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長安, 而關中號稱沃野, 然其土地狹, 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 故常轉漕東南之粟. 高祖、太宗之時, 用物有節而易贍, 水陸漕運, 歲不過二十萬石, 故漕事簡. 自高宗已後, 歲益增多, 而功利繁興, 民亦罹其弊矣. 初, 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 以車或馱陸運至陝. 而水行來遠, 多風波覆溺之患, 其失常十七八, 故其率一斛得八鬥爲成勞. 而陸運至陝, 才三百裏, 率兩斛計傭錢千. 民送租者, 皆有水陸之直, 而河有三門底柱之險. 顯慶元年, 苑西監褚朗議鑿三門山爲梁, 可通陸運. 乃發卒六千鑿之, 功不成. 其後, 將作大匠楊務廉又鑿爲棧, 以輓漕舟. 輓夫系二鈲於胸, 而繩多絕, 輓夫輒墜死, 則以逃亡報, 因系其父母妻子, 人以爲苦. 開元十八年, 宣州刺史裴耀卿朝集京師, 玄宗訪以漕事, 耀卿條上便宜曰:“江南戶口多, 而無征防之役. 然送租、庸、調物, 以歲二月至楊州入鬥門, 四月已後, 始渡淮入汴, 常苦水淺, 六七月乃至河口, 而河水方漲, 須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 而漕路多梗, 船檣阻隘. 江南之人不習河事, 轉雇河師水手, 重爲勞費. 其得行日少, 阻滯日多. 今漢、隋漕路, 瀕河倉稟, 遺跡可尋. 可於河口置武牢倉, 鞏縣置洛口倉, 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 黃河之舟不入洛口. 而河陽、柏崖、太原、永豐、渭南諸倉, 節級轉運, 水通則舟行, 水淺則寓於倉以待, 則舟無停留, 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 ”玄宗初不省. 二十一年, 耀卿爲京兆尹, 京師雨水, 穀踴貴. 玄宗將幸東都, 複問耀卿漕事, 耀卿因請“罷陝陸運, 而置倉河口, 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 輸粟於倉而去, 縣官雇舟以分入河、洛. 置倉三門東西, 漕舟輸其東倉, 而陸運以輸西倉, 複以舟漕, 以避三門之水險. ”玄宗以爲然. 乃於河陰置河陰倉, 河清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 西置鹽倉;鑿山十八裏以陸運. 自江、淮漕者, 皆輸河陰倉, 自河陰西至太原倉, 謂之北運, 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 玄宗大悅, 拜耀卿爲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兼江淮都轉運使, 以鄭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炅爲副使, 益漕晉、絳、魏、濮、邢、貝、濟、博之租輸諸倉, 轉而入渭. 凡三歲, 漕七百萬石, 省陸運傭錢三十萬緡. 是時, 民久不罹兵革, 物力豐富, 朝廷用度亦廣, 不計道裏之費, 而民之輸送所出水陸之直, 增以“函腳”、“營窖”之名, 民間傳言用鬥錢運鬥米, 其縻耗如此. 及耀卿罷相, 北運頗艱, 米歲至京師才百萬石. 二十五年, 遂罷北運. 而崔希逸爲河南陝運使, 歲運百八十萬石. 其後以太倉積粟有餘, 歲減漕數十萬石. 二十九年, 陝郡太守李齊物鑿砥柱爲門以通漕, 開其山顛爲輓路, 燒石沃醯而鑿之. 然棄石入河, 激水益湍怒, 舟不能入新門, 候其水漲, 以人輓舟而上. 