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 文武官給祿, 頗減隋制, 一品七百石, 從一品六百石, 二品五百石, 從二品四百六十石, 三品四百石, 從三品三百六十石, 四品三百石, 從四品二百六十石, 五品二百石, 從五品百六十石, 六品百石, 從六品九十石, 七品八十石, 從七品七十石, 八品六十石, 從八品五十石, 九品四十石, 從九品三十石, 皆以歲給之. 外官則否. 一品有職分田十二頃, 二品十頃, 三品九頃, 四品七頃, 五品六頃, 六品四頃, 七品三頃, 五十畝, 八品二頃五十畝, 九品二頃, 皆給百裏內之地. 諸州都督、都護、親王府官二品十二頃, 三品十頃, 四品八頃, 五品七頃, 六品五頃, 七品四頃, 八品三頃, 九品二頃五十畝. 鎮戍、關津、嶽瀆官五品五頃, 六品三頃五十畝, 七品三頃, 八品二頃, 九品一頃五十畝. 三衛中郎將、上府折沖都尉六頃, 中府五頃五十畝, 下府及郎將五頃;上府果毅都尉四頃, 中府三頃五十畝, 下府三頃;上府長史、別將三頃, 中府、下府二頃五十畝;親王府典軍五頃五十畝, 副典軍四頃;千牛備身左右、太子千牛備身三頃;折沖上府兵曹二頃, 中府、下府一頃五十畝. 外軍校尉一頃二十畝, 旅帥一頃, 隊正、副八十畝. 親王以下又有永業田百頃, 職事官一品六十頃, 郡王、職事官從一品五十頃, 國公、職事官從二品三十五頃, 縣公、職事官三品二十五頃, 職事官從三品二十頃, 侯、職事官四品十二頃, 子、職事官五品八頃, 男、職事官從五品五頃, 六品、七品二頃五十畝, 八品、九品二頃. 上柱國三十頃, 柱國二十五頃, 上護軍二十頃, 護軍十五頃, 上輕車都尉十頃, 輕車都尉七頃, 上騎都尉六頃, 騎都尉四頃, 驍騎、飛騎尉八十畝, 雲騎、武騎尉六十畝. 散官五品以上給同職事官. 五品以上受田寬鄉, 六品以下受於本鄉. 解免者追田, 除名者受口分之田, 襲爵者不別給. 流內九品以上口分田終其身, 六十以上停私乃收. 凡給田而無地者, 畝給粟二鬥. 京司及州縣皆有公廨田, 供公私之費. 其後以用度不足, 京官有俸賜而巳. 諸司置公廨本錢, 以番官貿易取息, 計員多少爲月料. 貞觀初, 百官得上考者, 給祿一季. 未幾, 又詔得上下考給祿一年, 出使者稟其家, 新至官者計日給糧. 中書舍人高季輔言:“外官卑品貧匱, 宜給祿養親. ”自後以地租春秋給京官, 歲凡五十萬一千五百餘斛. 外官降京官一等, 一品以五十石爲一等, 二品、三品以三十石爲一等, 四品、五品以二十石爲一等, 六品、七品以五石爲一等, 八品、九品以二石五鬥爲一等. 無粟則以鹽爲祿. 十一年, 以職田侵漁百姓, 詔給逃還貧戶, 視職田多少, 每畝給粟二升, 謂之“地子”. 是歲, 以水旱複罷之. 十二年, 罷諸司公廨本錢, 以天下上戶七千人爲胥士, 視防閤制而收其課, 計官多少而給之. 十五年, 複置公廨本錢, 以諸司令史主之, 號“捉錢令史”. 每司九人, 補於吏部, 所主才五萬錢以下, 市肆販易, 月納息錢四千, 歲滿受官. 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京七十餘司, 更一二載, 捉錢令史六百餘人受職. 太學高第, 諸州進士, 拔十取五, 猶有犯禁罹法者, 況廛肆之人, 苟得無恥, 不可使其居職. ”太宗乃罷捉錢令史, 複詔給百官俸. 十八年, 以京兆府、岐、同、華、邠、坊州隙地陂澤可墾者, 複給京官職田. 二十二年, 置京諸司公廨本錢, 捉以令史、府史、胥士. 永徽元年, 廢之, 以天下租腳直爲京官俸料. 其後又薄斂一歲稅, 以高戶主之, 月收息給俸. 尋顓以稅錢給之, 歲總十五萬二千七百三十緡. 一品月俸八千, 食料一千八百, 雜用一千二百. 二品月俸六千五百, 食料一千五百, 雜用一千. 三品月俸五千一百, 雜用九百. 