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春正月辛巳, 大軍集於涿郡. 以兵部書段文振爲左候衛大將軍. 壬午, 下詔曰:天地大德, 降繁霜於秋令, 聖哲至仁, 著甲兵於刑典. 故知造化之有肅殺, 義在無私, 帝王之用幹戈, 蓋非獲已. 版泉、丹浦, 莫匪龔行, 取亂覆昏, 鹹由順動. 況乎甘野誓師, 夏開承大禹之業, 商郊問罪, 周發成文王之志. 永監前載, 屬當朕躬. 粵我有隋, 誕膺靈命, 兼三才而建極, 一六合而爲家. 提封所漸, 細柳、盤桃之外, 聲敎爰, 紫舌、黃枝之域. 遠至邇安, 罔不和會, 功成治定, 於是乎在. 而高麗小醜, 迷昏不恭, 崇聚勃、碣之間, 薦食遼、獩之境. 雖復漢、魏誅戮, 巢窟暫傾, 亂離多阻, 種落還[遝]集. 萃川藪於往代, 播實繁以迄今, 眷彼華壤, 翦爲夷類. 歷年永久, 惡稔旣盈, 天道禍淫, 亡徵已兆. 亂常敗德, 非可勝圖, 掩慝懷姦, 唯日不足. 移告之嚴, 未嘗面受, 朝覲之禮, 莫肯躬親. 誘納亡叛, 不知紀極, 充斥邊垂, 亟勞烽候, 關柝以之不靜, 生人爲之廢業. 在昔薄伐, 已漏天網, 旣緩前擒之戮, 未卽後服之誅, 曾不懷恩, 翻爲長惡, 乃兼契丹之黨, 虔劉海戍, 習靺鞨之服, 侵軼遼西. 又丘之表, 鹹修職貢, 碧海之濱, 同稟正朔, 遂復奪攘琛賮, 遏往來, 虐及弗辜, 誠而遇禍. 輶軒奉使, 爰海東, 旌節所次, 途經藩境, 而擁塞道路, 拒王人, 無事君之心, 豈爲臣之禮!此而可忍, 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 賦斂煩重, 強臣豪族, 鹹執國鈞, 朋黨比周, 以之成俗, 賄貨如市, 冤枉莫申. 重以仍歲災凶, 比屋饑饉, 兵戈不息, 徭役無期, 力竭轉輸, 身塡溝壑. 百姓愁苦, 爰誰適從?境內哀惶, 不勝其弊. 迴首面內, 各懷性命之圖, 黃髮稚齒, 鹹興酷毒之歎. 省俗觀風, 爰屆幽朔, 弔人問罪, 無俟再駕. 於是親總六師, 用申九伐, 拯厥阽危, 協從天意, 殄茲逋穢, 克嗣先謨. 今宜授律啓行, 分麾屆路, 掩勃澥而雷震, 歷夫餘以電掃.
比戈按甲, 誓旅而後行, 三令五申, 必勝而後戰. 左第一軍可鏤方道, 第二軍可長岑道, 第三軍可海冥[冥海]道, 第四軍可蓋馬道, 第五軍可建安道, 第六軍可南蘇道, 第七軍可遼東道, 第八軍可玄菟道, 第九軍可扶餘道, 第十軍可朝鮮道, 第十一軍可沃沮道, 第十二軍可樂浪道. 右第一軍可黏蟬道, 第二軍可含資道, 第三軍可渾彌道, 第四軍可臨屯道, 第五軍可候城道, 第六軍可提奚道, 第七軍可踏頓道, 第八軍可肅道, 第九軍可碣石道, 第十軍可東暆道, 第十一軍可帶方道, 第十二軍可襄平道. 凡此軍, 先奉廟略, 駱驛引途, 總集平壤. 莫非如豺如貔之勇, 百戰百勝之雄, 顧眄則山嶽傾頹, 叱吒則風雲騰鬱, 心德攸同, 爪牙斯在. 朕躬馭元戎, 爲其節度, 涉遼而東, 循海之右, 解倒懸於遐裔, 問疾苦於遺黎. 其外輕齎遊闕, 隨機赴響, 卷甲銜枚, 出其不意. 又滄海道軍舟艫千裏, 高帆電逝, 巨艦雲飛, 橫斷浿江, 逕造平壤, 島嶼之望斯, 坎井之路已窮. 其餘被髮左衽之人, 控弦待發, 微、盧、彭、濮之旅, 不謀同辭. 杖順臨逆, 人百其勇, 以此戰, 勢等摧枯.
