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贄, 字敬輿, 蘇州嘉興人. 父侃, 溧陽令, 以贄貴, 贈禮部尚書. 贄少孤, 特立不群, 頗勤儒學. 年十八登進士第, 以博學宏詞登科, 授華州鄭縣尉. 罷秩, 東歸省母, 路由壽州, 刺史張鎰有時名, 贄往謁之. 鎰初不甚知, 留三日, 再見與語, 遂大稱賞, 請結忘年之契. 及辭, 遺贄錢百萬, 曰:「願備太夫人一日之膳.」贄不納, 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書判拔萃, 選授渭南縣主簿, 遷監察禦史. 德宗在東宮時, 素知贄名, 乃召為翰林學士, 轉祠部員外郎. 贄性忠盡, 既居近密, 感人主重知, 思有以效報, 故政或有缺, 钜細必陳, 由是顧待益厚. 建中四年, 硃泚謀逆, 從駕幸奉天. 時天下叛亂, 機務填委, 征發指蹤, 千端萬緒, 一日之內, 詔書數百. 贄揮翰起草, 思如泉注, 初若不經思慮, 既成之後, 莫不曲盡事情, 中於機會;胥吏簡劄不暇, 同捨皆伏其能. 轉考功郎中, 依前充職. 嘗啟德宗曰:「今盜遍天下, 輿駕播遷, 陛下宜痛自引過, 以感動人心. 昔成湯以罪己勃興, 楚昭以善言復國. 陛下誠能不吝改過, 以言謝天下, 使書詔無忌, 臣雖愚陋, 可以仰副聖情, 庶令反側之徒, 革心向化.」德宗然之. 故奉天所下書詔, 雖武夫悍卒, 無不揮涕感激, 多贄所為也. 其年冬, 議欲以新歲改元. 而蔔祝之流, 皆以國家數鐘百六, 凡事宜有變革, 以應時數. 上謂贄曰:「往年群臣請上尊號『聖神文武』四字, 今緣寇難, 諸事並宜改更, 眾欲朕舊號之中更加一兩字, 其事何如?」贄奏曰:「尊號之興, 本非古制. 行於安泰之日, 已累謙沖;襲乎喪亂之時, 尤傷事體. 今者鑾輿播越, 未復宮闈, 宗社震驚, 尚愆禋祀, 中區多梗, 大憝猶存. 此乃人情向背之秋, 天意去就之際, 陛下宜深自懲勵, 收攬群心, 痛自貶損, 以謝靈譴, 不可近從末議, 重益美名.」帝曰:「卿所奏陳, 雖理體甚切, 然時運必須小有改跡, 亦不可執滯, 卿更思量.」贄曰:「古之人君稱號, 或稱皇稱帝, 或稱王, 但一字而已. 至暴秦, 乃兼皇帝二字, 後代因之. 及昏僻之君, 乃有聖劉‧天元之號. 是知人主輕重, 不在自稱, 崇其號無補於徽猷;損其名不傷其德美. 然而損之有謙光稽古之善, 崇之獲矜能納諂之譏, 得失不侔, 居然可辨. 況今時遭迍否, 事屬傾危, 尤宜懼思, 以自貶抑. 必也俯稽術數, 須有變更. 與其增美稱而失人心, 不若黜舊號以祗天戒. 天時人事, 理必相符, 人既好謙, 天亦助順. 陛下誠能斷自宸鑒, 煥發德音, 引咎降名, 深示刻責, 惟謙與順, 一舉而二美從之.」德宗從之, 但改興元年號而已. 初, 德宗倉皇出幸, 府藏委棄, 凝冽之際, 士眾多寒, 服禦之外, 無尺縑丈帛. 及賊泚解圍, 諸籓貢奉繼至, 乃於奉天行在貯貢物於廊下, 仍題曰「瓊林」‧「大盈」二庫名. 贄諫曰: 「瓊林」‧「大盈」, 自古悉無其制, 傳諸耆舊之說, 皆雲創自開元. 貴臣貪權, 飾巧求媚, 乃言:「郡邑貢賦所用, 盍各區分:賦稅當委於有司, 以給經用;貢獻宜歸於天子, 以奉私求.」玄宗悅之. 新是二庫, 蕩心侈欲, 萌柢於茲, 迨乎失邦, 終以餌寇. 《記》曰:「貨悖而入, 必悖而出.」豈其效歟! 陛下嗣位之初, 務遵理道, 敦行儉約, 斥遠貪饕. 雖內庫舊藏, 未歸太府, 而諸方曲獻, 不入禁闈, 清風肅然, 海內丕變. 近以寇逆亂常, 鑾輿外幸, 既屬憂危之運, 宜增儆勵之誠. 臣昨奉使軍營, 出經行殿, 忽睹右廓之下, 榜列二庫之名, 戄然若驚, 不識所以. 何者?天衢尚梗, 師旅方殷, 痛心呻吟之聲, 噢咻未息;忠勤戰守之效, 賞賚未行. 諸道貢珍, 遽私別庫, 萬目所視, 孰能忍情?竊揣軍情, 或生觖望, 或忿形謗讟, 或醜肆謳謠, 頗含思亂之情, 亦有悔忠之意. 是知氓俗昏鄙, 識昧高卑, 不可以尊極臨, 而可以誠義感. 頃者六師初降, 百物無儲, 外扞兇徒, 內防危堞, 晝夜不息, 殆將五旬. 凍餓交侵, 死傷相枕, 畢命同力, 竟夷大艱. 良以陛下不厚其身, 不私其欲, 絕甘以同卒伍, 輟食以啖功勞. 無猛制人而不攜, 懷所感也;無厚賞士而不怨, 悉所無也. 今者攻圍已解, 衣食已豐, 而謗讟方興, 軍情稍沮, 豈不以勇夫常性, 嗜貨矜功, 其患難既與之同憂, 而好樂不與之同利, 苟異恬默, 能無怨咨!此理之常, 故不足怪. 《記》曰:「財散則民聚.」豈其效歟!陛下天資英聖, 見善必遷, 是將化蓄怨為銜恩, 反過差為至當, 促殄遺寇, 永垂鴻名, 大聖應機, 固當不俟終日. 上嘉納之, 令去其題署. 興元元年, 李懷光異志已萌, 欲激怒諸軍, 上表論諸軍衣糧薄, 神策衣糧厚, 厚薄不均, 難以驅戰, 意在撓沮進軍. 李晟密奏, 恐其有變, 上憂之, 遣贄使懷光軍宣諭. 使還, 贄奏事曰: 賊泚稽誅, 保聚宮苑, 勢窮援絕, 引日偷生. 懷光總仗順之軍, 乘制勝之氣, 鼓行芟翦, 易若摧枯. 而乃寇奔不追, 師老不用, 諸帥每欲進取, 懷光輒沮其謀. 據茲事情, 殊不可解. 