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刑者, 制死生之命, 詳善惡之源, 翦亂除暴, 禁人爲非者也. 聖王仰視法星, 旁觀習坎, 彌縫五氣, 取則四時, 莫不先春風以播恩, 後秋霜而動憲. 是以宣慈惠愛, 導其萌芽, 刑罰威怒, 隨其肅殺. 仁恩以爲情性, 禮義以爲綱紀, 養化以爲本, 明刑以爲助. 上有道, 刑之而無刑;上無道, 殺之而不勝也. 《記》曰:“教之以德, 齊之以禮, 則人有格心. 教之以政, 齊之以刑, 則人有遁心.”而始乎勸善, 終乎禁暴, 以此字人, 必兼刑罰. 至於時逢交泰, 政稱忠厚, 美化與車軌攸同, 至仁與嘉祥間出, 歲布平典, 年垂簡憲. 昭然如日月, 望之者不迷, 曠乎如大路, 行之者不惑. 刑者甲兵焉, 鈇鉞焉, 刀鋸鑽鑿, 鞭撲榎楚, 陳乎原野而肆諸市朝, 其所由來, 亦已久矣. 若夫龍官之歲, 鳳紀之前, 結繩而不違, 不令而人畏. 五帝畫象, 殊其衣服, 三王肉刑, 刻其膚體. 若重華之眚災肆赦, 文命之刑罰三千, 而都君恤刑, 尚奉唐堯之德, 高密泣罪, 猶懷虞舜之心. 殷因以降, 去德滋遠. 若紂能遵成湯, 不造砲格, 設刑兼禮, 守位依仁, 則西伯斂轡, 化爲田叟. 周王立三刺以不濫, 弘三宥以開物, 成、康以四十二年之間, 刑厝不用. 薰風潛暢, 頌聲遐舉, 越裳重譯, 萬裏來歸. 若乃魯接燕、齊, 荊鄰鄭、晉, 時之所尚, 資乎辯舌, 國之所恃, 不在威刑, 是以才鼓夷蒐, 宣尼致誚, 既鑄刑辟, 叔向貽書, 夫勃澥之浸, 沾濡千裏, 列國之政, 豈周之膏潤者歟!秦氏僻自西戎, 初平區夏, 於時投戈棄甲, 仰恩祈惠, 乃落嚴霜於政教, 揮流電於邦國, 棄灰偶語, 生愁怨於前, 毒網凝科, 害肌膚於後. 玄鉞肆於朝市, 赭服飄於路衢, 將閭有一劍之哀, 茅焦請列星之數. 漢高祖初以三章之約, 以慰秦人, 孝文躬親玄默, 遂疏天網. 孝宣樞機周密, 法理詳備, 選於定國爲廷尉, 黃霸以爲廷平. 每以季秋之後, 諸所請讞, 帝常幸宣室, 齋而決事, 明察平恕, 號爲寬簡. 光武中興, 不移其舊, 是以二漢群後, 罕聞殘酷. 魏武造易釱之科, 明皇施減死之令, 中原凋敝, 吳、蜀三分, 哀矜折獄, 亦所未暇. 晉氏平吳, 九州寧一, 乃命賈充, 大明刑憲. 內以平章百姓, 外以和協萬邦, 實曰輕平, 稱爲簡易. 是以宋、齊方駕, 轥其餘軌. 若乃刑隨喜怒, 道暌正直, 布憲擬於秋荼, 設網逾於朝脛, 恣興夷翦, 取快情靈. 若隋高祖之揮刃無辜, 齊文宣之輕刀臠割, 此所謂匹夫私仇, 非關國典. 孔子曰:“刑亂及諸政, 政亂及諸身.”心之所詣, 則善惡之本原也. 彪、約所制, 無刑法篇, 臧、蕭之書, 又多漏略, 是以撮其遺事, 以至隋氏, 附於篇雲. 梁武帝承齊昏虐之餘, 刑政多僻. 既即位, 乃制權典, 依周、漢舊事, 有罪者贖. 其科, 凡在官身犯, 罰金. 鞭杖杖督之罪, 悉入贖停罰. 其台省令史士卒欲贖者, 聽之. 時欲議定律令, 得齊時舊郎濟陽蔡法度, 家傳律學, 雲齊武時, 刪定郎王植之, 集注張、杜舊律, 合爲一書, 凡一千五百三十條, 事未施行, 其文殆滅, 法度能言之. 於是以爲兼尚書刪定郎, 使損益植之舊本, 以爲《梁律》. 天監元年八月, 乃下詔曰:“律令不一, 實難去弊. 殺傷有法, 昏墨有刑, 此蓋常科, 易爲條例. 至如三男一妻, 懸首造獄, 事非慮內, 法出恆鈞. 前王之律, 後王之令, 因循創附, 良各有以. 若遊辭費句, 無取於實祿者, 宜悉除之. 求文指歸, 可適變者, 載一家爲本, 用眾家以附. 丙丁俱有, 則去丁以存丙. 若丙丁二事注釋不同, 則二家兼載. 鹹使百司, 議其可不, 取其可安, 以爲標例. 宜雲:‘某等如幹人同議, 以此爲長’, 則定以爲《梁律》. 留尚書比部, 悉使備文, 若班下州郡, 止撮機要. 可無二門侮法之弊.”法度又請曰:“魏、晉撰律, 止關數人, 今若皆咨列位, 恐緩而無決.”於是以尚書令王亮、侍中王瑩、尚書仆射沈約、吏部尚書範雲、長兼侍中柳惲、給事黃門侍郎傅昭、通直散騎常侍孔藹、禦史中丞樂藹、太常丞許懋等, 參議斷定, 定爲二十篇:一曰刑名, 二曰法例, 三曰盜劫, 四曰賊叛, 五曰詐偽, 六曰受賕, 七曰告劾, 八曰討捕, 九曰系訊, 十曰斷獄, 十一曰雜, 十二曰戶, 十三曰擅興, 十四曰毀亡, 十五曰衛宮, 十六曰水火, 十七曰倉庫, 十八曰廄, 十九曰關市, 二十曰違制. 