尚食設壽尊於殿上東序之端, 西向;設坫於尊南, 加爵一. 太官令設升殿者酒尊於東、西廂, 近北;設在庭群官酒尊各於其座之南. 皆有坫、冪, 俱障以帷. 吏部兵部戶部主客贊群官、客使俱出次, 通事舍人引就朝堂前位, 又引非升殿者次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改服通天冠、絳紗袍, 禦輿出自西房, 即禦座. 典儀一人升就東階上, 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諸客使以次入就位. 侍中進, 當禦座前北面跪奏, 稱:“侍中臣某言:請延諸公、王等升. ”又侍中稱:“制曰可. ”侍中詣東階上, 西面, 稱:“制延公、王等升殿上. ”典儀承傳, 階下贊者又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應升殿者詣東、西階, 至解劍席, 脫舄, 解劍, 升. 上公一人升階, 少東, 西面, 立於座後. 光祿卿進詣階間, 跪奏稱:“臣某言:請賜群臣上壽. ”侍中稱:“制曰可. ”光祿卿退, 升詣酒尊所, 西向立. 上公酒尊所, 北面. 尚食酌酒一爵授上公, 上公受爵, 進前, 北面授殿中監, 殿中監受爵, 進, 置禦前, 上公退, 北面跪稱:“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冬至雲:“天正長至. ”, 臣某等不勝大慶, 謹上千秋萬歲壽.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立於席後. 侍中前承制, 退稱:“敬舉公等之觴. ”在位者又再拜. 殿中監取爵奉進, 皇帝舉酒, 在位者皆舞蹈, 三稱萬歲. 皇帝舉酒訖, 殿中監進, 受虛爵, 以授尚食, 尚食受爵於坫. 初, 殿中監受虛爵, 殿上典儀唱:“再拜. ”階下贊者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上公就座後立, 殿上典儀唱:“就座. ”階下贊者承傳, 俱就座. 歌者琴瑟升坐, 笙管立階間. 尚食進, 酒至階, 殿上典儀唱:“酒至, 興. ”階下贊者承傳, 坐者皆俯伏, 起, 立於席後. 殿中監到階省酒, 尚食奉酒進, 皇帝舉酒. 太官令又行群官酒, 酒至, 殿上典儀唱:“再拜. ”階下贊者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搢笏受觶. 殿上典儀唱:“就座. ”階下贊者承傳, 皆就座. 皇帝舉酒, 尚食進, 受虛爵, 複於坫. 觴行三周, 尚食進禦食, 食至階, 殿上典儀唱:“食至, 興. ”階下贊者承傳, 坐者皆起, 立座後. 殿中監到階省桉, 尚食品嘗食訖, 以次進置禦前. 太官令又行群安桉, 設食訖, 殿上典儀唱:“就座. ”階下贊者承傳, 皆就座. 皇帝乃飯, 上下俱飯. 禦食畢, 仍行酒, 遂設庶羞, 二舞作. 若賜酒, 侍中承詔詣東階上, 西面稱:“賜酒. ”殿上典儀承傳, 階下贊者又承傳, 坐者皆起, 再拜, 立, 受觶, 就席坐飲, 立, 授虛爵, 又再拜, 就座. 酒行十二遍. 會畢, 殿上典儀唱:“可起. ”階下贊者承傳, 上下皆起, 降階, 佩劍, 納舄, 複位. 位於殿庭者, 仍立於席後. 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若有賜物, 侍中前承制, 降, 詣群官東北, 西面, 稱:“有制. ”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宣制, 又再拜, 以次出. 侍中前, 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皇帝興, 禦輿入自東房, 東、西面位者以次出. 皇帝若服翼善冠、袴褶, 則京官袴褶, 朝集使公服. 設九部樂, 則去樂縣, 無警蹕. 太樂令帥九部伎立於左、右延明門外, 群官初唱萬歲, 太樂令即引九部伎聲作而入, 各就座, 以次作. 臨軒冊皇太子. 有司蔔日, 告於天地宗廟. 