위고전
韋皋, 字城武, 京兆人.
위고韋皋의 자字는 성무城武이고, 경조京兆 사람이다.
大歷初, 以建陵挽郎調補華州參軍, 累授使府監察禦史. 宰相張鎰出為鳳翊隴右節度使, 奏皋為營田判官, 得殿中侍禦史, 權知隴州行營留後事. 建中四年, 涇師犯闕, 德宗幸奉天, 鳳翔兵馬使李楚琳殺張鎰, 以府城叛歸於硃泚, 隴州刺史郝通奔於楚琳. 先是, 硃泚自範陽入朝, 以甲士自隨;後泚為鳳翔節度使, 既罷, 留範陽五百人戍隴州, 而泚舊將牛雲光督之. 時泚既以逆徒圍奉天, 雲光因稱疾, 請皋為帥, 將謀亂, 擒皋以赴泚. 皋將翟曄伺知之, 白皋為備;雲光知事洩, 遂率其兵以奔泚. 行及汧陽, 遇泚家僮蘇玉將使於皋所, 蘇玉謂雲光曰:「太尉已登寶位, 使我持詔以韋皋為禦史中丞, 君可以兵歸隴州. 皋若承命, 即為吾人;如不受詔, 彼書生, 可以圖之, 事無不濟矣.」乃反□疾趨隴州. 皋迎勞之, 先納蘇玉, 受其偽命, 乃問雲光曰:「始不告而去, 今又來, 何也?」雲光曰:「前未知公心, 故潛去;知公有新命, 今乃復還. 願與公戮力定功, 同其生死.」皋曰:「善.」又謂雲光曰:「大使苟不懷詐, 請納器甲, 使城中無所危疑, 乃可入.」雲光以書生待皋, 且以為信然, 乃盡付弓矢戈甲. 皋既受之, 乃內其兵. 明日, 皋犒宴蘇玉‧雲光之卒於郡捨, 伏甲於兩廊. 酒既行, 伏發, 盡誅之, 斬雲光‧蘇玉首以徇. 泚又使家僮劉海廣以皋為鳳翔節度使, 皋斬海廣及從者三人, 生一人, 使報泚. 於是詔以皋為禦史大夫‧隴州刺史, 置奉義軍節度以旌之. 皋遣從兄平及弇繼入奉天城, 城中聞皋有備, 士氣增倍. 皋乃築壇於廷, 血牲與將士等盟曰:「上天不吊, 國家多難, 逆臣乘間, 盜據宮闈. 而李楚琳亦扇兇徒, 傾陷城邑, 酷虐所加, 爰及本使, 既不事上, 安能恤下. 皋是用激心憤氣, 不遑底寧, 誓與群公, 竭誠王室. 凡我同盟, 一心協力, 仗順除兇, 先祖之靈, 必當幽贊. 言誠則志合, 義感則心齊;粉骨糜軀, 決無所顧. 有渝此志, 明神殛之, 迨於子孫, 亦罔遺類. 皇天後土, 當兆斯言.」又遣使入吐蕃求援. 十一月, 加檢校禮部尚書. 興元元年, 德宗還京, 征為左金吾衛將軍, 尋遷大將軍. 貞元元年, 拜檢校戶部尚書, 兼成都尹‧禦史大夫‧劍南西川節度使, 代張延賞. 皋以雲南蠻眾數十萬, 與吐蕃和好, 蕃人入寇, 必以蠻為前鋒. 四年, 皋遣判官崔佐時入南詔蠻, 說令向化, 以離吐蕃之助. 佐時至蠻國羊咀咩城, 其王異牟尋忻然接遇, 請絕吐蕃, 遣使朝貢. 其年, 遣東蠻鬼主驃傍‧苴夢沖‧苴烏等相率入朝. 