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調之法, 以人丁爲本. 自開元以後, 天下戶籍久不更造, 丁口轉死, 田畝賣易, 貧富升降不實. 其後國家侈費無節, 而大盜起, 兵興, 財用益屈, 而租庸調法弊壞. 自代宗時, 始以畝定稅, 而斂以夏秋. 至德宗相楊炎, 遂作兩稅法, 夏輸無過六月, 秋輸無過十一月. 置兩稅使以總之, 量出制入. 戶無主、客, 以居者爲簿;人無丁、中, 以貧富爲差. 商賈稅三十之一, 與居者均役. 田稅視大曆十四年墾田之數爲定. 遣黜陟使按比諸道丁產等級, 免鰥寡惸獨不濟者. 敢有加斂, 以枉法論. 議者以租、庸、調, 高祖、太宗之法也, 不可輕改. 而德宗方信用炎, 不疑也. 舊戶三百八十萬五千, 使者按比得主戶三百八十萬, 客戶三十萬. 天下之民, 不土斷而地著, 不更版籍而得其虛實. 歲斂錢二千五十餘萬緡, 米四百萬斛, 以供外;錢九百五十餘萬緡, 米千六百餘萬斛, 以供京師. 稅法既行, 民力未及寬, 而硃滔、王武俊、田悅合從而叛, 用益不給, 而借商之令出. 初, 太常博士韋都賓、陳京請借富商錢, 德宗以問度支杜佑, 以爲軍費裁支數月, 幸得商錢五百萬緡, 可支半歲, 乃以戶部侍郎趙贊判度支, 代佑行借錢令, 約罷兵乃償之. 京兆少尹韋楨、長安丞薛萃搜督甚峻, 民有不勝其冤自經者, 家若被盜. 然總京師豪人田宅、奴婢之估, 裁得八十萬緡. 又取僦櫃納質錢及粟麥糶於市者, 四取其一, 長安爲罷市, 市民相率遮邀宰相哭訴, 盧杞疾驅而過. 韋楨懼, 乃請錢不及百緡、粟麥不及五十斛者免, 而所獲裁二百萬緡. 淮南節度使陳少遊增其本道稅錢, 每緡二百, 因詔天下皆增之. 自太宗時置義倉及常平倉以備凶荒, 高宗以後, 稍假義倉以給他費, 至神龍中略盡. 玄宗即位, 複置之. 其後第五琦請天下常平倉皆置庫, 以畜本錢. 至是趙贊又言:“自軍興, 常平倉廢垂三十年, 凶荒潰散, 餧死相食, 不可勝紀. 陛下即位, 京城兩市置常平官, 雖頻年少雨, 米不騰貴, 可推而廣之, 宜兼儲布帛. 請於兩都、江陵、成都、楊、汴、蘇、洪置常平輕重本錢, 上至百萬緡, 下至十萬, 積米、粟、布、帛、絲、麻、貴則下價而出之, 賤則加估而收之. 諸道津會置吏, 閱商賈錢, 每緡稅二十, 竹、木、茶、漆稅十之一, 以贍常平本錢. ”德宗納其策. 屬軍用迫蹴, 亦隨而耗竭, 不能備常平之積. 是時, 諸道討賊, 兵在外者, 度支給出界糧. 每軍以台省官一人爲糧料使, 主供億. 士卒出境, 則給酒肉. 一卒出境, 兼三人之費. 將士利之, 逾境而屯. 趙贊複請稅間架, 算除陌. 其法:屋二架爲間, 上間錢二千, 中間一千, 下間五百;匿一間, 杖六十, 告者賞錢五萬. 除陌法:公私貿易, 千錢舊算二十, 加爲五十;物兩相易者, 約直爲率. 而民益愁怨. 及涇原兵反, 大訁虖長安市中曰:“不奪爾商戶僦質, 不稅爾間架、除陌矣. ”於是間架、除陌、竹、木、茶、漆、鐵之稅皆罷. 硃泚平, 天下戶口三耗其二. 貞元四年, 詔天下兩稅審等第高下, 三年一定戶. 自初定兩稅, 貨重錢輕, 乃計錢而輸綾絹. 既而物價愈下, 所納愈多, 絹匹爲錢三千二百, 其後一匹爲錢一千六百, 輸一者過二, 雖賦不增舊, 而民愈困矣. 度支以稅物頒諸司, 皆增本價爲虛估給之, 而繆以濫惡督州縣剝價, 謂之折納. 複有“進奉”、“宣索”之名, 改科役曰“召雇”, 率配曰“和市”, 以巧避微文, 比大曆之數再倍. 又癘疫水旱, 戶口減耗, 刺史析戶, 張虛數以寬責. 