然則王者之師, 義存止殺, 聖人之敎, 必也勝殘. 天罰有罪, 本在元惡, 人之多僻, 脅從罔治. 若高元泥首轅門, 自歸司寇, 卽宜解縛焚櫬, 弘之以恩. 其餘臣人歸朝奉順, 鹹加慰撫, 各安生業, 隨才任用, 無隔夷夏. 營壘所次, 務在整肅, 芻蕘有禁, 秋毫勿犯, 布以恩宥, 以禍福. 若其同惡相濟, 抗拒官軍, 國有常刑, 俾無遺類. 明加曉示, 稱朕意焉.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 號二百萬, 其餽運者倍之. 癸未, 第一軍發, 終四十日, 引師乃盡, 旌旗千裏. 近古出師之盛, 未之有也. 乙未, 以右候衛大將軍衛玄爲刑部書. 甲辰, 內史令元壽卒.
二月甲寅, 詔曰:「朕觀風燕裔, 問罪遼濱. 文武協力, 爪牙思奮, 莫不執銳勤王, 捨家從役, 罕蓄倉廩之資, 兼損播殖之務. 朕所以夕惕愀然, 慮其匱乏. 雖復素飽之, 情在忘私, 悅使之人, 宜從其厚. 諸行從一品以下, 佽飛募人以上家口, 郡縣宜數存問. 若有糧食乏少, 皆宜賑給;或雖有田疇, 貧弱不能自耕種, 可於多丁富室勸課相助. 使夫居者有斂積之豐, 行役無顧後之慮.」壬戌, 司空、京兆尹、光祿大夫觀王雄薨.
三月辛卯, 兵部書、左候衛大將軍段文振卒. 癸巳, 上禦師. 甲午, 臨戎於遼水橋. 戊戌, 大軍爲賊所拒, 不果濟. 右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麥鐵杖, 武賁將錢士雄、孟金叉等, 皆死之. 甲子, 車駕渡遼. 大戰於東岸, 擊賊破之, 進圍遼東. 乙未(誤), 大頓, 見二大鳥, 高丈餘, 皜身朱足, 遊泳自若. 上異之, 命工圖寫, 幷立銘頌.
五月壬午, 納言楊達卒. 於時諸將各奉旨, 不敢赴機. 旣而高麗各城守, 攻之不下.
六月己未, 幸遼東, 責怒諸將. 止城西數裏, 禦六合城.
七月壬寅, 宇文述等敗績於薩水, 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死之. 九軍並陷, 將帥奔還亡[至]者二千餘騎. 癸卯, 班師.
九月庚辰, 上至東都. 己醜, 詔曰:「軍國異容, 文武殊用, 匡危拯難, 則霸德攸興, 化人成俗, 則王道斯貴. 時方撥亂, 屠販可以登朝, 世屬隆平, 經術然後升仕. 豐都爰肇, 儒服無預於周行, 建武之朝, 功臣不參於吏職. 自三方未一, 四海交爭, 不遑文敎, 唯武功. 設官分職, 罕以才授, 班朝治人, 乃由勳敘, 莫非拔足行陣, 出自勇夫, 效學之道, 旣所不習, 政事之方, 故亦無取. 是非暗於在己, 威福專於下吏, 貪冒貨賄, 不知紀極, 蠹政害民, 實由於此. 自今已後, 諸授勳官者, 並不得回授文武職事, 庶遵彼更張, 取類於調瑟, 求諸名製, 不傷於美錦. 若吏部輒擬用者, 禦史卽宜糾彈.」
冬十月甲寅, 工部書宇文愷卒.
