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量地以制邑, 度地以居人, 總土地所生, 料山澤之利, 式遵行令, 敬授人時, 農商趣向, 各本事業. 《書》稱懋遷有無, 言穀貨流通, 鹹得其所者也. 《周官》太府掌九貢九賦之法, 王之經用, 各有等差. 所謂取之以道, 用之有節, 故能養百官之拯, 勖戰士之功, 救天災, 服方外, 活國安人之大經也. 爰自軒、頊, 至於堯、舜, 皆因其所利而勸之, 因其所欲而化之. 不奪其時, 不窮其力, 輕其征, 薄其賦, 此五帝三皇不易之教也.語曰:“善爲人者, 愛其力而成其財.”若使之不以道, 斂之如不及, 財盡則怨, 力盡則叛. 昔禹制九等而康歌興, 周人十一而頌聲作. 於是東周遷洛, 諸侯不軌, 魯宣初稅畝, 鄭產爲丘賦, 先王之制, 靡有孑遺. 秦氏起自西戎, 力正天下, 驅之以刑罰, 棄之以仁恩, 以太半之收, 長城絕於地脈, 以頭會之斂, 屯戍窮於嶺外. 漢高祖承秦凋敝, 十五稅一, 中元繼武, 府稟彌殷. 世宗得之, 用成雄侈, 開邊擊胡, 蕭然鹹罄. 宮宇捫於天漢, 巡遊跨於海表, 旱歲除道, 凶年嘗秣, 戶口以之減半, 盜賊以之公行. 於是譎詭賦稅, 異端俱起, 賦及童齔, 算至船車. 光武中興, 聿遵前事, 成賦單薄, 足稱經遠. 靈帝開鴻都之榜, 通賣官之路, 公卿州郡, 各有等差. 漢之常科, 土貢方物, 帝又遣先輸中署, 名爲導行, 天下賄成, 人受其敝. 自魏、晉二十一帝, 宋、齊十有五主, 雖用度有眾寡, 租賦有重輕, 大抵不能傾人產業, 道闕政亂. 隋文帝既平江表, 天下大同, 躬先儉約, 以事府帑. 開皇十七年, 戶口滋盛, 中外倉庫, 無不盈積. 所有賚給, 不逾經費, 京司帑屋既充, 積於廓廡之下, 高祖遂停此年正賦, 以賜黎元. 煬皇嗣守鴻基, 國家殷富, 雅愛宏玩, 肆情方騁, 初造東都, 窮諸巨麗. 帝昔居籓翰, 親平江左, 兼以梁、陳曲折, 以就規摹. 曾雉逾芒, 浮橋跨洛, 金門象闕, 鹹竦飛觀, 頹岩塞川, 構成雲綺, 移嶺樹以爲林藪, 包芒山以爲苑囿. 長城禦河, 不計於人力, 運驢武馬, 指期於百姓, 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既而一討渾庭, 三駕遼澤, 天子親伐, 師兵大舉, 飛糧輓秣, 水陸交至. 疆埸之所傾敗, 勞敝之所殂殞, 雖複太半不歸, 而每年興發, 比屋良家之子, 多赴於邊陲, 分離哭泣之聲, 連響於州縣. 老弱耕稼, 不足以救饑餒, 婦工紡織, 不足以贍資裝. 九區之內, 鸞和歲動, 從行宮掖, 常十萬人, 所有供須, 皆仰州縣. 租賦之外, 一切征斂, 趣以周備, 不顧元元, 吏因割剝, 盜其太半. 遐方珍膳, 必登庖廚, 翔禽毛羽, 用爲玩飾, 買以供官, 千倍其價. 人愁不堪, 離棄室宇, 長吏叩扉而達曙, 猛犬迎吠而終夕. 自燕趙跨於齊韓, 江淮入於襄鄧, 東周洛邑之地, 西秦隴山之右, 僭偽交侵, 盜賊充斥. 宮觀鞠爲茂草, 鄉亭絕其煙火, 人相啖食, 十而四五. 關中癘疫, 炎旱傷稼, 代王開永豐之粟, 以振饑人, 去倉數百裏, 老幼雲集. 吏在貪殘, 官無攸次, 鹹資鏹貨, 動移旬月, 頓臥墟野, 欲返不能, 死人如積, 不可勝計. 雖複皇王撫運, 天祿有終, 而隋氏之亡, 亦由於此. 馬遷爲《平准書》, 班固述《食貨志》, 上下數千載, 損益粗舉. 自此史官, 曾無概見. 夫厥初生人, 食貨爲本. 聖王割廬井以業之, 通貨財以富之. 富而教之, 仁義以之興, 貧而爲盜, 刑罰不能止. 故爲《食貨志》, 用編前書之末雲. 晉自中原喪亂, 元帝寓居江左, 百姓之自拔南奔者, 並謂之僑人. 皆取舊壤之名, 僑立郡縣, 往往散居, 無有土著, 而江南之俗, 火耕水耨, 土地卑濕, 無有蓄積之資. 諸蠻陬俚洞, 沾沐王化者, 各隨輕重, 收其賧物, 以裨國用. 又嶺外酋帥, 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饒, 雄於鄉曲者, 朝廷多因而署之, 以收其利. 曆宋、齊、梁、陳, 皆因而不改. 其軍國所須雜物, 隨土所出, 臨時折課市取, 乃無恆法定令. 列州郡縣, 制其任土所出, 以爲征賦. 