逃死闕稅, 取於居者, 一室空而四鄰亦盡. 戶版不緝, 無浮遊之禁, 州縣行小惠以傾誘鄰境, 新收者優假之, 唯安居不遷之民, 賦役日重. 帝以問宰相陸贄, 贄上疏請厘革其甚害者, 大略有六: 其一曰: 國家賦役之法, 曰租、曰調、曰庸. 其取法遠, 其斂財均, 其域人固. 有田則有租, 有家則有調, 有身則有庸, 天下法制均壹, 雖轉徙莫容其奸, 故人無搖心. 天寶之季, 海內波蕩, 版圖隳於避地, 賦法壞於奉軍. 賦役舊法, 行之百年, 人以爲便. 兵興, 供億不常, 誅求隳制, 此時弊, 非法弊也. 時有弊而未理, 法無弊而已更. 兩稅新制, 竭耗編, 日日滋甚. 陛下初即位, 宜損上益下, 嗇用節財, 而摘郡邑, 驗簿書, 州取大曆中一年科率多者爲兩稅定法, 此總無名之暴賦而立常規也. 夫財之所生, 必因人力. 兩稅以資產爲宗, 不以丁身爲本, 資產少者稅輕, 多者稅重. 不知有藏於襟懷囊篋, 物貴而人莫窺者;有場圃、囷倉, 直輕而眾以爲富者;有流通蕃息之貨, 數寡而日收其贏者;有廬舍器用, 價高而終歲利寡者. 計估算緡, 失平長偽, 挾輕費轉徙者脫徭稅, 敦本業者困斂求. 此誘之爲奸, 驅之避役也. 今徭賦輕重相百, 而以舊爲准, 重處流亡益多, 輕處歸附益眾. 有流亡則攤出, 已重者愈重;有歸附則散出, 已輕者愈輕. 人嬰其弊. 願詔有司與宰相量年支, 有不急者罷之, 廣費者節之. 軍興加稅, 諸道權宜所增, 皆可停. 稅物估價, 宜視月平, 至京與色樣符者, 不得虛稱折估. 有濫惡, 罪官吏, 勿督百姓. 每道以知兩稅判官一人與度支參計戶數, 量土地沃瘠、物產多少爲二等, 州等下者配錢少, 高者配錢多. 不變法而逋逃漸息矣. 其二曰: 播殖非力不成, 故先王定賦以布、麻、繒、纊、百穀, 勉人功也. 又懼物失貴賤之平, 交易難准, 乃定貨泉以節輕重. 蓋爲國之利權, 守之在官, 不以任下. 然則穀帛, 人所爲也;錢貨, 官所爲也. 人所爲者, 租稅取焉;官所爲者, 賦斂舍焉. 國朝著令, 租出穀, 庸出絹, 調出繒、纊、布、麻, 曷嘗禁人鑄錢而以錢爲賦?今兩稅效算緡之末法, 估資產爲差, 以錢穀定稅, 折供雜物, 歲目頗殊. 所供非所業, 所業非所供, 增價以市所無, 減價以貨所有, 耕織之力有限, 而物價貴賤無常. 初定兩稅, 萬錢爲絹三匹, 價貴而數不多. 及給軍裝, 計數不計價, 此稅少國用不充也. 近者萬錢爲絹六匹, 價賤而數加. 計口蠶織不殊, 而所輸倍, 此供稅多人力不及也. 宜令有司覆初定兩稅之歲絹、布定估, 爲布帛之數, 複庸、調舊制, 隨土所宜, 各脩家技. 物甚賤, 所出不加;物甚貴, 所入不減. 且經費所資, 在錢者獨月俸、資課, 以錢數多少給布, 廣鑄而禁用銅器, 則錢不乏. 有糴鹽以入直, 榷酒以納資, 何慮無所給哉! 其三曰: 廉使奏吏之能者有四科, 一曰戶口增加, 二曰田野墾辟, 三曰稅錢長數, 四曰率辦先期. 夫貴戶口增加, 詭情以誘奸浮, 苛法以析親族, 所誘者將議薄征則遽散, 所析者不勝重稅而亡, 有州縣破傷之病;貴田野墾辟, 率民殖荒田, 限年免租, 新畝雖辟, 舊畬蕪矣, 人以免租年滿, 複爲汙萊, 有稼穡不增之病;貴稅錢長數, 重困疲羸, 捶骨瀝髓, 苟媚聚斂之司, 有不恤人之病;貴率辦先期, 作威殘人, 絲不容織, 粟不暇舂, 貧者奔迸, 有不恕物之病:四病繇考核不切事情之過. 驗之以實, 則租賦所加, 固有受其損者, 此州若增客戶, 彼郡必減居人. 增處邀賞而稅數加, 減處懼罪而稅數不降. 國家設考課之法, 非欲崇聚斂也. 