十一月己卯, 以宗女華容公主嫁於高昌王. 辛巳, 光祿大夫韓僧壽卒. 甲申, 敗將宇文述、於仲文等並除名爲民, 斬書右丞劉士龍以謝天下. 是歲, 大旱, 疫, 人多死, 山東尤甚. 密詔江、淮南諸郡視民間童女, 姿質端麗者, 每歲貢之.
九年春正月丁醜, 徵天下兵, 募民爲驍果, 集於涿郡. 壬午, 賊帥杜冰、王潤等陷平原郡, 大掠而去. 辛卯, 置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將官, 以領驍果. 乙未, 平原李德逸聚數萬, 稱「阿舅賊」, 劫掠山東. 靈武白妄[娑], 稱「奴賊」, 劫掠牧馬, 北連突厥, 隴右多被其患. 遣將軍範貴討之, 連年不能剋. 戊戌, 大赦. 己亥, 遣代王侑、刑部書衛玄京師. 辛醜, 以右驍騎將軍李渾爲右驍衛大將軍.
二月己未, 濟北人韓進洛聚數萬爲群盜. 壬午(誤), 復宇文述等官爵. 又徵兵討高麗.
三月丙子, 濟陰人孟海公起兵爲盜, 至數萬. 丁醜, 發丁男十萬城大興. 戊寅, 幸遼東. 以越王侗、民部書樊子蓋留守東都. 庚子, 北海人郭方預聚徒爲盜, 自號盧公, 至三萬, 攻陷郡城, 大掠而去.
夏四月庚午, 車駕渡遼. 壬申, 遣宇文述、楊義臣趣平壤.
五月丁醜, 熒惑入南鬥. 己卯, 濟北人甄寶車聚萬餘, 寇掠城邑.
六月乙巳, 禮部書楊玄感反於黎陽. 景辰, 玄感逼東都. 河南贊治裴弘策拒之, 反爲賊所敗. 戊辰, 兵部侍斛斯政奔於高麗. 庚午, 上班師. 高麗犯後軍, 敕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爲後拒. 遣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左候衛將軍屈突通等馳傳發兵, 以討玄感.
秋七月己卯, 令所在發人城縣府驛. 癸未, 餘杭人劉元進兵反, 至數萬.
八月壬寅, 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破楊玄感於閿, 斬之. 餘黨悉平. 癸卯, 吳人朱燮、晉陵人管崇擁十萬餘, 自稱將軍, 寇江左. 甲辰, 制驍果之家蠲免賦役. 丁未, 詔郡縣城去道過五裏已上者, 徙就之. 戊申, 制盜賊籍沒其家. 乙卯, 賊帥陳等三萬, 攻陷信安郡. 辛酉, 司農卿、光祿大夫、葛國公趙元淑以罪伏誅.
九月己卯, 濟陰人吳海流、東海人彭孝才並兵爲盜, 數萬. 庚辰, 賊帥梁慧率四萬, 陷蒼梧郡. 甲午, 車駕次上穀, 以供費不給, 上大怒, 免太守虞荷等官. 丁酉, 東陽人李三兒、向但子兵
作亂, 至萬餘.
閏月己巳, 幸博陵. 庚午, 上謂侍臣曰:「朕昔從先朝周旋於此, 年甫八歲, 日月不居, 倏經三紀, 追惟平昔, 不可復希!」言未卒, 流涕嗚咽, 侍衛者皆泣下沾襟.