其制刑爲十五等之差:棄市已上爲死罪, 大罪梟其首, 其次棄市. 刑二歲已上爲耐罪, 言各隨伎能而任使之也. 有髡鉗五歲刑, 笞二百收贖絹, 男子六十匹. 又有四歲刑, 男子四十八匹. 又有三歲刑, 男子三十六匹. 又有二歲刑, 男子二十四匹. 罰金一兩已上爲贖罪. 贖死者金二斤, 男子十六匹. 贖髡鉗五歲刑笞二百者, 金一斤十二兩, 男子十四匹. 贖四歲刑者, 金一斤八兩, 男子十二匹. 贖三歲刑者, 金一斤四兩, 男子十匹. 贖二歲刑者, 金一斤, 男子八匹. 罰金十二兩者, 男子六匹. 罰金八兩者, 男子四匹. 罰金四兩者, 男子二匹. 罰金二兩者, 男子一匹. 罰金一兩者, 男子二丈. 女子各半之. 五刑不簡, 正於五罰, 五罰不服, 正於五過, 以贖論, 故爲此十五等之差. 又制九等之差:有一歲刑, 半歲刑, 百日刑, 鞭杖二百, 鞭杖一百, 鞭杖五十, 鞭杖三十, 鞭杖二十, 鞭杖一十. 又有八等之差:一曰免官, 加杖督一百;二曰免官;三曰奪勞百日, 杖督一百;四曰杖督一百;五曰杖督五十;六曰杖督三十;七曰杖督二十;八曰杖督一十. 論加者上就次, 當減者下就次. 凡系獄者, 不即答款, 應加測罰, 不得以人士爲隔. 若人士犯罰, 違捍不款, 宜測罰者, 先參議牒啟, 然後科行. 斷食三日, 聽家人進粥二升. 女及老小, 一百五十刻乃與粥, 滿千刻而止. 囚有械、杻、鬥械及鉗, 並立輕重大小之差, 而爲定制. 其鞭有制鞭、法鞭、常鞭, 凡三等之差. 制鞭, 生革廉成;法鞭, 生革去廉;常鞭, 熟靼不去廉. 皆作鶴頭紐, 長一尺一寸. 梢長二尺七寸, 廣三分, 靶長二尺五寸. 杖皆用生荊, 長六尺. 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 大杖, 大頭圍一寸三分, 小頭圍八分半. 法杖, 圍一寸三分, 小頭五分. 小杖, 圍一寸一分, 小頭極杪. 諸督罰, 大罪無過五十、三十, 小者二十. 當笞二百以上者, 笞半, 餘半後決, 中分鞭杖. 老小於律令當得鞭杖罰者, 皆半之. 其應得法鞭、杖者, 以熟靼鞭、小杖. 過五十者, 稍行之. 將吏已上及女應有罰者, 以罰金代之. 其以職員應罰, 及律令指名制罰者, 不用此令. 其問事諸罰, 皆用熟靼鞭、小杖. 其制鞭制杖, 法鞭法杖, 自非特詔, 皆不得用. 詔鞭杖在京師者, 皆於雲龍門行. 女子懷孕者, 勿得決罰. 其謀反、大逆已上皆斬. 父子同產田, 無少長皆棄市. 母妻姊妹及應從坐棄市者, 妻子女妾同補奚官爲奴婢. 貲財沒官. 劫身皆斬, 妻子補兵. 遇赦降死者, 黵面爲劫字, 髡鉗, 補冶鎖士終身. 其下又謫運配材官冶士、尚方鎖士, 皆以輕重差其年數. 其重者或終身. 士人有禁錮之科, 亦有輕重爲差. 其犯清議, 則終身不齒. 耐罪囚八十已上, 十歲已下, 及孕者、盲者、侏儒當械系擊者, 及郡國太守相、都尉、關中侯已上, 亭侯已上之父母妻子, 及所生坐非死罪除名之罪, 二千石已上非檻征者, 並頌系之. 丹陽尹月一詣建康縣, 令三官參共錄獄, 察斷枉直. 其尚書當錄人之月者, 與尚書參共錄之. 大凡定罪二千五百二十九條. 二年四月癸卯, 法度表上新律, 又上《令》三十卷, 《科》三十卷. 帝乃以法度守廷尉卿, 詔班新律於天下. 三年八月, 建康女子任提女, 坐誘口當死. 其子景慈對鞫辭雲, 母實行此. 是時法官虞僧虯啟稱:“案子之事親, 有隱無犯, 直躬證父, 仲尼爲非. 景慈素無防閑之道, 死有明目之據, 陷親極刑, 傷和損俗. 凡乞鞫不審, 降罪一等, 豈得避五歲之刑, 忽死母之命!景慈宜加罪辟.”詔流於交州. 至是複有流徒之罪. 其年十月甲子, 詔以金作權典, 宜在蠲息. 於是除贖罪之科. 武帝敦睦九族, 優借朝士, 有犯罪者, 皆諷群下, 屈法申之. 百姓有罪, 皆案之以法. 其緣坐則老幼不免, 一人亡逃, 則舉家質作. 人既窮急, 奸宄益深. 後帝親謁南郊, 秣陵老人遮帝曰:“陛下爲法, 急於黎庶, 緩於權貴, 非長久之術. 誠能反是, 天下幸甚.”帝於是思有以寬之. 舊獄法, 夫有罪, 逮妻子, 子有罪, 逮父母. 十一年正月壬辰, 乃下詔曰:“自今捕謫之家, 及罪應質作, 若年有老小者, 可停將送.”十四年, 又除黵面之刑. 帝銳意儒雅, 疏簡刑法, 自公卿大臣, 鹹不以鞫獄留意. 奸吏招權, 巧文弄法, 貨賄成市, 多致枉濫. 大率二歲刑已上, 歲至五千人. 