南蠻自巂州陷沒, 臣屬吐蕃, 絕朝貢者二十餘年, 至是復通. 五年, 皋遣大將王有道簡習精卒以入蕃界, 與東蠻於故巂州台登北穀大破吐蕃青海‧臘城二節度, 斬首二千級, 生擒籠官四十五人, 其投崖穀而死者不可勝計. 蕃將乞臧遮遮者, 蕃之驍將也, 久為邊患. 自擒遮遮, 城柵無不降, 數年之內, 終復巂州, 以功加吏部尚書. 九年, 朝廷築鹽州城, 慮為吐蕃掩襲, 詔皋出兵牽維之. 乃命大將董面‧張芬出西山及南道, 破峨和城‧通鶴軍. 吐蕃南道元帥論莽熱率眾來援, 又破之, 殺傷數千人, 焚定廉城. 凡平堡柵五十餘所, 以功進位檢校右僕射. 皋又招撫西山羌女‧訶陵‧白狗‧逋租‧弱水‧南王等八國酋長, 入貢闕廷. 十一年九月, 加統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兼雲南安撫等使. 十二年二月, 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十三年, 收復巂州城. 十六年, 皋命將出軍, 累破吐蕃於黎‧巂二州. 吐蕃怒, 遂大搜閱, 築壘造舟, 欲謀入寇, 皋悉挫之. 於是吐蕃酋帥兼監統曩貢‧臘城等九節度嬰‧籠官馬定德與其大將八十七人舉部落來降. 定德有計略, 習知兵法及山川地形, 吐蕃每用兵, 定德常乘驛計事, 蕃中諸將稟其成算. 至是, 自以扞邊失律, 懼得罪而歸心焉. 十七年, 吐蕃昆明城管些蠻千餘戶又降. 贊普以其眾外潰, 遂北寇靈‧朔, 陷麟州. 德宗遣使至成都府, 令皋出兵深入蕃界. 皋乃令鎮靜軍使陳洎等統兵萬人出三奇路, 威戎軍使崔堯臣兵千人出龍溪石門路南, 維保二州兵馬使仇冕‧保霸二州刺史董振等兵二千趨吐蕃維州城中, 北路兵馬使邢玼等四千趨吐蕃棲雞‧老翁城, 都將高倜‧王英俊兵二千趨故松州, 隴東兵馬使元膺兵八千人出南道雅‧邛‧黎‧巂路. 又令鎮南軍使韋良金兵一千三百續進, 雅州經略使路惟明等兵三千趨吐蕃租‧松等城, 黎州經略使王有道兵二千人過大渡河, 深入蕃界, 巂州經略使陳孝陽‧兵馬使何大海‧韋義等及磨些蠻‧東蠻二部落主苴那時等兵四千進攻昆明城‧諾濟城. 自八月出軍齊入, 至十月破蕃兵十六萬, 拔城七‧軍鎮五‧戶三千, 擒生六千, 斬首萬餘級, 遂進攻維州. 救軍再至, 轉戰千裏, 蕃軍連敗. 於是寇靈‧朔之眾引而南下, 贊普遣論莽熱以內大相兼東境五道節度兵馬都群牧大使, 率雜虜十萬而來解維州之圍. 蜀師萬人據險設伏以待之, 先出千人挑戰. 莽熱見我師之少, 悉眾追之. 