天子疑之, 遣宦者按視, 齊物厚賂使者, 還言便. 齊物入爲鴻臚卿, 以長安令韋堅代之, 兼水陸運使. 堅治漢、隋運渠, 起關門, 抵長安, 通山東租賦. 乃絕灞、滻, 並渭而東, 至永豐倉與渭合. 又於長樂坡瀕苑牆鑿潭於望春樓下, 以聚漕舟. 堅因使諸舟各揭其郡名, 陳其土地所產寶貨諸奇物於袱上. 先時民間唱俚歌曰“得體紇那邪”. 其後得寶符於桃林, 於是陝縣尉崔成甫更《得體歌》爲《得寶弘農野》. 堅命舟人爲吳、楚服, 大笠、廣袖、芒屩以歌之. 成甫又廣之爲歌辭十闋, 自衣缺後綠衣、錦半臂、紅抹額, 立第一船爲號頭以唱, 集兩縣婦女百餘人, 鮮服靚妝, 鳴鼓吹笛以和之. 眾艘以次輳樓下, 天子望見大悅, 賜其潭名曰廣運潭. 是歲, 漕山東粟四百萬石. 自裴耀卿言漕事, 進用者常兼轉運之職, 而韋堅爲最. 初, 耀卿興漕路, 請罷陸運, 而不果廢. 自景雲中, 陸運北路分八遞, 雇民車牛以載. 開元初, 河南尹李傑爲水陸運使, 運米歲二百五十萬石, 而八遞用車千八百乘. 耀卿罷久之, 河南尹裴迥以八遞傷牛, 乃爲交場兩遞, 濱水處爲宿場, 分官總之, 自龍門東山抵天津橋爲石堰以遏水. 其後大盜起, 而天下匱矣. 肅宗末年, 史朝義兵分出宋州, 淮運於是阻絕, 租庸鹽鐵溯漢江而上. 河南尹劉晏爲戶部侍郎, 兼句當度支、轉運、鹽鐵、鑄錢使, 江淮粟帛, 繇襄、漢越商於以輸京師. 及代宗出陝州, 關中空窘, 於是盛轉輸以給用. 廣德二年, 廢句當度支使, 以劉晏顓領東都、河南、淮西、江南東西轉運、租庸、鑄錢、鹽鐵, 轉輸至上都, 度支所領諸道租庸觀察使, 凡漕事亦皆決於晏. 晏即鹽利顧傭分吏督之, 隨江、汴、河、渭所宜. 故時轉運船繇潤州陸運至揚子, 鬥米費錢十九, 晏命囊米而載以舟, 減錢十五;繇揚州距河陰, 鬥米費錢百二十, 晏爲歇皇支江船二千艘, 每船受千斛, 十船爲綱, 每綱三百人, 篙工五十, 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 上三門, 號“上門填闕船”, 米鬥減錢九十. 調巴、蜀、襄、漢麻枲竹筱爲綯挽舟, 以朽索腐材代薪, 物無棄者. 未十年, 人人習河險. 江船不入汴, 汴船不入河, 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 汴河之運積河陰, 河船之運積渭口, 渭船之運入太倉. 歲轉粟百一十萬石, 無升鬥溺者. 輕貨自揚子至汴州, 每馱費錢二千二百, 減九百, 歲省十餘萬緡. 又分官吏主丹楊湖, 禁引溉, 自是河漕不涸. 大曆八年, 以關內豐穰, 減漕十萬石, 度支和糴以優農. 晏自天寶末掌出納, 監歲運, 知左右藏, 主財穀三十餘年矣. 及楊炎爲相, 以舊惡罷晏, 罷運使複歸度支, 凡江淮漕米, 以庫部郎中崔河圖主之. 及田悅、李惟嶽、李納、梁崇義拒命, 舉天下兵討之, 諸軍仰給京師. 而李納、田悅兵守渦口, 梁崇義搤襄、鄧, 南北漕引皆絕, 京師大恐. 江淮水陸轉運使杜佑以秦、漢運路出浚儀十裏入琵琶溝, 絕蔡河, 至陳州而合, 自隋鑿汴河, 官漕不通, 若導流培岸, 功用甚寡;疏雞鳴岡首尾, 可以通舟, 陸行才四十裏, 則江、湖、黔中、嶺南、蜀、漢之粟可方舟而下, 繇白沙趣東關, 曆潁、蔡, 涉汴抵東都, 無濁河溯淮之阻, 減故道二千餘裏. 會李納將李洧以徐州歸命, 淮路通而止. 戶部侍郎趙贊又以錢貨出淮迂緩, 分置汴州東西水陸運兩稅鹽鐵使, 以度支總大綱. 貞元初, 關輔宿兵, 米鬥千錢, 太倉供天子六宮之膳不及十日, 禁中不能釀酒, 以飛龍駝負永豐倉米給禁軍, 陸運牛死殆盡. 德宗以給事中崔造敢言, 爲能立事, 用爲相. 造以江、吳素嫉錢穀諸使顓利罔上, 乃奏諸道觀察使、刺史選官部送兩稅至京師, 廢諸道水陸轉運使及度支巡院、江淮轉運使, 以度支、鹽鐵歸尚書省, 宰相分判六尚書事. 以戶部侍郎元琇判諸道鹽鐵、榷酒, 侍郎吉中孚判度支諸道兩稅. 