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古之有天下國家者, 其興亡治亂, 未始不以德, 而自戰國、秦、漢以來, 鮮不以兵. 夫兵豈非重事哉!然其因時制變, 以苟利趨便, 至於無所不爲, 而考其法制, 雖可用於一時, 而不足施於後世者多矣, 惟唐立府兵之制, 頗有足稱焉. 蓋古者兵法起於井田, 自周衰, 王制壞而不複;至於府兵, 始一寓之於農, 其居處、教養、畜材、待事、動作、休息, 皆有節目, 雖不能盡合古法, 蓋得其大意焉, 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至其後世, 子孫驕弱, 不能謹守, 屢變其制. 夫置兵所以止亂, 及其弊也, 適足爲亂;又其甚也, 至困天下以養亂, 而遂至於亡焉. 蓋唐有天下二百餘年, 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 府兵後廢而爲廣騎, 彍騎又廢, 而方鎮之兵盛矣. 及其末也,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 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 曰禁軍. 其後天子弱, 方鎮強, 而唐遂以亡滅者, 措置之勢使然也. 若乃將卒、營陣、車旗、器械、征防、守衛, 凡兵之事不可以悉記, 記其廢置、得失、終始、治亂、興滅之跡, 以爲後世戒雲. 府兵之制, 起自西魏、後周, 而備於隋, 唐興因之. 隋制十二衛, 曰翊衛, 曰驍騎衛, 曰武衛, 曰屯衛, 曰禦衛, 曰候衛, 爲左右, 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 府有郎將、副郎將、坊主、團主, 以相統治. 又有驃騎、車騎二府, 皆有將軍. 後更驃騎曰鷹揚郎將, 車騎曰副郎將. 別置折沖、果毅. 自高祖初起, 開大將軍府, 以建成爲左領大都督, 領左三軍, 敦煌公爲右領大都督, 領右三軍, 元吉統中軍. 發自太原, 有兵三萬人. 及諸起義以相屬與降群盜, 得兵二十萬. 武德初, 始置軍府, 以驃騎、車騎兩將軍府領之. 析關中爲十二道, 曰萬年道、長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華州道、寧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涇州道、宜州道, 皆置府. 三年, 更以萬年道爲參旗軍, 長安道爲鼓旗軍, 富平道爲玄戈軍, 醴泉道爲井鉞軍, 同州道爲羽林軍, 華州道爲騎官軍, 寧州道爲折威軍, 岐州道爲平道軍, 豳州道爲招搖軍, 西麟州道爲苑遊軍, 涇州道爲天紀軍, 宜州道爲天節軍;軍置將、副各一人, 以督耕戰, 以車騎府統之. 六年, 以天下既定, 遂廢十二軍, 改驃騎曰統軍, 車騎曰別將. 居歲餘, 十二軍複, 而軍置將軍一人, 軍有坊, 置主一人, 以檢察戶口, 勸課農桑. 太宗貞觀十年, 更號統軍爲折沖都尉, 別將爲果毅都尉, 諸府總曰折沖府. 凡天下十道, 置府六百三十四, 皆有名號, 而關內二百六十有一, 皆以隸諸衛. 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爲上, 千人爲中, 八百人爲下. 府置折沖都尉一人, 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 校尉六人. 