前一日, 尚舍設禦幄於大極殿, 有司設太子次於東朝堂之北, 西向. 又設版位於大橫街之南, 展縣, 設桉, 陳車輿, 及文武群官、朝集、蕃客之次位, 皆如加元服之日. 其日, 前二刻, 宮官服其器服, 諸衛率各勒所部陳於庭. 左庶子奏“請中嚴”. 侍衛之官奉迎, 仆進金路, 內率一人執刀. 贊善奏“發引”. 令侍臣上馬, 庶子承令. 其餘略如皇帝出宮之禮. 皇太子遠遊冠、絳紗袍, 三師導, 三少從, 鳴鐃而行. 降路入次, 亦如鑾駕. 其日, 列黃麾大仗, 侍中請“中嚴”. 有司與群官皆入就位. 三師、三少導從, 皇太子立於殿門外之東, 西向. 黃門侍郎以冊、寶綬桉立於殿內道北, 西面, 中書侍郎立桉後. 侍中乃奏“外辦”. 皇帝服袞冕, 出自西房, 即禦座. 皇太子入就位. 典儀曰:“再拜. ”皇太子再拜. 又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中書令降, 立於皇太子東北, 西向. 中書侍郎一人引冊、一人引寶綬桉立於其東, 西面, 以冊授之. 中書令曰:“有制. ”皇太子再拜, 中書令跪讀冊, 皇太子再拜受冊, 左庶子受之. 侍郎以璽綬授中書令, 皇太子進受, 以授左庶子. 皇太子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奏“禮畢”. 皇帝入自東房, 在位者以次出. 皇帝禦明堂讀時令. 孟春, 禮部尚書先讀令三日奏讀月令, 承以宣告. 前三日, 尚舍設大次於東門外道北, 南向;守宮設文、武侍臣次於其後之左、右;設群官次於璧水東之門外, 文官在北, 武官在南, 俱西上. 前一日, 設禦座於青陽左個, 東向. 三品以上及諸司長官座於堂上:文官座於禦座東北, 南向;武官座於禦座之東, 北向. 俱重行西上. 設刑部郎中讀令座於禦座東南, 北向, 有桉. 設文官解劍席於醜陛之左, 武官於卯陛之右, 皆內向. 太樂令展宮縣於青陽左個之庭, 設舉麾位於堂上寅階之西, 北向;其一位於樂縣東北, 南向. 典儀設三品以上及應升坐者位於縣東, 文左武右, 俱重行西向. 非升坐者文官四品、五品位於縣北, 六品以下於其東, 絕位, 俱南向;武官四品、五品於縣南, 六品以下於其東, 俱北向. 皆重行西上. 設典儀位於縣之西北, 贊者二人在東, 差退, 俱南向. 奉禮設門外位各於次前, 俱每等異位, 重行相向, 西上. 其日, 陳小駕, 皇帝服青紗袍, 佩蒼玉, 乘金路出宮, 至於大次. 文、武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 太樂令、工人、協律郎、典儀帥贊者皆先入, 群官非升坐者次入, 就位. 刑部郎中以月令置於桉, 覆以帕, 立於武官五品東南, 郎中立於桉後, 北面.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輿入自青龍門, 升自寅階, 即座. 符寶郎置寶於前. 典儀升, 立於左個東北, 南向. 公、王以下入就西面位. 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前, 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延公、王等升. ”又侍中稱:“制曰可. ”侍中詣左個東北, 南向稱:“詔延公、王等升. ”典儀傳, 贊者承傳, 在位者皆再拜. 西面位者各詣其階, 解劍, 脫舄, 升, 立於座後. 刑部郎中引桉進, 立於卯階下. 侍中跪奏“請讀月令”. 又侍中稱:“制曰可. ”刑部郎中再拜, 解劍, 俯, 脫舄, 取令, 升自卯階, 詣席南, 北向跪, 置令於桉, 立於席後. 堂上典儀唱:“就座. ”公、王以下及刑部郎中並就座. 刑部郎中讀令, 每句一絕, 使言聲可了. 讀訖, 堂上典儀唱:“可起. ”王、公以下皆起. 刑部郎中以令置於桉, 與群官佩劍, 納舄, 複於位. 典儀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西面位者出. 