冬十月丁醜, 賊帥呂明星率數千圍東郡, 武賁將費奴擊斬之. 乙酉, 詔曰:「博陵昔爲定州, 地居衝要, 先皇歷試所基, 王化斯遠, 故以道冠豳風, 義高姚邑. 朕巡撫氓庶, 爰屆茲邦, 瞻望郊廛, 緬懷敬止, 思所以宣播德澤, 覃被下人, 崇紀顯號, 式光令. 可改博陵爲高陽郡. 赦境內死罪已下. 給復一年.」於是召高祖時故吏, 皆量材授職. 壬辰, 以納言蘇威爲開府儀同三司. 朱燮、管崇推劉元進爲天子. 遣將軍吐萬、魚俱羅討之, 連年不能剋. 齊人孟讓、王薄等十餘萬, 據長白山, 攻剽諸郡, 淸河賊張金稱數萬, 渤海賊帥格謙自號燕王, 孫宣雅自號齊王, 各十萬, 山東苦之. 丁亥(誤), 以右候衛將軍郭榮爲右候衛大將軍.
十一月己酉, 右候衛將軍馮孝慈討張金稱於淸河, 反爲所敗, 孝慈死之.
十二月甲申, 車裂玄感弟朝請大夫積善及黨與十餘人, 仍焚而揚之. 丁亥, 扶風人向海明[公]兵作亂, 稱皇帝, 建元白烏. 遣太僕卿楊義臣擊破之.
十年春正月甲寅, 以宗女爲信義公主, 嫁於突厥曷娑[薩]那可汗.
二月辛未, 詔百僚議伐高麗, 數日無敢言者. 戊子, 詔曰:「竭力王役, 致身戎事, 鹹由徇義, 莫匪勤誠, 委命草澤, 棄骸原野, 興言念之, 每懷湣惻. 往年出車問罪, 將屆遼濱, 廟算勝略, 具有進止. 而諒惛凶, 罔識成敗, 高熲愎很, 本無智謀, 臨三軍猶兒戱, 視人命如草芥, 不遵成規, 坐貽撓退, 遂令死亡者, 不及埋藏. 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 設祭於遼西郡, 立道場一所. 恩加泉壤, 庶弭窮魂之冤, 澤及枯骨, 用弘仁者之惠.」辛卯, 詔曰:黃帝五十二戰, 成湯二十七征, 方乃德施諸侯, 令行天下. 盧芳小盜, 漢祖且親戎, 隗囂餘燼, 光武猶自登隴, 豈不欲除暴止戈, 勞而後逸者哉!
朕纂成寶業, 君臨天下, 日月所照, 風雨所沾, 孰非我臣, 獨隔聲敎. 蕞爾高麗, 僻居荒表, 鴟張狼噬, 侮慢不恭, 抄竊我邊陲, 侵軼我城. 是以去歲出軍, 問罪遼、碣, 殪長蛇於玄菟, 戮封豕於襄平. 扶餘軍, 風馳電逝, 追奔逐北, 徑踰浿水, 滄海舟楫, 衝賊腹心, 焚其城郭, 其宮室. 高元伏鑕泥首, 送款軍門, 尋請入朝, 歸罪司寇. 朕以許其改過, 乃詔班師. 而長惡靡悛, 宴安鴆毒, 此而可忍, 孰不可容!便可分命六師, 百道俱進. 朕當親執武節, 臨禦諸軍, 秣馬丸都, 觀兵遼水, 順天誅於海外, 救窮民於倒懸, 征伐以正之, 明德以誅之, 止除元惡, 餘無所問. 若有識存亡之分, 悟安危之機, 翻然北首, 自求多福;必其同惡相濟, 抗拒王師, 若火燎原, 刑茲無赦. 有司便宜宣布, 鹹使知聞.
丁酉, 扶風人唐弼兵反, 十萬, 推李弘芝爲天子, 自稱唐王.
三月壬子, 行幸涿郡. 癸亥, 次臨渝宮, 親禦戎服, 禡祭黃帝, 斬叛軍者以釁鼓.
夏四月辛未, 彭城賊張大彪聚數萬, 保懸薄山爲盜. 遣林太守董純擊破, 斬之. 甲午, 車駕次北平.
