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孤, 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也, 代居松‧漠之間. 天寶末歸國, 隸範陽節度安祿山, 後事史思明. 上元中歸順, 累授左‧右威衛二大將軍同正, 充神策大將, 以前後功改試太常卿, 仍賜實封一百五十戶. 魚朝恩之統禁軍, 愛其勇, 甚委遇之, 俾為養子, 奏姓魚氏, 名智德, 以禁兵三千鎮於扶風縣, 後移武功. 可孤在扶風‧武功凡十餘年, 士伍整肅, 軍邑安之. 朝恩死, 賜可孤姓李氏, 名嘉勳. 會李希烈反叛, 建中四年七月, 除兼禦史中丞‧荊襄應援淮西使, 仍復本姓名尚可孤, 以所統之眾赴山南, 累有戰功. 及涇原兵叛, 詔征可孤軍至藍田, 賊眾方盛, 遂營於七盤, 修城柵而居之. 賊將仇敬等來寇, 可孤頻擊破之, 因收藍田縣. 興元元年三月, 遷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神策京畿渭南商州節度使. 四月, 仇敬又來寇, 可孤率兵急擊, 擒仇敬斬之, 遂進軍與副元帥李晟決策攻討. 五月, 晟率可孤及駱元光之軍收京城, 可孤之師為先鋒. 京師平, 以功升檢校右僕射, 封馮翊郡王, 增邑通前八百戶, 實封二百戶. 可孤性謹願沉毅, 既有勳勣, 眾會之中, 未嘗言功. 賊平之後, 營於白花亭, 禦眾公平, 號令嚴整, 時人稱焉. 李晟甚親重之. 及李懷光以河中叛, 詔可孤帥師與諸軍進討, 次於沙苑, 遇疾, 卒於軍. 贈司徒, 賻布帛米粟加等, 喪葬所須, 並令官給. 李觀, 洛陽人, 其先自趙郡徙焉, 秋官員外郎敬仁侄孫也. 少習武藝, 沉厚寡言, 有將帥識度. 乾元中, 以策幹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子儀善之, 令佐坊州刺史吳由, 充防遏使. 尋以憂免, 居盩厔別業. 廣德初, 吐蕃入寇, 鑾駕之陝, 覲於盩厔, 率鄉裏子弟千餘人守黑水之西, 戎人不敢近. 會嶺南節度楊慎微將之鎮, 以觀權謀, 奏充偏將, 俾總軍政. 及徐浩‧李勉繼領廣州, 尤加信任, 麾下兵甲悉委之. 平馮崇道‧硃泚時有功, 累遷大將. 李勉移鎮滑州, 累奏授試殿中監, 加開府儀同三司. 追赴闕, 授右龍武將軍. 建中末, 涇師叛, 觀時上直, 領衛兵千餘人扈從奉天. 詔都巡警訓練諸軍戍卒, 三數日間, 加召二千餘眾, 列之通衢, 整肅鼙鼓, 城內因之增氣. 德宗倚賴之, 賜封二百戶;二子宏‧寓, 授八品京官. 及駕出奉天, 與令狐建‧李升‧韋清等鹹執羈靮, 周旋艱險, 皆著功勞. 駕還京師, 詔總後軍禁衛. 興元元年閏十月, 拜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 在鎮四年, 雖無拓境之績, 勵卒儲糧, 訓整寧輯. 及平涼之師會, 渾瑊既無戎備, 觀伺知狡謀, 潛擇精兵五千要伏險道. 及瑊遁歸, 賴觀遊軍及李元諒之師表裡以免. 帝優賞, 賜賚甚厚, 特詔褒美. 其年, 朝京師, 除少府監‧檢校工部尚書, 以疾終. 