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원문】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 懿宗第七子, 母曰惠安太后王氏.
【번역】 소종성목경문효황제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의 휘諱는 엽曄〔이엽李曄〕이고, 의종懿宗〔이최李漼〕의 일곱째 아들이고, 어머니는 혜안태후惠安太后 왕씨王氏이다.
以鹹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東內.
十三年 四月, 封壽王, 名傑.
13년 4월, 수왕壽王에 책봉되었고, 이름을 걸傑이라고 하였다.
乾符四年, 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盧龍等軍節度·押奚契丹·管內觀察處置等使. 帝於僖宗, 母弟也, 尤相親睦. 自艱難播越, 嘗隨侍左右, 握兵中要, 皆奇而愛之. 文德元年二月, 僖宗暴不豫. 時初複宮闈, 人心傾矚, 遽聞被疾, 軍民駭愕. 及大漸之夕, 而未知所立. 群臣以吉王最賢, 又在壽王之上, 將立之, 唯軍容楊複恭請以壽王監國. 三月六日, 宣遺詔立爲皇太弟. 八日, 柩前即位, 時年二十二. 以司空韋昭度攝塚宰. 己醜, 見群臣, 始聽政. 帝攻書好文, 尤重儒術, 神氣雄俊, 有會昌之遺風. 以先朝威武不振, 國命浸微而尊禮大臣, 詳延道術, 意在恢張舊業, 號令天下. 即位之始, 中外稱之. 四月 戊辰朔.
庚午, 追諡聖母惠安太后曰恭獻.
경오일, 追諡聖母惠安太后曰恭獻.
乙亥, 河南尹彥張全義以兵襲李罕之於河陽, 罕之出據澤州. 魏博衙軍殺其帥樂禎於龍興寺, 又擊樂從訓, 敗之. 從訓以殘眾保洹水, 爲羅宗弁陷其城而殺之. 壬午, 蔡賊孫儒陷揚州, 楊行密潰圍而出, 據宣州. 孫儒自稱淮南節度, 仍率其眾攻宣州. 五月丁酉朔, 制以宣武軍節度使、檢校侍中、沛郡王硃全忠爲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 自秦賢、石璠敗後, 蔡賊漸弱, 時溥方爲全忠所攻, 故移溥都統之命授全忠. 壬寅, 蔡賊將偽署荊襄節度使趙德諲遣使歸朝, 願討賊自效, 乃以德諲爲蔡州四面行營副都統, 德諲遂以荊襄之兵屬全忠. 六月丁卯朔, 以川賊王建大亂, 劍南陳敬瑄告難, 制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上柱國、扶陽郡開國公, 食邑二千戶韋昭度檢校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 兼成都尹, 充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兼兩川招撫制置等使. 蔡州行營奏大破賊於龍陂, 進軍以逼賊城. 七月丙申朔, 澤州刺史李罕之引太原之師攻河陽, 爲汴將丁會所敗, 退還高平. 九月乙未, 汴將硃珍敗時溥之師於埇橋, 遂陷宿州, 自是溥嬰城不敢複出. 汴將胡元琮急攻蔡州. 十二月甲子朔, 蔡州牙將申叢執秦宗權, 撾折其足, 乞降. 詔中使宣諭, 便以叢權知留後. 比中使至, 別將郭璠殺申叢, 篡宗權, 縶送汴州. 蔡、申、光等州平. 詔賜蔡州行營兵士錢二十五萬貫, 令度支逐近支給. 是月, 葬僖宗於靖陵. 龍紀元年春正月癸巳朔, 上禦武德殿受朝賀, 宣制大赦, 改元. 中外文武臣僚進秩頒爵有差. 以劍南西川節度、兩川招撫制置使韋昭度檢校司空, 爲東都留守;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誥劉崇望本官同平章事;以刑部侍郎孫揆爲京兆尹. 二月癸亥朔. 己醜, 汴州行軍司馬李璠監送逆賊秦宗權並妻趙氏以獻, 上禦延喜門受俘, 百僚稱賀, 以之徇市, 告廟社, 斬於獨柳. 趙氏笞死. 初, 自諸侯收長安, 黃巢東出關, 與宗權合. 巢賊雖平, 而宗權之凶徒大集, 西至金、商、陝、虢, 南極荊、襄, 東過淮甸, 北侵徐、兗、汴、鄭, 幅員數十州. 五六年間, 民無耕織, 千室之邑, 不存一二, 歲既凶荒, 皆膾人而食, 喪亂之酷, 未之前聞. 宗權既平, 而硃全忠連兵十萬, 吞噬河南, 兗、鄆、青、徐之間, 血戰不解, 唐祚以至於亡. 中書奏請以二月二十二日爲嘉會節, 從之. 三月壬辰朔, 以右仆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孔緯守司空、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領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以右仆射、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杜讓能爲左仆射、監修國史、判度支, 以中書侍郎、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張浚爲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 四月壬戌朔, 以宣武淮南等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兼侍中、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汴州刺史、充蔡州四面行營都統、上柱國、沛郡王、食邑四千戶硃全忠爲檢校太尉、中書令, 進封東平王, 仍賜賞軍錢十萬貫. 五月壬辰朔, 漢州刺史王建陷成都府, 遷陳敬瑄於雅州, 建自稱西川兵馬留後. 複用田令孜爲監軍. 六月辛酉朔, 邢洺節度使孟方立卒, 三軍推其弟洺州刺史遷爲留後, 太原李克用出軍攻之. 杭州刺史錢鏐攻宣州, 下之, 擒劉浩, 剖心以祭周寶. 七月, 詔於杭州置武勝軍, 以鏐爲本軍防禦觀察等使. 十月己未朔, 青州節度使王敬武卒. 制以特進、太子少師、博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崔安潛檢校太傅、兼侍中、青州刺史、平盧軍節度觀察、押新羅渤海兩蕃等使. 青州三軍以敬武子師範權知兵馬事. 十一月己醜朔, 將有事於圓丘. 改禦名曰曄. 辛亥, 上宿齋於武德殿, 宰相百僚朝服於位. 時兩軍中尉楊複恭及兩樞密皆朝服侍上, 太常博士錢珝、李綽等奏論之曰:“皇帝赴齋宮, 內臣皆服朝服. 臣檢國朝故事及近代禮令, 並無內官朝服助祭之文. 伏惟皇帝陛下承天禦曆, 聖祚中興, 祗見宗祧, 克陳大禮. 皆稟高祖、太宗之成制, 必循虞、夏、商、周之舊經, 置冕服章, 式遵彝憲. 禮院先准大禮使牒稱得內侍省牒, 要知內臣朝服品秩, 禮院已准禮令報訖. 今參詳近朝事例, 若內官及諸衛將軍必須制冠服, 即各依所兼正官, 隨資品依令式服本官之服. 事存傳聽, 且可俯從, 然亦不分明著在禮令. 乞聖慈允臣所奏.”狀入, 至晚不報. 錢珝又進狀曰:“臣今日巳時進狀, 論內官冠服制度, 未奉聖旨. 伏以陛下虔事郊禋, 式遵彝範, 凡關典禮, 必守憲章. 今陛下行先王之大禮, 而內臣遂服先王之法服. 來日朝獻大聖祖, 臣贊導皇帝行事, 若侍臣服章有違制度, 是爲非禮, 上瀆祖宗, 臣期不奉敕. 臣謬當聖代, 叨備禮官, 獲正朝儀, 死且不朽, 脂膏泥滓, 是所甘心.”狀入, 降硃書禦劄曰:“卿等所論至當, 事可從權. 勿以小瑕, 遂妨大禮.”於是內四臣遂以法服侍祠. 甲寅, 圓丘禮畢, 禦承天門, 大赦. 十二月戊午, 宰臣杜讓能兼司空. 大順元年春正月戊子朔, 禦武德殿受朝賀. 宰臣百僚上徽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 禮畢, 大赦, 改元大順. 二月丁巳, 宰臣兼國子祭酒孔緯以孔子廟經兵火, 有司釋奠無所, 請內外文臣自觀察使、制使下及令佐, 於本官料錢上緡抽十文, 助修國學, 從之. 宣武節度使硃全忠進位守中書令, 加食邑千戶, 餘如故. 太原都將安金俊攻圍邢州曆年, 城中食盡, 邢洺觀察使孟遷以城降, 乃以孟遷之族歸太原. 克用以大將安建爲邢洺留後. 三月丁亥朔, 硃全忠上表:“關東籓鎮, 請除用朝廷名德爲節度觀察使. 如籓臣固位不受代, 臣請以兵誅之. 如王徽、裴璩、孔晦、崔安潛等皆縉紳名族, 踐曆素高, 宜用爲徐鄆青兗等道節度使.”從之. 昭義節度使李克修卒, 太原帥克用之弟也, 三軍推克修弟克恭知留後事. 四月丙辰朔, 李克用遣大將安金俊率師攻雲州. 赫連鐸求援於幽州, 李匡威出兵援之, 戰於蔚州, 太原軍大敗, 燕軍執安金俊, 獻之於朝. 李匡威、赫連鐸、硃全忠等上表:“請因沙陀敗亡, 臣與河北三鎮及臣所鎮汴滑河陽之兵平定太原, 願朝廷命重臣一人都總戎事.”昭宗以太原於艱難時立興複大功, 心疑其事, 下兩省、禦史台、尚書省四品已上官議. 唯黨全忠者言其可伐, 不可者十之七, 宰臣杜讓能、劉崇望深以爲不可. 惟張浚議曰:“先朝再幸興元, 實沙陀之罪. 比慮河北諸侯與之膠固, 無以滌除. 今兩河大籓皆願誅討, 不因其離貳而除之, 是當斷失斷也.”孔緯曰:“浚言是也.”軍容楊複恭曰:“先朝蒙犯霜露, 播越草莽, 七八年間, 寢不安席, 雖賊臣搖蕩於外, 亦由失制於中. 陛下纘承, 人心忻戴, 不宜輕舉幹戈, 爲國生事. 望優詔報全忠, 且以柔服爲辭.”上然之. 全忠密遣浚之親黨賂浚, 浚恃全忠之援, 論奏不已, 天子黽勉從之. 五月, 制特進、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河間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張浚爲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 京兆尹孫揆副之. 