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嗣, 平州人, 世事盧龍軍為裨校. 祖璟, 父守義, 以豪俠聞於遼‧碣. 承嗣, 開元末為軍使安祿山前鋒兵馬使, 累俘斬奚‧契丹功, 補左清道府率, 遷武衛將軍. 祿山構逆, 承嗣與張忠志等為前鋒, 陷河洛. 祿山敗, 史朝義再陷洛陽, 承嗣為前導, 偽授魏州刺史. 代宗遣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引回紇軍討平河朔. 帝以二兇繼亂, 郡邑傷殘, 務在禁暴戢兵, 屢行赦宥, 凡為安‧史詿誤者, 一切不問. 時懷恩陰圖不軌, 慮賊平寵衰, 欲留賊將為援, 乃奏承嗣及李懷仙‧張忠志‧薛嵩等四人分帥河北諸郡, 乃以承嗣檢校戶部尚書‧鄭州刺史. 俄遷魏州刺史‧貝博滄瀛等州防禦使. 居無何, 授魏博節度使. 承嗣不習教義, 沉猜好勇, 雖外受朝旨, 而陰圖自固. 重加稅率, 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 而老弱事耕稼, 丁壯從征役, 故數年之間, 其眾十萬. 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 謂之衙兵. 郡邑官吏, 皆自署置. 戶版不籍於天府, 稅賦不入於朝廷, 雖曰籓臣, 實無臣節. 代宗以黎元久罹寇虐, 姑務優容, 累加檢校尚書僕射‧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封雁門郡王, 賜實封千戶. 及升魏州為大都督府, 以承嗣為長史, 仍以其子華尚永樂公主, 冀以結固其心, 庶其悛革. 而生於朔野, 志性兇逆, 每王人慰安, 言詞不遜. 大歷八年, 相衛節度使薛嵩卒, 其弟崿欲邀旄節;及用李承昭代嵩, 衙將裴志清謀亂逐崿, 崿率眾歸於承嗣. 十年, 薛崿歸朝, 承嗣使親黨扇惑相州將吏謀亂, 遂將兵襲擊, 謬稱救應. 代宗遣中使孫知在使魏州宣慰, 令各守封疆. 承嗣不奉詔, 遣大將盧子期攻洺州, 楊光朝攻衛州. 殺刺史薛雄, 仍逼知在令巡磁‧相二州, 諷其大將割耳剺面, 請承嗣為帥, 知在不能詰. 四月, 詔曰: 田承嗣出自行間, 策名邊戍, 早參戎秩, 效用無聞, 嘗輔兇渠, 驅馳有素. 洎再平河朔, 歸命轅門. 朝廷俯念遺黎, 久罹兵革. 自祿山召禍, 瀛‧博流離;思明繼釁, 趙‧魏堙厄;以至農桑井邑, 靡獲安居, 骨肉室家, 不能相保. 念其凋瘵, 思用撫寧, 以其先布款誠, 寄之為理. 所以委授旄鉞之任, 假以方面之榮, 期爾知恩, 庶能自效. 崇資茂賞, 首冠朝倫, 列異姓之苴茅, 登上公之禮命. 子弟童稚, 皆聯台閣之華;妻妾僕媵, 並受國邑之號. 人臣之寵, 舉集其門;將相之權, 兼領其職. 夫宰相者, 所以盡忠, 而乃據國家之封壤, 仗國家之兵戈, 安國家之黎人, 調國家之征賦. 掩有資實, 憑竊寵靈, 內包兇邪, 外示歸順. 且相‧衛之略, 所管素殊, 而逼脅軍人, 使之翻潰. 因其驚擾, 便進軍師, 事跡暴彰, 奸邪可見. 不然, 豈志清之亂, 曾未崇朝;子期‧光朝, 會於明日. 足知先有成約, 指期而來, 是為蔑棄典刑, 擅興戈甲. 既雲相州騷擾, 鄰境救災, 旋又更取磁州, 重行威虐. 此實自矛盾, 不究始終. 三州既空, 遠邇驚陷, 更移兵馬, 又赴洺州, 實為暴惡不仁, 窮極殘忍. 薛雄乃衛州刺史, 固非本籓, 忿其不附, 橫加淩虐, 一門盡屠, 非復焦類, 酷烈無狀, 人神所冤. 又四州之地, 皆列屯營, 長史屬官, 任情補署. 精甲利刃, 良馬勁兵, 全實之資裝, 農藏之積實, 盡收魏府, 罔有孑遺. 其為蓋在無赦, 欲行討問, 正厥刑書. 猶示含容, 冀其遷善, 抑於典憲, 務在慰安. 乃遣知在遠奉詔書, 諭以深旨, 乃命承昭副茲麾下, 撫彼舊封. 而承昭又遣親將劉渾先傳詔命. 承嗣逡巡磁‧相, 仍劫知在偕行, 先令侄悅權扇軍吏, 至使引刀自割, 抑令騰口相稽, 當眾諠譁, 請歸承嗣. 論其奸狀, 足以為憑, 此而可容, 何者為罪? 承嗣宜貶永州刺史, 仍許一幼男女從行, 便路赴任. 委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留後硃滔‧昭義節度李承昭‧淄青節度李正己‧淮西節度李忠臣‧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汴宋節度田神玉等, 掎角進軍. 如承嗣不時就職, 所在加討, 按軍法處分. 詔下, 承嗣懼;而麾下大將, 復多攜貳, 倉黃失圖. 乃遣牙將郝光朝奉表請罪, 乞束身歸朝. 代宗重勞師旅, 特恩詔允, 並侄悅等悉復舊官, 仍詔不須入覲. 十一年, 汴將李靈曜據城叛, 詔近鎮加兵. 靈曜求援於魏. 承嗣令田悅率眾五千赴之, 為馬燧‧李忠臣逆擊敗之;悅僅而獲免, 兵士死者十七八, 復詔誅之. 