四品月俸三千五百, 食料、雜用七百. 五品月俸三千, 食料、雜用六百. 六品月俸二千, 食料、雜用四百. 七品月俸一千七百五十, 食料、雜用三百五十. 八品月俸一千三百, 食料三百, 雜用二百五十. 九品月俸一千五十, 食料二百五十, 雜用二百. 行署月俸一百四十, 食料三十. 職事官又有防閤、庶仆:一品防閤九十六人, 二品七十二人, 三品四十八人, 四品三十二人, 五品二十四人;六品庶仆十五人, 七品四人, 八品三人, 九品二人. 公主有邑士八十人, 郡主六十人, 縣主四十人. 外官以州、府、縣上下中爲差, 少尹、長史、司馬及丞減長官之半, 參軍、博士減判司三之二, 主簿、縣尉減丞三之二, 錄事、市令以參軍職田爲輕重, 京縣錄事以縣尉職田爲輕重. 羈縻州官, 給以土物. 關監官, 給以年支輕貨. 折沖府官則有仗身:上府折沖都尉六人, 果毅四人, 長史、別將三人, 兵曹二人, 中、下府各減一人, 皆十五日而代.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光祿大夫同職事官, 公廨、雜用不給. 員外官、檢校、判、試、知給祿料食糧之半, 散官、勳官、衛官減四之一, 致仕五品以上給半祿, 解官充侍亦如之. 四夷宿衛同京官. 天下置公廨本錢, 以典史主之, 收贏十之七, 以供佐史以下不賦粟者常食, 餘爲百官俸料. 京兆、河南府錢三百八十萬, 太原及四大都督府二百七十五萬, 中都督府、上州二百四十二萬, 下都督、中州一百五十四萬, 下州八十八萬;京兆、河南府京縣一百四十三萬, 太原府京縣九十一萬三千, 京兆、河南府畿縣八十二萬五千, 太原府畿縣、諸州上縣七十七萬, 中縣五十五萬, 中下縣、下縣三十八萬五千;折沖上府二十萬, 中府減四之一, 下府十萬. 麟德二年, 給文官五品以上仗身, 以掌閑、幕士爲之. 鹹亨元年, 與職事官皆罷. 乾封元年, 京文武官視職事品給防閤、庶仆. 百官俸出於租調, 運送之費甚廣. 公廨出舉, 典史有徹垣墉、鬻田宅以免責者. 又以雜職供薪炭, 納直倍於正丁. 儀鳳三年, 王公以下率口出錢, 以充百官俸食防閤、庶仆、邑士、仗身、封戶. 調露元年, 職事五品以上複給仗身. 光宅元年, 以京官八品、九品俸薄, 詔八品歲給庶仆三人, 九品二人. 文武職事三品以上給親事、帳內. 以六品、七品子爲親事, 以八品、九品子爲帳內, 歲納錢千五百, 謂之“品子課錢”. 三師、三公、開府儀同三司百三十人;嗣王、郡王百八人;上柱國領二品以上職事九十五人, 領三品職事六十九人;柱國領二品以上職事七十三人, 領三品職事五十五人;護軍領二品以上職事六十二人, 領三品職事三十六人. 二品以下又有白直、執衣:二品白直四十人, 三品三十二人, 四品二十四人, 五品十六人, 六品十人, 七品七人, 八品五人, 九品四人;二品執衣十八人, 三品十五人, 四品十三人, 五品九人, 六品、七品各六人, 八品、九品各三人. 皆中男爲之. 防閤、庶仆, 皆滿歲而代. 外官五品以上亦有執衣. 都護府不治州事亦有仗身:都護四人, 副都護、長史、司馬三人, 諸曹參軍事二人, 上鎮將四人, 中下鎮將、上鎮副三人, 中、下鎮副各二人, 鎮倉曹、關令丞、戍主副各一人, 皆取於防人衛士, 十五日而代. 宿衛官三品以上仗身三人, 五品以上二人, 六品以下及散官五品以上各一人, 取於番上衛士, 役而不收課. 親王出籓者, 府佐史、典軍、副典軍有事力人, 數如白直. 諸司、諸使有守當及廳子, 以兵及勳官爲之. 白直、執衣以下分三番, 周歲而代, 供役不逾境. 後皆納課:仗身錢六百四十, 防閤、庶仆、白直錢二千五百, 執衣錢一千. 其後親事、帳內亦納課如品子之數. 州縣典史捉公廨本錢者, 收利十之七. 富戶幸免徭役, 貧者破產甚眾. 秘書少監崔沔請計戶均出, 每丁加升尺, 所增蓋少;流亡漸複, 倉庫充實, 然後取於正賦, 罷新加者. 