發伏掩擊, 鼓噪雷駭, 蕃兵自潰, 生擒論莽熱, 虜眾十萬, 殲夷者半. 是歲十月, 遣使獻論莽熱於朝;德宗數而釋之, 賜第於崇仁裡. 皋以功加檢校司徒, 兼中書令, 封南康郡王. 順宗即位, 加檢校太尉. 順宗久疾, 不能臨朝聽政, 宦者李忠言‧侍棋待詔王叔文‧侍書待詔王伾等三人頗幹國政, 高下在心. 皋乃遣支度副使劉辟使於京師, 辟私謁王叔文曰:「太尉使致誠於足下, 若能致某都領劍南三川, 必有以相酬;如不留意, 亦有以奉報.」叔文大怒, 將斬辟以徇;韋執誼固止之, 辟乃私去. 皋知王叔文人情不附, 又知與韋執誼有隙, 自以大臣可議社稷大計, 乃上表請皇太子監國, 曰:「臣聞上承宗廟, 下鎮黎元, 永固無疆, 莫先儲兩. 伏聞聖明以山陵未祔, 哀毀逾制, 心勞萬幾, 伏計旬月之間, 未甚痊復. 皇太子睿質已長, 淑問日彰, 四海之心, 實所倚賴. 伏望權令皇太子監撫庶政, 以俟聖躬痊平, 一日萬幾, 免令壅滯.」又上皇太子箋曰: 殿下體重離之德, 當儲貳之重, 所以克昌九廟, 式固萬方, 天下安危, 系於殿下. 皋位居將相, 志切匡扶, 先朝獎知, 早承恩顧. 人臣之分, 知無不為, 願上答眷私, 罄輸肝鬲. 伏以聖上嗣膺鴻業, 睿哲英明, 攀感先朝, 志存孝理. 諒闇之際, 方委大臣, 但付托偶失於善人, 而參決多虧於公政. 今群小得志, 隳紊紀綱, 官以勢遷, 政由情改, 朋黨交構, 熒惑宸聰. 樹置腹心, 遍於貴位;潛結左右, 難在蕭牆. 國賦散於權門, 王稅不入天府, 褻慢無忌, 高下在心. 貨賄流聞, 遷轉失敘, 先聖屏黜贓犯之類, 鹹擢居省寺之間. 至令忠臣隕涕, 正人結舌, 遐邇痛心, 人知不可. 伏恐奸雄乘便, 因此謀動幹戈, 危殿下之家邦, 傾太宗之王業. 伏惟太宗櫛沐風雨, 經營廟朝, 將垂二百年, 欲及千萬祀;而一朝使叔文奸佞之徒, 侮弄朝政, 恣其胸臆, 坐致傾危. 臣每思之, 痛心疾首!伏望殿下斥逐群小, 委任賢良, 心妻□血誠, 輸寫於此! 太子優令答之. 而裴均‧嚴綬箋表繼至, 由是政歸太子, 盡逐伾文之黨. 是歲, 暴疾卒, 時年六十一, 贈太師, 廢朝五日. 皋在蜀二十一年, 重賦斂以事月進, 卒致蜀土虛竭, 時論非之. 其從事累官稍崇者, 則奏為屬郡刺史, 或又署在府幕, 多不令還朝, 蓋不欲洩所為於闕下故也. 故劉辟因皋故態, 圖不軌以求三川, 歷階之作, 蓋有由然. 皋兄聿, 時為國子司業, 劉辟與盧文若據西川叛, 皋侄行式, 先娶文若妹, 而聿不奏. 既收行式, 以其妻沒官, 詔禦史台按聿, 聿下獄. 有司以行式妻在遠, 不與兄同情, 不當連坐, 詔歸行式妻而釋聿.