十二年, 承嗣復上章請罪, 又赦之, 復其官爵. 承嗣有貝‧博‧魏‧衛‧相‧磁‧洺等七州, 復為七州節度使, 於是承嗣弟廷琳及從子悅‧承嗣子綰‧緒等皆復本官, 仍令給事中杜亞宣諭, 賜鐵券. 十三年九月, 卒, 時年七十五. 有子十一人:維‧朝‧華‧繹‧綸‧綰‧緒‧繪‧純‧紳‧縉等. 維為魏州刺史;朝, 神武將軍;華, 太常少卿‧駙馬都尉, 尚永樂公主, 再尚新都公主;餘子皆幼. 而悅勇冠軍中, 承嗣愛其才, 及將卒, 命悅知軍事, 而諸子佐之. 悅初為魏博中軍兵馬使‧檢校右散騎常侍‧魏府左司馬. 大歷十三年, 承嗣卒, 朝廷用悅為節度留後. 驍勇有膂力, 性殘忍好亂, 而能外飾行義, 傾財散施, 人多附之, 故得兵柄. 尋拜檢校工部尚書‧禦史大夫, 充魏博七州節度使. 大歷末, 悅尚恭順. 建中初, 黜陟使洪經綸至河北, 方聞悅軍七萬. 經綸素昧時機, 先以符停其兵四萬, 令歸農畝. 悅偽亦順命, 即依符罷之. 既而大集所罷將士, 激怒之曰:「爾等久在軍戎, 各有父母妻子, 既為黜陟使所罷, 如何得衣食自資?」眾遂大哭. 悅乃盡出其家財帛衣服以給之, 各令還其部伍. 自此魏博感悅而怨朝廷. 居無何, 或謬稱車駕將東封, 而李勉增廣汴州城. 李正己聞而猜懼, 以兵萬人屯曹州, 遣使說悅, 同為拒命. 悅乃與正己‧梁崇義等謀各阻兵, 以判官王侑‧扈萼‧許士則為腹心, 邢曹俊‧孟希祐‧李長春‧符璘‧康愔為爪牙. 建中二年, 鎮州李寶臣卒, 子惟嶽求襲節鉞. 俄而淄青李正己卒, 子納亦求節鉞. 朝廷皆不允, 遂與惟嶽‧李納同謀叛逆. 時朝廷遣張孝忠等討恆州, 悅將孟希祐率兵五千援之. 又遣將康愔率兵八千圍邢州, 楊朝光五千人營於邯鄲西北盧家砦, 絕昭義糧餉之路, 悅自將兵甲數萬繼進. 邢州刺史李洪‧臨洺將張伾, 為賊所攻, 禦備將竭, 詔河東節度使馬燧‧河陽李芃, 與昭義軍討悅. 七月三日, 師自壺關東下, 收賊盧家砦, 大破賊於雙岡;邢州解圍, 悅眾遁走, 保洹水. 馬燧等三帥距悅軍三十裡為壘, 李納遣兵八千人助悅. 魏將邢曹俊者, 承嗣之舊將, 老而多智, 頗知兵法, 悅暱於扈萼, 以曹俊為貝州刺史. 及悅拒官軍於臨洺, 大為王師所破, 悅乃召曹俊而問計焉. 曹俊曰:「兵法十倍則攻, 尚書以逆犯順, 勢且不侔. 宜於□郭口置兵萬人以遏西師, 則河北二十四州悉為尚書有矣. 今於臨洺‧武安設攻城之計, 糧竭卒盡, 危兇立至, 未見其可也.」祐等以其異己, 鹹譖毀, 悅復令守貝州. 悅與淄青兵三萬餘人陣於洹水, 馬燧等三帥與神策將李晟等來攻, 悅之眾覆敗, 死傷二萬計. 悅收合殘卒奔魏州, 至南郭外, 大將李長春拒關不內, 以俟官軍. 三帥雖進, 頓兵於魏州南平邑浮圖, 鹹遲留不進, 長春乃開門內之. 悅持佩刀立於軍門, 謂軍士百姓曰:「悅藉伯父餘業, 久與卿等同事, 今既敗喪相繼, 不敢圖全. 然悅所以堅拒天誅者, 特以淄青‧恆冀二大人在日, 為悅保薦於先朝, 方獲承襲. 今二帥雲亡, 子弟求襲, 悅既不能報效, 以至興師. 今軍旅敗亡, 士民塗炭, 此皆悅之罪也. 以母親之故, 不能自剄, 公等當斬悅首以取功勳, 無為俱死也!」乃自馬投地, 眾皆憐之. 或前撫持悅曰:「久蒙公恩, 不忍聞此!今士民之眾, 猶可一戰, 生死以之.」悅收涕言曰:「諸公不以悅喪敗, 猶願同心, 悅縱身死, 寧忘厚意於地下乎!」悅乃自割一髻, 以為要誓, 於是將士自斷其髻, 結為兄弟, 誓同生死. 其將符璘‧李再春‧李瑤, 悅從兄昂, 相次以郡邑歸國. 璘等家在魏州者, 無少長悉為悅所害. 悅觀城內兵仗罄乏, 士眾衰減, 甚為惶駭, 乃復召邢曹俊與之謀. 既至, 完整徒旅, 繕修營壁, 人心復堅. 經旬餘日, 馬燧等進至城下. 向使燧等乘勝長驅, 襲其未備, 則魏城屠之久矣!識者痛惜之. 會王武俊殺李惟嶽, 硃滔攻深州, 下之, 朝廷以武俊為恆州刺史, 又以寶臣故將康日知為深趙二州觀察使. 是以武俊怨賞功在日知下, 硃滔怨不得深州, 二將有憾於朝廷. 悅知其可間, 遣判官王侑‧許士則使於北軍, 說硃滔曰:「昨者司徒奉詔征伐, 逕趨賊境. 旬朔之內, 拔束鹿, 下深州, 惟嶽勢蹙, 故王大夫獲殄兇渠, 皆因司徒勝勢. 又聞司徒離幽州日, 有詔得惟嶽郡縣, 使隸本鎮;今割深州與日知, 是國家無信於天下也. 且今上英武獨斷, 有秦皇‧漢武之才, 誅夷豪傑, 欲掃除河朔, 不令子孫嗣襲. 又朝臣立功立事如劉晏輩, 皆被屠滅. 昨破梁崇義, 殺三百餘口, 投之漢江, 此司徒之所明知也. 如馬燧‧抱真等破魏博後, 朝廷必以儒德大臣以鎮之, 則燕‧趙之危可翹足而待也. 若魏博全, 則燕‧趙無患, 田尚書必以死報恩義. 合從連衡, 救災恤患, 《春秋》之義也. 春秋時諸侯有危者, 桓公不能救則恥之. 今司徒聲振宇宙, 雄略命世, 救鄰之急, 非徒立義, 且有利也. 尚書以貝州奉司徒, 命某送孔目, 惟司徒熟計之.」滔既有貳於國, 欣然從之. 乃命判官王郢與許士則同往恆州說王武俊, 仍許還武俊深州. 