陛下意在全護, 委曲聽從, 觀其所為, 亦未知感. 若不別為規略, 漸相制持, 唯以姑息求安, 終恐變故難測. 此誠事機危迫之秋也, 故不可以尋常容易處之. 今李晟奏請移軍, 適遇臣銜命宣慰, 懷光偶論此事, 臣遂泛問所宜, 懷光乃雲:「李晟既欲別行, 某亦都不要藉.」臣猶慮有翻覆, 因美其軍強盛. 懷光大自矜誇, 轉有輕晟之意. 臣又從容問雲:「昨發離行在之日, 未知有此商量;今日從此卻回, 或恐聖旨顧問, 事之可否, 決定何如?」懷光已肆輕言, 不可中變, 遂雲:「恩命許去, 事亦無妨.」要約再三, 非不詳審, 雖欲追悔, 固難為詞. 伏望即以李晟表出付中書, 敕下依奏, 別賜懷光手詔, 示以移軍事由. 其手詔大意雲:「昨得李晟奏, 請移軍城東以分賊勢. 朕緣未知利害, 本欲委卿商量, 適會陸贄從彼宣慰回, 雲見卿論敘軍情, 語及於此, 仍言許去, 事亦無妨, 遂敕本軍允其所請. 卿宜授以謀略, 分路夾攻, 務使葉齊, 克平寇孽.」如此詞婉而直, 理當而明, 雖蓄異端, 何由起怨? 臣初奉使諭旨, 本緣糧料不均, 偶屬移軍, 事相諧會. 又幸懷光詭對, 且無阻絕之言, 機宜合並. 若有幽贊, 一失其便, 後何可追, 幸垂裁察! 德宗初望懷光回意破賊, 故晟屢奏移軍不許;及贄縷陳懷光反狀, 乃可晟之奏, 遂移軍東渭橋. 而鄜坊節度李建徽‧神策行營陽惠元猶在鹹陽, 贄慮懷光並建徽等軍, 又奏曰: 懷光當管師徒, 足以獨制兇寇, 逗留未進, 抑有他由. 所患太強, 不資傍助. 比者又遣李晟‧李建徽‧陽惠元三節度之眾附麗其營, 無益成功, 只憂生事. 何則?四軍懸壘, 群帥異心, 論勢力則懸絕高卑, 據職名則不相統屬. 懷光輕晟等兵微位下, 而忿其制不從心. 晟等疑懷光養寇蓄奸, 而怨其事多陵己. 端居則互防飛謗, 欲戰則遞恐分功, 齟齬不和, 嫌釁遂構, 俾之同處, 必不兩全. 強者惡積而後亡, 弱者勢危而先覆, 覆亡之禍, 翹足可期. 舊寇未平, 新患方起, 憂歎所切, 實堪疚心. 太上消慝於未萌, 其次救失於始兆, 況乎事情已露, 禍難垂成, 委而不謀, 何以制亂?李晟見機慮變, 先請移軍就東, 建徽‧惠元, 勢轉孤弱, 為其吞噬, 理在必然. 他日雖有良圖, 亦恐不能自拔, 拯其危急, 唯在此時. 今因李晟願行, 便遣合軍同往, 託言晟兵素少, 慮為賊泚所邀, 藉此兩軍, 迭為掎角. 仍先諭旨, 密使促裝, 詔書至營, 即日進路. 懷光意雖不欲, 然亦計無所施. 是謂先人有奪人之心, 疾雷不及掩耳者也. 夫制軍馭將, 所貴見情, 離合疾徐, 各有宜適. 當離者合之則召亂, 當合者離之則寡功;當疾而徐則失機, 當徐而疾則漏策. 得其要, 契其時, 然後舉無敗謀, 措無危勢. 而今者屯兵而不肯為用, 聚將而罔能葉心, 自為鯨鯢, 變在朝夕. 留之不足以相制, 徒長歷階;析之各競於擅能, 或成勳績. 事有必應, 斷無可疑. 德宗曰:「卿之所料極善. 然李晟移軍, 懷光心已惆悵, 若更遣建徽‧惠元就東, 則使得為詞. 且俟旬時.」晟至東渭橋, 不旬日, 懷光果奪兩節度兵, 建徽單騎遁而獲免, 惠元中路被執, 害之. 報至行在, 人情大恐. 翌日, 移幸山南. 贄練達兵機, 率如此類. 二月, 從幸梁州, 轉諫議大夫, 依前充學士. 先是, 鳳翔衙將李楚琳乘涇師之亂, 殺節度使張鎰, 歸款硃泚. 及奉天解圍, 楚琳遣使貢奉, 時方艱阻, 不獲已, 命為鳳翔節度使. 然德宗忿其弒逆, 心不能容, 才至漢中, 欲令渾瑊代為節度. 贄諫曰:「楚琳之罪, 固不容誅, 但以乘輿未復, 大憝猶存, 勤王之師, 悉在畿內, 急宣速告, 晷刻是爭. 商嶺則道迂且遙, 駱穀復為賊所扼, 僅通王命, 唯在褒斜, 此路若又阻艱, 南北便成隔絕. 以諸鎮危疑之勢, 居二逆誘脅之中, 恟□群情, 各懷向背. 賊勝則往, 我勝則來, 其間事機, 不容差跌. 儻楚琳發憾, 公肆猖狂, 南塞要沖, 東延巨猾, 則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 其勢豈不病哉!」上釋然開悟, 乃善待楚琳使, 優詔安慰其心. 德宗至梁, 欲以穀口已北從臣賜號曰「奉天定難功臣」, 穀口已南隨扈者曰「元從功臣」, 不選朝官, 一例俱賜. 贄奏曰:「破賊扞難, 武臣之效. 至如宮闈近侍, 班列員僚, 但馳走從行而已, 忽與介冑奮命之士, 俱號功臣, 伏恐武臣憤惋.」乃止. 李晟既收京城, 遣中使宣付翰林院具錄先散失宮人名字, 令草詔賜渾瑊, 遣於奉天尋訪, 以得為限, 仍量與資糧送赴行在. 贄不時奉詔, 進狀論之曰: 頃以理道乖錯, 禍亂薦鐘, 陛下思咎懼災, 裕人罪己, 屢降大號, 誓將更新. 天下之人, 垂涕相賀, 懲忿釋怨, 煦仁戴明, 畢力同心, 共平多難. 止土崩於絕岸, 收版蕩於橫流, 殄寇清都, 不失舊物. 實由陛下至誠動於天地, 深悔感於神人, 故得百靈降康, 兆庶歸德. 苟不如此, 自古何嘗有捐棄宮闕, 失守宗祧, 繼逆於赴難之師, 再遷於蒙塵之日, 不逾半歲, 而復興大業者乎! 今渠魁始平, 法駕將返, 近自郊甸, 遠周寰瀛, 百役疲瘵之氓, 重戰傷殘之卒, 皆忍死扶病, 傾耳聳肩, 想聞德聲, 翹望聖澤. 陛下固當感上天悔禍之眷, 荷列祖垂裕之休, 念將士鋒刃之殃, 湣黎元塗炭之酷. 