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法紫微以居中, 擬明堂而布政, 依分野而命國, 體眾星而效官, 動必順時, 教不違物, 故能成變化之道, 合陰陽之妙. 爰在庖犧, 仰觀俯察, 謂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 周於穹圓之度, 以麗十二位也. 在天成象, 示見吉凶. 五緯入房, 啟姬王之肇跡, 長星孛鬥, 鑒宋人之首亂, 天意人事, 同乎影響. 自夷王下堂而見諸侯, 赧王登台而避責, 《記》曰:“天子微, 諸侯僭.”於是師兵吞滅, 僵仆原野. 秦氏以戰國之餘, 怙茲凶暴, 小星交鬥, 長彗橫天. 漢高祖驅駕英雄, 墾除災害, 五精從歲, 七重暈畢, 含樞曾緬, 道不虛行. 自西京創制, 多曆年載. 世祖中興, 當塗馭物, 金行水德, 祗奉靈命, 玄兆著明, 天人不遠. 昔者滎河獻籙, 溫洛呈圖, 六爻摛範, 三光宛備, 則星官之書, 自黃帝始. 高陽氏使南正重司天, 北正黎司地, 帝堯乃命羲、和, 欽若昊天. 夏有昆吾, 殷有巫鹹, 周之史佚, 宋之子韋, 魯之梓慎, 鄭之裨灶, 魏有石氏, 齊有甘公, 皆能言天文、察微變者也. 漢之傳天數者, 則有唐都、李尋之倫. 光武時, 則有蘇伯況、郎雅光, 並能參伍天文, 發揚善道, 補益當時, 監垂來世. 而河、洛圖緯, 雖有星占星官之名, 未能盡列. 後漢張衡爲太史令, 鑄渾天儀, 總序經星, 謂之《靈憲》. 其大略曰:“星也者, 體生於地, 精發於天. 紫宮爲帝皇之居, 太微爲五帝之坐, 在野象物, 在朝象官. 居其中央, 謂之北鬥, 動系於占, 實司王命. 四布於方, 爲二十八星, 日月運行, 曆示休咎. 五緯經次, 用彰禍福, 則上天之心, 於是見矣. 中外之官, 常明者百有二十, 可名者三百二十, 爲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萬一千五百二十, 庶物蠢動, 鹹得系命.”而衡所鑄之圖, 遇亂堙滅, 星官名數, 今亦不存. 三國時, 吳太史令陳卓, 始列甘氏、石氏、巫鹹三家星官, 著於圖錄. 並注占贊, 總有二百五十四官, 一千二百八十三星, 並二十八宿及輔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 總二百八十三官, 一千五百六十五星. 宋元嘉中, 太史令錢樂之所鑄渾天銅儀, 以硃黑白三色, 用殊三家, 而合陳卓之數. 高祖平陳, 得善天官者周墳, 並得宋氏渾儀之器. 乃命庾季才等, 參校周、齊、梁、陳及祖恆、孫僧化官私舊圖, 刊其大小, 正彼疏密, 依准三家星位, 以爲蓋圖. 旁摛始分, 甄表常度, 並具赤黃二道, 內外兩規. 懸象著明, 纏離攸次, 星之隱顯, 天漢昭回, 宛若穹蒼, 將爲正範. 以墳爲太史令. 墳博考經書, 勤於教習, 自此太史觀生, 始能識天官. 煬帝又遣宮人四十人, 就太史局, 別詔袁充, 教以星氣, 業成者進內, 以參占驗雲. 史臣於觀台訪渾儀, 見元魏太史令晁崇所造者, 以鐵爲之, 其規有六. 其外四規常定, 一象地形, 二象赤道, 其餘象二極. 其內二規, 可以運轉, 用合八尺之管, 以窺星度. 周武帝平齊所得. 隋開皇三年, 新都初成, 以置諸觀台之上. 大唐因而用焉. 馬遷《天官書》及班氏所載, 妖星暈珥, 雲氣虹霓, 存其大綱, 未能備舉. 自後史官, 更無紀錄. 《春秋傳》曰:“公既視朔, 遂登觀台, 凡分至啟閉, 必書雲物.”神道司存, 安可誣也!今略舉其形名占驗, 次之經星之末雲.
○天體
古之言天者有三家, 一曰蓋天, 二曰宣夜, 三曰渾天. 蓋天之說, 即《周髀》是也. 其本庖犧氏立周天曆度, 其所傳則周公受於殷商, 周人志之, 故曰《周髀》. 髀, 股也;股者, 表也. 其言天似蓋笠, 地法覆槃, 天地各中高外下. 北極之下, 爲天地之中, 其地最高, 而滂沲四蕆, 三光隱映, 以爲晝夜. 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裏, 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裏, 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裏. 天地隆高相從, 日去地恆八萬裏. 日麗天而平轉, 分冬夏之間日所行道爲七衡六間. 每衡周徑裏數, 各依算術, 用句股重差, 推晷影極遊, 以爲遠近之數, 皆得於表股也, 故曰《周髀》. 又《周髀》家雲:“天圓如張蓋, 地方如棋局. 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 日月右行, 天左轉, 故日月實東行, 而天牽之以西沒. 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 磨左旋而蟻右去, 磨疾而蟻遲, 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 天形南高而北下, 日出高故見, 日入下故不見. 天之居如倚蓋, 故極在人北, 是其證也. 極在天之中, 而今在人北, 所以知天之形如倚蓋也. 日朝出陰中, 暮入陰中, 陰氣暗冥, 故從沒不見也. 夏時陽氣多, 陰氣少, 陽氣光明, 與日同暉, 故日出即見, 無蔽之者, 故夏日長也. 冬時陰氣多, 陽氣少, 陰氣暗冥, 掩日之光, 雖出猶隱不見, 故冬日短也.” 漢末, 揚子雲難蓋天八事, 以通渾天. 其一雲:“日之東行, 循黃道. 晝夜中規, 牽牛距北極南百一十度, 東井距北極南七十度, 並百八十度. 周三徑一, 二十八宿周天當五百四十度, 今三百六十度, 何也?”其二曰:“春秋分之日正出在卯, 入在酉, 而晝漏五十刻. 即天蓋轉, 夜當倍晝. 今夜亦五十刻, 何也?”其三曰:“日入而星見, 日出而不見, 即鬥下見日六月, 不見日六月. 北鬥亦當見六月, 不見六月. 今夜常見, 何也?”其四曰:“以蓋圖視天河, 起鬥而東入狼弧間, 曲如輪. 今視天河直如繩, 何也?”其五曰:“周天二十八宿, 以蓋圖視天, 星見者當少, 不見者當多. 今見與不見等, 何出入無冬夏, 而兩宿十四星當見, 不以日長短故見有多少, 何也?”其六曰:“天至高也, 地至卑也. 日托天而旋, 可謂至高矣. 縱人目可奪, 水與影不可奪也. 今從高山上, 以水望日, 日出水下, 影上行, 何也?”其七曰:“視物近則大, 遠則小. 今日與北鬥, 近我而小, 遠我而大, 何也?”其八曰:“視蓋與車輻間, 近杠轂即密, 益遠益疏. 今北極爲天杠轂, 二十八宿爲天輻. 以星度度天, 南方次地星間當數倍. 今交密, 何也?” 其後桓譚、鄭玄、蔡邕、陸績, 各陳《周髀》考驗天狀, 多有所違. 逮梁武帝於長春殿講義, 另擬天體, 全同《周髀》之文, 蓋立新意, 以排渾天之論而已. 宣夜之書, 絕無師法. 唯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 仰而瞻之, 高遠無極, 眼瞀精絕, 故蒼蒼然也. 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 俯察千仞之深穀而窈黑, 夫青非真色, 而黑非有體也. 日月眾星, 自然浮生虛空之中, 其行其止, 皆須氣焉.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 或順或逆, 伏見無常, 進退不同, 由乎無所根系, 故各異也. 故辰極常居其所, 而北鬥不與眾星西沒也.” 晉成帝鹹康中, 會稽虞喜因宣夜之說, 作《安天論》, 以爲“天高窮於無窮, 地深測於不測. 天確乎在上, 有常安之形, 地魄焉在下, 有居靜之體, 當相覆冒, 方則俱方, 圓則俱圓, 無方圓不同之義也. 其光曜布列, 各自運行, 猶江海之有潮汐, 萬品之有行藏也.”葛洪聞而譏之曰:“苟辰宿不麗於天, 天爲無用, 便可言無. 何必夏雲有之而不動乎?”由此而談, 葛洪可謂知言之選也. 喜族祖河間相聳, 又立《穹天論》雲:“天形穹隆如雞子幕, 其際周接四海之表, 浮乎元氣之上. 譬如覆奩以抑水而不沒者, 氣充其中故也. 日繞辰極, 沒西還東, 而不出入地中. 天之有極, 猶蓋之有鬥也. 