武俊大喜, 即令判官王巨源報滔, 仍知深州事. 武俊又說張孝忠同援悅, 孝忠不從, 恐為後患, 乃遣小校鄭朅築壘於北境, 以拒孝忠;仍令其子士真為恆‧冀‧深三州留後, 以兵圍趙州. 三年五月, 悅以救軍將至, 率其眾出戰於禦河之上, 大敗而還. 四月, 硃滔‧武俊蒐軍於寧晉縣, 共步騎四萬. 五月十四日, 起軍南下, 次宗城, 滔判官鄭雲逵及弟方逵背滔歸馬燧. 六月二十八日, 滔‧武俊之師至魏州, 會神策將李懷光軍亦至. 懷光銳氣不可遏, 堅欲與賊戰, 遂徑薄硃滔陣, 殺千餘人. 王武俊與騎將趙琳‧趙萬敵等二千騎橫擊懷光陣, 滔軍繼踵而進, 禁軍大敗, 人相蹈藉, 投屍於河三十裡, 河水為之不流. 馬燧等收軍保壘. 是夜, 王武俊決河水入王莽故河, 欲隔官軍, 水已深三尺, 糧餉路絕. 王師計無從出, 乃遣人告硃滔曰:「鄙夫輒不自量, 與諸人合戰. 王大夫善戰, 天下無敵;司徒五郎與王君圖之, 放老夫歸鎮, 必得聞奏, 以河北之事委五郎.」時武俊戰勝, 滔心忌之, 即曰:「大夫二兄敗官軍, 馬司徒卑屈若此, 不宜迫人於險也.」武俊曰:「燧等連兵十萬, 皆是國之名臣, 一戰而北, 貽國之恥, 不知此等何面見天子耶!然吾不惜放還, 但不行五十裡, 必反相拒.」燧等至魏縣, 軍於河西;武俊等三將, 壁於河東. 兩軍相持, 自七月至十月, 勝負未決. 悅感硃滔救助, 欲推為盟主. 滔判官李子牟‧武俊判官鄭儒等議曰:「古有戰國, 連衡誓約以抗秦, 請依周末七雄故事, 並建國號為諸侯, 用國家正朔. 今年號不可改也.」於是硃滔稱冀王, 悅稱魏王, 武俊稱趙王, 又請李納稱齊王. 十一月一日, 築壇於魏縣中, 告天受之. 滔為盟主, 稱孤;武俊‧悅‧納稱寡人. 滔以幽州為範陽府, 恆州為真定府, 魏州為大名府, 鄆州為東平府, 皆以長子為元帥. 偽冊之日, 其軍上有雲物稍異, 馬燧等望而笑曰:「此雲無知, 乃為賊瑞.」又其營地前三年土長高三尺餘, 魏州戶曹韋稔為《土長頌》曰:「益土之兆也.」 四年十月, 涇師犯闕, 諸師各還本鎮. 悅‧滔‧武俊互相疑惑, 各去王號, 遣使歸國. 悅亦致書於抱真, 遣使聞奏. 興元元年正月, 加悅檢校尚書右僕射, 封濟陽王, 使並如故. 仍令給事中‧兼禦史大夫孔巢父往魏州宣慰. 時悅阻兵四年, 身雖驍猛, 而性愎無謀. 以故頻致破敗, 士眾死者十七八. 魏人苦於兵革, 願息肩焉;聞巢父至, 莫不舞忭. 悅方宴巢父, 為其從弟緒所殺. 緒, 承嗣第六子. 大歷末, 授京兆府參軍. 承嗣卒時, 緒年幼稚. 承嗣慮諸子不任軍政, 以從子悅便弓馬, 性狡黠, 故任遇之, 俾代為帥守. 及緒年長, 悅以承嗣委遇之厚, 待緒等無間, 令主衙軍. 緒兇險多過, 悅不忍, 嘗笞而拘之. 緒頗怨望, 常俟釁隙. 會興元元年, 朝廷宥悅, 仍令孔巢父往宣慰. 悅既順命, 門階徹警. 悅宴巢父夜歸, 緒率左右數十人先殺悅腹心蔡濟‧扈崿‧許士則等, 挺劍而入. 其兩弟止之;緒斬止者, 遂徑升堂. 悅方沉醉, 緒手刃悅並悅妻高氏, 又入別院殺悅母馬氏. 自河北諸盜殘害骨肉, 無酷於緒者. 緒懼眾不附, 奔出北門. 邢曹俊‧孟希祐等領徒數百追及之. 遙呼之曰:「節度使須郎君為之, 他人固不可也.」乃以緒歸衙, 推為留後. 明日, 歸罪於扈崿, 以其首徇;然後稟於孔巢父, 遣使以聞. 時緒兄綸居長, 為亂兵所殺, 遂以緒為留後. 朝廷授緒銀青光祿大夫‧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禦史大夫‧魏博節度使. 時硃滔率兵兼引回紇之眾南侵, 緒遣兵助王武俊‧李抱真, 大破硃滔於涇城, 以功授檢校工部尚書. 貞元元年, 以嘉誠公主出降緒, 加駙馬都尉. 尋遷檢校左僕射, 封常山郡王, 食邑三千戶. 改封雁門郡王, 食實封五百戶. 尋加同平章事. 初, 田悅性儉嗇, 衣服飲食, 皆有節度;而緒等兄弟, 心常不足. 緒既得志, 頗縱豪侈, 酒色無度. 貞元十二年四月, 暴卒, 時年三十三, 贈司空, 賻賚加等. 子三人:季和‧季直‧季安. 季和為澶州刺史;季直為衙將;季安最幼, 為嫡嗣. 季安, 字夔. 母微賤, 嘉誠公主蓄為己子, 故寵異諸兄. 年數歲, 授左衛冑曹參軍, 改著作佐郎‧兼侍禦史, 充魏博節度副大使. 累加至試光祿少卿‧兼禦史大夫. 緒卒時, 季安年才十五, 軍人推為留後, 朝廷因授起復左金吾衛將軍, 兼魏州大都督府長史‧魏博節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 服闕, 拜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 進位檢校司空, 襲封雁門郡王. 未幾, 加金紫光祿大夫, 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季安幼守父業, 懼嘉誠之嚴, 雖無他才能, 亦粗修禮法. 