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皇帝降座, 禦輿出之便次, 南、北面位者以次出. 自仲春以後, 每月各居其位, 皆冠通天, 服、玉之色如其時. 若四時之孟月及季夏土王讀五時令於明堂, 亦如之. 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司先奏三師、三公致仕者, 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爲三老, 次一人爲五更, 五品以上致仕者爲國老, 六品以下致仕者爲庶老. 尚食具牢饌. 前三日, 尚舍設大次於學堂之後, 隨地之宜. 設三老、五更次於南門外之西, 群老又於其後, 皆東向. 文官於門外之東, 武官在群老之西, 重行, 東西向, 皆北上. 前一日, 設禦座於堂上東序, 西向, 莞筵藻席. 三老座於西楹之東, 近北, 南向;五更座於西階上, 東向;國老三人座於三老西階, 不屬焉. 皆莞筵藻席. 眾國老座於堂下西階之西, 東面北上, 皆蒲筵緇布純, 加莞席. 太樂令展宮縣於庭, 設登歌於堂上, 如元會. 典儀設文、武官五品以上位於縣東、西, 六品以下在其南, 皆重行, 西向北上, 蕃客位於其南;諸州使人位於九品之後;學生分位於文、武官之後. 設門外位如設次. 又設尊於東楹之西, 北向, 左玄酒, 右坫以置爵. 其日, 鑾駕將至, 先置之官就門外位, 學生俱青衿服, 入就位. 鑾駕至太學門, 回輅南向, 侍中跪奏“請降輅”. 降, 入大次. 文、武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 太樂令、工人、二舞入, 群官、客使以次入. 初, 鑾駕出宮, 量時刻, 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 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 乘安車, 前後導從. 其國老、庶老則有司預戒之. 鑾駕既至太學, 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 群老各服其服. 太常少卿贊三老、五更俱出次, 引立於學堂南門外之西, 東面北上;奉禮贊群老出次, 立於三老、五更之後;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 立於學堂北戶之內, 當戶北面.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戶, 殿中監進大珪, 皇帝執大珪, 降, 迎三老於門內之東, 西面立. 侍臣從立於皇帝之後, 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三老、五更皆杖, 各二人夾扶左右, 太常少卿引導, 敦史執筆以從. 三老、五更於門西, 東面北上, 奉禮引群老隨入, 立於其後.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三老、五更去杖, 攝齊答拜. 皇帝揖進, 三老在前, 五更從, 仍杖, 夾扶至階, 皇帝揖升, 俱就座後立. 皇帝西面再拜三老, 三老南面答拜, 皇帝又西向肅拜五更, 五更答肅拜, 俱坐. 三公授幾, 九卿正履. 殿中監、尚食奉禦進珍羞及黍、稷等, 皇帝省之, 遂設於三老前. 皇帝詣三老座前, 執醬而饋, 乃詣酒尊所取爵, 侍中贊酌酒, 皇帝進, 執爵而酳. 尚食奉禦以次進珍羞酒食於五更前, 國老、庶老等皆坐, 又設酒食於前, 皆食. 皇帝即座. 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 格言宣於上, 惠音被於下. 皇帝乃虛躬請受, 敦史執筆錄善言善行. 禮畢, 三老以下降筵, 太常卿引皇帝從以降階, 逡巡立於階前. 三老、五更出, 皇帝升, 立於階上, 三老、五更出門. 侍中前奏“禮畢”. 皇帝降, 還大次. 三老、五更升安車, 導從而還, 群官及學生等以次出. 明日, 三老主旨闕表謝. 