貞元四年, 贈太子少傅. 戴休顏, 夏州人. 在軍伍以膽略稱. 大歷中, 為郭子儀部將, 以戰功累遷至鹽州刺史. 奉天之難, 倍道以所部蕃漢三千人號泣赴難;德宗嘉之, 賜實封二百戶. 與渾瑊‧杜希全‧韓遊瑰等捍禦有功. 車駕再幸梁‧洋, 留守奉天. 及李懷光叛據鹹陽, 使誘休顏;休顏集三軍斬其使, 嬰城自守. 懷光大駭, 遂自涇陽夜遁. 其月, 拜檢校工部尚書‧奉天行營節度使. 李晟收京師, 乃與渾瑊破泚偏師, 斬首三千級, 休顏追賊至中渭橋. 李晟既清宮闕, 休顏與瑊等率兵赴岐陽邀擊泚餘眾. 及策勳, 加檢校右僕射, 封至六百戶. 七月, 扈駕至京, 特賜女樂‧甲第以褒功伐, 尋拜左龍武將軍. 貞元元年卒, 年五十九, 廢朝一日, 贈賻有差. 陽惠元, 平州人. 以材力從軍, 隸平盧節度劉正臣. 後與田神功‧李忠臣等相繼泛海至青‧齊間, 忠勇多權略, 稱為名將. 又以兵隸神策, 充神策京西兵馬使, 鎮奉天. 初, 大歷中, 兩河平定, 事多姑息. 李正己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徐‧兗‧鄆十五州之地, 養兵十萬;李寶臣有恆‧易‧深‧趙‧滄‧冀‧定七州之地, 有兵五萬;田承嗣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 有兵五萬;梁崇義有襄‧鄧‧均‧房‧復‧郢六州之地, 其眾二萬. 皆始因叛亂得侯, 各擅土宇, 雖泛稟朝旨, 而威刑爵賞, 生殺自專, 盤根結固, 相為表裡. 朝廷常示大信, 不為拘限, 緩之則嫌釁自作, 急之則合謀. 或聞詔旨將增一城, 浚一池, 必皆怨怒有辭, 則為之罷役;而自於境內治兵繕壘以自固. 凡歷三朝, 殆二十年, 國家不敢興拳石撮土之役. 代宗性寬柔無怒, 一切從之. 凡河朔諸道健步奏計者, 必獲賜賚. 及德宗即位, 嚴察神斷, 自誅劉文喜之後, 知朝法不可犯, 四盜俱不自安. 奏計者空還, 無所賞賜, 歸者多怨. 或傳說飛語, 雲帝欲東封, 汴州奏以城隘狹, 增築城郭. 李正己聞之, 移兵萬人屯於曹州, 田悅亦加兵河上;河南大擾, 羽書警急. 乃詔移京西戎兵萬二千人以備關東. 帝禦望春樓親誓師以遣之, 曰:「嗚呼!東鄙之警, 事非獲已. 唯爾將校群士, 各以忠節, 勤於王家;南赴蜀門, 西定涇壘, 甲冑不解, 瘡痍未平;今載用爾分鎮於周‧鄭之郊, 敬聽明命. 夫王者之師, 有征無戰, 稽諸理道, 用正邦國. 宜勵乃戈甲, 保固城池, 以德和人, 以義制事. 將備其侵軼, 不用越境攻取, 戢而後動, 可謂正矣!今外夷來庭, 方春生植, 品物資始, 農桑是時. 俾爾將士, 暴露中野, 我心痛悼, 鬱如焚灼. 嗟爾有眾, 其悉予懷.」士卒多泣下. 及賜宴, 諸將列坐;酒至, 神策將士皆不飲, 帝使問之. 惠元時為都將, 對曰:「臣初發奉天, 本軍帥張巨濟與臣等約曰:『斯役也, 將策大勳, 建大名. 凱旋之日, 當共為歡;苟未戎捷, 無以飲酒. 』故臣等不敢違約而飲.」既發, 有司供餼於道路, 他軍無孑遺, 唯惠元一軍瓶罍不發. 上稱歎久之, 降璽書慰勞. 