以致寇為戒, 以居上為危, 以務理為憂, 以復宮為急. 損之又損, 尚懼汰侈之易滋;艱之惟艱, 猶患戒慎之難久. 謀始盡善, 克終已稀;始而不謀, 終則何有!夫以內人為號, 蓋是中壺末流. 天子之尊, 富有宮掖, 如此等輩, 固繁有徒, 但恐傷多, 豈憂乏使!翦除元惡, 曾未浹辰, 奔賀往來, 道途如織. 何必自虧君德, 首訪婦人, 又令資裝速赴行在!萬目閱視, 眾口流傳, 恐非所以答慶賴之心, 副惟新之望也. 夫事有先後, 義有重輕, 重者宜先, 輕者宜後. 武王克殷, 有未及下車而為之者, 有下車而為之者, 蓋美其不失先後之宜也. 自翠華播越, 萬姓靡依, 清廟震驚, 三時乏祀, 當今所務, 莫大於斯. 誠宜速遣大臣, 馳傳先往, 迎復神主, 修整郊壇, 展禋享之儀, 申告謝之意. 然後吊恤死義, 慰犒有功, 綏輯黎蒸, 優問耆耋. 安定反側, 寬宥脅從;宣暢鬱堙, 褒獎忠直;官失職之士, 復廢業之人. 是皆宜先, 不可後也. 至如崇飾服器, 繕緝殿台, 備耳目之娛, 選巾櫛之侍, 是皆宜後, 不可先也. 散失內人, 已經累月, 既當離亂之際, 必為將士所私. 其人若稍有知, 不求當自陳獻;其人若甚無識, 求之適使憂虞. 自因寇亂喪亡, 頗有大於此者, 一聞搜索, 懷懼必多;餘孽尚繁, 群情未一, 因而善撫, 猶恐危疑, 若又懼之, 於何不有!昔人所以掩絕纓而飲盜馬者, 豈必忘其情愛, 蓋知為君之體然也. 以小妨大, 明者不為. 天下固多褻人, 何必獨在於此. 所令撰賜渾瑊詔書, 未敢順旨. 帝遂不降詔, 但遣使而已. 德宗還京, 轉中書捨人, 學士如故. 初, 贄受張鎰知, 得居內職;及鎰為盧杞所排, 贄常憂惴;及杞貶黜, 始敢上書言事. 德宗好文, 益深顧遇. 奉天解圍後, 德宗言及違離宗廟, 嗚咽流涕曰:「致寇之由, 實朕之過.」贄亦流涕而對曰:「臣思致今日之患者, 群臣之罪也.」贄意蓋為盧杞‧趙贊等也. 上欲掩杞之失, 則曰:「雖朕德薄, 致茲禍亂, 亦運數前定, 事不由人.」贄又極言杞等罪狀, 上雖貌從, 心頗不說. 吳通微兄弟俱在翰林, 亦承德宗寵遇, 文章才器不迨贄;而能交結權幸, 共短贄於上前. 故劉從一‧薑公輔自卑品蒼黃之中, 皆登輔相;而贄為朋黨所擠, 同職害其能, 加以言事激切, 動失上之歡心, 故久之不為輔相. 其於議論應對, 明練理體, 敷陳剖判, 下筆如神, 當時名流, 無不推挹. 貞元初, 李抱真入朝, 從容奏曰:「陛下幸奉天‧山南時, 赦書至山東, 宣諭之時, 士卒無不感泣. 臣即時見人情如此, 知賊不足平也.」 時贄母韋氏在江東, 上遣中使迎至京師, 搢紳榮之. 俄丁母憂, 東歸洛陽, 寓居嵩山豐樂寺. 籓鎮賻贈及別陳餉遺, 一無所取. 與韋皋布衣時相善, 唯西川致遺, 奏而受之. 贄父初葬蘇州, 至是欲合葬. 上遣中使護其柩車至洛, 其禮遇如此. 免喪, 權知兵部侍郎, 依前充學士. 申謝日, 贄伏地而泣, 德宗為之改容敘慰. 恩遇既隆, 中外屬意為輔弼, 而宰相竇參素忌贄, 贄亦短參之所為, 言參黷貨, 由是與參不平. 七年, 罷學士, 正拜兵部侍郎, 知貢舉. 時崔元翰‧梁肅文藝冠時, 贄輸心於肅. 肅與元翰推薦藝實之士, 升第之日, 雖眾望不愜, 然一歲選士, 才十四五, 數年之內, 居台省清近者十餘人. 八年四月, 竇參得罪, 以贄為中書侍郎‧門下同平章事. 贄久為邪黨所擠, 困而得位, 意在不負恩獎, 悉心報國, 以天下事為己任. 上即位之初, 用楊炎‧盧杞秉政, 樹立朋黨, 排擯良善, 卒致天下沸騰, 鑾輿奔播. 懲是之失, 貞元已後, 雖立輔臣, 至於小官除擬, 上必再三詳問, 久之方下. 及贄知政事, 請許台省長官自薦屬官, 仍保任之, 事有曠敗, 兼坐舉主. 上許之, 俄又宣旨曰:「外議雲:『諸司所舉, 多引用親黨, 兼通賂遺, 不得實才. 』此法行之非便, 今後卿等宜自選擇, 勿用諸司延薦.」贄論奏曰: 臣實頑鄙, 一無所堪, 猥蒙任使, 待罪宰相. 雖懷竊位之懼, 且乏知人之明, 自揣庸虛, 終難上報. 唯知廣求才之路, 使賢者各以匯征;啟至公之門, 令職司皆得自達. 既蒙允許, 即宜宣行. 南宮舉人, 才至十數, 或非台省舊吏, 則是使府佐僚, 累經薦延, 多歷事任. 論其資望, 既不愧於班行;考其行能, 又未聞於闕敗. 遽以騰口, 上煩聖聰, 道之難行, 亦可知矣! 陛下勤求理道, 務徇物情, 因謂舉薦非宜, 復委宰臣揀擇. 其為崇任輔弼, 博采輿詞, 可謂聖德之盛者. 然於委任責成之道, 聽言考實之方, 閒邪存誠, 猶恐有闕. 陛下既納臣言而用之, 旋聞橫議而止之, 於臣謀不責成, 於橫議不考實, 此乃謀失者得以辭其罪, 議曲者得以肆其誣. 率是而行, 觸類而長, 固無必定之計, 亦無必實之言. 計不定則理道難成, 言不實則小人得志. 國家之病, 常必由之. 昔齊桓公問管仲害霸之事, 對曰:「得賢不能任, 害霸也;用而不能終, 害霸也;與賢人謀事, 而與小人議之, 害霸也.」為小人者, 不必悉懷險詖, 故覆邦家. 蓋以其意性回邪, 趣向狹促, 以沮議為出眾, 以自異為不群, 趨近利而昧遠圖, 效小信而傷大道, 況又言行難保, 恣其非心者乎! 伏以宰輔, 常制不過數人, 人之所知, 固有限極, 不有遍諳諸士, 備閱群才. 