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仙, 柳城胡人也. 世事契丹, 降將, 守營州. 祿山之叛, 懷仙以裨將從陷河洛. 安慶緒敗, 又事史思明. 善騎射, 有智數. 朝義時, 偽授為燕京留守‧範陽尹. 寶應元年, 元帥雍王統回紇諸兵收復東都, 朝義渡河北走, 乃令副元帥僕固懷恩率兵追之. 時群兇瓦解, 國威方振, 賊黨聞懷恩至, 望風納款. 朝義以餘孽數千奔範陽, 懷仙誘而擒之, 斬首來獻. 屬懷恩私欲樹黨以固兵權, 乃保薦懷仙可用. 代宗復授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檢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 與賊將薛嵩‧田承嗣‧張忠志等分河朔而帥之. 既而懷恩叛逆, 西蕃入寇, 朝廷多故, 懷仙等四將各招合遺孽, 治兵繕邑;部下各數萬勁兵, 文武將吏, 擅自署置;貢賦不入於朝廷, 雖稱籓臣, 實非王臣也. 朝廷初集, 姑務懷安, 以是不能制. 懷仙大歷三年為其麾下兵馬使硃希彩所殺. 希彩自稱留後. 恆州節度使張忠志以懷仙世舊, 無辜覆族, 遣將率眾討之;為希彩所敗. 朝廷不獲已, 宥之. 以河南副元帥‧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為幽州節度使, 授希彩禦史中丞, 充幽州節度副使, 權知軍州事, 詔縉赴鎮. 希彩聞縉之來, 搜選卒伍, 大陳戎備以逆之. 縉晏然建旌節, 而希彩迎謁甚恭. 縉知終不可制, 勞軍旬日而還. 尋加希彩禦史大夫, 充幽州節度留後. 十二月, 加希彩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盧龍軍節度使. 五年, 封高密郡王. 既得位, 暴橫自恣, 無禮於朝廷. 七年, 孔目官李瑗因人之怒, 伺隙斬之, 軍人立其兵馬使硃泚為留後. 泚自有傳. 硃滔, 賊泚之弟也. 平州刺史硃希彩為幽州節度, 以滔同姓, 甚愛之, 常令將腹心親兵. 及泚為節度使, 遂使滔將勁兵三千赴京師, 請率先諸軍備塞. 自祿山反後, 山東範陽, 外雖示順, 實皆倔強不庭. 泚首效臣節, 代宗喜甚, 命滔勒兵東入長安通化門, 西出開遠門, 出師勞還;未有兵還王城者, 今而許之, 蓋示優異. 召滔對於三殿, 代宗臨軒勞問. 既而曰:「卿材孰與泚多?」滔曰:「各有長短. 統禦士眾, 方略明辨, 臣不及泚;臣年二十八, 獲謁龍顏, 泚長臣五歲, 未朝鳳闕, 此不及臣.」代宗愈喜. 大歷九年, 泚朝覲, 因乞留西征吐蕃. 以滔試殿中監, 權知幽州盧龍節度留後‧兼禦史大夫. 及田承嗣反, 與李寶臣‧李正己等解磁州圍. 建中二年, 寶臣死, 其子惟嶽謀襲父位. 滔與成德軍節度張孝忠征之, 大破惟嶽於束鹿. 滔命偏師守束鹿, 進圍深州. 惟嶽乃統萬餘眾及田悅援兵圍束鹿. 惟嶽將王武俊以騎三千方陳橫進. 滔繪帛為狻猊象, 使猛士百人蒙之, 鼓噪奮馳, 賊為驚亂, 隨擊, 大破之, 惟嶽焚營而遁. 以功加檢校司徒, 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 以德‧棣二州隸焉. 