及公主薨, 遂頗自恣, 擊鞠‧從禽色之娛. 其軍中政務, 大抵任徇情意, 賓僚將校, 言皆不從. 免公主喪, 加檢校司徒. 元和中, 王承宗擅襲戎帥, 憲宗命吐突承璀為招撫使, 會諸軍進討. 季安亦遣大將率兵赴會, 仍自供糧餉. 師還, 加太子太保. 季安性忍酷, 無所畏懼. 有進士丘絳者, 嘗為田緒從事, 及季安為帥, 絳與同職侯臧不協, 相持爭權. 季安怒, 斥絳為下縣尉;使人召還, 先掘坎於路左, 既至坎所, 活排而瘞之, 其兇暴如此!元和七年卒, 時年三十二, 贈太尉. 子懷諫‧懷禮‧懷詢‧懷讓. 懷諫母, 元誼女. 及季安卒, 元氏召諸將欲立懷諫, 眾皆唯唯. 懷諫幼, 未能禦事, 軍政無钜細皆取決於私白身蔣士則, 數以愛憎移易將校. 衙軍怒, 取前臨清鎮將田興為留後, 遣懷諫歸第, 殺蔣士則等十餘人. 田興葬季安畢, 送懷諫於京師, 乃起復授右監門衛將軍, 賜第一區, 芻米甚厚. 田氏自承嗣據魏州至懷諫, 四世相傳襲四十九年, 而田興代焉. 田弘正, 本名興. 祖延惲, 魏博節度使承嗣之季父也, 位終安東都護府司馬. 延惲生廷玠, 幼敦儒雅, 不樂軍職, 起家為平舒丞. 遷樂壽‧清池‧束城‧河間四縣令, 所至以良吏稱. 大歷中, 累官至太府卿‧滄州別駕, 遷滄州刺史‧兼禦史中丞, 充橫海軍使. 承嗣與淄青李正己‧恆州李寶臣不協, 承嗣既令廷玠守滄州, 而寶臣‧硃滔兵攻擊, 欲兼其土宇. 廷玠嬰城固守, 連年受敵, 兵盡食竭, 人易子而食, 卒無叛者, 卒能保全城守. 朝廷嘉之, 遷洺州刺史, 又改相州. 屬薛崿之亂, 承嗣蠶食薛嵩所部. 廷玠守正字民, 不以宗門迴避而改節. 建中初, 族侄悅代承嗣領軍政, 志圖兇逆, 慮廷玠不從, 召為節度副使. 悅奸謀頗露, 廷玠謂悅曰:「爾藉伯父遺業, 可稟守朝廷法度, 坐享富貴, 何苦與恆‧鄆同為叛臣?自兵亂已來, 謀叛國家者, 可以歷數, 鮮有保完宗族者. 爾若狂志不悛, 可先殺我, 無令我見田氏之赤族也.」乃謝病不出. 悅過其第而謝之;廷玠杜門不納, 將吏請納. 建中三年, 鬱憤而卒. 弘正, 廷玠之第二子. 少習儒書, 頗通兵法, 善騎射, 勇而有禮, 伯父承嗣愛重之. 當季安之世, 為衙內兵馬使. 季安惟務侈靡, 不恤軍務, 屢行殺罰;弘正每從容規諷, 軍中甚賴之. 季安以人情歸附, 乃出為臨清鎮將, 欲捃摭其過害之. 弘正假以風痺請告, 灸灼滿身, 季安謂其無能為. 及季安病篤, 其子懷諫幼騃, 乃召弘正署其舊職. 季安卒, 懷諫委家僮蔣士則改易軍政, 人情不悅, 鹹曰:「都知兵馬使田興, 可為吾帥也!」衙兵數千詣興私第陳請, 興拒關不出, 眾呼噪不已. 興出, 眾環而拜, 請入府署. 興頓僕於地, 久之. 度終不免, 乃令於軍中曰:「三軍不以興不肖, 令主軍務, 欲與諸軍前約, 當聽命否?」鹹曰:「惟命是從!」興曰:「吾欲守天子法, 以六州版籍請吏, 勿犯副大使, 可乎?」皆曰:「諾!」是日, 入府視事, 殺蔣士則十數人而已. 晚自府歸第, 其兄融責興曰:「爾卒不能自晦, 取禍之道也!」翌日, 具事上聞. 憲宗嘉之, 加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沂國公, 充魏‧博等州節度觀察‧處置‧支度‧營田等使, 仍賜名弘正. 仍令中書捨人裴度使魏州宣慰, 賜魏博三軍賞錢一百五十萬貫. 弘正既受節鉞, 上表曰: 臣聞君臣父子, 是謂大倫, 爰立紀綱, 以正上下. 其或子不為子, 臣不為臣, 覆載莫可得容, 幽明所宜共殛. 臣家本邊塞, 累代唐人;從乃祖乃父以來, 沐文子文孫之化. 臣幸因宗族, 早列偏裨, 驅馳戎馬之鄉, 不睹朝廷之禮. 惟忠與孝, 天與臣心. 常思奮不顧生, 以身殉國, 無由上達, 私自感傷. 豈意命偶昌時, 事緣難故, 白刃之下, 謬見推崇. 天慈遽臨, 免書罪累, 朝章薦及, 仍委旂旄. 錫封壤於全籓, 列班榮於八座;君父之恩已極, 絲毫之效未伸, 但以靦冒知羞, 低回自愧. 是知功榮所著, 必俟危亂之時;徼幸之來, 卻在清平之日. 循涯揣分, 以寵為憂. 伏自天寶已還, 幽陵肇亂, 山東奧壤, 悉化戎墟. 外撫車馬, 內懷梟獍, 官封代襲, 刑賞自專, 國家含垢匿瑕, 垂六十載. 臣每思此事, 當食忘餐. 若稍假天年, 得奉宸算, 兼弱攻昧, 批亢搗虛;竭鷹犬之資, 展獲禽之用, 導揚和氣, 洗滌偽風, 然後退歸田園, 以避賢路. 臣懷此志, 陛下察之! 優詔褒美. 弘正樂聞前代忠孝立功之事, 於府捨起書樓, 聚書萬餘卷, 視事之隙, 與賓佐講論古今言行可否. 今河朔有《沂公史例》十卷, 弘正客為弘正所著也. 魏州自承嗣已來, 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 悉命徹毀之, 以正□大侈不居, 乃視事於采訪使□. 賓僚參佐, 請之於朝. 頗好儒書, 尤能史氏, 《左傳》‧《國史》, 知其大略. 