若令悉命群官, 理須展轉詢訪, 是則變公舉為私薦, 易明易文為暗投. 儻如議者之言, 所舉多有情故, 舉於君上, 且未絕私;薦於宰臣, 安肯無詐!失人之弊, 必又甚焉. 所以承前命官, 罕有不涉私謗, 雖則秉鈞不一, 或自行情, 亦由私訪所親, 轉為所賣. 其弊非遠, 聖鑒明知. 今又將徇浮言, 專任宰臣除吏, 宰臣不遍諳識, 踵前須訪於人. 若訪親朋, 則是悔其覆車, 不易故轍;若訪於朝列, 則是求其私薦, 不如公舉之愈也. 二者利害, 惟陛下更詳擇焉. 恐不如委任長官, 慎揀僚屬, 所揀既少, 所求亦精, 得賢有鑒識之名, 失實當暗謬之責. 人之常性, 莫不愛身, 況於台省長官, 皆是當朝華選, 孰肯徇私妄舉, 以傷名取責者耶!所謂台省長官, 即僕射‧尚書‧左右丞‧侍郎及禦史大夫‧中丞是也. 陛下比擇輔相, 多亦出於其中. 今之宰臣, 則往日台省長官也;今之台省長官, 乃將來之宰臣也, 但是職名暫異, 固非行業頓殊. 豈有為長官之時不能舉一二屬吏, 居宰臣之位則可擇千百具僚, 物議悠悠, 其惑斯甚. 夫求才貴廣, 考課貴精. 求廣在於各舉所知, 長吏之薦擇是也;貴精在於按名責實, 宰臣之序進是也. 往者則天太後踐祚臨朝, 欲收人心, 尤務拔擢, 弘委任之意, 開汲引之門, 進用不疑, 求訪無倦, 非但人得薦士, 亦許自舉其才. 所薦必行, 所舉輒試, 其於選士之道, 豈不傷於容易哉!而課責既嚴, 進退皆速, 不肖者旋黜, 才能者驟升, 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 累朝賴多士之用. 此乃近於求才貴廣, 考課貴精之效也. 陛下誕膺寶歷, 思致理平, 雖好賢之心, 有逾於前哲, 而得人之盛, 未迨於往時. 蓋由賞鑒獨任於聖聰, 搜擇頗難於公舉, 仍啟登延之路, 罕施練核之方. 遂使先進者漸益凋訛, 後來者不相接續, 施一令則謗沮互起, 用一人則瘡磐立成. 此乃失於選才太精, 制法不一之患也. 則天舉用之法, 傷易而得人;陛下慎揀之規, 太精而失士. 陛下選任宰相, 必異於庶官;精擇長官, 必愈於末品. 及至宰相獻規, 長吏薦士, 陛下即但納橫議, 不稽始謀. 是乃任以重者輕其言, 待以輕者重其事, 且又不辨所毀之虛實, 不校所試之短長. 人之多言, 何所不至, 是將使人無所措其手足, 豈獨選任之道失其端而已乎! 上雖嘉其所陳, 長官薦士之詔, 竟追寢之. 國朝舊制, 吏部選人, 每年調集. 自乾元已後, 屬宿兵於野. 歲或兇荒, 遂三年一置選. 由是選人停擁, 其數猥多, 文書不接, 真偽難辨, 吏緣為奸, 注授乖濫, 而有十年不得調者. 贄奏吏部分內外官員為三分, 計闕集人, 每年置選. 故選司之弊, 十去七八, 天下稱之. 贄與賈耽‧盧邁‧趙憬同知政事, 百司有所申覆, 皆更讓不言可否. 舊例, 宰臣當旬, 秉筆決事, 每十日一易, 贄請准故事, 令秉筆者以應之. 又以河隴陷蕃已來, 西北邊常以重兵守備, 謂之防秋, 皆河南‧江淮諸鎮之軍也, 更番往來, 疲於戍役. 贄以中原之兵, 不習邊事, 及扞虜戰賊, 多有敗衄, 又苦邊將名目太多, 諸軍統制不一, 緩急無以應敵, 乃上疏論其事曰: 臣歷觀前代書史, 皆謂鎮撫四夷, 宰相之任, 不揆闇劣, 屢敢上言. 誠以備邊禦戎, 國家之重事;理兵足食, 備禦之大經. 兵不治則無可用之師, 食不足則無可固之地. 理兵在制置得所, 足食在斂導有方. 陛下幸聽愚言, 先務積穀, 人無加賦, 官不費財, 坐致邊儲, 數逾百萬. 諸鎮收糴, 今已向終, 分貯軍城, 用防艱急, 縱有寇戎之患, 必無乏絕之憂. 守此成規, 以為永制, 常收冗費, 益贍邊農, 則更經二年, 可積十萬人三歲之糧矣. 足食之原粗立, 理兵之術未精, 敢議籌量, 庶備采擇. 伏以戎狄為患, 自古有之, 其於制禦之方, 得失之論, 備存史籍, 可得而言. 大抵尊即序者, 則曰「非德無以化要荒」, 曾莫知威不立, 則德不能馴也. 樂武威者, 則曰「非兵無以服兇獷」, 曾莫知德不修, 則兵不可恃也. 務和親者, 則曰「要結可以睦鄰好」, 曾莫知我結之而彼復解也. 美長城者, 則曰「設險可以固邦國而扞寇仇」, 曾莫知力不足, 兵不堪, 則險之不能有也. 尚薄伐者, 則曰「驅遏可以禁侵暴而省征徭, 」曾莫知兵不銳, 壘不完, 則遏之不能勝, 驅之不能去也. 議邊之要, 略盡於斯, 雖互相譏評, 然各有偏駁. 聽一家之說, 則例理可征;考歷代所行, 則成敗異效. 是由執常理以禦其不常之勢, 徇所見而昧於所遇之時. 夫中夏有盛衰, 夷狄有強弱, 事機有利害, 措置有安危, 故無必定之規, 亦無長勝之法. 夏後以序戎而聖化茂, 古公以避狄而王業興;周城朔方而獫狁攘, 秦築臨洮而宗社覆;漢武討匈奴而貽悔, 太宗征突厥而致安;文‧景約和親而不能弭患於當年, 宣‧元弘撫納而足以保寧於累葉. 蓋以中夏之盛衰異勢, 夷狄之強弱異時, 事機之利害異情, 措置之安危異便.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 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 形變不同, 胡可專一! 