以華州節度使韓建爲北面行營招討都虞候、供軍等使;以宣武節度使硃全忠爲太原東南面招討使;成德軍節度使王鎔爲太原東面招討使;幽州節度使李匡威爲太原北面招討使, 雲州防禦使赫連鐸副之. 丙午, 潞州軍亂, 殺其帥李克恭. 監軍使薛繢本函克恭首獻之於朝, 浚方起兵, 朝廷稱賀. 壬子, 都招討使張浚、孫揆率諸策神軍三千赴行營, 昭宗禦安喜門臨送, 誡誓之. 六月乙卯, 李克用大將權知邢洺兵馬留後安建上表, 請以三州歸順, 遣中使往勞之. 制以德州刺史、權知滄州兵馬留後盧彥威檢校尚書右仆射, 兼滄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義昌軍節度、滄德觀察處置等使. 彥威, 光啟初逐其帥楊全玫, 求旄節, 朝廷以扈蹕都將曹誠爲滄德節度使, 誠雖不至任, 而彥威之請不行. 至是, 王鎔、羅弘信因張浚用兵, 爲彥威論請, 故有斯授. 以京兆尹、行營兵馬副招討孫揆檢校兵部尚書, 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 充昭義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張浚會諸軍於晉州, 硃全忠選汴卒三千爲張浚牙隊. 秋七月乙酉朔, 王師屯於陰地, 太原大將康君立以兵拒戰. 硃全忠遣大將葛從周率千騎入潞州, 從周權充兵馬留後. 硃全忠奏已差兵士守潞州, 請節度使孫揆赴鎮. 時中使韓歸範押揆旌節、官告送至行營. 丙申, 揆建節, 率兵二千, 自晉州赴鎮昭義. 戊申, 至長子縣山穀中. 太原騎將李存孝伏兵執揆與韓歸範牙兵五百, 俘送太原, 餘兵悉爲存孝所殺. 太原將康君立率兵二萬攻潞州. 九月甲申, 幽州、雲州蕃、漢兵三萬攻雁門, 太原將李存信、薛阿檀擊敗之. 汴將葛從周棄上黨, 康君立入據之, 克用以君立爲澤潞兵馬留後. 十一月癸醜朔, 太原將邢州刺史李存孝自恃擒孫揆功, 合爲昭義帥, 怨克用授康君立. 存孝自晉州率行營兵歸邢州, 據城上表歸朝, 仍致書與張浚、王鎔求援. 克用遣大將李存信、薛阿檀拒王師於陰地, 三戰三捷, 由是河西鄜、夏、邠、岐之軍渡河西歸. 韓建以諸軍保平陽, 存信追之, 建軍又敗, 建退保絳州. 張浚以汴卒、禁軍萬人在晉州, 存信攻之三日, 相與謀曰:“張浚宰相, 俘之無益, 天子禁兵, 不宜加害. 如得平陽, 於我無利.”遂退舍五十裏而軍. 十二月壬午朔, 張浚、韓建拔晉、絳遁去, 李存信收晉、絳, 大掠河中四郡. 丙寅, 制特進、中書侍郎、平章事、太原四面行營都統張浚可檢校兵部尚書, 兼鄂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鄂嶽觀察使. 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魯國公、食邑三千戶、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孔緯檢校司徒, 兼江陵尹、荊南節度觀察處置使. 庚午, 新除鄂嶽觀察使張浚責授連州刺史, 新除荊南節度使孔緯責授均州刺史, 並馳驛赴任. 太原軍屯晉州, 李克用遣中使韓歸範還朝, 因上表訴冤, 言:“被賊臣張浚依倚硃全忠離間功臣, 致削奪臣官爵.”朝廷欲令釋憾, 下群臣議其可否. 左仆射韋昭度等議曰: 賞功罰否, 前聖之令猷;含垢匿瑕, 百王之垂訓. 是以雷解而羲文象德, 網開而湯化歸仁, 用彼懷柔, 式存彝範. 上自軒農之代, 下臻文武之朝, 罔不允洽寬弘, 以流霈澤. 況國家德祖守成之日, 憲宗致理之時, 車軌一同, 桑麻萬裏. 燭龍外野, 悉在梯航;火鼠窮郊, 鹹歸正朔. 然猶王承宗擁兵鎮、冀, 詔範希朝討之, 仍歲無功, 卒行赦宥. 而又硃滔以幽州之眾, 結田悅、李納、王武俊之強, 遣馬燧等征之不克, 旋又寬之. 以累聖之典謀睿哲, 大朝之紀律文明, 非不欲厲彼風驅, 快其電掃. 然且考《春秋》之義, 稽楚、鄭之文, 或退而許平, 或服而更舍, 存於舊史, 載彼新書. 李克用代漠強宗, 陰山貴胤, 呼吸而風雲作氣, 指麾而草樹成形. 仰天指心, 誓獻失訾之首;伏弢歐血, 屢親都護之營. 所謂勇多上人, 自匪窮來歸我. 及陛下聖考懿宗皇帝之朝, 彭門失守, 親驅銳卒, 首建殊功. 而先帝即位之初, 渚宮大擾, 複提義旅, 克靜妖氛. 其後封豕長蛇, 薦食上國, 繼以子朝之亂, 皆因重耳之盟, 保大朝之宗祧, 垂中興於簡冊. 蓋聖王之禦天下也, 有勳可書, 有績可載, 宥過不忘於十代, 念功豈止於一時. 天高聽卑, 請事斯語. 且四海之內, 創磐猶殷, 九貢之邦, 綱條未理. 昨者遽起邠、岐之眾, 尋已退還;又征燕、薊之師, 倏聞內變. 出於饟饋失職, 資扉絕供, 致此投戈, 是乖借箸. 蓋下計之未熟, 非聖謀之不臧. 儻宸斷重離, 天機間出, 錄茲成款, 散彼師徒, 虛其念舊之懷, 待以如初之禮. 臣等所議, 實以在斯. 抑又聞往者漢將趙充國欲因邊境衰弱, 出兵擊之, 於是魏相上書, 畫陳利害, 且曰:“恃國家之大, 矜人物之眾, 欲見威於敵者, 謂之驕兵. 兵驕者滅, 非但人事, 乃天道也.”又曰:“臣不知此兵何名者也.”兵出無名, 事乃不成, 漢宣納之, 竟罷其伐. 伏惟皇帝陛下鑒往古用師之難, 采列聖遷善之美, 恩加區宇, 信及豚魚, 則臣等不勝懇願. 況今汴、魏猶艱, 幽、定方困, 縱遣之調發, 豈能集事!虛行號令, 徒召寇讎, 將以剿人, 非唯辱國. 且黠斯舉勤王之眾, 推效命之誠, 未能虜騎獨攻, 所望漢兵同力. 令茲數鎮, 奔命不遑, 難致濟師, 恐又生事. 諭其漸當暑熱, 非利戎旃, 悉力頒沾, 遣還蕃部. 重盈陳五郡之卒, 益謹關防;王珙振兩河之雄, 更嚴旗鼓. 然後獎其上表, 哀以自陳, 錄彼前勞, 責之後效. 征神爵之往典, 還日逐之故封. 諭其已斥王恭, 不使更疑晉帝, 凡百臣子, 實切乃誠. 其克用在身官爵, 並請卻還, 仍依前編入屬籍. 從之. 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崔昭緯本官同平章事, 禦史中丞徐彥若爲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尚書右仆射王徽卒, 贈司空, 諡曰貞. 二年春正月壬子朔, 李克用急攻邢州. 李存考求援於王鎔, 鎔出軍援之, 屯於堯山. 克用自太原至, 擊敗之, 進圍邢州. 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杜讓能進位太尉、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領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以中書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劉望爲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判度支事, 工部侍郎、平章事崔昭緯判戶部事. 二月辛巳, 李克用複檢校太師、中書令、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時張浚、韓建兵敗後, 爲太原將李存信等所追, 至是方自含山逾王偓, 出河清, 達於河陽. 屬河溢, 無舟楫, 建壞人盧舍, 爲木罌數百, 方獲渡, 人多覆溺, 休其徒於司徒廟. 是役也, 朝廷倚硃全忠及三鎮兵. 全忠方連兵徐鄆, 乃求兵糧於鎮、魏, 全忠終不至行營. 鎮、魏倚太原爲扞蔽, 如破太原郡, 恐危鎮、魏, 王鎔、羅弘信亦不出師. 唯邠、岐、華、鄜、夏烏合之眾會晉州. 兵未交而孫揆擒, 燕卒敗, 所以河西、岐下之師望風潰散, 而浚、建至敗. 全忠以鎮、魏不助兵糧觀望, 遣龐師古將兵討魏, 陷十縣, 羅弘信乞盟, 乃退. 棣州刺史張蟾爲青州將王師範所敗. 新授平盧節度使崔安潛自棣州歸朝, 複授太子少師. 三月辛亥朔, 以青州權知兵馬留後王師範檢校兵部尚書, 兼青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平盧軍. 三月辛亥朔, 以青州權知兵馬留後王師節度觀察、押新羅渤海兩蕃等使. 淮南節度孫儒爲宣州觀察使楊行密所殺. 初, 行密揚州失守, 據宣州, 孫儒以兵攻圍三年. 是春, 淮南大饑, 軍中疫癘死者十三四. 是月, 孫儒亦病, 爲帳下所執, 降行密. 行密乃並孫儒之眾, 複據廣陵. 六月, 王鎔出軍援李存孝, 克用大舉討鎮州. 七月, 太原軍出井陘, 屯於常山鎮, 大掠鎮、趙、深諸郡. 幽州節度使李匡威自率步騎三萬援王鎔. 八月, 克用班師. 九月丁未朔. 乙卯, 天子賜左軍中尉楊複恭幾杖, 以大將軍致仕. 複恭怒, 稱病不受詔. 十月丁醜朔. 甲申, 天威軍使李順節率禁兵討楊複恭, 複恭假子玉山軍使楊守信以兵拒之, 列陣於昌化裏. 昭宗登延喜樓, 陳兵自衛以俟變. 相持至晚, 不戰而退. 是夜, 守信乃擁其眾衛複恭出京師, 且戰且行, 出通化門, 由七盤路之商州, 又令義兒張綰爲後殿. 永安都頭安權追及綰, 擒之而還. 十一月, 硃全忠上表, 請移時溥節鎮. 是月, 汴軍陷宿州, 乃授溥太子太師. 溥將劉知俊降汴軍. 鎮州王鎔、幽州李匡威複謀攻定州以分其地, 王處存求援於太原. 十二月丙子朔, 以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右仆射、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上柱國、彭城縣開國男劉崇望檢校司空、同平章事, 兼徐州刺史, 充武寧軍節度、徐宿觀察制置使. 時李順節恃恩恣橫, 出入以兵仗自隨, 兩軍中尉劉景宣、西門君遂懼其窺圖非望. 丁亥, 兩中尉傳詔召順節, 順節以甲士三百自隨, 至銀台門, 門司傳詔止從者. 兩中尉在仗舍邀順節, 坐次, 令部將嗣光審斫順節, 頭隨劍落. 其部下知順節死, 大噪出延喜門. 是日, 天威、捧日、登封三都亂, 剽永寧裏, 至晚方定. 