開元十年, 中書舍人張嘉貞又陳其不便, 遂罷天下公廨本錢, 複稅戶以給百官;籍內外職田, 賦逃還戶及貧民;罷職事五品以上仗身. 十八年, 複給京官職田. 州縣籍一歲稅錢爲本, 以高戶捉之, 月收贏以給外官. 複置天下公廨本錢, 收贏十之六. 十九年, 初置職田頃畝簿, 租價無過六鬥, 地不毛者畝給二鬥. 二十四年, 令百官防閤、庶仆俸食雜用以月給之, 總稱月俸:一品錢三萬一千, 二品二萬四千, 三品萬七千, 四品萬一千五百六十七, 五品九千二百, 六品五千三百, 七品四千一百, 八品二千四百七十五, 九品千九百一十七. 祿米則歲再給之:一品七百斛, 從一品六百斛, 二品五百斛, 從二品四百六十斛, 三品四百斛, 從三品三百六十斛, 四品三百斛, 從四品二百五十斛, 五品二百斛, 從五品百六十斛, 六品百斛, 自此十斛爲率, 至從七品七十斛, 八品六十七斛, 自此五斛爲率, 至從九品五十二斛. 外官降一等. 先是州縣無防人者, 籍十八以上中男及殘疾以守城門及倉庫門, 謂之門夫. 番上不至者, 閑月督課, 爲錢百七十, 忙月二百. 至是以門夫資課給州縣官. 二十九年, 以京畿地狹, 計丁給田猶不足, 於是分諸司官在都者, 給職田於都畿, 以京師地給貧民. 是時河南、北職田兼稅桑, 有詔公廨、職田有桑者, 毋督絲課. 天寶初, 給員外郎料, 天下白直歲役丁十萬, 有詔罷之, 計數加稅以供用, 人皆以爲便. 自開元後, 置使甚眾, 每使各給雜錢. 宰相楊國忠身兼數官, 堂封外月給錢百萬. 幽州平盧節度使安祿山、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使所給, 亦不下百萬. 十二載, 國忠以兩京百官職田送租勞民, 請五十裏外輸於縣倉, 鬥納直二錢, 百裏外納直三錢, 使百官就請於縣, 然縣吏欺盜蓋多, 而閑司有不能自直者. 十四載, 兩京九品以上月給俸加十之二, 同正員加十之一. 兵興, 權臣增領諸使, 月給厚俸, 比開元制祿數倍. 至德初, 以用物不足, 內外官不給料錢, 郡府縣官給半祿及白直、品子課. 乾元元年, 亦給外官半料及職田, 京官給手力課而已. 上元元年, 複令京官職田以時輸送, 受加耗者以枉法贓論. 其後籍以爲軍糧矣. 永泰末, 取州縣官及折沖府官職田苗子三之一, 市輕貨以賑京官. 大曆元年, 斂天下青苗錢, 得錢四百九十萬緡, 輸大盈庫, 封太府左、右藏, 鐍而不發者累歲. 二年, 複給京兆府及畿縣官職田, 以三之一供軍饟. 增稅青苗錢, 一畝至三十. 權臣月俸有至九十萬者, 刺史亦至十萬. 楊綰、常袞爲相, 增京官正員官及諸道觀察使、都團練使、副使以下料錢. 初, 檢校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 月給錢十二萬. 至是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請同正官, 從高而給之. 文官一千八百五十四員, 武官九百四十二員, 月俸二十六萬緡, 而增給者居三之一. 先是, 州縣職田、公廨田, 每歲六月以白簿上尚書省覆實;至十月輸送, 則有黃籍, 歲一易之. 後不複簿上, 唯授祖清望要官, 而職卑者稽留不付, 黃籍亦不複更矣. 德宗即位, 詔黃籍與白簿皆上有司. 建中三年, 複減百官料錢以助軍. 李泌爲相, 又增百官及畿內官月俸, 複置手力資課, 歲給錢六十一萬六千餘緡, 文官千八百九十二員, 武官八百九十六員. 左右衛上將軍以下又有六雜給:一曰糧米, 二曰鹽, 三曰私馬, 四曰手力, 五曰隨身, 六曰春冬服. 私馬則有芻豆, 手力則有資錢, 隨身則有糧米、鹽, 春冬服則有布、絹、絁、、綿, 射生、神策軍大將軍以下增以鞋, 比大曆制祿又厚矣. 州縣官有手力雜給錢, 然俸最薄者也. 李泌以度支有兩稅錢, 鹽鐵使有筦榷錢, 可以擬經費, 中外給用, 每貫墊二十, 號“戶部除陌錢”. 