宜命有司詳考課績, 州稅有定, 徭役有等, 覆實然後報戶部. 若人益阜實, 稅額有餘, 據戶均減十三爲上課, 減二次之, 減一又次之. 若流亡多, 加稅見戶者, 殿亦如之. 民納租以去歲輸數爲常, 罷據額所率者. 增辟勿益租, 廢耕不降數. 定戶之際, 視雜產以校之. 田既有常租, 則不宜複入兩稅. 如此, 不督課而人人樂耕矣. 其四曰: 明君不厚所資而害所養, 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 家給然後斂餘財. 今督收迫促, 蠶事方興而輸縑, 農功未艾而斂穀. 有者急賣而耗半直, 無者求假費倍. 定兩稅之初, 期約未詳, 屬征役多故, 率先限以收. 宜定稅期, 隨風俗時候, 務於紓人. 其五曰: 頃師旅亟興, 官司所儲, 唯給軍食, 凶荒不遑賑救. 人小乏則取息利, 大乏則鬻田廬. 劍穫始畢, 執契行貸, 饑歲室家相棄, 乞爲奴仆, 猶莫之售, 或縊死道途. 天災流行, 四方代有. 稅茶錢積戶部者, 宜計諸道戶口均之. 穀麥熟則平糴, 亦以義倉爲名, 主以巡院. 時稔傷農, 則優價廣糴, 穀貴而止;小歉則借貸. 循環斂散, 使聚穀幸災者無以牟大利. 其六曰: 古者百畝地號一夫, 蓋一夫授田不得過百畝, 欲使人不廢業, 田無曠耕. 今富者萬畝, 貧者無容足之居, 依托強家, 爲其私屬, 終歲服勞, 常患不充. 有田之家坐食租稅, 京畿田畝稅五升, 而私家收租畝一石, 官取一, 私取十, 穡者安得足食?宜爲占田條限, 裁租價, 損有餘, 優不足, 此安富恤窮之善經, 不可舍也. 贄言雖切, 以讒逐, 事無施行者. 十二年, 河南尹齊抗複論其弊, 以爲:“軍興, 國用稍廣, 隨要而稅, 吏擾人勞. 陛下變爲兩稅, 督納有時, 貪暴無容其奸. 二十年間, 府庫充牜刃. 但定稅之初, 錢輕貨重, 故陛下以錢爲稅. 今錢重貨輕, 若更爲稅名, 以就其輕, 其利有六:吏絕其奸, 一也;人用不擾, 二也;靜而獲利, 三也;用不乏錢, 四也;不勞而易知, 五也;農桑自勸, 六也. 百姓本出布帛, 而稅反配錢, 至輸時複取布帛, 更爲三估計折, 州縣升降成奸. 若直定布帛, 無估可折. 蓋以錢爲稅, 則人力竭而有司不之覺. 今兩稅出於農人, 農人所有, 唯布帛而已. 用布帛處多, 用錢處少, 又有鼓鑄以助國計, 何必取於農人哉?”疏入, 亦不報. 初, 德宗居奉天, 儲畜空窘, 嘗遣卒視賊, 以苦寒乞襦絝, 帝不能致, 剔親王帶金而鬻之. 硃泚既平, 於是帝屬意聚斂, 常賦之外, 進奉不息. 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有“日進”, 江西觀察使李兼有“月進”, 淮南節度使杜亞、宣歙觀察使劉贊、鎮海節度使王緯、李錡皆徼射恩澤, 以常賦入貢, 名爲“羨餘”. 至代易又有“進奉”. 當是時, 戶部錢物, 所在州府及巡院皆得擅留, 或矯密旨加斂, 謫官吏、刻祿稟, 增稅通津、死人及蔬果. 凡代易進奉, 取於稅入, 十獻二三, 無敢問者. 常州刺史裴肅鬻薪炭案紙爲進奉, 得遷浙東觀察使. 刺史進奉, 自肅始也. 劉贊卒於宣州, 其判官嚴綬傾軍府爲進奉, 召爲刑部員外郎. 判官進奉, 自綬始也. 自裴延齡用事, 益爲天子積私財, 而生民重困. 延齡死, 而人相賀. 是時, 宮中取物於市, 以中官爲宮市使. 兩市置“白望”數十百人, 以鹽估敝衣、絹帛, 尺寸分裂酬其直. 又索進奉門戶及腳價錢, 有齎物入市而空歸者. 每中官出, 沽漿賣餅之家皆徹肆塞門. 諫官禦史數上疏諫, 不聽, 人不堪其弊. 