其無貫之人, 不樂州縣編戶者, 謂之浮浪人, 樂輸亦無定數, 任量, 准所輸, 終優於正課焉. 都下人多爲諸王公貴人左右、佃客、典計、衣食客之類, 皆無課役. 官品第一第二, 佃客無過四十戶. 第三品三十五戶. 第四品三十戶. 第五品二十五戶. 第六品二十戶. 第七品十五戶. 第八品十戶. 第九品五戶. 其佃穀皆與大家量分. 其典計, 官品第一第二, 置三人. 第三第四, 置二人. 第五第六及公府參軍、殿中監、監軍、長史、司馬、部曲督、關外侯、材官、議郎已上, 一人. 皆通在佃客數中. 官品第六已上, 並得衣食客三人. 第七第八二人. 第九品及舉輦、跡禽、前驅、由基強弩司馬、羽林郎、殿中冗從武賁、殿中武賁、持椎斧武騎武賁、持鈒冗從武賁、命中武賁武騎, 一人. 客皆注家籍. 其課, 丁男調布絹各二丈, 絲三兩, 綿八兩, 祿絹八尺, 祿綿三兩二分, 租米五石, 祿米二石. 丁女並半之. 男女年十六歲已上至六十, 爲丁. 男年十六, 亦半課, 年十八正課, 六十六免課. 女以嫁者爲丁, 若在室者, 年二十乃爲丁. 其男丁, 每歲役不過二十日. 又率十八人出一運丁役之. 其田, 畝稅米二鬥. 蓋大率如此. 其度量, 鬥則三鬥當今一鬥, 稱則三兩當今一兩, 尺則一尺二寸當今一尺. 其倉, 京都有龍首倉, 即石頭津倉也, 台城內倉, 南塘倉, 常平倉, 東、西太倉, 東宮倉, 所貯總不過五十餘萬. 在外有豫章倉、釣磯倉、錢塘倉, 並是大貯備之處. 自餘諸州郡台傳, 亦各有倉. 大抵自侯景之亂, 國用常褊. 京官文武, 月別唯得廩食, 多遙帶一郡縣官而取其祿秩焉. 揚、徐等大州, 比令、仆班. 寧、桂等小州, 比參軍班. 丹陽、吳郡、會稽等郡, 同太子詹事、尚書班. 高涼、晉康等小郡, 三班而已. 大縣六班, 小縣兩轉方至一班. 品第既殊, 不可委載. 州郡縣祿米絹布絲綿, 當處輸台傳倉庫. 若給刺史守令等, 先准其所部文武人物多少, 由敕而裁. 凡如此祿秩, 既通所部兵士給之, 其家所得蓋少. 諸王諸主, 出閤就第婚冠所須, 及衣裳服飾, 並酒米魚鮭香油紙燭等, 並官給之. 王及主婿外祿者, 不給, 解任還京, 仍亦公給雲. 魏自永安之後, 政道陵夷, 寇亂實繁, 農商失業. 官有征伐, 皆權調於人, 猶不足以相資奉, 乃令所在迭相糾發, 百姓愁怨, 無複聊生. 尋而六鎮擾亂, 相率內徙, 寓食於齊、晉之郊. 齊神武因之, 以成大業. 魏武西遷, 連年戰爭, 河、洛之間, 又並空竭. 天平元年, 遷都於鄴, 出粟一百三十萬石, 以振貧人. 是時六坊之眾, 從武帝而西者, 不能萬人, 餘皆北徙, 並給常廩, 春秋二時賜帛, 以供衣服之費. 常調之外, 逐豐稔之處, 折絹糴粟, 以充國儲. 於諸州緣河津濟, 皆官倉貯積, 以擬漕運. 於滄、瀛、幽、青四州之境, 傍海置鹽官, 以煮鹽, 每歲收錢, 軍國之資, 得以周贍. 自是之後, 倉廩充實, 雖有水旱凶饑之處, 皆仰開倉以振之. 元象、興和之中, 頻歲大穰, 穀斛至九錢. 是時法網寬弛, 百姓多離舊居, 闕於徭賦. 神武乃命孫騰、高隆之分括無籍之戶, 得六十餘萬. 於是僑居者各勒還本屬, 是後租調之入有加焉. 及文襄嗣業, 侯景北叛, 河南之地. 困於兵革. 尋而侯景亂梁, 乃命行台辛術, 略有淮南之地. 其新附州郡, 羈縻輕稅而已. 及文宣受禪, 多所創革. 六坊之內徙者, 更加簡練, 每一人必當百人, 任其臨陣必死, 然後取之, 謂之百保鮮卑. 又簡華人之勇力絕倫者, 謂之勇士, 以備邊要. 始立九等之戶, 富者稅其錢, 貧者役其力. 北興長城之役, 南有金陵之戰, 其後南征諸將, 頻歲陷沒, 士馬死者以數十萬計. 重以修創台殿, 所役甚廣, 而帝刑罰酷濫, 吏道因而成奸, 豪黨兼並, 戶口益多隱漏. 舊制, 未娶者輸半床租調, 陽翟一郡, 戶至數萬, 籍多無妻. 有司劾之, 帝以爲生事, 由是奸欺尤甚. 戶口租調, 十亡六七. 是時用度轉廣, 賜與無節, 府藏之積, 不足以供. 乃減百官之祿, 撤軍人常廩, 並省州郡縣鎮戍之職. 又制刺史守宰行兼者, 並不給幹, 以節國之費用焉. 天保八年, 議徙冀、定、瀛無田之人, 謂之樂遷, 於幽州範陽寬鄉以處之. 百姓驚擾. 屬以頻歲不熟, 米糴踴貴矣. 廢帝乾明中, 尚書左丞蘇珍芝議修石鱉等屯, 歲收數萬石. 自是淮南軍防, 糧廩充足. 孝昭皇建中, 平州刺史嵇曄建議, 開幽州督亢舊陂, 長城左右營屯, 歲收稻粟數十萬石, 北境得以周贍. 