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制, 天子居曰“衙”, 行曰“駕”, 皆有衛有嚴. 羽葆、華蓋、旌旗、罕畢、車馬之眾盛矣, 皆安徐而不嘩. 其人君舉動必以扇, 出入則撞鍾, 庭設樂宮, 道路有鹵簿、鼓吹. 禮官百司必備物而後動, 蓋所以爲慎重也. 故慎重則尊嚴, 尊嚴則肅恭. 夫儀衛所以尊君而肅臣, 其聲容文采, 雖非三代之制, 至其盛也, 有足取焉. 衙. 凡朝會之仗, 三衛番上, 分爲五仗, 號衙內五衛:一曰供奉仗, 以左右衛爲之;二曰親仗, 以親衛爲之;三曰勳仗, 以勳衛爲之;四曰翊仗, 以翊衛爲之;皆服鶡冠、緋衫裌;五曰散手仗, 以親、勳、翊衛爲之, 服緋施裲襠, 繡野馬;皆帶刀捉仗, 列坐於東西廊下. 每月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 號曰內仗. 以左右金吾將軍當上, 中郎將一人押之, 有押官, 有知隊仗官. 朝堂置左右引駕三衛六十人, 以左右衛、三衛年長強直能糾劾者爲之, 分五番. 有引駕佽飛六十六人, 以佽飛、越騎、步射爲之, 分六番, 每番皆有主帥一人. 坐日引駕升殿, 金吾大將軍各一人押之, 號曰押引駕官. 中郎將、郎將各一人, 檢校引駕事. 又有千牛仗, 以千牛備身、備身左右爲之. 千牛備身冠進德冠、服袴褶;備身左右服如三衛. 皆執禦刀、弓箭, 升殿列禦座左、右. 內外諸門以排道人帶刀捉仗而立, 號曰立門仗. 宣政左右門仗、內仗, 皆分三番而立, 號曰交番仗. 諸衛有挾門隊、長槍隊. 承天門內則左、右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 門外則左、右驍衛門隊列東、西廊下. 長樂、永安門內則左、右威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 門外則左、右領軍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 嘉德門內則左、右武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 車駕出皇城, 則挾門隊皆從. 長槍隊有漆槍、木槍、白杆槍、樸頭槍. 每夜, 第一鼕黶, 諸隊仗佩弓箭、胡祿, 出鋪立廊下, 按槊, 張弓、撚箭、彀弩. 第二鼕黶後, 擊鍾訖, 持更者舉槊, 鍾聲絕則解仗. 一點, 持更人按槊, 持弓者穩箭唱號, 諸衛仗隊皆分更行探. 宿衛門閣仗隊, 鍪、甲、蕞, 擐左襻, 餘仗隊唯持更人蕞一具, 供奉、散手仗亦持更、蕞、甲. 每朝, 第一鼕黶訖, 持更卸皆舉, 張弓者攝箭收弩, 立門隊及諸隊仗皆立於廊下. 第二鼕黶聲絕, 按槊、弛弓、收鋪, 諸門挾門隊立於階下. 複一刻, 立門仗皆複舊, 內外仗隊立於階下. 元日、冬至大朝會、宴見蕃國王, 則供奉仗、散手仗立於殿上;黃麾仗、樂縣、五路、五副路、屬車、輿輦、繖二、翰一, 陳於庭;扇一百五十有六, 三衛三百人執之, 陳於兩廂. 黃麾仗, 左、右廂各十二部, 十二行. 第一行, 長戟, 六色氅, 領軍衛赤氅, 威衛青氅、黑氅, 武衛鶩氅、驍衛白氅, 左右衛黃氅, 黃地雲花襖、冒. 第二行, 儀鍠, 五色幡, 赤地雲花襖、冒. 第三行, 大槊, 小孔雀氅, 黑地雲花襖, 冒. 第四行, 小戟、刀、楯, 白地雲花襖、冒. 第五行, 短戟, 大五色鸚鵡毛氅, 青地雲花襖、冒. 第六行, 細射弓箭, 赤地四色雲花襖、冒. 第七行, 小槊, 小五色鸚鵡毛氅, 黃地雲花襖、冒. 第八行, 金花硃滕絡楯刀, 赤地雲花襖、冒. 第九行, 戎, 雞毛氅, 黑地雲花襖、冒. 第十行, 細射弓箭, 白地雲花襖、冒. 第十一行, 大鋋, 白毦, 青地雲花襖、冒. 第十二行, 金花綠滕絡楯刀, 赤地四色雲花襖、冒. 十二行皆有行滕、鞋、襪. 前黃麾仗, 首左右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領軍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領主帥各十人, 師子袍、冒. 次左右廂皆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領主帥各十人, 豹文袍、帽. 