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八卦定吉凶, 則庖犧所以稱聖也. 《書》以九疇論休咎, 則大禹所以爲明也. 《春秋》以災祥驗行事, 則仲尼所以垂法也. 天道以星象示廢興, 則甘、石所以先知也. 是以祥符之兆可得而言, 妖訛之占所以征驗. 夫神則陰陽不測, 天則欲人遷善, 均乎影響, 殊致同歸. 漢時有伏生、董仲舒、京房、劉向之倫, 能言災異, 顧盼六經, 有足觀者. 劉向曰:“君道得則和氣應, 休征生. 君道違則乖氣應, 咎征發.”夫天有七曜, 地有五行. 五事愆違則天地見異, 況於日月星辰乎?況於水火金木土乎?若梁武之降號伽藍, 齊文宣之盤遊市裏, 陳則蔣山之鳥呼曰“奈何”, 周則陽武之魚集空而鬥, 隋則鵲巢黼帳, 火炎門闕, 豈唯天道, 亦曰人妖, 則祥眚呈形, 於何不至?亦有脫略政教, 張羅樽糈, 崇信巫史, 重增愆罰. 昔懷王事神而秦兵逾進, 萇弘尚鬼而諸侯不來. 性者, 生之靜也. 欲者, 心之使也. 置情攸往, 引類同歸. 雀乳於空城之側, 鷮飛於鼎耳之上. 短長之制, 既曰由人;黔隧崇山, 同車共軫. 必有神道, 裁成倚伏. 一則以爲殃釁, 一則以爲休征. 故曰德勝不祥而義厭不惠. 是以聖王常由德義, 消伏災咎也. 《洪範五行傳》曰:“木者東方, 威儀容貌也.者聖王垂則, 天子穆穆, 諸侯皇皇. 登輿則有鸞和之節, 降車則有佩玉之度, 田狩則有三驅之制, 飲食則有享獻之禮. 無事不出境. 此容貌動作之得節, 所以順木氣也. 如人君違時令, 失威儀, 田獵馳騁, 不反宮室, 飲食沉湎, 不顧禮制, 縱欲恣睢, 出入無度, 多徭役以奪人時, 增賦稅以奪人財, 則木不曲直.” 齊後主武平五年, 鄴城東青桐樹, 有如人狀. 京房《易傳》曰:“王德衰, 下人將起, 則有木生爲人狀.”是時後主怠於國政, 耽荒酒色, 威儀不肅, 馳騁無度, 大發徭役, 盛修宮室, 後二歲而亡. 木不曲直之效也. 七年, 宮中有樹, 大數圍, 夜半無故自拔. 齊以木德王, 無故自拔, 亡國之應也. 其年, 齊亡. 開皇八年四月, 幽州人家以白楊木懸灶上, 積十餘年, 忽生三條, 皆長三尺餘, 甚鮮茂. 仁壽二年春, 盩厔人以楊木爲屋梁, 生三條, 長二尺. 京房《易傳》曰:“妃後有顓, 木仆反立, 斷枯複生.”獨孤後專恣之應也. 仁壽元年十月, 蘭州楊樹上松生, 高三尺, 六節十二枝, 《宋志》曰:“松不改柯易葉, 楊者危脆之木, 此永久之業, 將集危亡之地也.”是時帝惑讒言, 幽廢塚嫡, 初立晉王爲皇太子. 天戒若曰, 皇太子不勝任, 永久之業, 將致危亡. 帝不悟. 及帝崩, 太子立, 是爲煬帝, 竟以亡國. 仁壽四年八月, 河間柳樹無故枯落, 既而花葉複生. 京房《易飛候》曰:“木再榮, 國有大喪.”是歲, 宮車晏駕. 《洪範五行傳》曰:“金者西方, 萬物既成, 殺氣之始也.之王者, 興師動眾, 建立旗鼓, 以誅殘賊, 禁暴虐, 安天下, 殺伐必應義, 以順金氣. 如人君樂侵陵, 好攻戰, 貪城邑之賂, 以輕百姓之命, 人皆不安, 外內騷動, 則金不從革.” 陳禎明二年五月, 東冶鐵鑄, 有物赤色, 大如鬥, 自天墜熔所. 隆隆有聲, 鐵飛破屋而四散, 燒人家. 時後主與隋雖結和好, 遣兵度江, 掩襲城鎮, 將士勞敝, 府藏空竭. 東冶者, 陳人鑄兵之所. 鐵飛爲變者, 金不從革之應. 天戒若曰, 陳國小而兵弱, 當以和好爲固, 無鑄兵而黷武, 以害百姓. 後主不悟, 又遣偽將陳紀、任蠻奴、蕭摩訶數寇江北, 百姓不堪其役. 及隋師渡江, 而二將降款, 卒以滅亡. 《洪範五行傳》曰:“火者南方, 陽光爲明也. 人君向南, 蓋取象也. 昔者聖帝明王, 負扆攝袂, 南面而聽斷天下. 攬海內之雄俊, 積之於朝, 以續聰明, 推邪佞之偽臣, 投之於野, 以通壅塞, 以順火氣. 夫不明之君, 惑於讒口, 白黑雜揉, 代相是非, 眾邪並進, 人君疑惑. 棄法律, 間骨肉, 殺太子, 逐功臣, 以孽代宗, 則火失其性.” 梁天監元年五月, 有盜入南、北掖, 燒神武門總章觀. 時帝初即位, 而火燒觀闕, 不祥之甚也. 既而太子薨, 皇孫不得立. 及帝暮年, 惑於硃異之口, 果有侯景之亂, 宮室多被焚燒. 