유벽전
劉辟者, 貞元中進士擢第, 宏詞登科, 韋皋闢為從事, 累遷至禦史中丞‧支度副使. 永貞元年八月, 韋皋卒, 辟自為西川節度留後, 率成都將校上表請降節鉞. 朝廷不許, 除給事中, 便令赴闕. 辟不奉詔. 時憲宗初即位, 以無事息人為務, 遂授辟檢校工部尚書, 充劍南西川節度使. 辟益兇悖, 出不臣之言, 而求都統三川, 與同幕盧文若相善, 欲以文若為東川節度使, 遂舉兵圍梓州. 憲宗難於用兵, 宰相杜黃裳奏:「劉辟一狂蹶書生耳, 王師鼓行而俘之, 兵不血刃. 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 驍果可任, 舉必成功.」帝數日方從之. 於是令高崇文‧李元奕將神策京西行營兵相續進發, 令與嚴礪‧李康掎角相應以討之, 仍許其自新. 元和元年正月, 崇文出師. 三月, 收復東川. 乃下詔曰: 朕聞皇祖玄元之誡曰:「兵者, 兇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恭惟聖謨, 常所祗服. 故惟文誥有所不至, 誠信有所未孚, 始務安人, 必能忍恥, 朕之此志, 亦可明征. 近者德宗皇帝舉柔服之規, 授宰衡之傑, 弘我廟勝, 遂康巴‧庸, 故得南詔入貢, 西戎寢患. 成績始究, 元臣喪亡, 劉辟乘此變故, 坐邀符節. 朕以成狂命者雖乖於理體, 從權便者所冀於輯寧, 竟乖卿士之謀, 遂允幸求之志. 朕之於辟, 恩亦弘矣. 曾不知恩, 負牛羊之力, 飽則逾兇;畜梟獍之心, 馴之益悖. 誑惑士伍, 圍逼梓州;誘陷戎臣, 塞絕劍路. 師徒所至, 燒劫無遺, 幹紀之辜, 擢發難數. 朕為人司牧, 字彼黎元, 如辟之罪, 非朕敢捨, 可削奪在身官爵. 六月, 崇文破鹿頭關, 進收漢州. 九月, 崇文收成都府. 劉辟以數十騎遁走, 投水不死;騎將酈定進入水, 擒辟於成都府西洋灌田. 盧文若先自刃其妻子, 然後縋石投江, 失其屍. 辟檻送京師, 在路飲食自若, 以為不當死. 及至京西臨皋驛, 左右神策兵士迎之, 以帛系首及手足, 曳而入, 乃驚曰:「何至於是?」或紿之曰:「國法當爾, 無憂也.」是日, 詔曰:「劉辟生於士族, 敢蓄梟心, 驅劫蜀人, 拒扞王命. 肆其狂逆, 詿誤一州, 俾我黎元, 肝腦塗地. 賊將崔綱等同惡相扇, 至死不回, 鹹宜伏辜, 以正刑典. 劉辟男超郎等九人, 並處斬.」辟入京城, 上禦興安樓受俘馘, 令中使於樓下詰辟反狀. 辟曰:「臣不敢反, 五院子弟為惡, 臣不能制.」又遣詰之曰:「朕遣中使送旌節官告, 何故不受?」辟乃伏罪. 令獻太廟‧郊社, 徇於市, 即日戮於子城西南隅. 初, 辟嘗病, 見諸問疾者來, 皆以手據地, 倒行入辟口, 辟因礫裂食之;惟盧文若至, 則如平常. 故尤與文若厚, 竟以同惡俱赤族, 不其怪歟!
장건봉전
張建封, 字本立, 兗州人.
장건봉張建封의 자字는 본입本立이고, 연주兗州 사람이다.
祖仁範, 洪州南昌縣令, 貞元初贈鄭州刺史.
조부 인범仁範은 홍주洪州의 남창현령南昌縣令이었고, 정원貞元 초년에 정주자사鄭州刺史에 추증되었다.