夫以中國強盛, 夷狄衰微, 而能屈膝稱臣, 歸心受制, 拒之則阻其向化, 威之則類於殺降, 安得不存而撫之, 即而序之也?又如中國強盛, 夷狄衰微, 而尚棄信奸盟, 蔑恩肆毒, 諭之不變, 責之不懲, 安得不取亂推亡, 息人固境也?其有遇中國喪亡之弊, 當夷狄強盛之時, 圖之則彼釁未萌, 禦之則我力不足, 安得不卑詞降禮, 約好通和, 啖之以親, 紓其交禍?縱不必信, 且無大侵, 雖非禦戎之善經, 蓋時事亦有不得已也. 儻或夷夏之勢, 強弱適同, 撫之不寧, 威之不靖;力足以自保, 不足以出攻, 得不設險以固軍, 訓師以待寇, 來則薄伐以遏其深入, 去則攘斥而戒於遠追?雖為安邊之令圖, 蓋勢力亦有不得不然也. 故夏之即序, 周之於攘, 太宗之翦亂, 皆乘其時而善用其勢也. 古公之避狄, 文‧景之和親, 神堯之降禮, 皆順其時而不失其稱也. 秦皇之長城, 漢武之窮討, 皆知其事而不度其時者也. 向若遇孔熾之勢, 行即序之方, 則見侮而不從矣!乘可取之資, 懷畏避之志, 則失機而養寇矣!有攘卻之力, 用和親之謀, 則示弱而勞費矣!當降屈之時, 務翦伐之略, 則召禍而危殆矣!故曰: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 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 是無必定之規, 亦無長勝之法, 得失著效, 不其然歟!至於察安危之大情, 計成敗之大數, 百代之不變易者, 蓋有之矣. 其要在於失人肆欲則必蹶, 任人從眾則必全, 此乃古今所同, 而物理之所壹也. 國家自祿山構亂‧河隴用兵以來, 肅宗中興, 撤邊備以靖中邦, 借外威以寧內難. 於是吐蕃乘釁, 吞噬無厭;回紇矜功, 憑陵亦甚. 中國不遑振旅, 四十餘年. 使傷耗遺氓, 竭力蠶織, 西輸賄幣, 北償馬資, 尚不足塞其煩言, 滿其驕志. 復乃遠征士馬, 列戍疆陲, 猶不能遏其奔沖, 止其侵侮. 小入則驅略黎庶, 深入則震驚邦畿. 時有議安邊策者, 多務於所難而忽於所易, 勉於所短而略於所長. 遂使所易所長者, 行之而其要不精;所難所短者, 圖之而其功靡就. 憂患未弭, 職斯之由. 夫制敵行師, 必量事勢, 勢有難易, 事有先後. 力大而敵脆, 則先其所難, 是謂奪人之心, 暫勞而永逸者也;力寡而敵堅, 則先其所易, 是謂固國之本, 觀釁而後動者也. 頃屬多故, 人勞未瘳, 而欲廣發師徒, 深踐寇境, 復其侵地, 攻其堅城, 前有勝負未必之虞, 後有饋運不繼之患. 儻或撓敗, 適所以啟戎心而挫國威, 以此為安邊之謀, 可謂不量事勢而務於所難矣! 天之授者, 有分事, 無全功;地之產者, 有物宜, 無兼利. 是以五方之俗, 長短各殊. 長者不可逾, 短者不可企;勉所短而敵其所長必殆, 用所長而乘其所短必安. 強者, 乃以水草為邑居, 以射獵供飲茹, 多馬而尤便馳突, 輕生而不恥敗亡, 此戎狄之所長也. 戎狄之所長, 乃中國之所短;而欲益兵蒐乘, 角力爭驅, 交鋒原野之間, 決命尋常之內, 以此為禦寇之術, 可謂勉所短而校其所長矣!務所難, 勉所短, 勞費百倍, 終於無成. 雖果成之, 不挫則廢, 豈不以越天授而違地產, 虧時勢以反物宜者哉! 將欲去危就安, 息費從省, 在慎守所易, 精用所長而已. 若乃擇將吏以撫寧眾庶, 修紀律以訓齊師徒, 耀德以佐威, 能邇以柔遠;禁侵抄之暴以彰吾信, 抑攻取之議以安戎心;彼求和則善待而勿與結盟, 彼為寇則嚴備而不務報復, 此當今之所易也. 賤力而貴智, 惡殺而好生, 輕利而重人, 忍小以全大, 安其居而後動, 俟其時而後行. 是以修封疆, 守要害, 塹蹊隧, 壘軍營, 謹禁防, 明斥候, 務農以足食, 練卒以蓄威, 非萬全不謀, 非百克不鬥. 寇小至則張聲勢以遏其入, 寇大至則謀其人以邀其歸;據險以乘之, 多方以誤之. 使其勇無所加, 眾無所用;掠則靡獲, 攻則不能;進有腹背受敵之虞, 退有首尾難救之患, 所謂乘其弊, 不戰而屈人之兵, 此中國之所長也. 我之所長, 乃戎狄之所短;我之所易, 乃戎狄之所難. 以長制短, 則用力寡而見功多;以易敵難, 則財不匱而事速就. 捨此不務, 而反為所乘, 斯謂倒持戈矛, 以金尊授寇者也!今則皆務之矣, 猶且守封未固, 寇戎未懲者, 其病在於謀無定用, 眾無適從. 所任不必才, 才者不必任;所聞不必實, 實者不必聞;所信不必誠, 誠者不必信;所行不必當, 當者未必行. 故令措置乖方, 課責虧度;財匱於兵眾, 力分於將多, 怨生於不均, 機失於遙制. 臣請為陛下粗陳六者之失, 惟明主慎聽而熟察之: 臣聞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武欲勝其敵, 必先練其兵. 練兵之中, 所用復異. 用之於救急, 則權以紓難;用之於暫敵, 則緩以應機. 故事有便宜, 而不拘常制;謀有奇詭, 而不徇眾情. 進退死生, 唯將所命, 此所謂攻討之兵也!用之於屯戍, 則事資可久;勢異從權, 非物理所愜不寧, 非人情所欲不固. 夫人情者, 利焉則勸, 習焉則安, 保親戚則樂生, 顧家業則忘死, 故可以理術馭, 不可以法制驅, 此所謂鎮守之兵也. 