天北下於地三十度, 極之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 人在卯酉之南十餘萬裏, 故鬥極之下, 不爲地中, 當對天地卯酉之位耳. 日行黃道繞極. 極北去黃道百一十五度, 南去黃道六十七度, 二至之所舍, 以爲長短也.”吳太常姚信, 造《昕天論》雲:“人爲靈蟲, 形最似天. 今人頤前侈臨胸, 而項不能覆背. 近取諸身, 故知天之體, 南低入地, 北則偏高也. 又冬至極低, 而天運近南, 故日去人遠, 而鬥去人近, 北天氣至, 故水寒也. 夏至極起, 而天運近北, 而鬥去人遠, 日去人近, 南天氣至, 故蒸熱也. 極之高時, 日行地中淺, 故夜短;天去地高, 故晝長也. 極之低時, 日行地中深, 故夜長;天去地下, 故晝短也.”自虞喜、虞聳、姚信, 皆好奇徇異之說, 非極數談天者也. 前儒舊說, 天地之體, 狀如鳥卵, 天包地外, 猶殼之裹黃, 周旋無端, 其形渾渾然, 故曰渾天. 又曰:“天表裏有水, 兩儀轉運, 各乘氣而浮, 載水而行.”漢王仲任, 據蓋天之說以駁渾儀, 雲:“舊說, 天轉從地下過. 今掘地一丈輒有水, 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然也. 日隨天而轉, 非入地. 夫人目所望, 不過十裏, 天地合矣. 實非合也, 遠使然耳. 今視日入, 非入也, 亦遠耳. 當日入西方之時, 其下之人亦將謂之爲中也. 四方之人, 各以其近者爲出, 遠者爲入矣. 何以明之?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 夜行於平地, 去人十裏, 火光滅矣. 非火滅也, 遠使然耳. 今日西轉不複見, 是火滅之類也. 日月不圓也, 望視之所以圓者, 去人遠也. 夫日, 火之精也;月, 水之精也. 水火在地不圓, 在天何故圓?”丹陽葛洪釋之曰: 《渾天儀注》雲:“天如雞子, 地如中黃, 孤居於天內, 天大而地小. 天表裏有水, 天地各乘氣而立, 載水而行.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又中分之, 則半覆地上, 半繞地下, 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 天轉如車轂之運也.”諸論天者雖多, 然精於陰陽者少. 張平子、陸公紀之徒, 鹹以爲推步七曜之道, 以度曆象昏明之證候, 校以四八之氣, 考以漏刻之分, 占咎影之往來, 求形驗於事情, 莫密於渾象也. 張平子既作銅渾天儀, 於密室中, 以漏水轉之, 與天皆合如符契也. 崔子玉爲其碑銘曰:“數術窮天地, 制作侔造化. 高才偉藝, 與神合契.”蓋由於平子渾儀及地動儀之有驗故也. 若天果如渾者, 則天之出入, 行於水中, 爲必然矣. 故《黃帝書》曰:“天在地外, 水在天外. 水浮天而載地者也.”又《易》曰:“時乘六龍.”夫陽爻稱龍, 龍者居水之物, 以喻天. 天陽物也, 又出入水中, 與龍相似, 故比以龍也. 聖人仰觀俯察, 審其如此. 故《晉》卦坤上離下, 以證日出於地也. 又《明夷》之卦離下坤上, 以證日入於地也. 又《需》卦乾下坎上, 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 天爲金, 金水相生之物也. 天出入水中, 當有何損, 而謂爲不可乎?然則天之出入水中, 無複疑矣. 又今視諸星出於東者, 初但去地小許耳. 漸而西行, 先經人上, 後遂轉西而下焉, 不旁旋也. 其先在西之星, 亦稍下而沒, 無北轉者. 日之出入亦然. 若謂天磨石轉者, 眾星日月, 宜隨天而回, 初在於東, 次經於南, 次到於西, 次及於北, 而複還於東, 不應橫過去也. 今日出於東, 冉冉轉上, 及其入西, 亦複漸漸稍下, 都不繞邊北去. 了了如此, 王生必固謂爲不然者, 疏矣. 今日徑千裏, 其中足以當小星之數十也. 若日以轉遠之故, 但當光曜不能複來照及人耳, 宜猶望見其體, 不應都失其所在也. 日光既盛, 其體又大於星. 今見極北之星, 而不見日之在北者, 明其不北行也. 若日以轉遠之故, 不複可見, 其比入之間, 應當稍小. 而日方入之時, 反乃更大, 此非轉遠之徵也. 王生以火炬喻日, 吾亦將借子之矛, 以刺子之盾焉. 把火之人, 去人轉遠, 其光轉微, 而日月自出至入, 不漸小也. 王生以火喻之, 謬矣. 又日之入西方, 視之稍稍去, 初尚有半, 如橫破鏡之狀, 須臾淪沒矣. 若如王生之言, 日轉北去者, 其北都沒之頃, 宜先如豎破鏡之狀, 不應如橫破鏡也. 如此言之, 日入北方, 不亦孤孑乎?又月之光微, 不及日遠矣. 月盛之時, 雖有重雲蔽之, 不見月體, 而夕猶朗然, 是月光猶從雲中而照外也. 日若繞西及北者, 其光故應如月在雲中之狀, 不得夜便大暗也. 又日入則星月出焉. 明知天以日月分主晝夜, 相代而照也. 若日常出者, 不應日亦入而星月出也. 又案河、洛之文, 皆雲水火者, 陰陽之餘氣也. 夫言餘氣, 則不能生日月可知也, 顧當言日精生火者可耳. 若水火是日月所生, 則亦何得盡如日月之圓乎?今火出於陽燧, 陽燧圓而火不圓也. 水出於方諸, 方諸方而水不方也. 又陽燧可以取火於日, 而無取日於火之理, 此則日精之生火明矣. 方諸可以取水於月, 無取月於水之道, 此則月精之生水了矣. 王生又雲:“遠故視之圓.”若審然者, 月初生之時及既虧之後, 何以視之不圓乎?而日食, 或上或下, 從側而起, 或如鉤至盡. 若遠視見圓, 不宜見其殘缺左右所起也. 此則渾天之體, 信而有徵矣. 宋何承天論渾天象體曰:“詳尋前說, 因觀渾儀, 研求其意, 有悟天形正圓, 而水居其半, 地中高外卑, 水周其下. 言四方者, 東曰昜穀, 日之所出, 西曰濛汜, 日之所入. 《莊子》又雲:‘北溟有魚, 化而爲鳥, 將徙於南溟. ’斯亦古之遺記, 四方皆水證也. 四方皆水, 謂之四海. 凡五行相生, 水生於金. 是故百川發源, 皆自山出, 由高趣下, 歸注於海. 日爲陽精, 光曜炎熾, 一夜入水, 所經焦竭. 百川歸注, 足以相補, 故旱不爲減, 浸不爲益.”又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四分之七十五. 天常西轉, 一日一夜, 過周一度. 南北二極, 相去一百一十六度、三百四分度之六十五強, 即天經也. 黃道袤帶赤道, 春分交於奎七度, 秋分交於軫十五度, 冬至鬥十四度半強, 夏至井十六度半. 從北極扶天而南五十五度強, 則居天四維之中, 最高處也, 即天頂也. 其下則地中也.”自外與王蕃大同. 王蕃《渾天說》, 具於《晉史》. 舊說渾天者, 以日月星辰, 不問春秋冬夏, 晝夜晨昏, 上下去地中皆同, 無遠近. 《列子》曰:“孔子東遊, 見兩小兒鬥. 問其故, 一小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 ’一小兒曰:‘我以爲日初出遠, 而日中時近也. ’言初出近者曰:‘日初出, 大如車蓋, 及其日中, 裁如盤蓋. 此不爲遠者小, 近者大乎?’言日初出遠者曰:‘日初出時, 滄滄涼涼, 及其中時, 熱如探湯. 此不爲近者熱, 遠者涼乎?’” 桓譚《新論》雲:“漢長水校尉平陵關子陽, 以爲日之去人, 上方遠而四傍近. 何以知之?星宿昏時出東方, 其間甚疏, 相離丈餘. 及夜半在上方, 視之甚數, 相離一二尺. 以准度望之, 逾益明白, 故知天上之遠於傍也. 日爲天陽, 火爲地陽. 地陽上升, 天陽下降. 今置火於地, 從傍與上, 診其熱, 遠近殊不同焉. 日中正在上, 覆蓋人, 人當天陽之沖, 故熱於始出時. 又新從太陰中來, 故複涼於其西在桑榆間也. 桓君山曰:子陽之言, 豈其然乎?” 張衡《靈台》曰:“日之薄地, 暗其明也. 由暗視明, 明無所屈, 是以望之若大. 方其中, 天地同明, 明還自奪, 故望之若小. 火當夜而揚光, 在晝則不明也. 月之於夜, 與日同而差微.” 晉著作郎陽平束皙, 字廣微, 以爲傍方與上方等. 傍視則天體存於側, 故日出時視日大也. 日無小大, 而所存者有伸厭. 厭而形小, 伸而體大, 蓋其理也. 又日始出時色白者, 雖大不甚, 始出時色赤者, 其大則甚, 此終以人目之惑, 無遠近也. 且夫置器廣庭, 則函牛之鼎如釜, 堂崇十仞, 則八尺之人猶短, 物有陵之, 非形異也. 夫物有惑心, 形有亂目, 誠非斷疑定理之主. 故仰遊雲以觀月, 月常動而雲不移;乘船以涉水, 水去而船不徙矣. 薑岌雲:“餘以爲子陽言天陽下降, 日下熱, 束皙言天體存於目, 則日大, 頗近之矣. 