又於河內置懷義等屯, 以給河南之費. 自是稍止轉輸之勞. 至河清三年定令, 乃命人居十家爲比鄰, 五十家爲閭裏, 百家爲族黨. 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已下爲丁, 十六已上十七已下爲中, 六十六已上爲老, 十五已下爲小. 率以十八受田, 輸租調, 二十充兵, 六十免力役, 六十六退田, 免租調. 京城四面, 諸坊之外三十裏內爲公田. 受公田者, 三縣代遷、內執事官一品已下, 逮於羽林武賁, 各有差. 其外畿郡, 華人官第一品已下, 羽林武賁已上, 各有差. 職事及百姓請墾田者, 名爲永業田. 奴婢受田者, 親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 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上及皇宗, 止一百人;七品已上, 限止八十人;八品已下至庶人, 限止六十人. 奴婢限外不給田者, 皆不輸. 其方百裏外及州人, 一夫受露田八十畝, 婦四十畝. 奴婢依良人, 限數與在京百官同. 丁牛一頭, 受田六十畝, 限止四牛. 又每丁給永業二十畝, 爲桑田. 其中種桑五十根, 榆三根, 棗五根, 不在還受之限. 非此田者, 悉入還受之分. 土不宜桑者, 給麻田, 如桑田法. 率人一床, 調絹一疋, 綿八兩, 凡十斤綿中, 折一斤作絲, 墾租二石, 義租五鬥. 奴婢各准良人之半. 牛調二尺, 墾租一鬥, 義租五升. 墾租送台, 義租納郡, 以備水旱. 墾租皆依貧富爲三梟. 其賦稅常調, 則少者直出上戶, 中者及中戶, 多者及下戶. 上梟輸遠處, 中梟輸次遠, 下梟輸當州倉. 三年一校焉. 租入台者, 五百裏內輸粟, 五百裏外輸米. 入州鎮者, 輸粟. 人欲輸錢者, 准上絹收錢. 諸州郡皆別置富人倉. 初立之日, 准所領中下戶口數, 得支一年之糧, 逐當州穀價賤時, 斟量割當年義租充入. 穀貴, 下價糶之;賤則還用所糶之物, 依價糶貯. 每歲春月, 各依鄉土早晚, 課人農桑. 自春及秋, 男十五已上, 皆布田畝. 桑蠶之月, 婦女十五已上, 皆營蠶桑. 孟冬, 刺史聽審邦教之優劣, 定殿最之科品. 人有人力無牛, 或有牛無力者, 須令相便, 皆得納種. 使地無遺利, 人無遊手焉. 緣邊城守之地, 堪墾食者, 皆營屯田, 署都使子使以統之. 一子使當田五十頃, 歲終考其所入, 以論褒貶. 是時頻歲大水, 州郡多遇沉溺, 穀價騰踴. 朝廷遣使開倉, 從貴價以糶之, 而百姓無益, 饑饉尤甚. 重以疾疫相乘, 死者十四五焉. 至天統中, 又毀東宮, 造修文、偃武、隆基嬪嬙諸院, 起玳瑁樓. 又於遊豫園穿池, 周以列館, 中起三山, 構台, 以象滄海, 並大修佛寺, 勞役钜萬計. 財用不給, 乃減朝士之祿, 斷諸曹糧膳及九州軍人常賜以供之. 武平之後, 權幸並進, 賜與無限, 加之旱蝗, 國用轉屈, 乃料境內六等富人, 調令出錢. 而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奏請立關市邸店之稅, 開府鄧長顒贊成之, 後主大悅. 於是以其所入, 以供禦府聲色之費, 軍國之用不豫焉. 未幾而亡. 後周太祖作相, 創制六官. 載師掌任土之法, 辨夫家田裏之數, 會六畜車乘之稽, 審賦役斂弛之節, 制畿疆修廣之域, 頒施惠之要, 審牧產之政. 司均掌田裏之政令. 凡人口十已上, 宅五畝;口九已上, 宅四畝, 口五已下, 宅三畝. 有室者, 田百四十畝, 丁者田百畝. 司賦掌功賦之政令. 凡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 與輕癃者, 皆賦之. 其賦之法, 有室者, 歲不過絹一匹, 綿八兩, 粟五斛;丁者半之. 其非桑土, 有室者, 布一匹, 麻十斤;丁者又半之. 豐年則全賦, 中年半之, 下年一之, 皆以時征焉. 若艱凶劄, 則不征其賦. 司役掌力役之政令. 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 皆任於役. 豐年不過三旬, 中年則二旬, 下年則一旬. 凡起徒役, 無過家一人. 其人有年八十者, 一子不從役, 百年者, 家不從役. 