夫欲備封疆, 禦戎狄, 非一朝一夕之事, 固當選鎮守之兵以置焉. 古之善選置者, 必量其性習, 辨其土宜, 察其伎能, 知其欲惡. 用其力而不違其性, 齊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責其所不能, 禁其非而不處其所不欲. 而又類其紀伍, 安其室家, 然後能使之樂其居, 定其志, 奮其氣勢, 結其恩情. 撫之以惠, 則感而不驕;臨之以威, 則肅而不怨. 靡督課而人自為用, 弛禁防而眾自不攜. 故出則足兵, 居則足食, 守則固, 戰則強. 其術無他, 便於人情而已矣!今者散征士卒, 分戍邊陲, 更代往來, 以為守備. 是則不量性習, 不辨土宜, 邀其所不能, 強其所不欲. 求廣其數而不考其用, 將致其力而不察其情, 斯可以為羽衛之儀, 而無益於備禦之實也. 何者?窮邊之地, 千裏蕭條, 寒風裂膚, 驚沙慘目;與豺狼為鄰伍, 以戰鬥為嬉遊;晝則荷戈而耕, 夜則倚烽而覘;日有剽害之慮, 永無休暇之娛, 地惡人勤, 於斯為甚!自非生於其域, 習於其風, 幼而睹焉, 長而安焉, 不見樂土而遷焉, 則罕能寧其居而狎其敵也. 關東之地, 百物阜殷, 從軍之徒, 尤被優養. 慣於溫飽, 狎於歡康, 比諸邊隅, 若異天地. 聞絕塞荒陬之苦, 則辛酸動容;聆強蕃勁虜之名, 則懾駭奪氣. 而乃使之去親族, 捨園廬, 甘其所辛酸, 抗其所懾駭, 將冀為用, 不亦疏乎!矧又有休代之期, 無統帥之馭, 資奉若驕子, 姑息如倩人, 進不邀之以成功, 退不處之以嚴憲. 其來也鹹負得色, 其止也莫有固心, 屈指計歸, 張頤待飼. 徼倖者猶患還期之賒緩, 常念戎醜之充斥;王師挫傷, 則將乘其亂離, 布路東潰, 情志且爾, 得之奚為?平居則殫耗資儲以奉浮冗之眾, 臨難則拔棄城鎮以搖遠近之心, 其弊豈惟無益哉!固亦將有所撓也. 復有抵犯刑禁, 謫徙軍城, 意欲增戶實邊, 兼令展效自贖. 既是無良之類, 且加懷土之情, 思亂幸災, 又甚戍卒. 適足煩於防衛, 諒無望於功庸, 雖前代時或行之, 固非良算之可遵者也. 復有擁旄之帥, 身不臨邊, 但分偏師, 俾守疆場. 大抵軍中壯銳, 元戎例選自隨, 委其疲羸, 乃配諸鎮. 節將既居內地, 精兵祗備紀綱, 遂令守要禦沖, 常在寡弱之輩. 寇戎每至, 乃勢不支, 入壘者才足閉關, 在野者悉遭劫執, 恣其芟蹂, 盡其搜驅. 比及都府聞知, 虜已克獲旋返. 且安邊之本, 所切在兵, 理兵若斯, 可謂措置乖方矣! 夫賞以存勸, 罰以示懲, 勸以懋有庸, 懲以威不恪. 故賞罰之於馭眾也, 猶繩墨之於曲直, 權衡之揣重輕, 輗軏之所以行車, 銜勒之所以服馬也. 馭眾而不用賞罰, 則善惡相混而能否莫殊;用之而不當功過, 則奸妄寵榮而忠實擯抑. 夫如是, 若聰明可衒, 律度無章, 則用與不用, 其弊一也. 自頃權移於下, 柄失於朝, 將之號令, 既鮮克行之於軍, 國之典章, 又不能施之於將, 務相遵養, 苟度歲時. 欲賞一有功, 翻慮無功者反側;欲罰一有罪, 復慮同惡者憂虞. 罪以隱忍而不彰, 功以嫌疑而不賞, 姑息之道, 乃至於斯. 故使忘身效節者, 獲誚於等夷;率眾先登者, 取怨於士卒;僨軍蹙國者, 不懷於愧畏;緩救失期者, 自以為智能. 褒貶既闕而不行, 稱毀復紛然相亂, 人雖欲善, 誰為言之?況又公忠者, 直己而不求於人, 反罹困厄;敗撓者, 行私而苟媚於眾, 例獲優崇. 此義士所以痛心, 勇夫所以解體也. 又有遇敵而所守不固, 陳謀而其效靡成;將帥則以資糧不足為詞, 有司復以供給無闕為解. 既相執證, 理合辨明, 朝廷每為含糊, 未嘗窮究曲直. 措理者吞聲而靡訴, 誣善者罔上而不慚. 馭眾若斯, 可謂課責虧度矣! 課責虧度, 措置乖方, 將不得竭其材, 卒不得盡其力, 屯集雖眾, 戰陣莫前. 虜每越境橫行, 若涉無人之地;遞相推倚, 無敢誰何, 虛張賊勢上聞, 則曰兵少不敵. 朝廷莫之省察, 惟務征發益師, 無裨備禦之功, 重增供億之弊. 閭井日耗, 徵求日繁, 以編戶傾家破產之資, 兼有司榷鹽稅酒之利, 總其所入, 半以事邊, 制用若斯, 可謂財匱於兵眾矣! 今四夷之最強盛為中國甚患者, 莫大於吐蕃, 舉國勝兵之徒, 才當中國十數大郡而已. 其於內虞外備, 亦與中國不殊, 所能寇邊, 數則蓋寡. 且又器非犀利, 甲不堅完, 識迷韜鈐, 藝乏趫敏. 動則中國畏其眾而不敢抗, 靜則中國憚其強而不敢侵, 厥理何哉?良以中國之節制多門, 蕃醜之統帥專一故也. 夫統帥專則人心不分, 人心不分則號令不貳, 號令不貳則進退可齊, 進退可齊則疾徐如意, 疾徐如意則機會靡愆, 機會靡愆則氣勢自壯!斯乃以少為眾, 以弱為強, 變化翕辟, 在於反掌之內. 是猶臂之使指, 心之制形, 若所任得人, 則何敵之有!夫節制多門則人心不一, 人心不一則號令不行, 號令不行則進退難必, 進退難必則疾徐失宜, 疾徐失宜則機會不及, 機會不及則氣勢自衰!斯乃勇廢為尪, 眾散為弱, 逗撓離析, 兆乎戰陣之前. 是猶一國三公, 十羊九牧, 欲令齊肅, 其可得乎?開元‧天寶之間, 控禦西北兩蕃, 唯朔方‧河西‧隴右三節度而已, 猶慮權分勢散, 或使兼而領之. 中興已來, 未遑外討, 僑隸四鎮於安定, 權附隴右於扶風, 所當西北兩蕃, 亦朔方‧涇原‧隴右‧河東節度而已, 關東戍卒, 至則屬焉. 