天誡所以先見也. 普通二年五月, 琬琰殿火, 延燒後宮三千餘間. 中大通元年, 硃雀航華表災. 明年, 同泰寺災. 大同三年, 硃雀門災. 水沴火也. 是時帝崇尚佛道, 宗廟牲牷, 皆以面代之, 又委萬乘之重, 數詣同泰寺, 舍身爲奴, 令王公已下贖之. 初陽爲不許, 後爲默許, 方始還宮. 天誡若曰, 梁武爲國主, 不遵先王之法, 而淫於佛道, 橫多糜費, 將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也. 天數見變而帝不悟, 後竟以亡. 及江陵之敗, 闔城爲賤隸焉, 即舍身爲奴之應也. 陳永定三年, 重雲殿災. 東魏天平二年十一月, 閶闔門災. 是時齊神武作宰, 而大野拔斬樊子鵠, 以州來降, 神武聽讒而殺之. 司空元暉免. 逐功臣大臣之罰也. 武定五年八月, 廣宗郡火, 燒數千家. 後齊後主天統三年, 九龍殿災, 延燒西廊. 四年, 昭陽、宣光、瑤華三殿災, 延燒龍舟. 是時讒言任用, 正士道消, 祖孝徵作歌謠, 斛律明月以誅死. 讒夫昌, 邪勝正之應也. 京房《易傳》曰:“君不思道, 厥妖火燒宮.” 開皇十四年, 將祠泰山, 令使者致石像神祠之所. 未至數裏, 野火欻起, 燒像碎如小塊. 時帝頗信讒言, 猜阻骨肉, 滕王瓚失志而死, 創業功臣, 多被夷滅, 故天見變, 而帝不悟, 其後太子勇竟被廢戮. 大業十二年, 顯陽門災, 舊名廣陽, 則帝之姓名也. 國門之崇顯, 號令之所由出也. 時帝不遵法度, 驕奢荒怠, 裴蘊、虞世基之徒, 阿諛順旨, 掩塞聰明, 宇文述以讒邪顯進, 忠諫者鹹被誅戮. 天戒若曰, 信讒害忠, 則除“廣陽”也. 《洪範五行傳》曰:“水者, 北方之藏, 氣至陰也. 宗廟者, 祭祀之象也. 故天子親耕以供粢盛, 王後親蠶以供祭服. 敬之至也. 發號施令, 十二月鹹得其氣, 則水氣順. 如人君簡宗廟, 不禱祀, 逆天時, 則水不潤下.” 梁天監二年六月, 太末、信安、豐安三縣大水. 《春秋考異郵》曰:“陰盛臣逆人悲, 則水出河決.”是時江州刺史陳伯之、益州刺史劉季連舉兵反叛, 師旅數興, 百姓愁怨, 臣逆人悲之應也. 六年八月, 建康大水, 濤上禦道七尺. 七年五月, 建康又大水. 是時數興師旅, 以拒魏軍. 十二年四月, 建康大水. 是時大發卒築浮山堰, 以遏淮水, 勞役連年, 百姓悲怨之應也. 中大通五年五月, 建康大水, 禦道通船. 京房《易飛候》曰:“大水至國, 賤人將貴.”蕭棟、侯景僭稱尊號之應也. 後齊河清二年十二月, 兗、趙、魏三州大水. 天統三年, 並州汾水溢. 曰:“水者純陰之精, 陰氣洋溢者, 小人專制.”是時和士開、元文遙、趙彥深專任之應也. 武平六年八月, 山東諸州大水. 京房《易飛候》曰:“小人踴躍, 無所畏忌, 陰不制於陽, 則湧水出.”是時群小用事, 邪佞滿朝. 閹豎嬖幸, 伶人封王. 此其所以應也. 開皇十八年, 河南八州大水. 是時獨孤皇後幹預政事, 濫殺宮人, 放黜宰相. 楊素頗專. 水陰氣, 臣妾盛強之應也. 仁壽二年, 河南、河北諸州大水. 京房《易傳》曰:“顓事有智, 誅罰絕理, 則厥災水.”亦由帝用刑嚴急, 臣下有小過, 帝或親臨斬決, 又先是柱國史萬歲以忤旨被戮, 誅罰絕理之應也. 大業三年, 河南大水, 漂沒三十餘郡. 帝嗣位已來, 未親郊廟之禮, 簡宗廟, 廢祭祀之應也. 《洪範五行傳》曰:“土者中央, 爲內事. 宮室台榭, 夫婦親屬也.者自天子至於士, 宮室寢居, 大小有差, 高卑異等, 骨肉有恩. 故明王賢君, 修宮室之制, 謹夫婦之別, 加親戚之思, 敬父兄之禮, 則中氣和. 人君肆心縱意, 大爲宮室, 高爲台榭, 雕文刻鏤, 以疲人力, 淫泆無別, 妻妾過度, 犯親戚, 侮父兄, 中氣亂, 則稼穡不成.” 齊後主武平四年, 山東饑. 是時, 大興土木之功於仙都苑. 又起宮於邯鄲, 窮侈極麗. 後宮侍禦千餘人, 皆寶衣玉食. 逆中氣之咎也. 煬帝大業五年, 燕、代、齊、魯諸郡饑. 先是建立東都, 制度崇侈. 又宗室諸王, 多遠徙邊郡. 《洪範五行傳》曰:“貌之不恭, 是謂不肅, 則下不敬. 陰氣勝, 故厥咎狂, 厥罰常雨, 厥極惡. 時則有服妖, 時則有龜孽, 有雞禍, 有下體生上體之屙, 有青眚青祥. 惟金沴木.”