是時徙居作者具五任, 其無任者, 著鬥械. 若疾病, 權解之. 是後囚徒或有優劇. 大同中, 皇太子在春宮視事, 見而湣之, 乃上疏曰:“臣以比時奉敕, 權親京師雜事. 切見南北郊壇、材官、車府、太官下省、左裝等處上啟, 並請四五歲已下輕囚, 助充使役. 自有刑均罪等, 愆目不異, 而甲付錢署, 乙配郊壇. 錢署三所, 於事爲劇, 郊壇六處, 在役則優. 今聽獄官詳其可否, 舞文之路, 自此而生. 公平難遇其人, 流泉易啟其齒, 將恐玉科重輕, 全關墨綬, 金書去取, 更由丹筆. 愚謂宜詳立條制, 以爲永准.”帝手敕報曰:“頃年已來, 處處之役, 唯資徒謫, 逐急充配. 若科制繁細, 義同簡絲, 切須之處, 終不可得. 引例興訟, 紛紜方始. 防杜奸巧. 自是爲難. 更當別思, 取其便也.”竟弗之從. 是時王侯子弟皆長, 而驕蹇不法. 武帝年老, 厭於萬機, 又專精佛戒, 每斷重罪, 則終日弗懌. 嘗遊南苑, 臨川王宏伏人於橋下, 將欲爲逆. 事覺, 有司請誅之. 帝但泣而讓曰:“我人才十倍於爾, 處此恆懷戰懼. 爾何爲者?我豈不能行周公之事, 念汝愚故也.”免所居官. 頃之, 還複本職. 由是王侯驕橫轉甚, 或白日殺人於都街, 劫賊亡命, 鹹於王家自匿, 薄暮塵起, 則剝掠行路, 謂之打稽. 武帝深知其弊, 而難於誅討. 十一年十月, 複開贖罪之科. 中大同元年七月甲子, 詔自今犯罪, 非大逆, 父母、祖父母勿坐. 自是禁網漸疏, 百姓安之, 而貴戚之家, 不法尤甚矣. 尋而侯景逆亂. 及元帝即位, 懲前政之寬, 且帝素苛刻, 及周師至, 獄中死囚且數千人, 有司請皆釋之, 以充戰士. 帝不許, 並令棒殺之. 事未行而城陷. 敬帝即位, 刑政適陳矣. 陳氏承梁季喪亂, 刑典疏闊. 及武帝即位, 思革其弊, 乃下詔曰:“朕聞唐、虞道盛, 設畫象而不犯, 夏、商德衰, 雖孥戮其未備. 洎乎末代, 綱目滋繁, 矧屬亂離, 憲章遺紊. 朕始膺寶曆, 思廣政樞, 外可搜舉良才, 冊改科令, 群僚博議, 務存平簡.”於是稍求得梁時明法吏, 令與尚書刪定郎範泉參定律令. 又敕尚書仆射沈欽、吏部尚書徐陵、兼尚書左丞宗元饒、兼尚書左丞賀朗參知其事, 制《律》三十卷, 《令律》四十卷. 采酌前代, 條流冗雜, 綱目雖多, 博而非要. 其制唯重清議禁錮之科. 若縉紳之族, 犯虧名教, 不孝及內亂者, 發詔棄之, 終身不齒. 先與士人爲婚者, 許妻家奪之. 其獲賊帥及士人惡逆, 免死付治, 聽將妻入役, 不爲年數. 又存贖罪之律, 複父母緣坐之刑. 自餘篇目條綱, 輕重簡繁, 一用梁法. 其有贓驗顯然而不款, 則上測立. 立測者, 以土爲垛, 高一尺, 上圓劣, 容囚兩足立. 鞭二十, 笞三十訖, 著兩械及杻, 上垛. 一上測七刻, 日再上. 三七日上測, 七日一行鞭. 凡經杖, 合一百五十, 得度不承者, 免死. 其髡鞭五歲刑, 降死一等, 鎖二重. 其五歲刑已下, 並鎖一重. 五歲四歲刑, 若有官, 准當二年, 餘並居作. 其三歲刑, 若有官, 准當二年, 餘一年贖. 若公坐過誤, 罰金. 其二歲刑, 有官者, 贖論. 一歲刑, 無官亦贖論. 寒庶人, 准決鞭杖. 囚並著械, 徒並著鎖, 不計階品. 死罪將決, 乘露車, 著三械. 加壺手. 至市, 脫手械及壺手焉. 當刑於市者, 夜須明, 雨須晴. 晦朔、八節、六齊、月在張心日, 並不得行刑. 廷尉寺爲北獄, 建康縣爲南獄, 並置正監平. 又制, 常以三月, 侍中、吏部尚書、尚書、三公郎、部都令史、三公錄冤局, 令史、禦史中丞、侍禦史、蘭台令史, 親行京師諸獄及冶署, 理察囚徒冤枉. 文帝性明察, 留心刑政, 親覽獄訟, 督責群下, 政號嚴明. 是時承寬政之後, 功臣貴戚有非法, 帝鹹以法繩之, 頗號峻刻. 及宣帝即位, 優借文武之士, 崇簡易之政, 上下便之. 其後政令即寬, 刑法不立, 又以連年北伐, 疲人聚爲劫盜矣. 後主即位, 信任讒邪, 群下縱恣, 鬻獄成市, 賞罰之命, 不出於外. 後主性猜忍疾忌, 威令不行, 左右有忤意者, 動至夷戮. 百姓怨叛, 以至於滅. 齊神武、文襄, 並由魏相, 尚用舊法. 及文宣天保元年, 始命群官刊定魏朝《麟趾格》. 是時軍國多事, 政刑不一, 決獄定罪, 罕依律文, 相承謂之變法從事. 清河房超爲黎陽郡守, 有趙道德者, 使以書屬超. 超不發書, 棒殺其使. 文宣於是令守宰各設棒, 以誅屬請之使. 