自弘正歸國, 幽‧恆‧軍阜‧蔡有齒寒之懼, 屢遣客間說, 多方誘阻, 而弘正終始不移其操. 裴度明理體, 詞說雄辯;弘正聽其言, 終夕不倦. 遂深相結納, 由是奉上之意逾謹. 元和十年, 朝廷用兵討吳元濟, 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進討, 屢戰有功. 李師道以弘正效忠, 又襲其後, 不敢顯助元濟, 故絕其掎角之援, 王師得致討焉. 俄而王承宗叛, 詔弘正以全師壓境. 承宗懼, 遣使求救於弘正, 遂表其事, 承宗遂納二子, 獻德‧棣二州以自解. 十三年, 王師加兵於鄆, 詔弘正與宣武‧義成‧武寧‧橫海等五鎮之師會軍齊進. 十一月, 弘正自帥全師自楊劉渡河築壘, 距鄆四十裡. 師道遣大將劉悟率重兵以抗弘正, 結壘相望. 前後合戰, 魏軍大捷. 而李醞‧李光顏三面進攻, 賊皆挫敗, 其勢將危. 十四年三月, 劉悟以河上之眾倒戈入鄆, 斬師道首, 詣弘正請降. 淄青十二州平, 論功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是年八月, 弘正入覲, 憲宗待之隆異, 對於麟德殿, 參佐將校二百餘人皆有頒錫, 進加檢校司徒‧兼侍中, 實封三百戶. 仍以其兄檢校刑部尚書‧相州刺史融為太子賓客, 東都留司. 弘正三上章, 願留闕下, 憲宗勞之曰:「昨韓弘至朝, 稱疾懇辭戎務, 朕不得不從. 今卿復請留, 意誠可尚, 然魏土樂卿之政, 鄰境服卿之威, 為我長城, 不可辭也. 可亟歸籓.」弘正每懼有一旦之憂, 嗣襲之風不革, 兄弟子侄, 悉仕於朝, 憲宗皆擢居班列, 硃紫盈庭, 當時榮之. 十五年十月, 鎮州王承宗卒, 穆宗以弘正檢校司徒‧兼中書令‧鎮州大都督府長史, 充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觀察等使. 弘正以新與鎮人戰伐, 有父兄之怨, 乃以魏兵二千為衛從. 十一月二十六日, 至鎮州, 時賜鎮州三軍賞錢一百萬貫, 不時至, 軍眾喧騰以為言. 弘正親自撫喻, 人情稍安. 仍表請留魏兵為紀綱之僕, 以持眾心, 其糧賜請給於有司. 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 固阻其請, 凡四上表不報. 明年七月, 歸卒於魏州, 是月二十八日夜軍亂, 弘正並家屬‧參佐‧將吏等三百餘口並遇害. 穆宗聞之震悼, 冊贈太尉, 賵賻加等. 弘正孝友慈惠, 骨肉之恩甚厚. 兄弟子侄在兩都者數十人, 競為崇飾, 日費約二十萬, 魏‧鎮州之財, 皆輦屬於道. 河北將卒心不平之, 故不能盡變其俗, 竟以此致亂. 弘正子布‧群‧牟. 布, 弘正第三子. 始, 弘正為田季安裨將, 鎮臨清, 布年尚幼, 知季安身世必危, 密白其父帥其所鎮之眾歸朝, 弘正甚奇之. 及弘正節制魏博, 布掌親兵, 國家討淮‧蔡, 布率偏師隸嚴綬, 軍於唐州, 授檢校秘書監‧兼殿中侍禦史. 前後十八戰, 破淩雲柵, 下郾城, 布皆有功, 擢授禦史中丞. 時裴度為宣撫使, 嘗觀兵於沱口, 賊將董重質領驍騎遽至, 布以二百騎突出溝中擊之;俄而諸軍大集, 賊乃退去. 淮西平, 拜左金吾衛將軍‧兼禦史大夫. 十三年, 丁母憂, 起復舊官. 十五年冬, 弘正移鎮成德軍, 仍以布為河陽三城懷節度使, 父子俱擁節旄, 同日拜命. 時韓弘亦與子公武俱為節度使, 然人以忠勤多田氏. 長慶元年春, 移鎮涇原. 其秋, 鎮州軍亂, 害弘正, 都知兵馬使王廷湊為留後. 時魏博節度使李醞病不能軍, 無以捍廷湊之亂;且以魏軍田氏舊旅, 乃急詔布至, 起復為魏博節度使, 仍遷檢校工部尚書, 令布乘傳之鎮. 布喪服居堊室, 去旌節導從之飾;及入魏州, 居喪禦事, 動皆得禮. 其祿俸月入百萬, 一無所取, 又籍魏中舊產, 無钜細計錢十餘萬貫, 皆出之以頒軍士. 牙將史憲誠出己麾下, 謂必能輸誠報效, 用為先鋒兵馬使, 精銳悉委之. 時屢有急詔促令進軍. 十月, 布以魏軍三萬七千討之, 結壘於南宮縣之南. 十二月, 進軍, 下賊二柵. 時硃克融囚張弘靖, 據幽州, 與廷湊掎角拒命. 河朔三鎮, 素相連衡, 憲誠陰有異志. 而魏軍驕侈, 怯於格戰, 又屬雪寒, 糧餉不給, 以此愈無鬥志, 憲誠從而間之. 俄有詔分佈軍與李光顏合勢, 東救深州, 其眾自潰, 多為憲誠所有, 布得其眾八千. 是月十日, 還魏州. 十一日, 會諸將復議興師, 而將卒益倨, 鹹曰:「尚書能行河朔舊事, 則死生以之;若使復戰, 皆不能也.」布以憲誠離間, 度眾終不為用, 歎曰:「功無成矣!」即日, 密表陳軍情, 且稱遺表, 略曰:「臣觀眾意, 終負國恩, 臣既無功, 不敢忘死. 伏願陛下速救光顏‧元翼, 不然, 則義士忠臣, 皆為河朔屠害.」奉表號哭, 拜授其從事李石. 乃入啟父靈, 抽刀自刺, 曰:「上以謝君父, 下以示三軍.」言訖而絕. 時議以布才雖不足, 能以死謝家國, 心志決烈, 得燕‧趙之古風焉. 