○貌不恭
侯景僭即尊號, 升圓丘, 行不能正履, 有識者知其不免. 景尋敗. 梁元帝既平侯景, 破蕭紀, 而有驕矜之色. 性又沉猜, 由是臣下離貳. 既位三年而爲西魏所陷, 帝竟不得其死. 陳後主每祀郊廟, 必稱疾不行. 建寧令章華上奏諫曰:“拜三妃以臨軒, 祀宗廟而稱疾, 非祗肅之道.”後主怒而斬之. 又引江總、孔範等內宴, 無複尊卑之序, 號爲狎客, 專以詩酒爲娛, 不恤國政. 秘書監傅縡上書諫曰:“人君者, 恭事上帝, 子愛下人, 省嗜欲, 遠邪佞, 未明求衣, 日旰忘食, 是以澤被區宇, 慶流子孫. 陛下頃來, 酒色過度, 不虔郊廟大神, 專媚淫昏之鬼. 小人在側, 宦豎擅權, 惡誠直如仇讎, 視時人如草芥. 後宮曳羅綺, 廄馬餘菽粟, 百姓流離, 轉屍蔽野. 神怒人怨, 眾叛親離. 臣恐東南王氣, 自斯而盡.”後主不聽, 驕恣日甚. 未幾而國滅. 陳司空侯安都, 自以有安社稷之功, 驕矜日甚, 每侍宴酒酣, 輒箕踞而坐. 嘗謂文帝曰:“何如作臨川王時?”又借華林園水殿, 與妻妾賓客置酒於其上, 帝甚惡之. 後竟誅死. 東魏武定五年, 後齊文襄帝時爲世子, 屬神武帝崩, 秘不發喪, 朝魏帝於鄴. 魏帝宴之, 文襄起儛. 及嗣位, 又朝魏帝於鄴, 侍宴而惰. 有識者知文襄之不免. 後果爲盜所害. 神武時, 司徒高昂嘗詣相府, 將直入門, 門者止之. 昂怒, 引弓射門者, 神武不之罪. 尋爲西魏所殺. 後齊後主爲周師所迫, 至鄴集兵. 斛律孝卿勸後主親勞將士, 宜流涕慷慨, 以感激之, 人當自奮. 孝卿授之以辭, 後主然之. 及對眾, 默無所言, 因赧然大笑, 左右皆哂. 將士怒曰:“身尚如此, 吾輩何急!”由是皆無戰心, 俄爲周師所虜. 煬帝自負才學, 每驕天下之士. 嘗謂侍臣曰:“天下當謂朕承藉餘緒而有四海耶?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 亦當爲天子矣.”謂當世之賢, 皆所不逮. 《書》雲:“謂人莫己若者亡.”帝自矜己以輕天下, 能不亡乎?帝又言習吳音, 其後竟終於江都, 此亦魯襄公終於楚宮之類也.
○常雨水
梁天監七年七月, 雨, 至十月乃霽. 《洪範五行傳》曰:“陰氣強積, 然後生水雨之災.”時武帝頻年興師, 是歲又大舉北伐, 諸軍頗捷, 而士卒罷敝, 百姓怨望, 陰氣畜積之應也. 陳太建十二年八月, 大雨霪霖. 時始興王叔陵驕恣, 陰氣盛強之應也. 明年, 宣帝崩, 後主立. 叔陵刺後主於喪次. 宮人救之, 亻堇而獲免. 叔陵出閤, 就東府作亂. 後主令蕭摩訶破之, 死者千數. 東魏武定五年秋, 大雨七十餘日, 元瑾、劉思逸謀殺後齊文襄之應也. 後齊河清三年六月庚子, 大雨, 晝夜不息, 至甲辰. 山東大水, 人多餓死. 是歲, 突厥寇並州, 陰戎作梗, 此其應也. 天統三年十月, 積陰大雨. 胡太後淫亂之所感也. 武平七年七月, 大霖雨, 水澇, 人戶流亡. 是時駱提婆、韓長鸞等用事, 小人專政之罰也. 後周建德三年七月, 霖雨三旬. 時衛刺王直潛謀逆亂. 屬帝幸雲陽宮, 以其徒襲肅章門, 尉遲運逆拒破之. 其日雨霽.