雖委任未盡得人, 而措置尚存典制. 自頃逆泚誘涇‧隴之眾叛, 懷光汙朔方之軍, 割裂誅鋤, 所餘無幾. 而又分朔方之地, 建牙擁節者, 凡三使焉. 其餘鎮軍, 數且四十, 皆承特詔委寄, 各降中貴監臨, 人得抗衡, 莫相稟屬. 每俟邊書告急, 方令計會用兵, 既無軍法下臨, 唯以客禮相待. 是乃從容拯溺, 揖讓救焚, 冀無阽危, 固亦難矣!夫兵, 以氣勢為用者也, 氣聚則盛, 散則消;勢合則威, 析則弱. 今之邊備, 勢弱氣消, 建軍若斯, 可謂力分於將多矣. 理戎之要, 最在均齊, 故軍法無貴賤之差, 軍實無多少之異, 是將所以同其志而盡其力也. 如或誘其志意, 勉其藝能, 則當閱其材, 程其勇, 校其勞逸, 度其安危, 明申練覆優劣之科, 以為衣食等級之制. 使能者企及, 否者息心, 雖有薄厚之殊, 而無觖望之釁. 蓋所謂日省月試, 餼稟均事, 如權量之無情於物, 萬人莫不安其分而服其平也. 今者窮邊之地, 長鎮之兵, 皆百戰傷夷之餘, 終年勤苦之劇, 角其所能則練習, 度其所處則孤危, 考其服役則勞, 察其臨敵則勇. 然衣糧所給, 唯止當身, 例為妻子所分, 常有凍餒之色. 而關東戍卒, 歲月踐更, 不安危城, 不習戎備, 怯於應敵, 懈於服勞. 然衣糧所頒, 厚逾數等, 繼以茶藥之饋, 益以蔬醬之資. 豐約相形, 懸絕斯甚. 又有素非禁旅, 本是邊軍, 將校詭為媚詞, 因請遙隸神策, 不離舊所, 唯改虛名, 其於稟賜之饒, 遂有三倍之益. 此儔類所以忿恨, 忠良所以憂嗟, 疲人所以流亡, 經費所以褊匱. 夫事業未異, 而給養有殊, 人情之所不能甘也, 況乎矯佞行而稟賜厚, 績藝劣而衣食優, 苟未忘懷, 能無慍怒!不為戎首, 則已可嘉, 而欲使其協力同心, 以攘寇難, 雖有韓‧白‧孫‧吳之將, 臣知其必不能焉. 養士若斯, 可謂怨生於不均矣! 凡欲選任將帥, 必先考察行能, 然後指以所授之方, 語以所委之事, 令其自揣可否, 自陳規模. 須某色甲兵, 藉某人參佐, 要若幹士馬, 用若幹資糧, 某處置軍, 某時成績, 始終要領, 悉俾經綸, 於是觀其計謀, 校其聲實. 若謂材無足取, 言不可行, 則當退之於初, 不宜貽慮於其後也. 若謂志氣足任, 方略可施, 則當要之於終, 不宜掣肘於其間也. 夫如是, 則疑者不使, 使者不疑;勞神於選才, 端拱於委任. 既委其事, 既足其求, 然後可以核其否臧, 行其賞罰. 受賞者不以為濫, 當罰者無得而辭, 付授之柄既專, 苟且之心自息. 是以古之遣將帥者, 君親推轂而命之曰:「自閫以外, 將軍裁之.」又賜鈇鉞, 示令專斷. 故軍容不入國, 國容不入軍, 將在軍, 君命有所不受. 誠謂機宜不可以遠決, 號令不可以兩從, 未有委任不專, 而望其克敵成功者也. 自頃邊軍去就, 裁斷多出宸衷, 選置戎臣, 先求易制, 多其部以分其力, 輕其任以弱其心, 雖有所懲, 亦有所失. 遂令分閫責成之義廢, 死綏任咎之志衰, 一則聽命, 二亦聽命, 爽於軍情亦聽命, 乖於事宜亦聽命. 若所置將帥, 必取於承順無違, 則如斯可矣;若有意平兇靖難, 則不可. 夫兩境相接, 兩軍相持, 事機之來, 間不容息, 蓄謀而俟, 猶恐失之, 臨時始謀, 固已疏矣. 況乎千裏之遠, 九重之深, 陳述之難明, 聽覽之不一, 欲其事無遺策, 雖聖者亦有所不能焉. 設使謀慮能周, 其如權變無及!戎虜馳突, 迅如風飆, 驛書上聞, 旬月方報. 守土者以兵寡不敢抗敵, 分鎮者以無詔不肯出師, 逗留之間, 寇已奔逼, 托於救援未至, 各且閉壘自全. 牧馬屯牛, 鞠為椎剽;穡夫樵婦, 罄作俘囚. 雖詔諸鎮發兵, 唯以虛聲應援, 互相瞻顧, 莫敢遮邀, 賊既縱掠退歸, 此乃陳功告捷. 其敗喪則減百而為一, 其捃獲則張百而成千. 將帥既幸於總制在朝, 不憂於罪累;陛下又以為大權由己, 不究事情. 用師若斯, 可謂機失於遙制矣! 理兵而措置乖方, 馭將而賞罰虧度, 制用而財匱, 建兵而力分, 養士而怨生, 用師而機失, 此六者, 疆場之蟊賊, 軍旅之膏肓也. 蟊賊不除, 而但滋之以糞溉, 膏肓不療, 而唯啖之以滑甘, 適足以養其害, 速其災, 欲求稼穡豐登, 膚革充美, 固不可得也. 臣愚謂宜罷諸道將士番替防秋之制, 率因舊數而三分之:其一分委本道節度使募少壯願住邊城者以徙焉;其一分則本道但供衣糧, 委關內‧河東諸軍州募蕃‧漢子弟願傅邊軍者以給焉;又一分亦令本道但出衣糧, 加給應募之人, 以資新徙之業. 又令度支散於諸道和市耕牛, 兼雇召工人, 就諸軍城繕造器具. 募人至者, 每家給耕牛一頭, 又給田農水火之器, 皆令充備. 初到之歲, 與家口二人糧, 並賜種子, 勸之播植, 待經一稔, 俾自給家. 若有餘糧, 官為收糴, 各酬倍價, 務獎營田. 既息踐更征發之煩, 且無幸災苟免之弊. 寇至則人自為戰, 時至則家自力農. 是乃兵不得不強, 食不得不足, 與夫倏來忽往, 豈可同等而論哉! 臣又謂宜擇文武能臣一人為隴右元帥, 應涇‧隴‧鳳翔‧長武城‧山南西道等節度管內兵馬, 悉以屬焉;又擇一人為朔方元帥, 應鄜坊‧邠寧‧靈夏等節度管內兵馬, 悉以屬焉;又擇一人為河東元帥, 河東‧振武等節度管內兵馬, 悉以屬焉. 三帥各選臨邊要會之州以為理所, 見置節度, 有非要者, 隨所便近而並之. 