渾天之體, 圓周之徑, 詳之於天度, 驗之於晷影, 而紛然之說, 由人目也. 參伐初出, 在旁則其間疏, 在上則其間數. 以渾檢之, 度則均也. 旁之與上, 理無有殊也. 夫日者純陽之精也, 光明外曜, 以眩人目, 故人視日如小. 及其初出, 地有遊氣, 以厭日光, 不眩人目, 即日赤而大也. 無遊氣則色白, 大不甚矣. 地氣不及天, 故一日之中, 晨夕日色赤, 而中時日色白. 地氣上升, 蒙蒙四合, 與天連者, 雖中時亦赤矣. 日與火相類, 火則體赤而炎黃, 日赤宜矣. 然日色赤者, 猶火無炎也. 光衰失常, 則爲異矣.” 梁奉朝請祖恆曰: 自古論天者多矣, 而群氏糾紛, 至相非毀. 竊覽同異, 稽之典經, 仰觀辰極, 傍矚四維, 睹日月之升降, 察五星之見伏, 校之以儀象, 覆之以晷漏, 則渾天之理, 信而有徵. 輒遺眾說, 附渾儀雲. 《考靈曜》先儒求得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裏, 以晷影驗之, 失於過多. 既不顯求之術, 而虛設其數, 蓋誇誕之辭, 宜非聖人之旨也. 學者多固其說而未之革, 豈不知尋其理歟, 抑未能求其數故也?王蕃所考, 校之前說, 不啻減半. 雖非揆格所知, 而求之以理, 誠未能遙趣其實, 蓋近密乎?輒因王蕃天高數, 以求冬至、春分日高及南戴日下去地中數. 法, 令表高八尺與冬至影長一丈三尺, 各自乘, 並而開方除之爲法. 天高乘表高爲實, 實如法, 得四萬二千六百五十八裏有奇, 即冬至日高也. 以天高乘冬至影長爲實, 實如法, 得六萬九千三百二十裏有奇, 即冬至南戴日下去地中數也. 求春秋分數法, 令表高及春秋分影長五尺三寸九分, 各自乘, 並而開方除之爲法. 因冬至日高實, 而以法除之, 得六萬七千五百二裏有奇, 即春秋分日高也. 以天高乘春秋分影長實, 實如法而一, 得四萬五千四百七十九裏有奇, 即春秋分南戴日下去地中數也. 南戴日下, 所謂丹穴也. 推北極裏數法, 夜於地中表南, 傅地遙望北辰紐星之末, 令與表端參合. 以人目去表數及表高各自乘, 並而開方除之爲法. 天高乘表高數爲實, 實如法而一, 即北辰紐星高地數也. 天高乘人目去表爲實, 實如法, 即去北戴極下之數也. 北戴鬥極爲空桐. 日去赤道表裏二十四度, 遠寒近暑而中和. 二分之日, 去天頂三十六度. 日去地中, 四時同度, 而有寒暑者, 地氣上騰, 天氣下降, 故遠日下而寒, 近日下而暑, 非有遠近也. 猶火居上, 雖遠而炎, 在傍, 雖近而微. 視日在傍而大, 居上而小者, 仰矚爲難, 平觀爲易也. 由視有夷險, 非遠近之效也. 今懸珠於百仞之上, 或置之於百仞之前, 從而觀之, 則大小殊矣. 先儒弗斯取驗, 虛繁翰墨, 夷途頓轡, 雄辭析辯, 不亦迂哉!今大寒在冬至後二氣者, 寒積而未消也. 大暑在夏至後二氣者, 暑積而未歇也. 寒暑均和, 乃在春秋分後二氣者, 寒暑積而未平也. 譬之火始入室, 而未甚溫, 弗事加薪, 久而逾熾. 既已遷之, 猶有餘熱也.
○渾天儀
案《虞書》:“舜在〔璣玉衡, 以齊七政, ”則《考靈曜》所謂觀玉儀之遊, 昏明主時, 乃命中星者也. 〔璣中而星未中爲急, 急則日過其度, 月不及其宿. 〔璣未中而星中爲舒, 舒則日不及其度, 月過其宿. 〔璣中而星中爲調, 調則風雨時, 庶草蕃蕪, 而五穀登, 萬事康也. 所言〔璣者, 謂渾天儀也. 故《春秋文耀鉤》雲:“唐堯即位, 羲、和立渾儀.”而先儒或因星官書, 北鬥第二星名旋, 第三星名璣, 第五星名玉衡, 仍七政之言, 即以爲北鬥七星. 載筆之官, 莫之或辨. 史遷、班固, 猶且致疑. 馬季長創謂璣衡爲渾天儀. 鄭玄亦雲;“其轉運者爲璣, 其持正者爲衡, 皆以玉爲之. 七政者, 日月五星也. 以璣衡視其行度, 以觀天意也.”故王蕃雲:“渾天儀者, 羲、和之舊器, 積代相傳, 謂之璣衡. 其爲用也, 以察三光, 以分宿度者也. 又有渾天象者, 以著天體, 以布星辰. 而渾象之法, 地當在天中, 其勢不便, 故反觀其形, 地爲外匡, 於已解者, 無異在內. 詭狀殊體, 而合於理, 可謂奇巧. 然斯二者, 以考於天, 蓋密矣.”又雲:“古舊渾象, 以二分爲一度, 周七尺三寸半分. 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虞喜雲:“落下閎爲漢孝武帝於地中轉渾天, 定時節, 作《泰初曆》.”或其所制也. 漢孝和帝時, 太史揆候, 皆以赤道儀, 與天度頗有進退. 以問典星待詔姚崇等, 皆曰《星圖》有規法, 日月實從黃道. 官無其器. 至永元十五年, 詔左中郎將賈逵乃始造太史黃道銅儀. 至桓帝延熹七年, 太史令張衡更以銅制, 以四分爲一度, 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 亦於密室中以漏水轉之, 令司之者, 閉戶而唱之, 以告靈台之觀天者. 〔璣所加, 某星始見, 某星已中, 某星今沒, 皆如合符. 蕃以古制局小, 以布星辰, 相去稠概, 不得了察. 張衡所作, 又複傷大, 難可轉移. 蕃今所作, 以三分爲一度, 周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 長古法三尺六寸五分、四分分之一, 減衡法亦三尺六寸五分、四分分之一. 渾天儀法, 黃赤道各廣一度有半. 故今所作渾象, 黃赤道各廣四分半, 相去七寸二分. 又雲“黃赤二道, 相共交錯, 其間相去二十四度. 以兩儀准之, 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 又赤道見者, 常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又南北考之, 天見者亦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是以知天之體圓如彈丸, 南北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也. 而陸績所作渾象, 形如鳥卵, 以施二道, 不得如法. 若使二道同規, 則其間相去不得滿二十四度. 若令相去二十四度, 則黃道當長於赤道. 又兩極相去, 不翅八十二度半強. 案績說雲:‘天東西徑三十五萬七千裏, 直徑亦然. ’則績意亦以天爲正圓也. 器與言謬, 頗爲乖僻.”然則渾天儀者, 其制有機有衡. 既動靜兼狀, 以效二儀之情, 又周旋衡管, 用考三光之分. 所以揆正宿度, 准步盈虛, 求古之遺法也. 則先儒所言圓規徑八尺, 漢候台銅儀, 蔡邕所欲寢伏其下者是也. 梁華林重雲殿前所置銅儀, 其制則有雙環規相並, 間相去三寸許, 正豎當子午. 其子午之間, 應南北極之衡, 各合而爲孔, 以象南北樞. 植楗於前後以屬焉. 又有單橫規, 高下正當渾之半. 皆周市分爲度數;署以維辰之位, 以象地. 又有單規, 斜帶南北之中, 與春秋二分之日道相應. 亦周匝分爲度數, 而署以維辰, 並相連者. 屬楗植而不動. 其裏又有雙規相並, 如外雙規. 內徑八尺, 周二丈四尺, 而屬雙軸. 軸兩頭出規外各二寸許, 合兩爲一. 內有孔, 圓徑二寸許, 南頭入地下, 注於外雙規南樞孔中, 以象南極. 北頭出地上, 入於外雙規北樞孔中, 以象北極. 其運動得東西轉, 以象天行. 其雙軸之間, 則置衡, 長八尺, 通中有孔, 圓徑一寸. 當衡之半, 兩邊有關, 各注著雙軸. 衡即隨天象東西轉運, 又自於雙軸間得南北低仰. 所以准驗辰曆, 分考次度, 其於揆測, 唯所欲爲之者也. 檢其鐫題, 是偽劉曜光初六年, 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 則古之渾儀之法者也. 而宋禦史中丞何承天及太中大夫徐爰, 各著《宋史》, 鹹以爲即張衡所造. 其儀略舉天狀, 而不綴經星七曜. 魏、晉喪亂, 沉沒西戎. 義熙十四年, 宋高祖定鹹陽得之. 梁尚書沈約著《宋史》, 亦雲然, 皆失之遠矣. 後魏道武天興初, 命太史令晁崇修渾儀, 以觀星象. 十有餘載, 至明元永興四年壬子, 詔造太史候部鐵儀, 以爲渾天法, 考〔璣之正. 其銘曰;“於皇大代, 配天比祚. 赫赫明明, 聲烈遐布. 爰造茲器, 考正宿度. 貽法後葉, 永垂典故.”其制並以銅鐵, 唯志星度以銀錯之. 南北柱曲抱雙規, 東西柱直立, 下有十字水平, 以植四柱. 十字之上, 以龜負雙規. 其餘皆與劉曜儀大同. 即今太史候台所用也.