士以三百人爲團, 團有校尉;五十人爲隊, 隊有正;十人爲火, 火有長. 火備六馱馬. 凡火具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鑿、碓、筐、斧、鉗、鋸皆一, 甲床二, 鎌二;隊具火钅贊一, 胸馬繩一, 首羈、足絆皆三;人具弓一, 矢三十, 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 麥飯九鬥, 米二鬥, 皆自備, 並其介胄、戎具藏於庫. 有所征行, 則視其入而出給之. 其番上宿衛者, 惟給弓矢、橫刀而已. 凡民年二十爲兵, 六十而免. 其能騎而射者爲越騎, 其餘爲步兵、武騎、排手、步射. 每歲季冬, 折沖都尉率五校兵馬之在府者, 置左右二校尉, 位相距百步. 每校爲步隊十, 騎隊一, 皆卷槊幡, 展刃旗, 散立以俟. 角手吹大角一通, 諸校皆斂人騎爲隊;二通, 偃旗槊, 解幡;三通, 旗槊舉. 左右校擊鼓, 二校之人合噪而進. 右校擊鉦, 隊少卻, 左校進逐至右校立所;左校擊鉦, 少卻, 右校進逐至左校立所;右校複擊鉦, 隊還, 左校複薄戰;皆擊鉦, 隊各還. 大角複鳴一通, 皆卷幡、攝矢、弛弓、匣刃;二通, 旗槊舉, 隊皆進;三通, 左右校皆引還. 是日也, 因縱獵, 獲各入其人. 其隸於衛也, 左、右衛皆領六十府, 諸衛領五十至四十, 其餘以隸東宮六率. 凡發府兵, 皆下符契, 州刺史與折沖勘契乃發. 若全府發, 則折沖都尉以下皆行;不盡, 則果毅行;少則別將行. 當給馬者, 官予其直市之, 每匹予錢二萬五千. 刺史、折沖、果毅歲閱不任戰事者鬻之, 以其錢更市, 不足則一府共足之. 凡當宿衛者番上, 兵部以遠近給番, 五百裏爲五番, 千裏七番, 一千五百裏八番, 二千裏十番, 外爲十二番, 皆一月上. 若簡留直衛者, 五百裏爲七番, 千裏八番, 二千裏十番, 外爲十二番, 亦月上. 先天二年誥曰:“往者分建府衛, 計戶充兵, 裁足周事, 二十一入募, 六十一出軍, 多憚勞以規避匿. 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 五十而免. 屢征鎮者, 十年免之. ”雖有其言, 而事不克行. 玄宗開元六年, 始詔折沖府兵每六歲一簡. 自高宗、武後時, 天下久不用兵, 府兵之法浸壞, 番役更代多不以時, 衛士稍稍亡匿, 至是益耗散, 宿衛不能給. 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 十一年, 取京兆、蒲、同、岐、華府兵及白丁, 而益以潞州長從兵, 共十二萬, 號“長從宿衛”, 歲二番, 命尚書左丞蕭嵩與州吏共選之. 明年, 更號曰“彍騎”. 又詔:“諸州府馬闕, 官私共補之. 今兵貧難致, 乃給以監牧馬. ”然自是諸府士益多不補, 折沖將又積歲不得遷, 士人皆恥爲之. 十三年, 始以彍騎分隸十二衛, 總十二萬, 爲六番, 每衛萬人. 京兆彍騎六萬六千, 華州六千, 同州九千, 蒲州萬二千三百, 絳州三千六百, 晉州千五百, 岐州六千, 河南府三千, 陝、虢、汝、鄭、懷、汴六州各六百, 內弩手六千. 其制:皆擇下戶白丁、宗丁、品子強壯五尺七寸以上, 不足則兼以戶八等五尺以上, 皆免征鎮、賦役, 爲四籍, 兵部及州、縣、衛分掌之. 十人爲火, 五火爲團, 皆有首長. 又擇材勇者爲番頭, 頗習弩射. 又有習林軍飛騎, 亦習弩. 