戶部尚書鄭延昌爲中書侍郎、平章事、判度支. 景福元年春正月丙午朔, 上禦武德殿受朝賀, 大赦, 改元景福. 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華州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等上表疏興元楊守亮納叛臣楊複恭, 請同出本軍討伐, 兼自備供軍糧料, 不取給於度支, 只請加茂貞山南招討使名. 內臣皆不可其奏, 昭宗亦以茂貞得山南之後有問鼎之志, 詔久之不下. 茂貞怒, 與王行瑜不俟進止, 發兵攻興元. 累請招討之命, 兼與宰相杜讓能、中尉西門君遂書, 詞語詬詈, 淩蔑王室, 昭宗心不能容. 二月丙子朔. 庚寅, 太原、易定之兵合勢攻鎮州, 王鎔複告難於幽州, 李匡威率步騎三萬赴之. 時太原之眾軍於常山鎮, 易定之眾軍堅固鎮, 燕、趙之卒分拒之. 三月, 克用、處存斂軍而退. 四月乙亥, 左軍中尉西門君遂殺天威軍使賈德晟, 時德晟與李順節俱掌天威軍, 順節死, 中尉惡德晟, 誣奏殺之. 是日, 德晟部下千餘騎出奔鳳翔, 自是岐軍益盛. 五月甲辰, 制以河南尹張全義檢校司徒、同平章事, 兼孟州刺史, 充河陽三城節度、孟懷澤觀察等使. 七月, 燕、趙之卒合勢援邢州, 太原大將李存信率軍拒於堯山, 王鎔大敗而還. 十一月辛醜, 鳳翔、邠寧之眾攻興元府, 陷之. 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與前左軍中尉楊複恭、判官李巨川突圍而遁, 將奔太原. 李茂貞表其子繼密權知興元府事. 十二月辛未朔, 華州節度使韓建奏於乾元縣遇興元潰散兵士, 擊敗之. 其楊守亮、楊複恭並已處斬訖, 皆傳首京師. 二年春正月辛醜朔, 制以權知劍南東川兵馬留後顧彥暉檢校尚書右仆射, 兼梓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劍南東川節度觀察等使. 時王建連年攻彥暉, 李茂貞欲與建爭東川, 故表請彥暉正授旄鉞, 示修好也. 二月庚午朔, 太原李克用以兵攻鎮州, 師出井陘, 王鎔懼, 再求救於幽州. 甲申, 李匡威複來赴援, 太原之軍還邢州. 三月庚子, 制以捧日都頭陳珮爲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度使, 扈蹕都頭曹誠爲黔州刺史、黔中節度使, 耀德都頭李鋋爲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 宣威都頭孫惟晟爲江陵尹、荊南節度使, 並加特進、同平章事. 各令赴鎮, 並落軍權. 時朝議以茂貞傲侮王命, 武臣難制, 欲用杜讓能及親王典禁兵, 故罷五將之權, 兼以平章事悅其心. 太尉杜讓能冊拜, 加食邑至六千戶. 是月, 幽州節度使李匡威弟匡籌據幽州, 自稱留後, 以符追行營兵, 兵皆還幽州. 匡威既無歸路, 遣判官李貞抱入奏, 請朝覲. 王鎔感匡威援助之惠, 乃築第於恆州, 迎匡威處之. 四月己巳, 汴將王重師、牛存節陷徐州, 節度使時溥舉家自燔而死. 硃全忠遣將龐師古守徐州. 六月丁酉朔. 乙卯, 幽州節度使李匡威謀害王鎔而奪其帥, 恆州三軍攻匡威, 殺之. 戊午, 制太尉、門下侍郎、平章事、晉國公杜讓能加食邑至九千戶. 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間事崔昭緯進階光祿大夫, 中書侍郎、平章事鄭延昌兼刑部尚書, 並加食邑至千戶. 以祠部郎中、知制誥陸扆爲中書舍人, 仍前翰林學士. 幽州節度使李匡籌遣使檄王鎔, 訊殺匡威之罪. 二籓結怨, 硃全忠遣判官韋震使幽州和解之. 七月, 李克用興兵攻鎮州, 敗王鎔軍於平山. 鎔懼, 乞盟, 請以兵糧助攻邢州, 許之, 克用遂旋軍襄國. 癸未, 制以鳳翔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鳳翔尹、上柱國、岐王、食邑四千五百戶李茂貞爲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等使. 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 兼鳳翔尹, 充鳳翔隴州節度使. 時茂貞恃兵求兼領山南節度, 昭宗久之不行, 茂貞表章不遜, 深詆時政, 上不能容, 將加兵問罪, 故以彥若代之. 八月丙申朔, 以嗣覃王爲京西招討使, 神策大將軍李钅歲副之. 九月丙寅朔, 以武勝軍防禦使錢鏐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處置等使, 仍移鎮海軍額於杭州. 乙亥, 覃王率扈駕五十四軍進攻岐陽, 屯於興平. 李茂貞以兵逆戰, 屯於盭厔. 壬午, 岐軍進迫興平, 王師自潰. 茂貞乘勝逼京師, 進屯三橋. 甲申, 昭宗禦安福門, 斬觀軍容使西門君遂、內樞密使李周潼, 遣中使賜茂貞詔, 令收兵歸鎮. 茂貞陳兵臨皋驛, 數宰臣杜讓能之罪, 請誅之. 制貶太尉、平章事、晉國公杜讓能爲雷州司戶. 十月乙未, 賜杜讓能自盡, 其弟戶部侍郎弘徽坐讓能賜死. 十一月, 制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守中書令, 進封秦王, 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邠州節度使王行瑜賜號“尚父”, 賜鐵券. 以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崔昭緯兼尚書左仆射, 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以特進、行右仆射韋昭度爲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太清宮使、延資庫使. 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判度支鄭延昌罷知政事, 守尚書左仆射, 以病求罷故也. 以新除鳳翔節度使徐彥若複知政事. 戶部侍郎、判戶部事王搏本官同平章事. 乾寧元年春正月乙醜朔, 上禦武德殿受朝, 宣制大赦, 改元乾寧. 鳳翔李茂貞來朝, 大陳兵衛, 獻妓女三十人, 宴之內殿, 數日還籓. 時茂貞有山南梁、洋、興、鳳、岐、隴、秦、涇、原等十五餘郡, 甲兵雄盛, 淩弱王室, 頗有問鼎之志. 二月, 汴人大敗兗、鄆之軍於東阿, 瑄、瑾勢蹙, 求援於太原, 李克用出師援之. 三月甲子朔, 太原軍攻邢州, 陷之, 執其逆將李存孝, 檻送太原, 裂之. 克用以大將馬師素權知邢洺團練事. 五月, 蔡賊孫儒部將劉建鋒攻陷潭州, 自稱湖南節度使. 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陸扆爲戶部侍郎、知制誥, 充職. 六月壬辰, 李克用攻陷雲州, 執大同防禦使赫連鐸, 以其牙將薛志勤守雲中. 十月庚寅, 以中書侍郎、平章事王搏爲湖南節度使. 以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知制誥李磎爲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宣制之日, 水部郎中、知制誥劉崇魯出班而泣, 言磎奸邪, 黨附內官, 不可居輔弼之地, 由是制命不行. 戊申, 制禦史中丞崔胤爲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是月, 李克用以太原之眾進攻幽州. 十二月, 幽州節度使李匡籌潰圍而遁. 克用陷幽州, 以李匡威故將劉仁恭爲幽州兵爲留後. 是月, 李匡籌南奔赴關, 至景城, 爲滄州節度使盧彥威所殺. 二年春正月己未朔, 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師、中書令、河中尹、上柱國、琅邪郡王王重盈卒, 三軍立重榮子行軍司馬珂知留後事. 二月己醜朔, 王重盈子陝州節度使珙、絳州刺史瑤舉兵討王珂, 兼上章訴珂冒姓, 非重榮子. 珂、珙爭爲蒲帥, 上遣中使慰勞. 三月, 制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胤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 充河中節度、晉絳慈隰觀察處置等使. 浙東節度使董昌僭號稱羅平國, 年稱大聖, 用婺州刺史蔣瑰爲宰相, 仍偽署官員. 鎮海軍節度使錢鏐請以本軍進討, 從之. 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誥趙光逢爲尚書左丞, 依前充職. 太原李克用上章言王重榮有功於國, 其子珂宜承襲, 請賜節鉞. 邠州王行瑜、鳳翔李茂貞、華州韓建各上章, 言珂螟蛉, 不宜纘襲, 請以王珂爲陝州, 王珙爲河中. 天子以先允克用之奏, 久之不下. 五月丁巳朔. 甲子, 李茂貞、王行瑜、韓建等各率精甲數千人入覲, 京師大恐, 人皆亡竄, 吏不能止. 昭宗禦安福門以俟之, 三帥既至, 拜舞樓下, 昭宗臨軒自諭之曰:“卿等籓侯, 宜存臣節, 稱兵入朝, 不由奏請, 意在何也?”茂貞、行瑜汗流洽背, 不能對, 唯韓建陳敘入覲之由. 上並召升樓, 賜之卮酒, 宴之於同文殿. 茂貞、行瑜極言南北司相傾, 深蠹時政, 請誅其太甚者. 乃貶宰相韋昭度、李磎, 尋殺之於都亭驛, 殺內官數人而去. 王行瑜留弟行約, 茂貞留假子閻圭, 各以兵二千人宿衛. 時三帥同謀廢昭宗立吉王, 聞太原起軍乃止, 留兵宿衛而還. 壬申, 以責授均州司戶孔緯、繡州司戶張浚並爲太子賓客. 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陸扆爲兵部侍郎, 充職. 