○渾天象
渾天象者, 其制有機而無衡, 梁末秘府有, 以木爲之. 其圓如丸, 其大數圍. 南北兩頭有軸. 遍體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黃赤二道及天漢等. 別爲橫規環, 以匡其外. 高下管之, 以象地. 南軸頭入地, 注於南植, 以象南極. 北軸頭出於地上, 注於北植, 以象北極. 正東西運轉. 昏明中星, 既其應度, 分至氣節, 亦驗, 在不差而已. 不如渾儀, 別有衡管, 測揆日月, 分步星度者也. 吳太史令陳苗雲:“先賢制木爲儀, 名曰渾天.”即此之謂耶?由斯而言, 儀象二器, 遠不相涉. 則張衡所造, 蓋亦止在渾象七曜, 而何承天莫辨儀象之異, 亦爲乖失. 宋文帝以元嘉十三年詔太史更造渾儀. 太史令錢樂之依案舊說, 采效儀象, 鑄銅爲之. 五分爲一度, 徑六尺八分少, 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 地在天內, 不動. 立黃赤二道之規, 南北二極之規, 布列二十八宿、北鬥極星. 置日月五星於黃道上. 爲之杠軸, 以象天運. 昏明中星, 與天相符. 梁末, 置於文德殿前. 至如斯制, 以爲渾儀, 儀則內闕衡管. 以爲渾象, 而地不在外. 是參兩法, 別爲一體. 就器用而求, 猶渾象之流, 外內天地之狀, 不失其位也. 吳時又有葛衡, 明達天官, 能爲機巧. 改作渾天, 使地居於天中. 以機動之, 天動而地止, 以上應晷度, 則樂之之所放述也. 到元嘉十七年, 又作小渾天, 二分爲一度, 徑二尺二寸, 周六尺六寸. 安二十八宿中外官星備足. 以白青黃等三色珠爲三家星. 其日月五星, 悉居黃道. 亦象天運, 而地在其中. 宋元嘉所造儀象器, 開皇九年平陳後, 並入長安. 大業初, 移於東都觀象殿.
○蓋圖
晉侍中劉智雲:“顓頊造渾儀, 黃帝爲蓋天.”然此二器, 皆古之所制, 但傳說義者, 失其用耳. 昔者聖王正曆明時, 作圓蓋以圓列宿. 極在其中, 回之以觀天象. 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以定日數. 日行於星紀, 轉回右行, 故圓規之, 以爲日行道. 欲明其四時所在, 故於春也, 則以青爲道;於夏也, 則以赤爲道;於秋也, 則以白爲道;於冬也, 則以黑爲道. 四季之末, 各十八日, 則以黃爲道. 蓋圖已定, 仰觀雖明, 而未可正昏明, 分晝夜, 故作渾儀, 以象天體. 今案自開皇已後, 天下一統, 靈台以後魏鐵渾天儀, 測七曜盈縮, 以蓋圖列星坐, 分黃赤二道距二十八宿分度, 而莫有更爲渾象者矣. 仁壽四年, 河間劉焯造《皇極曆》, 上啟於東宮. 論渾天雲: 璿璣玉衡, 正天之器, 帝王欽若, 世傳其象. 漢之孝武, 詳考律曆, 糾落下閎、鮮於妄人等, 共所營定. 逮於張衡, 又尋述作, 亦其體制, 不異閎等. 雖閎制莫存, 而衡造有器. 至吳時, 陸績、王蕃, 並要修鑄. 績小有異, 蕃乃事同. 宋有錢樂之, 魏初晁崇等, 總用銅鐵, 小大有殊, 規域經模, 不異蕃造. 觀蔡邕《月令章句》, 鄭玄注《考靈曜》, 勢同衡法, 迄今不改. 焯以愚管, 留情推測, 見其數制, 莫不違爽. 失之千裏, 差若毫厘, 大象一乖, 餘何可驗. 況赤黃均度, 月無出入, 至所恆定, 氣不別衡. 分刻本差, 輪回守故. 其爲疏謬, 不可複言. 亦既由理不明, 致使異家間出. 蓋及宣夜, 三說並驅, 平、昕、安、穹, 四天騰沸. 至當不二, 理唯一揆, 豈容天體, 七種殊說?又影漏去極, 就渾可推, 百骸共體, 本非異物. 此真已驗, 彼偽自彰, 豈朗日未暉, 爝火不息, 理有而闕, 詎不可悲者也?昔蔡邕自朔方上書曰:“以八尺之儀, 度知天地之象, 古有其器, 而無其書. 常欲寢伏儀下, 案度成數, 而爲立說.”邕以負罪朔裔, 書奏不許. 邕若蒙許, 亦必不能. 邕才不逾張衡, 衡本豈有遺思也?則有器無書, 觀不能悟. 焯今立術, 改正舊渾. 又以二至之影, 定去極晷漏, 並天地高遠, 星辰運周, 所宗有本, 皆有其率. 祛今賢之巨惑, 稽往哲之群疑, 豁若雲披, 朗如霧散. 爲之錯綜, 數卷已成, 待得影差, 謹更啟送. 又雲:“《周官》夏至日影, 尺有五寸. 張衡、鄭玄、王番、陸績先儒等, 皆以爲影千裏差一寸. 言南戴日下萬五千裏, 表影正同, 天高乃異. 考之算法, 必爲不可. 寸差千裏, 亦無典說, 明爲意斷, 事不可依. 今交、愛之州, 表北無影, 計無萬裏, 南過戴日. 是千裏一寸, 非其實差. 焯今說渾, 以道爲率, 道裏不定, 得差乃審. 既大聖之年, 升平之日, 厘改群謬, 斯正其時. 請一水工並解算術士, 取河南、北平地之所, 可量數百裏, 南北使正. 審時以漏, 平地以繩, 隨氣至分, 同日度影. 得其差率, 裏即可知. 則天地無所匿其形, 辰象無所逃其數, 超前顯聖, 效象除疑. 請勿以人廢言.”不用. 至大業三年, 敕諸郡測影, 而焯尋卒, 事遂寢廢.
○地中
《周禮·大司徒職》:“以土圭之法, 測土深, 正日景, 以求地中.”此則渾天之正說, 立儀象之大本. 故雲:“日南則景短多暑, 日北則景長多寒, 日東則景夕多風, 日西則景朝多陰. 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 謂之地中. 天地之所合也. 四時之所交也, 風雨之所會也, 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 乃建王國焉.”又《考工記·匠人》:“建國, 水地以縣. 置S以縣, 眡以景. 爲規, 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 晝參諸日中之景, 夜考之極星, 以正朝夕.”案土圭正影, 經文闕略, 先儒解說, 又非明審. 祖恆錯綜經注, 以推地中. 其法曰:“先驗昏旦, 定刻漏, 分辰次. 乃立儀表於准平之地, 名曰南表. 漏刻上水, 居日之中, 更立一表於南表影末, 名曰中表. 夜依中表, 以望北極樞, 而立北表, 令參相直. 三表皆以懸准定, 乃觀. 三表直者, 其立表之地, 即當子午之正. 三表曲者, 地偏僻. 每觀中表, 以知所偏. 中表在西, 則立表處在地中之西, 當更向東求地中. 若中表在東, 則立表處在地中之東也, 當更向西求地中. 取三表直者, 爲地中之正. 又以春秋二分之日, 旦始出東方半體, 乃立表於中表之東, 名曰東表. 令東表與日及中表參相直. 視日之夕, 日入西方半體, 又立表於中表之西, 名曰西表. 亦從中表西望西表及日, 參相直. 乃觀三表直者, 即地南北之中也. 若中表差近南, 則所測之地在卯酉之南. 中表差在北, 則所測之地在卯酉之北. 進退南北, 求三表直正東西者, 則其地處中, 居卯酉之正也.”