及田悅反, 詔惠元領禁兵三千與諸將討伐, 戰禦河, 奪三橋, 皆惠元之功也. 尋加檢校工部尚書, 攝貝州刺史, 令以兵屬李懷光. 建中四年冬, 自河朔與懷光同赴國難, 解奉天之圍. 明年二月, 懷光背國叛逆, 惠元義不受汙, 脫身奔竄奉天. 會乘輿南幸, 懷光怒惠元之逸, 令其將冉宗以百餘騎追及於好畤縣. 惠元計窮, 父子三人並投人家井中, 冉宗並出而害之. 興元元年, 贈右僕射, 仍賻絹百匹. 惠元男尚食奉禦晟, 贈殿中監, 左衛兵曹參軍皓贈邠州刺史, 褒死難也. 李元諒, 本駱元光, 姓安氏, 其先安息人也. 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 冒姓駱氏. 元諒長大美須, 勇敢多計. 少從軍, 備宿衛, 積勞試太子詹事. 鎮國軍節度使李懷讓署奏鎮國軍副使, 俾領州事. 元諒嘗在潼關領軍, 積十數年, 軍士皆畏服. 德宗居奉天, 賊泚遣偽將何望之輕騎襲華州, 刺史董晉棄州走;望之遂據城, 將聚兵以絕東道. 元諒自潼關將所部, 仍令義兵因其未設備, 逕攻望之. 遂拔華州, 望之走歸. 元諒乃修城隍器械召募, 不數日, 得兵萬餘人, 軍益振. 以功加禦史中丞. 賊泚數遣兵來寇, 輒擊卻之. 是時, 尚可孤守藍田, 與元諒掎角;賊東不能逾渭南, 元諒功居多. 無幾, 遷華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潼關防禦‧鎮國軍節度使, 尋加檢校工部尚書. 興元元年五月, 詔元諒與副元帥李晟進收京邑. 兵次於滻西, 賊悉眾來攻, 元諒先士卒奮擊, 大敗之. 進軍至苑東, 與晟力戰, 壞苑垣而入, 賊聯戰皆敗, 遂復京師. 元諒讓功於晟, 出屯於章敬佛寺. 帝還宮, 加檢校尚書右僕射, 實封七百戶, 賜甲第‧女樂, 仍與一子六品正員官. 李懷光反於河中, 絕河津. 詔元諒與副元帥馬燧‧渾瑊同討之. 時賊將徐庭光以銳兵守長春宮, 元諒遣使招之. 庭光素輕易元諒, 且慢罵之;又以優胡為戲於城上, 辱元諒先祖. 元諒深以為恥. 及馬燧以河東兵至, 庭光降於馬燧, 詔以庭光為試殿中監‧兼禦史大夫. 河中平, 燧待庭光益厚. 元諒因遇庭光於軍門, 命左右劫而斬之, 乃詣燧匍匐請罪. 燧盛怒, 將殺元諒;久之, 以其功高, 乃止. 德宗以元諒專殺, 慮有章疏, 先令宰相諭諫官勿論. 貞元三年, 詔元諒將本軍從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 元諒謂瑊曰:「本奉詔, 令營於潘原堡, 以應援侍中. 竊思潘原去平涼六七十裡, 蕃情多詐, 倘有急變, 何由應赴?請次侍中為營.」瑊以違詔, 固止之. 元諒竟與瑊同進. 瑊營距盟所二十裡, 元諒營次之, 壕柵深固. 及瑊赴會, 乃戒嚴部伍, 結陣營中. 是日, 虜果伏甲, 乘瑊無備竊發. 時士大夫皆朝服就執, 軍士死者十七八. 瑊單馬奔還, 群虜追躡, 瑊營將李朝彩不能整眾, 多已奔散;瑊至, 空營而已. 賴元諒之軍嚴固;瑊既入營, 虜皆散去. 是日無元諒軍, 瑊幾不免. 元諒乃整軍, 先遣輜重, 次與瑊俱申號令, 嚴其部伍而還, 時謂元諒有將帥之風. 