○大雨雪
梁普通二年三月, 大雪, 平地三尺. 《洪範五行傳》曰:“庶征之常, 雨也, 然尤甚焉. 雨, 陰也;雪, 又陰畜積甚盛也. 皆妾不妾、臣不臣之應.”時義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於魏, 臣不臣之應也. 大同三年七月, 青州雪, 害苗稼. 是時交州刺史李賁舉兵反, 僭尊號, 置百官, 擊之不能克. 十年十二月, 大雪, 平地三尺. 是時邵陵王綸、湘東王繹、武陵王紀並權侔人主, 頗爲驕恣, 皇太子甚惡之, 帝不能抑損. 上天見變, 帝又不悟. 及侯景之亂, 諸王各擁強兵, 外有赴援之名, 內無勤王之實, 委棄君父, 自相屠滅, 國竟以亡. 東魏興和二年五月, 大雪. 時後齊神武作宰, 發卒十餘萬築鄴城, 百姓怨思之徵也. 武定四年二月, 大雪, 人畜凍死, 道路相望. 時後齊霸政, 而步落稽舉兵反, 寇亂數州, 人多死亡. 後齊河清二年二月, 大雪連雨, 南北千餘裏, 平地數尺, 繁霜晝下. 是時突厥木杆可汗與周師入並州, 殺掠吏人, 不可勝紀. 天統二年十一月, 大雪;三年正月, 又大雪, 平地二尺;武平三年正月, 又大雪. 是時馮淑妃、陸令萱內制朝政, 陰氣盛積, 故天變屢見, 雷雨不時. 陳太建元年七月, 大雨;震萬安陵華表, 又震慧日寺刹, 瓦官寺重閤門下一女子震死. 京房《易飛候》曰:“雷雨霹靂丘陵者, 逆先人令, 爲火殺人者, 人君用讒言殺正人.”時蔡景曆以奸邪任用, 右仆射陸繕以讒毀獲譴, 發病而死. 十年三月, 震武庫. 時帝好兵, 頻年北伐, 內外虛竭, 將士勞敝. 既克淮南, 又進圖彭、汴, 毛喜切諫, 不納. 由是吳明徹諸軍皆沒, 遂失淮南之地. 武庫者, 兵器之所聚也, 而震之, 天戒若曰, 宜戢兵以安百姓. 帝不悟, 又大興軍旅, 其年六月, 又震太皇寺刹、莊嚴寺露槃、重陽閣東樓、鴻臚府門. 太皇、莊嚴二寺, 陳國奉佛之所, 重陽閣每所遊宴, 鴻臚賓客禮儀之所在, 而同歲震者, 天戒若曰, 國威已喪, 不務修德, 後必有恃佛道, 耽宴樂, 棄禮儀而亡國者. 陳之君臣竟不悟. 至後主之代, 災異屢起, 懼而於太皇寺舍身爲奴, 以祈冥助, 不恤國政, 耽酒色, 棄禮法, 不修鄰好, 以取敗亡. 齊武平元年夏, 震丞相段孝先南門柱. 京房《易傳》曰:“震擊貴臣門及屋者, 不出三年, 佞臣被誅.”後歲, 和士開被戮.
○木冰
東魏武定四年冬, 天雨木冰. 《洪範五行傳》曰:“陰之盛而凝滯也. 木者少陽, 貴臣象也. 將有害, 則陰氣脅木, 木先寒, 故得雨而冰襲之. 木冰一名介, 介者兵之象也.”時司徒侯景制河南, 及神武不豫, 文襄懼其爲亂而征之, 景因舉兵反. 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並爲景所執辱, 貴臣有害之應也. 其後左仆射慕容紹宗與景戰於渦陽, 俘斬五萬. 後齊天保二年, 雨木冰三日. 初, 清河王嶽爲高歸彥所譖, 是歲以憂死. 武平元年冬, 雨木冰;明年二月, 又木冰. 時錄尚書事和士開專政. 其年七月, 太保、琅邪王儼矯詔殺之. 領軍大將軍庫狄伏連、尚書右仆射馮子琮並坐儼賜死. 九月, 儼亦遇害. 六年、七年, 頻歲春冬木冰. 其年周師入晉陽, 因平鄴都. 後主走青州, 貴臣死散, 州郡被兵者不可勝數.
○大雨雹
梁中大通元年四月, 大雨雹. 《洪範五行傳》曰:“雹, 陰脅陽之象也.”時帝數舍身爲奴, 拘信佛法, 爲沙門所制. 陳太建二年六月, 大雨雹;十年四月, 又大雨雹;十三年九月, 又雨雹. 時始興王叔陵驕恣, 陰結死士, 圖爲不逞, 帝又寵遇之, 故天三見變. 帝不悟. 及帝崩, 叔陵果爲亂逆.
○服妖
後齊婁後臥疾, 寢衣無故自舉. 俄而後崩. 文宣帝末年, 衣錦綺, 傅粉黛, 數爲胡服, 微行市裏. 粉黛者, 婦人之飾, 陽爲陰事, 君變爲臣之象也. 及帝崩, 太子嗣位, 被廢爲濟南王. 又齊氏出自陰山, 胡服者, 將反初服也. 錦彩非帝王之法服, 微服者布衣之事, 齊亡之效也. 後主好令宮人以白越布折額, 狀如髽幗;又爲白蓋. 此二者, 喪禍之服也. 後主果爲周武帝所滅, 父子同時被害. 武平時, 後主於苑內作貧兒村, 親衣襤褸之服而行乞其間, 以爲笑樂. 多令人服烏衣, 以相執縛. 後主果爲周所敗, 被虜於長安而死;妃後窮困, 至以賣燭爲業. 後周大象元年, 服冕二十有四旒, 車服旗鼓, 皆以二十四爲節. 侍衛之官, 服五色, 雜以紅紫. 令天下車以大木爲輪, 不施輻. 朝士不得佩綬, 婦人墨妝黃眉. 又造下帳, 如送終之具, 令五皇後各居其一, 實宗廟祭器於前, 帝親讀版而祭之. 又將五輅載婦人, 身率左右步從. 又倒懸雞及碎瓦於車上, 觀其作聲, 以爲笑樂. 皆服妖也. 帝尋暴崩, 而政由於隋, 周之法度, 皆悉改易. 開皇中, 房陵王勇之在東宮, 及宜陽公王世積家, 婦人所有領巾制同槊幡軍幟. 婦人爲陰, 臣象也, 而服兵幟, 臣有兵禍之應矣. 勇竟而遇害, 世積坐伏誅.