六月丁亥朔, 以京兆尹、嗣薛王知柔兼戶部尚書、判度支, 兼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壬辰, 以太子賓客孔緯爲吏部尚書, 尋複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太清宮延資庫使、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二百戶, 仍號“持危啟運保乂功臣.”時緯在華州, 尋屬太原軍至而止. 以太子賓客張浚複光祿大夫、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河間郡開國侯、食邑二千戶. 浚在長水, 亦不至京師. 複以王搏爲中書侍郎、平章事. 七月丙辰朔, 李克用舉軍渡河, 以討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稱兵詣闕之罪. 庚申, 同州節度使王行實棄郡入京師, 謂兩軍中尉駱全瓘、劉景宣曰:“沙陀十萬至矣!請奉車駕幸邠州, 且有城守.”時景宣附鳳翔, 癸亥夜, 閻圭與劉景宣子繼晟、同州王行實縱火剽東市, 請上出幸. 上聞亂, 登承天門, 遣諸王率禁兵禦之. 捧日都頭李筠率本軍侍衛樓上. 閻圭以鳳翔之卒攻李筠, 矢及禦座之樓扉. 上懼, 下樓與親王、公主、內人數百幸永興坊李筠營. 扈蹕都頭李君實以兵繼至, 乃與筠兩都兵士侍衛出啟夏門, 憩於華嚴寺, 以候內人繼至. 其日晚, 幸莎城鎮. 京師士庶從幸者數十萬, 比至南山穀口, 暍死者三之一. 至暮, 爲盜寇掠, 慟哭之聲, 殷動山穀. 權令京兆尹知柔中書事及隨駕置頓使. 信宿, 宰相徐彥若、王摶、崔胤三人至, 乃移石門鎮之佛宮. 仍令知樞密劉光裕、薛王知柔歸京師制置, 合禁軍以備宮禁. 丙寅, 李克用遣牙將閻諤奉表奔問, 奏屯軍河中, 候進止發赴邠州. 丁卯, 上遣內官張承業傳詔克用軍, 便令監太原行營兵馬, 發赴新平. 又令內官郤廷立傳詔涇州, 令張鐇起涇原之師會克用軍. 上在南山半月餘, 克用仍在河中, 未至渭北. 上懼鳳翔兵士劫遷, 乃令延王將禦服、鞍馬、玉器等至河中, 宣諭曰:“朕以景宣、全瓘、行實、繼鵬爲表裏之奸謀, 縱幹戈於雙闕, 煙塵倏忽, 劫殺縱橫. 朕偶脫鋒鋩, 遂移輦輅, 所爲巡幸, 止在近郊. 蓋知卿統領雄師, 駐臨蒲阪, 累飛書詔, 繼遣使人. 期卿以社稷爲憂, 君親在念, 必思響應, 速議龔行. 豈謂將涉兩旬, 未有來表, 憂虞是切, 寢食不遑. 豈忠義不切疚懷, 而道途或有阻滯?今則專令親信, 懇托勳賢, 故遣延王戒丕、丹王允與供奉官王魯紆等宣示. 卿宜便董貔貅, 徑臨邠鳳, 蕩平妖穴, 以拯阽危, 是所望也.”八月乙酉朔, 延王至河中, 克用已發前鋒至渭北, 又令史儼率五百騎赴行在侍衛. 己醜, 克用自至渭橋砦. 癸巳, 行梨園殺邠軍數千, 獲其大將王令陶以獻. 又詔鄜州節度使李思孝本軍進討. 丁酉, 制以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中書令, 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隴西郡王李克用爲邠寧四面行營都招討使. 夏州節度使李思諫充邠寧東北面招討使, 涇原節度使張鐇充邠寧西面招討使, 河中節度使王珂充行營供軍糧料使. 李茂貞聞之懼, 斬閻圭、武禿子, 傳首行在, 上章請罪. 辛醜, 制削奪王行瑜在身官爵. 改授李克用邠寧四面行營都統. 其大將蓋寓李存信閻鍔、判官王讓李襲吉等, 並降詔錫賚. 又以河中都監袁季貞充邠寧四面行營兵馬都監押. 壬寅, 李克用遣子存貞奉表行在, 請車駕還宮. 答詔曰:“昨延王回, 言卿憂時體國, 執禮輸忠, 接遇之間, 周旋盡節. 備知肺腑, 識我恩榮, 靜惟尊主之心, 果契知臣之分. 朕欲取今月十二四日卻複都城, 冀寧兆庶, 倚我勳德, 有若長城, 速伸翦蕩之謀, 以慰黔黎之望.”癸卯, 又令延王傳詔, 令克用發騎軍三千赴三橋屯駐, 以備回鑾. 辛亥, 車駕還宮. 壬子, 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臨修國史、諸道鹽鐵轉運使崔昭緯罷知政事, 爲太子賓客. 以河中兵馬留後王珂檢校司空, 兼河中尹、禦史大夫, 充護國軍節度、河中晉絳慈隰觀察等使;以幽州兵馬留後劉仁恭檢校司空, 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 充幽州盧龍軍節度、押奚契丹等使;以故左軍中尉楊複恭開府、魏國公:並從克用奏請也. 九月甲寅朔. 丙辰, 制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東莞郡公徐彥若爲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宮修奉太廟等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 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摶爲金紫光祿大夫、戶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判度支;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胤爲金紫光祿大夫、戶部兼禮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 並賜號“扶危匡國致理功臣.”癸亥, 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宮修奉太廟等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上柱國、魯郡開國公孔緯卒, 贈太尉. 十月甲申朔, 王師破賊梨園砦, 俘斬萬計, 行瑜由是嬰城自固. 丁亥, 制赦系囚, 其節文曰:“其有任崇柱石, 位重台衡, 或委以軍權, 或參諸宥密. 竟因連謗, 終至禍名, 鬱我好生, 嗟乎強死. 應大順已來, 有非罪而加削奪者, 並複官資. 其杜讓能、西門君遂、李周潼已下, 並與昭雪, 還其爵秩. 韋昭度頃處台司, 每伸相業, 王行瑜求尚書令, 獨能抑之, 致於沉冤, 諒由此事. 李磎文章宏贍, 迥出輩流, 竟以朋黨之間, 擠於死地, 凡在有識, 孰不咨嗟. 宜並與昭洗, 仍複官爵.”又敕:“太子賓客崔昭緯責授梧州司馬, 水部郎中、知制誥劉崇魯貶崖州司戶. 又詔邠州行營都統曰:“邠州節度副使崔鋋, 破賊之時, 勿令漏網. 鋋與昭緯去年朋黨, 交結行瑜, 構合禍胎, 原由此賊. 付四面行營知委.”是月, 四面行營大集邠州. 十一月癸未朔. 壬寅, 王行瑜與其妻子部曲五百餘人潰圍出奔, 至慶州, 行瑜爲部下所殺, 並其家二百口, 並詣行營乞降, 李克用遣牙將閻鍔獻於京師. 十二月甲申朔, 昭宗禦延喜門受俘馘, 百僚樓前稱賀. 制以李克用守太師、中書令, 進封晉王, 食邑九千戶, 改賜“忠貞平難功臣.”是月, 克用班師太原. 制:皇第三子祤封棣王, 第五子禊封虔王, 第六子禋封沂王, 第七子禕封遂王. 三年春正月癸醜朔, 制以特進、戶部尚書、兼京兆尹、嗣薛王知柔檢校司徒, 兼廣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觀察處置等使. 以尚書右丞崔澤爲鳳州刺史. 魏博羅弘信擊敗太原軍於莘縣. 初, 兗鄆示援於太原, 克用令蕃將史完府、何懷寶等千騎赴之. 至是又令大將李存信屯於莘縣, 魏人常假其道, 存信戢軍不謹, 或侵撓魏民. 弘信怒, 伏兵擊之, 其軍宵潰. 自是弘信南結於梁, 與太原絕, 兗鄆已至俱陷. 二月壬子朔, 制以通王滋爲開府儀同三司, 判侍衛諸道軍事. 以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嘉興縣子、食邑五百戶陸扆爲兵部尚書. 三月壬子朔, 以考功員外郎、集賢殿學士杜德祥爲工部郎中、知制誥. 四月壬午朔, 湖南軍亂, 殺其帥劉建鋒, 三軍立其部將權知邵州刺史馬殷爲兵馬留後. 鎮海軍節度使錢鏐攻越州, 下之, 斬董昌, 平浙東. 制加錢鏐檢校太尉、中書令. 五月辛巳, 責授梧州司馬崔昭緯賜自盡. 制金紫光祿大夫、戶部尚書、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王摶爲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 兼越州刺史, 充鎮東軍節度、浙江東道觀察處置等使. 六月庚戌, 李克用率沙陀、並、汾之眾五萬攻魏州, 及其郛, 大掠於其六郡, 陷成安、洹水、臨漳十餘邑, 報莘之怨也. 鳳翔李茂貞怨國家有硃玫之討, 絕朝貢, 謀將犯闕, 天子命覃王治兵以俟變. 是月, 茂貞上章, 請以兵師入覲. 上令通王、覃王、延王分統安聖、捧宸、保寧、宣化等四軍, 以衛近畿. 丙寅, 鳳翔軍犯京畿, 覃王拒之於婁館, 接戰不利. 秋七月庚辰朔. 壬辰, 岐軍逼京師, 諸王率禁兵奉車駕將幸太原. 癸巳, 次渭北, 華州韓建遣子充奉表起居, 請駐蹕華州, 乃授建京畿都指揮、安撫制置、催促諸道綱運等使. 詔謂建曰:“啟途之行, 已在河東, 今且幸鄜畤.”甲午, 次富平. 韓建來朝, 泣奏曰:“籓臣倔強, 非止茂貞. 雖太原勤王, 無宜巡幸. 臣之鎮守, 控扼關畿, 兵力雖微, 足以自固. 陛下若輕舍近畿, 遠巡極塞, 去園陵宗廟, 寧不痛心, 失魏闕金湯, 又非良算. 若輿駕渡河, 必難再複, 謀苟不臧, 悔之寧及. 願陛下且駐三峰, 以圖恢複.”上亦泣下曰:“朕難奈茂貞, 忿不思難. 卿言是也.”乙未, 次下邽丙申, 駐蹕華州, 以衙城爲行宮. 時岐軍犯京師, 宮室廛閭, 鞠爲灰燼, 自中和已來葺構之功, 掃地盡矣. 乙巳, 制以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 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上柱國、博陵縣開國伯崔胤檢校尚書左仆射, 兼廣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觀察處置等使. 