廢疾非人不養者, 一人不從役. 若凶劄, 又無力征. 掌鹽掌四鹽之政令. 一曰散鹽, 煮海以成之;二曰監鹽, 引池以化之;三曰形鹽, 物地以出之;四曰飴鹽, 於戎以取之. 凡監鹽形鹽, 每地爲之禁, 百姓取之, 皆稅焉. 司倉掌辨九穀之物, 以量國用. 國用足, 即蓄其餘, 以待凶荒;不足則止. 餘用足, 則以粟貸人. 春頒之, 秋斂之. 閔帝元年, 初除市門稅. 及宣帝即位, 複興人市之稅. 武帝保定元年, 改八丁兵爲十二丁兵, 率歲一月役. 建德二年, 改軍士爲侍官, 募百姓充之, 除其縣籍. 是後夏人半爲兵矣. 宣帝時, 發山東諸州, 增一月功爲四十五日役, 以起洛陽宮. 並移相州六府於洛陽, 稱東京六府. 武帝保定二年正月, 初於蒲州開河渠, 同州開龍首渠, 以廣溉灌. 高祖登庸, 罷東京之役, 除人市之稅. 是時尉迥、王謙、司馬消難相次叛逆, 興師誅討, 賞費钜萬. 及受禪, 又遷都, 發山東丁, 毀造宮室. 仍依周制, 役丁爲十二番, 匠則六番. 及頒新令. 制人五家爲保, 保有長. 保五爲閭, 閭四爲族, 皆有正. 畿外置裏正, 比閭正, 黨長比族正, 以相檢察焉. 男女三歲已下爲黃, 十歲已下爲小, 十七已下爲中, 十八已上爲丁. 丁從課役. 六十爲老, 乃免. 自諸王已下, 至於都督, 皆給永業田, 各有差. 多者至一百頃, 少者至四十畝. 其丁男、中男永業露田, 皆遵後齊之制. 並課樹以桑榆及棗. 其園宅, 率三口給一畝, 奴婢則五口給一畝. 丁男一床, 租粟三石, 桑土調以絹絁, 麻土以布, 絹絁以匹, 加綿三兩. 布以端, 加麻三斤. 單丁及仆隸各半之. 未受地者皆不課. 有品爵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 並免課役. 京官又給職分田. 一品者給田五頃. 每品以五十畝爲差, 至五品, 則爲田三頃, 六品二頃五十畝. 其下每品以五十畝爲差, 至九品爲一頃. 外官亦各有職分田, 又給公廨田, 以供公用. 開皇三年正月, 帝入新宮. 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 減十二番每歲爲二十日役. 減調絹一疋爲二丈. 先是尚依周末之弊, 官置酒坊收利, 鹽池鹽井, 皆禁百姓采用. 至是罷酒坊, 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 遠近大悅. 是時突厥犯塞, 吐穀渾寇邊, 軍旅數起, 轉輸勞敝. 帝乃令朔州總管趙仲卿, 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 以實塞下. 又於河西勒百姓立堡, 營田積穀. 京師置常平監.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 機巧奸偽, 避役惰遊者十六七. 四方疲人, 或詐老詐小, 規免租賦. 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 戶口不實者, 正長遠配, 而又開相糾之科. 大功已下, 兼令析籍, 各爲戶頭, 以防容隱. 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 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高熲又以人間課輸, 雖有定分, 年常征納, 除注恆多, 長吏肆情, 文帳出沒, 複無定簿, 難以推校, 乃爲輸籍定樣, 請遍下諸州. 每年正月五日, 縣令巡人, 各隨便近, 五黨三黨, 共爲一團, 依樣定戶上下. 帝從之. 自是奸無所容矣. 時百姓承平日久, 雖數遭水旱, 而戶口歲增. 諸州調物, 每歲河南自潼關, 河北自蒲阪, 達於京師, 相屬於路, 晝夜不絕者數月. 帝既躬履儉約, 六宮鹹服浣濯之衣. 乘輿供禦有故敝者, 隨令補用, 皆不改作. 非享燕之事, 所食不過一肉而已. 有司嘗進幹薑, 以布袋貯之, 帝用爲傷費, 大加譴責. 後進香, 複以氈袋, 因笞所司, 以爲後誡焉. 由是內外率職, 府帑充實, 百官祿賜及賞功臣, 皆出於豐厚焉. 九年, 陳平, 帝親禦硃雀門勞凱旋師, 因行慶賞. 自門外夾道列布帛之積, 達於南郭, 以次頒給. 