後都官郎中宋軌奏曰:“昔曹操懸棒, 威於亂時, 今施之太平, 未見其可. 若受使請賕, 猶致大戮, 身爲枉法, 何以加罪?”於是罷之. 即而司徒功曹張老上書, 稱大齊受命已來, 律令未改, 非所以創制垂法, 革人視聽. 於是始命群官, 議造《齊律》, 積年不成. 其決獄猶依魏舊. 是時刑政尚新, 吏皆奉法. 自六年之後, 帝遂以功業自矜, 恣行酷暴, 昏狂酗W, 任情喜怒. 爲大鑊、長鋸、坐刂碓之屬, 並陳於庭, 意有不快, 則手自屠裂, 或命左右臠啖, 以逞其意. 時仆射楊遵彥乃令憲司先定死罪囚, 置於仗衛之中, 帝欲殺人, 則執以應命, 謂之供禦囚. 經三月不殺者, 則免其死. 帝嘗幸金鳳台, 受佛戒, 多召死囚, 編籧篨爲翅, 命之飛下, 謂之放生. 墜皆致死, 帝視以爲觀笑. 時有司折獄, 又皆酷法. 訊囚則用車輻犬芻杖, 夾指壓踝, 又立之燒犁耳上, 或使以臂貫燒車釭. 既不勝其苦, 皆致誣伏. 七年, 豫州檢使白扌剽爲左丞盧斐所劾, 乃於獄中誣告斐受金. 文宣知其奸罔, 詔令按之, 果無其事. 乃敕八座議立案劾格, 負罪不得告人事. 於是挾奸者畏糾, 乃先加誣訟, 以擬當格, 吏不能斷. 又妄相引, 大獄動至千人, 多移歲月. 然帝猶委政輔臣楊遵彥, 彌縫其闕, 故時議者竊雲, 主昏於上, 政清於下. 孝昭在籓, 已知其失, 即位之後, 將加懲革, 未幾而崩. 武成即位, 思存輕典, 大寧元年, 乃下詔曰:“王者所用, 唯在賞罰, 賞貴適理, 罰在得情. 然理容進退, 事涉疑似, 盟府司勳, 或有開塞之路, 三尺律令, 未窮畫一之道. 想文王之官人, 念宣尼之止訟, 刑賞之宜, 思獲其所. 自今諸應賞罰, 皆賞疑從重, 罰疑從輕.”又以律令不成, 頻加催督. 河清三年, 尚書令、趙郡王睿等, 奏上《齊律》十二篇:一曰名例, 二曰禁衛, 三曰婚戶, 四曰擅興, 五曰違制, 六曰詐偽, 七曰鬥訟, 八曰賊盜, 九曰捕斷, 十曰毀損, 十一曰廄牧, 十二曰雜. 其定罪九百四十九條. 又上《新令》四十卷, 大抵采魏、晉故事. 其制, 刑名五:一曰死, 重者轘之, 其次梟首, 並陳屍三日;無市者, 列於鄉亭顯處. 其次斬刑, 殊身首. 其次絞刑, 死而不殊. 凡四等. 二曰流刑, 謂論犯可死, 原情可降, 鞭笞各一百, 髡之, 投於邊裔, 以爲兵卒, 未有道裏之差. 其不合遠配者, 男子長徒, 女子配舂, 並六年. 三曰刑罪, 即耐罪也. 有五歲、四歲、三歲、二歲、一歲之差. 凡五等. 各加鞭一百. 其五歲者, 又加笞八十, 四歲者六十, 三歲者四十, 二歲者二十, 一歲者無笞. 並鎖輸左校而不髡. 無保者鉗之. 婦人配舂及掖庭織. 四曰鞭, 有一百、八十、六十、五十、四十之差, 凡五等. 五曰杖, 有三十、二十、十之差, 凡三等. 大凡爲十五等. 當加者上就次, 當減者下就次. 贖罪舊以金, 皆代以中絹. 死一百匹, 流九十二匹, 刑五歲七十八匹, 四歲六十四匹, 三歲五十匹, 二歲三十六匹. 各通鞭笞論. 一歲無笞, 則通鞭二十四匹. 鞭杖每十, 贖絹一匹. 至鞭百, 則絹十匹. 無絹之鄉, 皆准絹收錢. 自贖笞十已上至死. 又爲十五等之差. 當加減次, 如正決法. 合贖者, 謂流內官及爵秩比視、老小閹癡並過失之屬. 犯罰絹一匹及杖十已上, 皆名爲罪人. 盜及殺人而亡者, 即懸名注籍, 甄其一房配驛戶. 宗室則不注盜, 及不入奚官, 不加宮刑. 自犯流罪已下合贖者, 及婦人犯刑已下, 侏儒、篤疾、癃殘非犯死罪, 皆頌系之. 罪刑年者鎖, 無鎖以枷. 流罪已上加杻械. 死罪者桁之. 決流刑鞭笞者, 鞭其背. 五十, 一易執鞭人. 鞭鞘皆用熟皮, 削去廉棱. 鞭瘡長一尺. 笞者笞臂, 而不中易人. 杖長三尺五寸, 大頭徑二分半, 小頭徑一分半. 決三十已下杖者, 長四尺, 大頭徑三分, 小頭徑二分. 在官犯罪, 鞭杖十爲一負. 閑局六負爲一殿, 平局八負爲一殿, 繁局十負爲一殿. 加於殿者, 複計爲負焉. 赦日, 則武庫令設金雞及鼓於閶闔門外之右. 勒集囚徒於闕前, 撾鼓千聲, 釋枷鎖焉. 又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 二曰大逆, 三曰叛, 四曰降, 五曰惡逆, 六曰不道, 七曰不敬, 八曰不孝, 九曰不義, 十曰內亂. 其犯此十者, 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是後法令明審, 科條簡要, 又敕仕門之子弟常講習之. 