丙午, 制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知制誥、嘉興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陸扆爲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八月己酉朔. 甲寅, 新除鎮東軍節度使錢鏐權領浙江東道軍州事. 戊午, 制以戶部侍郎、平章事陸扆爲中書侍郎, 兼判戶部事. 九月己卯朔, 汴州硃全忠、河南尹張全義與關東諸侯俱上表, 言秦中有災, 請車駕遷都洛陽. 全忠、全義言臣已表率諸籓, 繕治洛陽宮室. 優詔答之. 乙未, 制新除清海軍節度使崔胤複知政事. 胤之出鎮, 硃全忠再表請論奏, 言胤不宜去相位, 故有是命. 丁酉, 制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陸扆責授硤州刺史, 崔胤怒扆代己, 誣奏扆黨庇茂貞故也. 丙午, 制以鎮國軍節度使韓建檢校太尉, 兼中書令, 充修複宮闕、京畿制置、催促諸道綱運等使. 以京兆尹孫偓爲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十月戊申朔, 以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薛昭緯爲禮部侍郎. 壬子, 制以兵部侍郎、平章事孫偓爲中書侍郎, 充鳳翔行營招討使. 甲寅, 偓於驛舍會諸將, 以議進軍. 戊午, 李茂貞上表章請罪, 願改事君之禮, 繼修職貢, 仍獻錢十五萬, 助修京闕. 韓建左右之, 師遂不行. 十一月丁醜朔, 以韓建兼領京兆尹、京城把截使. 十二月丁未, 李克用縱兵俘剽魏博諸郡邑. 以前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知制誥趙光遠爲禦史中丞. 太常禮院奏權立行廟, 以備告饗, 從之. 四年春正月丁醜朔, 車駕在華州行宮, 受群臣朝賀. 癸未, 汴將龐師古陷鄆州, 節度使硃瑄與妻榮氏潰圍, 瑄至中都, 爲野人所殺, 榮氏俘於汴軍. 硃全忠署龐師古爲鄆州兵馬留後. 宰相孫偓罷知政事, 守兵部尚書. 二月丙午朔. 戊申, 汴將葛從周攻兗州, 陷之, 節度使硃瑾奔楊行密, 其將康懷貞降從周, 硃全忠署從周爲兗州兵馬留後. 自是鄆、齊、曹、棣、兗、沂、密、徐、宿、陳、許、鄭、滑、濮等州皆沒於全忠, 唯王師範守青州, 亦納款於汴. 己未, 制朝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上柱國、滎陽縣男鄭綮爲禮部侍郎、同平章事. 癸醜, 責授硤州刺史陸扆爲工部尚書. 甲寅, 華州防城將花重武告睦王已下八王欲謀殺韓建, 移車駕幸河中. 帝聞之駭然, 召韓建諭之, 建辭疾不敢行. 帝即令通王已下詣建治所自陳. 建奏曰:“今日未時, 睦王、濟王、韶王、通王、彭王、韓王、儀王、陳王等八人到臣治所, 不測事由. 臣酌量事體, 不合與諸王相見, 兼恐久在臣所, 於事非宜. 況睦王等與臣中外事殊, 尊卑禮隔, 至於事柄, 未有相侵, 忽然及門, 意不可測.”又引晉室八王撓亂天下事, “請依舊制, 令諸王在十六宅, 不合典兵. 其殿後捧日、扈蹕等軍人, 皆坊市無賴之徒, 不堪侍衛, 伏乞放散, 以寧眾心.”昭宗不得已, 皆從之. 是日, 囚八王於別第, 殿後侍衛四軍二萬餘人皆放散, 殺捧日都頭李筠於大雲橋下, 自是天子之衛士盡矣. 丙辰, 韓建上表, 請封拜皇太子、親王, 以爲維城之計. 己未, 制德王裕宜冊爲皇太子. 辛酉, 制第八男秘可封景王, 第九男祚可封輝王, 第十男祺可封祁王, 第十一男禛可封雅王, 第十二男祥可封瓊王. 三月丙子朔. 戊寅, 制韓建進封昌黎郡王, 改賜“資忠靖國功臣”. 以光祿大夫、兵部尚書、上柱國、河間郡開國侯、食邑二千戶張浚爲尚書左仆射, 依前充租庸使. 四月丙午朔, 就加福建節度使王潮檢校尚書右仆射. 韓建獻封事十條, 其三, 太子、諸王請置師傅教導. 乃以太子賓客王牘爲諸王侍讀. 宰相鄭綮以病乞骸, 乃罷知政事. 五月乙亥朔, 以國子博士硃樸爲右諫議大夫、同平章事. 七月甲戌, 帝與學士、親王登齊雲樓, 西望長安, 令樂工唱禦制《菩薩蠻》詞, 奏畢, 皆泣下沾襟, 覃王已下並有屬和. 八月甲辰朔, 以工部尚書陸扆爲兵部尚書. 韓建與邠、岐三鎮素有無君之跡, 及李克用誅行瑜, 心常切齒. 去歲車駕將幸河東, 乃令延王戒丕使太原, 見克用, 陳省方之意. 是月, 延王自太原還. 韓建奏曰:“自陛下即位已來, 與近輔交惡, 皆因諸王典兵, 凶徒樂禍, 遂致輿駕不安. 比者臣奏罷兵權, 實慮有不測之變. 今聞延王、覃王尚苞陰計, 願陛下宸斷不疑, 制於未亂, 即社稷之福也.”上曰:“豈至是耶!”居數日, 以上無報, 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 圍十六宅. 諸王懼, 披發沿垣而呼曰:“官家救兒命!或登屋沿樹. 是日, 通王、覃王已下十一王並其侍者, 皆爲建兵所擁, 至石堤穀, 無長少皆殺之, 而建以謀逆聞. 尋殺太子詹事馬道殷、將作監許岩士, 貶平章事硃樸, 皆上所寵昵者. 九月癸酉朔, 以禦史中丞狄歸昌爲尚書右丞. 以刑部侍郎楊涉爲吏部侍郎. 制以鎮海軍節度使錢鏐爲鎮海軍節度、漸江東西道觀察處置等使、杭州越州刺史、上柱國、吳王. 冬十月癸卯朔, 以華州節度使韓建兼同州刺史、匡國軍節度使. 硃全忠遣其將權徐州兵馬留後龐師古、兗州留後葛從周率兗、鄆、曹、濮、徐、宿、滑等兵士七萬渡淮討楊行密. 制以太中大夫、前禦史中丞裴贄爲禮部尚書、知貢舉. 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大敗沙陀於安塞, 李克用單騎僅免. 十一月壬申朔. 癸酉, 淮南大將硃瑾潛出舟師襲汴軍於清口, 龐師古舉軍皆沒, 師古被執. 進葛從周自霍丘渡淮, 至濠州, 聞師古敗, 乃退軍, 信宿至渒河, 方渡而硃瑾至. 是日殺傷溺死殆盡, 還者不滿千人, 唯牛存節一軍先渡獲免. 比至潁州, 大雪寒凍, 死者十五六. 自古喪師之甚, 無如此也. 由是行密據有江、淮之間. 以檢校司空、權知兗州兵馬事葛從周爲兗州刺史, 充泰寧軍節度使;以潁州刺史王敬蕘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徐州刺史, 充武寧軍節度使:從全忠奏也. 光化元年春正月辛未朔, 車駕在華州. 以兵部侍郎崔遠爲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諸道貢修宮闕錢, 命京兆尹韓建入京城計度. 硃全忠遣判官韋震奏事, 求兼領鄆州. 時全忠軍敗之後, 欲自大其權, 以扼鄰籓之變. 幽州節度使劉仁恭恃安塞之捷, 欲吞噬河朔, 是月遣其子守文將兵襲滄州, 節度使盧彥威棄城而循, 守文遂據之, 自稱留後. 四月庚子, 制淑妃何氏宜冊爲皇後. 上幸陟屺寺, 宴從官於韓建所獻禦莊. 五月己巳朔, 以立後大赦. 汴將葛從周率眾攻李克用邢、洺、磁等州, 陷之. 全忠署從周爲三州兵馬留後. 六月己亥, 帝幸西溪觀競渡. 天下籓牧、文武百僚上表, 請車駕還京. 七月, 汴將氏叔琮陷趙匡凝之隨、唐、鄧等州. 敕升華州爲興德府, 剌史爲尹, 左右司馬爲少尹, 鄭縣爲次赤, 官員資望一同五府. 封華嶽廟爲佑順侯. 八月戊戌朔. 己未, 車駕自華還京師. 甲子, 禦端門, 大赦, 改元光化. 九月戊辰朔, 以禦史中丞狄歸昌爲尚書左丞. 制以鎮國、匡國等軍節度使韓建守太傅、中書令、興德尹, 封潁川郡王, 賜鐵券, 並禦寫“忠貞”以遺之. 建累上表辭王爵, 乃改封許國公. 魏博節度使羅弘信進封臨清郡王. 是月, 弘信卒, 贈太師, 諡曰莊肅. 衙軍立其子副大使紹威知兵馬事, 尋賜之節鉞. 十月丁酉朔, 河南尹張全義就加侍中. 汴將硃友恭自江西行營還, 過安州, 殺刺史武渝, 遣部將守之. 汴將張存敬以兵襲蔡州, 刺史崔洪納款, 請以弟賢質於汴, 許之. 十二月丙寅, 李克用將潞州節度使薛志勤死, 澤州刺史李罕之乘其無帥, 襲潞取之, 遣其子顥乞降於汴, 全忠表罕之爲節度使. 二年春正月乙未朔. 丁未, 以兵部尚書陸扆爲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二月, 蔡州刺史崔洪爲衙兵所迫, 同竄淮南. 時洪以弟賢質於汴, 汴人遣賢還蔡, 征兵三千出征. 蔡兵亂, 殺賢, 遂擁洪度淮. 硃全忠令其子友裕守蔡州. 幽州節度使劉仁恭驅燕軍十萬, 將兼趙、魏. 是月陷貝州, 人無少長皆屠之, 投屍清水, 爲之不流. 遂進攻魏州. 羅紹威求救於汴. 三月, 硃全忠遣大將張存敬率師援之, 屯於內黃. 葛從周自邢、洺率勁騎八百入魏州. 燕將劉守文、單可及聞汴軍在內黃, 引軍往擊之. 存敬設伏內黃東, 大敗燕軍, 俘斬三萬, 生擒單可及. 劉守文以餘眾還魏州, 爲存敬、從周所乘, 燕軍複敗, 仁恭父子僅免. 汴、魏合兵躡之, 趙人複邀之東境, 自魏至滄五百裏間, 僵屍相枕. 是春, 有白氣竟天如練, 自西南徹東北, 而旋有燕卒之敗. 四月, 汴將氏叔琮由上黨進軍攻太原, 出石會, 爲沙陀擒其前鋒將陳章, 叔琮乃退去. 六月, 制以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尉、兼太師、侍中、潞州大都督府長史、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李罕之爲孟州刺史, 充河陽三城節度、孟懷觀察等使;以檢校司徒、孟州刺史、河陽節度使丁會爲澤、潞等節度使:從全忠奏也. 丁醜, 李罕之至懷州, 卒於傳舍. 陝州軍亂, 殺其帥王珙, 立都將軍李璠爲留後. 丁亥, 制以前太常卿劉崇望爲吏部尚書, 兵部侍郎裴樞爲吏部侍郎, 戶部侍郎薛昭緯爲兵部侍郎. 