五月庚子, 詔郡孝悌廉潔各十人. 壬寅, 賊帥宋世謨陷琅邪郡. 庚申, 延安人劉迦論兵反, 自稱皇王, 建元大世.
六月辛未, 賊帥鄭文雅、林寶護等三萬, 陷建安郡, 太守楊景祥死之.
秋七月癸醜, 車駕次懷遠. 乙卯, 曹國遣使貢方物. 甲子, 高麗遣使請降, 囚送斛斯政. 上大悅.
八月己巳, 班師. 庚午, 右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鄭榮卒.
冬十月丁卯, 上至東都. 己醜, 還京師.
十一月丙申, 支解斛斯政於金光門外. 乙巳, 有事於南郊. 己酉, 賊帥司馬長安破長平郡. 乙卯, 離石胡劉苗王兵反, 自稱天子, 以其弟六兒爲永安王, 至數萬. 將軍潘長文討之, 不能剋. 是月,
賊帥王德仁擁數萬, 保林慮山爲盜.
十二月壬申, 上如東都. 其日, 大赦天下. 戊子, 入東都. 庚寅, 賊帥孟讓十餘萬, 據都梁宮. 遣江都郡丞王世充擊破之, 盡虜其.
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 大宴百僚. 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戊戌, 武賁將高建毗破賊帥宣政於齊郡, 虜男女數千口. 乙卯, 大會蠻夷, 設魚龍曼延之樂, 頒賜各有差.
二月戊辰, 賊帥揚仲率萬餘, 攻北平, 滑公李景破斬之. 庚午, 詔曰:「設險守國, 著自前經, 重門禦暴, 事彰往策, 所以宅土寧邦, 禁邪固本. 而近代戰爭, 居人散逸, 田疇無伍, 郛郭不修, 遂使遊惰實繁, 寇攘未息. 今天下平一, 海內晏如, 宜令人悉城居, 田隨近給, 使強弱相容, 力役兼濟, 穿窬無所厝其姦宄, 萑蒲不得聚其逋逃. 有司具爲事條, 務令得所.」丙子, 上穀人王須拔反, 自稱漫天王, 國號燕, 賊帥魏刁兒自稱歷山飛, 各十餘萬, 北連突厥, 南寇趙.
五月丁酉, 殺右驍衛大將軍、光祿大夫、郕公李渾, 將作監、光祿大夫李敏, 並族滅其家. 癸卯, 賊帥司馬長安破西河郡. 己酉, 幸太原, 避暑汾陽宮.
秋七月己亥, 淮南人張起兵爲盜, 至三萬. 辛醜, 光祿大夫、右禦大將軍張壽卒.
八月乙醜, 巡北塞. 戊辰, 突厥始畢可汗率騎數十萬, 謀襲乘輿, 義成公主遣使告變. 壬申, 車駕馳幸雁門. 癸酉, 突厥圍城, 官軍頻戰不利. 上大懼, 欲率精騎潰圍而出, 民部書樊子蓋固諫乃止. 齊王暕以後軍保於崞縣. 甲申, 詔天下諸郡募兵, 於是守令各來赴難.
九月甲辰, 突厥解圍而去. 丁未, 曲赦太原、雁門郡死罪已下.
冬十月壬戌, 上至於東都. 丁卯, 彭城人魏騏驎聚萬餘爲盜, 寇魯郡. 壬申, 賊帥盧明月聚十餘萬, 寇陳、汝間. 東海賊帥李子通擁度淮, 自號楚王, 建元明政, 寇江都.
十一月乙卯, 賊帥王須拔破高陽郡.
十二月戊寅, 有大流星如斛, 墜明月營, 破其衝車. 庚辰, 詔民部書樊子蓋發關中兵, 討絳郡賊敬盤陀、柴保昌等, 經年不能剋. 譙郡人朱粲擁數十萬, 寇荊襄, 僭稱楚帝, 建元昌達. 漢南諸郡多爲所陷焉.