德宗嘉之, 賜良馬十匹, 金銀器‧錦彩等甚厚. 丁母憂, 加右金吾衛上將軍, 起復本官. 帝念其勳勞, 又賜姓李氏, 改名元諒. 四年春, 加隴右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臨洮軍使, 移鎮良原. 良原古城多摧圮, 隴東要地, 虜入寇, 常牧馬休兵於此. 元諒遠烽堠, 培城補堞, 身率軍士, 與同勞逸. 芟林薙草, 斬荊榛, 俟乾, 盡焚之, 方數十裡, 皆為美田. 勸軍士樹藝, 歲收粟菽數十萬斛, 生殖之業, 陶冶必備. 仍距城築台, 上彀車弩, 為城守備益固. 無幾, 又進築新城, 以據便地. 虜每寇掠, 輒擊卻之, 涇‧隴由是乂安, 虜深憚之. 以疾, 貞元九年十一月, 卒於良原, 年六十二. 帝甚悼惜, 廢朝三日, 贈司空, 賻布帛米粟有差. 韓遊瑰, 河西靈武人. 仕本軍, 累歷偏裨, 積功至邠寧節度使. 德宗出幸奉天, 衛兵未集, 遊瑰與慶州刺史論惟明合兵三千人赴難, 自乾陵北過赴醴泉以拒泚. 會有人自京城來, 言賊信宿當至, 上遽令追遊瑰等軍伍. 才入壁, 泚黨果至. 乃出鬥城下, 小不利, 乃退入城. 賊急奪門, 遊瑰與賊隔門血戰, 會暝方解. 自是賊日攻城, 遊瑰‧惟明乘城拒守, 躬當矢石, 不暇寢息, 赴難之功, 遊瑰首焉. 李懷光反, 從駕山南. 德宗以禁軍無職局, 六軍特置統軍一員, 秩從二品, 以遊瑰‧惟明‧賈隱林等分典從駕禁兵. 李晟移軍東渭橋, 與駱元光‧尚可孤分扼京東要路;渾瑊與遊瑰‧戴休顏分典京西要路, 掎角進攻. 興元元年, 檢校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 例授「奉天定難功臣」. 李晟收京城, 遊瑰三將亦破賊於鹹陽. 德宗自興元還京, 渾瑊與遊瑰‧休顏三將從;李晟‧尚可孤‧駱元光三將奉迎, 論功行封, 與瑊等相次, 還鎮邠寧. 三年, 以子欽緒與妖賊李廣弘同謀不軌, 時遊瑰鎮長武城, 事將發, 欽緒奔於邠州;邠州將吏械送京師. 遊瑰以子大逆, 請代歸, 固欲詣闕, 詔不許. 遊瑰鎖系欽緒二子送京師, 請從坐, 上亦宥之. 十二月, 遊瑰入朝, 素服待罪, 入朝堂;遽命釋之, 勞遇如故, 復令還鎮. 初, 遊瑰入覲, 邠州將吏以其子謀叛, 又禦軍無政, 謂必受代, 餞送之禮甚薄. 及遊瑰見上, 盛論邊事, 請築豐義城以備蕃寇, 上以特達, 委用如初. 及還鎮, 軍中懼不自安. 大將範希朝善將兵, 名聞軍中;遊瑰畏其逼己, 將因事誅之. 希朝懼, 出奔鳳翔. 上素知名, 召入宿衛. 及遊瑰遣五百人築豐義城, 兩板而潰. 又寧州戍卒數百人, 縱掠而叛. 其無方略, 失士心, 皆此類也. 自寧州卒叛, 吐蕃入寇, 遊瑰自率眾戍寧州. 四年七月, 除將軍張獻甫代遊瑰, 不俟獻甫至, 又不告眾知, 乃輕騎夜出歸朝. 將卒素驕, 聞獻甫嚴急, 因其無帥, 縱兵大掠, 且圍監軍楊明義第, 請奏範希朝為帥. 都虞侯楊朝晟初逃難郊外, 翌日聞請希朝, 乃復入城, 與軍眾曰:「所請甚愜, 我來賀也.」叛卒稍安. 朝晟乃與諸將密謀, 晨率甲兵而出, 召叛卒告曰:「前請者不獲, 張尚書來, 昨日已入邠州. 汝等謀叛, 皆當死. 