所費三百餘萬段. 帝以江表初定, 給複十年. 自餘諸州, 並免當年租賦, 十年五月, 又以宇內無事, 益寬徭賦. 百姓年五十者, 輸庸停防. 十一年, 江南又反, 越國公楊素討平之, 師還, 賜物甚廣. 其餘出師命賞, 亦莫不優隆. 十二年, 有司上言, 庫藏皆滿. 帝曰:“朕既薄賦於人, 又大經賜用, 何得爾也?”對曰:“用處常出, 納處常入. 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 曾無減損.”於是乃更辟左藏之院, 構屋以受之. 下詔曰:“既富而教, 方知廉恥, 寧積於人, 無藏府庫. 河北、河東今年田租, 三分減一, 兵減半, 功調全免.” 時天下戶口歲增, 京輔及三河, 地少而人眾, 衣食不給. 議者鹹欲徙就寬鄉. 其年冬, 帝命諸州考使議之. 又令尚書以其事策問四方貢士, 竟無長算. 帝乃發使四出, 均天下之田. 其狹鄉, 每丁才至二十畝, 老小又少焉. 十三年, 帝命楊素出, 於岐州北造仁壽宮. 素遂夷山堙穀, 營構觀宇, 崇台累榭, 宛轉相屬. 役使嚴急, 丁夫多死, 疲敝顛仆者, 推填坑坎, 覆以土石, 因而築爲平地. 死者以萬數. 宮成, 帝行幸焉. 時方暑月, 而死人相次於道, 素乃一切焚除之. 帝頗知其事, 甚不悅. 及入新宮遊觀, 乃喜, 又謂素爲忠. 後帝以歲暮晚日登仁壽殿, 周望原隰, 見宮外磷火彌漫, 又聞哭聲. 令左右觀之, 報曰:“鬼火.”帝曰:“此等工役而死, 既屬年暮, 魂魄思歸耶?”乃令灑酒宣敕, 以咒遣之, 自是乃息. 開皇三年, 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虛, 議爲水旱之備, 於是詔於蒲、陝、虢、熊、伊、洛、鄭、懷、邵、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 置募運米丁. 又於衛州置黎陽倉, 洛州置河陽倉, 陝州置常平倉, 華州置廣通倉, 轉相灌注. 漕關東及汾、晉之粟, 以給京師. 又遣倉部侍郎韋瓚, 向蒲、陝以東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 經砥柱之險, 達於常平者, 免其征戍. 其後以渭水多沙, 流有深淺, 漕者苦之. 四年, 詔曰: 京邑所居, 五方輻湊, 重關四塞, 水陸艱難, 大河之流, 波瀾東注, 百川海瀆, 萬裏交通. 雖三門之下, 或有危慮, 但發自小平, 陸運至陝, 還從河水, 入於渭川, 兼及上流, 控引汾、晉, 舟車來去, 爲益殊廣. 而渭川水力, 大小無常, 流淺沙深, 即成阻閡. 計其途路, 數百而已, 動移氣序, 不能往複, 泛舟之役, 人亦勞止. 朕君臨區宇, 興利除害, 公私之弊, 情實湣之. 故東發潼關, 西引渭水, 因藉人力, 開通漕渠, 量事計功, 易可成就. 已令工匠, 巡曆渠道, 觀地理之宜, 審終久之義, 一得開鑿, 萬代無毀. 可使官及私家, 方舟巨舫, 晨昏漕運, 沿溯不停, 旬日之功, 堪省億萬. 誠知時當炎暑, 動致疲勤, 然不有暫勞, 安能永逸. 宣告人庶, 知朕意焉. 於是命宇文愷率水工鑿渠, 引渭水, 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裏, 名曰廣通渠. 轉運通利, 關內賴之. 諸州水旱凶饑之處, 亦便開倉賑給. 五年五月, 工部尚書、襄陽縣公長孫平奏曰:“古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積, 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 雖水旱爲災, 而人無菜色, 皆由勸導有方, 蓄積先備故也. 去年亢陽, 關內不熟, 陛下哀湣黎元, 甚於赤子. 運山東之粟, 置常平之官, 開發倉廩, 普加賑賜. 少食之人, 莫不豐足. 鴻恩大德, 前古未比. 其強宗富室, 家道有餘者, 皆競出私財, 遞相賙贍. 此乃風行草偃, 從化而然. 但經國之理, 須存定式.”於是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 勸課當社, 共立養倉. 收獲之日, 隨其所得, 觀課出粟及麥, 於當社造倉窖貯之. 