齊人多曉法律, 蓋由此也. 其不可爲定法者, 別制《權令》二卷, 與之並行. 後平秦王高歸彥謀反, 須有約罪, 律無正條, 於是遂有《別條權格》, 與律並行. 大理明法, 上下比附, 欲出則附依輕議, 欲入則附從重法, 奸吏因之, 舞文出沒. 至於後主, 權幸用事, 有不附之者, 陰中以法. 綱紀紊亂, 卒至於亡. 周文帝之有關中也, 霸業初基, 典章多闕. 大統元年, 命有司斟酌今古通變可以益時者, 爲二十四條之制, 奏之. 七年, 又下十二條制. 十年, 魏帝命尚書蘇綽, 總三十六條, 更損益爲五卷, 班於天下. 其後以河南趙肅爲廷尉卿, 撰定法律. 肅積思累年, 遂感心疾而死. 乃命司憲大夫拓拔迪掌之. 至保定三年三月庚子乃就, 謂之《大律》, 凡二十五篇:一曰刑名, 二曰法例, 三曰祀享, 四曰朝會, 五曰婚姻, 六曰戶禁, 七曰水火, 八曰興繕, 九曰衛宮, 十曰市廛, 十一曰鬥競, 十二曰劫盜, 十三曰賊叛, 十四曰毀亡, 十五曰違制, 十六曰關津, 十七曰諸侯, 十八曰廄牧, 十九曰雜犯, 二十曰詐偽, 二十一曰請求, 二十二曰告言, 二十三曰逃亡, 二十四曰系訊, 二十五曰斷獄. 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條. 其制罪, 一曰權刑五, 自十至五十. 二曰鞭刑五, 自六十至於百. 三曰徒刑五, 徒一年者, 鞭六十, 笞十. 徒二年者, 鞭七十, 笞二十. 徒三年者, 鞭八十, 笞三十. 徒四年者, 鞭九十, 笞四十. 徒五年者, 鞭一百, 笞五十. 四曰流刑五, 流衛服, 去皇畿二千五百裏者, 鞭一百, 笞六十. 流要服, 去皇畿三千裏者, 鞭一百, 笞七十. 流荒服, 去皇畿三千五百裏者, 鞭一百, 笞八十. 流鎮服, 去皇畿四千裏者, 鞭一百, 笞九十. 流蕃服, 去皇畿四千五百裏者, 鞭一百, 笞一百. 五曰死刑五, 一曰磬, 二曰絞, 三曰斬, 四曰梟, 五曰裂. 五刑之屬各有五, 合二十五等. 不立十惡之目, 而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內亂之罪. 凡惡逆, 肆之三日. 盜賊群攻鄉邑及入人家者, 殺之無罪. 若報仇者, 告於法而自殺之, 不坐. 經爲盜者, 注其籍. 唯皇宗則否. 凡死罪枷而拲, 流罪枷而梏, 徒罪枷, 鞭罪桎, 杖罪散以待斷. 皇族及有爵者, 死罪已下鎖之, 徒已下散之. 獄成將殺者, 書其姓名及其罪於拲而殺之市. 唯皇族與有爵者隱獄. 其贖杖刑五, 金一兩至五兩. 贖鞭刑五, 金六兩至十兩. 贖徒刑五, 一年金十二兩, 二年十五兩, 三年一斤二兩, 四年一斤五兩, 五年一斤八兩. 贖流刑, 一斤十二兩, 俱役六年, 不以遠近爲差等. 贖死罪, 金二斤. 鞭者以一百爲限. 加笞者, 合二百止. 應加鞭笞者, 皆先笞後鞭. 婦人當笞者, 聽以贖論. 徒輸作者, 皆任其所能而役使之. 杖十已上, 當加者上就次, 數滿乃坐. 當減者, 死罪流蕃服, 蕃服已下俱至徒五年. 五年以下, 各以一等爲差. 盜賊及謀反大逆降叛惡逆罪當流者, 皆甄一房配爲雜戶. 其爲盜賊事發逃亡者, 懸名注配. 若再犯徒、三犯鞭者, 一身永配下役. 應贖金者, 鞭杖十, 收中絹一匹. 流徒者, 依限歲收絹十二匹. 死罪者一百匹. 其贖刑, 死罪五旬, 流刑四旬, 徒刑三旬, 鞭刑二旬, 杖刑一旬. 限外不輸者, 歸於法. 貧者請而免之. 大凡定法一千五百三十七條, 班之天下. 其大略滋章, 條流苛密, 比於齊法, 煩而不要. 又初除複仇之法, 犯者以殺論. 時晉公護將有異志, 欲寬政以取人心, 然暗於知人, 所委多不稱職. 既用法寬弛, 不足制奸, 子弟僚屬, 皆竊弄其權, 百姓愁怨, 控告無所. 武帝性甚明察, 自誅護後, 躬覽萬機, 雖骨肉無所縱舍, 用法嚴正, 中外肅然. 自魏、晉相承, 死罪其重者, 妻子皆以補兵. 魏虜西涼之人, 沒入名爲隸戶. 魏武入關, 隸戶皆在東魏, 後齊因之, 仍供廝役. 建德六年, 齊平後, 帝欲施輕典於新國, 乃詔凡諸雜戶, 悉放爲百姓. 自是無複雜戶. 其後又以齊之舊欲, 未改昏政, 賊盜奸宄, 頗乖憲章. 其年, 又爲《刑書要制》以督之. 其大抵持仗群盜一匹以上, 不持仗群盜五匹以上, 監臨主掌自盜二十匹以上, 盜及詐請官物三十匹以上, 正長隱五戶及十丁以上及地三頃以上, 皆死. 