○雞禍
開皇中, 有人上書, 言頻歲已來, 雞鳴不鼓翅, 類腋下有物而妨之, 翮不得舉, 肘腑之臣, 當爲變矣. 書奏不省. 京房《易飛候》曰:“雞鳴不鼓翅, 國有大害.”其後大臣多被夷滅, 諸王廢黜, 太子幽廢. 大業初, 天下雞多夜鳴, 京房《易飛候》曰:“雞夜鳴, 急令.”又雲:“昏而鳴, 百姓有事;人定鳴, 多戰;夜半鳴, 流血漫漫.”及中年已後, 軍國多務, 用度不足, 於是急令暴賦, 責成守宰, 百姓不聊生矣, 各起而爲盜, 戰爭不息, 屍骸被野.
○龜孽
開皇中, 掖庭宮每夜有人來挑宮人. 宮司以聞. 帝曰:“門衛甚嚴, 人何從而入?當是妖精耳.”因戒宮人曰:“若逢, 但斫之.”其後有物如人, 夜來登床, 宮人抽刀斫之, 若中枯骨. 其物落床而走, 宮人逐之, 因入池而沒. 明日, 帝令涸池, 得一龜, 徑尺餘, 其上有刀跡. 殺之, 遂絕. 龜者水居而靈, 陰謀之象, 晉王諂媚宮掖求嗣之應雲.
○青眚青祥
陳禎明二年四月, 群鼠無數, 自蔡洲岸入石頭淮, 至青塘兩岸. 數日死, 隨流出江. 近青祥也. 京房《易飛候》曰:“鼠無故群居, 不穴眾聚者, 其君死.”未幾而國亡.
○金沴木
陳天嘉六年秋七月, 儀賢堂無故自壓, 近金沴木也. 時帝盛修宮室, 起顯德等五殿, 稱爲壯麗, 百姓失業, 故木失其性也. 儀賢堂者, 禮賢尚齒之謂, 無故自壓, 天戒若曰, 帝好奢侈, 不能用賢使能, 何用虛名也. 帝不悟, 明年竟崩. 禎明元年六月, 宮內水殿若有刀鋸斫伐之聲, 其殿因無故而倒. 七月, 硃雀航又無故自沉. 時後主盛修園囿, 不虔宗廟. 水殿者, 遊宴之所, 硃雀航者, 國門之大路, 而無故自壞, 天戒若曰, 宮室毀, 津路絕. 後主不悟, 竟爲隋所滅, 宮廟爲墟. 後齊孝昭帝將誅楊愔, 乘車向省, 入東門, “W竿無故自折. 帝甚惡之, 歲餘而崩. 河清三年, 長廣郡聽事梁忽剝若人狀, 太守惡而削去之, 明日複然. 長廣, 帝本封也, 木爲變, 不祥之兆. 其年帝崩. 武平七年秋, 穆後將如晉陽, 向北宮辭胡太後. 至宮內門, 所乘七寶車無故陷入於地, 牛沒四足. 是歲齊滅, 後被虜於長安. 後周建德六年, 青城門無故自崩. 青者東方色, 春宮之象也. 時皇太子無威儀禮節, 青城門無故自崩者, 皇太子不勝任之應. 帝不悟. 明年太子嗣位, 果爲無道. 周室危亡, 實自此始. 大業中, 齊王暕於東都起第, 新構寢堂, 其栿無故而折. 時上無太子, 天下皆以暕次當立, 公卿屬望, 暕遂驕恣, 呼術者令相, 又爲厭勝之事. 堂栿無故自折, 木失其性, 奸謀之應也. 天見變以戒之, 暕不悟, 後竟得罪於帝. 《洪範五行傳》曰:“言之不從, 是謂不乂. 厥咎僭, 厥罰常暘, 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 時則有毛蟲之孽, 時則有犬禍. 故有口舌之屙, 有白眚白祥. 惟木沴金.
○言不從
梁武陵王紀僭即帝位, 建元曰天正. 永豐侯蕭捴曰:“王不克矣. 昔桓玄年號大亨, 有識者以爲‘二月了’, 而玄之敗, 實在仲春. 今日天正, 正之爲文‘一止’, 其能久乎!”果一年而敗. 後齊文宣帝時, 太子殷當冠, 詔令邢子才爲制字. 子才字之曰正道. 帝曰:“正, 一止也. 吾兒其替乎?”子才請改, 帝不許, 曰:“天也.”因顧謂常山王演曰:“奪時任汝, 慎無殺也.”及帝崩, 太子嗣位, 常山果廢之而自立. 殷尋見害. 武成帝時, 左仆射和士開言於帝曰:“自古帝王, 盡爲灰土, 堯舜、桀紂, 竟亦何異. 陛下宜及少壯, 恣意歡樂, 一日可以當千年, 無爲自勤約也.”帝悅其言, 彌加淫侈. 士開既導帝以非道, 身又擅權, 竟爲禦史中丞所殺. 武平中, 陳人寇彭城, 後主發言憂懼, 侍中韓長鸞進曰:“縱失河南, 猶得爲龜茲國子. 淮南今沒, 何足多慮. 人生幾何時, 但爲樂, 不須憂也.”帝甚悅, 遂耽荒酒色, 不以天下爲虞. 未幾, 爲周所滅. 武平七年, 後主爲周師所敗, 走至鄴, 自稱太上皇, 傳位於太子恆, 改元隆化. 時人離合其字曰“降死”. 竟降周而死. 周武帝改元爲宣政, 梁主蕭巋離合其字爲“宇文亡日”. 其年六月, 帝崩. 宣帝在東宮時, 不修法度, 武帝數撻之. 及嗣位, 摸其痕而大罵曰:“死晚也.”年又改元爲大象, 蕭巋又離合其字曰“天子塚”. 明年而帝崩. 開皇初, 梁王蕭琮改元爲廣運. 江陵父老相謂曰:“運之爲字, 軍走也. 吾君當爲軍所走乎?”其後琮朝京師而被拘留不反, 其叔父岩掠居人以叛, 梁國遂廢. 文帝名皇太子曰勇, 晉王曰英, 秦王曰俊, 蜀王曰秀. 開皇初, 有人上書曰:“勇者一夫之用. 又千人之秀爲英, 萬人之秀爲俊. 斯乃布衣之美稱, 非帝王之嘉名也.”帝不省. 時人呼楊姓多爲嬴者. 或言於上曰:“楊英反爲嬴殃.”帝聞而不懌, 遽改之. 其後勇、俊、秀皆被廢黜, 煬帝嗣位, 終失天下, 卒爲楊氏之殃. 煬帝即位, 號年曰大業. 識者惡之, 曰:“於字離合爲‘大苦來’也.”尋而天下喪亂, 率土遭荼炭之酷焉. 煬帝常從容謂秘書郎虞世南曰:“我性不欲人諫. 若位望通顯而來諫我, 以求當世之名者, 彌所不耐. 至於卑賤之士, 雖少寬假, 然卒不置之於地. 汝其知之!”時議者以爲古先哲王之馭天下也, 明四目, 達四聰, 懸敢諫之鼓, 立書謗之木, 以聞言者之路, 猶恐忠言之不至. 由是澤敷四海, 慶流子孫. 而帝惡直言, 讎諫士, 其能久乎!竟逢殺逆.