七月, 青州守海州將牛從毅擁郡人投淮南, 行密遂有海州. 十一月, 陝州衙將硃簡殺李璠, 自稱留後, 降汴, 全忠表簡爲帥守. 三年春正月庚子朔, 以禮部尚書裴贄爲刑部尚書. 癸卯, 硃全忠奏:“本貫宋州碭山縣, 蒙恩升爲輝州, 其地卑濕, 難葺廬舍, 請移輝州治所於單父縣.”從之, 仍賜號爲崇德軍. 四月戊午, 汴、魏合軍攻滄州, 以報入郛之役, 葛從周連陷滄德郡邑, 王鎔遣使和解於全忠, 令劉仁恭修好, 汴、魏班師. 辛未, 皇後、太子謁九廟. 六月丁巳, 硃全忠表陝州兵馬留後硃簡鄉裏同宗, 改名友謙, 乞真授節鉞. 從之. 戊辰, 特進、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王摶貶崖州司戶, 尋賜死於藍田驛, 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並死. 爲崔胤所誣, 言三人中外相結也. 七月丁亥朔, 兵部尚書劉崇望卒, 贈司空. 甲午, 兵部郎中薛正表爲右諫議大夫. 以許州刺史硃友恭檢校司徒, 爲潁州刺史;以左武衛將軍趙霖檢左仆射, 爲許州刺史;宣武押衙劉知俊檢校右仆射, 爲鄭州刺史:從全忠奏也. 戊申, 制以武貞軍節度、澧朗敘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同平章事、朗州刺史、上柱國、馮翊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雷滿檢校太保, 封馮翊郡王, 餘如故. 以武泰軍節度、黔中觀察處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黔州刺史、禦史大夫、上柱國趙崇封天水縣開國子, 食邑五百戶. 庚戌, 制昭義節度留後、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上柱國孟遷爲檢校司徒, 兼潞州大都府長史, 充昭義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潞磁邢洺等州觀察處置使, 仍封平昌縣男, 食邑三百戶, 從李克用奏也. 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孫儲守兵部尚書, 兼京兆尹. 乙卯, 制忠烈衛聖鎮國功臣、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中書令、成都尹、上柱國、琅邪郡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一百戶王建可兼劍南東川、武信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 加食邑一千戶, 餘如故. 時建攻下梓州顧彥暉, 兼有東川洋、果、閬等州故也. 又以忠義軍節度、山南東道管內觀察處置三司水陸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中書令、兼襄州刺史、上柱國、南平王、食邑三千戶趙匡凝可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加實封一百戶. 八月丙辰朔, 硃全忠奏:“先割汝州隸許州, 請卻還東都. 河陽先管澤州, 今緣蕃戎占據, 得失不常, 請權割河南府王屋、清河、鞏三縣隸河陽.”從之. 癸亥, 制忠貞平難功臣、河東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兼中書令、北都留守、太原尹、上柱國、晉王、食邑九千戶、食實封七百戶李克用加實封一百戶. 丁卯, 以朝請大夫、虞部郎中、知制誥、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顏蕘爲中書舍人. 己巳, 制前歸義軍節度副使、權知兵馬留後、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監察禦史、上柱國張承奉爲檢校左散騎常侍, 兼沙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歸義節度、瓜沙伊西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 庚辰, 太原大將李嗣昭攻洺州、下之, 執汴將硃紹宗. 汴將葛從周率師赴之, 嗣昭棄城而去. 從周邀之於青山口, 晉軍大敗, 從周乘勝攻鎮州. 壬午, 制荊南節度、忠萬歸夔涪峽等州觀察處置水陸催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江陵尹、上柱國、上穀郡王、食邑三千戶成汭可檢校太師、中書令, 餘如故. 甲申, 制扶危匡國致理功臣、特進、行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胤可開府儀同三司, 進封魏國公, 加食邑一千戶, 餘如故. 九月丙戌朔, 硃全忠引三鎮之師攻鎮州, 王鎔懼, 遣判官周式、副大使王昭祚、主事梁公儒子弟爲質於汴, 出犒師絹十五萬匹求盟, 許之. 張存敬遂自深、冀進軍, 攻瀛、莫, 下郡邑二十, 阻雨泥濘, 不及幽州. 遂西行陷祁州, 大敗中山將王處直軍於沙河北, 進屯懷德驛. 遂攻定州, 節度使王郜奔太原, 衙將王處直斬孔目官梁汶, 出縑二十萬乞盟, 許之. 全忠遂署王處直爲義武軍留後. 乙巳, 制扶危匡國致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充太清宮使、修奉太廟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運等使、上柱國、齊國公、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徐彥若可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充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管內觀察處置供軍糧料等使. 丙午, 制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博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遠罷知政事, 守本官. 戊申, 制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崔胤充太清宮使、修奉太廟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 依前判度支, 兼充諸道鹽鐵運等使. 光祿大夫、中書侍郎, 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上柱國、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陸扆爲門下侍郎、戶部尚書、監修國史. 以正議大夫、守刑部尚書、上柱國、河東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裴贄爲中書侍郎, 兼刑部尚書、同平章事, 充集賢殿大學士. 以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裴樞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判戶部事. 辛亥, 以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租庸使張浚罷租庸使, 守本官. 十月丙辰朔. 辛酉, 以前清海軍節度副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禦史大夫、上柱國王溥守左散騎常侍, 充鹽鐵副使. 癸未, 制以保義軍節度留後、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硃友謙爲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 兼陝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 充保義軍節度、陝虢觀察處置等使. 十一月乙酉朔. 庚寅, 左右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廢昭宗, 幽於東內問安宮, 請皇太子裕監國. 時昭宗委崔胤以執政, 胤恃全忠之助, 稍抑宦官. 而帝自華還宮後, 頗以禽酒肆志, 喜怒不常, 自宋道弼等得罪, 黃門尤懼. 至是, 上獵苑中, 醉甚, 是夜, 手殺黃門、侍女數人. 庚寅, 日及辰巳, 內門不開. 劉季述詣中書謂宰相崔胤曰:“宮中必有不測之事, 人臣安得坐觀?我等內臣也, 可以便宜從事.”即以禁兵千人破關而入, 問訊中人, 具知其故. 即出與宰臣謀曰:“主上所爲如此, 非社稷之主也. 廢昏立明, 具有故事, 國家大計, 非逆亂也.”即召百官署狀, 崔胤等不獲已署之. 季述、仲先與汴州進奏官程岩等十三人請對, 對訖, 季述上殿待罪次. 左右軍將士齊唱萬歲聲, 遂突入宣化門, 行至思政殿, 便行殺戮, 徑至乞巧樓下. 帝遽見兵士, 驚墮床下, 起而將去, 季述、仲先掖而令坐. 何皇後遽出拜曰:“軍容長官護官家, 勿至驚恐, 有事取軍容商量.”季述即出百官合同狀, 曰:“陛下倦臨寶位, 中外群情, 願太子監國, 請陛下頤養於東宮.”帝曰:“吾昨與卿等歡飲, 不覺太過, 何至此耶!”皇後曰:“聖人依他軍容語.”即於禦前取國寶付季述, 即時帝與皇後共一輦, 並常所侍從十餘內人赴東宮. 入後, 季述手自扃鎖院門, 日於窗中通食器. 是日, 迎皇太子監國, 矯宣昭宗命稱上皇. 