即委社司, 執帳檢校, 每年收積, 勿使捐敗. 若時或不熟, 當社有饑謹者, 即以此穀賑給. 自是諸州儲峙委積. 其後關中連年大旱, 而青、兗、汴、許、曹、亳、陳、仁、譙、豫、鄭、洛、伊、潁、邳等州大水, 百姓饑饉. 高祖乃命蘇威等, 分道開倉賑給. 又命司農丞王稟, 發廣通之粟三百餘萬石, 以拯關中, 又發故城中周代舊粟, 賤糶與人. 買牛驢六千餘頭, 分給尤貧者, 令往關東就食. 其遭水旱之州, 皆免其年租賦. 十四年, 關中大旱, 人饑. 上幸洛陽, 因令百姓就食. 從官並准見口賑給, 不以官位爲限. 明年, 東巡狩, 因祠泰山. 是時義倉貯在人間, 多有費捐. 十五年二月, 詔曰:“本置義倉, 止防水旱, 百姓之徒, 不思久計, 輕爾費捐, 於後乏絕. 又北境諸州, 異於餘處, 雲、夏、長、靈、鹽、蘭、豐、鄯、涼、甘、瓜等州, 所有義倉雜種, 並納本州. 若人有旱儉少糧, 先給雜種及遠年粟.”十六年正月, 又詔秦、疊、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紀、河、廓、豳、隴、涇、寧、原、敷、丹、延、綏、銀、扶等州社倉, 並於當縣安置. 二月, 又詔社倉, 准上中下三等稅, 上戶不過一石, 中戶不過七鬥, 下戶不過四鬥. 其後山東頻年霖雨, 杞、宋、陳、亳、曹、戴、譙、潁等諸州, 達於滄海, 皆困水災, 所在沉溺. 十八年, 天子遣使, 將水工, 巡行川源, 相視高下, 發隨近丁以疏導之. 困乏者, 開倉賑給, 前後用穀五百餘石. 遭水之處, 租調皆免. 自是頻有年矣. 開皇八年五月, 高熲奏諸州無課調處, 及課州管戶數少者, 官人祿力, 乘前已來, 恆出隨近之州. 但判官本爲牧人, 役力理出所部. 請於所管戶內, 計戶征稅. 帝從之. 先是京官及諸州, 並給公廨錢, 回易生利, 以給公用. 至十四年六月, 工部尚書、安平郡公蘇孝慈等, 以爲所在官司, 因循往昔, 以公廨錢物, 出舉興生, 唯利是求, 煩擾百姓, 敗損風俗, 莫斯之甚. 於是奏皆給地以營農, 回易取利, 一皆禁止. 十七年十一月, 詔在京及在外諸司公廨, 在市回易及諸處興生, 並聽之. 唯禁出舉收利雲. 煬帝即位, 是時戶口益多, 府庫盈溢, 乃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 男子以二十二成丁. 始建東都, 以尚書令楊素爲營作大監, 每月役丁二百萬人. 徙洛州郭內人及天下諸州富商大賈數萬家以實之. 新置興洛及回洛倉. 又於皁澗營顯仁宮, 苑囿連接, 北至新安, 南及飛山, 西至澠池, 周圍數百裏. 課天下諸州, 各貢草木花果、奇禽異獸於其中, 開渠, 引穀、洛水, 自苑西入, 而東注於洛. 又自板渚引河, 達於淮海, 謂之禦河. 河畔築禦道, 樹以柳. 又命黃門侍郎王弘, 上儀同於士澄, 往江南諸州采大木, 引至東都. 所經州縣, 遞送往返, 首尾相屬, 不絕者千裏. 而東都役使促迫, 僵仆而斃者, 十四五焉. 每月載死丁, 東至城皋, 北至河陽, 車相望於道. 時帝將事遼、碣, 增置軍府, 掃地爲兵. 自是租賦之人益減矣. 又造龍舟鳳甗, 黃龍赤艦, 樓船篾舫. 募諸水工, 謂之殿腳, 衣錦行袴, 執青絲纜挽船, 以幸江都, 帝禦龍舟, 文武官五品已上給樓船, 九品已上給黃篾舫, 舳艫相接, 二百餘裏. 所經州縣, 並令供頓, 獻食豐辦者加官爵, 闕乏者譴至死. 又盛修車輿輦輅, 旌旗羽儀之飾. 課天下州縣, 凡骨角齒牙, 皮革毛羽, 可飾器用, 堪爲氅毦者, 皆責焉. 征發倉卒, 朝命夕辦, 百姓求捕, 網罟遍野, 水陸禽獸殆盡, 猶不能給, 而買於豪富蓄積之家, 其價騰踴. 是歲, 翟雉尾一直十縑, 白鷺鮮半之. 乃使屯田主事常駿使赤土國, 致羅刹. 又使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 俘虜數萬. 士卒深入, 蒙犯瘴癘, 餒疾而死者十八九. 又以西域多諸寶物, 令裴矩往張掖, 監諸商胡互市. 啖之以利, 勸令入朝. 自是西域諸蕃, 往來相繼, 所經州郡, 疲於送迎, 糜費以萬萬計. 明年, 帝北巡狩. 又興眾百萬, 北築長城, 西距榆林, 東至紫河, 綿亙千餘裏, 死者太半. 四年, 發河北諸郡百餘萬眾, 引沁水, 南達於河, 北通涿郡. 自是以丁男不供, 始以婦人從役. 