朝廷以康日知為深趙二州團練使, 王武俊為恆冀二州團練使. 滔怒失深州, 武俊怒失寶臣故地, 滔構武俊同己反. 馬燧圍田悅於魏州, 悅告急, 滔與武俊遂連兵救悅, 敗李懷光於愜山. 三年十一月, 滔僭稱大冀王, 偽署百官, 與李納‧田悅‧王武俊並稱王, 南結李希烈. 興元初, 田悅‧王武俊以硃泚據京師, 滔兵強盛, 首尾相應, 田悅常謂武俊曰:「硃滔心險, 不可堤防.」遂相率歸順. 泚既僭號, 立滔為皇太弟, 仍令以重賂招誘回紇, 南攻魏‧貝, 即西入關. 興元元年正月, 滔驅率燕‧薊之眾及回紇雜虜, 號五萬, 次南河, 攻圍貝州. 三月, 田緒殺田悅, 魏州亂. 滔令大將馬實分兵逼魏州, 營於王莽河. 德宗在山南, 慮二兇兵合, 遣使授王武俊平章事, 令與李抱真葉力擊滔. 四月, 恆‧潞兩軍次涇城北, 行營相距十裡;抱真自率二百騎徑入武俊軍, 面申盟約, 結為兄弟. 五月四日, 進軍距貝州三十裡而軍. 翌日, 滔令大將馬實‧盧南史引回紇‧契丹來挑戰, 武俊遣騎將趙珍提精騎三百當之, 抱真將王虔休掎角待之. 武俊與其子士清自當回紇‧契丹部落. 兩軍既合, 鼓噪震地, 回紇恃捷, 穿武俊陣而過. 武俊乘騎勒馬不動, 俟回紇引退, 因而薄之, 回紇勢不能止. 武俊父子縱馬急擊, 獲回紇三百騎. 滔陣亂, 東走, 兩邊追斬, 俘馘數萬計. 遇夜, 夾滔壘而軍. 是夜, 滔以殘眾千人奔德州, 委棄戈甲山積. 滔至瀛州, 殺騎將蔡雄‧揚布. 以其前鋒先敗, 又殺陰陽人尹少伯, 以其言舉兵必勝故也. 六月, 李晟收京城, 硃泚‧姚令言死. 滔還幽州, 為武俊所攻, 僅不能軍, 上章待罪. 九月, 詔曰:「硃滔累獻款疏, 深效懇誠, 省之惻然, 良用憫歎!宜委武俊‧抱真開示大信, 深加曉諭. 若誠心益固, 善跡克彰, 朕當掩釁錄勳, 與之昭雪.」貞元元年, 尋卒於位, 時年四十, 贈司徒. 劉怦, 幽州昌平人也. 父貢, 嘗為廣邊大鬥軍使. 怦即硃滔姑之子, 積軍功為雄武軍使, 廣屯田, 節用, 以辦理稱. 稍遷涿州刺史. 居數年, 硃滔將兵討田承嗣, 奏署怦領留府事, 以寬緩得眾心. 時李寶臣為田承嗣間說, 與之通謀. 承嗣又以滄州與寶臣, 乃以兵劫硃滔於瓦橋關, 滔脫身走, 乘勝欲襲取幽州. 怦設方略鎮撫, 寶臣不敢進, 以功加禦史中丞. 寶臣死, 子惟嶽拒朝命, 德宗令滔與張孝忠同力討之. 及惟嶽平, 滔怨朝廷違約不與深州, 含怒不已. 會王武俊亦怨割地深‧趙, 相謀叛, 欲救田悅. 怦時知幽州留後事, 遣人□書謂滔曰:「司徒位崇太尉, 尊居宰相, 恩寵冠籓臣之右, 榮遇極矣!今昌平故裡, 朝廷改為尉卿‧司徒裡, 此亦大夫不朽之名也. 但以忠順自持, 則事無不濟. 竊思近日, 務大樂戰, 不顧成敗, 而家滅身屠者, 安‧史是也. 暴亂易亡, 今復何有?怦忝密親, 世荷恩遇, 默而無告, 是負重知. 惟司徒圖之, 無貽後悔也!」滔雖不用其言, 亦嘉其盡言, 卒無疑貳. 凡出征伐, 必以怦總留後事. 及僭稱大冀王, 偽署怦為右僕射‧範陽留守. 及泚據京邑, 召滔南河, 至貝州, 挫敗而還, 兵甲盡喪. 怦聞滔將至, 悉蒐範陽兵甲, 夾道排列二十餘裡, 以迎滔歸於府第, 人皆嘉怦忠義. 貞元元年, 滔卒, 三軍推怦權撫軍府事. 