凡伏遠弩自能施張, 縱矢三百步, 四發而二中;擘張弩二百三十步, 四發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 四發而三中;單弓弩百六十步, 四發而二中:皆爲及第. 諸軍皆近營爲堋, 士有便習者, 教試之, 及第者有賞. 自天寶以後, 彍騎之法又稍變廢, 士皆失拊循. 八載, 折沖諸府至無兵可交, 李林甫遂請停上下魚書. 其後徒有兵額、官吏, 而戎器、馱馬、鍋幕、糗糧並廢矣, 故時府人目番上宿衛者曰侍官, 言侍衛天子;至是, 衛佐悉以假人爲童奴, 京師人恥之, 至相罵辱必曰侍官. 而六軍宿衛皆市人, 富者販繒彩、食粱肉, 壯者爲角牴、拔河、翹木、扛鐵之戲, 及祿山反, 皆不能受甲矣. 初, 府兵之置, 居無事時耕於野, 其番上者, 宿衛京師而已. 若四方有事, 則命將以出, 事解輒罷, 兵散於府, 將歸於朝. 故士不失業, 而將帥無握兵之重, 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及府兵法壞而方鎮盛, 武夫悍將雖無事時, 據要險, 專方面, 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民, 又有其甲兵, 又有其財賦, 以布列天下. 然則方鎮不得不強, 京師不得不弱, 故曰措置之勢使然者, 以此也. 夫所謂方鎮者, 節度使之兵也. 原其始, 起於邊將之屯防者. 唐初, 兵之戍邊者, 大曰軍, 小曰守捉, 曰城, 曰鎮, 而總之者曰道:若盧龍軍一, 東軍等守捉十一, 曰平盧道;橫海、北平、高陽、經略、安塞、納降、唐興、渤海、懷柔、威武、鎮遠、靜塞、雄武、鎮安、懷遠、保定軍十六, 曰範陽道;天兵、大同、天安、橫野軍四, 岢嵐等守捉五, 曰河東道;朔方經略、豐安、定遠、新昌、天柱、宥州經略、橫塞、天德、天安軍九, 三受降、豐寧、保寧、烏延等六城, 新泉守捉一, 曰關內道;赤水、大鬥、白亭、豆盧、墨離、建康、寧寇、玉門、伊吾、天山軍十, 烏城等守捉十四, 曰河西道;瀚海、清海、靜塞軍三, 沙缽等守捉十, 曰北庭道;保大軍一, 鷹娑都督一, 蘭城等守捉八, 曰安西道;鎮西、天成、振威、安人、綏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臨洮、莫門、神策、寧邊、威勝、金天、武寧、曜武、積石軍十八, 平夷、綏和、合川守捉三, 曰隴右道;威戎、安夷、昆明、寧遠、洪源、通化、松當、平戎、天保、威遠軍十, 羊灌田等守捉十五, 新安等城三十二, 犍爲等鎮三十八, 曰劍南道;嶺南、安南、桂管、邕管、容管經略、清海軍六, 曰嶺南道;福州經略軍一, 曰江南道;平海軍一, 東牟、東萊守捉二, 蓬萊鎮一, 曰河南道. 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 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而道有大將一人, 曰大總管, 已而更曰大都督. 至太宗時, 行軍征討曰大總管, 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自高宗永徽以後, 都督帶使持節者, 始謂之節度使, 猶猶未以名官. 景雲二年, 以賀拔延嗣爲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 自此而後, 接乎開元, 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 皆置節度使. 