○晷影
昔者周公測晷影於陽城, 以參考曆紀. 其於《周禮》, 在《大司徒之職》:“以土圭之法, 測土深, 正日景, 以求地中. 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 則天地之所合, 四時之所交. 百物阜安, 乃建王國.”然則日爲陽精, 玄象之著然者也. 生靈因之動息, 寒暑由其遞代. 觀陰陽之升降, 揆天地之高遠, 正位辨方, 定時考閏, 莫近於茲也.法簡略, 旨趣難究, 術家考測, 互有異同. 先儒皆雲:“夏至立八尺表於陽城, 其影與土圭等.”案《尚書考靈曜》稱:“日永, 景尺五寸;日短, 景尺三寸.”《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 樹八尺之表, 日中視其晷景長短, 以占和否. 夏至景一尺四寸八分, 冬至一丈三尺.”《周髀》雲:“成周土中, 夏至景一尺六寸, 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劉向《鴻範傳》曰:“夏至景長一尺五寸八分, 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 春秋二分, 景七尺三寸六分.”後漢《四分曆》、魏《景初曆》、宋《元嘉曆》、大明祖沖之曆, 皆與《考靈曜》同. 漢、魏及宋, 所都皆別, 四家曆法, 候影則齊. 且緯候所陳, 恐難依據. 劉向二分之影, 直以率推, 非因表候定其長短. 然尋晷影尺丈, 雖有大較, 或地域不改, 而分寸參差, 或南北殊方, 而長短維一. 蓋術士未能精驗, 馮占所以致乖. 今刪其繁雜, 附於此雲. 梁天監中, 祖恆造八尺銅表, 其下與圭相連. 圭上爲溝, 置水, 以取平正. 揆測日晷, 求其盈縮. 至大同十年, 太史令虞廣刂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影. 夏至一尺三寸二分, 冬至一丈三尺七分, 立夏、立秋二尺四寸五分, 春分、秋分五尺三寸九分. 陳氏一代, 唯用梁法. 齊神武以洛陽舊器並徙鄴中, 以暨文宣受終, 竟未考驗. 至武平七年, 訖幹景禮始薦劉孝孫、張孟賓等於後主. 劉、張建表測影, 以考分至之氣. 草創未就, 仍遇朝亡. 周自天和以來, 言曆者紛紛複出. 亦驗二至之影, 以考曆之精粗. 及高祖踐極之後, 大議造曆. 張胄玄兼明揆測, 言日長之瑞. 有詔司存, 而莫能考決. 至開皇十九年, 袁充爲太史令, 欲成胄玄舊事, 複表曰:“隋興已後, 日景漸長. 開皇元年冬至之影, 長一丈二尺七寸二分, 自爾漸短. 至十七年冬至影, 一丈二尺六寸三分. 四年冬至, 在洛陽測影, 長一丈二尺八寸八分. 二年夏至影, 一尺四寸八分, 自爾漸短. 至十六年夏至影, 一尺四寸五分. 其十八年冬至, 陰雲不測. 元年、十七年、十八年夏至, 亦陰雲不測. 《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 日至之影, 尺有五寸. 鄭玄雲:‘冬至之景, 一丈三尺. ’今十六年夏至之影, 短於舊五分, 十七年冬至之影, 短於舊三寸七分. 日去極近, 則影短而日長;去極遠, 則影長而日短. 行內道則去極近, 行外道則去極遠. 《堯典》雲:‘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 ’據昴星昏中, 則知堯時仲冬, 日在須女十度. 以曆數推之, 開皇以來冬至, 日在鬥十一度, 與唐堯之代, 去極俱近. 謹案《元命包》雲:‘日月出內道, 〔璣得其常, 天帝崇靈, 聖王初功. ’京房《別對》曰:‘太平日行上道, 升平日行次道, 霸代日行下道. ’伏惟大隋啟運, 上感乾元, 影短日長, 振古希有.”是時廢庶人勇, 晉王廣初爲太子, 充奏此事, 深合時宜. 上臨朝謂百官曰:“景長之慶, 天之祐也. 今太子新立, 當須改元, 宜取日長之意, 以爲年號.”由是改開皇二十一年爲仁壽元年. 此後百工作役, 並加程課, 以日長故也. 皇太子率百官詣闕陳賀. 案日徐疾盈縮無常, 充等以爲祥瑞, 大爲議者所貶. 又《考靈曜》、《周髀》張衡《靈憲》及鄭玄注《周官》, 並雲:“日影於地, 千裏而差一寸.”案宋元嘉十九年壬午, 使使往交州測影. 夏至之日, 影出表南三寸二分. 何承天遙取陽城, 雲夏至一尺五寸. 計陽城去交州, 路當萬裏, 而影實差一尺八寸二分. 是六百裏而差一寸也. 又當梁大同中, 二至所測, 以八尺表率取之, 夏至當一尺一寸七分強. 後魏信都芳注《周髀四術》, 稱永平元年戊子, 當梁天監之七年, 見洛陽測影, 又見公孫崇集諸朝士, 共觀秘書影. 同是夏至日, 其中影皆長一尺五寸八分. 以此推之, 金陵去洛, 南北略當千裏, 而影差四寸. 則二百五十裏而影差一寸也. 況人路迂回, 山川登降, 方於鳥道, 所校彌多, 則千裏之言, 未足依也. 其揆測參差如此, 故備論之.
○漏刻
昔黃帝創觀漏水, 制器取則, 以分晝夜. 其後因以命官, 《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 其法, 總以百刻, 分於晝夜. 冬至晝漏四十刻, 夜漏六十刻. 夏至晝漏六十刻, 夜漏四十刻. 春秋二分, 晝夜各五十刻. 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 既沒後二刻半乃昏. 減夜五刻, 以益晝漏, 謂之昏旦. 漏刻皆隨氣增損. 冬夏二至之間, 晝夜長短, 凡差二十刻. 每差一刻爲一箭. 冬至互起其首, 凡有四十一箭. 晝有朝, 有禺, 有中, 有晡, 有夕. 夜有甲、乙、丙、丁、戊. 昏旦有星中. 每箭各有其數, 皆所以分時代守, 更其作役. 漢興, 張蒼因循古制, 猶多疏闊. 及孝武考定星曆, 下漏以追天度, 亦未能盡其理. 劉向《鴻範傳》記武帝時所用法雲:“冬夏二至之間, 一百八十餘日, 晝夜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後, 九日而增損一刻焉. 至哀帝時, 又改用晝夜一百二十刻, 尋亦寢廢. 至王莽竊位, 又遵行之. 光武之初, 亦以百刻九日加減法, 編於《甲令》, 爲《常符漏品》. 至和帝永元十四年, 霍融上言:“官曆率九日增減一刻, 不與天相應. 或時差至二刻半, 不如夏曆漏刻, 隨日南北爲長短.”乃詔用夏曆漏刻. 依日行黃道去極, 每差二度四分, 爲增減一刻. 凡用四十八箭, 終於魏、晉, 相傳不改. 宋何承天以月蝕所在, 當日之衡, 考驗日宿, 知移舊六度. 冬至之日, 其影極長, 測量晷度, 知冬至移舊四日. 前代諸漏, 春分晝長, 秋分晝短, 差過半刻. 皆由氣日不正, 所以而然. 遂議造漏法. 春秋二分, 昏旦晝夜漏各五十五刻. 齊及梁初, 因循不改. 至天監六年, 武帝以晝夜百刻, 分配十二辰, 辰得八刻, 仍有餘分. 乃以晝夜爲九十六刻, 一辰有全刻八焉. 至大同十年, 又改用一百八刻. 依《尚書考靈曜》晝夜三十六頃之數, 因而三之. 冬至晝漏四十八刻, 夜漏六十刻. 夏至晝漏七十刻, 夜漏三十八刻. 春秋二分, 晝漏六十刻, 夜漏四十八刻. 昏旦之數各三刻. 先令祖恆爲《漏經》, 皆依渾天黃道日行去極遠近, 爲用箭日率. 陳文帝天嘉中, 亦命舍人硃史造漏, 依古百刻爲法. 周、齊因循魏漏. 晉、宋、梁大同, 並以百刻分於晝夜. 