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出, 尚儀版奏“請中嚴”. 尚服率司仗布侍衛, 司賓列內命婦於庭, 西向北上, 六尚以下詣室奉迎, 尚服負寶, 內仆進車於閣外, 尚儀版奏“外辦”. 馭者執轡, 太皇太後乘輿以出, 華蓋, 侍衛, 警蹕, 內命婦從. 出門, 太皇太後升車, 從官皆乘馬, 內命婦、宮人以次從. 清遊隊, 旗一, 執者一人, 佩橫刀, 引、夾皆二人, 佩弓箭、橫刀, 騎. 次金吾衛折沖都尉一人, 佩橫刀、弓箭;領騎四十, 亦佩橫刀, 夾折沖;執槊二十人, 持弩四人, 佩弓箭十六人, 持槊、刀二人. 次虞候佽飛二十八人, 騎, 佩弓箭、橫刀, 夾道分左右, 以屬黃麾仗. 次內仆令一人在左, 丞一人在右, 各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黃麾一, 執者一人, 夾道二人, 皆騎. 次左右廂黃麾仗, 廂皆三行, 行百人. 第一短戟, 五色氅, 執者黃地白花綦襖、冒;第二戈, 五色氅, 執者赤地黃花綦襖、冒;第三鍠, 五色幡, 執者青地赤花綦襖、冒. 左右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領軍衛各三行, 行二十人, 每衛以主帥六人主之, 皆豹文袍、冒, 執鍮石裝長刀, 騎, 唯左右領軍衛減三人. 每衛果毅都尉一人, 被繡袍, 各一人從;左右領軍衛有絳引幡, 引前者三, 掩後者三. 次內謁者監四人, 給事二人, 內常侍二人, 內侍少監二人, 騎, 分左右, 皆有內給使一人從. 次內給使百二十人, 平巾幘、大口絝、緋裲襠, 分左右, 屬於宮人車. 次偏扇、團扇、方扇皆二十四, 宮人執之, 衣彩大袖裙襦、彩衣、革帶、履, 分左右. 次香蹬一, 內給使四人輿之, 居重翟車前. 次重翟車, 駕四馬, 駕士二十四人. 次行障六, 次坐障三, 皆左右夾車, 宮人執之, 服同執扇. 次內寺伯二人, 領寺人六人, 執禦刀, 服如內給使, 夾重翟車. 次腰輿一, 執者八人, 團雉尾扇二, 夾輿. 次大繖四. 次雉尾扇八, 左右橫行, 爲二重. 次錦花蓋二, 單行. 次小雉尾扇、硃畫團扇皆十二, 橫行. 次錦曲蓋二十, 橫行, 爲二重. 次錦六柱八, 分左右. 自腰輿以下, 皆內給使執之. 次宮人車. 次降麾二, 分左右. 次後黃麾一, 執者一人, 夾二人, 皆騎. 次供奉宮人, 在黃麾後. 次厭翟車、翟車、安車, 皆駕四馬, 駕士各二十四人;四望車, 駕士二十二人;金根車, 駕牛, 駕士十二人. 次左右廂衙門各二, 每門二人執, 四人夾, 皆赤綦襖, 黃袍、冒, 騎. 次左右領軍衛, 廂皆一百五十人, 執殳, 赤地黃花綦襖、冒, 前屬於黃麾仗, 後盡鹵簿;廂各主帥四人主之, 皆黃袍、冒, 執鍮石裝長刀, 騎. 折沖都尉二人, 檢校殳仗, 皆一人騎從. 次衙門一, 盡鹵簿後殳仗內正道, 每門監門校尉二人主之, 執銀裝長刀;廂各有校尉一人, 騎, 佩銀橫刀, 往來檢校. 禦馬減大駕之半. 太皇太後將還, 三嚴, 內典引引外命婦出次, 就位;司賓引內命婦出次, 序立大次之前. 既外辦, 馭者執轡. 太皇太後乘輿出次, 華蓋、警蹕、侍衛如初. 內命婦以下乘車以從. 車駕入, 內典引引外命婦退, 駕至正殿門外, 車駕南問, 尚儀前奏“請降車”. 將士還. 皇太子出, 則鹵簿陳於重明門外. 