○旱
梁天監元年, 大旱, 米鬥五千, 人多餓死. 《洪範五行傳》曰:“君持亢陽之節, 興師動眾, 勞人過度, 以起城邑, 不顧百姓, 臣下悲怨. 然而心不能縱, 故陽氣盛而失度, 陰氣沉而不附. 陽氣盛, 旱災應也.”初, 帝起兵襄陽, 破張沖, 敗陳伯之, 及平建康, 前後連戰, 百姓勞敝, 及即位後, 複與魏交兵不止之應也. 陳太建十二年春, 不雨至四月. 先是周師掠淮北, 始興王叔陵等諸軍敗績, 淮北之地皆沒於周, 蓋其應也. 東魏天平四年, 並、肆、汾、建、晉、絳、秦、陝等諸州大旱, 人多流散. 是歲, 齊神武與西魏戰於沙苑, 敗績, 死者數萬. 東魏武定二年冬春旱. 先是西魏師入洛陽, 神武親帥軍大戰於邙山, 死者數萬. 後齊天保九年夏, 大旱. 先是大發卒築長城四百餘裏, 勞役之應也. 乾明元年春, 旱. 先是發卒數十萬築金鳳、聖應、崇光三台, 窮極侈麗, 不恤百姓, 亢陽之應也. 河清二年四月, 並、晉已西五州旱. 是歲, 發卒築軹關. 突厥二十萬眾毀長城, 寇恆州. 後主天統二年春, 旱. 是時大發卒, 起大明宮. 開皇四年已後, 京師頻旱. 時遷都龍首, 建立宮室, 百姓勞敝, 亢陽之應也. 大業四年, 燕、代緣邊諸郡旱. 時發卒百餘萬築長城, 帝親巡塞表, 百姓失業, 道殣相望. 八年, 天下旱, 百姓流亡. 時發四海兵, 帝親征高麗, 六軍凍餒, 死者十八九. 十三年, 天下大旱. 時郡縣鄉邑, 悉遣築城, 發男女, 無少長, 皆就役.
○詩妖
梁天監三年六月八日, 武帝講於重雲殿, 沙門志公忽然起儛歌樂, 須臾悲泣, 因賦五言詩曰:“樂哉三十餘, 悲哉五十裏!但看八十三, 子地妖災起. 佞臣作欺妄, 賊臣滅君子. 若不信吾語, 龍時侯賊起. 且至馬中間, 銜悲不見喜.”梁自天監至於大同, 三十餘年, 江表無事. 至太清二年, 台城陷, 帝享國四十八年, 所言五十裏也. 太清元年八月十三, 而侯景自懸瓠來降. 在丹陽之北, 子地. 帝惑硃異之言以納景. 景之作亂, 始自戊辰之歲. 至午年, 帝憂崩. 十年四月八日, 志公於大會中又作詩曰:“兀尾狗子始著狂, 欲死不死齧人傷, 須臾之間自滅亡. 患在汝陰死三湘, 橫屍一旦無人藏.”侯景小字狗子, 初自懸瓠來降, 懸瓠則古之汝南也. 巴陵南有地名三湘, 即景奔敗之所. 天監中, 茅山隱士陶弘景爲五言詩曰:“夷甫任散誕, 平叔坐談空, 不意昭陽殿, 忽作單於宮.”及大同之季, 公卿唯以談玄爲務. 夷甫、平叔, 朝賢也. 侯景作亂, 遂居昭陽殿. 大同中, 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其後侯景破丹陽, 乘白馬, 以青絲爲羈勒. 陳初, 有童謠曰:“黃班青驄馬, 發自壽陽涘. 來時冬氣末, 去日春風始.”其後陳主果爲韓擒所敗. 擒本名擒虎, 黃班之謂也. 破建康之始, 複乘青驄馬, 往反時節皆相應. 陳時, 江南盛歌王獻之《桃葉》之詞曰:“桃葉複桃葉, 渡江不用楫. 但度無所苦, 我自迎接汝.”晉王伐陳之始, 置營桃葉山下, 及韓擒渡江, 大將任蠻奴至新林以導北軍之應. 陳後主造齊雲觀, 國人歌之曰:“齊雲觀, 寇來無際畔.”功未畢, 而爲隋師所虜. 禎明初, 後主作新歌, 詞甚哀怨, 令後宮美人習而歌之. 其辭曰:“玉樹後庭花, 花開不複久.”時人以歌讖, 此其不久兆也. 齊神武始移都於鄴, 時有童謠雲:“可憐青雀子, 飛入鄴城裏. 作窠猶未成, 舉頭失鄉裏. 寄書與婦母, 好看新婦子.”魏孝靜帝者, 清河王之子也. 後則神武之女. 鄴都宮室未備, 即逢禪代, 作窠未成之效也. 孝靜尋崩, 文宣以後爲太原長公主, 降於楊愔. 時婁後尚在, 故言寄書於婦母. 新婦子, 斥後也. 武定中, 有童謠雲:“百尺高竿摧折, 水底燃燈澄滅.”高者, 齊姓也. 澄, 文襄名. 五年, 神武崩, 摧折之應. 