隋初, 用周朝尹公正、馬顯所造《漏經》. 至開皇十四年, 鄜州司馬袁充上晷影漏刻. 充以短影平儀, 均布十二辰, 立表, 隨日影所指辰刻, 以驗漏水之節. 十二辰刻, 互有多少, 時正前後, 刻亦不同. 其二至二分用箭辰刻之法, 今列之雲. 冬至:日出辰正, 入申正, 晝四十刻, 夜六十刻. 子、醜、亥各二刻, 寅、戌各六刻, 卯、酉各十三刻, 辰、申各十四刻, 巳、未各十刻, 午八刻. 右十四日改箭. 春秋二分:日出卯正, 入酉正, 晝五十刻, 夜五十刻. 子四刻, 醜、亥七刻, 寅、戌九刻, 卯、酉十四刻, 辰、申九刻, 巳、未七刻, 午四刻. 右五日改箭. 夏至:日出寅正, 入戌正, 晝六十刻, 夜四十刻. 子八刻, 醜、亥十刻, 寅、戌十四刻, 卯、酉十三刻, 辰、申六刻, 巳、未二刻, 午二刻. 右一十九日, 加減一刻, 改箭. 袁充素不曉渾天黃道去極之數, 苟役私智, 變改舊章, 其於施用, 未爲精密. 開皇十七年, 張胄玄用後魏渾天鐵儀, 測知春秋二分, 日出卯酉之北, 不正當中. 與何承天所測頗同, 皆日出卯三刻五十五分, 入酉四刻二十五分. 晝漏五十刻十一分, 夜漏四十九刻四十分, 晝夜差六十分刻之四十. 仁壽四年, 劉焯上《皇極曆》, 有日行遲疾, 推二十四氣, 皆有盈縮定日. 春秋分定日, 去冬至各八十八日有奇, 去夏至各九十三日有奇. 二分定日, 晝夜各五十刻. 又依渾天黃道, 驗知冬至夜漏五十九刻、一百分刻之八十六, 晝漏四十刻一十四分, 夏至晝漏五十九刻八十六分, 夜漏四十刻一十四分. 冬夏二至之間, 晝夜差一十九刻、一百分刻之七十二. 胄玄及焯漏刻, 並不施用. 然其法制, 皆著在曆術, 推驗加時, 最爲詳審. 大業初, 耿詢作古欹器, 以漏水注之, 獻於煬帝. 帝善之, 因令與宇文愷依後魏道士李蘭所修道家上法稱漏制, 造稱水漏器, 以充行從. 又作候影分箭上水方器, 置於東都乾陽殿前鼓下司辰. 又作馬上漏刻, 以從行辨時刻. 揆日晷, 下漏刻, 此二者, 測天地正儀象之本也. 晷漏沿革, 今古大殊, 故列其差, 以補前闕.
○經星中宮
北極五星, 鉤陳六星, 皆在紫宮中. 北極, 辰也. 其紐星, 天之樞也. 天運無窮, 三光迭耀, 而極星不移. 故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賈逵、張衡、蔡邕、王蕃、陸績, 皆以北極紐星爲樞, 是不動處也. 祖恆以儀准候不動處, 在紐星之末, 猶一度有餘. 北極大星, 太一之座也. 第一星主月, 太子也. 第二星主日, 帝王也. 第三星主五星, 庶子也. 所謂第二星者, 最赤明者也. 北極五星, 最爲尊也. 中星不明, 主不用事. 右星不明, 太子憂. 鉤陳, 後宮也, 太帝之正妃也, 太帝之坐也. 北四星曰女禦宮, 八十一禦妻之象也. 鉤陳口中一星, 曰天皇太帝. 其神曰耀魄寶, 主禦群靈, 秉萬神圖. 抱極樞四星曰四輔, 所以輔佐北極, 而出度授政也. 太帝上九星曰華蓋, 蓋所以覆蔽太帝之坐也. 又九星直曰杠. 蓋下五星曰五帝內坐, 設敘順, 帝所居也. 客犯紫宮中坐, 大臣犯主. 華蓋杠旁六星曰六甲, 可以分陰陽而紀節候, 故在帝旁, 所以布政教而授人時也. 極東一星曰柱下史, 主記過.者有左右史, 此之象也. 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婦人之微者, 主傳漏. 故漢有侍史. 傳舍九星在華蓋上, 近河, 賓客之館, 主胡人入中國. 客星守之, 備奸使, 亦曰胡兵起. 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 禦官也, 一曰司馬, 或曰伯樂. 星亡, 馬大貴. 西河中九星如鉤狀, 曰鉤星, 伸則地動. 天一一星, 在紫宮門右星南, 天帝之神也, 主戰鬥, 知人吉凶者也. 太一一星, 在天一南, 相近, 亦天帝神也, 主使十六神, 知風雨水旱, 兵革饑饉, 疾疫災害所生之國也. 紫宮垣十五星, 其西蕃七, 東蕃八, 在北鬥北. 一曰紫微, 太帝之坐也, 天子之常居也, 主命, 主度也. 一曰長垣, 一曰天營, 一曰旗星, 爲蕃衛, 備蕃臣也. 宮闕兵起, 旗星直, 天子出, 自將宮中兵. 東垣下五星曰天柱, 建政教, 懸圖法之所也. 常以朔望日懸禁令於天柱, 以示百司. 《周禮》以正歲之月, 懸法象魏, 此之類也. 門內東南維五星曰尚書, 主納言, 夙夜諮謀, 龍作納言, 此之象也. 尚書西二星曰陰德、陽德, 主周急振無. 宮門左星內二星曰大理, 主平刑斷獄也. 門外六星曰天床, 主寢舍, 解息燕休. 西南角外二星曰內廚, 主六宮之飲食, 主後夫人與太子宴飲. 東北維外六星曰天廚, 主盛饌. 北鬥七星, 輔一星在太微北, 七政之樞機, 陰陽之元本也, 故運乎天中, 而臨制四方, 以建四時而均五行也. 魁四星爲〔璣, 杓三星爲玉衡. 又象號令之主, 又爲帝車, 取乎運動之義也. 又魁第一星曰天樞, 二曰〔, 三曰璣, 四曰權, 五曰玉衡, 六曰開陽, 七曰搖光. 一至四爲魁, 五至七爲杓. 樞爲天, 〔爲地, 璣爲人, 權爲時, 玉衡爲音, 開陽爲律, 搖光爲星. 石氏雲:“第一曰正星, 主陽德, 天子之象也. 二曰法星, 主陰刑, 女主之位也. 三曰令星, 主禍害也. 四曰伐星, 主天理, 伐無道. 五曰殺星, 主中央, 助四旁, 殺有罪. 六曰危星, 主天倉五穀. 七曰部星, 亦曰應星, 主兵.”又雲:“一主天, 二主地, 三主火, 四主水, 五主土, 六主木, 七主金.”又曰:“一主秦, 二主楚, 三主梁, 四主吳, 五主趙, 六主燕, 七主齊.” 魁中四星, 爲貴人之牢, 曰天理也. 輔星傅乎開陽, 所以佐鬥成功也. 又曰:“主危正, 矯不平.”又曰:“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 其國昌. 不明, 國殃. 鬥旁欲多星則安, 鬥中少星則人恐上, 天下多訟法者. 無星二十日. 有輔星明而鬥不明, 臣強主弱. 半明輔不明, 主強臣弱也. 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 皆曰三公, 宣德化, 調七政, 和陰陽之官也. 文昌六星, 在北鬥魁前, 天之六府也, 主集計天道. 一曰上將, 大將建威武. 二曰次將, 尚書正左右. 三曰貴相, 太常理文緒. 四曰司祿、司中, 司隸賞功進. 五曰司命、司怪, 太史主滅咎. 六曰司寇, 大理佐理寶. 所謂一者, 起北鬥魁前, 近內階者也. 明潤, 大小齊, 天瑞臻. 文昌北六星曰內階, 天皇之陛也. 相一星在北鬥南. 相者總領百司而掌邦教, 以佐帝王, 安邦國, 集眾事也. 其明吉. 太陽守一星, 在相西, 大將大臣之象也, 主戒不虞, 設武備也. 非其常, 兵起. 西北四星曰勢. 勢, 腐刑人也. 天牢六星在北鬥魁下, 貴人之牢也, 主愆過, 禁暴淫. 太微, 天子庭也, 五帝之坐也, 亦十二諸侯府也. 其外蕃, 九卿也. 一曰太微爲衡. 衡, 主平也. 又爲天庭, 理法平辭, 監升授德, 列宿受符, 諸神考節, 舒情稽疑也. 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 東曰左執法, 廷尉之象也. 西曰右執法, 禦史大夫之象也. 執法, 所以舉刺凶奸者也. 左執法之東, 左掖門也. 