其日三刻, 宮臣皆集於次, 左庶子版奏“請中嚴”. 典謁引宮臣就位, 侍衛官服其器服, 左庶子負璽詣閣奉迎, 仆進車若輦於西閣外, 南向, 內率一人執刀立車前, 北向, 中允一人立侍臣之前, 贊者二人立中允之前. 前二刻, 諸衛之官詣閣奉迎, 宮臣應從者各出次, 立於門外, 文東武西, 重行北向北上. 左庶子版奏“外辦”, 仆升正位執轡, 皇太子乘輿而出, 內率前執轡, 皇太子升車, 仆立授綏, 左庶子以下夾侍. 中允奏:“請發”, 車動, 贊者夾引而出, 內率夾車而趨, 出重明門, 中允奏“請停車, 侍臣上馬”. 左庶子前承令, 退稱:“令曰諾”. 中允退稱:“侍臣上馬. ”贊者承傳, 侍臣皆騎. 中允奏“請車右升”. 左庶子前承令, 退稱:“令曰諾”. 內率升訖, 中允奏“請發”. 車動, 鼓吹振作, 太傅乘車訓導, 少傅乘車訓從. 出延喜門, 家令先導, 次率更令、詹事、太保、太傅、太師, 皆軺車, 備鹵薄. 次清遊隊, 旗一, 執者一人, 佩橫刀, 引、夾皆二人, 亦佩弓箭、橫刀, 騎. 次清道率府折沖都尉一人, 佩弓箭、橫刀, 領騎三十, 亦佩橫刀, 十八人執槊, 九人挾弓箭, 三人持弩, 各二人騎從. 次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人, 騎, 佩橫刀、弓箭, 領清道直蕩及檢校清遊隊各二人, 執槊騎從. 次外清道直蕩二十四人, 騎, 佩弓箭、橫刀, 夾道. 次龍旗六, 各一人騎執, 佩橫刀, 戎服大袍, 橫行正道, 每旗前後二人騎, 爲二重, 前引後護, 皆佩弓箭、橫刀, 戎服大袍. 次副竿二, 分左右, 各一人騎執. 次細引六重, 皆騎, 佩橫刀, 每重二人, 自龍旗後屬於細仗, 槊、弓箭相間, 廂各果毅都尉一人主之. 次率更丞一人, 府、史二人騎從, 領鼓吹. 次誕馬十, 分左右, 執者各二人. 次廄牧令一人居左, 丞一人居右, 各府、史二人騎從. 次左右翊府郎將二人, 主班劍. 次左右翊衛二十四人, 執班劍, 分左右. 次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文學四人、洗馬二人, 司議郎二人居左, 太子舍人二人居右, 中允二人居左, 中舍人二人居右, 左右諭德二人, 左右庶子四人, 騎, 分左右, 皆一人從. 次左右衛率府副率二人步從. 次親、勳、翊衛, 廂各中郎將、郎將一人, 皆領儀刀六行:第一親衛二十三人, 第二親衛二十五人, 皆執金銅裝儀刀, 纁硃綬紛;第三勳衛二十七人, 第四勳衛二十九人, 皆執銀裝儀刀, 綠綟紛;第五翊衛三十一人, 第六翊衛三十三人, 皆執鍮石裝儀刀, 紫黃綬紛. 自第一行有曲折三人陪後門, 每行加一人, 至第六行八人. 次三衛十八人, 騎, 分左右夾路. 次金路, 駕四馬, 駕士二十三人, 仆寺仆馭, 左右率府率二人執儀刀陪乘. 次左右衛率府率二人, 夾路, 各一人從, 居供奉官後. 次左右內率府率二人, 副率二人, 領細刀、弓箭, 皆一人從. 次千牛, 騎, 執細刀、弓箭. 次三衛儀刀仗, 後開衙門. 次左右監門率府直長各六人, 執鍮石儀刀, 騎, 監後門. 次左右衛率府, 廂各翊衛二隊, 皆騎, 在執儀刀行外;壓角隊各三十人, 騎, 佩橫刀, 一人執旗, 二人引, 二人夾, 十五人執槊, 二人佩弓箭, 三人佩弩, 隊各郎將一人主之. 次繖, 二人執, 雉尾扇四, 夾繖. 