州貢明經、秀才、進士身孝悌旌表門閭者, 行鄉飲酒之禮, 皆刺史爲主人. 先召鄉致仕有德者謀之, 賢者爲賓, 其次爲介, 又其次爲眾賓, 與之行禮, 而賓舉之. 主人戒賓, 立於大門外之西, 東面;賓立於東階下, 西面. 將命者立於賓之左, 北面, 受命出, 立於門外之東, 西面, 曰:“敢請事. ”主人曰:“某日行鄉飲酒之禮, 請吾子臨之. ”將命者入告, 賓出, 立於門東, 西面拜辱, 主人答拜. 主人曰:“吾子學優行高, 應茲觀國, 某日展禮, 請吾子臨之. ”賓曰:“某固陋, 恐辱命, 敢辭. ”主人曰:“某謀於父師, 莫若吾子賢, 敢固以請. ”賓曰:“夫子申命之, 某敢不敬須. ”主人再拜, 賓答拜, 主人退, 賓拜送. 其戒介亦如之, 辭曰;“某日行鄉飲酒之禮, 請吾子貳之. ” 其日質明, 設賓席於楹間, 近北, 南向;主人席於阼階上, 西向;介席於西階上, 東向;眾賓席三於賓席之西, 南向;皆不屬. 又設堂下眾賓席於西階西南, 東面北上. 設兩壺於賓席之東, 少北, 玄酒在西, 加勺冪. 置篚於壺南, 東肆, 實以爵觶. 設贊者位於東階東, 西向北上. 賓、介及眾賓至, 位於大門外之右, 東面北上. 主人迎賓於門外之左, 西面拜賓, 賓答拜;又西南面拜介, 介答拜;又西南面揖眾賓, 眾賓報揖. 主人又揖賓, 賓報揖. 主人先入門而右, 西面. 賓入門而左, 東面. 介及眾賓序入, 立於賓西南, 東面北上. 眾賓非三賓者皆北面東上. 主人將進揖, 當階揖, 賓皆報揖. 及階, 主人曰:“請吾子升. ”賓曰:“某敢辭. ”主人曰:“固請吾子升. ”賓曰:“某敢固辭. ”主人曰:“終請吾子升. ”賓曰:“某敢終辭. ”主人升自阼階, 賓升自西階, 當楣, 北面立. 執尊者徹冪. 主人適篚, 跪取爵, 興, 適尊實之, 進賓席前, 西北面獻賓. 賓西階上北面拜. 主人少退, 賓進於席前, 受爵, 退, 複西階上, 北面立. 主人退於阼階上, 北面拜, 送爵. 賓少退, 贊者薦脯、醢於賓席前. 賓自西方升席, 南面立. 贊者設折俎, 賓跪, 左執爵, 右取脯, 擩於醢, 祭於籩、豆之間, 遂祭酒, 啐酒, 興, 降席東, 適西階上, 北面跪, 卒爵, 執爵興, 適尊實之, 進主人席前, 東面酢主人. 主人於阼階上北面拜, 賓少退. 主人進受爵, 退阼階上, 北面立. 賓退, 複西階上, 北面拜, 送爵. 贊者薦脯、醢於主人席前, 主人由席東自北方升席, 贊者設折俎, 主人跪, 左執爵, 右祭脯, 擩於醢, 祭於籩、豆之間, 遂祭酒, 啐酒, 興, 自南方降席, 複阼階上, 北面跪, 卒爵, 執爵興, 跪奠爵於東序端, 興, 適篚, 跪取觶實之以酬, 複阼階上, 北面跪, 奠觶, 遂拜, 執觶興. 賓西階上答拜. 主人跪酒祭, 遂飲, 卒觶, 執觶興, 適尊實之, 進賓席前, 北面. 賓拜, 主人少退. 賓既拜, 主人跪奠觶於薦西, 興, 複阼階上位. 賓遂進席前, 北面跪, 取觶, 興, 複西階上位. 主人北面拜送. 賓進席前, 北面跪, 奠觶於薦東, 興, 複西階上位. 主人北面揖, 降, 立阼階下, 西面. 賓降, 立於階西, 東面. 主人進延介, 揖之, 介報揖. 至介, 一讓升, 主人升阼階, 介升西階, 當楣, 北面立. 主人詣東序端, 跪取爵, 興, 適尊實之. 進於介席前, 西南面獻介. 介西階上北面拜, 主人少退, 介進, 北面受爵, 退, 複位. 主人於介右北面拜送爵, 介少退, 主人立於西階之東. 贊者薦脯、醢於介席前, 介進自北方, 升席, 贊者設折俎, 介跪, 左執爵, 右祭脯、醢, 遂祭酒, 執爵興, 自南方降席, 北面跪, 卒爵, 執爵興, 介授主人爵, 主人適尊實之, 酢於西階上, 立於介右, 北面跪, 奠爵, 遂拜, 執爵興. 介答拜. 主人跪祭, 遂飲, 卒爵, 執爵興, 進, 跪奠爵於西楹南, 還阼階上, 揖降. 介降, 立於賓南. 主人於阼階前西南揖眾賓, 遂升, 適西楹南, 跪取爵, 興, 適尊實之, 進於西階上, 南面獻眾賓之長, 升西階上, 北面拜, 受爵. 主人於眾賓長之右, 北面拜送. 贊者薦脯、醢於其席前, 眾賓之長升席, 跪, 左執爵, 右祭脯、醢, 祭酒, 執爵, 興, 退於西階上, 立飲訖, 授主人爵, 降, 複位. 