右執法之西, 右掖門也. 東蕃四星, 南第一曰上相, 其北東太陽門也. 第二星曰次相, 其北中華東門也. 第三星曰次將, 其北東太陰門也. 第四星曰上將. 所謂四輔也. 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將, 其北西太陽門也. 第二星曰次將, 其北中華西門也. 第三曰次相, 其北西太陰門也. 第四星曰上相. 亦四輔也. 東西蕃有芒及搖動者, 諸侯謀天子也. 執法移則刑罰尤急. 月、五星所犯中坐, 成刑. 月、五星入太微軌道, 吉. 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 天子布政之宮也. 明堂西三星曰靈台, 觀台也.觀雲物, 察符瑞, 候災變也. 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 主贊賓客也. 謁者東北三星曰三公內坐, 朝會之所居也. 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內坐, 主治萬事. 九卿西五星曰內五諸侯, 內侍天子, 不之國者也. 辟雍之禮得, 則太微諸侯明. 黃帝坐一星, 在太微中, 含樞紐之神也. 天子動得天度, 止得地意, 從容中道, 則太微五帝坐明, 坐以光. 黃帝坐不明, 人主求賢士以輔法, 不然則奪勢. 又曰太微五坐小弱青黑, 天子國亡. 四帝坐四星, 四星夾黃帝坐. 東方星, 蒼帝靈威仰之神也. 南方星, 赤帝熛怒之神也. 西方星, 白帝招距之神也. 北方星, 黑帝葉光紀之神也. 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 帝儲也. 太子北一星曰從官, 侍臣也. 帝坐東北一星曰幸臣. 屏四星在端門之內, 近右執法. 屏, 所以壅蔽帝庭也. 執法主刺舉, 臣尊敬君上, 則星光明潤澤. 郎位十五星, 在帝坐東北, 一曰依烏, 郎位也. 周官之元士, 漢官之光祿、中散、諫議、議郎、三署郎中, 是其職也. 或曰今之尚書也. 郎位主衛守也. 其星明, 大臣有劫主. 又曰客犯上. 其星不具, 後死, 幸臣誅. 客星入之, 大臣爲亂. 郎將一星在郎位北, 主閱具, 所以爲武備也. 武賁一星, 在太微西蕃北, 下台南, 靜室旄頭之騎官也. 常陳七星, 如畢狀, 在帝坐北, 天子宿衛武賁之土, 以設強毅也. 星搖動, 天子自出, 明則武兵用, 微則武兵弱. 三台六星, 兩兩而居, 起文昌, 列招搖、太微. 一曰天柱, 三公之位也. 在天曰三台, 主開德宣符也. 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 爲司命, 主壽. 次二星曰中台, 爲司中, 主宗. 東二星曰下台, 爲司祿, 主兵, 所以昭德塞違也. 又曰三台爲天階, 太一躡以上下. 一曰泰階, 上星爲天子, 下星爲女主;中階, 上星爲諸侯三公, 下星爲卿大夫;下階, 上星爲士, 下星爲庶人. 所以和陰陽而理萬物也. 其星有變, 各以所主占人. 君臣和集, 如其常度. 南四星曰內平, 近職執法平罪之官也. 中台之北一星曰大尊, 貴戚也. 下台南一星曰武賁, 衛官也. 攝提六星, 直鬥杓之南, 主建時節, 伺禨祥. 攝提爲楯, 以夾擁帝席也, 主九卿. 明大, 三公恣, 客星入之, 聖人受制. 西三星曰周鼎, 主流亡. 大角一星, 在攝提間. 大角者, 天王座也. 又爲天棟, 正經紀. 北三星曰帝席, 主宴獻酬酢. 梗河三星, 在大角北. 梗河者, 天矛也. 一曰天鋒, 主胡兵. 又爲喪, 故其變動應以兵喪也. 星亡, 其國有兵謀. 招搖一星在其北, 一曰矛楯, 主胡兵. 占與梗河略相類也. 招搖與北鬥杓間曰天庫. 星去其所, 則有庫開之祥也. 招搖欲與棟星、梗河、北鬥相應, 則胡常來受命於中國. 招搖明而不正, 胡不受命. 玄戈二星, 在招搖北. 玄戈所主, 與招搖同. 或雲主北夷. 客星守之, 胡大敗. 天槍三星, 在北鬥杓東. 一曰天鉞, 天之武備也. 故在紫宮之左, 所以禦難也. 女床三星, 在其北, 後宮禦也, 主女事. 天棓五星, 在女床北, 天子先驅也, 主忿爭與刑罰, 藏兵, 亦所以禦難也. 槍棓皆以備非常也. 一星不具, 國兵起. 東七星曰扶筐, 盛桑之器, 主勸蠶也. 七公七星, 在招搖東, 天之相也, 三公之象, 主七政. 貫索九星在其前, 賤人之牢也. 一曰連索, 一曰運營, 一曰天牢, 主法律, 禁暴強也. 牢口一星爲門, 欲其開也. 九星皆明, 天下獄煩. 七星見, 小赦;五星, 大赦. 動則斧钅質用, 中空則更元. 《漢志》雲十五星. 天紀九星, 在貫索東, 九卿也. 九河主萬事之紀, 理怨訟也. 明則天下多辭訟, 亡則政理壞, 國紀亂, 散絕則地震山崩. 織女三星, 在天紀東端, 天女也, 主果瓜絲帛珍寶也. 王者至孝, 神祗鹹喜, 則織女星俱明, 天下和平. 大星怒角, 布帛貴. 東足四星曰漸台, 臨水之台也.晷漏律呂之事. 西之五星曰輦道, 王者嬉遊之道也, 漢輦道通南、北宮象也. 左右角間二星曰平道之官. 平道西一星曰進賢, 主卿相舉逸才. 角北二星曰天田. 亢北六星曰亢池. 亢, 舟航也;池, 水也.送往迎來. 氐北一星曰天乳, 主甘露. 房中道一星曰歲, 守之, 陰陽平. 房西二星南北列, 曰天福, 主乘輿之官, 若《禮》巾車、公車之政.祠事. 東鹹、西鹹各四星, 在房、心北, 日月五星之道也. 房之戶, 所以防淫佚也. 星明則吉, 暗則凶. 月、五星犯守之, 有陰謀. 東鹹西三星, 南北列, 曰罰星, 主受金贖. 鍵閉一星, 在房東北, 近鉤鈐, 主關鑰. 天市垣二十二星, 在房心東北, 主權衡, 主聚眾. 一曰天旗庭, 主斬戮之事也. 市中星眾潤澤則歲實, 星稀則歲虛. 熒惑守之, 戮不忠之臣. 又曰, 若怒角守之, 戮者臣殺主. 慧星除之, 爲徙市易都. 客星入之, 兵大起, 出之有貴喪. 市中六星臨箕, 曰市樓市府也, 主市價律度. 其陽爲金錢, 其陰爲珠玉. 變見, 各以所主占之. 北四星曰天斛, 主量者也. 斛西北二星曰列肆, 主寶玉之貨. 市門左星內二星曰車肆, 主眾賈之區. 帝坐一星, 在天市中, 候星西, 天庭也. 光而潤則天子吉, 威令行. 微小凶, 大人當之. 侯一星, 在帝坐東北, 主伺陰陽也. 明大輔臣強, 四夷開. 候細微則國安, 亡則主失位, 移則主不安. 宦者四星, 在帝坐西南, 侍主刑餘之人也. 星微則吉, 明則凶, 非其常, 宦者有憂. 鬥五星, 在宦者南, 主平量. 仰則天下鬥斛不平, 覆則歲穰. 宗正二星, 在帝坐東南, 宗大夫也. 慧星守之, 若失色, 宗正有事. 客星守動, 則天子親屬有變. 客星守之, 貴人死. 宗星二, 在候星東, 宗室之象, 帝輔血脈之臣也. 客星守之, 宗人不和. 東北二星曰帛度, 東北二星曰屠肆, 各主其事. 天江四星在尾北, 主太陰. 江星不具, 天下津河關道不通. 明若動搖, 大水出, 大兵起. 參差則馬貴. 熒惑守之, 有立王. 客星入之. 河津絕. 天籥八星, 在南鬥杓西, 主關閉. 建星六星, 在南鬥北, 亦曰天旗, 天之都關也. 爲謀事, 爲天鼓, 爲天馬. 南二星, 天庫也. 中央二星, 市也, 鈇钅質也. 上二星, 旗跗也. 鬥建之間, 三光道也. 星動則人勞. 月暈之, 蛟龍見, 牛馬疫. 月、五星犯之, 大臣相譖, 臣謀主;亦爲關梁不通, 有大水. 