五年, 西巡河右. 西域諸胡, 佩金玉, 被錦罽, 焚香奏樂, 迎候道左. 帝乃令武威、張掖士女, 盛飾縱觀. 衣服車馬不鮮者, 州縣督課, 以誇示之. 其年, 帝親征吐穀渾, 破之於赤水. 慕容佛允委其家屬, 西奔青海. 帝駐兵不出, 遇天霖雨, 經大鬥拔穀, 士卒死者十二三焉, 馬驢十八九. 於是置河源郡、積石鎮. 又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 謫天下罪人, 配爲戍卒, 大開屯田, 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 道裏懸遠, 兼遇寇抄, 死亡相續. 六年, 將征高麗, 有司奏兵馬已多損耗. 詔又課天下富人, 量其貲產, 出錢市武馬, 填元數. 限令取足. 複點兵具器仗, 皆令精新, 濫惡則使人便斬. 於是馬匹至十萬. 七年冬, 大會涿郡. 分江淮南兵, 配驍衛大將軍來護兒, 別以舟師濟滄海, 舳艫數百裏. 並載軍糧, 期與大兵會平壤. 是歲山東、河南大水, 漂沒四十餘郡, 重以遼東覆敗, 死者數十萬, 因屬疫疾, 山東尤甚. 所在皆以征斂供帳軍旅所資爲務, 百姓雖困, 而弗之恤也. 每急徭卒賦, 有所征求, 長吏必先賤買之, 然後宣下, 乃貴賣與人, 旦暮之間, 價盈數倍, 裒刻征斂, 取辦一時. 強者聚而爲盜, 弱者自賣爲奴婢. 九年, 詔又課關中富人, 計其貲產出驢, 往伊吾、河源、且末運糧. 多者至數百頭, 每頭價至萬餘. 又發諸州丁, 分爲四番, 於遼西柳城營屯, 往來艱苦, 生業盡罄. 盜賊四起, 道路隔絕, 隴右牧馬, 盡爲奴賊所掠, 楊玄感乘虛爲亂. 時帝在遼東, 聞之, 遽歸於高陽郡. 及玄感平, 帝謂侍臣曰:“玄感一呼而從者如市, 益知天下人不欲多, 多則爲賊. 不盡誅, 後無以示勸.”乃令裴蘊窮其黨與, 詔郡縣坑殺之, 死者不可勝數. 所在驚駭. 舉天下之人十分, 九爲盜賊, 皆盜武馬, 始作長槍, 攻陷城邑. 帝又命郡縣置督捕以討賊. 益遣募人征遼, 馬少不充八馱, 而許爲六馱. 又不足, 聽半以驢充. 在路逃者相繼, 執獲皆斬之, 而莫能止. 帝不懌. 遇高麗執送叛臣斛斯政, 遣使求降, 發詔赦之. 囚政至於京師, 於開遠門外, 磔而射殺之. 遂幸太原, 爲突厥圍於雁門. 突厥尋散, 遽還洛陽, 募益驍果, 以充舊數. 是時百姓廢業, 屯集城堡, 無以自給. 然所在倉庫, 猶大充爨, 吏皆懼法, 莫肯賑救, 由是益困. 初皆剝樹皮以食之, 漸及於葉, 皮葉皆盡, 乃煮土或搗稿爲末而食之. 其後人乃相食. 十二年, 帝幸江都. 是時李密據洛口倉, 聚眾百萬. 越王侗與段達等守東都. 東都城內糧盡, 布帛山積, 乃以絹爲汲綆, 然布以爨. 代王侑與衛玄守京師, 百姓饑饉, 亦不能救. 義師入長安, 發永豐倉以賑之, 百姓方蘇息矣. 晉自過江, 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 有文券, 率錢一萬, 輸估四百入官, 賣者三百, 買者一百. 無文券者, 隨物所堪, 亦百分收四, 名爲散估. 曆宋齊梁陳, 如此以爲常. 以此人競商販, 不爲田業, 故使均輸, 欲爲懲勵. 雖以此爲辭, 其實利在侵削. 又都西有石頭津, 東有方山津, 各置津主一人, 賊曹一人, 直水五人, 以檢察禁物及亡叛者. 其荻炭魚薪之類過津者, 並十分稅一以入官. 其東路無禁貨, 故方山津檢察甚簡. 淮水北有大市百餘, 小市十餘所. 大市備置官司, 稅斂既重, 時甚苦之. 梁初, 唯京師及三吳、荊、郢、江、湘、梁、益用錢. 其餘州郡, 則雜以穀帛交易. 交、廣之域, 全以金銀爲貨. 武帝乃鑄錢, 肉好周郭, 文曰“五銖”, 重如其文. 而又別鑄, 除其肉郭, 謂之女錢. 二品並行. 百姓或私以古錢交易, 有直百五銖、五銖、女錢、太平百錢、定平一百、五銖雉錢、五銖對文等號. 輕重不一. 天子頻下詔書, 非新鑄二種之錢, 並不許用. 而趣利之徒, 私用轉甚. 至普通中, 乃議盡罷銅錢, 更鑄鐵錢. 人以鐵賤易得, 並皆私鑄. 及大同已後, 所在鐵錢, 遂如丘山, 物價騰貴. 交易者以車載錢, 不複計數, 而唯論貫. 商旅奸詐, 因之以求利, 自破嶺以東, 八十爲百, 名曰東錢. 江、郢已上, 七十爲百, 名曰西錢. 