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鹽池十八, 井六百四十, 皆隸度支. 蒲州安邑、解縣有池五, 總曰“兩池”, 歲得鹽萬斛, 以供京師. 鹽州五原有烏池、白池、瓦池、細項池, 靈州有溫泉池、兩井池、長尾池、五泉池、紅桃池、回樂池、弘靜池、會州有河池, 三州皆輸米以代鹽. 安北都護府有胡落池, 歲得鹽萬四千斛, 以給振武、天德. 黔州有井四十一, 成州、巂州井各一, 果、閬、開、通井百二十三, 山南西院領之. 邛、眉、嘉有井十三, 劍南西川院領之. 梓、遂、綿、合、昌、渝、瀘、資、榮、陵、簡有井四百六十, 劍南東川院領之. 皆隨月督課. 幽州、大同橫野軍有鹽屯, 每屯有丁有兵, 歲得鹽二千八百斛, 下者千五百斛. 負海州歲免租爲鹽二萬斛以輸司農. 青、楚、海、滄、棣、杭、蘇等州, 以鹽價市輕貨, 亦輸司農. 天寶、至德間, 鹽每鬥十錢. 乾元元年, 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 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 遊民業鹽者爲亭戶, 免雜徭. 盜鬻者論以法. 及琦爲諸州榷鹽鐵使, 盡榷天下鹽, 鬥加時價百錢而出之, 爲錢一百一十. 自兵起, 流庸未複, 稅賦不足供費, 鹽鐵使劉晏以爲因民所急而稅之, 則國足用. 於是上鹽法輕重之宜, 以鹽吏多則州縣擾, 出鹽鄉因舊監置吏, 亭戶糶商人, 縱其所之. 江、嶺去鹽遠者, 有常平鹽, 每商人不至, 則減價以糶民, 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貴. 晏又以鹽生霖潦則鹵薄, 旱則土溜墳, 乃隨時爲令, 遣吏曉導, 倍於勸農. 吳、越、揚、楚鹽廩至數千, 積鹽二萬餘石. 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 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大昌、候官、富都十監, 歲得錢百餘萬緡, 以當百餘州之賦. 自淮北置巡院十三, 曰揚州、陳許、汴州、廬壽、白沙、淮西、甬橋、浙西、宋州、泗州、嶺南、兗鄆、鄭滑, 捕私鹽者, 奸盜爲之衰息. 然諸道加榷鹽錢, 商人舟所過有稅. 晏奏罷州縣率稅, 禁堰埭邀以利者. 晏之始至也, 鹽利歲才四十萬緡, 至大曆末, 六百餘萬緡. 天下之賦, 鹽利居半, 宮闈服禦、軍饟、百官祿俸皆仰給焉. 明年而晏罷. 貞元四年, 淮南節度使陳少遊奏加民賦, 自此江淮鹽每鬥亦增二百, 爲錢三百一十, 其後複增六十, 河中兩池鹽每鬥爲錢三百七十. 江淮豪賈射利, 或時倍之, 官收不能過半, 民始怨矣. 劉晏鹽法既成, 商人納絹以代鹽利者, 每緡加錢二百, 以備將士春服. 包佶爲汴東水陸運、兩稅、鹽鐵使, 許以漆器、玳瑁、綾綺代鹽價, 雖不可用者亦高估而售之, 廣虛數以罔上. 亭戶冒法, 私鬻不絕, 巡捕之卒, 遍於州縣. 鹽估益貴, 商人乘時射利, 遠鄉貧民困高估, 至有淡食者. 巡吏既多, 官冗傷財, 當時病之. 其後軍費日增, 鹽價浸貴, 有以穀數鬥易鹽一升. 私糴犯法, 未嘗少息. 順宗時始減江淮鹽價, 每鬥爲錢二百五十, 河中兩池鹽鬥錢三百. 增雲安、渙陽、塗鞬三監. 其後鹽鐵使李錡奏江淮鹽鬥減錢十以便民, 未幾複舊. 方是時, 錡盛貢獻以固寵, 朝廷大臣皆餌以厚貨, 鹽鐵之利積於私室, 而國用耗屈, 榷鹽法大壞, 多爲虛估, 率千錢不滿百三十而已. 