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之別, 三曰賓, 蓋朝宗、覲遇、會同之制是也. 自周以下, 其禮彌繁. 自秦滅學之後, 舊典殘缺. 漢興, 始使叔孫通制禮, 參用先代之儀, 然亦往往改異焉. 漢儀有正會禮, 正旦, 夜漏未盡七刻, 鍾鳴受賀, 公侯以下執贄夾庭, 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 然後作樂宴饗. 魏武帝都鄴, 正會文昌殿, 用漢儀, 又設百華燈. 晉氏受命, 武帝更定元會儀, 咸寧注是也. 傅玄元會賦曰:「考夏后之遺訓, 綜殷周之典藝, 採秦漢之舊儀, 定元正之嘉會.」此則兼採眾代可知矣. 咸寧注:「先正一日, 有司各宿設. 夜漏未盡十刻, 群臣集到, 庭燎起火. 上賀, 起, 謁報, 又賀皇后. 還, 從雲龍、東中華門入, 詣東閤下, 便坐. 漏未盡七刻, 百官及受贄郎官以下至計吏皆入立其次, 其陛衛者如臨軒儀. 漏未盡五刻, 謁者、僕射、大鴻臚各各奏群臣就位定. 漏盡, 侍中奏外辦. 皇帝出, 鐘鼓..
중국25사(번역중)
五禮之別, 二曰凶. 自天子至于庶人,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其理既均, 其情亦等, 生則養, 死則哀, 故曰三年之喪, 天下之達禮者也. [一]漢禮, 天子崩, 自不豫至於登遐及葬, 喪紀之制, 與夫三代變易. 魏晉以來, 大體同漢. 然自漢文革喪禮之制, 後代遵之, 無復三年之禮. 及魏武臨終, 遺令「天下尚未安定, 未得遵古. 百官當臨殿中者, 十五舉音, 葬畢便除. 其將兵屯戍者, 不得離部」. 魏武以正月庚子崩, 辛丑即殯, 是月丁卯葬, 是為不踰月也. 及宣帝、景帝之崩, 並從權制. 文帝之崩, 國內服三日. 武帝亦遵漢魏之典, 既葬除喪, 然猶深衣素冠, 降席撤膳. 太宰司馬孚、太傅鄭沖、太保王祥、太尉何曾、司徒領中領軍司馬望、司空荀顗、車騎將軍賈充、尚書令裴秀、尚書僕射武陔、都護大將軍郭建、侍中郭綏、中書監荀勖、中軍將軍羊祜等奏曰:「臣聞禮典軌度, 豐殺隨時, 虞夏..
夫人含天地陰陽之靈, 有哀樂喜怒之情. 迺聖垂範, 以為民極, 節其驕淫, 以防其暴亂;崇高天地, 虔敬鬼神, 列尊卑之序, 成夫婦之義, 然後為國為家, 可得而治也. 傳曰:「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若迺太一初分, 燧人鑽火, 志有暢於恭儉, 情不由乎玉帛, 而酌玄流於春澗之右, 焚封豕於秋林之外, 亦無得而闕焉. 軒頊依神, 唐虞稽古, 逮乎隆周, 其文大備. 或垂百官之範, 置不刊之法;或禮經三百, 威儀三千, 皆所以弘宣天意, 雕刻人理. 叔代澆訛, 王風陵謝, 事睽光國, 禮亦愆家. 趙簡子問太叔以揖讓周旋之禮, 對曰:「蓋所謂儀而非禮也.」天經地義之道, 自茲尤缺. 哀公十一年, 孔子自衛反魯, 跡三代之典, 垂百王之訓, 時無明后, 道曀不行. 若夫情尚分流, 隄防之仁是棄;澆訛異術, 洙泗之風斯泯. 是以漢文罷再期之喪, 中興為一郊之祭, 隨時之義, 不其然歟!而..
魏尚書郎楊偉表曰:「臣覽載籍, 斷考曆數, 時以紀農, 月以紀事, 其所由來, 遐而尚矣. 乃自少昊, 則玄鳥司分;顓頊、帝嚳, 則重黎司天;唐帝、虞舜, 則羲和掌日, 三代因之, 則世有日官. 日官司曆, 則頒之諸侯, 諸侯受之, 則頒于境內. 夏后之世, 羲和湎淫, 廢時亂日, 則書載胤征. 由此觀之, 審農時而重人事, 歷代然之也. 逮至周室既衰, 戰國橫騖, 告朔之羊, 廢而不紹, 登臺之禮, 滅而不遵, 閏分乖次而不識, 孟陬失紀而莫悟, 大火猶西流, 而怪蟄蟲之不藏也. 是時也, 天子不協時, 司曆不書日, 諸侯不受職, 日御不分朔, 人事不恤, 廢棄農時. 仲尼之撥亂於春秋, 託褒貶糾正, 司曆失閏, 則譏而書之, 登臺頒朔, 則謂之有禮. 自此以降, 暨于秦漢, 乃復以孟冬為歲首, 閏為後九月, 中節乖錯, 時月紕繆, 加時後天, 蝕不在朔, 累載相襲, 久而不革也. ..
者聖人擬宸極以運璿璣, 揆天行而序景曜, 分辰野, 辨躔曆, 敬農時, 興物利, 皆以繫順兩儀, 紀綱萬物者也. 然則觀象設卦, 扐閏成爻, 曆數之原, 存乎此也. 逮乎炎帝, 分八節以始農功, 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 乃使羲和占日, 常儀占月, 臾區占星氣, [一]伶倫造律呂, 大撓造甲子, 隸首作算數. 容成綜斯六術, 考定氣象, 建五行, 察發斂, 起消息, 正閏餘, 述而著焉, 謂之調曆. 洎于少昊則鳳鳥司曆, 顓頊則南正司天, 陶唐則分命羲和, 虞舜則因循堯法. 及夏殷承運, 周氏應期, 正朔既殊, 創法斯異. 傳曰:「火出, 於夏為三月, 於商為四月, 於周為五月.」是故天子置日官, 諸侯有日御, 以和萬國, 以協三辰. 至乎寒暑晦明之徵, 陰陽生殺之數, 啟閉升降之紀, 消息盈虛之節, 皆應躔次而無淫流, 故能該浹生靈, 堪輿天地. 周德既衰, 史官失職, 疇人分散, 禨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