穆宗聞之駭歎, 廢朝三日, 詔曰: 故魏博節度使‧起復寧遠將軍‧檢校工部尚書‧兼魏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賜紫金魚袋田布, 朕以寡昧, 臨禦萬邦, 威刑不能禁幹紀之徒, 道化不能馴多僻之俗, 致使上公罹禍, 田氏銜冤. 爰整旅以徂征, 每終食而浩歎, 自茲吊伐, 驟歷寒暄. 雖良將銳師, 率皆協力;而俟時觀釁, 未即齊驅. 嗟我誠臣, 結其哀憤, 引遷延之咎以自刻責, 奮決烈之志以謝君親. 白刃置於肝心, 鴻毛論其生死, 忠臣孝子, 一舉兩全. 晉稱卞氏之門, 漢表屍鄉之節, 比方於布, 今古為鄰. 況其臨命須臾, 處之不撓;載形章表, 益深衷悃. 間使發緘, 悼心疾首. 從先臣於厚載, 爾則無愧;睹遺像於麟閣, 予何所堪!端拱崇名, 職垂彝典, 據斯以報, 聊攄永懷. 可贈尚書右僕射. 布子在宥, 大中年為安南都護, 頗立邊功. 群, 太和八年為少府少監, 充入吐蕃使, 歷棣州刺史‧安南都護. 牟, 會昌初為豐州刺史‧天德軍使, 歷武寧軍節度使. 大中朝為兗海節度使, 移鎮天平軍. 諸子皆以邊上立功, 累更籓鎮, 以忠義為談者所稱. 張孝忠, 本奚之種類. 曾祖靖, 祖遜, 代乙失活部落酋帥. 父謐, 開元中以眾歸國, 授鴻臚卿同正, 以孝忠貴, 贈戶部尚書. 孝忠以勇聞於燕‧趙. 時號張阿勞‧王沒諾幹, 二人齊名. 阿勞, 孝忠本字;沒諾幹, 王武俊本字. 孝忠形體魁偉, 長六尺餘, 性寬裕, 事親恭孝. 天寶末, 以善射授內供奉. 安祿山奏為偏將, 破九姓突厥, 先登陷陣, 以功授果毅折沖. 祿山‧史思明繼陷河洛, 孝忠皆為其前鋒. 史朝義敗, 入李寶臣帳下. 上元中, 奏授左領軍郎將, 累加左金吾衛將軍同正‧試殿中監, 仍賜名孝忠, 歷飛狐‧高陽二軍使. 李寶臣以孝忠謹重驍勇, 甚委信之, 以妻妹昧穀氏妻焉, 仍悉以易州諸鎮兵馬令其統制. 前後居城鎮十餘年, 甚著威惠. 田承嗣之寇冀州也, 寶臣俾孝忠以精騎數千禦之. 承嗣見其整肅, 歎曰:「張阿勞在焉, 冀州未易圖也!」乃焚營宵遁. 及寶臣與硃滔戰於瓦橋, 常慮滔來攻, 故以孝忠為易州刺史, 選精騎七千配焉, 使扞幽州. 奏授太子賓客‧兼禦史中丞, 封範陽郡王. 既而寶臣疑忌大將, 殺李獻誠等四五人, 使召孝忠, 孝忠懼不往. 寶臣使孝忠弟孝節召焉. 孝忠命孝節覆命曰:「諸將無狀, 連頸受戮, 孝忠懼死不敢往, 亦不敢叛, 猶公之不覲於朝, 慮禍而已, 無他志也.」孝節泣曰:「兄不行, 吾歸死矣!」孝忠曰:「偕往則並命, 吾留無患也.」乃歸, 果無患. 無幾, 寶臣死, 其子惟嶽阻兵不受命, 朝廷詔幽州節度使討之. 滔以孝忠宿將善戰, 有精兵八千在易州, 慮軍興則撓其後, 乃使判官蔡雄說孝忠曰:「惟嶽小子驕貴, 不達人事, 輒拒朝命. 滔奉命伐罪, 使君何用助逆, 不自求多福耶!今昭義‧河東攻破田悅, 淮西李僕射收下襄陽, 梁崇義投井而卒, 臨漢江而誅者五千人, 即河南軍計日北首, 趙‧魏滅亡可見也. 使君誠能去逆效順, 必受重任, 有先歸國之功矣!」孝忠然之, 乃遣衙官隨雄報滔, 又遣易州錄事參軍董稹入朝. 德宗嘉之, 授孝忠檢校工部尚書‧恆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充成德軍節度使, 便令與滔合兵攻惟嶽, 仍賜實封二百戶. 其弟孝義及孝忠三女已適人在恆州者, 悉為惟嶽所害. 孝忠甚德滔之保薦, 以其子茂和聘滔之女, 契約甚密, 遂合兵破惟嶽之師於束鹿, 惟嶽遁歸恆州. 滔請乘勝襲之, 孝忠仍引軍西北, 還營義豐, 滔大駭. 孝忠將佐曰:「尚書布赤心於硃司徒, 相信至矣. 今逆寇已潰, 不終其功, 竊所未喻.」孝忠曰:「本求破賊, 賊已破矣. 然恆州宿將尚多, 迫之則困獸猶鬥, 緩之必翻然改圖. 又硃滔言大識淺, 可以慮始, 難與守成. 吾壁義豐, 坐待惟嶽之殄滅耳!」既而硃滔屯束鹿, 不敢進軍. 月餘, 王武俊果斬惟嶽首以獻, 如孝忠所料. 後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 孝忠遂有易‧定之地. 時既誅惟嶽, 分四州各置觀察使, 武俊得恆州, 康日知得深‧趙二州, 孝忠得易州. 以成德軍額在恆州, 孝忠既降政義, 朝廷乃於定州置義武軍, 以孝忠檢校兵部尚書, 為義武軍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等使. 及硃滔‧王武俊謀叛, 將救田悅於魏州, 慮孝忠踵後, 滔軍將發, 復遣蔡雄往說之. 孝忠曰:「李惟嶽背國作逆, 孝忠歸國, 今為忠臣. 孝忠性直, 業已效忠, 不復助逆矣!往與武俊同行, 且孝忠與武俊俱出蕃部, 少長相狎, 深知其心僻, 能翻覆語, 司徒當記鄙言, 忽有蹉跌, 始相憶也!」滔又啖以金帛, 終拒而不從. 易定居二兇之間, 四面受敵, 孝忠修峻溝壘, 感勵將士, 竟不受二兇之熒惑, 議者多之. 