及範陽節度使安祿山反, 犯京師, 天子之兵弱, 不能抗, 遂陷兩京. 肅宗起靈武, 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賊. 其後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 中國大亂, 肅宗命李光弼等討之, 號“九節度之師”. 久之, 大盜既滅, 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 列爲侯王者, 皆除節度使. 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 大者連州十餘, 小者猶兼三四. 故兵驕則逐帥, 帥強則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於士卒, 往往自擇將吏, 號爲“留後”, 以邀命於朝. 天子顧力不能制, 則忍恥含垢, 因而撫之, 謂之姑息之政. 蓋姑息起於兵驕, 兵驕由由方鎮, 姑息愈甚, 而兵將愈俱驕. 由是號令自出, 以相侵擊, 虜其將帥, 並其土地, 天子熟視不知所爲, 反爲和解之, 莫肯聽命. 始時爲朝廷患者, 號“河朔三鎮”. 及其末, 硃全忠以梁兵、李克用以晉兵更犯京師, 而李茂貞、韓建近據岐、華, 妄一喜怒, 兵已至於國門, 天子爲殺大臣、罪己悔過, 然後去. 及昭宗用崔胤召梁兵以誅宦官, 劫天子奔岐, 梁兵圍之逾年. 當此之時, 天下之兵無複勤王者. 向之所謂三鎮者, 徒能始禍而已. 其他大鎮, 南則吳、浙、荊、湖、閩、廣, 西則岐、蜀, 北則燕、晉, 而梁盜據其中, 自國門以外, 皆分裂於方鎮矣. 故兵之始重於外也, 土地、民賦非天子有;既其盛也, 號令、征代非其有;又其甚也, 至無尺土, 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 遂以亡滅. 語曰:“兵猶火也, 弗戢將自焚. ”夫惡危亂而欲安全者, 庸君常主之能知, 至於措置之失, 則所謂困天下以養亂也. 唐之置兵, 既外柄以授人, 而末大本小, 方區區自爲捍衛之計, 可不哀哉! 夫所謂天子禁軍者, 南、北衙兵也. 南衙, 諸衛兵是也;北衙者, 禁軍也. 初, 高祖以義兵起太原, 已定天下, 悉罷遣歸, 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 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腴田分給之, 號“元從禁軍”. 後老不任事, 以其子弟代, 謂之“父子軍”. 及貞觀初, 太宗擇善射者百人, 爲二番於北門長上, 曰“百騎”. 以從田獵. 又置北衙七營, 選材力驍壯, 月以一營番上. 十二年, 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 領以諸衛將軍, 號“飛騎”, 其法:取戶二等以上、長六尺闊壯者, 試弓馬四次上、翹關舉五、負米五斛行三十步者. 複擇馬射爲百騎, 衣五色袍, 乘六閑駁馬, 虎皮韉, 爲遊幸翊衛. 高宗龍朔二年, 始取府兵越騎、步射置左右羽林軍, 大朝會則執仗以衛階陛, 行幸則夾馳道爲內仗. 武後改百騎曰“千騎”. 中宗又改千騎曰“萬騎”, 分左、右營. 及玄宗以萬騎平韋氏, 改爲左右龍武軍, 皆用唐元功臣子弟, 制若宿衛兵. 是時, 良家子避征戍者, 亦皆納資隸軍, 分日更上如羽林. 