吾不盡殺, 誰為賊首, 各言之, 以罪歸之, 餘悉不問.」於眾中唱二百餘人, 立斬之, 軍城方定. 上聞軍情慾希朝, 乃授寧州刺史, 為獻甫邠寧之副. 遊瑰至京, 授右龍武統軍. 十四年卒. 李廣弘者, 或雲宗室親王之胤. 落發為僧, 自雲見五嶽‧四瀆神, 己當為人主. 貞元三年, 自邠州至京師, 有市人董昌者, 通導廣弘, 捨於資敬寺尼智因之室. 智因本宮人. 董昌以酒食結殿前射生將韓欽緒‧李政諫‧南珍霞, 神策將魏修‧李參, 前越州參軍劉昉‧陸緩‧陸絳‧陸充‧徐綱等, 同謀為逆. 廣弘言嶽瀆神言, 可以十月十日舉事, 必捷. 自欽緒已下, 皆有署置為宰相, 以智因尼為後. 謀於舉事日, 夜令欽緒擊鼓於淩霄門, 焚飛龍廄捨草積;又令珍霞盜擊街鼓, 集城中人;又令政諫‧修‧參等領射生‧神策兵內應;事克, 縱剽五日, 朝官悉殺之. 事未發, 魏修‧李參上變, 令內官王希遷等捕其黨與斬之, 德宗因禁止諸色人不得輒入寺觀. 賈隱林者, 滑州牙將也. 建中初, 為本軍兵馬使, 令率兵宿衛. 硃泚之亂, 諸軍未集, 隱林率眾扈從. 性質樸, 在奉天, 賊急攻城, 隱林與侯仲莊逐急救應, 難險備至. 既而懷光軍至, 逆賊解圍, 從臣稱慶. 隱林抃舞畢, 奏曰:「賊泚奔遁, 臣下大慶, 此皆宗社無疆之休. 然陛下性靈太急, 不能容忍, 若舊性未改, 賊雖奔亡, 臣恐憂未艾也.」上不以為忤, 甚稱之. 累官至檢校右散騎常侍, 封武威郡王. 將幸山南而卒, 贈左僕射, 賜其家實封三百戶, 賻絹百匹‧米百碩, 喪葬官給. 杜希全, 京兆醴泉人也. 少從軍, 嘗為郭尚父子儀裨將, 積功至朔方軍節度使;軍令嚴肅, 士卒皆悅服. 初, 德宗居奉天, 希全首將所部與鹽州刺史戴休顏‧夏州刺史時常春合兵赴難. 軍已次漠穀, 為賊泚邀擊, 乘高縱礧, 又以大弩射之, 傷者眾. 德宗令出兵援之, 不得進;希全退次邠州. 以赴難功, 加檢校戶部尚書‧行在都知兵馬使. 從幸梁州. 帝還京師, 遷太子少師‧檢校右僕射, 兼靈州大都督‧禦史大夫‧受降定遠城天德軍, 靈鹽豐夏等州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蕃落等使‧餘姚郡王. 希全將赴靈州, 當獻《體要》八章, 多所規諫. 德宗深納之, 乃著《君臣箴》以賜之, 其辭曰: 夫惟德惠人, 惟辟奉天, 從諫則聖, 共理惟賢. 皇立有極, 駿命不易, 總萬機以成務, 齊六合之殊致. 一心不能獨鑒, 一目不能周視, 敷求哲人, 式序在位. 於戲!君之任臣, 必求一德;臣之事君, 鹹思正直. 何啟沃之所宜, 自古今而未得?且以讜言者逆耳, 讒諛者伺側, 故下情未通, 而上聽已惑;俾夫忠賢, 敗於兇慝. 譬彼輕舟, 烝徒楫之;亦有和羹, 宰夫膳之. 孰雲理國, 不自得師, 覆車之軌, 予其懲而. 高以下升, 和由甘受, 惟君無良, 亦臣之咎. 聞諸辛毗, 牽裾魏後, 則有禽息, 竭忠碎首, 勉思獻替, 以平可否. 勿謂無傷, 自微而彰;勿謂何害, 積小成大. 事有隱而必見, 令既出而焉悔!鼓鐘在宮, 聲聞於外, 浩然涉水, 朕未有艾. 將負扆以虛心, 期盡忠而納誨. 