十二年春正月甲午, 雁門人翟松柏起兵於靈丘, 至數萬, 轉攻傍縣.
二月己未, 眞臘國遣使貢方物. 甲子夜, 有二大鳥似鵰, 飛入大業殿, 止於禦幄, 至明而去. 癸亥(誤), 東海賊盧公暹率萬餘, 保於蒼山.
夏四月丁巳, 顯陽門災. 癸亥, 魏刁兒所部將甄翟兒復號歷山飛, 十萬, 轉寇太原. 將軍潘長文討之, 反爲所敗, 長文死之.
五月丙戌朔, 日有蝕之, 旣. 癸巳, 大流星隕於吳郡, 爲石. 壬午(誤), 上於景華宮徵求螢火, 得數斛, 夜出遊山, 放之, 光遍巖穀.
秋七月壬戌, 民部書、光祿大夫濟景公樊子蓋卒. 甲子, 幸江都宮, 以越王侗、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盧楚等總留後事. 奉信崔民象以盜賊充斥, 於建國門上表, 諫不宜巡幸. 上大怒, 先解其頤, 乃斬之. 戊辰, 馮翊人孫華自號總管, 兵爲盜. 高涼通守洗(王缶)徹兵作亂, 嶺南溪洞多應之. 己巳, 熒惑守羽林, 月餘乃退. 車駕次汜水, 奉信王愛仁以盜賊日盛, 諫上請還西京. 上怒, 斬之而行.
八月乙巳, 賊帥趙萬海數十萬, 自恒山寇高陽. 壬子, 有大流星如鬥, 出王良閣道, 聲如隤牆. 癸醜, 大流星如甕, 出羽林.
九月丁酉, 東海人杜揚州、沈覓敵等作亂, 至數萬. 右禦衛將軍陳稜擊破之. 戊午, 有二枉矢出北鬥魁, 委曲蛇形, 注於南鬥. 壬戌, 安定人荔非世雄殺臨涇令, 兵作亂, 自號將軍.
冬十月己醜, 開府儀同三司、左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許公宇文述薨.
十二月癸未, 鄱陽賊操天成[操師乞]兵反, 自號元興王, 建元始興, 攻陷豫章郡. 乙酉, 以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爲開府儀同三司、行左翊衛大將軍. 壬辰, 鄱陽人林士弘自稱皇帝, 國號楚, 建元太平, 攻陷九江、廬陵郡. 唐公破甄翟兒於西河, 虜男女數千口.
十三年春正月壬子, 齊郡賊杜伏威率渡淮, 攻陷歷陽郡. 景辰, 勃海賊竇建德設壇於河間之樂壽, 自稱長樂王, 建元丁醜. 辛巳, 賊帥徐圓朗率數千, 破東平郡. 弘化人劉企成聚萬餘人爲盜, 傍郡苦之.
二月壬午, 朔方人梁師都殺郡丞唐世宗, 據郡反, 自稱大丞相. 遣銀光祿大夫張世隆擊之, 反爲所敗. 戊子, 賊帥王子英破上穀郡. 己醜, 馬邑校尉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 兵作亂, 北連突厥, 自稱定楊可汗. 庚寅, 賊帥李密、翟讓等陷興洛倉. 越王侗遣武賁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擊之, 反爲所敗, 死者十五六. 庚子, 李密自號魏公, 稱元年, 開倉以振群盜, 至數十萬, 河南諸郡相繼皆陷焉. 壬寅, 劉武周破武賁將王智辯於桑乾, 智辯死之.
三月戊午, 廬江人張子路兵反. 遣右禦衛將軍陳稜討平之. 丁醜, 賊帥李通德十萬, 寇廬江, 左屯衛將軍張州擊破之.
夏四月癸未, 金城校尉薛率反, 自稱西秦霸王, 建元秦興, 攻陷隴右諸郡. 己醜, 賊帥孟讓, 夜入東都外郭, 燒豐都市而去. 癸巳, 李密陷迴洛東倉. 丁酉, 賊帥房憲伯陷汝陰郡. 是月, 光祿大夫裴仁基、淮陽太守趙佗等並以叛歸李密.