怦為眾所服, 卒有其地. 朝廷因授怦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兼禦史大夫‧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押奚契丹‧經略盧龍軍使. 居位三月, 以貞元元年九月卒, 年五十九, 廢朝三日, 贈兵部尚書, 賜布帛有差. 子濟繼為幽州節度使. 濟, 怦之長子. 初, 母難產;既產, 侍者初見濟是一大蛇, 黑氣勃勃, 莫不驚走. 及長, 頗異常童. 所居室焚, 人皆驚救, 濟從容而出, 眾異之. 累歷本管州縣牧宰. 及怦為節度使, 以濟兼禦史中丞, 充行軍司馬. 怦卒, 軍人習河朔舊事, 請濟代父為帥, 朝廷姑務便安, 因而從之. 累加至檢校兵部尚書. 貞元五年, 遷左僕射, 充幽州節度使. 時烏桓‧鮮卑數寇邊, 濟率軍擊走之;深入千餘裏, 虜獲不可勝紀, 東北晏然. 貞元中, 朝廷優容籓鎮方甚, 兩河擅自繼襲者, 尤驕蹇不奉法. 惟濟最務恭順, 朝獻相繼, 德宗亦以恩禮接之. 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順宗即位, 再遷檢校司徒. 元和初, 加兼侍中. 及詔討王承宗, 諸軍未進, 濟獨率先前軍擊破之, 生擒三百餘人, 斬首千餘級, 獻逆將於闕, 優詔褒之. 又為詩四韻上獻, 以表忠憤之志. 明年春, 將大軍次瀛州, 累攻樂壽‧博陸‧安平等縣, 前後大獻俘獲. 賞功頗厚, 仍與子孫六品官者凡四人. 未幾, 有疾, 會赦承宗, 錄功拜兼中書令. 濟在鎮二十餘年, 雖輸忠款, 竟不入覲. 又謀殺其弟澭, 澭歸國為信臣. 及濟疾, 次子總與濟親吏唐弘實通謀鴆殺濟, 數日, 乃發喪. 時年五十四, 詔贈太師, 廢朝三日, 賻禮有加, 謚曰莊武. 弟源, 貞元十六年八月, 為檢校工部尚書, 兼左武衛將軍. 初, 為涿州刺史, 不受兄教令, 濟奏之, 貶漠州參軍, 復不受詔. 濟帥師至涿州, 源出兵拒之, 未合而自潰. 濟擒源至幽州, 上言請令入覲, 故授官以征之. 澭, 濟之異母弟也. 喜讀書, 工武藝, 輕財愛士, 得人死力. 事硃滔, 常陳逆順之理. 後怦為盧龍軍節度使, 病將卒, 澭在父側, 即以父命召兄濟自漠州至, 竟得授節度使. 濟常感澭奉己, 澭為瀛州刺史, 亦許以澭代己任;其後濟乃以其子為副大使. 澭既怒濟, 遂請以所部西捍隴塞, 拔其所部兵一千五百人‧男女萬餘口直趨京師, 在道無一人犯令者. 德宗寵遇, 特授秦州刺史, 以普潤縣為理所. 及順宗傳位, 稱太上皇, 有山人羅令則詣澭言異端數百言, 皆廢立之事, 澭立命系之. 令則又雲某之黨多矣, 約以德宗山陵時伺便而動. 澭械令則送京師, 杖死之. 後錄功, 賜其額曰保義. 其軍蕃戎畏之, 不敢為寇, 常有復河湟之志, 議者壯之. 元和二年十二月, 卒. 總, 濟之第二子也, 性陰賊險譎. 元和五年, 濟奉詔討王承宗, 使長子緄假為副使, 領留務. 時總為瀛州刺史, 濟署為行營都兵馬使, 屯軍饒陽, 師久無功. 總潛伺其隙, 與判官張□‧孔目官成國寶及帳內小將為謀, 使詐自京至, 曰:「朝廷以相公逗留不進, 除副大使為節度使矣.」