在昔稷‧契, 實匡舜‧禹;近茲魏徵, 佑我文祖, 君臣協德, 混一區宇. 肆予寡昧, 獲纘丕緒, 臣哉鄰哉, 爾翼爾輔. 高秋始肅, 我武惟揚, 輟此禁衛, 殿於大邦. 戀闕方甚, 嘉言乃昌, 是規是諫, 金玉其相. 辭高理要, 入德知方, 總彼千慮, 備於八章, 宣父有言, 啟予者商. 殷有盤銘, 周有欹器, 或誡以辭, 或警以事. 披圖演義, 發於爾志, 與金鏡而高懸, 將座右而同置. 人皆有初, 鮮慎厥終, 汝其夙夜, 期保朕躬. 無曰爾身在外, 而爾誠不通, 一言之應, 千裏攸同. 導彼遐徐, 達餘四聰, 華夷仰德, 時乃之功. 既往既來, 懷賢忡忡, 唱予和汝, 式示深衷. 尋兼本管及夏綏節度都統, 加太子少師. 希全以鹽州地當要害, 自貞元三年西蕃劫盟之後, 州城陷虜;自是塞外無保障, 靈武勢隔, 西通鄜坊, 甚為邊患, 朝議是之. 九年, 詔曰: 設險守國, 《易象》垂文, 有備無患, 先王令典. 況修復舊制, 安固疆裡, 偃甲息人, 必在於此. 鹽州地當沖要, 遠介朔陲, 東達銀夏, 西援靈武, 密邇延慶, 保扞王畿. 乃者城池失守, 制備無據, 千裏庭障, 烽燧不接, 三隅要害, 役戍其勤. 若非興集師徒, 繕修壁壘, 設攻守之具, 務耕戰之方, 則封內多虞, 諸華屢警, 由中及外, 皆靡寧居. 深惟永圖, 豈忘終食!顧以薄德, 至化未孚, 既不能復前古之治, 致四夷之守, 與其臨事而重擾, 豈若先備而即安!是用弘久遠之謀, 修五原之壘, 使邊城有守, 中夏克寧, 不有暫勞, 安能永逸? 宜令左右神策及朔方河中絳邠寧慶兵馬副元帥渾瑊‧朔方靈鹽豐夏綏銀節度都統杜希全‧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神策行營節度使邢君牙‧銀夏節度使韓潭‧鄜坊節度使王棲曜‧振武節度使範希朝, 各於所部簡練將士, 令三萬五千人同赴鹽州. 神策將軍張昌宜權知鹽州事, 應板築雜役, 取六千人充. 其鹽州防秋將士, 率三年滿更代, 仍委杜彥先具名奏聞, 悉與改轉. 朕情非己欲, 志在靖人. 咨爾將相之臣, 忠良之士, 輸誠奉命, 陳力忘憂, 勉茂功勳, 永安疆場. 必集兵事, 實惟眾心, 各相率勵, 以副朕志. 凡役六千人, 二旬而畢. 時將板築, 仍詔涇原‧劍南‧山南諸軍深討吐蕃以牽制之, 由是板築之時, 虜不及犯塞. 城畢, 中外稱賀. 由是靈武‧銀夏‧河西稍安, 虜不敢深入. 希全久鎮河西, 晚節倚邊多恣橫, 帝嘗寬之. 豐州剌史李景略威名出其右, 希全深忌之, 疑畏代己, 乃誣奏景略;德宗不得已為貶之. 素病風眩, 暴戾益甚. 判官監察禦史李起頗忤之, 希全又誣奏殺之. 將吏皆重足脅息. 貞元十年正月卒, 廢朝三日, 贈司空. 尉遲勝, 本於闐王珪之長子, 少嗣位. 天寶中來朝, 獻名馬‧美玉, 玄宗嘉之, 妻以宗室女, 授右威衛將軍‧毗沙府都督, 還國. 與西安節度使高仙芝同擊破薩毗播仙, 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 改光祿卿, 皆同正. 至德初, 聞安祿山反, 勝乃命弟曜行國事, 自率兵五千赴難. 國人留勝, 以少女為質而後行. 肅宗待之甚厚, 授特進, 兼殿中監. 