次腰輿一, 執者八人, 團雉尾扇二, 小方雉尾扇八, 以夾腰輿, 內直郎二人主之, 各令史二人騎從. 次誕馬十, 分左右, 馭者各二人. 次典乘二人, 各府、史二人騎從. 次左右司禦率府校尉二人騎從, 佩鍮石裝儀刀, 領團扇、曲蓋. 次硃漆團扇六, 紫曲蓋六, 各橫行. 次諸司供奉. 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二人, 騎, 佩鍮石裝儀刀, 主大角. 次副路, 駕四馬, 駕士二十二人;軺車, 駕一馬, 駕士十四人;四望車, 駕一馬, 駕士十人. 次左右廂步隊十六, 每隊果毅都尉一人, 領騎二十八, 戎服大袍, 佩橫刀, 一人執旗, 二人引, 二人夾, 二十五人佩弓箭, 前隊持槊, 與佩弓箭隊以次相間. 次左右司禦率府副率各一人, 騎, 檢校步隊, 二人執槊騎從. 次儀仗, 左右廂各六色, 每色九行, 行六人, 赤綦襖、冒, 行滕、鞋襪. 第一戟, 赤氅, 六人;第二弓箭, 六人;第三儀鋋, 毦, 六人;第四刀楯, 六人;第五儀鍠, 五色幡, 六人;第六油戟, 六人. 次前仗首, 左右廂各六色, 每色三行, 行六人, 左右司禦率府二人, 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六人主之;次左右廂各六色, 每色三行, 行六人, 左右衛率府副率二人, 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六人主之. 左右司禦率府主帥各六人, 騎, 護後, 率及副率各一人步從. 廂有絳引幡十二, 引前者六, 引後者六. 廂各有獨揭鼓六重, 重二人, 居儀仗外、殳仗內, 皆赤綦襖、冒, 行滕、鞋襪. 左右司禦率府四重, 左右衛率府二重. 次左右廂皆百五十人, 左右司禦率府各八十六人, 左右衛率府各六十四人, 赤綦襖、冒, 主殳, 分前後, 居步隊外、馬隊內. 各司禦率府果毅都尉一人主之, 各一人騎從. 廂各主帥七人, 左右司禦率府各四人, 左右衛率府各三人, 騎, 分前後. 次左右廂馬隊, 廂各十隊, 隊有主帥以下三十一人, 戎服大袍, 佩橫刀, 騎. 隊有旗一, 執者一人, 引、夾各二人, 皆佩弓箭, 十六人持槊, 七人佩弓箭, 三人佩弩. 第一, 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二人主之;第二、第三、第四, 左右司禦率府果毅都尉二人主之;第五、第六、第七, 左右衛率府果毅都尉主之;第八、第九、第十, 左右司禦率府果毅都尉二人主之;皆戎服大袍, 佩弓箭、橫刀. 次後拒隊, 旗一, 執者佩橫刀, 引、夾路各二人, 佩弓箭、橫刀. 次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人, 領四十騎, 佩橫刀;凡執槊二十人, 佩弓箭十六人, 佩弩四人, 騎從. 次後拒隊, 前當正道殳仗內, 有衙門. 次左右廂各有衙門三:第一, 當左右司禦率府步隊後, 左右衛率府步隊前;第二, 當左右衛率府步隊後, 左右司禦率府儀仗前;第三, 當左右司禦率府儀仗後, 左右衛率府步隊前. 每門二人執, 四人夾, 皆騎, 赤綦襖, 黃袍、冒. 門有監門率府直長二人檢校, 左右監門率府副率各二人檢校諸門, 各一人騎從. 次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二人, 檢校仗內不法, 各一人騎從. 