又加檢校左僕射, 實封至三百戶. 後孝忠為硃滔侵逼, 詔神策兵馬使李晟‧中官竇文場率師援之. 孝忠以女妻晟子憑, 與晟戮力同心, 整訓士眾, 竟全易定, 賊不敢深入. 及上幸奉天, 令大將楊榮國提銳卒六百從晟入關赴難, 收京城, 榮國有功. 興元元年正月, 詔以本官同平章事. 滄州本隸成德軍, 既移隸義武, 其刺史李固烈者, 惟嶽妻兄也, 請還恆州. 是歲, 孝忠遣牙將程華往滄州交檢府藏. 固烈輜車數十乘上路, 滄州軍士呼曰:「士皆菜色, 刺史不垂賑恤, 乃梱載而歸, 官物不可得也!」殺固烈而剽之. 程華聞亂, 由竇而遁, 將士追之, 謂曰:「固烈貪暴, 已誅之矣, 押牙且知州務.」孝忠即令攝刺史事. 及硃滔‧王武俊稱偽國, 華與孝忠阻絕, 不能相援. 華嬰城拒賊, 一州獲全, 朝廷嘉之, 乃拜華滄州刺史‧禦史中丞, 充橫海軍使, 仍改名日華, 令每歲以滄州稅錢十二萬貫供義武軍. 貞元二年, 河北蝗旱, 米鬥一千五百文. 復大兵之後, 民無蓄積, 餓殍相枕. 孝忠所食, 豆而已, 其下皆甘粗, 人皆服其勤儉, 孝忠為一時之賢將也. 三年, 加檢校司空, 仍以其子茂宗尚義章公主. 孝忠遣其妻鄧國夫人昧穀氏入朝, 執親迎之禮. 上嘉之, 賞賚隆厚. 五年七月, 為將佐所惑, 以兵入蔚州. 尋詔歸鎮, 仍以擅興削檢校司空. 七年三月卒, 時年六十二, 廢朝三日, 追封上穀郡王, 贈太傅, 再贈魏州大都督, 冊贈太師, 謚曰貞武. 子茂昭‧茂宗‧茂和. 茂昭, 本名升雲. 幼有志氣, 好儒書, 以父廕累官至檢校工部尚書. 貞元七年, 孝忠卒, 德宗以邕王諒為義武軍節度大使‧易定觀察使;以升雲為定州刺史, 起復左金吾衛大將軍, 充節度觀察留後, 仍賜名茂昭. 九年正月, 授節度使, 累遷檢校僕射‧司空. 二十年十月, 入朝, 累陳奏河北及西北邊事, 詞情忠切, 德示聳聽, 歎曰:「恨見卿之晚!」錫宴於麟德殿, 賜良馬‧甲第‧器用‧珍幣甚厚, 仍以其第三男克禮尚晉康郡主. 德宗方欲委之以邊任, 明年晏駕, 茂昭入臨於太極殿, 每朝晡預列, 聲哀氣咽, 人皆獎其忠懇. 順宗聽政, 加中書門下平章事, 且令還鎮, 賜女樂二人, 三表辭讓. 及中使押犢車至第, 茂昭立謂中使曰:「女樂出自禁中, 非臣下所宜目睹. 昔汾陽‧鹹寧‧西平‧北平嘗受此賜, 不讓為宜. 茂昭無四賢之功, 述職入覲, 人臣常禮, 奈何當此寵賜!後有立功之臣, 陛下何以加賞?」順宗聞之, 深加禮異, 允其所讓. 又錫安仁裡第, 亦固讓不受. 元和二年, 又請入覲, 五上章懇切, 憲宗許之. 冬十月, 至京師, 留數月, 詔令歸鎮. 茂昭願奉朝請於闕下, 不許;加太子太保, 復令還鎮. 四年, 王承宗叛, 詔河東‧河中‧振武三鎮之師, 合義武軍, 為恆州北道招討. 茂昭創廩廄, 開道路, 以待西軍. 屬正月望夜, 軍吏請曰:「舊例, 上元前後三夜, 不止行人, 不閉裡門. 今外道軍戎方集, 請如軍令.」茂昭曰:「三鎮兵馬, 官軍也, 安得言外道!放燈一如常歲.」使長男克讓與諸軍分道並進. 克讓渡木刀溝, 與賊接戰屢勝. 茂昭親擐甲冑, 為諸軍前鋒, 累獻戎捷, 幾覆承宗. 會朝廷洗雪承宗, 乃詔班師, 加檢校太尉, 兼太子太傅. 自安‧史之亂, 兩河籓帥多阻命自固, 父死子代, 唯茂昭表請舉族還朝. 鄰籓累遣遊客間說, 茂昭志意堅決, 拜表求代者數四. 上乃命左庶子任迪簡為其行軍司馬, 乘驛赴之. 以兩郡之簿書‧管鑰‧符印付迪簡, 遣其妻季氏‧男克讓‧克恭等先就路. 將行, 誡之曰:「吾使爾曹侍親出易者, 庶後之子孫不為風俗所染, 則吾無恨矣!」時五年冬也. 行及晉州, 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充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度觀察等使. 十二月十二日, 至京師. 故事雙日不坐, 是日特開延英殿對茂昭, 五刻乃罷. 又上表請遷祖考之骨墓於京兆. 在朝兩月, 未之鎮. 六年二月, 疽發於首, 卒, 時年五十. 廢朝五日, 冊贈太師, 賻絹三千匹‧布一千端‧米粟三千碩, 喪事所須官給, 詔京兆尹監護, 謚曰獻武. 憲宗念其忠藎, 諸昆仲子侄皆居職秩, 仍詔每年給絹二千匹, 春秋分給. 克讓‧克恭官至諸衛大將軍. 小男克勤, 長慶中左武衛大將軍. 時有赦文許一子五品官, 克勤以子幼, 請准近例回授外甥. 狀至中書, 下吏部員外郎判廢置, 裴夷直斷曰:「一子官, 恩在念功, 貴於延賞;若無己子, 許及宗男. 今張克勤自有息男, 妄以外甥奏請, 移於他族, 知是何人!儻涉賣官, 實為亂法. 雖援近日敕例, 難破著定格文, 國章既在必行, 宅相恐難虛授. 具狀上中書門下, 克勤所請, 望宜不允.」遂為定例. 茂宗以父廕累官至光祿少卿同正. 貞元三年, 許尚公主, 拜銀青光祿大夫‧本官駙馬都尉, 以公主幼, 待年十三. 