京師以九十爲百, 名曰長錢. 中大同元年, 天子乃詔通用足陌. 詔下而人不從, 錢陌益少. 至於末年, 遂以三十五爲百雲. 陳初, 承梁喪亂之後, 鐵錢不行. 始梁末又有兩柱錢及鵝眼錢, 於時人雜用, 其價同, 但兩柱重而鵝眼輕. 私家多熔錢, 又間以錫鐵, 兼以粟帛爲貨. 至文帝天嘉五年, 改鑄五銖. 初出, 一當鵝眼之十. 宣帝太建十一年, 又鑄大貨六銖, 以一當五銖之十, 與五銖並行. 後還當一, 人皆不便. 乃相與訛言曰:“六銖錢有不利縣官之象.”未幾而帝崩, 遂廢六銖而行五銖. 竟至陳亡. 其嶺南諸州, 多以鹽米布交易, 俱不用錢雲. 齊神武霸政之初, 承魏猶用永安五銖. 遷鄴已後, 百姓私鑄, 體制漸別, 遂各以爲名. 有雍州青赤, 梁州生厚、緊錢、吉錢, 河陽生澀、天柱、赤牽之稱. 冀州之北, 錢皆不行, 交貿者皆以絹布. 神武帝乃收境內之銅及錢, 仍依舊文更鑄, 流之四境. 未幾之間, 漸複細薄, 奸偽競起. 文宣受禪, 除永安之錢, 改鑄常平五銖, 重如其文. 其錢甚貴, 且制造甚精. 至乾明、皇建之間, 往往私鑄. 鄴中用錢, 有赤熟、青熟、細眉、赤生之異. 河南所用, 有青薄鉛錫之別. 青、齊、徐、兗、梁、豫州, 輩類各殊. 武平已後, 私鑄轉甚, 或以生鐵和銅. 至於齊亡, 卒不能禁. 後周之初, 尚用魏錢. 及武帝保定元年七月, 及更鑄布泉之錢, 以一當五, 與五銖並行. 時梁、益之境, 又雜用古錢交易. 河西諸郡, 或用西域金銀之錢, 而官不禁. 建德三年六月, 更鑄五行大布錢, 以一當十, 大收商估之利, 與布泉錢並行. 四年七月, 又以邊境之上, 人多盜鑄, 乃禁五行大布, 不得出入四關, 布泉之錢, 聽入而不聽出. 五年正月, 以布泉漸賤而人不用, 遂廢之. 初令私鑄者絞, 從者遠配爲戶. 齊平已後, 山東之人, 猶雜用齊氏舊錢. 至宣帝大象元年十一月, 又鑄永通萬國錢. 以一當十, 與五行大布及五銖, 凡三品並用. 高祖既受周禪, 以天下錢貨輕重不等, 乃更鑄新錢. 背面肉好, 皆有周郭, 文曰“五銖”, 而重如其文. 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是時錢既新出, 百姓或私有熔鑄. 三年四月, 詔四面諸關, 各付百錢爲樣. 從關外來, 勘樣相似, 然後得過. 樣不同者, 即壞以爲銅, 入官. 詔行新錢已後, 前代舊錢, 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及齊常平, 所在用以貿易不止. 四年, 詔仍依舊不禁者, 縣令奪半年祿. 然百姓習用既久, 尚猶不絕. 五年正月, 詔又嚴其制. 自是錢貨始一, 所在流布, 百姓便之. 是時見用之錢, 皆須和以錫鑞. 錫鑞既賤, 求利者多, 私鑄之錢, 不可禁約. 其年, 詔乃禁出錫鑞之處, 並不得私有采取. 十年, 詔晉王廣聽於揚州立五爐鑄錢. 其後奸狡稍漸磨鑢錢郭, 取銅私鑄, 又雜以錫錢. 遞相放效, 錢遂輕薄. 乃下惡錢之禁. 京師及諸州邸肆之上, 皆令立榜, 置樣爲准. 不中樣者, 不入於市. 十八年, 詔漢王諒聽於並州立五爐鑄錢. 是時江南人間錢少, 晉王廣又聽於鄂州白紵山有銅筼處, 錮銅鑄錢. 於是詔聽置十爐鑄錢. 又詔蜀王秀聽於益州立五爐鑄錢. 是時錢益濫惡, 乃令有司, 括天下邸肆見錢, 非官鑄者皆毀之, 其銅入官. 而京師以惡錢貿易, 爲吏所執, 有死者. 數年之間, 私鑄頗息. 大業已後, 王綱弛紊, 巨奸大猾, 遂多私鑄, 錢轉薄惡. 初每千猶重二斤, 後漸輕至一斤. 或翦鐵鍱, 裁皮糊紙以爲錢, 相雜用之. 貨賤物貴, 以至於亡.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26 지21 백관지 상편 (0) | 2024.07.13 |
---|---|
[수서隋書] 권25 지20 형법지 (0) | 2024.07.12 |
[수서隋書] 권23 지18 오행지 하편 (0) | 2024.07.10 |
[수서隋書] 권22 지17 오행지 상편 (0) | 2024.07.09 |
[수서隋書] 권21 지16 천문지 하편 (0) | 2024.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