兵部侍郎李巽爲使, 以鹽利皆歸度支, 物無虛估, 天下糶鹽稅茶, 其贏六百六十五萬緡. 初歲之利, 如劉晏之季年, 其後則三倍晏時矣. 兩池鹽利, 歲收百五十餘萬緡. 四方豪商猾賈、雜處解縣, 主以郎官, 其佐貳皆禦史. 鹽民田園籍於縣, 而令不得以縣民治之. 憲宗之討淮西也, 度支使皇甫鎛加劍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鹽估以供軍. 貞元中, 盜鬻兩池鹽一石者死, 至元和中, 減死流天德五城, 鎛奏論死如初. 一鬥以上杖背, 沒其車驢, 能捕鬥鹽者賞千錢;節度觀察使以判官、州以司錄錄事參軍察私鹽, 漏一石以上罰課料;鬻兩池鹽者, 坊市居邸主人、市儈皆論坐;盜刮鹻土一鬥, 比鹽一升. 州縣團保相察, 比於貞元加酷矣. 自兵興, 河北鹽法羈縻而已. 至皇甫鎛, 又奏置榷鹽使, 如江淮榷法, 犯禁歲多. 及田弘正舉魏博歸朝廷, 穆宗命河北罷榷鹽. 戶部侍郎張平叔議榷鹽法弊, 請糶鹽可以富國, 詔公卿議其可否. 中書舍人韋處厚、兵部侍郎韓愈條詰之, 以爲不可, 平叔屈服. 是時奉天鹵池生水柏, 以灰一斛得鹽十二斤, 利倍鹻鹵. 文帝時, 采灰一鬥, 比鹽一斤論罪. 開成末, 詔私鹽月再犯者, 易縣令, 罰刺史俸;十犯, 則罰觀察、判官課科. 宣宗即位, 茶、鹽之法益密, 糶鹽少、私盜多者, 謫觀察、判官, 不計十犯. 戶部侍郎、判度支盧弘止以兩池鹽法敝, 遣巡院官司空輿更立新法, 其課倍入, 遷榷鹽使. 以壕籬者, 鹽池之堤禁, 有盜壞與鬻鹻皆死, 鹽盜持弓矢者亦皆死刑. 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又言:“兩池鹽盜販者, 跡其居處, 保、社按罪. 鬻五石, 市二石, 亭戶盜糶二石, 皆死. ”是時江、吳群盜, 以所剽物易茶鹽, 不受者焚其室廬, 吏不敢枝梧, 鎮戍、場鋪、堰埭以關通致富. 宣宗乃擇嘗更兩畿輔望縣令者爲監院官. 戶部侍郎裴休爲鹽鐵使, 上鹽法八事, 其法皆施行, 兩池榷課大增. 其後兵遍天下, 諸鎮擅利, 兩池爲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所有, 歲貢鹽三千車. 中官田令孜募新軍五十四都, 餫轉不足, 乃倡議兩池複歸鹽鐵使, 而重榮不奉詔, 至舉兵反, 僖宗爲再出, 然而卒不能奪. 唐初無酒禁. 乾元元年, 京師酒貴, 肅宗以稟食方屈, 乃禁京城酤酒, 期以麥熟如初. 二年, 饑, 複禁酤, 非光祿祭祀、燕蕃客, 不禦酒. 廣德二年, 定天下酤戶以月收稅. 建中元年, 罷之. 三年, 複禁民酤, 以佐軍費, 置肆釀酒, 斛收直三千, 州縣總領, 醨薄私釀者論其罪. 尋以京師四方所湊, 罷榷. 貞元二年, 複禁京城、畿縣酒, 天下置肆以酤者, 鬥錢百五十, 免其徭役, 獨淮南、忠武、宣武、河東榷麹而已. 元和六年, 罷京師酤肆, 以榷酒錢隨兩稅青苗斂之. 大和八年, 遂罷京師榷酤. 凡天下榷酒爲錢百五十六萬餘緡, 在襄費居三之一, 貧戶逃酤不在焉. 昭宗世, 以用度不足, 易京畿近鎮麹法, 複榷酒以贍軍,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方顓其利, 按兵請入奏利害, 天子遽罷之. 初, 德宗納戶部侍郎趙贊議, 稅天下茶、漆、竹、木, 十取一, 以爲常平本錢. 及出奉天, 乃悼悔, 下詔亟罷之. 及硃泚平, 佞臣希意興利者益進. 貞元八年, 以水災減稅, 明年, 諸道鹽鐵使張滂奏:出茶州縣若山及商人要路, 以三等定估, 十稅其一. 