複有闕官俸料、職田錢, 積戶部, 號“戶部別貯錢”. 禦史中丞專掌之, 皆以給京官, 歲費不及五十五萬緡. 京兆和糴, 度支給諸軍冬衣, 亦往往取之. 減王公以下永業田:郡王、職事官從一品田五十頃, 國公、職事官正二品田四十頃, 郡公、職事官從二品田三十頃, 縣公、職事官正四品田十四頃, 職事官從四品田十一頃. 尚郡主檢校四品京官者月給料錢三十萬, 祿百二十石. 尚縣主檢校五品京官者料錢二十萬, 祿百石. 自李泌增百官俸, 當時以爲不可朘削矣, 然有名存而職廢、額去而俸在者. 宰相李吉甫建議減之, 遂爲常法. 於時祠祭、蕃夷賜宴、別設, 皆長安、萬年人吏主辦, 二縣置本錢, 配納質積戶收息以供費. 諸使捉錢者, 給牒免徭役, 有罪府縣不敢劾治. 民間有不取本錢, 立虛契, 子孫相承爲之. 嘗有毆人破首, 詣閑廄使納利錢受牒貸罪. 禦史中丞柳公綽奏諸使捉錢戶, 府縣得捕役, 給牒者毀之, 自是不得錢者不納利矣. 議者以兩省、尚書省、禦史台總樞機, 正百寮, 而倍稱息利, 非馭官之體. 元和九年, 戶部除陌錢每緡增墊五錢, 四時給諸司諸使之餐, 置驅使官督之, 禦史一人核其侵漁, 起明年正月, 收息五之一, 號“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 初, 捉錢者私增公廨本, 以防耗失, 而富人乘以爲奸, 可督者私之, 外以逋官錢迫蹙閭裏, 民不堪其擾. 禦史中丞崔從奏增錢者不得逾官本. 其後兩省捉錢, 官給牒逐利江淮之間, 鬻茶鹽以橈法. 十三年, 以職田多少不均, 每司收草粟以多少爲差. 其後宰相李玨、楊嗣複奏堂廚食利錢擾民煩碎, 於是罷堂廚捉錢官, 置庫量入計費. 唐世百官俸錢, 會昌後不複增減, 今著其數:太師、太傅、太保, 錢二百萬. 太尉、司徒、司空, 百六十萬. 侍中, 百五十萬. 中書令, 門下中書侍郎, 左右仆射, 太子太師、太保、太傅, 百四十萬. 尚書, 禦史大夫, 太子少師、少保、少傅, 百萬. 節度使, 三十萬. 都防禦使、副使, 監軍, 十五萬. 觀察使十萬. 左右丞, 侍郎, 散騎常侍, 諫議大夫, 給事中, 中書舍人, 秘書、殿中、內侍監, 禦史中丞, 太常、宗正、大理、司農、太府、鴻臚、太仆、光祿、衛尉卿, 國子祭酒, 將作、少府監, 太子賓客、詹事, 諸府尹, 大都督府長史, 都團練使、副使, 上州刺史, 八萬. 太常、宗正少卿, 太子左右庶子, 節度副使, 刺史知軍事, 七萬. 六軍統軍, 諸府少尹, 少監, 少卿, 國子司業, 少詹事, 六萬五千. 左右衛、金吾衛上將軍, 六軍大將軍, 六萬. 左右驍衛、武衛、威衛、領軍衛、監門衛、千牛衛上將軍, 上州別駕, 五萬五千. 郎中, 司天監, 太子左右諭德、家令寺、仆寺、率更寺令, 親王傅, 別敕判官, 觀察、團練判官掌書記, 上州長史、司馬, 五萬. 左右衛、金吾衛大將軍, 懷化大將軍, 諸府、大都督司錄參軍事, 鴘赤縣令, 四萬五千. 員外郎, 起居郎, 通事舍人, 起居舍人, 著作郎, 內常侍, 侍禦史, 殿中侍禦史, 太常、宗正、殿中、秘書丞, 大理正, 國子博士, 京都宮苑總監監, 都水使者, 太子中舍、中允, 王府長史, 歸德將軍, 節度推官、支使, 防禦判官, 上州錄事參軍事, 畿縣、上縣令, 四萬. 懷化中郎將, 三萬七千. 左右驍衛、武衛、威衛、領軍衛、監門衛、千牛衛、殿前左右射生軍、神策軍大將軍, 左右衛、金吾衛將軍, 三萬六千. 補闕, 殿中侍禦史, 諸府、大都督府判官, 赤縣丞, 三萬五千. 懷化郎將, 三萬二千. 拾遺, 司天少監, 六局奉禦, 內常侍, 監察禦史, 禦史台主簿, 太常博士, 陵署令, 大理司直, 中書主書, 門下錄事, 太子贊善、典內、洗馬、司議郎, 王府司馬, 驍衛、武衛、威衛、領軍衛、監門衛、六軍、射生、神策軍將軍, 歸德中郎將, 觀察防禦團練推官巡官, 鴘赤縣丞, 兩赤縣主簿、尉, 上州功曹參軍以下, 上縣丞, 三萬. 