父玠, 少豪俠, 輕財重士. 安祿山反, 令偽將李庭偉率蕃兵脅下城邑, 至魯郡;太守韓擇木具禮郊迎, 置於郵館. 玠率鄉豪張貴‧孫邑‧段絳等集兵將殺之. 擇木怯懦, 大懼;唯員外司兵張孚然其計, 遂殺庭偉並其黨數十人, 擇木方遣使奏聞. 擇木‧張孚俱受官賞, 玠因遊蕩江南, 不言其功. 以建封貴, 贈秘書監. 建封少頗屬文, 好談論, 慷慨負氣, 以功名為己任. 寶應中, 李光弼鎮河南, 時蘇‧常等州草賊, 寇掠郡邑, 代宗遣中使馬日新與光弼將兵馬同征討之. 建封乃見日新, 自請說喻賊徒. 日新從之, 遂入虎窟‧蒸裡等賊營, 以利害禍福喻之. 一夕, 賊黨數千人並詣日新請降, 遂悉放歸田裡. 大歷初, 道州刺史裴虯薦建封於觀察使韋之晉, 闢為參謀, 奏授左清道兵曹, 不樂吏役而去. 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聞其名, 辟之;彰既未曾朝覲, 建封心不悅之, 遂投刺於轉運使劉晏, 自述其志, 不願仕於彰也. 晏奏試大理評事, 勾當軍務. 歲餘, 復罷歸. 建封素與馬燧友善, 大歷十年, 燧為河陽三城鎮遏使, 闢為判官, 奏授監察禦史, 賜緋魚袋. 李靈曜反於梁‧宋間, 與田悅掎角, 同為叛逆, 燧與李忠臣同討平之, 軍務多咨於建封. 及燧為河東節度使, 復奏建封為判官, 特拜侍禦史. 建中初, 燧薦之於朝, 楊炎將用為度支郎中, 盧杞惡之, 出為嶽州刺史. 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乘破滅梁崇義之勢, 漸縱恣跋扈, 壽州刺史崔昭數書疏往來. 淮南節度使陳少遊奏之, 上遽召宰相令選壽州刺史. 盧杞本惡建封, 是日蒼黃, 遂薦建封以代崔昭牧壽陽. 李希烈稱兵, 寇陷汝州, 擒李元平, 擊走胡德信‧唐漢臣等, 又摧破哥舒曜於襄城, 連陷鄭‧汴等州, 李勉棄城而遁. 涇師內逆, 駕幸奉天, 賊鋒益盛. 淮南陳少遊潛通希烈, 尋稱偽號, 改元, 遣將楊豐□偽赦書二道, 令送少遊及建封. 至壽州, 建封縛楊豐徇於軍中. 適會中使自行在及使江南回者同至, 建封集眾對中使斬豐於通衢, 封偽赦書送行在, 遠近震駭. 陳少遊聞之, 既怒且懼. 建封乃具奏少遊與希烈往來事狀. 希烈又偽署其黨杜少誠為淮南節度使, 令先平壽州, 趣江都. 建封令其將賀蘭元均‧邵怡等守霍丘秋柵. 少誠竟不能侵軼, 乃南掠蘄‧黃等州, 又為伊慎所挫衄. 尋加建封兼禦史中丞‧本州團練使. 車駕還京, 陳少遊憂憤而卒. 興元元年十二月, 乃加兼禦史大夫, 充濠壽廬三州都團練觀察使. 於是大修緝城池, 悉心綏撫, 遠近悅附, 自是威望益重. 李希烈選兇黨精悍者率勁卒以攻建封, 曠日持久, 無所克獲而去. 及希烈平, 進階封, 賜一子正員官. 初, 建中年, 李涓以徐州歸附. 涓尋卒, 其後高承宗父子‧獨孤華相繼為刺史. 為賊侵削, 貧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 據江淮運路, 朝廷思擇重臣以鎮者久之. 貞元四年, 以建封為徐州刺史, 兼禦史大夫‧徐泗濠節度‧支度營田觀察使. 既創置軍伍, 建封觸事躬親;性寬厚, 容納人過誤, 而按據綱紀, 不妄曲法貸人. 每言事, 忠義感激, 人皆畏悅. 七年, 進位檢校禮部尚書. 十二年, 加檢校右僕射. 十三年冬, 入覲京師, 德宗禮遇加等, 特以雙日開延英召對, 又令朝參入大夫班, 以示殊寵. 建封賦《朝天行》一章上獻, 賜名馬珍玩頗厚. 