自是歲得錢四十萬緡, 然水旱亦未嘗拯之也. 穆宗即位, 兩鎮用兵, 帑藏空虛, 禁中起百尺樓, 費不可勝計. 鹽鐵使王播圖寵以自幸, 乃增天下茶稅, 率百錢增五十. 江淮、浙東西、嶺南、福建、荊襄茶, 播自領之, 兩川以戶部領之. 天下茶加斤至二十兩, 播又奏加取焉. 右拾遺李玨上疏諫曰:“榷率起於養兵, 今邊境無虞, 而厚斂傷民, 不可一也;茗飲, 人之所資, 重稅則價必增, 貧弱益困, 不可二也;山澤之饒, 其出不訾, 論稅以售多爲利, 價騰踴則市者稀, 不可三也. ”其後王涯判二使, 置榷茶使, 徙民茶樹於官場, 焚其舊積者, 天下大怨. 令狐楚代爲鹽鐵使兼榷茶使, 複令納榷, 加價而已. 李石爲相, 以茶稅皆歸鹽鐵, 複貞元之制. 武宗即位, 鹽鐵轉運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稅. 是時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 或掠奪舟車, 露積雨中, 諸道置邸以收稅, 謂之“搨地錢”, 故私販益起. 大中初, 鹽鐵轉運使裴休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 乃論死;長行群旅, 茶雖少皆死;雇載三犯至五百斤、居舍儈保四犯至千斤者, 皆死;園戶私鬻百斤以上, 杖背, 三犯, 加重徭;伐園失業者, 刺史、縣令以縱私鹽論. 廬、壽、淮南皆加半稅, 私商給自首之帖, 天下稅茶增倍貞元. 江淮茶爲大摸, 一斤至五十兩. 諸道鹽鐵使於悰每斤增稅錢五, 謂之“剩茶錢”, 自是斤兩複舊. 凡銀、銅、鐵、錫之冶一百六十八. 陝、宣、潤、饒、衢、信五州, 銀冶五十八, 銅冶九十六, 鐵山五, 錫山二, 銅山四. 汾州礬山七. 麟德二年, 廢陝州銅冶四十八. 開元十五年, 初稅伊陽五重山銀、錫. 德宗時戶部侍郎韓洄建議, 山澤之利宜歸王者, 自是皆隸鹽鐵使. 元和初, 天下銀治廢者四十, 歲采銀萬二千兩, 銅二十六萬六千斤, 鐵二百七萬斤, 錫五萬斤, 鉛無常數. 開成元年, 複以山澤之利歸州縣, 刺史選吏主之. 其後諸州牟利以自殖, 舉天下不過七萬餘緡, 不能當一縣之茶稅. 及宣宗增河湟戍兵衣絹五十二萬餘匹. 鹽鐵轉運使裴休請複歸鹽鐵使以供國用, 增銀冶二、鐵山七十一, 廢銅冶二十七、鉛山一. 天下歲率銀二萬五千兩、銅六十五萬五千斤、鉛十一萬四千斤、錫萬七千斤、鐵五十三萬二千斤. 隋末行五銖白錢, 天下盜起, 私鑄錢行. 千錢初重二斤, 其後愈輕, 不及一斤, 鐵葉、皮紙皆以爲錢. 高祖入長安, 民間行線環錢, 其制輕小, 凡八九萬才滿半斛. 武德四年, 鑄“開元通寶”, 徑八分, 重二銖四參, 積十錢重一兩, 得輕重大小之中, 其文以八分、篆、隸三體. 洛、並、幽、益、桂等州皆置監. 賜秦王、齊王三爐, 右仆射裴寂一爐以鑄. 盜鑄者論死, 沒其家屬. 其後盜鑄漸起. 顯慶五年, 以惡錢多, 官爲市之, 以一善錢售五惡錢, 民間藏惡錢以待禁馳. 乾封元年, 改鑄“乾封泉寶”錢, 徑寸, 重二銖六分, 以一當舊錢之十. 逾年而舊錢多廢. 明年, 以商賈不通, 米帛踴貴, 複行開元通寶錢, 天下皆鑄之. 然私錢犯法日蕃, 有以舟筏鑄江中者. 詔所在納惡錢, 而奸亦不息. 儀鳳中, 瀕江民多私鑄錢爲業, 詔巡江官督捕, 載銅、錫、鑞過百斤者沒官. 四年, 命東都糶米粟, 鬥別納惡錢百, 少府、司農毀之. 是時鑄多錢賤, 米粟踴貴, 乃罷少府鑄, 尋複舊. 永淳元年, 私鑄者抵死, 鄰、保、裏、坊、村正皆從坐. 