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 江夏王道宗廣寧縣公道興 永安王孝基涵 淮陽王道玄漢 長平王叔良郇國公孝協 彭國公思訓 新興郡王晉 長樂王幼良 襄武王琛河間王孝恭晦 漢陽王 廬江王瑗 淮安王神通膠東王道彥 梁郡公孝逸國貞 暠 說齊物 複 襄邑王神符從晦 隴西公博義 渤海王奉慈戡 太祖八子:長延伯, 次真, 次世祖皇帝, 次璋, 次繪, 次禕, 次蔚, 次亮. 南陽公延伯, 蚤薨, 無嗣. 高祖武德中, 與六王同追封. 譙王真, 從太祖戰歿, 無嗣. 畢王璋, 仕周爲梁州刺史, 與趙王祐謀殺隋文帝, 不克, 死. 生二子:曰韶, 曰孝基. 韶死隋世, 武德時追封東平王, 生子道宗. 江夏郡王道宗字承範. 高祖即位, 授左千牛備身、略陽郡公. 裴寂與劉武周戰度索原, 寂敗, 賊逼河東, 道宗年十七, 從秦王討賊. 王登玉壁城以望, 謂道宗曰:“賊怙眾欲戰, 爾計謂何?”對曰:“武周席勝, 剡然鋒未可當, 正宜以計摧..
중국25사(번역중)
傳曰:「言之不從, 是謂不乂, 厥咎僭, 厥罰恒陽, 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 時則有介蟲之孽, 時則有犬禍, 時則有口舌之痾, 時則有白眚白祥. 惟木沴金.」言之不從, 從, 順也. 是謂不乂, 乂, 治也. 孔子曰:「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者乎!」詩曰:「如蜩如螗, 如沸如羹.」言上號令不順人心, 虛譁憒亂, 則不能治海內. 失在過差, 故其咎僭差也. 刑罰妄加, 群陰不附, 則陽氣勝, 故其罰常陽也. 旱傷百穀, 則有寇難, 上下俱憂, 故其極憂也. 君炕陽而暴虐, 臣畏刑而箝口, 則怨謗之氣發於歌謠, 故有詩妖. 介蟲孽者, 謂小蟲有甲飛揚之類, 陽氣所生也, 於春秋為螽, 今謂之蝗, 皆其類也. 於易, 兌為口, 犬以吠守而不可信, 言氣毀, 故有犬禍. 一曰, 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 亦是也. 及人, 則多病口喉欬嗽者, 故有口舌痾. 金色白, 故..
上夫帝王者, 配德天地, 協契陰陽, 發號施令, 動關幽顯, 休咎之徵, 隨感而作, 故書曰:「惠迪吉, 從逆凶, 惟影響.」昔伏羲氏繼天而王, 受河圖, 則而畫之, 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 賜洛書, 法而陳之, 洪範是也. 聖人行其道, 寶其真, 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 三五已降, 各有司存. 爰及殷之箕子, 在父師之位, 典斯大範. 周既克殷, 以箕子歸, 武王虛己而問焉. 箕子對以禹所得雒書, 授之以垂訓. 然則河圖、雒書相為經緯, 八卦、九章更為表裏. 殷道絕, 文王演周易;周道弊, 孔子述春秋. 奉乾坤之陰陽, 效洪範之休咎, 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漢興, 承秦滅學之後, 文帝時, 虙生創紀大傳, 其言五行庶徵備矣. 後景武之際, 董仲舒治公羊春秋, 始推陰陽, 為儒者之宗. 宣元之間, 劉向治穀梁春秋, 數其禍福, 傳以洪範, 與仲舒多所不同. 至向子歆治左氏傳, 其言春秋..
昔者先王量地以制邑, 度地以居民, 因三才以節其務, 敬四序以成其業, 觀其謠俗而正其紀綱. 勖農桑之本, 通魚鹽之利, 登良山而採符玉, 泛瀛海而罩珠璣. 日中為市, 總天下之隸, 先諸布帛, 繼以貨泉, 貿遷有無, 各得其所. 周禮, 正月始和, 乃布教于象魏. 若乃一夫之士, 十畝之宅, 三日之傜, 九均之賦, 施陽禮以興其讓, 命春社以勖其耕. 天之所貴者人也, 明之所求者學也, 治經入官, 則君子之道焉. 詩曰:「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舉趾.」是以農官澤虞, 各有攸次, 父兄之習, 不翫而成, 十五從務, 始勝衣服, 鄉無遊手, 邑不廢時, 所謂厥初生民, 各從其事者也. 是以太公通市井之貨, 以致齊國之強;鴟夷善廢斂之居, 以盛中陶之業. 昔在金天, 勤於民事, 命春以耕稼, 召夏以耘鋤, 秋所以收斂, 冬於焉蓋藏. 書曰:「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時.」傳曰:「禹稷躬..
史臣曰:昔者乘雲效駕, 卷領垂衣, 則黃帝皁衣纁裳, 放勳彤車白馬, 協三微之序, 舍寅丑之建, 玄戈玉刃, 作會相暉. 若乃參旗分景, 帝車含曜, 又所以營衛南宮, 增華北極. 月令季夏之月, 「命婦官染綵」, 赬丹班次, 各有品章矣. 高旗有日月之象, 式視有威儀之選, 衣兼鞙珮, 衡載鳴和, 是以閑邪屏棄, 不可入也. 若乃正名百物, 補緝四維, 疏懷山之水, 靜傾天之害, 功尤彰者飾彌煥, 德愈盛者服彌尊, 莫不質良, 用成其美. 書曰:「明試以功, 車服以庸.」禮記曰:「鸞車, 有虞氏之路也. 鉤車, 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 殷路也. 乘路, 周路也.」而韍火山龍, 以通其意. 前史以為聖人見鳥獸容貌, 草木英華, 始創衣冠, 而玄黃殊采;見秋蓬孤轉, 杓觿旁建, 乃作輿輪, 而方圓異則. 遇物成象, 觸類興端, 周因於殷, 其來已舊. 成王之會, 壇垂陰羽, 五方之盛,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