明日, 又使人曰:「副大使旌節已到太原.」又使人走而呼曰:「旌節過代州.」舉軍驚恐. 濟驚惶憤怒, 不知所為, 因殺主兵大將數十人及與緄素厚者. 乃追緄, 以張□兄皋代知留務. 濟自朝至日晏不食, 渴索飲, 總因置毒而進之. 濟死, 緄行至涿州, 總矯以父命杖殺之, 總遂領軍務. 朝廷不知其事, 因授以斧鉞, 累遷至檢校司空. 及王承宗再拒命, 總遣兵取賊武強縣, 遂駐軍持兩端, 以利朝廷供饋賞賜. 是時吳元濟尚存, 王承宗方跋扈, 易定孤危, 憲宗暫務姑息, 加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及元濟就擒, 李師道梟首, 王承宗憂死, 田弘正入鎮州, 總既無黨援, 懷懼, 每謀自安之計. 初, 總弒逆後, 每見父兄為祟, 甚慘懼, 乃於官署後置數百僧, 厚給衣食, 令晝夜乞恩謝罪. 每公退, 則憩於道場, 若入他室, 則恟惕不敢寐. 晚年恐悸尤甚, 故請落發為僧, 冀以脫禍, 乃以判官張皋為留後. 總以落髮, 上表歸朝, 穆宗授天平軍節度使;既聞落發, 乃賜紫, 號大覺師. 總行至易州界, 暴卒. 輟朝五日, 贈太尉, 擇日備禮冊命, 賻絹布一千五百段‧米粟五百石. 先是, 元和初, 王承宗阻兵, 總父濟備陳征伐之術, 請身先之. 及出軍, 累拔城邑, 旋屬被病, 不克成功. 總既繼父, 願述先志, 且欲盡更河朔舊風. 長慶初, 累疏求入覲, 兼請分割所理之地, 然後歸朝. 其意欲以幽‧涿‧營州為一道, 請弘靖理之;瀛州‧漠州為一道, 請盧士玫理之;平‧薊‧媯‧檀為一道, 請薛平理之. 仍籍軍中宿將盡薦於闕下, 因望朝廷升獎, 使幽薊之人皆有希羨爵祿之意. 及疏上, 穆宗且欲速得範陽, 宰臣崔植‧杜元穎又不為久大經略, 但欲重弘靖所授, 而未能省其使局, 惟瀛‧漠兩州許置觀察使, 其他郡縣悉命弘靖統之. 時總所薦將校, 又俱在京師旅舍中, 久而不問. 如硃克融輩, 僅至假衣丐食, 日詣中書求官, 不勝其困. 及除弘靖, 又命悉還本軍. 克融輩雖得復歸, 皆深懷觖望, 其後果為叛亂. 總既以土地歸國, 授其弟約及男等一十一人, 領郡符, 加命服者五人, 升朝班, 佐宿衛者六人. 程日華, 定州安喜人, 本單名華. 父元皓, 事安祿山為帳下將, 從陷兩京, 頗稱勇力, 史思明時為定州刺史. 華少事本軍, 為張孝忠牙將. 初, 李寶臣授恆州節度, 吞削籓鄰, 有恆‧冀‧深‧趙‧易‧定‧滄‧德等八州. 寶臣既卒, 惟嶽拒朝命, 以圖繼襲. 寶臣部將張孝忠以定州歸國, 授成德軍節度使, 令與硃滔討惟嶽. 及惟嶽誅, 朝廷以恆‧冀授王武俊, 深‧趙授康日知, 易‧定‧滄授張孝忠, 分為三帥. 時惟嶽將李固烈守滄州, 孝忠令華詣固烈交郡. 固烈將歸真定, 悉取滄州府藏, 累乘而還. 軍人怒, 殺固烈, 皆奪其財, 相與詣華曰:「李使君貪鄙而死, 軍州請押牙權領.」不獲已, 從之. 孝忠因授華知滄州事. 未幾, 硃滔合武俊謀叛, 滄‧定往來艱阻, 二盜遂欲取滄州, 多遣人遊說, 又加兵攻圍, 華俱不聽從, 乘城自固. 久之, 錄事參軍李宇為華謀曰:「使君受圍累年, 張尚書不能致援, 論功獻捷, 須至中山, 所謂勞而無功者也. 請為足下至京師, 自以一州為使.」華即遣之. 宇入闕, 備陳華當二盜之間, 疲於矢石. 