武後時, 錢非穿穴及鐵錫銅液, 皆得用之, 熟銅、排鬥、沙澀之錢皆售, 自是盜鑄蜂起, 江淮遊民依大山陂海以鑄, 吏莫能捕. 先天之際, 兩京錢益濫, 郴、衡錢才有輪郭, 鐵錫五銖之屬皆可用之. 或熔錫摸錢, 須臾百十. 開元初, 宰相宋璟請禁惡錢, 行二銖四參錢, 毀舊錢不可用者. 江淮有官爐錢、偏爐錢、棱錢、時錢, 遣監察禦史蕭隱之使江淮, 率戶出惡錢, 捕責甚峻, 上青錢皆輸官, 小惡者沈江湖, 市井不通, 物價益貴, 隱之坐貶官. 宋璟又請出米十萬斛收惡錢, 少府毀之. 十一年, 詔所在加鑄, 禁賣銅錫及造銅器者. 二十年, 千錢以重六斤四兩爲率, 每錢重二銖四參, 禁缺頓、沙澀、蕩染、白強、黑強之錢. 首者, 官爲市之. 銅一斤爲錢八十. 二十二年, 宰相張九齡建議:“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抄勺而均, 乃爲錢以通貿易. 官鑄所入無幾, 而工費多, 宜縱民鑄. ”議下百官, 宰相裴耀卿、黃門侍郎李林甫、河南少尹蕭炅、秘書監崔沔皆以爲“嚴斷惡錢則人知禁, 稅銅折役則官冶可成, 計估度庸則私錢以利薄而自息. 若許私鑄, 則下皆棄農而競利矣. ”左監門衛錄事參軍事劉秩曰:“今之錢, 古之下幣也. 若舍之任人, 則上無以禦下, 下無以事上, 不可一也;物賤傷農, 錢輕傷賈, 物重則錢輕, 錢輕由乎物多, 多則作法收之使少, 物少則作法布之使輕, 奈何假人?不可二也;鑄錢不雜鉛鐵則無利, 雜則錢惡. 今塞私鑄之路, 人猶冒死, 況設陷井誘之?不可三也;鑄錢無利則人不鑄, 有利則去南畝者眾, 不可四也;人富則不可以賞勸、貧則不可以威禁, 法不行, 人不理, 繇貧富不齊, 若得鑄錢, 貧者服役於富室, 富室乘而益恣, 不可五也. 夫錢重繇人日滋於前, 而爐不加舊. 公錢與銅價頗等, 故破重錢爲輕錢, 銅之不贍, 在采用者眾也. 銅之爲兵不如鐵, 爲器不如漆. 禁銅則人無所用, 盜鑄者少, 公錢不破, 人不犯死, 錢又日增, 是一舉而四美兼也. ”是時公卿皆以縱民鑄爲不便, 於是下詔禁惡錢而已. 信安郡王禕複言國用不足, 請縱私鑄, 議者皆畏禕帝弟之貴, 莫敢與抗, 獨倉部郎中韋伯陽以爲不可, 禕議亦格. 二十六年, 宣、潤等州初置錢監, 兩京用錢稍善, 米粟價益下. 其後錢又漸惡, 詔出銅所在置監, 鑄“開元通寶”錢, 京師庫藏皆滿. 天下盜鑄益起, 廣陵、丹楊、宣城尤甚. 京師權豪, 歲歲取之, 舟車相屬. 江淮偏爐錢數十種, 雜以鐵錫, 輕漫無複錢形. 公鑄者號官爐錢, 一以當偏爐錢七八, 富商往往藏之, 以易江淮私鑄者. 兩京錢有鵝眼、古文、線環之別, 每貫重不過三四斤, 至翦鐵而緡之. 宰相李林甫請出絹布三百萬匹, 平估收錢, 物價踴貴, 訴者日萬人. 兵部侍郎楊國忠欲招權以市恩, 揚鞭市門曰:“行當複之. ”明日, 詔複行舊錢. 天寶十一載, 又出錢三十萬緡易兩市惡錢, 出左藏庫排鬥錢, 許民易之. 國忠又言錢非鐵錫、銅沙、穿穴、古文, 皆得用之. 是時增調農人鑄錢, 既非所習, 皆不聊生. 內作判官韋倫請厚價募工, 繇是役用減而鼓鑄多. 天下爐九十九:絳州三十, 揚、潤、宣、鄂、蔚皆十, 益、鄧、郴皆五, 洋州三, 定州一. 每爐歲鑄錢三千三百緡, 役丁匠三十, 費銅二萬一千二百斤、鑞三千七百斤、錫五百斤. 每千錢費錢七百五十. 天下歲鑄三十二萬七千緡. 肅宗乾元元年, 經費不給, 鑄錢使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 徑一寸, 每緡重十斤, 與開元通寶參用, 以一當十, 亦號“乾元十當錢”. 