自餘依《大律》. 由是澆詐頗息焉. 宣帝性殘忍暴戾, 自在儲貳, 惡其叔父齊王憲及王軌、宇文孝伯等. 及即位, 並先誅戮, 由是內外不安, 俱懷危懼. 帝又恐失眾望, 乃行寬法, 以取眾心. 宣政元年八月, 詔制九條, 宣下州郡. 大象元年, 又下詔曰:“高祖所立《刑書要制》, 用法深重, 其一切除之.”然帝荒淫日甚, 惡聞其過, 誅殺無度, 疏斥大臣. 又數行肆赦, 爲奸者皆輕犯刑法, 政令不一, 下無適從. 於是又廣《刑書要制》, 而更峻其法, 謂之《刑經聖制》. 宿衛之官, 一日不直, 罪至削除. 逃亡者皆死, 而家口籍沒. 上書字誤者, 科其罪. 鞭杖皆百二十爲度, 名曰天杖. 其後又加至二百四十. 又作礔曆車, 以威婦人. 其決人罪, 雲與杖者, 即一百二十, 多打者, 即二百四十. 帝既酣飲過度, 嘗中飲, 有下士楊文祐白宮伯長孫覽, 求歌曰:“朝亦醉, 暮亦醉. 日日恆常醉, 政事日無次.”鄭譯奏之, 帝怒, 命賜杖二百四十而致死. 後更令中士皇甫猛歌, 猛歌又諷諫. 鄭譯又以奏之, 又賜猛杖一百二十. 是時下自公卿, 內及妃後, 鹹加棰楚, 上下愁怨. 及帝不豫, 而內外離心, 各求苟免. 隋高祖爲相, 又行寬大之典, 刪略舊律, 作《刑書要制》. 既成奏之, 靜帝下詔頒行. 諸有犯罪未科決者, 並依制處斷. 高祖既受周禪, 開皇元年, 乃詔尚書左仆射、勃海公高熲, 上柱國、沛公鄭譯, 上柱國、清河郡公楊素, 大理前少卿、平源縣公常明, 刑部侍郎、保城縣公韓浚, 比部侍郎李諤, 兼考功侍郎柳雄亮等, 更定新律, 奏上之. 其刑名有五:一曰死刑二, 有絞, 有斬. 二曰流刑三, 有一千裏、千五百裏、二千裏. 應配者, 一千裏居作二年, 一千五百裏居作二年半, 二千裏居作三年. 應住居作者, 三流俱役三年. 近流加杖一百, 一等加三十. 三曰徒刑五, 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四曰杖刑五, 自五十至於百. 五曰笞刑五, 自十至於五十. 而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 其流徒之罪皆減縱輕. 唯大逆謀反叛者, 父子兄弟皆斬, 家口沒官. 又置十惡之條, 多采後齊之制, 而頗有損益. 一曰謀反, 二曰謀大逆, 三曰謀叛, 四曰惡逆, 五曰不道, 六曰大不敬, 七曰不孝, 八曰不睦, 九曰不義, 十曰內亂. 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 雖會赦, 猶除名. 其在八議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 皆例減一等. 其品第九已上犯者, 聽贖. 應贖者, 皆以銅代絹. 贖銅一斤爲一負, 負十爲殿. 笞十者銅一斤, 加至杖百則十斤. 徒一年, 贖銅二十斤, 每等則加銅十斤, 三年則六十斤矣. 流一千裏, 贖銅八十斤, 每等則加銅十斤, 二千裏則百斤矣. 二死皆贖銅百二十斤. 犯私罪以官當徒者, 五品已上, 一官當徒二年;九品已上, 一官當徒一年;當流者, 三流同比徒三年. 若犯公罪者, 徒各加一年, 當流者各加一等. 其累徒過九年者, 流二千裏. 定訖, 詔頒之曰:“帝王作法, 沿革不同, 取適於時, 故有損益. 夫絞以致斃, 斬則殊刑, 除惡之體, 於斯已極. 梟首轘身, 義無所取, 不益懲肅之理, 徒表安忍之懷. 鞭之爲用, 殘剝膚體, 徹骨侵肌, 酷均臠切. 雖雲遠古之式, 事乖仁者之刑, 梟轘及鞭, 並令去也. 貴礪帶之書, 不當徒罰, 廣軒冕之廕, 旁及諸親. 流役六年, 改爲五載, 刑徒五歲, 變從三祀. 其餘以輕代重, 化死爲生, 條目甚多, 備於簡策. 宜班諸海內, 爲時軌範, 雜格嚴科, 並宜除削. 先施法令, 欲人無犯之心, 國有常刑, 誅而不怒之義. 措而不用, 庶或非遠, 萬方百辟, 知吾此懷.”自前代相承, 有司訊考, 皆以法外. 或有用大棒束杖, 車輻鞋底, 壓踝杖桄之屬, 楚毒備至, 多所誣伏. 雖文致於法, 而每有枉濫, 莫能自理. 至是盡除苛慘之法, 訊囚不得過二百, 枷杖大小, 鹹爲之程品, 行杖者不得易人. 帝又以律令初行, 人未知禁, 故犯法者眾. 又下吏承苛政之後, 務鍛煉以致人罪. 乃詔申敕四方, 敦理辭訟. 有枉屈縣不理者, 令以次經郡及州, 至省仍不理, 乃詣闕申訴. 