東南四星曰狗國, 主鮮卑、烏丸、沃且. 熒惑守之, 外夷爲變. 太白逆守之, 其國亂. 客星犯守之, 有大盜, 其王且來. 狗國北二星曰天雞, 主候時. 天弁九星在建星北, 市官之長也.列肆圜闠, 若市籍之事, 以知市珍也. 星欲明, 吉. 慧星犯守之, 糴貴, 囚徒起兵. 河鼓三星, 旗九星, 在牽牛北, 天鼓也, 主軍鼓, 主鈇钅質. 一曰三武, 主天子三將軍. 中央大星爲大將軍, 左星爲左將軍, 右星爲右將軍. 左星, 南星也, 所以備關梁而距難也, 設守阻險, 知謀徵也. 旗即天鼓之旗, 所以爲旌表也. 左旗九星, 在鼓左旁. 鼓欲正直而明, 色黃光澤, 將吉;不正, 爲兵憂也. 星怒馬貴, 動則兵起, 曲則將失計奪勢. 旗星戾, 亂相陵. 旗端四星南北列, 曰天桴. 桴, 鼓桴也. 星不明, 漏刻失時. 前近河鼓, 若桴鼓相直, 皆爲桴鼓用. 離珠五星, 在須女北, 須女之藏府也, 女子之星也. 星非故, 後宮亂. 客星犯之, 後宮凶. 虛北二星曰司命, 北二星曰司祿, 又北二星曰司危, 又北二星曰司非. 司命主舉過行罰, 滅不祥. 司祿增年延德, 故在六宗北. 犯司危, 主驕佚亡下. 司非以法多就私. 瓠瓜五星, 在離珠北, 主陰謀, 主後宮, 主果食. 明則歲熟, 微則歲惡, 後失勢. 非其故, 則山搖, 穀多水. 旁五星曰敗瓜, 主種. 天津九星, 梁, 所以度神通四方也. 一星不備, 津關道不通. 星明動則兵起如流沙, 死人亂麻. 微而參差, 則馬貴若死. 星亡, 若從河水爲害, 或曰水賊稱王也. 東近河邊七星曰車府, 主車之官也. 車府東南五星曰人星, 主靜眾庶, 柔遠能邇. 一曰臥星, 主防淫. 其南三星內析, 東南四星曰杵臼, 主給軍糧. 客星入之, 兵起, 天下聚米. 天津北四星如衡狀, 曰奚仲, 古車正也. 騰蛇二十二星, 在營室北, 天蛇星主水蟲. 星明則不安, 客星守之, 水雨爲災, 水物不收. 王良五星, 在奎北, 居河中, 天子奉車禦官也. 其四星曰天駟, 旁一星曰王良, 亦曰天馬. 其星動, 爲策馬, 車騎滿野. 亦曰王良梁, 爲天橋, 主禦風雨水道, 故或占津梁. 其星移, 有兵, 亦曰馬病. 客星守之, 橋不通. 前一星曰策, 王良之禦策也, 主天子仆, 在王良旁. 若移在馬後, 是謂策馬, 則車騎滿野. 閣道六星, 在王良前, 飛道也. 從紫宮至河, 神所乘也. 一曰閣道, 主道裏, 天子遊別宮之道也. 亦曰閣道, 所以捍難滅咎也. 一曰王良旗, 一曰紫宮旗, 亦所以爲旌表, 而不欲其動搖. 旗星者, 兵所用也. 傅路一星, 在閣道南, 旁別道也. 備閣道之敗, 複而乘之也. 一曰太仆, 主禦風雨, 亦遊從之義也. 東壁北十星曰天廄, 主馬之官, 若今驛亭也, 主傳令置驛, 逐漏馳騖, 謂其行急疾, 與晷漏競馳. 天將軍十二星, 在婁北, 主武兵. 中央大星, 天之大將也. 外小星, 吏士也. 大將星搖, 兵起, 大將出. 小星不具, 兵發. 南一星曰軍南門, 主誰何出入. 太陵八星, 在胃北. 陵者, 墓也. 太陵卷舌之口曰積京, 主大喪也. 積京中星絕, 則諸侯有喪, 民多疾, 兵起, 粟聚. 少則粟散. 星守之, 有土功. 太陵中一星曰積屍, 明則死人如山. 天船九星, 在太陵北, 居河中. 一曰舟星, 主度, 所以濟不通也, 亦主水旱. 不在漢中, 津河不通. 中四星欲其均明, 即天下大安. 不則兵若喪. 客彗星出入之, 爲大水, 有兵. 中一星曰積水, 候水災. 昴西二星曰天街, 三光之道, 主伺候關梁中外之境. 天街西一星曰月. 卷舌六星在北, 主口語, 以知佞讒也. 曲者吉, 直而動, 天下有口舌之害. 中一星曰天讒, 主巫醫. 五車五星, 三柱九星, 在畢北. 五車者, 五帝車舍也, 五帝坐也, 主天子五兵, 一曰主五穀豐耗. 西北大星曰天庫, 主太白, 主秦. 次東北星曰獄, 主辰星, 主燕、趙. 次東星曰天倉, 主歲星, 主魯、衛. 次東南星曰司空, 主填星, 主楚. 次西南星曰卿星, 主熒惑, 主魏. 五星有變, 皆以其所主而占之. 三柱, 一曰三泉, 一曰休, 一曰旗. 五車星欲均明, 闊狹有常也. 天子得靈台之禮, 則五車、三柱均明. 中有五星曰天潢. 天潢南三星曰鹹池, 魚囿也. 月、五星入天潢, 兵起, 道不通, 天下亂, 易政. 鹹池明, 有龍墮死, 猛獸及狼害人, 若兵起. 五車南六星曰諸王, 察諸侯存亡. 西五星曰厲石, 金若客星守之, 兵動. 北八星曰八穀, 主候歲. 八穀一星亡, 一穀不登. 天關一星, 在五車南, 亦曰天門, 日月所行也, 主邊事, 主開閉. 芒角, 有兵. 五星守之, 貴人多死. 東井鉞前四星曰司怪, 主候天地日月星辰變異, 及鳥獸草木之妖, 明主聞災, 修德保福也. 司怪西北九星曰坐旗, 君臣設位之表也. 坐旗西四星曰天高, 台榭之高, 主遠望氣象. 天高西一星曰天河, 主察山林妖變. 南河、北河各三星, 夾東井. 一曰天高天之闕門, 主關梁. 南河曰南戍, 一曰南宮, 一曰陽門, 一曰越門, 一曰權星, 主火. 北河一曰北戍, 一曰北宮, 一曰陰門, 一曰胡門, 一曰衡星, 主水. 兩河戍間, 日月五星之常道也. 河戍動搖, 中國兵起. 南河三星曰闕丘, 主宮門外象魏也. 五諸侯五星, 在東井北, 主刺舉, 戒不虞. 又曰理陰陽, 察得失. 亦曰主帝心. 一曰帝師, 二曰帝友, 三曰三公, 四曰博士, 五曰太史. 此五者常爲帝定疑議. 星明大潤澤, 則天下大治, 角則禍在中. 五諸侯南三星曰天樽, 主盛饘粥, 以給酒食之正也. 積薪一星, 在積水東, 供給庖廚之正也. 水位四星, 在東井東, 主水衡. 客星若水火守犯之, 百川流溢. 軒轅十七星, 在七星北. 軒轅, 黃帝之神, 黃龍之體也. 後妃之主, 士職也. 一曰東陵, 一曰權星, 主雷雨之神. 南大星, 女主也. 次北一星, 妃也. 次, 將軍也. 其次諸星, 皆次妃之屬也. 女主南小星, 女禦也. 左一星少民, 少後宗也. 右一星大民, 太後宗也. 欲其色黃小而明也. 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 酒官之旗也, 主饗宴飲食. 五星守酒旗, 天下大甫, 有酒肉財物, 賜若爵宗室. 酒旗南二星曰天相, 丞相之象也. 軒轅西四星曰爟, 爟者烽火之爟也, 邊亭之警候. 爟北四星曰內平. 少微四星, 在太微西, 士大夫之位也. 一名處士, 亦天子副主, 或曰博士官. 一曰主衛掖門. 南第一星處士, 第二星議士, 第三星博士, 第四星大夫. 明大而黃, 則賢士舉也. 月、五星犯守之, 處士、女主憂, 宰相易. 南四星曰長垣, 主界域及胡夷. 熒惑入之, 胡入中國. 太白入之, 九卿謀.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21 지16 천문지 하편 (0) | 2024.07.08 |
---|---|
[수서隋書] 권20 지15 천문지 중편 (0) | 2024.07.07 |
[수서隋書] 권18 지13 율력지 하편 (0) | 2024.07.05 |
[수서隋書] 권17 지12 율력지 중편 (0) | 2024.07.04 |
[수서隋書] 권16 지11 율력지 상편 (0) | 2024.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