次少師、少傅、少保, 正道乘路, 備鹵簿, 文武以次從. 皇太子所至, 回車南向, 左庶子跪奏“請降路”. 還宮. 一嚴, 轉仗衛於還塗;再嚴, 左庶子版奏“請中嚴”;三嚴, 仆進車, 左庶子版奏“外辦”. 皇太子乘輿出門外, 降輿, 乘車, 左庶子請車右升, 侍臣皆騎. 車動, 至重明門, 宮官下馬, 皇太子乘車而入, 太傅、少傅還. 皇太子至殿前, 車南向, 左庶子奏“請降”. 皇太子乘輿而入, 侍臣從至閣, 左庶子版奏“解嚴”. 若常行、常朝, 無馬隊、鼓吹、金路、四望車、家令、率更令、詹事、太保、太師、少保、少師, 又減隊仗三之一, 清道、儀刀、誕馬皆減半, 乘軺車而已. 二傅乘犢車, 導從十人, 太傅加清道二人. 皇太子妃鹵簿:清道率府校尉六人, 騎, 分左右, 爲三重, 佩橫刀、弓箭. 次青衣十人, 分左右. 次導客舍人四人, 內給使六十人, 皆分左右, 後屬內人車. 次偏扇、團扇、方扇各十八, 分左右, 宮人執者間彩衣、革帶. 次行障四, 坐障二, 宮人執以夾車. 次典內二人, 騎, 分左右. 次厭翟車, 駕三馬, 駕士十四人. 次閣帥二人, 領內給使十八人, 夾車. 次六柱二, 內給使執之. 次供奉內人, 乘犢車. 次繖一, 雉尾扇二, 團扇四, 曲蓋二, 皆分左右, 各內給使執之. 次戟九十, 執者絳綦襖、冒, 分左右. 親王鹵簿:有清道六人爲三重, 武弁、硃衣、革帶. 次幰弩一, 執者平巾幘、緋袴褶, 騎. 次青衣十二人, 平巾青幘、青布袴褶, 執青布仗袋, 分左右. 次車輻十二, 分左右. 車輻, 棒也, 夾車而行, 故曰車輻. 執者服如幰弩. 次戟九十, 執者絳綦襖、冒, 分左右. 次絳引幡六, 分左右, 橫行, 以引刀、楯、弓、箭、槊. 次內第一行廂, 執刀楯, 絳綦襖、冒. 第二行廂, 執弓矢, 戎服. 第三行廂, 執槊, 戎服大袍. 廂各四十人. 次節一, 夾槊一, 各一人騎執, 平巾幘、大口袴、緋衫. 次告止幡四, 傳教幡四, 信幡八. 凡幡皆絳爲之, 署官號, 篆以黃, 飾以鳥翅, 取其疾也, 金塗鉤, 竿長一丈一尺, 執者服如夾槊, 分左右. 次儀鋋二, 儀鍠六, 油戟十八, 儀槊十, 細槊十, 執者皆絳綦襖、冒. 次儀刀十八, 執者服如夾槊, 分左右. 次誕馬八, 馭者服如夾槊, 分左右. 次府佐六人, 平巾幘、大口袴、緋裲襠, 騎, 持刀夾引. 次象路一, 駕四馬, 佐二人立侍:一人武弁、硃衣、革帶, 居左;一人緋裲襠、大口絝, 持刀居右. 駕士十八人, 服如夾槊. 次繖一, 雉尾扇二. 次硃漆團扇四, 曲蓋二, 執者皆絳綦襖、冒, 分左右. 次僚佐, 本服陪從. 次麾、幢各一, 左麾右幢. 次大角、鼓吹. 一品鹵簿:有清道四人爲二重, 幰弩一騎. 青衣十人, 車輻十人, 戟九十, 絳引幡六, 刀、楯、弓、箭、槊皆八十, 節二, 大槊二, 告止幡、傳教幡皆二, 信幡六, 誕馬六, 儀刀十六, 府佐四人夾行. 革路一, 駕四馬, 駕士十六人. 繖一, 硃漆團扇四, 曲蓋二, 僚佐本服陪從, 麾、幢、大角、鐃吹皆備. 自二品至四品, 青衣、車輻每品減二人. 二品, 刀、楯、弓、箭、戟、槊各減二十. 三品以下, 每品減十而已. 二品, 信幡四, 誕馬四, 儀刀十四, 革路駕士十四人. 三品亦如之, 儀刀十, 革路駕士十二人. 四品、五品, 信幡二, 誕馬二, 儀刀八, 木路駕士十人. 自二品至四品, 皆有清道二人, 硃漆團扇二, 曲蓋一, 幰弩一騎, 幡竿長丈, 繖一, 節一, 夾槊二. 