戶部侍郎蘇弁言:“京師遊手數千萬家, 無生業者仰宮市以活, 奈何罷?”帝悅, 以爲然. 京兆尹韋湊奏:“小人因宮市爲奸, 真偽難辨, 宜下府縣供送. ”帝許之. 中官言百姓賴宮市以養者也, 湊反得罪. 順宗即位, 乃罷宮市使及鹽鐵使月進;憲宗又罷除官受代進奉及諸道兩稅外榷率, 分天下之賦以爲三:一曰上供, 二曰送使, 三曰留州. 宰相裴垍又令諸道節度、觀察調費取於所治州, 不足則取於屬州, 而屬州送使之餘與其上供者, 皆輸度支. 是時, 因德宗府庫之積, 頗約費用, 天子身服澣濯. 及劉辟、李錡既平, 訾藏皆入內庫. 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河東節度使王鍔進獻甚厚, 翰林學士李絳嘗諫曰:“方鎮進獻, 因緣爲奸, 以侵百姓, 非聖政所宜. ”帝喟然曰:“誠知非至德事, 然兩河中夏貢賦之地, 朝覲久廢, 河、湟陷沒, 烽候列於郊甸. 方刷祖宗之恥, 不忍重斂於人也. ”然獨不知進獻之取於人者重矣. 及討淮西, 判度支楊於陵坐饋餫不繼貶, 以司農卿皇甫鎛代之, 由是益爲刻剝. 司農卿王遂、京兆尹李翛號能聚斂, 乃以爲宣歙、浙西觀察使, 予之富饒之地, 以辦財賦. 鹽鐵使王播言:“劉晏領使時, 自按租庸, 然後知州縣錢穀利病虛實. ”乃以副使程異巡江、淮, 核州府上供錢穀. 異至江、淮, 得錢百八十五萬貫. 其年, 遂代播爲鹽鐵使. 是時, 河北兵討王承宗, 於是募人入粟河北、淮西者, 自千斛以上皆授以官. 度支鹽鐵與諸道貢獻尤甚, 號“助軍錢”. 及賊平, 則有賀禮及助賞設物. 群臣上尊號, 又有獻賀物. 穆宗即位, 一切罷之, 兩稅外加率一錢者, 以枉法贓論. 然自在籓邸時, 習見用兵之弊, 以謂戎臣武卒, 法當姑息. 及即位, 自神策諸軍, 非時賞賜, 不可勝紀. 已而幽州兵囚張弘靖, 鎮州殺田弘正, 兩鎮用兵, 置南北供軍院. 而行營軍十五萬, 不能亢兩鎮萬餘之眾. 而饋運不能給, 帛粟未至而諸軍或強奪於道. 蓋自建中定兩稅, 而物輕錢重, 民以爲患, 至是四十年. 當時爲絹二匹半者爲八匹, 大率加三倍. 豪家大商, 積錢以逐輕重, 故農人日困, 末業日增. 帝亦以貨輕錢重, 民困而用不充, 詔百官議革其弊. 而議者多請重挾銅之律. 戶部尚書楊於陵曰:“王者制錢以權百貨, 貿遷有無, 通變不倦, 使物無甚貴甚賤, 其術非它, 在上而已. 何則?上之所重, 人必從之. 古者權之於上, 今索之於下;昔散之四方, 今藏之公府;昔廣鑄以資用, 今減爐以廢功;昔行之於中原, 今泄之於邊裔. 又有閭井送終之唅, 商賈貸舉之積, 江湖壓覆之耗, 則錢焉得不重, 貨焉得不輕?開元中, 天下鑄錢七十餘爐, 歲盈百萬, 今才十數爐, 歲入十五萬而已. 大曆以前, 淄青、太原、魏博雜鉛鐵以通時用, 嶺南雜以金、銀、丹砂、象齒, 今一用泉貨, 故錢不足. 今宜使天下兩稅、榷酒、鹽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錢, 悉輸以布帛穀粟, 則人寬於所求, 然後出內府之積, 收市廛之滯, 廣山鑄之數, 限邊裔之出, 禁私家之積, 則貨日重而錢日輕矣. ”宰相善其議. 由是兩稅、上供、留州, 皆易以布帛、絲纊, 租、庸、課、調不計錢而納布帛, 唯鹽酒本以榷率計錢, 與兩稅異, 不可去錢. 文宗大和九年, 以天下回殘錢置常平義倉本錢, 歲增市之. 非遇水旱不增者, 判官罰俸, 書下考;州縣假借, 以枉法論. 文宗嘗召鹽倉禦史崔虞問太倉粟數, 對曰:“有粟二百五十萬石. ”帝曰:“今歲費廣而所畜寡, 奈何?”