次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武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當禦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後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驍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後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後左右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威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後左右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後左右廂各一部, 部十二行, 行十人, 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盡後左右廂, 軍衛、主帥各十人護後, 被師子文袍冒. 左右領軍衛黃麾仗, 首尾廂皆絳引幡, 二十引前, 十掩後. 十廂各獨揭鼓十二重, 重二人, 赤地雲花襖、冒, 行滕、鞋、襪, 居黃麾仗外. 每黃麾仗一部, 鼓一, 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將軍各一人, 大將軍各一人, 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 被繡袍. 次左右衛黃旗仗, 立於兩階之次, 鍪、甲、弓、箭、刀、楯皆黃, 隊有主帥以下四十人, 皆戎服, 被大袍, 二人引旗, 一人執, 二人夾, 二十人執槊, 餘佩弩、弓箭. 第一麟旗隊, 第二角端旗隊, 第三赤熊旗隊, 折沖都尉各一人檢校, 戎服, 被大袍, 佩弓箭、橫刀. 又有夾轂隊, 廂各六隊, 隊三十人, 胡木鍪、毦、蜀鎧、懸鈴、覆膊、錦臂、白行滕、紫帶、鞋襪, 持、楯、刀;廂各折沖都尉一人、果毅都尉二人檢校, 冠進德冠, 被紫縚連甲、緋繡葵花文袍. 第一隊、第四隊, 硃質鍪、鎧, 緋絝. 第二隊、第五隊, 白質鍪、鎧, 紫絝. 第三隊、第六隊, 黑質鍪、鎧, 皁絝. 次左右驍衛赤旗仗, 坐於東西廊下, 鍪、甲、弓、箭、刀、楯皆赤, 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鳳旗隊, 第二飛黃旗隊, 折沖都尉各一人檢校. 第三吉利旗隊, 第四兕旗隊, 第五太平旗隊, 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親、勳、翊衛仗, 廂各三隊壓角, 隊皆有旗, 一人執, 二人引, 二人夾, 校尉以下翊衛以上三十五人, 皆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 帶橫刀;執槊二十人, 帶弩四人, 帶弓箭十一人. 第一隊鳳旗, 大將軍各一人主之. 第二隊飛黃旗, 將軍各一人主之. 第三隊吉利旗, 郎將一人主之. 次左右武衛白旗仗, 居驍衛之次, 鍪、甲、弓、箭、刀、楯皆白, 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五牛旗隊, 黃旗居內, 赤、青居左, 白、黑居右, 各八人執. 第二飛麟旗隊, 第三駃騠旗隊, 第四鸞旗隊, 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第五犀牛旗隊, 第六鵕鸃旗隊, 第七騏驎旗隊, 第八騼蜀旗隊, 折沖都尉各一人檢校. 持鈒沄, 果毅都尉各一人、校尉二人檢校. 前隊執銀裝長刀, 紫黃綬紛. 絳引幡一、金節十二, 分左右. 次罕、畢、硃雀幢、叉, 青龍、白虎幢、道蓋、叉, 各一. 自絳引幡以下, 執者服如黃麾. 執罕、畢及幢者, 平陵冠、硃衣、革帶. 左罕右畢, 左青龍右白虎. 稱長一人, 出則告警, 服如黃麾. 鈒、戟隊各一百四十四人, 分左右三行應蹕, 服如黃麾. 果毅執青龍等旗, 將軍各一人檢校;旅帥二人執銀裝長刀, 紫黃綬紛, 檢校後隊. 