萬年縣令亦有清道二人, 幰弩一騎, 青衣、車輻皆二人, 戟三十, 告止幡、傳教幡、信幡皆二, 竿長九尺, 誕馬二, 軺車, 一馬, 駕士六人, 繖、硃漆團扇、曲蓋皆一. 非導駕及餘四等縣初上者, 減幰弩、車輻、曲蓋, 其戟亦減十. 內命婦、夫人鹵簿:青衣六人, 偏扇、團扇皆十六, 執者間彩裙襦、彩裳、革帶, 行障三, 坐障二, 厭翟車, 駕二馬, 馭人十, 內給使十六人夾車, 從車六乘, 繖、雉尾扇皆一, 團扇二, 內給使執之, 戟六十. 外命婦一品亦如之, 厭翟車馭人減二, 有從人十六人. 非公主、王妃則乘白銅飾犢車, 駕牛, 馭人四, 無雉尾扇. 嬪, 青衣四人, 偏扇、團扇、方扇十四, 行障二, 坐障一, 翠車, 馭人八, 內給使十四人, 夾車四乘, 戟四十. 外命婦二品亦如之, 乘白銅飾犢車, 青通幰, 硃裹, 從人十四人. 婕妤、美人、才人, 青衣二人, 偏扇、團扇、方扇十, 行障二, 坐障一, 安車, 駕二馬, 馭人八, 內給使十人, 從車二乘, 戟二十. 太子良娣、良媛、承徽、外命婦三品亦如之, 白銅飾犢車, 從人十人. 外命婦四品, 青衣二人, 偏扇、團扇、方扇皆八, 行障、坐障皆一, 白銅飾犢車, 馭人四, 從人八. 餘同三品, 唯無戟. 自夫人以下皆清道二人, 繖一, 又有團扇二. 大駕鹵簿鼓吹, 分前後二部. 鼓吹令二人, 府、史二人騎從, 分左右. 前部:扛鼓十二, 夾金鉦十二, 大鼓、長鳴皆百二十, 鐃鼓十二, 歌、簫、笳次之;大橫吹百二十, 節鼓二, 笛、簫、觱篥、茄、桃皮觱篥次之;扛鼓、夾金鉦皆十二, 小鼓、中鳴皆百二十, 羽葆鼓十二, 歌、簫、笳次之. 至相風輿, 有扛鼓一, 金鉦一, 鼓左鉦右. 至黃麾, 有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主大角百二十, 橫行十重;鼓吹丞二人, 典事二人騎從. 次後部鼓吹:羽葆鼓十二, 歌、簫、笳次之;鐃鼓十二, 歌、簫、笳次之;小橫吹百二十, 笛、蕭、觱篥、笳、桃皮觱篥次之. 凡歌、簫、笳工各二十四人, 主帥四人, 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工各二十四人. 法駕, 減太常卿、司徒、兵部尚書、白鷺車、辟惡車、大輦、五副路、安車、四望車, 又減屬車四, 清遊隊、持鈒沄、玄武隊皆減四之一, 鼓吹減三之一. 小駕, 又減卿史大夫、指南車、記裏鼓車、鸞旗車、皮軒車、象革木三路、耕根車、羊車、黃鉞車、豹尾車、屬車、小輦、小輿, 諸隊及鼓吹減大駕之半. 凡鼓吹五部:一鼓吹, 二羽葆, 三鐃吹, 四大橫吹, 五小橫吹, 總七十五曲. 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鉦小鼓、長鳴、中鳴. 扛鼓十曲:一《警雷震》, 二《猛獸駭》, 三《鷙鳥擊》, 四《龍媒蹀》, 五《靈夔吼》, 六《雕鶚爭》, 七《壯士怒》, 八《熊羆吼》, 九《石墜崖》, 十《波蕩壑》. 大鼓十五曲, 嚴用三曲:一《元驎合邏》, 二《元驎他固夜》、三《元驎跋至慮》. 警用十二曲:一《元咳大至遊》, 二《阿列乾》, 三《破達析利純》, 四《賀羽真》, 五《鳴都路跋》, 六《他勃鳴路跋》, 七《相雷析追》, 八《元咳赤賴》, 九《赤咳赤賴》, 十《吐咳乞物真》, 十一《貪大訐》, 十二《賀粟胡真》. 