德宗深嘉之, 拜華禦史中丞‧滄州刺史. 復置橫海軍, 以華為使. 尋加工部尚書‧禦史大夫, 賜名日華, 仍歲給義武軍糧餉數萬. 自是別為一使, 孝忠唯有易‧定二州而已. 武俊遣人說華歸己, 華曰:「相公欲敝邑仍舊隸恆州, 且借騎二百以抗賊, 俟道路通即從命.」武俊喜, 即以二百騎助之. 華乃留其馬, 遣人皆還. 武俊怒其背約, 又以硃滔方攻圍, 慮為所有而止. 及武俊歸國, 河朔無事, 日華即遣所留馬還武俊, 別陳珍幣謝過, 武俊歡然而釋. 貞元四年卒, 贈兵部尚書. 子懷直. 懷直習河朔事, 父卒, 自知留後事. 朝廷嘉父之忠, 起復授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 升橫海軍為節度, 以懷直為留後. 又於弓高縣置景州, 管東光‧景城二縣, 以為屬郡. 累加至檢校尚書右僕射. 五年, 起復正授節度觀察使. 懷直荒於畋獵, 數日方還, 不恤軍政, 軍士不勝寒餒. 其帳下將從父兄懷信因眾怒閉門不內, 懷直因來朝覲, 貞元九年也. 德宗優容之, 依前檢校右僕射, 兼龍武統軍, 賜安業裡甲第, 妓女一人. 既而懷信死, 懷直子執恭知留後事, 乃遣懷直歸滄州. 十六年卒, 年四十九, 廢朝一日, 贈揚州大都督. 執恭代襲父位, 朝廷因而授之. 元和六年入朝, 憲宗禮遇遣之, 加尚書左僕射. 嘗夢滄州衙門樓額悉帖「權」字, 遂奏請改名權. 十三年, 淮西賊平, 籓方惕息, 權以父子世襲如三鎮事例, 心不自安, 乃請入朝. 十三年, 至京師, 表辭戎帥, 因命華州刺史鄭權代之, 以靖安裡私第側狹, 賜地二十畝, 令廣其居. 尋遷檢校司空‧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 十四年十一月卒, 贈司徒. 權兄弟子侄在朝列宿衛者三十餘人. 李全略者, 本姓王, 名日簡. 為鎮州小將, 事王武俊. 元和中, 節度使王承宗沒, 軍情不安, 自拔歸朝, 授代州刺史. 及長慶初, 鎮州軍亂, 殺田弘正;穆宗為之旰食, 以日簡嘗為鎮將, 召問其計. 日簡遂於禦前極言利害, 兼願有以自效, 因授德州刺史, 經略其事. 明年, 擢拜橫海軍節度使, 賜姓李氏, 名全略, 以崇樹之. 未幾, 令子同捷入侍, 兼進錢千萬. 逾歲, 同捷歸覲, 乃奏請授滄州長史‧知州事, 兼主中軍兵馬;朝廷初不之許, 後慮其有奇策, 將副經略之旨, 遂從之. 及得請, 全略乃陰結軍士, 潛為久計, 外示忠順, 內畜奸謀. 棣州刺史王稷善撫眾, 且得其心, 全略忌而殺之, 仍孥戮其屬. 凡所為事, 大率類此. 寶歷二年四月卒. 子同捷, 初為副大使, 居喪, 擅領留後事, 仍重賂籓鄰以求纘襲, 朝廷知其所為, 經年不問. 屬昭湣晏駕, 文宗即位, 同捷冀易世之後, 稍行恩貸, 即令母弟同志‧同巽入朝, 令掌書記崔長奉表, 備達懇誠, 請從朝旨. 詔授同捷檢校左散騎常侍‧兗州刺史‧兗海節度使;以天平節度使烏重胤為滄州節度以代之. 詔下, 同捷托以三軍乞留, 拒命. 乃命烏重胤率鄆‧齊兵加討. 又詔徐帥王智興‧滑帥李聽‧平盧康志睦‧魏博史憲誠‧易定張璠‧幽州李載義等四面進攻. 同捷世行奸詐, 自以嘗在成德軍為將校, 燕‧趙之師, 可結為城社, 乃以玉帛子女賂河北三鎮, 以求旄鉞. 