廣德中, 拜驃騎大將軍‧毗沙府都督‧於闐王, 令還國. 勝固請留宿衛,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武都王, 實封百戶. 勝請以本國王授曜, 詔從之. 勝乃於京師修行裡盛飾林亭, 以待賓客, 好事者多訪之. 建中末, 從幸奉天, 為兼禦史中丞. 駕在興元, 勝為右領軍將軍, 俄遷右威衛大將軍, 歷睦王傅. 貞元初, 曜遣使上疏, 稱:「有國以來, 代嫡承嗣, 兄勝既讓國, 請傳勝子銳.」上乃以銳為檢校光祿卿‧兼毗沙府長史還. 固辭, 且言曰:「曜久行國事, 人皆悅服. 銳生於京華, 不習國俗, 不可遣往.」因授韶王諮議. 兄弟讓國, 人多稱之. 府除, 以勝為原王傅. 卒. 時年六十四. 貞元十年, 贈涼州都督. 子銳嗣. 邢君牙, 瀛州樂壽人也. 少從軍於幽薊‧平盧, 以戰功歷果毅折沖郎將, 充平盧兵馬使. 安祿山反, 隨平盧節度使侯希逸過海, 至青‧徐間. 田神功之討劉展, 君牙又從神功戰伐有功, 歷將軍‧試光祿卿. 神功既為兗鄆節度使, 令君牙領防秋兵入鎮好畤. 屬吐蕃陵犯, 代宗幸陝, 君牙隸屬禁軍扈從. 後又以戰功加鴻臚卿, 累封河間郡公. 建中初, 河北諸節帥叛, 李晟率禁軍助馬燧等征之. 晟以君牙為都虞候, 累於武安‧襄國‧洹水‧魏縣‧清豐討賊有功, 君牙擒生斬級居多. 屬德宗幸奉天, 晟率君牙統所部兵, 倍道兼程, 來赴國難. 及駐軍鹹陽, 移營渭橋, 軍中之事, 晟惟與君牙商之, 他人莫可得而聞也. 收復宮闕, 驟加禦史大夫‧檢校常侍. 既而晟為鳳翔‧涇原元帥, 數出軍巡邊, 常令君牙掌知留後, 軍府安悅. 貞元三年, 晟以太尉‧中書令歸朝, 君牙代為鳳翔尹‧鳳翔隴州都防禦觀察使, 尋遷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州觀察使, 加檢校工部尚書. 吐蕃連歲犯邊, 君牙且耕且戰, 以為守備, 西戎竟不能為大患. 尋加檢校右僕射. 貞元十四年卒, 時年七十一, 廢朝一日, 贈司空, 賻布帛米粟有差. 楊朝晟, 字叔明, 夏州朔方人. 初, 在朔方為部軍前鋒, 常有功, 授甘泉果毅. 建中初, 從李懷光討劉文喜於涇州, 斬獲擒生居多, 授驃騎大將軍, 稍遷右先鋒兵馬使. 後李納寇徐州, 從唐朝臣征討, 常冠軍鋒, 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 上在奉天, 李懷光自山東赴難, 以朝晟為右廂兵馬使, 將千餘人下鹹陽, 以挫硃泚. 加禦史中丞, 實封一百五十戶. 及懷光反於河中, 朝晟被脅在軍. 上幸梁‧洋, 韓遊瑰退於邠寧, 懷光以嘗在邠寧, 迫制如屬城, 以賊黨張昕在邠州總後務. 昕懼難作, 乃大索軍資, 征卒乘, 約明潛發, 歸於懷光. 時朝晟父懷賓為遊瑰將, 夜後以數十騎斬昕及同謀者. 遊瑰即日使懷賓奉表聞奏, 上召勞問, 授兼禦史中丞, 正授遊瑰邠寧節度使. 間諜至河中, 朝晟聞其事, 泣告懷光曰:「父立功於國, 子合誅戮, 不可主兵.」懷光遂系之. 及諸軍進圍河中, 韓遊瑰營於長春宮, 懷賓身當戰伐. 