城門郎, 秘書郎, 著作佐郎, 六局直長, 十六衛、六軍、諸府、十率府長史, 懷化司階, 畿縣丞, 鴘赤縣主簿、尉, 二萬五千. 歸德司階, 二萬三千. 五官正, 太常寺協律郎, 陵署丞, 諸寺監主簿, 國子、太學、廣文助教, 都水監丞, 詹事府司直, 太子通事舍人、文學、三寺丞、五局郎, 王府諮議參軍、友, 畿縣上縣主簿尉, 二萬. 懷化中候, 萬八千. 十六衛六軍十率府率、副率、中郎、中郎將, 萬七千三百五十. 歸德中候, 萬七千. 四門助教, 十六衛佐, 秘書省、崇文、弘文館校書郎、正字, 太常寺奉禮郎、太祝, 郊社、太樂、鼓吹署令, 四門助教, 京都宮苑總監副監, 九成宮總監監、主事, 十六衛、六軍衛佐, 尚書省都事, 萬六千. 十六衛、六軍中候, 太子內率府千牛, 六千一百七十四. 內寺伯, 懷化司戈, 諸府大都督府參軍事、文學、博士、錄事, 上州參軍事、博士, 萬五千. 歸德司戈, 萬四千. 十六衛、六軍、十率府左右郎將, 親王府典軍、副典軍, 萬三千八百. 司戈、內率府備身、仆寺進馬, 三千七百一十二. 符寶郎, 內謁者監, 九寺諸監, 詹事府丞, 太醫署令, 太學、廣文、四門博士, 中書門下主事, 太子文學、侍醫, 諸府、都督府醫博士、法直, 兩赤縣錄事, 上州錄事, 市令, 萬三千. 懷化執戟長上, 萬一千. 門下省典儀, 侍禦醫, 司天台丞, 都水監主簿, 率府衛佐, 諸司主事、禦史台主事, 萬二千. 司醫, 太醫署丞, 歸德執戟長上, 一萬. 醫佐, 大理寺評事, 太常宗正寺詹事府主簿、寺監, 內侍省司天台左右春坊詹事府錄事、主事, 八千. 司階, 千牛備身左右, 七千九百九十. 京都園苑四面監監, 兩京諸市、中尚、武庫、武成王廟署令, 王府掾、屬、主簿、記室、錄事參軍事, 七千. 司天台主簿、靈台郎、保章正, 上局署令, 七品陵廟令, 京都宮苑總監丞, 司竹、溫泉監監, 太子內坊丞, 王府功曹以下參軍事, 親王國令, 公主邑司令, 六千. 奚官、內仆、內府局令, 司竹、溫泉副監, 五千. 書、算、律學博士, 內謁者, 中局署令, 上局署丞, 五官挈壺正, 京都園苑四面監、九成宮總監副監, 醫、針博士, 醫監, 陵廟令, 司竹、溫泉監丞, 太子藥藏局丞, 王府參軍事, 王國大農, 公主邑司丞, 四千. 獄丞, 國子監直講, 掌客, 司儀, 中局署丞, 監膳, 監作, 監事, 食醫, 尚輦, 進馬, 奉乘, 主乘, 典乘, 司庫, 司廩, 十六衛、十率府錄事, 親、勳、翊府兵曹參軍事, 司天台司辰、司曆、監候, 內坊典直, 宮教博士, 樂正, 醫正, 蔔正, 按摩、呪禁、蔔博士, 針、醫、蔔、書、算助教, 陵廟、太樂、鼓吹署丞, 京都園苑四面監、九成宮總監丞, 諸總監主簿, 太子典膳、內直、典設、宮門局丞, 三寺主簿, 親王國尉、丞, 三千. 十六衛、六軍、十率府執戟、長上、左右中郎將二千八百五十.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63 지47 예문지 1편 (0) | 2024.11.02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62 지46 형법지 (0) | 2024.11.01 |
[신당서新唐書] 권60 지44 식화지 4편 (0) | 2024.10.30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9 지43 식화지 3편 (0) | 2024.10.29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8 지42 식화지 2편 (0) | 2024.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