七年, 文襄遇盜所害, 澄滅之徵也. 天保中, 陸法和入國, 書其屋壁曰:“十年天子爲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迭代坐.”時文宣帝享國十年而崩. 廢帝嗣立百餘日, 用替厥位, 孝昭即位一年而崩. 此其效也. 武平元年, 童謠曰:“狐截尾, 你欲除我我除你.”其年四月, 隴東王胡長仁謀遣刺客殺和士開, 事露, 返爲士開所譖死. 二年, 童謠曰:“和士開, 七月三十日, 將你向南台.”小兒唱訖, 一時拍手雲:“殺卻.”至七月二十五日, 禦史中丞、琅邪王儼執士開, 送於南台而斬之. 是歲, 又有童謠曰:“七月刈禾傷早, 九月吃糕正好. 十月洗蕩飯甕, 十一月出卻趙老.”七月士開被誅, 九月琅邪王遇害, 十一月趙彥深出爲西兗州刺史. 武平末, 童謠曰:“黃花勢欲落, 清樽但滿酌.”時穆後母子淫僻, 幹預朝政, 時人患之. 穆後小字黃花, 尋逢齊亡, 欲落之應也. 鄴中又有童謠曰:“金作掃帚玉作把, 淨掃殿屋迎西家.”未幾, 周師入鄴. 周初有童謠曰:“白楊樹頭金雞鳴, 只有阿舅無外甥.”靜帝隋氏之甥, 既遜位而崩, 諸舅強盛. 周宣帝與宮人夜中連臂蹋蹀而歌曰:“自知身命促, 把燭夜行遊.”帝即位三年而崩. 開皇十年, 高祖幸並州, 宴秦孝王及王子相. 帝爲四言詩曰:“紅顏詎幾, 玉貌須臾. 一朝花落, 白發難除. 明年後歲, 誰有誰無.”明年而子相卒, 十八年而秦孝王薨. 大業十一年, 煬帝自京師如東都, 至長樂宮, 飲酒大醉, 因賦五言詩. 其卒章曰:“徒有歸飛心, 無複因風力”. 令美人再三吟詠, 帝泣下沾襟, 侍禦者莫不欷歔. 帝因幸江都, 複作五言詩曰:“求歸不得去, 真成遭個春. 鳥聲爭勸酒, 梅花笑殺人.”帝以三月被弑, 即遭春之應也. 是年盜賊蜂起, 道路隔絕, 帝懼, 遂無還心. 帝複夢二豎子歌曰:“住亦死, 去亦死. 未若乘船渡江水.”由是築宮丹陽, 將居焉. 功未就而帝被殺. 大業中, 童謠曰:“桃李子, 鴻鵠繞陽山, 宛轉花林裏. 莫浪語, 誰道許.”其後李密坐楊玄感之逆, 爲吏所拘, 在路逃叛. 潛結群盜, 自陽城山而來, 襲破洛口倉, 後複屯兵苑內. 莫浪語, 密也. 宇文化及自號許國, 尋亦破滅. 誰道許者, 蓋驚疑之辭也.
○毛蟲之孽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邵陵王綸在南徐州臥內, 方晝, 有狸鬥於櫩上, 墮而獲之. 太清中, 遇侯景之亂, 將兵援台城. 至鍾山, 有蟄熊無何至, 齧綸所乘馬. 毛蟲之孽也. 綸尋爲王僧辯所敗, 亡至南陽, 爲西魏所殺. 中大同中, 每夜狐鳴闕下, 數年乃止. 京房《易飛候》曰:“野獸群鳴, 邑中且空虛.”俄而國亂, 丹陽死喪略盡. 陳禎明初, 狐入床下, 捕之不獲. 京房《易飛候》曰:“狐入君室, 室不居.”未幾而國滅. 東魏武定三年九月, 豹入鄴城南門, 格殺之. 五年八月, 豹又上銅爵台. 京房《易飛候》曰:“野獸入邑, 及至朝廷若道, 上官府門, 有大害, 君亡.”是歲, 東魏師敗於玉壁, 神武遇疾崩. 後齊武平二年, 有兔出廟社之中. 京房《易飛候》曰:“兔入王室, 其君亡.”案廟者, 祖宗之神室也. 後五歲, 周師入鄴, 後主東奔. 武平末, 並、肆諸州多狼而食人. 《洪範五行傳》曰:“狼, 貪暴之獸, 大體以白色爲主, 兵之表也. 又似犬, 近犬禍也.”京房《易傳》曰:“君將無道, 害將及人, 去之深山以全身. 厥妖狼食人.”時帝任用小人, 竟爲貪暴, 殘賊人物, 食人之應. 尋爲周軍所滅, 兵之象也. 武平中, 朔州府門外, 無何有小兒腳跡, 又擁土爲城雉之狀. 時人怪而察之, 乃狐媚所爲, 漸流至並、鄴. 與武定三年同占. 是歲, 南安王思好起兵於北朔, 直指並州, 爲官軍所敗. 鄭子饒、羊法皓等複亂山東.