及懷光平, 上念其忠, 俾副元帥渾瑊特原朝晟, 用為遊瑰都虞候. 時父子同軍, 皆為開府‧賓客‧禦史中丞, 異姓王, 榮於軍中. 後詔征遊瑰宿衛, 以張獻甫代之. 獻甫在道, 軍中有裴滿者, 扇亂劫朝晟, 朝晟陽許之, 密計斬三百餘人. 獻甫入, 改禦史大夫. 九年, 城鹽州, 徵兵以護外境, 朝晟分統士馬鎮木波堡. 獻甫卒, 詔以朝晟代之. 其年, 丁母憂, 起復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十三年春, 朝晟奏:「方渠‧合道‧木波, 皆賊路也, 請城其地以備之.」詔問:「須兵幾何?」朝晟奏曰:「臣部下兵自可集事, 不煩外助.」復問:「前築鹽州, 凡興師七萬, 今何其易也?」朝晟曰:「鹽州之役, 鹹集諸軍, 番戎盡知之. 今臣境迫虜, 若大興兵, 即番戎來寇;來寇則戰, 戰則無暇城矣!今請密發軍士, 不十日至塞下, 未旬而功畢, 番人始知, 已無奈何.」上從之. 已事, 軍還至馬嶺, 吐蕃始來, 數日而退. 初, 軍次方渠, 無水, 師旅囂然. 遽有青蛇乘高而下, 視其跡, 水隨而流, 朝晟命築防環之, 遂為渟泉. 軍人仰飲以足, 圖其事上聞, 詔置祠焉. 免喪, 加檢校工部尚書. 是夏, 以防秋移軍寧州, 遘疾, 旬餘而卒. 張敬則者, 不知何許人, 本名昌, 後賜名敬則. 初助劉玄佐, 累有軍功, 官至鳳翔節度使. 常有復河湟之志, 遣大將野詩良輔發銳卒至隴西, 番戎大駭. 元和二年六月卒. 史臣曰:有唐中否, 逆寇勃興, 天王窘以蒙塵, 諸侯忠而赴難. 可孤生居沙漠, 挺然懷效命之風;功冠貔貅, 屹爾有不矜之色. 李觀文儒之冑, 樂習兵戎, 戴聖主著定難之勳, 救渾瑊於會盟之變. 休顏斬使嬰城, 懷光股栗;惠元窮蹙自致, 天子軫悼. 元諒退兵章敬, 力戰讓功, 雅有器度. 及不忍小忿, 專殺庭光, 請罪軍門, 壯哉烈士!其下諸將, 鬱有勞能. 勝生異域, 推位讓國, 堅留宿衛, 顧慕華風;居中土者, 豈不思廉讓耶!斯乃高祖之基, 太宗之業, 貽厥孫謀, 不徒虛語. 贊曰:建中失國, 嘯聚氛慝. 景命載延, 群雄畢力. 歌鐘甲第, 珪組繁錫. 凡百人臣, 忠為令德.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6 열전96 (0) | 2025.02.07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5 열전95 (0) | 2025.02.06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3 열전93 (0) | 2025.02.04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2 열전92 (0) | 2025.02.03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1 열전91 (0) | 2025.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