次左右威衛黑旗仗, 立於階下, 鍪、甲、弓、箭、楯、槊皆黑, 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黃龍負圖旗隊, 第二黃鹿旗隊, 第三騶牙旗隊, 第四蒼烏旗隊, 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次左右領軍衛青旗仗, 居威衛之次, 鍪、甲、弓、箭、楯、皆青, 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應龍旗隊, 第二玉馬旗隊, 第三三角獸旗隊, 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第四白狼旗隊, 第五龍馬旗隊, 第六金牛旗隊, 折沖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殳仗、步甲隊, 將軍各一人檢校. 殳仗左右廂千人, 廂別二百五十人執殳, 二百五十人執叉, 皆赤地雲花襖、冒, 行滕、鞋襪. 殳、叉以次相間. 左右領軍衛各一百六十人, 左右武衛各一百人, 左右威衛、左右驍衛、左右衛各八十人. 左右廂有主帥三十八人, 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 執儀刀. 廂有左右衛各三人, 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各四人, 以主殳仗, 被豹文袍、冒;領軍衛、師子文袍. 步甲隊從左右廂各四十八, 前後皆二十四. 每隊折沖都尉一人主之, 被繡袍. 每隊一人, 戎服大袍, 帶橫刀, 執旗;二人引, 二人夾, 皆戎服大袍, 帶弓箭橫刀. 隊別三十人, 被甲、臂韝、行滕、鞋襪. 每一隊鍪、甲、覆膊、執弓箭, 一隊胡木鍪及毦、蜀鎧、覆膊, 執刀、楯、相間. 第一隊, 赤質鍪、甲, 赤弓、箭, 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執鶡雞旗. 第二隊, 赤質鍪、鎧, 赤刀、楯、, 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執豹旗. 第三隊, 青質鍪、甲, 青弓、箭, 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四隊, 青質鍪、鎧, 青刀、楯、, 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五隊, 黑質鍪、甲, 黑弓、箭, 左右威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六隊, 黑質鍪、鎧, 黑刀、楯、, 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七隊, 白質鍪、甲, 白弓、箭, 左右武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八隊, 白質鍪、鎧, 白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九隊, 黃質鍪、甲, 黃弓、箭, 左右驍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十隊, 黃質鍪、鎧, 黃刀、楯、, 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十一隊, 黃質鍪、甲, 黃弓、箭, 左右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十二隊, 黃質鍪、鎧, 黃刀、楯、, 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後第一隊, 黃質鍪、鎧, 黃刀、楯、, 左右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至第十二隊與前同. 次左右金吾衛辟邪旗隊, 折沖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清遊隊、硃雀隊、玄武隊. 清遊隊建白澤旗二, 各一人執, 帶橫刀;二人引, 二人夾, 皆帶弓箭、橫刀. 