先是諸爐鑄錢窳薄, 熔破錢及佛像, 謂之“盤陀”, 皆鑄爲私錢, 犯者杖死. 第五琦爲相, 複命絳州諸爐鑄重輪乾元錢, 徑一寸二分, 其文亦曰:“乾元重寶”, 背之外郭爲重輪, 每緡重十二斤, 與開元通寶錢並行, 以一當五十. 是時民間行三錢, 大而重棱者亦號“重棱錢”. 法既屢易, 物價騰踴, 米鬥錢至七千, 餓死者滿道. 初, 有“虛錢”, 京師人人私鑄, 並小錢, 壞鍾、像, 犯禁者愈眾. 鄭叔清爲京兆尹, 數月榜死者八百餘人. 肅宗以新錢不便, 命百官集議, 不能改. 上元元年, 減重輪錢以一當三十, 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 皆以一當十, 碾磑鬻受, 得爲實錢, 虛錢交易皆用十當錢, 由是錢有虛實之名. 史思明據東都, 亦鑄“得一元寶”錢, 徑一寸四分, 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 既而惡“得一”非長祚之兆, 改其文曰“順天元寶”. 代宗即位, 乾元重寶錢以一當二, 重輪錢以一當三, 凡三日而大小錢皆以一當一. 自第五琦更鑄, 犯法者日數百, 州縣不能禁止, 至是人甚便之. 其後民間乾元、重棱二錢鑄爲器, 不複出矣. 當時議者以爲:“自天寶至今, 戶九百餘萬. 《王制》:上農夫食九人, 中農夫七人. 以中農夫計之, 爲六千三百萬人. 少壯相均, 人食米二升, 日費米百二十六萬斛, 歲費四萬五千三百六十萬斛, 而衣倍之, 吉凶之禮再倍, 餘三年之儲以備水旱凶災, 當米十三萬六千八十萬斛, 以貴賤豐儉相當, 則米之直與錢鈞也. 田以高下肥瘠豐耗爲率, 一頃出米五十餘斛, 當田二千七百二十一萬六千頃. 而錢亦歲毀於棺瓶埋藏焚溺, 其間銅貴錢賤, 有鑄以爲器者, 不出十年錢幾盡, 不足周當世之用. ”諸道鹽鐵轉運使劉晏以江、嶺諸州, 任土所出, 皆重粗賤弱之貨, 輸京師不足以供道路之直. 於是積之江淮, 易銅鉛薪炭, 廣鑄錢, 歲得十餘萬緡, 輸京師及荊、揚二州, 自是錢日增矣. 大曆七年, 禁天下鑄銅器. 建中初, 戶部侍郎韓洄以商州紅崖冶銅多, 請複洛源廢監, 起十爐, 歲鑄錢七萬二千緡, 每千錢費九百. 德宗從之. 江淮多鉛錫錢, 以銅{湯皿}外, 不盈斤兩, 帛價益貴. 銷千錢爲銅六斤, 鑄器則斤得錢六百, 故銷鑄者多, 而錢益耗. 判度支趙贊采連州白銅鑄大錢, 一當十, 以權輕重. 貞元初, 駱穀、散關禁行人以一錢出者. 諸道鹽鐵使張滂奏禁江淮鑄銅爲器, 惟鑄鑒而已. 十年, 詔天下鑄銅器, 每器一斤, 其直不得過百六十, 銷錢者以盜鑄論. 然而民間錢益少, 繒帛價輕, 州縣禁錢不出境, 商賈皆絕. 浙西觀察使李若初請通錢往來, 而京師商賈齎錢四方貿易者不可勝計. 詔複禁之. 二十年, 命市井交易, 以綾、羅、絹、布、雜貨與錢兼用. 憲宗以錢少, 複禁用銅器. 時商賈至京師, 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 以輕裝趨四方, 合券乃取之, 號“飛錢”. 京兆尹裴武請禁與商賈飛錢者, 廋索諸坊, 二人爲保. 鹽鐵使李巽以郴州平陽銅坑二百八十餘, 複置桂陽監, 以兩爐日鑄錢二十萬. 天下歲鑄錢十三萬五千緡. 命商賈蓄錢者, 皆出以市貨;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 唯銀無益於人, 五嶺以北, 采銀一兩者流他州, 官吏論罪. 元和四年, 京師用錢緡少二十及有鉛錫錢者, 捕之;非交易而錢行衢路者, 不問. 複詔采五嶺銀坑, 禁錢出嶺. 六年, 貿易錢十緡以上者, 參用布帛. 