乃詔出使郎官、禦史督察州縣壅遏錢穀者. 時豪民侵噬產業不移戶, 州縣不敢徭役, 而征稅皆出下貧. 至於依富室爲奴客, 役罰峻於州縣. 長吏歲輒遣吏巡覆田稅, 民苦其擾. 武宗即位, 廢浮圖法, 天下毀寺四千六百、招提蘭若四萬, 籍僧尼爲民二十六萬五千人, 奴婢十五萬人, 田數千萬頃, 大秦穆護、襖二千餘人. 上都、東都每街留寺二, 每寺僧三十人, 諸道留僧以三等, 不過二十人. 腴田鬻錢送戶部, 中下田給寺家奴婢丁壯者爲兩稅戶, 人十畝. 以僧尼既盡, 兩京悲田養病坊, 給寺田十頃, 諸州七頃, 主以耆壽. 自會昌末, 置備邊庫, 收度支、戶部、鹽鐵錢物. 宣宗更號延資庫. 初以度支郎中判之, 至是以屬宰相, 其任益重. 戶部歲送錢帛二十萬, 度支鹽鐵送者三十萬, 諸道進奉助軍錢皆輸焉. 懿宗時, 雲南蠻數內寇, 徙兵戍嶺南. 淮北大水, 征賦不能辦, 人人思亂. 及龐勳反, 附者六七萬. 自關東至海大旱, 冬蔬皆盡, 貧者以蓬子爲面, 槐葉爲齏. 乾符初, 大水, 山東饑. 中官田令孜爲神策中尉, 怙權用事, 督賦益急. 王仙芝、黃巢等起, 天下遂亂, 公私困竭. 昭宗在鳳翔, 爲梁兵所圍, 城中人相食, 父食其子, 而天子食粥, 六宮及宗室多餓死. 其窮至於如此, 遂以亡. 初, 乾元末, 天下上計百六十九州, 戶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二十四, 不課者百一十七萬四千五百九十二;口千六百九十九萬三百八十六, 不課者千四百六十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七. 減天寶戶五百九十八萬二千五百八十四, 口三千五百九十二萬八千七百二十三. 元和中, 供歲賦者, 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 戶百四十四萬, 比天寶才四之一. 兵食於官者八十三萬, 加天寶三之一, 通以二戶養一兵. 京西北、河北以屯兵廣, 無上供. 至長慶, 戶三百三十五萬, 而兵九十九萬, 率三戶以奉一兵. 至武宗即位, 戶二百一十一萬四千九百六十. 會昌末, 戶增至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 宣宗既複河、湟, 天下兩稅、榷酒茶鹽錢, 歲入九百二十二萬緡, 歲之常費率少三百餘萬, 有司遠取後年乃濟. 及群盜起, 諸鎮不複上計雲.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60 지44 식화지 4편 (0) | 2024.10.30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9 지43 식화지 3편 (0) | 2024.10.29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7 지41 식화지 1편 (0) | 2024.10.27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6 지40 병지 (0) | 2024.10.26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5 지39하 백관지 4편하 (0) | 2024.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