增江淮之運, 浙江東、西歲運米七十五萬石, 複以兩稅易米百萬石, 江西、湖南、鄂嶽、福建、嶺南米亦百二十萬石, 詔浙江東、西節度使韓滉, 淮南節度使杜亞運至東、西渭橋倉. 諸道有鹽鐵處, 複置巡院. 歲終宰相計課最. 崔造厚元琇, 而韓滉方領轉運, 奏國漕不可改. 帝亦雅器滉, 複以爲江淮轉運使. 元琇嫉其剛, 不可共事, 因有隙. 琇稱疾罷, 而滉爲度支、諸道鹽鐵、轉運使, 於是崔造亦罷. 滉遂劾琇常餫米淄青、河中, 而李納、懷光倚以構叛, 貶琇雷州司戶參軍, 尋賜死. 是時, 汴宋節度使春夏遣官監汴水, 察盜灌溉者. 歲漕經底柱, 覆者幾半. 河中有山號“米堆”, 運舟入三門, 雇平陸人爲門匠, 執標指麾, 一舟百日乃能上. 諺曰:“古無門匠墓. ”謂皆溺死也. 陝虢觀察使李泌益鑿集津倉山西逕爲運道, 屬於三門倉, 治上路以回空車, 費錢五萬緡. 下路減半;又爲入渭船, 方五板, 輸東渭橋太倉米至凡百三十萬石, 遂罷南路陸運. 其後諸道鹽鐵、轉運使張滂複置江淮巡院. 及浙西觀察使李錡領使, 江淮堰埭隸浙西者, 增私路小堰之稅, 以副使潘孟陽主上都留後. 李巽爲諸道轉運、鹽鐵使, 以堰埭歸鹽鐵使, 罷其增置者. 自劉晏後, 江淮米至渭橋浸減矣, 至巽乃複如晏之多. 初, 揚州疏太子港、陳登塘, 凡三十四陂, 以益漕河, 輒複堙塞. 淮南節度使杜亞乃浚渠蜀岡, 疏句城湖、愛敬陂, 起堤貫城, 以通大舟. 河益庳, 水下走淮, 夏則舟不得前. 節度使李吉甫築平津堰, 以泄有餘, 防不足, 漕流遂通. 然漕益少, 江淮米至渭橋者才二十萬斛. 諸道鹽鐵、轉運使盧坦糴以備一歲之費, 省冗職八十員. 自江以南, 補署皆剸屬院監, 而漕米亡耗於路頗多. 刑部侍郎王播代坦, 建議米至渭橋五百石亡五十石者死. 其後判度支皇甫鎛議萬斛亡三百斛者償之, 千七百斛者流塞下, 過者死;盜十斛者流, 三十斛者死. 而覆船敗輓, 至者不得十之四五. 部吏舟人相挾爲奸, 榜笞號苦之聲聞於道路, 禁錮連歲, 赦下而獄死者不可勝數. 其後貸死刑, 流天德五城, 人不畏法, 運米至者十亡七八. 鹽鐵、轉運使柳公綽請如王播議加重刑. 太和初, 歲旱河涸, 掊沙而進, 米多耗, 抵死甚眾, 不待覆奏. 秦、漢時故漕興成堰, 東達永豐倉, 鹹陽縣令韓遼請疏之, 自鹹陽抵潼關三百裏, 可以罷車輓之勞. 宰相李固言以爲非時, 文宗曰:“苟利於人, 陰陽拘忌, 非朕所顧也. ”議遂決. 堰成, 罷輓車之牛以供農耕, 關中賴其利. 故事, 州縣官充綱, 送輕貨四萬, 書上考. 開成初, 爲長定綱, 州擇清強官送兩稅, 至十萬遷一官, 往來十年者授縣令. 江淮錢積河陰, 轉輸歲費十七萬餘緡, 行綱多以盜抵死. 判度支王彥威置縣遞群畜萬三千三百乘, 使路傍民養以取傭, 日役一驛, 省費甚博. 而宰相亦以長定綱命官不以材, 江淮大州, 歲授官者十餘人, 乃罷長定綱, 送五萬者書上考, 七萬者減一選, 五十萬減三選而已. 及戶部侍郎裴休爲使, 以河瀕縣令董漕事, 自江達渭, 運米四十萬石. 居三歲, 米至渭橋百二十萬石. 凡漕達於京師而足國用者, 大略如此. 其他州、縣、方鎮, 漕以自資, 或兵所征行, 轉運以給一時之用者, 皆不足紀. 唐開軍府以扞要沖, 因隙地置營田, 天下屯總九百九十二. 司農寺每屯三十頃, 州、鎮諸軍每屯五十頃. 水陸腴瘠、播殖地宜與其功庸煩省、收率之多少, 皆決於尚書省. 苑內屯以善農者爲屯官、屯副, 禦史巡行蒞輸. 上地五十畝, 瘠地二十畝, 稻田八十畝, 則給牛一. 諸屯以地良薄與歲之豐凶爲三等, 具民田歲穫多少, 取中熟爲率. 有警, 則以兵若夫千人助收. 隸司農者, 歲三月, 卿、少卿循行, 治不法者. 凡屯田收多者, 褒進之. 歲以仲春籍來歲頃畝、州府軍鎮之遠近, 上兵部, 度便宜遣之. 開元二十五年, 詔屯官敘功以歲豐凶爲上下. 鎮戍地可耕者, 人給十畝以供糧. 