甲午, 宣上皇制, 太子登皇帝位, 宰臣、百僚、方鎮加爵進秩, 又賜百僚銀一千五百兩、絹千匹、綿萬兩充救接, 皆季述求媚於朝也. 時硃全忠在定州行營, 崔胤與前左仆射張浚告難於全忠, 請以兵問罪, 全忠自行營還大梁. 十二月乙卯朔. 癸未夜. 護駕鹽州都將孫德昭、周承誨、董彥弼以兵攻劉季述、王仲先, 殺仲先, 攜其首詣東宮門, 呼曰:“逆賊王仲先已斬首訖, 請陛下出宮慰諭兵士.”宮人破鑰, 帝與皇後方得出. 天複元年春正月甲申朔, 昭宗反正, 登長樂門樓, 受朝賀. 班未退, 孫德昭執劉季述至樓前, 上方詰責, 已爲亂棒擊死, 乃屍之於市. 乙酉, 制以孫德昭檢校司空, 充靜海軍節度使. 丙戌, 宰相崔胤進位司空. 己醜, 硃全忠械程岩, 折足檻送京師, 戮之於市. 制皇太子裕降爲德王, 改名祐. 庚寅, 制以孫德昭爲安南節度、檢校太保. 以周承誨爲邕州刺史、邕管節度經略使, 以董彥弼爲容州刺史、容管節度等使, 並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殺神策軍使李師虔、徐彥回. 敕曰:“朕臨禦已來, 十有四載, 常慕好生之德, 固無樂殺之心. 昨季述等幽辱朕躬, 迫脅太子. 李師虔是逆賊親厚, 選來東內主持, 動息之間, 俾其偵伺. 每有須索, 皆不供承. 要紙筆則恐作詔書, 索錐刀則慮爲利器, 淩辱萬狀, 出入搜羅. 朕所禦之衣, 晝服夜濯, 凝冽之際, 寒苦難勝. 嬪嬙公主, 衾裯皆闕. 緡錢則貫百不入, 繒帛則尺寸難求. 六輩同其主張, 五人權其威勢. 若言狀罪, 翰墨難窮, 若許生全, 是爲貸法, 宜並處斬.”時硃全忠既服河朔三鎮, 欲窺圖王室篡代之謀, 以李克用在太原, 懼其角逐. 是月, 全忠令大將張存敬率兵三萬, 由含山襲河中王珂. 晉州刺史張漢瑜、絳州刺史、陶建不意賊至, 城守無備, 皆以郡降. 存敬移兵圍河中, 王珂求救於太原, 克用不能救, 乃嬰城謂存敬曰:“吾與汴王有舊, 俟王至即降.”二月甲寅朔. 戊辰, 硃全忠至河中, 遂移王珂及兄璘、弟瓚舉室徙於汴, 以張存敬守河中. 是月, 制以全忠檢校太師、守中書令, 進封梁王. 三月癸未朔, 全忠引軍歸汴, 奏:“河中節度使歲貢課鹽三千車, 臣今代領池場, 請加二千車, 歲貢五千車. 候五池完葺, 則依平時供訂額.”從之. 四月癸醜朔, 汴軍大舉攻太原, 氏叔琮以兵三萬由天井關進攻澤潞, 節度使孟遷以上黨降. 叔琮長驅出圍柏, 營於洞渦驛. 葛從周率趙、魏、中山之兵由土門入, 陷承天軍, 與叔琮會. 時屬大雨, 芻糧不給, 汴將保眾而還. 甲戌, 天子有事於宗廟. 是日, 禦長樂門, 大赦天下, 改元天複. 李茂貞自鎮來朝, 賜宴於壽春殿, 進錢數萬緡. 時中尉韓全誨及北司與茂貞相善, 宰相崔胤與硃全忠相善, 四人各爲表裏. 全忠欲遷都洛陽, 茂貞欲迎駕鳳翔, 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 五月壬午朔. 庚子, 制門下侍郎、戶部尚書、平章事陸扆加兵部尚書, 進階特進. 壬寅, 制以硃全忠兼河中尹、河中節度、晉絳慈隰觀察處置、安邑解縣兩池榷鹽制置等使. 閏六月辛巳朔, 制以河陽節度丁會依前檢校司徒, 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等使, 代孟遷;以遷檢校司徒, 爲河陽節度. 全忠奏也. 仍請於昭義節度官階內落下邢、洺、磁三州, 卻以澤州爲屬郡, 其河陽節度只以懷州爲屬郡, 從之. 全忠又奏請以齊州隸鄆州, 從之. 十月己卯朔. 戊戌, 全忠引四鎮之師七萬赴河中, 京師聞之大恐, 豪民皆亡竄山穀. 十一月己酉朔. 壬子, 中尉韓全誨與鳳翔護駕都將李繼誨奉車駕出幸鳳翔. 是日, 汴軍陷同州, 執州將司馬鄴, 華州節度使韓建遣判官李巨川送款. 甲寅, 汴軍駐靈口. 乙卯, 全忠知帝出幸, 乃回兵攻華州. 大軍駐赤水, 全忠以親兵駐西溪. 韓建出降, 乃署爲忠武軍節度使, 以陳州爲理所. 丁巳, 宰相崔胤令戶部侍郎王溥至赤水砦, 促全忠以兵迎駕. 戊午, 全忠自赤水趨長安, 崔胤率文武百僚太子太師盧知猷已下迎全忠於坡頭. 庚申, 汴軍趨鳳翔. 戊辰, 至岐下. 全忠令判官李擇、裴鑄入城奏事, 言:“臣在河中, 得崔胤書, 言奉密詔令臣以兵士迎駕, 臣不敢擅自迎鑾.”昭宗怒胤矯命, 連詔全忠以兵士還鎮. 辛未, 全忠引軍離鳳翔, 退攻邠州. 甲戌, 制扶危致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充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判度支、上柱國、魏國公、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二百戶崔胤可責授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 乙亥, 邠州節度使李繼徽以城降, 全忠乃舍其孥於河中, 以繼徽從軍. 以汴軍營於三原. 十二月己卯, 崔胤自長安至三原砦, 與全忠謀攻鳳翔. 二年春正月戊申朔, 車駕在鳳翔. 全忠在三原, 李克用遣大將周德威攻慈、隰、晉等州. 全忠歸河中, 令其將硃友寧率眾五萬屯絳州, 大敗太原軍於蒲縣西北, 友寧乘勝追奔, 陷汾州, 進圍太原. 天子遣諫議大夫張顗至晉州諭全忠, 令與太原通和. 屬友寧再戰不利, 乃還關西. 四月丁醜, 硃友寧總大軍屯於興平. 五月, 岐軍出戰, 大敗於武功南之漢穀. 全忠聞捷, 自引汴軍五萬西征. 六月, 進營虢縣. 丁亥, 進圍鳳翔, 遣判官入城迎駕. 九月, 岐軍出戰, 又敗. 十一月, 鄜州節度使李周彝率眾救鳳翔. 十二月癸酉, 汴將孔勍乘虛襲下鄜州, 獲周彝妻子, 周彝即以兵士來降. 於是邠、寧、鄜、坊等州皆陷於汴軍. 茂貞懼, 謀誅內官以解. 三年春正月癸卯朔, 車駕在鳳翔. 甲辰, 天子遣中使到全忠軍, 茂貞亦令軍將郭啟奇來達上欲還京之旨. 丙午, 青州牙將劉鄩陷全忠之兗州, 又令牙將張厚入奏, 是日, 亦竊發於華州, 殺州將婁敬思. 上又令戶部侍郎韓偓、趙國夫人寵顏宣諭於全忠軍. 辛亥, 全忠令判官李振入奏, 上令翰林學士姚洎傳宣, 令全忠喚崔胤令率文武百僚來迎駕. 癸醜, 上令禮部尚書蘇循傳詔, 賜全忠玉帶, 仍令全忠處分蔣玄暉侍帝左右. 丁巳, 蔣玄暉與中使同押送中尉韓全誨、張弘彥已下二十人首級, 告諭四鎮兵士回鑾之期. 戊午, 遣中使走馬華州, 追崔胤, 胤托疾不至. 甲子巳時, 車駕出鳳翔, 幸全忠軍. 全忠素服待罪, 泣下不自勝, 上親解玉帶賜之. 乙醜, 次扶風, 令硃友倫總兵侍衛. 丙寅, 次武功. 丁卯, 次興平, 宰臣崔胤率百官迎謁. 即日降制, 以崔胤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 複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運使、判度支, 魏國公封邑如故. 戊辰, 次鹹陽. 己巳, 入京師. 天子素服哭於太廟, 改服冕旒, 謁九廟. 禮畢, 禦長樂樓, 大赦, 百僚稱賀. 全忠處左軍. 辛未, 宴全忠於內殿, 內第子奏樂. 是日, 制內官第五可範已下七百人並賜死於內侍省, 其諸道監軍及小使, 仰本道節度使處斬訖奏, 從全忠、崔胤所奏也. 帝悲惜之, 自爲奠文祭之. 二月壬申朔. 甲戌, 制賜全忠“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名. 己卯, 制以輝王祚充諸道兵馬元帥. 又制以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宣武宣義天平護國等軍節度使、汴宋亳輝河中晉絳慈隰鄭滑潁鄆齊曹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太清宮修葺宮闕制置度支解縣池場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中書令、河中尹、汴滑鄆等州刺史、上柱國、梁王、食邑九千戶、食實封六百戶硃全忠守司徒, 兼侍中、判六軍十二衛. 以吏部尚書、平章事裴樞檢校右仆射, 同平章事, 兼廣州刺史、可守太尉、中書令, 充諸道兵馬副元帥, 進邑三千戶. 以宰臣崔胤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觀察等使. 甲戌, 制以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監修國史陸扆責授沂王傅分司. 己醜, 上宴全忠於壽春殿. 又令全忠與茂貞書, 取平原公主. 同州節度使趙翊、陝州節度使硃友謙來朝. 制以硃友裕爲華州刺史, 充感化軍節度使. 乙未, 會鞠於保寧殿, 全忠得頭籌, 令內弟子送酒, 仍面賜副元帥官告. 以新除廣州節度使裴樞爲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以戶部侍郎王溥同平章事. 戊戌, 全忠歸大梁, 上宴之內殿, 置酒於延喜門. 是日, 全忠與四鎮判官皆預席, 上臨軒泣別, 又令中使走送禦制《楊柳枝》詞五首賜之. 辛醜, 平原公主至京師. 三月壬寅朔, 全忠引四鎮之兵征王師範. 先是, 大將硃友寧、楊師厚前軍臨淄、青, 師範求援於淮南, 楊行密遣將王景仁帥眾萬人赴之. 四月辛未朔, 西川王建以兵攻秦、隴, 乘茂貞之弱也, 仍遣判官韋莊入貢, 修好於全忠. 五月, 制鳳翔隴右四鎮北庭行軍、彰義軍節度、涇原渭武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令、兼侍中、鳳翔尹、上柱國、秦王李茂貞可檢校太師、守中書令. 初, 茂貞淩弱王室, 朝廷姑息, 加尚書令, 及是全忠方守太尉, 茂貞懼, 乞罷尚書令故也. 崔胤奏:“六軍十二衛名額空存, 實無兵士. 京師侍衛, 亦藉親軍. 請每軍量召募一千一百人, 共置六千六百人.”從之. 