小鼓九曲:一《漁陽》, 二《雞子》, 三《警鼓》, 四《三鳴》, 五《合節》, 六《覆參》, 七《步鼓》, 八《南陽會星》, 九《單搖》. 皆以爲嚴、警, 其一上馬用之. 長鳴一曲三聲:一《龍吟聲》, 二《彪吼聲》, 三《河聲》. 中鳴一曲三聲:一《蕩聲》, 二《牙聲》, 三《送聲》. 羽葆部十八曲:一《太和》, 二《休和》, 三《七德》, 四《騶虞》, 五《基王化》, 六《纂唐風》, 七《厭炎精》, 八《肇皇運》, 九《躍龍飛》, 十《殄馬邑》, 十一《興晉陽》, 十二《濟渭險》, 十三《應聖期》, 十四《禦宸極》, 十五《寧兆庶》, 十六《服遐荒》, 十七《龍池》, 十八《破陣樂》. 鐃吹部七曲:一《破陣樂》, 二《上車》, 三《行車》, 四《向城》, 五《平安》, 六《歡樂》, 七《太平》. 大橫吹部有節鼓二十四曲:一《悲風》, 二《遊弦》, 三《間弦明君》, 四《吳明君》, 五《古明君》, 六《長樂聲》, 七《五調聲》, 作《烏夜啼》, 九《望鄉》, 十《跨鞍》, 十一《間君》, 十二《瑟調》, 十三《止息》, 十四《天女怨》, 十五《楚客》, 十六《楚妃歎》, 十七《霜鴻引》. 十八《楚歌》, 十九《胡笳聲》, 二十《辭漢》, 二十一《對月》, 二十二《胡笳明君》, 二十三《湘妃怨》, 二十四《沈湘》. 小橫吹部有角、笛、簫、笳、觱篥、桃皮觱篥六種, 曲名失傳. 伶工謂夜警爲嚴. 凡大駕嚴, 夜警十二曲, 中警三曲, 五更嚴三遍. 天子謁郊廟, 夜五鼓過半, 奏四嚴;車駕至橋, 複奏一嚴. 元和初, 禮儀使高郢建議罷之. 曆代獻捷必有凱歌, 太宗平東都, 破宋金剛, 執賀魯, 克高麗, 皆備軍容, 凱歌入京都, 然其禮儀不傳. 太和初, 有司奏:“命將征討, 有大功, 獻俘馘, 則神策兵衛於門外, 如獻俘儀. 凱樂用鐃吹二部, 笛、觱篥、簫、笳、鐃鼓, 皆工二人, 歌工二十四人, 乘馬執樂, 阿列如鹵簿. 鼓吹令、丞前導, 分行俘馘之前. 將入都門, 鼓吹振作, 奏《破陣樂》、《應聖期》、《賀朝歡》、《君臣同慶樂》等四曲. 至太社、太廟門外, 陳而不作. 吉獻禮畢, 樂作. 至禦樓前, 陳兵仗於旌門外二十步, 樂工步行, 兵部尚書介胃執鉞, 於旌門中路前導, 協律郎二人執麾, 門外分導, 太常卿跪請奏凱樂. 樂闋, 太常卿跪奏‘樂畢’. 兵部尚書、太常卿退, 樂工立於旌門外, 引俘馘入獻, 及稱賀, 俘囚出, 乃退. ”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26 지15 역지 1편 (0) | 2024.09.26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5 지14 거복지 (1) | 2024.09.25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3 지13상 의위지 상편 (0) | 2024.09.23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2 지12 예악12 (0) | 2024.09.22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1 지11 예악11 (0) | 2024.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