蔚州三河冶距飛狐故監二十裏而近, 河東節度使王鍔置爐, 疏拒馬河水鑄錢, 工費尤省, 以刺史李聽爲使, 以五爐鑄, 每爐月鑄錢三十萬, 自是河東錫錢皆廢. 自京師禁飛錢, 家有滯藏, 物價浸輕. 判度支盧坦、兵部尚書判戶部事王紹、鹽鐵使王播請許商人於戶部、度支、鹽鐵三司飛錢, 每千錢增給百錢, 然商人無至者. 複許與商人敵貫而易之, 然錢重帛輕如故. 憲宗爲之出內庫錢五十萬緡市布帛, 每匹加舊估十之一. 會吳元濟、王承宗連衡拒命, 以七道兵討之, 經費屈竭. 皇甫鎛建議, 內外用錢每緡墊二十外, 複抽五十送度支以贍軍. 十二年, 複給京兆府錢五十萬緡市布帛, 而富家錢過五千貫者死, 王公重貶, 沒入於官, 以五之一賞告者. 京師區肆所積, 皆方鎮錢, 少亦五十萬緡, 乃爭市第宅. 然富賈倚左右神策軍官錢爲名, 府縣不敢劾問. 民間墊陌有至七十者, 鉛錫錢益多, 吏捕犯者, 多屬諸軍、諸使, 訁虖集市人強奪, 毆傷吏卒. 京兆尹崔元略請犯者本軍、本使涖決, 帝不能用, 詔送本軍、本使, 而京兆府遣人涖決. 穆宗即位, 京師鬻金銀十兩亦墊一兩, 糴米鹽百錢墊七八. 京兆尹柳公綽以嚴法禁止之. 尋以所在用錢墊陌不一, 詔從俗所宜, 內外給用, 每緡墊八十. 寶曆初, 河南尹王起請銷錢爲佛像者以盜鑄錢論. 大和三年, 詔佛像以鉛、錫、土、木爲之, 飾帶以金銀、鍮石、烏油、藍鐵, 唯鑒、磬、釘、鐶、鈕得用銅, 餘皆禁之, 盜鑄者死. 是時峻鉛錫錢之禁. 告千錢者賞以五千. 四年, 詔積錢以七千緡爲率, 十萬緡者期以一年出之, 二十萬以二年. 凡交易百緡以上者, 匹帛米粟居半. 河南府、揚州、江陵府以都會之劇, 約束如京師. 未幾皆罷. 八年, 河東錫錢複起, 鹽鐵使王涯置飛狐鑄錢院於蔚州, 天下歲鑄錢不及十萬緡. 文宗病幣輕錢重, 詔方鎮縱錢穀交易. 時雖禁銅爲器, 而江淮、嶺南列肆鬻之, 鑄千錢爲器, 售利數倍. 宰相李玨請加爐鑄錢, 於是禁銅器, 官一切爲市之. 天下銅坑五十, 歲采銅二十六萬六千斤. 及武宗廢浮屠法, 永平監官李鬱彥請以銅像、鍾、磬、钅盧、鐸皆歸巡院, 州縣銅益多矣. 鹽鐵使以工有常力, 不足以加鑄, 許諸道觀察使皆得置錢坊. 淮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 京師爲京錢, 大小徑寸, 如開元通寶, 交易禁用舊錢. 會宣宗即位, 盡黜會昌之政, 新錢以字可辨, 複鑄爲像. 昭宗末, 京師用錢八百五十爲貫, 每百才八十五, 河南府以八十爲百雲.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62 지46 형법지 (0) | 2024.11.01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61 지45 식화지 5편 (0) | 2024.10.31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9 지43 식화지 3편 (0) | 2024.10.29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8 지42 식화지 2편 (0) | 2024.10.28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7 지41 식화지 1편 (0) | 2024.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