時宦者主宮中市買, 謂之宮市, 抑買人物, 稍不如本估. 末年不復行文書, 置白望數十百人於兩市及要鬧坊曲, 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 則斂手付與, 真偽不復可辨, 無敢問所從來及論價之高下者. 率用直百錢物買人直數千物, 仍索進奉門戶及腳價銀. 人將物詣市, 至有空手而歸者, 名為宮市, 其實奪之. 嘗有農夫以驢馱柴, 宦者市之, 與絹數尺, 又就索門戶, 仍邀驢送柴至內. 農夫啼泣, 以所得絹與之, 不肯受, 曰:「須得爾驢.」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 待此而後食;今與汝柴, 而不取直而歸, 汝尚不肯, 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街使擒之以聞, 乃黜宦者, 賜農夫絹十匹. 然宮市不為之改, 諫宮禦史表疏論列, 皆不聽. 吳湊以戚裡為京兆尹, 深言其弊. 建封入覲, 具奏之, 德宗頗深嘉納;而戶部侍郎‧判度支蘇弁希宦者之旨, 因入奏事, 上問之, 弁對曰:「京師遊手墮業者數千萬家, 無土著生業, 仰宮市取給.」上信之, 凡言宮市者皆不聽用. 詔書矜免百姓諸色逋賦, 上問建封, 對曰:「凡逋賦殘欠, 皆是累積年月, 無可征收, 雖蒙陛下憂恤, 百姓亦無所裨益.」時河東節度使李說‧華州刺史盧微, 皆中風疾, 口不能言, 足不能行, 但信任左右胥吏決遣之. 建封皆悉聞奏, 上深嘉納. 又金吾大將軍李翰好伺察城中細事, 加諸聞奏, 冀求恩寵, 人畏而惡之. 建封亦奏之, 乃下詔曰:「比來朝官或諸處過從, 金吾皆有上聞. 其間如素是親故, 或曾同僚友, 伏臘歲序, 時有還往, 亦是常禮, 人情所通. 自今以後, 金吾不須聞.」 十四年春上巳, 賜宰臣百僚宴於曲江亭, 特令建封與宰相同座而食. 貞元已後, 籓帥入朝及還鎮, 如馬燧‧渾瑊‧劉玄佐‧李抱真‧曲環之崇秩鴻勳, 未有獲禦制詩以送者, 建封將還鎮, 特賜詩曰:「牧守寄所重, 才賢生為時. 宣風自淮甸, 授鉞膺籓維. 入覲展遐戀, 臨軒慰來思. 忠誠在方寸, 感激陳清詞. 報國爾所尚, 恤人予是資. 歡宴不盡懷, 車馬當還期. 穀雨將應候, 行春猶未遲. 勿以千裏遙, 而雲無已知.」又令高品中使□常所執鞭以賜之, 曰:「以卿忠貞節義, 歲寒不移, 此鞭朕久執用, 故以賜卿, 表卿忠節也.」建封又獻詩一篇, 以自警勵. 建封在彭城十年, 軍州稱理. 復又禮賢下士, 無賢不肖, 遊其門者, 皆禮遇之, 天下名士向風延頸, 其往如歸. 貞元時, 文人如許孟容‧韓愈諸公, 皆為之從事. 十六年, 遇疾, 連上表請速除代, 方用韋夏卿為徐泗行軍司馬. 未至而建封卒, 時年六十六, 冊贈司徒. 子愔. 愔以廕授虢州參軍. 初, 建封卒, 判官鄭通誠權知留後事. 通誠懼軍士謀亂, 適遇浙西兵遷鎮, 通誠欲引入州城為援. 事洩, 三軍怒, 五六千人斫甲仗庫取戈甲, 執帶環繞衙城, 請愔為留後. 乃殺通誠‧楊德宗‧大將段伯熊‧吉遂‧曲澄‧張秀等. 軍眾請於朝廷, 乞授愔旄節. 初不之許, 乃割濠‧泗二州隸淮南, 加杜佑同平章事以討徐州. 既而泗州刺史張伾以兵攻埇橋, 與徐軍接戰, 伾大敗而還. 朝廷不獲已, 乃授愔起復右驍衛將軍同正, 兼徐州刺史‧禦史中丞, 充本州團練使, 知徐州留後. 仍以泗州刺史張伾為泗州留後, 濠州刺史杜兼為濠州留後. 正授武寧軍節度‧檢校工部尚書. 元和元年, 被疾, 上表請代, 征為兵部尚書, 以東都留守王紹為武寧軍節度代愔, 復隸濠‧泗二州於徐. 