有所未愜, 聽撾登聞鼓, 有司錄狀奏之. 帝又每季親錄囚徒. 常以秋分之前, 省閱諸州申奏罪狀. 三年, 因覽刑部奏, 斷獄數猶至萬條. 以爲律尚嚴密, 故人多陷罪. 又敕蘇威、牛弘等, 更定新律. 除死罪八十一條, 流罪一百五十四條, 徒杖等千餘條, 定留唯五百條. 凡十二卷. 一曰名例, 二曰衛禁, 三曰職制, 四曰戶婚, 五曰廄庫, 六曰擅興, 七曰賊盜, 八曰鬥訟, 九曰詐偽, 十曰雜律, 十一曰捕亡, 十二曰斷獄. 自是刑網簡要, 疏而不失. 於是置律博士弟子員. 斷決大獄, 皆先牒明法, 定其罪名, 然後依斷. 五年, 侍官慕容天遠糾都督田元冒請義倉, 事實, 而始平縣律生輔恩舞文陷天遠, 遂更反坐. 帝聞之, 乃下詔曰:“人命之重, 懸在律文, 刊定科條, 俾令易曉. 分官命職, 恆選循吏, 小大之獄, 理無疑舛. 而因襲往代, 別置律官, 報判之人, 推其爲首. 殺生之柄, 常委小人, 刑罰所以未清, 威福所以妄作, 爲政之失, 莫大於斯. 其大理律博士、尚書刑部曹明法、州縣律生, 並可停廢.”自是諸曹決事, 皆令具寫律文斷之. 六年, 敕諸州長史已下, 行參軍已上, 並令習律, 集京之日, 試其通不. 又詔免尉迥、王謙、司馬消難三道逆人家口之配沒者, 悉官酬贖, 使爲編戶. 因除孥戮相坐之法, 又命諸州囚有處死, 不得馳驛行決. 高祖性猜忌, 素不悅學, 既任智而獲大位, 因以文法自矜, 明察臨下. 恆令左右覘視內外, 有小過失, 則加以重罪. 又患令史贓汙, 因私使人以錢帛遺之, 得犯立斬. 每於殿廷打人, 一日之中, 或至數四. 嘗怒問事揮楚不甚, 即命斬之. 十年, 尚書左仆射高熲、治書侍禦史柳彧等諫, 以爲朝堂非殺人之所, 殿庭非決罰之地. 帝不納. 熲等乃盡詣朝堂請罪, 曰:“陛下子育群生, 務在去弊, 而百姓無知, 犯者不息, 致陛下決罰過嚴. 皆臣等不能有所裨益, 請自退屏, 以避賢路.”帝於是顧謂領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問其狀, 元舉手曰:“陛下杖大如指, 棰楚人三十者, 比常杖數百, 故多致死.”帝不懌, 乃令殿內去杖, 欲有決罰, 各付所由. 後楚州行參軍李君才上言帝寵高熲過甚, 上大怒, 命杖之, 而殿內無杖, 遂以馬鞭笞殺之. 自是殿內複置杖. 未幾怒甚, 又於殿庭殺人, 兵部侍朗馮基固諫, 帝不從, 竟於殿庭行決. 帝亦尋悔, 宣慰馮基, 而怒群僚之不諫者. 十二年, 帝以用律者多致踳駁, 罪同論異. 詔諸州死罪不得便決, 悉移大理案覆, 事盡然後上省奏裁. 十三年, 改徒及流並爲配防. 十五年制, 死罪者三奏而後決. 十六年, 有司奏合川倉粟少七千石, 命斛律孝卿鞫問其事, 以爲主典所竊. 複令孝卿馳驛斬之, 沒其家爲奴婢, 鬻粟以填之. 是後盜邊糧者, 一升已上皆死, 家口沒官. 上又以典吏久居其職, 肆情爲奸. 諸州縣佐史, 三年一代, 經任者不得重居之. 十七年, 詔又以所在官人, 不相敬憚, 多自寬縱, 事難克舉. 諸有殿失, 雖備科條, 或據律乃輕, 論情則重, 不即決罪, 無以懲肅. 其諸司屬官, 若有愆犯, 聽於律外斟酌決杖. 於是上下相驅, 迭行棰楚, 以殘暴爲幹能, 以守法爲懦弱. 是時帝意每尚慘急, 而奸回不止, 京市白日, 公行掣盜, 人間強盜, 亦往往而有. 帝患之, 問群臣斷禁之法, 楊素等未及言, 帝曰:“朕知之矣.”詔有能糾告者, 沒賊家產業, 以賞糾人. 時月之間, 內外寧息. 其後無賴之徒, 候富人子弟出路者, 而故遺物於其前, 偶拾取則擒以送官, 而取其賞. 大抵被陷者甚眾. 帝知之, 乃命盜一錢已上皆棄市. 行旅皆晏起早宿, 天下懍懍焉. 此後又定制, 行署取一錢已上, 聞見不告言者, 坐至死. 自此四人共盜一榱桷, 三人同竊一瓜, 事發即時行決. 有數人劫執事而謂之曰:“吾豈求財者邪?但爲枉人來耳. 而爲我奏至尊, 自古以來, 體國立法, 未有盜一錢而死也. 而不爲我以聞, 吾更來, 而屬無類矣.”帝聞之, 爲停盜取一錢棄市之法. 帝嘗發怒, 六月棒殺人. 大理少卿趙綽固爭曰:“季夏之月, 天地成長庶類. 不可以此時誅殺.”帝報曰:“六月雖曰生長, 此時必有雷霆. 天道既於炎陽之時震其威怒, 我則天而行, 有何不可!”遂殺之. 大理掌固來曠上封事, 言大理官司恩寬. 帝以曠爲忠直, 遣每旦於五品行中參見. 曠又告少卿趙綽濫免徒囚, 帝使信臣推驗, 初無阿曲. 