左右金吾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帶弓箭、橫刀, 各領四十人, 皆帶橫刀, 二十人持槊, 四人持弩, 十六人帶弓箭. 硃雀隊建硃雀旗, 一人執, 引、夾皆二人, 金吾衛折沖都尉一人主之, 領四十人, 二十人持槊, 四人持弩, 十六人帶弓箭, 又二人持槊, 皆佩橫刀, 槊以黃金塗末. 龍旗十二, 執者戎服大袍, 副竿二, 各一人執, 戎服大袍, 分左右, 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大將軍各一人檢校二隊. 玄武隊建玄武旗, 一人執, 二人引, 二人夾, 平巾幘、黑裲襠、黑裌、大口絝, 左右金吾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各領五十人, 持槊二十五人, 持弩五人, 帶弓箭二十人, 又二人持槊. 諸衛挾門隊、長槍隊與諸隊相間. 朝日, 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 禦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 從官硃衣傳呼, 促百官就班, 文武列於兩觀. 監察禦史二人立於東、西朝堂磚道以涖之. 平明, 傳點畢, 內門開. 監察禦史領百官入, 夾階, 監門校尉二人執門籍, 曰:“唱籍”. 既視籍, 曰:“在”. 入畢而止. 次門亦如之. 序班於通乾、觀象門南, 武班居文班之次. 入宣政門, 文班自東門而入, 武班自西門而入, 至閣門亦如之. 夾階校尉十人同唱, 入畢而止. 宰相、兩省官對班於香案前, 百官班於殿庭左右, 巡使二人分涖於鍾鼓樓下, 先一品班, 次二品班, 次三品班, 次四品班, 次五品班. 每班尚書省官爲首. 武班供奉者立於橫街之北, 次千牛中郎將, 次千牛將軍, 次過狀中郎將一人, 次接狀中郎將一人, 次押柱中郎將一人, 次押柱中郎一人, 次排階中郎將一人, 次押散手仗中郎將一人, 次左右金吾衛大將軍. 凡殿中省監、少監, 尚衣、尚舍、尚輦奉禦, 分左右隨繖、扇而立. 東宮官居上台官之次, 王府官又次之, 唯三太、三少、賓客、庶子、王傅隨本品. 侍中奏“外辦”, 皇帝步出西序門, 索扇, 扇合. 皇帝升禦座, 扇開. 左右留扇各三. 左右金吾將軍一人奏“左右廂內外平安”. 通事舍人贊宰相兩省官再拜, 升殿. 內謁者承旨喚仗, 左右羽林軍勘以木契, 自東西閣而入. 內侍省五品以上一人引之, 左右衛大將軍、將軍各一人押之. 二十人以下入, 則不帶仗. 三十人入, 則左右廂監門各二人, 千牛備身各四人, 三衛各八人, 金吾一人. 百人入, 則左右廂監門各六人, 千牛備身各四人, 三衛三十三人, 金吾七人. 二百人, 則增以左右武衛、威衛、領軍衛、金吾衛、翊衛等. 凡仗入, 則左右廂加一人監捉永巷, 禦刀、弓箭. 及三衛帶刀入, 則曰:“仗入”;三衛不帶刀而入, 則曰“監引入”. 朝罷, 皇帝步入東序門, 然後放仗. 內外仗隊, 七刻乃下. 常參、輟朝日, 六刻即下. 宴蕃客日, 隊下, 複立半仗於兩廊. 朔望受朝及蕃客辭見, 加纛、槊沄, 儀仗減半. 凡千牛仗立, 則全仗立. 太陽虧, 昏塵大霧, 則內外諸門皆立仗. 泥雨, 則延三刻傳點. 駕. 大駕鹵簿. 天子將出, 前二日, 太樂令設宮縣之樂於庭. 晝漏上五刻, 駕發. 前發七刻, 擊一鼓爲一嚴. 前五刻, 擊二鼓爲再嚴, 侍中版奏“請中嚴”. 有司陳鹵簿. 前二刻, 擊三鼓爲三嚴, 諸衛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殿庭. 通事舍人引群官立朝堂, 侍中、中書令以下奉迎於西階. 侍中負寶, 乘黃令進路於太極殿西階, 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路前, 北向;黃門侍郎一人立侍臣之前;贊者二人. 既外辦, 太仆卿攝衣而升, 正立執轡. 天子乘輿以出, 降自西階, 曲直華蓋, 警蹕, 侍衛. 千牛將軍前執轡, 天子升路, 太仆卿授綏, 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 黃門侍郎前奏“請發”. 鑾駕動, 警蹕, 鼓傳音, 黃門侍郎與贊者夾引而出, 千牛將軍夾路而趨. 駕出承天門, 侍郎乘馬奏“駕少留, 敕侍臣乘馬”. 侍中前承制, 退稱:“制曰可”. 