○犬禍
後齊天保四年, 鄴中及頓丘並有犬與女子交. 《洪範五行傳》曰:“異類不當交而交, 悖亂之氣. 犬交人爲犬禍.”犬禍者, 亢陽失眾之應也. 時帝不恤國政, 恩澤不流於其國. 後主時, 犬爲開府儀同, 雌者有夫人郡君之號, 給兵以奉養, 食以粱肉, 藉以茵蓐. 天奪其心, 爵加於犬, 近犬禍也. 天意若曰, 卿士皆類犬. 後主不悟, 遂以取滅. 後周保定三年, 有犬生子, 腰已後分爲兩身, 二尾六足. 犬猛畜而有爪牙, 將士之象也. 時宇文護與侯伏、侯龍恩等, 有謀懷貳. 犬體後分, 此其應也. 大業元年, 雁門百姓間犬多去其主, 群聚於野, 形頓變如狼而啖噬行人, 數年而止. 《五行傳》曰:“犬, 守禦者也, 而今去其主, 臣下不附之象. 形變如狼, 狼色白, 爲主兵之應也.”其後帝窮兵黷武, 勞役不息. 天戒若曰, 無爲勞役, 守禦之臣將叛而爲害. 帝不悟, 遂起長城之役. 續有西域、遼東之舉, 天下怨叛. 及江都之變, 並宿衛之臣也.
○白眚白祥
梁大同二年, 地生白毛, 長二尺, 近白祥也. 孫盛以爲勞人之異. 先是大發卒築浮山堰, 功費钜億, 功垂就而複潰者, 數矣. 百姓厭役, 籲嗟滿道. 齊河清元年九月, 滄州及長城之下, 地多生毛, 或白或黑, 長四五寸, 近白祥也. 時北築長城, 內興三台, 人苦勞役. 開皇六年七月, 京師雨毛, 如發尾, 長者三尺餘, 短者六七寸. 京房《易飛候》曰:“天雨毛, 其國大饑.”是時關中旱, 米粟湧貴. 後齊天統初, 岱山封禪壇玉璧自出, 近白祥也. 岱山, 王者易姓告代之所, 玉璧所用幣而自出, 將有易姓者用幣之象. 其後齊亡, 地入於周, 及高祖受周禪, 天下一統, 焚柴太山告祠之應也. 武平三年, 白水岩下青石壁傍, 有文曰:“齊亡走.”人改之爲“上延”, 後主以爲嘉瑞, 百僚畢賀. 後周師入國, 後主果棄鄴而走. 開皇十七年, 石隕於武安、滏陽間十餘. 《洪範五行傳》曰:“石自高隕者, 君將有危殆也.”後七載, 帝崩. 開皇末, 高祖於宮中埋二小石於地, 以志置床之所. 未幾, 變爲玉. 劉向曰:“玉者至貴也. 賤將爲貴之象.”及大業末, 盜皆僭名號. 大業十三年, 西平郡有石, 文曰:“天子立千年.”百僚稱賀. 有識者尤之曰:“千年萬歲者, 身後之意也. 今稱立千年者, 禍在非遠.”明年而帝被殺.
○木沴金
梁大同十二年, 曲阿建陵隧口石麒麟動. 木沴金也. 動者, 遷移之象. 天戒若曰, 園陵無主, 石麟將爲人所徙也. 後竟國亡. 後齊河清四年, 殿上石自起, 兩兩相擊. 眭孟以爲石陰類, 下人象, 殿上石自起者, 左右親人離叛之應. 及周師東伐, 寵臣尉相願、乞扶貴和兄弟、韓建業之徒, 皆叛入周. 梁大同十二年正月, 送辟邪二於建陵. 左雙角者至陵所. 右獨角者, 將引, 於車上振躍者三. 車兩轅俱折. 因換車. 未至陵二裏, 又躍者三, 每一振則車側人莫不聳奮, 去地三四尺, 車輪陷入土三寸. 木暕金也. 劉向曰:“失眾心, 令不行, 言不從, 以亂金氣也. 石爲陰, 臣象也. 臣將爲變之應.”梁武暮年, 不以政事爲意, 君臣唯講佛經、談玄而已. 朝綱紊亂, 令不行, 言不從之咎也. 其後果致侯景之亂. 周建德元年, 濮陽郡有石像, 郡官令載向府, 將刮取金. 在道自躍投地, 如此者再. 乃以大繩縛著車壁, 又絕繩而下. 時帝既滅齊, 又事淮南, 征伐不息, 百姓疲敝, 失眾心之應也.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24 지19 식화지 (0) | 2024.07.11 |
---|---|
[수서隋書] 권23 지18 오행지 하편 (0) | 2024.07.10 |
[수서隋書] 권21 지16 천문지 하편 (0) | 2024.07.08 |
[수서隋書] 권20 지15 천문지 중편 (0) | 2024.07.07 |
[수서隋書] 권19 지14 천문지 상편 (0) | 2024.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