徐軍喜復得二州, 不敢為亂, 而愔遂赴京師, 未出界卒. 愔在徐州七年, 百姓稱理, 詔贈右僕射. 盧群, 字載初, 範陽人. 少好讀書, 初學於太安山. 淮南節度使陳少遊聞其名, 辟為從事. 建中末, 薦於朝廷, 會李希烈反叛, 詔諸將討之. 以群為監察禦史‧江西行營糧料使. 興元元年, 江西節度‧嗣曹王皋奏為判官. 曹王移鎮江陵‧襄陽, 群皆從之, 幕府之事, 委以咨決, 以正直聞. 貞元六年, 入拜侍禦史. 有人誣告故尚父子儀嬖人張氏宅中有寶玉者, 張氏兄弟又與尚父家子孫相告訴, 詔促按其獄. 群奏曰:「張氏以子儀在時分財, 子弟不合爭奪. 然張氏宅與子儀親仁宅, 皆子儀家事. 子儀有大勳, 伏望陛下特赦而勿問, 俾私自引退.」德宗從其言, 時人嘉其識大體. 累轉左司‧職方‧兵部三員外郎中. 淮西節度使吳少誠擅開決司‧洧等水漕輓溉田, 遣中使止之, 少誠不奉詔. 令群使蔡州詰之, 少誠曰:「開大渠, 大利於人.」群曰:「為臣之道, 不合自專, 雖便於人, 須俟君命. 且人臣須以恭恪為事, 若事君不盡恭恪, 即責下吏恭恪, 固亦難矣.」凡數百千言, 諭以君臣之分, 忠順之義, 少誠乃從命, 即停工役. 群博涉, 有口辨, 好談論, 與少誠言古今成敗之事, 無不聳聽. 又與唱和賦詩, 自言以反側, 常蒙隔在恩外, 群於筵中醉而歌曰:「祥瑞不在鳳凰‧麒麟, 太平須得邊將‧忠臣. 衛‧霍真誠奉主, 貔虎十萬一身. 江‧河潛注息浪, 蠻貊款塞無塵. 但得百僚師長肝膽, 不用三軍羅綺金銀.」少誠大感悅. 群以奉使稱旨, 俄遷檢校秘書監, 兼禦史中丞‧義成軍節度行軍司馬. 貞元十六年四月, 節度姚南仲歸朝, 拜群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 先寓居鄭州, 典質良田數頃;及為節度使至鎮, 各與本地契書, 分付所管令長, 令召還本主, 時論稱美. 尋遇疾, 其年十月卒, 時年五十九, 廢朝一日, 贈工部尚書, 賵賻布帛‧米粟有差. 史臣曰:韋南康‧張徐州, 慷慨下位之中, 橫身喪亂之際, 力扶衰運, 氣激壯圖, 義風凜凜, 聳動群醜, 舂盜之喉, 折賊之角, 可謂忠矣!而韋公季年, 惑賊辟之奸說, 欲兼巴‧益, 則志未可量. 徐州請覲, 頗有規諫之言, 所謂以道匡君, 能以功名始終者. 盧載初喻少誠, 還地券, 君子哉!三子之賢, 不可多得. 贊曰:南康英壯, 力匡交喪. 張侯義烈, 志平亂象. 見危能振, 蹈利無謗. 韋德不周, 張心可亮.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2 열전92 (0) | 2025.02.03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1 열전91 (0) | 2025.02.02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9 열전89 (0) | 2025.01.3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8 열전88 (0) | 2025.01.30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7 열전87 (0) | 2025.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