乃令六軍諸衛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招收於市. 制以潁州刺史硃友恭檢校司空, 兼徐州刺史, 充武寧軍節度使, 從全忠奏也. 六月, 青州、淮南軍與汴人戰於臨淄, 汴軍大敗, 硃友寧戰死, 傳首淮南. 九月, 汴將楊師厚大敗青州軍於臨朐. 荊南節度使成汭以舟師赴援鄂州, 澧朗雷彥恭承虛襲陷江陵. 汭軍士聞之潰歸, 汭憤怒投水而死. 趙匡凝遂以兵襲荊州, 據之. 辛巳, 汴州護駕都將硃友倫擊鞠墜馬卒, 全忠怒, 殺同鞠將校數人. 十一月丁酉朔, 王師範以青州降楊師厚, 全忠複令師範知青州事. 邠州、鳳翔兵士逼京畿. 汴軍屯河中. 青州牙將劉鄩以兗州降葛從周, 稟師範命也. 全忠嘉之, 署爲元帥府都押衙, 權知鄜州留後事. 十二月丁卯朔. 辛巳, 制以禮部尚書獨孤損爲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丙申, 制守司徒、侍中、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判六軍十二衛事、諸道鹽鐵轉運使、判度支、上柱國、魏國公、食邑四千五百戶崔胤責授太子賓客, 守刑部尚書、兼京兆尹、六軍諸衛副使鄭元規責授循州司戶. 是日, 汴州扈駕指揮使硃友諒殺胤及元規、皇城使王建勳、飛龍使陳班、閣門使王建襲、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上柱國河間郡公張浚. 全忠將逼車駕幸洛陽, 懼胤、浚立異也. 天祐元年春正月丁酉朔, 以翰林學士、左拾遺柳璨爲右諫議大夫、同平章事, 賜紫金魚袋. 己亥, 制以兵部尚書崔遠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己酉, 全忠率師屯河中, 遣牙將寇彥卿奉表請車駕遷都洛陽. 全忠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 徹屋木, 自渭浮河而下, 連甍號哭, 月餘不息. 秦人大罵於路曰:“國賊崔胤, 召硃溫傾覆社稷, 俾我及此, 天乎!天乎!”丁巳, 車駕發京師. 癸亥, 次陝州, 全忠迎謁於路. 二月丙寅朔. 乙亥, 全忠辭赴洛陽, 親督工作. 四月丙寅朔. 癸巳, 帝遣晉國夫人可證傳詔諭全忠, 言中宮誕蓐未安, 取十月入洛陽宮. 全忠意上遲留俟變, 怒甚, 謂牙將寇彥卿曰:“亟往陝州, 到日便促官家發來!”閏四月乙未朔. 丁酉, 車駕發陝州. 壬寅, 次穀水行宮. 時崔胤所募六軍兵士, 胤死後亡散並盡, 從上東遷者, 唯諸王、小黃門十數, 打球代奉內園小兒共二百餘人. 全忠在陝, 仍慮此輩爲變, 欲盡去之, 以汴卒爲侍衛. 至穀水頓, 全忠令醫官許昭遠告內園等謀變, 因會設幄, 酒食次並坑之, 乃以謀逆聞. 由是帝左右前後侍衛職掌, 皆汴人也. 甲辰, 車駕由徽安門入, 硃全忠、張全義、宰相裴樞獨孤損前導. 是日大風雨土, 跬步不辨物色, 日暝稍止. 上謁太廟, 禮畢還宮, 禦正殿宣勞從官衛士, 受駕. 乙巳, 上禦光政門, 大赦, 制曰: 乃睠中州, 便侯伯會朝之路;運逢百六, 順古今禳避之宜. 況建鼎舊京, 我家二宅, 轘轅通其左, 郟、鄏引其前. 周平王之東遷, 更延姬姓;漢光武之定業, 克茂劉宗. 肇葺新都, 祈天永命, 皆因否運, 複啟昌期. 或西避於戎狄, 或載殲於妖孽. 朕遭家不造, 布德不明, 十載已來, 三罹播越. 亦屬災纏秦、雍, 叛起邠、岐. 始幸石門, 以避衛兵之亂;載行華嶽, 仍驚畿邑之侵. 憂危則矢及車輿, 淩脅則火延宮廟. 迨至逆連宮豎, 構結奸凶, 致劉季述幽朕於下宮, 韓全誨劫予於右輔. 莫匪兵圍內殿, 焰亙九重, 皆思假武以容身, 唯效指鹿而威眾. 矯宣天憲, 欺蔑外籓, 行書詔以任情, 欲忠良而獲罪. 雖群方嶽牧, 協力匡扶, 拘戎律於阻修, 報朝恩而隔越. 副元帥、梁王全忠以兼鎮近輔, 總兵四籓, 遠赴岐陽, 躬迎大駕. 辛勤百戰, 盡剿凶渠, 營野三年, 竟回鑾輅. 鹹、鎬載新其宮闕, 讓、珪絕類於閹徒, 方崇再造之功, 以正中興之運. 又邠岐結釁, 巴蜀連兵, 上負國恩, 下隳鄰好. 焚宮烈火, 更延熱於親鄰;卻駕凶鋒, 複延侵於禁苑. 抑又太一遊處, 並集六宮, 罰星熒惑, 久纏東井, 玄象薦災於秦分, 地形無過於洛陽. 爰有一二藎臣, 洎四方同志, 竭心王室, 共誓嘉謀. 魏鎮定燕, 航大河而畢至;陳徐潞蔡, 輦巨軸以偕來. 披荊棘而立朝廷, 劃灰燼而化輪奐. 左郊祧而右社稷, 肅爾崇嚴;前廣殿而後重廊, 藹然華邃. 公卿僉議, 龜筮協從. 甲子令年, 孟夏初吉, 備法駕而離陝分, 列百官而入洛郊, 觀此殷繁, 良多嘉慰. 謝罪太廟, 憂惕驚懷;登禦端門, 軫惻興感. 蓋以一人寡祐, 至萬姓靡寧, 工役艱疲, 忠良盡瘁, 克建再遷之業, 冀延八百之基. 宜覃渙汗之恩, 俟此雍熙之慶, 滌瑕蕩垢, 鹹與惟新. 可大赦天下, 改天複四年爲天祐元年, 於戲!肆眚閶闔, 即安宮闈. 雖九廟幾筵, 已閟於新室;而諸陵松柏, 遙隔於舊都. 將務乂寧, 難申綣慕. 文武百辟, 執事具僚, 從我千裏而來, 端爾一心蒞政. 恩覃既往, 效責從新, 方當開國之初, 必舉慢官之罰. 戊申, 敕今後除留宣徽兩院、小馬坊、豐德廟、禦廚、客省、閣門、飛龍、莊宅九使外, 其餘並停. 內園冰井公事委河南尹, 仍不差內夫人傳宣. 殺醫官閻祐之、國子博士歐陽特, 言星讖也. 宰相裴樞兼右仆射、諸道鹽鐵轉運等使、監修國史, 戶部尚書、門下侍郎、平章事獨孤損判度支, 中書侍郎、平章事柳璨判戶部事. 五月乙醜朔. 丙寅, 制河陽節度使張漢瑜同平章事. 宴百僚於崇勳殿, 上贊述全忠之功業, 因言禦樓前一日所司亡失赦書, 賴元帥府收得副本施行, 幾失事矣, 中書不得無過. 裴樞等起待罪. 中飲, 帝更衣, 召全忠曲宴閣中, 全忠懇辭. 帝曰:“朕以全忠功業崇高, 欲齋中款曲, 以表庇賴耳. 全忠既不欲來, 即令敬翔來, 朕與之言.”全忠令敬翔私退, 奏曰:“敬翔亦醉而出矣.”己巳, 全忠辭赴大梁, 宴於崇勳殿, 是日雨甚. 乙酉, 翰林學士、左諫議大夫、知制誥沈棲遠守本官, 以病陳乞故也. 丁亥, 敕河南府畿縣先減尉一員, 可准京兆府例, 複置縣尉一員. 癸巳, 中書奏:准今年四月十一日赦文, 陝州都督府改爲興唐府, 其都督府長史宜改爲尹, 左右司馬爲少尹, 錄事爲司錄, 陝縣爲次赤, 餘爲次畿. 從之. 六月甲午朔, 邠州楊崇本侵掠關內, 全忠遣硃友裕屯軍於百仁村. 丙申, 通議大夫、中書舍人、賜紫金魚袋楊注可充翰林學士. 庚子, 三佛齊國入朝使薄訶粟可寧遠將軍. 丁未, 制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盧紹可太子太保致仕. 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天水男、食邑三百戶趙崇可檢校右仆射. 甲寅, 以京兆少尹鄭韜光爲太常少卿, 前侍禦史韋說爲右司員外郎, 前進士姚顗爲校書郎, 前進士趙頎、劉明濟、竇專並可秘書省校書郎正字, 從柳璨奏也. 荊南襄州忠義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江陵尹、襄州刺史、上柱國、楚王、食邑六千戶趙匡凝宜備禮冊命. 七月癸亥朔, 全忠率師討邠、鳳. 甲子, 自汴至洛陽, 宴於文思球場. 全忠入, 百官或坐於廊下, 全忠怒, 笞通引官何凝. 丙寅, 制金紫光祿大夫、行禦史中丞、上柱國韓儀責授棣州司馬, 侍禦史歸藹責授登州司戶, 坐百官傲全忠也. 甲戌, 制以中大夫、中書舍人、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杜彥林爲太中大夫、守禦史中丞. 丁醜, 制以兵部郎中蕭頎爲吏部郎中, 戶部郎中徐綰爲兵部郎中, 司勳員外郎張茂樞爲禮部郎中, 監察禦史郤殷象爲右補闕. 己卯, 制武昌軍節度、鄂嶽蘄黃等州觀察處置兼三司水陸發運淮南西面行營招討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西平王、食邑三千戶杜洪加食邑一千戶, 實封二百戶. 庚寅, 中書奏:“西京舊有淩煙閣, 圖畫功臣, 今遷都洛陽, 合議修建. 副元帥梁王勳庸冠世, 請淩煙閣之側別創一閣, 以表殊勳.”從之. 八月壬辰朔. 壬寅夜, 硃全忠令左龍武統軍硃友恭、右龍武統軍氏叔琮、樞密使蔣玄暉弑昭宗於椒殿. 自帝遷洛, 李克用、李茂貞、西川王建、襄陽趙匡凝知全忠篡奪之謀, 連盟舉義, 以興複爲辭. 而帝英傑不群, 全忠方事西討, 慮變起於中, 故害帝以絕人望. 帝自離長安、日憂不測, 與皇後、內人唯沉飲自寬. 是月壬寅, 全忠令判官李振自河中至洛陽, 與友恭等圖之. 是夜二鼓, 蔣玄暉選龍武衙官史太等百人叩內門, 言軍前有急奏面見上. 內門開, 玄暉每門留卒十人, 至椒殿院, 貞一夫人啟關, 謂玄暉曰:“急奏不應以卒來.”史太執貞一殺之, 急趨殿下. 玄暉曰:“至尊何在?”昭儀李漸榮臨軒謂玄暉曰:“院使莫傷官家, 寧殺我輩.”帝方醉, 聞之遽起. 史太持劍入椒殿, 帝單衣旋柱而走, 太追而弑之. 漸榮以身護帝, 亦爲太所殺. 複執何皇後, 將害之. 後求哀於玄暉, 玄暉以全忠止令害帝, 釋後而去. 帝殂, 年三十八, 群臣上諡曰聖穆景文孝皇帝, 廟號昭宗. 二年二月二十日, 葬於和陵.
'국외연구소 > → 구당서 舊唐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당서唐書(舊)】권21 지1 예의지1 (0) | 2024.03.02 |
---|---|
【당서唐書(舊)】권20 제기20 애제기 (1) | 2024.03.01 |
【당서唐書(舊)】권19 제기19 희종기 (0) | 2024.02.28 |
【당서唐書(舊)】권19 제기19 의종기 (0) | 2024.02.27 |
【당서唐書(舊)】권18 제기18 무종기 (0) | 2024.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