開元十二年, 詔左右羽林軍、飛騎闕, 取京旁州府士, 以戶部印印其臂, 爲二籍, 羽林、兵部分掌之. 末年, 禁兵浸耗, 及祿山反, 天子西駕, 禁軍從者裁千人, 肅宗赴靈武, 士不滿百, 及即位, 稍複調補北軍. 至德二載, 置左右神武軍, 補元從、扈從官子弟, 不足則取它色, 帶品者同四軍, 亦曰“神武天騎”, 制如羽林. 總曰“北衙六軍”. 又擇便騎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 亦曰“供奉射生官”, 又曰“殿前射生”, 分左、右廂, 總號曰“左右英武軍”. 乾元元年, 李輔國用事, 請選羽林騎士五百人邀巡. 李揆曰:“漢以南、北軍相制, 故周勃以北軍安劉氏. 朝廷置南、北衙, 文武區列, 以相察伺. 今用羽林代金吾警, 忽有非常, 何以制之?”遂罷. 上元中, 以北衙軍使衛伯玉爲神策軍節度使, 鎮陝州, 中使魚朝恩爲觀軍容使, 監其軍. 初, 哥舒翰破吐蕃臨洮西之磨環川, 即其地置神策軍, 以成如璆爲軍使. 及祿山反, 如璆以伯玉將兵千人赴難, 伯玉與朝恩皆屯於陝. 時邊土陷蹙, 神策故地淪沒, 即詔伯玉所部兵, 號“神策軍”, 以伯玉爲節度使, 與陝州節度使郭英乂皆鎮陝. 其後伯玉罷, 以英乂兼神策軍節度. 英乂入爲仆射, 軍遂統於觀軍容使. 代宗即位, 以射生軍入禁中清難, 皆賜名“寶應功臣”, 故射生軍又號“寶應軍”. 廣德元年, 代宗避吐蕃幸陝, 朝恩舉在陝兵與神策軍迎扈, 悉號“神策軍”. 天子幸其營. 及京師平, 朝恩遂以軍歸禁中, 自將之, 然尚未與北軍齒也. 永泰元年, 吐蕃複入寇, 朝恩又以神策軍屯苑中, 自是浸盛, 分爲左、右廂, 勢居北軍右, 遂爲天子禁軍, 非它軍比. 朝恩乃以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知神策軍兵馬使. 大曆四年, 請以京兆之好畤, 鳳翔之麟遊、普潤, 皆隸神策軍. 明年, 複以興平、武功、扶風、天興隸之, 朝廷不能遏. 又用愛將劉希暹爲神策虞候, 主不法, 遂置北軍獄, 募坊市不逞, 誣捕大姓, 沒產爲賞, 至有選舉旅寓而挾厚貲多橫死者. 朝恩得罪死, 以希暹代爲神策軍使. 是歲, 希暹複得罪, 以朝恩舊校王駕鶴代將. 十數歲, 德宗即位, 以白志貞代之. 是時, 神策兵雖處內, 而多以裨將將兵征伐, 往往有功. 及李希烈反, 河北盜且起, 數出禁軍征伐, 神策之士多鬥死者. 建中四年下詔募兵, 以志貞爲使, 搜補峻切. 郭子儀之婿端王傅吳仲孺殖貲累巨萬, 以國家有急不自安, 請以子率奴馬從軍. 德宗喜甚, 爲官其子五品. 志貞乃請節度、都團練、觀察使與世嘗任者家, 皆出子弟馬奴裝鎧助征, 授官如仲孺子. 於是豪富者緣爲幸, 而貧者苦之. 神策兵既發殆盡, 志貞陰以市人補之, 名隸籍而身居市肆. 及涇卒潰變, 皆戢伏不出, 帝遂出奔. 初, 段秀實見禁兵寡弱, 不足備非常, 上疏曰:“天子萬乘, 諸侯千, 大夫百, 蓋以大制小, 十制一也, 尊君卑臣強幹弱支之道. 今外有不廷之虜, 內有梗命之臣, 而禁兵不精, 其數削少, 後有猝故, 何以待之?猛虎所以百獸畏者, 爪牙也, 爪牙廢, 則孤豚特犬悉能爲敵. 願少留意. ”至是方以秀實言爲然. 及志貞等流貶, 神策都虞候李晟與其軍之它將, 皆自飛狐道西兵赴難, 遂爲神策行營節度, 屯渭北, 軍遂振. 貞元二年, 改神策左右廂爲左右神策軍, 特置監句當左右神策軍, 以寵中官, 而益置大將軍以下. 又改殿前射生左右廂曰殿前左右射生軍, 亦置大將軍以下. 三年, 詔射生、神策、六軍將士, 府縣以事辦治, 先奏乃移軍, 勿輒逮捕. 