李載義初受朝命, 堅於效順, 乃囚同捷侄及所賂玉帛妓女四十七人表獻. 又表朝廷加載義左僕射‧王廷湊司徒, 以悅其心事. 廷湊本蓄狼心, 欲吞橫海, 乃出兵於境以赴同捷. 王智興師次棣州, 詔曰:「李同捷幸襲舊勳, 不思纘緒, 斬麻未幾, 私行墨縗. 毒殺忠良, 擾惑部校, 稽之國憲, 難逭常刑. 朕以頃在先朝, 己稽中旨, 實遵成命, 未議改圖. 乃由留務之權, 授以戎帥;拔負海之陋, 置之中華, 推恩含垢, 斯亦至矣!而同捷益懷迷執, 閉境練兵, 大詬鄰封, 拒捍中使. 遐邇憤怨, 中外驚嗟, 叛命既彰, 大義當絕, 事非獲已, 良用憮然. 其同捷在身官爵, 並宜削奪, 令諸軍進討.」俄而烏重胤卒, 授神策節度使李寰代重胤出師, 無功召還, 乃加王智興平章事, 充行營招撫使. 史憲誠遣大將丌志沼與子唐帥兵二萬五千攻德州. 太和二年九月, 智興收棣州, 因割隸淄青. 時諸軍在野, 朝廷特置供軍糧料使, 日費浸多. 兩河諸帥每有小捷, 虛張俘級, 以邀賞賚, 實欲困朝廷而緩賊也;繒帛征馬, 賜之無算. 同捷既窘, 王廷湊援之不及, 乃令人誘丌志沼, 俾倒戈攻憲誠, 許以代為魏博節度. 志沼信其言而叛. 憲誠告難, 詔李聽以諸道兵攻之. 志沼敗, 奔於鎮州. 李寰赴闕, 又以李祐代為橫海節度. 三年三月, 詔諫議大夫柏耆軍前慰撫. 四月, 李祐收德州. 同捷乞降於祐, 祐疑其詐;柏耆請以騎兵三百入滄州, 祐從之. 耆徑入滄州, 取同捷與其家屬赴京師. 其月二十六日, 至德州界, 諜言廷湊兵來劫篡, 耆乃斬同捷首, 傳而獻捷, 百僚稱賀. 同捷母孫‧妻崔‧兒元逵等既獻, 詔悉宥之, 配於湖南安置. 史臣曰:國家崇樹籓屏, 保界山河, 得其人則區宇以寧, 失其授則幹戈勃起. 若懷仙之輩, 習亂河朔, 志深狡蠹, 忠義之談, 罔經耳目;以暴亂為事業, 以專殺為雄豪, 或父子弟兄, 或將帥卒伍, 迭相屠滅, 以成風俗. 斯乃王道浸微, 教化不及. 惜哉蒸民, 陷彼虎吻!其間劉總, 粗貯臣誠, 然而殺父兄以圖榮, 落鬢髮而避禍;未旋踵而暴卒他境, 斯謂報應之驗與! 贊曰:國法不綱, 賊臣鴟張. 雖曰父子, 兇如虎狼. 惡稔族滅, 身屠地亡. 蠢茲伏莽, 汙我彝章.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5 열전95 (0) | 2025.02.06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4 열전94 (0) | 2025.02.05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2 열전92 (0) | 2025.02.03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1 열전91 (0) | 2025.02.02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0 열전90 (0) | 2025.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