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乘馬. ”贊者承傳, 侍臣皆乘. 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 在黃麾內. 符寶郎奉六寶與殿中後部從, 在黃鉞內. 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路前, 贊者在供奉官內. 侍臣乘畢, 侍郎奏“請車右升”. 侍中前承制, 退稱:“制曰可”. 侍郎複位, 千牛將軍升. 侍郎奏“請發”. 萬年縣令先導, 次京兆牧、太常卿、司徒、禦史大夫、兵部尚書, 皆乘路, 鹵簿如本品. 次清遊隊. 次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各一人, 帶弓箭橫刀, 檢校龍旗以前硃雀等隊, 各二人持槊, 騎夾. 次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帶弓箭橫刀, 領夾道鐵甲佽飛. 次虞候佽飛四十八騎, 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 帶弓箭、橫刀, 夾道分左右, 以屬黃麾仗. 次外鐵甲佽飛二十四人, 帶弓箭、橫刀, 甲騎具裝, 分左右廂, 皆六重, 以屬步甲隊. 次硃雀隊. 次指南車、記裏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 皆四馬, 有正道匠一人, 駕士十四人, 皆平巾幘、大口絝、緋衫. 太蔔令一人, 居辟惡車, 服如佽飛, 執弓箭. 左金吾衛隊正一人, 居皮軒車, 服平巾幘、緋裲襠, 銀裝儀刀, 紫黃綬紛, 執弩. 次引駕十二重, 重二人, 皆騎, 帶橫刀. 自皮軒車後, 屬於細仗前, 槊、弓箭相間, 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鼓吹. 次黃麾仗一, 執者武弁、硃衣、革帶, 二人夾. 次殿中侍禦史二人導. 次太史監一人, 書令史一人, 騎引相風、行漏輿. 次相風輿, 正道匠一人, 輿士八人, 服如正道匠. 次扛鼓、金鉦, 司辰、典事匠各一人, 刻漏生四人, 分左右. 次行漏生, 正道匠一人, 輿士十四人. 次持鈒前隊. 次禦馬二十四, 分左右, 各二人馭. 次尚乘奉禦二人, 書令史二人, 騎從. 次左青龍右白虎旗, 執者一人, 服如正道匠, 引、夾各二人, 皆騎. 次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各領二十五騎, 二十人執槊, 四人持弩, 一人帶弓箭, 行儀刀仗前. 次通事舍人, 四人在左, 四人在右. 侍禦史, 一人在左, 一人在右. 禦史中丞, 一人在左, 一人在右. 左拾遺一人在左, 右拾遺一人在右. 左補闕一人在左, 右補闕一人在右. 起居郎一人在左, 起居舍人一人在右. 諫議大夫, 一人在左, 一人在右. 給事中二人在左, 中書舍人二人在右. 黃門侍郎二人在左, 中書侍郎二人在右. 左散騎常侍一人在左, 右散騎常侍一人在右. 侍中二人在左, 中書令二人在右. 通事舍人以下, 皆一人從. 次香蹬一, 有衣, 繡以黃龍, 執者四人, 服如折沖都尉. 次左右衛將軍二人, 分左右, 領班劍、儀刀, 各一人從. 次班劍、儀刀, 左右廂各十二行:第一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三人, 第二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五人, 第三左右衛勳衛各五十七人, 第四左右衛勳衛各五十九人, 各執金銅裝班劍, 纁硃綬紛;第五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一人, 第六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三人, 第七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五人, 第八左右驍衛各六十七人, 各執金銅裝儀刀, 綠綟綬紛;第九左右武衛翊衛各六十九人, 第十左右威衛翊衛各七十一人, 第十一左右領軍衛翊衛各七十三人, 第十二左右金吾衛翊衛各七十五人, 各執銀裝儀刀, 紫黃綬紛. 