京兆尹鄭叔則建言:“京劇輕猾所聚, 慝作不常, 俟奏報, 將失罪人, 請非昏田, 皆以時捕. ”乃可之. 俄改殿前左右射生軍曰左右神威軍, 置監左右神威軍使. 左右神策軍皆加將軍二員, 左右龍武軍加將軍一員, 以待諸道大將有功者. 自肅宗以後, 北軍增置威武、長興等軍, 名類頗多, 而廢置不一. 惟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 總曰左右十軍矣. 其後京畿之西, 多以神策軍鎮之, 皆有屯營. 軍司之人, 散處甸內, 皆恃勢淩暴, 民間苦之. 自德宗幸梁還, 以神策兵有勞, 皆號“興元元從奉天定難功臣”, 恕死罪. 中書、禦史府、兵部乃不能歲比其籍, 京兆又不敢總舉名實. 三輔人假比於軍, 一牒至十數. 長安奸人多寓占兩軍, 身不宿衛, 以錢代行, 謂之納課戶. 益肆爲暴, 吏稍禁之, 輒先得罪, 故當時京尹、赤令皆爲之斂屈. 十年, 京兆尹楊於陵請置挾名敕, 五丁許二丁居軍, 餘差以條限, 繇是豪強少畏. 十二年, 以監句當左神策軍、左監門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竇文場爲左神策軍護軍中尉, 監句當右神策軍、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霍仙鳴爲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監右神威軍使、內侍兼內謁者臨張尚進爲右神威軍中護軍, 監左神威軍使、內侍兼內謁者監焦希望爲左神威軍中護軍. 護軍中尉、中護軍皆古官, 帝既以禁衛假宦官, 又以此寵之. 十四年, 又詔左右神策置統軍, 以崇親衛, 如六軍. 時邊兵衣饟多不贍, 而戍卒屯防, 藥茗蔬醬之給最厚. 諸將務爲詭辭, 請遙隸神策軍, 稟賜遂贏舊三倍, 繇是塞上往往稱神策行營, 皆內統於中人矣, 其軍乃至十五萬. 故事, 京城諸司、諸使、府、縣, 皆季以禦史巡囚. 後以北軍地密, 未嘗至. 十九年, 監察禦史崔薳不知近事, 遂入右神策, 中尉奏之, 帝怒, 杖薳四十, 流崖州. 順宗即位, 王叔文用事, 欲取神策兵柄, 乃用故將範希朝爲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 以奪宦者權, 而不克. 元和二年, 省神武軍. 明年, 又廢左右神威軍, 合爲一, 曰“天威軍”. 八年, 廢天威軍, 以其兵騎分隸左右神策軍. 及僖宗幸蜀, 田令孜募神策新軍爲五十四都, 離爲十軍, 令孜自爲左右神策十軍兼十二衛觀軍容使, 以左右神策大將軍爲左右神策諸都指揮使, 諸都又領以都將, 亦曰“都頭”. 景福二年, 昭宗以籓臣跋扈、天子孤弱, 議以宗室典禁兵. 及伐李茂貞, 乃用嗣覃王允爲京西招討使, 神策諸都指揮使李钅歲副之, 悉發五十四軍屯興平, 已而兵自潰. 茂貞逼京師, 昭宗爲斬神策中尉西門重遂、李周訁童, 乃引去. 乾寧元年, 王行瑜、韓建及茂貞連兵犯闕, 天子又殺宰相韋昭度、李磎, 乃去. 太原李克用以其兵伐行瑜等, 同州節度使王行實入迫神策中尉駱全瓘、劉景宣請天子幸邠州, 全瓘、景宣及子繼晟與行實縱火東市, 帝禦承天門, 敕諸王率禁軍扞之. 捧日都頭李筠以其軍衛樓下, 茂貞將閻圭攻筠, 矢及樓扉, 帝乃與親王、公主幸筠軍, 扈蹕都頭李君實亦以兵至, 侍帝出幸莎城、石門. 詔嗣薛王知柔入長安收禁軍、清宮室, 月餘乃還. 又詔諸王閱親軍, 收拾神策亡散, 得數萬. 