唯元帥得置統軍, 餘並停罷. 其三帥部內太原‧鳳翔等府及諸郡戶口稍多者, 慎揀良吏以為尹守, 外奉師律, 內課農桑, 俾為軍糧, 以壯戎府. 理兵之宜既得, 選帥之授既明, 然後減奸濫虛浮之費以豐財, 定衣糧等級之制以和眾, 弘委任之道以宣其用, 懸賞罰之典以考其成. 而又慎守中國之所長, 謹行當今之所易, 則八利可致, 六失可除. 如是而戎狄不威懷, 疆場不寧謐者, 未之有也. 諸侯軌道, 庶類服從. 如是而教令不行, 天下不理者, 亦未之有也. 以陛下之英鑒, 民心之思安, 四方之小休, 兩寇之方靜, 加以頻年豐稔, 所在積糧, 此皆天贊國家, 可以立制垂統之時也. 時不久居, 事不常兼, 已過而追, 雖悔無及. 明主者, 不以言為罪, 不以人廢言, 罄陳狂愚, 惟所省擇. 德宗極深嘉納, 優詔褒獎之. 贄在中書, 政不便於時者, 多所條奏. 德宗雖不能皆可, 而心頗重之. 初, 竇參既貶郴州, 節度使劉士寧餉參絹數千匹. 湖南觀察使李巽與參有隙, 具事奏聞, 德宗不悅. 會右庶子薑公輔於上前聞奏, 稱「竇參嘗語臣雲:陛下怒臣未已」, 德宗怒, 再貶參, 竟殺之. 時議雲公輔奏竇參語得之於贄, 雲參之死, 贄有力焉. 又素惡於公異‧於邵, 既輔政而逐之, 談者亦以為厄. 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 奸宄用事, 天下嫉之如仇. 以得幸於天子, 無敢言者. 贄獨以身當之, 屢於延英面陳其不可, 累上疏極言其弊. 延齡日加譖毀. 十年十二月, 除太子賓客, 罷知政事. 贄性畏慎, 及策免私居, 朝謁之外, 不通賓客, 無所過從. 十一年春, 旱, 邊軍芻粟不給, 具事論訴;延齡言贄與張滂‧李充等搖動軍情, 語在《延齡傳》. 德宗怒, 將誅贄等四人, 會諫議大夫陽城等極言論奏, 乃貶贄為忠州別駕. 贄初入翰林, 特承德宗異顧, 歌詩戲狎, 朝夕陪遊. 及出居艱阻之中, 雖有宰臣, 而謀猷參決, 多出於贄, 故當時目為「內相」. 從幸山南, 道途艱險, 扈從不及, 與帝相失, 一夕不至, 上喻軍士曰:「得贄者賞千金.」翌日贄謁見, 上喜形顏色, 其寵待如此. 既與二吳不協, 漸加浸潤, 恩禮稍薄;及通玄敗, 上知誣枉, 遂復見用. 贄以受人主殊遇, 不敢愛身, 事有不可, 極言無隱. 朋友規之, 以為太峻, 贄曰:「吾上不負天子, 下不負吾所學, 不恤其他.」精於吏事, 斟酌決斷, 不失錙銖. 嘗以「詞詔所出, 中書捨人之職, 軍興之際, 促迫應務, 權令學士代之;朝野乂寧, 合歸職分, 其命將相制詔, 卻付中書行譴.」又言「學士私臣, 玄宗初令待詔, 止於唱和文章而已」. 物議是之. 德宗以贄指斥通微‧通玄, 故不可其奏. 贄在忠州十年, 常閉關靜處, 人不識其面, 復避謗, 不著書. 家居瘴鄉, 人多癘疫, 乃抄撮方書, 為《陸氏集驗方》五十卷, 行於代. 初, 贄秉政, 貶駕部員外郎李吉甫為明州長史, 量移忠州刺史. 贄在忠州, 與吉甫相遇, 昆弟‧門人鹹為贄憂, 而吉甫忻然厚禮, 都不銜前事, 以宰相禮事之, 猶恐其未信不安, 日與贄相狎, 若平生交契者. 贄初猶慚懼, 後乃深交. 時論以吉甫為長者. 後有薛延者, 代吉甫為刺史, 延朝辭日, 德宗令宣旨慰安. 而韋皋累上表請以贄代己. 順宗即位, 與陽城‧鄭餘慶同詔征還. 詔未至而贄卒, 時年五十二, 贈兵部尚書, 謚曰宣. 子簡禮, 登進士第, 累辟使府. 史臣曰:近代論陸宣公, 比漢之賈誼, 而高邁之行, 剛正之節, 經國成務之要, 激切仗義之心, 初蒙天子重知, 末塗淪躓, 皆相類也. 而誼止中大夫, 贄及台鉉, 不為不遇矣. 昔公孫鞅挾三策說秦王, 淳於髡以隱語見齊君, 從古以還, 正言不易. 昔周昭戒急論議, 正為此也. 贄居珥筆之列, 調飪之地, 欲以片心除眾弊, 獨手遏群邪, 君上不亮其誠, 群小共攻其短, 欲無放逐, 其可得乎!《詩》稱「其維哲人, 告之話言」, 又有「誨爾」‧「聽我」之恨, 此皆賢人君子, 歎言不見用也. 故堯咨禹拜, 千載一時, 攜手提耳, 豈容易哉! 贊曰:良臣悟主, 我有嘉猷. 多僻之君, 為善不周. 忠言救失, 啟沃曰讎. 勿貽天問, 蒼昊悠悠.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1 열전91 (0) | 2025.02.02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0 열전90 (0) | 2025.02.0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8 열전88 (0) | 2025.01.30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7 열전87 (0) | 2025.01.29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6 열전86 (0) | 2025.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