自第一行有曲折三人陪後門, 每行加一人, 至第十二行曲折十四人. 次左右廂, 諸衛中郎將主之, 執班劍、儀刀, 領親、勳、翊衛. 次左右衛郎將各一人, 皆領散手翊衛三十人, 佩橫刀, 騎, 居副仗槊翊衛內. 次左右驍衛郎將各一人, 各領翊衛二十八人, 甲騎具裝, 執副仗槊, 居散手衛外. 次左右衛供奉中郎將, 郎將四人, 各領親、勳、翊衛四十八人, 帶橫刀, 騎, 分左右, 居三衛仗內. 次玉路, 駕六馬, 太仆卿馭之, 駕士三十二人. 凡五路, 皆有副. 駕士皆平巾幘、大口絝, 衫從路色. 玉路, 服青衫. 千牛衛將軍一人陪乘, 執金裝長刀, 左右衛大將軍各一人騎夾, 皆一人從, 居供奉官後. 次千牛衛將軍一人, 中郎將二人, 皆一人從. 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二人, 騎, 居玉路後, 帶橫刀, 執禦刀、弓箭. 次禦馬二, 各一人馭. 次左右監門校尉二人, 騎, 執銀裝儀刀, 居後門內. 次衙門旗, 二人執, 四人夾, 皆騎, 赤綦襖、黃冒、黃袍. 次左右監門校尉各十二人, 騎, 執銀裝儀刀, 督後門, 十二行, 仗頭皆一人. 次左右驍衛、翊衛各三隊, 居副仗槊外. 次左右衛夾轂, 廂各六隊. 次大繖二, 執者騎, 橫行, 居衙門後. 次雉尾障扇四, 執者騎, 夾繖. 次腰輿, 輿士八人. 次小團雉尾扇四, 方雉尾扇十二, 花蓋二, 皆執者一人, 夾腰輿. 自大繖以下, 執者服皆如折沖都尉. 次掌輦四人, 引輦. 次大輦一, 主輦二百人, 平巾幘、黃絲布衫、大口絝、紫誕帶、紫行滕、鞋襪. 尚輦奉禦二人, 主腰輿, 各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殿中少監一人, 督諸局供奉事, 一人從. 次諸司供奉官. 次禦馬二十四, 各二人馭, 分左右. 次尚乘直長二人, 平巾幘、緋絝褶, 書令史二人騎從, 居禦馬後. 次持鈒沄. 次大繖二, 雉尾扇八, 夾繖左右橫行. 次小雉尾扇. 硃畫團扇, 皆十二, 左右橫行. 次花蓋二, 叉二. 次俾倪十二, 左右橫行. 次玄武幢一, 叉一, 居絳麾內. 次絳麾二, 左右夾玄武幢. 次細槊十二, 孔雀爲毦, 左右橫行, 居絳麾後. 自鈒、戟以下, 執者服如黃麾仗, 唯玄武幢執者服如罕、畢. 次後黃麾, 執者一人, 夾二人, 皆騎. 次殿中侍禦史二人, 分左右, 各令史二人騎從, 居黃麾後. 次大角. 次方輦一, 主輦二百人. 次小輦一, 主輦六十人. 次小輿一, 奉輿十二人, 服如主輦. 次尚輦直長二人, 分左右, 檢校輦輿, 皆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左右武衛五牛旗輿五, 赤青居左, 黃居中, 白黑居右, 皆八人執之, 平巾幘、大口絝, 衫從旗色, 左右威衛隊正各一人主之, 騎, 執銀裝長刀. 次乘黃令一人, 丞一人, 分左右, 檢校玉路, 皆府史二人騎從. 次金路、象路、革路、木路, 皆駕六馬, 駕士三十二人. 次五副路, 皆駕四馬, 駕士三十八人. 次耕根車, 駕六馬, 駕士三十二人. 次安車、四望車, 皆駕四馬, 駕士二十四人. 次羊車, 駕果下馬一, 小史十四人. 次屬車十二乘, 駕牛, 駕士各八人. 次門下、史書、秘書、殿中四省局官各一人, 騎, 分左右夾屬車, 各五人從, 唯符寶以十二人從. 次黃鉞車, 上建黃鉞, 駕二馬, 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 駕士十二人. 次豹尾車, 駕二馬, 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 駕士十二人. 次左右威衛折沖都尉各一人, 各領掩後二百人步從, 五十人爲行, 大戟五十人, 刀、楯、五十人, 弓箭五十人, 弩五十人, 皆黑鍪、甲、覆膊、臂韝, 橫行. 次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 領步甲隊及殳仗, 各二人執槊槊從. 次前後左右廂步甲隊. 次左右廂黃麾仗. 次左右廂殳仗. 次諸衛馬隊, 左右廂各二十四. 自十二旗後, 屬於玄武隊, 前後有主帥以下四十人, 皆戎服大袍, 二人引旗, 一人執, 二人夾, 二十人執槊, 餘佩弩、弓箭. 