主人又適尊實之, 進於西階上, 南面獻眾賓之次者, 如獻眾賓之長. 又次一人升, 飲, 亦如之. 主人適尊實酒, 進於西階上, 南面獻堂下眾賓. 每一人升, 受爵, 跪祭, 立飲, 贊者遍薦脯、醢於其位. 主人受爵、尊於篚. 主人與賓一揖一讓升, 賓、介、眾賓序升, 即席. 設工人席於堂廉西階之東, 北面東上. 工四人, 先二瑟, 後二歌. 工持瑟升自階, 就位坐. 工鼓《鹿鳴》, 卒歌. 笙入, 立於堂下, 北面, 奏《南陔》. 乃間歌, 歌《南有嘉魚》, 笙《崇丘》;乃合樂《周南》《關雎》、《召南》《鵲巢》. 司正升自西階司正謂主人贊禮者, 禮樂之正. 既成, 將留賓, 爲有懈墮, 立司正以監之. 跪取觶於篚, 興, 適尊實之, 降自西階, 詣階間, 左還, 北面跪, 奠觶, 拱手少立, 跪, 取觶, 遂飲, 卒觶, 奠, 再拜. 賓降席, 跪取觶於篚, 適尊實之, 詣阼階上, 北面酬主人. 主人降席, 進, 立於賓東, 賓跪奠觶, 遂拜, 執觶興, 主人答拜, 賓立飲, 卒觶, 適尊實之, 阼階上東南授主人, 主人再拜, 賓少退, 主人受觶, 賓於主人之西, 北面拜送, 賓揖, 複席. 主人進西階上, 北面酬介, 介降席, 自南方進, 立於主人之西, 北面. 主人跪奠觶, 遂拜, 執觶興, 介答拜. 主人立飲, 卒觶, 適尊實之, 進西階上, 西面立, 介拜, 主人少退, 介受觶, 主人於介東, 北面送, 主人揖, 複席. 司正升自西階, 近西, 北面立, 相旅曰:“某子受酬. ”受酬者降席, 自西方進, 北面立於介右. 司正退, 立於序端, 東面, 避受酬者. 介跪奠觶, 遂拜, 執觶興, 某子答拜. 介立飲, 卒觶, 適尊實之, 進西階上, 西南面授某子, 某子受觶, 介立於某子之左, 北面, 揖, 複席. 司正曰:“某子受酬. ”受酬者降席, 自西方立於某子之左, 北面, 某子跪奠觶, 遂拜, 執觶興, 受酬者答拜. 某子立飲, 卒觶, 適尊實之, 進西階上, 西南面授之, 受酬者受觶, 某子立於酬者之右, 揖, 複席. 次一人及堂下眾賓受酬亦如之. 卒受酬者以觶跪奠於篚, 興, 複階下位. 司正適阼階上, 東面請命於主人, 主人曰:“請坐於賓. ”司正回, 北面告於賓曰:“請賓坐. ”賓曰:“唯命. ”賓、主各就席坐. 若賓、主公服者, 則降脫履, 主人先左, 賓先右. 司正降, 複位. 乃羞肉胾、醢, 賓、主燕飲, 行無算爵, 無算樂, 主人之贊者皆興焉. 已燕, 賓、主俱興, 賓以下降自西階, 主人降自東階. 賓以下出, 立於門外之西, 東面北上, 主人送於門外之東, 西面再拜, 賓、介逡巡而退. 季冬之月正齒位, 則縣令爲主人, 鄉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爲賓, 次一人爲介, 又其次爲三賓, 又其次爲眾賓. 年六十者三豆, 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 九十者及主人皆六豆. 賓、主燕飲, 則司正北面請賓坐, 賓、主各就席立. 司正適篚, 跪取觶, 興, 實之, 進, 立於楹間, 北面, 乃揚觶而戒之以忠孝之本. 賓、主以下皆再拜. 司正跪奠觶, 再拜, 跪取觶飲, 卒觶, 興, 賓、主以下皆坐. 司正適篚, 跪奠觶, 興, 降複位, 乃行無算爵. 其大抵皆如鄉飲酒禮.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21 지11 예악11 (0) | 2024.09.21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0 지10 예악10 (0) | 2024.09.20 |
[신당서新唐書] 권18 지8 예악8 (0) | 2024.09.18 |
[신당서新唐書] 권17 지7 예악7 (0) | 2024.09.17 |
[신당서新唐書] 권16 지6 예악6 (0) | 2024.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