五月辛酉, 夜有流星如甕, 墜於江都. 甲子, 唐公起義師於太原. 丙寅, 突厥數千寇太原, 唐公擊破之.
秋七月壬子, 熒惑守積屍. 景辰, 武威人李軌兵反, 攻陷河西諸郡, 自稱涼王, 建元安樂.
八月辛巳, 唐公破武牙將宋老生於霍邑, 斬之.
九月己醜(誤), 帝括江都人女寡婦, 以配從兵. 是月, 武陽郡丞元寶藏以郡叛歸李密, 與賊帥李文相攻陷黎陽倉. 彗星見於營室.
冬十月丁亥, 太原楊世洛聚萬餘人, 寇掠城邑. 丙申, 羅令蕭銑以縣反, 鄱陽人董景珍以郡反, 迎銑於羅縣, 號爲梁王, 攻陷傍郡. 戊戌, 武賁將高毗敗濟北郡賊甄寶車於(山監)山.
十一月景辰, 唐公入京師. 辛酉, 遙尊帝爲太上皇, 立代王侑爲帝, 改元義寧. 上起宮丹陽, 將遜於江左. 有烏鵲來巢幄帳, 驅不能止. 熒惑犯太微. 有石自江浮入於揚子. 日光四散如流血. 上甚惡之.
二年三月, 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 武賁將司馬德戡、元禮, 監門直閣裴虔通, 將作少監宇文智及, 武勇將趙行樞, 鷹揚將孟秉, 內史舍人元敏, 符璽李覆、牛方裕, 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質, 直長許弘仁、薛世良, 城門唐奉義, 醫正張愷等, 以驍果作亂, 入犯宮闈. 上崩於溫室, 時年五十. 蕭後令宮人撤床簀爲棺以埋之. 化及發後, 右禦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 葬吳公臺下. 發斂之始, 容貌若生, 鹹異之. 大唐平江南之後, 改葬雷塘.
初, 上自以藩王, 次不當立, 每矯情飾行, 以釣虛名, 陰有奪宗之計. 時高祖雅信文獻皇後, 而性忌妾媵. 皇太子勇內多嬖幸, 以此失愛. 帝後庭有子, 皆不育之, 示無私寵, 取媚於後. 大臣用事者, 傾心與交. 中使至第, 無貴賤, 皆曲承色, 申以厚禮. 婢僕往來者, 無不稱其仁孝. 又常私入宮掖, 密謀於獻後, 楊素等因機構扇, 遂成廢立. 自高祖大漸, 諒闇之中, 烝淫無度, 山陵始就, 卽事巡遊, 以天下承平日久, 士馬全盛, 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 乃盛治宮室, 窮極侈靡, 召募行人, 分使域. 諸蕃至者, 厚加禮賜, 有不恭命, 以兵擊之. 盛興屯田於玉門、柳城之外. 課天下富室, 益市武馬, 匹直十餘萬, 富強坐是凍餒者十家而九. 帝性多詭譎, 所幸之處, 不欲人知. 每之一所, 輒數道置頓, 四海珍羞殊味, 水陸必備焉, 求市者無遠不至. 郡縣官人, 競爲獻食, 豐厚者進擢, 疏儉者獲罪. 姦吏侵漁, 內外虛竭, 頭會箕斂, 人不聊生. 於時軍國多務, 日不暇給, 帝方驕怠, 惡聞政事, 冤屈不治, 奏請罕決. 又猜忌臣下, 無所專任, 朝臣有不合意者, 必構其罪而族滅之. 故高熲、賀若弼先皇心膂, 參謀帷幄, 張衡、李金才藩邸惟舊, 績著經綸, 或惡其直道, 或忿其正議, 求其無形之罪, 加以刎頸之誅. 其餘事君盡禮, 謇謇匪躬, 無辜無罪, 橫受夷戮者, 不可勝紀. 政刑弛紊, 賄貨公行, 莫敢正言, 道路以目. 六軍不息, 百役繁興, 行者不歸, 居者失業. 人飢相食, 邑落爲墟, 上不之恤也. 東西遊幸, 靡有定居, 每以供費不給, 逆收數年之賦. 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 惟日不足, 招迎姥媼, 朝夕共肆醜言, 又引少年, 令與宮人穢亂, 不軌不遜, 以爲娛樂. 區宇之內, 盜賊蜂起, 劫掠從官, 屠陷城邑, 近臣互相掩蔽, 隱賊數不以實對. 或有言賊多者, 輒大被詰責, 各求苟免, 上下相蒙, 每出師徒, 敗亡相繼. 戰士盡力, 必不加賞, 百姓無辜, 鹹受屠戮. 黎庶憤怨, 天下土崩, 至於就擒而猶未之寤也.