第一辟邪旗, 左右金吾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 皆戎服大袍, 佩弓箭、橫刀, 騎;第二應龍旗, 第三玉馬旗, 第四三角獸旗, 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五黃龍負圖旗, 第六黃鹿旗, 左右威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七飛麟旗, 第八駃騠旗, 第九鸞旗, 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鳳旗, 第十一飛黃旗, 左右驍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二麟旗, 第十三角端旗, 以當禦, 第十四赤熊旗, 左右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五兕旗, 第十六太平旗, 左右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七犀牛旗, 第十八鵕鸃旗, 第十九騼蜀旗, 左右武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騶牙旗, 第二十一蒼烏旗, 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二白狼旗, 第二十三龍馬旗, 第二十四金牛旗, 左右領軍衛折沖都尉各一人主之;其服皆如第一. 次玄武隊. 次衙門一, 居玄武隊前、大戟隊後, 執者二人, 夾四人, 皆騎, 分左右, 赤綦襖, 黃袍, 黃冒. 次衙門左右廂, 廂有五門, 執、夾人同上. 第一門, 居左右威衛黑質步甲隊之後, 白質步甲隊之前;第二門, 居左右衛步甲隊之後, 左右領軍衛黃麾仗之前;第三門, 居左右武衛黃麾仗之後, 左右驍衛黃麾仗之前;第四門, 居左右領軍衛黃麾仗之後, 左右衛步甲隊之前;第五門, 居左右武衛白質步甲隊之後, 黑質步甲隊之前. 五門別當步甲隊黃麾仗前、馬隊後, 各六人分左右, 戎服大袍, 帶弓箭、橫刀. 凡衙門, 皆監門校尉六人, 分左右, 執銀裝長刀, 騎. 左右監門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 廂各巡行. 校尉一人, 往來檢校諸門. 中郎將各一人騎從. 左右金吾衛將軍循仗檢校, 各二人執槊騎從. 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 糾察仗內不法, 各一人騎從. 駕所至, 路南向, 將軍降, 立於路右, 侍中前奏“請降路”. 天子降, 乘輿而入, 繖、扇、華蓋, 侍衛. 駕還, 一刻, 擊一鼓爲一嚴, 仗衛還於塗. 三刻, 擊二鼓爲再嚴, 將士布隊仗, 侍中奏“請中嚴”. 五刻, 擊三鼓爲三嚴, 黃門侍郎奏“請駕發”. 鼓傳音, 發駕, 鼓吹振作. 入門, 太樂令命擊蕤賓之鍾, 左五鍾皆應. 鼓柷, 奏《采茨》之樂. 至太極門, 戛敔, 樂止. 既入, 鼓柷, 奏《太和》之樂. 回路南向, 侍中請降路, 乘輿乃入, 繖、扇、侍禦、警蹕如初. 至門, 戛吾攵, 樂止. 皇帝入, 侍中版奏“請解嚴”. 叩鉦, 將士皆休.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25 지14 거복지 (1) | 2024.09.25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4 지13하 의위지 하편 (0) | 2024.09.24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2 지12 예악12 (0) | 2024.09.22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1 지11 예악11 (0) | 2024.09.21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0 지10 예악10 (0) | 2024.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