益置安聖、捧宸、保寧、安化軍, 曰“殿後四軍”, 嗣覃王允與嗣延王戒丕將之. 三年, 茂貞再犯闕, 嗣覃王戰敗, 昭宗幸華州. 明年, 韓建畏諸王有兵, 請皆歸十六宅, 留殿後兵三十人, 爲控鶴排馬官, 隸飛龍坊, 餘悉散之, 且列甲圍行宮, 於是四軍二萬餘人皆罷. 又請誅都頭李筠, 帝恐, 爲斬於大雲橋. 俄遂殺十一王. 及還長安, 左右神策軍複稍置之, 以六千人爲定. 是歲, 左右神策中尉劉季述、王仲先以其兵千人廢帝, 幽之. 季述等誅. 已而昭宗召硃全忠兵入誅宦官, 宦官覺, 劫天子幸鳳翔. 全忠圍之歲餘, 天子乃誅中尉韓全誨、張弘彥等二十餘人, 以解梁兵, 乃還長安. 於是悉誅宦官, 而神策左右軍繇此廢矣. 諸司悉歸尚書省郎官, 兩軍兵皆隸六軍者, 而以崔胤判六軍十二衛事. 六軍者, 左右龍武、神武、羽林, 其名存而已. 自是軍司以宰相領. 及全忠歸, 留步騎萬人屯故兩軍, 以子友倫爲左右軍宿衛都指揮使, 禁衛皆汴卒. 崔胤乃奏:“六軍名存而兵亡, 非所以壯京師. 軍皆置步軍四將, 騎軍一將. 步將皆兵二百五十人, 騎將皆百人, 總六千六百人. 番上如故事. ”乃令六軍諸衛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募兵於市, 而全忠陰以汴人應之. 胤死, 以宰相裴樞判左三軍, 獨孤損判右三軍, 向所募士悉散去. 全忠亦兼判左右六軍十二衛. 及東遷, 唯小黃門打球供奉十數人、內園小兒五百人從. 至穀水, 又盡屠之, 易以汴人, 於是天子無一人之衛. 昭宗遇弑, 唐乃亡. 馬者, 兵之用也;監牧, 所以蕃馬也, 其制起於近世. 唐之初起, 得突厥馬二千匹, 又得隋馬三千於赤岸澤, 徙之隴右, 監牧之制始於此. 其官領以太仆, 其屬有牧監、副監. 監有丞, 有主簿、直司、團官、牧尉、排馬、牧長、群頭, 有正, 有副. 凡群置長一人, 十五長置尉一人, 歲課功, 進排馬. 又有掌閑, 調馬習上. 又以尚乘掌天子之禦. 左右六閑:一曰飛黃, 二曰吉良, 三曰龍媒, 四曰騊餘, 五曰駃騠, 六曰天苑. 總十有二閑爲二廄, 一曰祥驎, 二曰鳳苑, 以系飼之. 其後禁中又增置飛龍廄. 初, 用太仆少卿張萬歲領群牧. 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 馬七十萬六千, 置八坊岐、豳、涇、寧間, 地廣千裏:一曰保樂, 二曰甘露, 三曰南普閏, 四曰北普閏, 五曰岐陽, 六曰太平, 七曰宜祿, 八曰安定. 八坊之田, 千二百三十頃, 募民耕之, 以給芻秣. 八坊之馬爲四十八監, 而馬多地狹不能容, 又析八監列布河曲豐曠之野. 凡馬五千爲上監, 三千爲中監, 餘爲下監. 監皆有左、右, 因地爲之名. 方其時, 天下以一縑易一馬. 萬歲掌馬久, 恩信行於隴右. 後以太仆少卿鮮於匡俗檢校隴右牧監. 儀鳳中, 以太仆少卿李思文檢校隴右諸牧監使, 監牧有使自是始. 後又有群牧都使, 有閑廄使, 使皆置副, 有判官. 又立四使:南使十五, 西使十六, 北使七, 東使九. 諸坊若涇川、亭川、闕水、洛、赤城, 南使統之;清泉、溫泉, 西使統之;烏氏, 北使統之;木硤、萬福, 東使統之. 它皆失傅. 其後益置八監於鹽州、三監於嵐州. 鹽州使八, 統白馬等坊;嵐州使三, 統樓煩、玄池、天池之監. 凡征伐而發牧馬, 先盡強壯, 不足則取其次. 錄色、歲、膚第印記、主名送軍, 以帳馱之, 數上於省. 自萬歲失職, 馬政頗廢, 永隆中, 夏州牧馬之死失者十八萬四千九百九十. 景雲二年, 詔群牧歲出高品, 禦史按察之. 