史臣曰:煬帝爰在弱齡, 早有令聞, 南平吳、會, 北卻匈奴, 昆弟之中, 獨著聲績. 於是矯情飾貌, 肆厥姦回, 故得獻後鍾心, 文皇革慮, 天方肇亂, 遂登儲兩, 踐峻極之崇基, 承丕顯之休命. 地廣三代, 威振八紘, 單於頓顙, 越裳重譯. 赤仄之泉, 流溢於都內, 紅腐之粟, 委積於塞下. 負其富強之資, 思逞無厭之欲, 狹殷、周之制度, 秦、漢之規摹. 恃才矜己, 傲狠明德, 內懷險躁, 外示凝簡, 盛冠服以飾其姦, 除諫官以掩其過. 淫荒無度, 法令滋章, 敎四維, 刑參五虐, 鋤誅骨肉, 屠勦忠良, 受賞者莫見其功, 爲戮者不知其罪. 驕怒之兵屢動, 土木之功不息, 頻出朔方, 三駕遼左, 旌旗萬裏, 徵稅百端, 猾吏侵漁, 人不堪命. 乃急令暴條以擾之, 嚴刑峻法以臨之, 甲兵威武以董之, 自是海內騷然, 無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 匈奴有雁門之圍, 天子方棄中土, 遠之揚、越. 姦宄乘釁, 強弱相陵, 關梁閉而不通, 皇輿往而不反. 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饉, 流離道路, 轉死溝壑, 十八九焉. 於是相聚萑蒲, 蝟毛而起, 大則跨州連郡, 稱帝稱王, 小則千百爲群, 攻城剽邑, 流血成川澤, 死人如亂麻, 炊者不及析骸, 食者不遑易子. 茫茫九土, 並爲麋鹿之場, 愾愾黔黎, 俱充蛇豕之餌. 四方萬裏, 簡書相續, 猶謂鼠竊狗盜, 不足爲虞, 上下相蒙, 莫肯念亂, 振蜉蝣之羽, 窮長夜之樂. 土崩魚爛, 貫盈惡稔, 普天之下, 莫匪仇讎, 左右之人, 皆爲敵國. 終然不悟, 同彼望夷, 遂以萬乘之尊, 死於一夫之手. 億兆靡感恩之士, 九牧無勤王之師. 子弟同就誅夷, 骸骨棄而莫掩, 社稷隕, 本枝殄, 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 宇宙崩離, 生靈塗炭, 喪身滅國, 未有若斯之甚也. 書曰:「天作孽, 猶可違, 自作孽, 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 祅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 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 斯言信而有徵矣!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6 지1 예의지 1편 (0) | 2024.05.10 |
---|---|
[수서隋書] 권5 제기5 공제기 (0) | 2024.05.09 |
[수서隋書] 권3 제기3 양제기 상편 (0) | 2024.05.07 |
[수서隋書] 권2 제기2 고조기 하편 (0) | 2024.05.06 |
[수서隋書] 권1 제기1 고조기 상편 (0) | 2024.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