帝又怒曠, 命斬之. 綽因固爭, 以爲曠不合死. 帝乃拂衣入閣, 綽又矯言, 臣更不理曠, 自有他事未及奏聞. 帝命引入閤, 綽再拜請曰:“臣有死罪三. 臣爲大理少卿, 不能制馭掌固, 使曠觸掛天刑, 死罪一也. 囚不合死, 而臣不能死爭, 死罪二也. 臣本無他事, 而妄言求入, 死罪三也.”帝解顏. 會獻皇後在坐, 帝賜綽二金杯酒, 飲訖, 並以杯賜之. 曠因免死, 配徒廣州. 帝以年齡晚暮, 尤崇尚佛道, 又素信鬼神. 二十年, 詔沙門道士壞佛像天尊, 百姓壞嶽瀆神像, 皆以惡逆論. 帝猜忌, 二朝臣僚, 用法尤峻. 禦史監師, 於元正日不劾武官衣劍之不齊者, 或以白帝, 帝謂之曰:“爾爲禦史, 何縱舍自由.”命殺之. 諫議大夫毛思祖諫, 又殺之. 左領軍府長史考校不平, 將作寺丞以諫麥簹遲晚, 武庫令以署庭荒蕪, 獨孤師以受蕃客鸚鵡, 帝察知, 並親臨斬決. 仁壽中, 用法益峻, 帝既喜怒不恆, 不複依准科律. 時楊素正被委任, 素又稟性高下, 公卿股栗, 不敢措言. 素於鴻臚少卿陳延不平, 經蕃客館, 庭中有馬屎, 又庶仆氈上樗蒲. 旋以白帝, 帝大怒曰:“主客令不灑掃庭內, 掌固以私戲汙敗官氈, 罪狀何以加此!”皆於西市棒殺, 而榜棰陳延, 殆至於斃. 大理寺丞楊遠、劉子通等, 性愛深文, 每隨牙奏獄, 能承順帝旨. 帝大悅, 並遣於殿庭三品行中供奉, 每有詔獄, 專使主之. 候帝所不快, 則案以重抵, 無殊罪而死者, 不可勝原. 遠又能附楊素, 每於途中接候, 而以囚名白之, 皆隨素所爲輕重. 其臨終赴市者, 莫不途中呼枉, 仰天而哭. 越公素侮弄朝權, 帝亦不之能悉. 煬帝即位, 以高祖禁網深刻, 又敕修律令, 除十惡之條. 時鬥稱皆小舊二倍, 其贖銅亦加二倍爲差. 杖百則三十斤矣. 徒一年者六十斤, 每等加三十斤爲差, 三年則一百八十斤矣. 流無異等, 贖二百四十斤. 二死同贖三百六十斤. 其實不異. 開皇舊制, X門子弟, 不得居宿衛近侍之官. 先是蕭嚴以叛誅, 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 家口籍沒. 嚴以中宮故, 君綽緣女入宮愛幸, 帝乃下詔革前制曰:“罪不及嗣, 既弘至孝之道, 恩由義斷, 以勸事君之節. 故羊鮒從戮, 彌見叔向之誠, 季布立勳, 無預丁公之禍, 用能樹聲往代, 貽範將來. 朕虛己爲政, 思遵舊典, 推心待物, 每從寬政. 六位成象, 美厥含弘, 一眚掩德, 甚非謂也. 諸犯罪被戮之門, 期已下親, 仍令合仕, 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三年, 新律成. 凡五百條, 爲十八篇. 詔施行之, 謂之《大業律》. 一曰名例, 二曰衛宮, 三曰違制, 四曰請求, 五曰戶, 六曰婚, 七曰擅興, 八曰告劾, 九曰賊, 十曰盜, 十一曰鬥, 十二曰捕亡, 十三曰倉庫, 十四曰廄牧, 十五曰關市, 十六曰雜, 十七曰詐偽, 十八曰斷獄. 其五刑之內, 降從輕典者, 二百餘條. 其枷杖決罰訊囚之制, 並輕於舊. 是時百姓久厭嚴刻, 喜於刑寬. 後帝乃外征四夷, 內窮嗜欲, 兵革歲動, 賦斂滋繁. 有司皆臨時迫脅, 苟求濟事, 憲章遐棄, 賄賂公行, 窮人無告, 聚爲盜賊. 帝乃更立嚴刑, 敕天下竊盜已上, 罪無輕重, 不待聞奏, 皆斬. 百姓轉相群聚, 攻剽城邑, 誅罰不能禁. 帝以盜賊不息, 乃益肆淫刑. 九年, 又詔爲盜者籍沒其家. 自是群賊大起, 郡縣官人, 又各專威福, 生殺任情矣. 及楊玄感反, 帝誅之, 罪及九族. 其尤重者, 行轘裂梟首之刑. 或磔而射之. 命公卿已下, 臠啖其肉. 百姓怨嗟, 天下大潰, 及恭帝即位, 獄訟有歸焉.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27 지22 백관지 중편 (0) | 2024.07.14 |
---|---|
[수서隋書] 권26 지21 백관지 상편 (0) | 2024.07.13 |
[수서隋書] 권24 지19 식화지 (0) | 2024.07.11 |
[수서隋書] 권23 지18 오행지 하편 (0) | 2024.07.10 |
[수서隋書] 권22 지17 오행지 상편 (0) | 2024.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