開元初, 國馬益耗, 太常少卿薑晦乃請以空名告身市馬於六胡州, 率三十匹仇一遊擊將軍. 命王毛仲領內外閑廄. 九年又詔:“天下之有馬者, 州縣皆先以郵遞軍旅之役, 定戶複緣以升之. 百姓畏苦, 乃多不畜馬, 故騎射之士減曩時. 自今諸州民勿限有無廕, 能家畜十馬以上, 免帖驛郵遞征行, 定戶無以馬爲貲. ”毛仲既領閑廄, 馬稍稍複, 始二十四萬, 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 其後突厥款塞, 玄宗厚撫之, 歲許朔方軍西受降城爲互市, 以金帛市馬, 於河東、朔方、隴右牧之. 既雜胡種, 馬乃益壯. 天寶後, 諸軍戰馬動以萬計. 王侯、將相、外戚牛駝羊馬之牧布諸道, 百倍於縣官, 皆以封邑號名爲印自別;將校亦備私馬. 議謂秦、漢以來, 唐馬最盛, 天子又銳志武事, 遂弱西北蕃. 十一載, 詔二京旁五百裏勿置私牧. 十三載, 隴右群牧都使奏:馬牛駝羊總六十萬五千六百, 而馬三十二萬五千七百. 安祿山以內外閑廄都使兼知樓煩監, 陰選勝甲馬歸範陽, 故其兵力傾天下而卒反. 肅宗收兵至彭原, 率官吏馬抵平涼, 搜監牧及私群, 得馬數萬, 軍遂振. 至鳳翔, 又詔公卿百寮以後乘助軍. 其後邊無重兵, 吐蕃乘隙陷隴右, 苑牧畜馬皆沒矣. 乾元後, 回紇恃功, 歲入馬取繒, 馬皆病弱不可用. 永泰元年, 代宗欲親擊虜, 魚朝恩乃請大搜城中百官、士庶馬輸官, 曰“團練馬”. 下制禁馬出城者, 已而複罷. 德宗建中元年, 市關輔馬三萬實內廄. 貞元三年, 吐蕃、羌、渾犯塞, 詔禁大馬出潼、蒲、武關者. 元和十一年伐蔡, 命中使以絹二萬市馬河曲. 其始置四十八監也, 據隴西、金城、平涼、天水, 員廣千裏, 繇京度隴, 置八坊爲會計都領, 其間善水草、腴田皆隸之. 後監牧使與坊皆廢, 故地存者一歸閑廄, 旋以給貧民及軍吏, 間又賜佛寺、道館幾千頃. 十二年, 閑廄使張茂宗舉故事, 盡收岐陽坊地, 民失業者甚眾. 十三年, 以蔡州牧地爲龍陂監. 十四年, 置臨漢監於襄州, 牧馬三千二百, 費田四百頃. 穆宗即位, 岐人叩闕訟茂宗所奪田, 事下禦史按治, 悉予民. 大和七年, 度支鹽鐵使言:“銀州水甘草豐, 請詔刺史劉源市馬三千, 河西置銀川監, 以源爲使. ”襄陽節度使裴度奏停臨漢監. 開成二年, 劉源奏:“銀川馬已七千, 若水草乏, 則徙牧綏州境. 今綏南二百裏, 四隅險絕, 寇路不能通, 以數十人守要, 畜牧無它患. ”乃以隸銀川監. 其後闕, 不複可紀.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58 지42 식화지 2편 (0) | 2024.10.28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7 지41 식화지 1편 (0) | 2024.10.27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5 지39하 백관지 4편하 (0) | 2024.10.25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4 지39상 백관지 4편상 (0) | 2024.10.24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3 지38 백관지 3편 (0)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