屬茂宗母亡, 遺表請終嘉禮. 德宗念茂昭之勳, 即日授雲麾將軍, 起復授左衛將軍同正‧駙馬都尉. 諫官蔣乂等論曰:「自古以來, 未聞有駙馬起復而尚公主者.」上曰:「卿所言, 古禮也;如今人家往往有借吉為婚嫁者, 卿何苦固執?」又奏曰:「臣聞近日人家有不甚知禮教者, 或女居父母服, 家既貧乏, 且無強近至親, 即有借吉以就親者. 至於男子借吉婚娶, 從古未聞, 今忽令駙馬起復成禮, 實恐驚駭物聽. 況公主年幼, 更俟一年出降, 時既未失, 且合禮經.」太常博士韋彤‧裴堪曰:「伏見駙馬都尉張茂宗猶在母喪, 聖恩念其亡母遺表所請, 許公主出降, 仍令茂宗即吉就婚者. 伏以夫婦之義, 人倫大端, 所以《關雎》冠於《詩》首者, 王化所先也. 天屬之親, 孝行為本, 所以齊斬五服之重者, 人道之厚也. 聖人知此二端為訓人之本, 不可變也, 故制婚禮, 上以承宗廟, 下以繼後嗣, 至若墨衰奪情, 事緣金革. 若使茂宗釋衰服而衣冕裳, 去堊室而為親迎, 雖雲輟哀借吉, 是亦以兇瀆嘉. 伏願抑茂宗亡母之請, 顧典章不易之義, 待其終制, 然後賜婚.」德宗不納, 竟以義章公主降茂宗. 自是以戚裡之親, 頗承恩顧. 元和中, 為閒廄使. 國家自貞觀中至於麟德, 國馬四十萬匹在河‧隴間. 開元中尚有二十七萬, 雜以牛羊雜畜, 不啻百萬, 置八使四十八監, 占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四郡, 幅員千裏, 自長安至隴右, 置七馬坊, 為會計都領. 岐‧隴間善水草及腴田, 皆屬七馬坊. 至麟德以後, 西戎陷隴右, 國馬盡散, 監牧使與七馬坊名額盡廢, 其地利因歸於閒廄使. 寶應中, 鳳翔節度使請以監牧賦給貧民為業, 土著相承, 十數年矣. 又有別敕賜諸寺觀凡千餘頃. 及茂宗掌閒廄, 與中尉吐突承璀善, 遂恃恩舉舊事, 並以監牧地租歸閒廄司. 茂宗又奏麟遊縣有岐陽馬坊, 按舊圖地方三百四十頃, 制下閒廄司檢計. 百姓紛紜論訴, 節度使李惟簡具事上聞, 詔監察禦史孫革往按問之. 革還奏曰:「天興縣東五裡有隋故岐陽馬坊, 地在其側, 蓋因監為名, 與今岐陽所指百姓侵占處不相接, 皆有明驗.」茂宗怒, 恃有中助, 誣革所奏不實. 又令侍禦史範傳式覆按, 乃附茂宗, 盡翻前奏, 遂奪居人田業, 皆屬閒廄, 乃罷革官. 長慶初, 岐人論訴不已, 詔禦史按驗明白, 乃復以其地還百姓, 貶傳式官. 茂宗俄授左金吾衛大將軍. 長慶二年, 檢校工部尚書, 兼兗州刺史‧禦史大夫, 充兗海沂節度等使, 加檢校兵部尚書. 太和五年, 入為左津吾衛大將軍, 充左衛使, 轉左龍武統軍卒. 茂和, 元和中為左武衛將軍. 裴度為淮西行營處置, 用兵討吳元濟, 建牙赴行營, 奏用茂和為都押衙. 茂和嘗以膽氣才略自贊於相府, 故度奏用之. 茂和慮度無功, 淮‧蔡不可平, 乃辭之以疾. 度怒甚, 奏請斬茂和以勵行者. 憲宗曰:「予以其家門忠順, 為卿遠貶.」後復用為諸衛將軍, 卒. 陳楚者, 定州人, 茂昭之甥. 少有武幹, 為義勇牙將, 事茂昭, 每出征伐, 必令典精卒. 隨茂昭入朝, 授諸衛大將軍. 元和十二年, 義武軍節度使渾鎬喪師, 定州兵亂, 乃除楚易定節度, 令馳傳赴任. 亂猶未彌, 楚夜馳入州城. 楚家世久在定州, 軍中部校皆楚之舊卒, 人情大悅, 軍卒帖然. 轉河陽三城懷節度使. 前後亟立戰功, 入為龍武統軍. 長慶三年卒. 史臣曰:朝廷治亂, 在法制當否, 形勢得失而已. 秦人叛上, 法制失也;漢道勃興, 形勢得也. 臣觀開元之政舉, 坐制百蠻;天寶之法衰, 遂淪四海. 玄宗一失其勢, 橫流莫救, 地分於群盜, 身播於九夷. 河朔二十餘州, 竟為盜穴, 諸田兇險, 不近物情. 而弘正‧孝忠, 頗達人臣之節, 沂國力善無報, 殆天意之好亂惡治歟!茂昭忠梗有禮, 明禍福大端, 近代之賢侯也! 贊曰:田宗不令, 禍淫無應. 謂天輔仁, 胡覆弘正. 茂昭知止, 終以善勝. 孰生厲階, 上失威柄.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3 열전93 (0) | 2025.02.04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2 열전92 (0) | 2025.02.03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0 열전90 (0) | 2025.02.0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9 열전89 (0) | 2025.01.3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8 열전88 (0) | 2025.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