方春, 屯官巡行, 謫作不時者. 天下屯田收穀百九十餘萬斛. 初, 度支歲市糧於北都, 以贍振武、天德、靈武、鹽、夏之軍, 費錢五六十萬緡, 溯河舟溺甚眾. 建中初, 宰相楊炎請置屯田於豐州, 發關輔民鑿陵陽渠以增溉. 京兆尹嚴郢嘗從事朔方, 知其利害, 以爲不便, 疏奏不報. 郢又奏:“五城舊屯, 其數至廣, 以開渠之糧貸諸城, 約以冬輸;又以開渠功直布帛先給田者, 據估轉穀. 如此則關輔免調發, 五城田辟, 比之浚渠利十倍也. ”時楊炎方用事, 郢議不用, 而陵陽渠亦不成. 然振武、天德良田, 廣袤千裏. 元和中, 振武軍饑, 宰相李絳請開營田, 可省度支漕運及絕和糴欺隱. 憲宗稱善, 乃以韓重華爲振武、京西營田、和糴、水運使, 起代北, 墾田三百頃, 出贓罪吏九百餘人, 給以耒耜、耕牛, 假種糧, 使償所負粟, 二歲大熟. 因募人爲十五屯, 每屯百三十人, 人耕百畝, 就高爲堡, 東起振武, 西逾雲州, 極於中受降城, 凡六百餘裏, 列柵二十, 墾田三千八百餘頃, 歲收粟二十萬石, 省度支錢二千餘萬緡. 重華入朝, 奏請益開田五千頃, 法用人七千, 可以盡給五城. 會李絳已罷, 後宰相持其議而止. 憲宗末, 天下營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 又以瘠地易上地, 民間苦之. 穆宗即位, 詔還所易地, 而耕以官兵. 耕官地者, 給三之一以終身. 靈武、邠寧, 土廣肥而民不知耕. 大和末, 王起奏立營田. 後黨項大擾河西, 邠寧節度使畢諴亦募士開營田, 歲收三十萬斛, 省度支錢數百萬緡. 貞觀、開元後, 邊土西舉高昌、龜茲、焉耆、小勃律, 北抵薛延陀故地, 緣邊數十州戍重兵, 營田及地租不足以供軍, 於是初有和糴. 牛仙客爲相, 有彭果者獻策廣關輔之糴, 京師糧稟益羨, 自是玄宗不複幸東都. 天寶中, 歲以錢六十萬緡賦諸道和糴, 鬥增三錢, 每歲短遞輸京倉者百餘萬斛. 米賤則少府加估而糴, 貴則賤價而糶. 貞元初, 吐蕃劫盟, 召諸道兵十七萬戍邊. 關中爲吐蕃蹂躪者二十年矣, 北至河曲, 人戶無幾, 諸道戍兵月給粟十七萬斛, 皆糴於關中. 宰相陸贄以“關中穀賤, 請和糴, 可至百餘萬斛. 計諸縣船車至太倉, 穀價四十有餘, 米價七十, 則一年和糴之數當轉運之二年, 一鬥轉運之資當和糴之五鬥. 減轉運以實邊, 存轉運以備時要. 江淮米至河陰者罷八十萬斛, 河陰米至太原倉者罷五十萬, 太原米至東渭橋者罷二十萬. 以所減米糶江淮水菑州縣, 鬥減時五十以救乏. 京城東渭橋之糴, 鬥增時三十以利農. 以江淮糶米及減運直市絹帛送上都. ”帝乃命度支增估糴粟三十三萬斛, 然不能盡用贄議. 憲宗即位之初, 有司以歲豐熟, 請畿內和糴. 當時府、縣配戶督限, 有稽違則迫蹙鞭撻, 甚於稅賦, 號爲和糴, 其實害民.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61 지45 식화지 5편 (0) | 2024.10.31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60 지44 식화지 4편 (0) | 2024.10.30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8 지42 식화지 2편 (0) | 2024.10.28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7 지41 식화지 1편 (0) | 2024.10.27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6 지40 병지 (0) | 2024.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