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虞之時, 祭天之屬爲天禮, 祭地之屬爲地禮, 祭宗廟之屬爲人禮. 故《書》雲命伯夷典朕三禮, 所以彌綸天地, 經緯陰陽, 辨幽賾而洞幾深, 通百神而節萬事. 殷因於夏, 有所損益, 旁垂祗訓, 以勸生靈. 商辛無道, 雅章湮滅. 周公救亂, 弘制斯文, 以吉禮敬鬼神, 以凶禮哀邦國, 以賓禮親賓客, 以軍禮誅不虔, 以嘉禮合姻好, 謂之五禮. 故曰“禮經三百, 威儀三千, 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也. 成、康由之, 而刑厝不用. 自犬戎弑後, 遷周削弱, 禮失樂微, 風凋俗敝. 仲尼預蠟賓而歎曰:“丘有志焉,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未有不謹於禮者也.”於是緝禮興樂, 欲救時弊. 君棄不顧, 道鬱不行. 故敗國喪家亡人, 必先廢其禮. 昭公娶孟子而諱姓, 楊侯竊女色而傷人, 故曰婚姻之禮廢, 則淫僻之罪多矣. 群飲而逸, 不知其郵, 鄉飲酒之禮廢, 則爭鬥之獄繁矣. 魯侯逆五廟之祀, 漢帝罷三年之制, 喪祭之禮廢, 則骨肉之恩薄矣. 諸侯下堂於天子, 五伯召君於河陽, 朝聘之禮廢, 則侵陵之漸起矣. 秦氏以戰勝之威, 並吞九國, 盡收其儀禮, 歸之鹹陽. 唯采其尊君抑臣, 以爲時用. 至於退讓起於趨步, 忠孝成於動止, 華葉靡舉, 鴻纖並擯. 甚芻狗之棄路, 若章甫之遊越, 儒林道盡, 《詩》《禮》爲煙. 漢高祖既平秦亂, 初誅項羽, 放賞元勳, 未遑朝制. 群臣飲酒爭功, 或拔劍擊柱, 高祖患之. 叔孫通言曰:“儒者難與進取, 可與守成.”於是請起朝儀而許焉, 猶曰:“度吾能行者爲之.”微習禮容, 皆知順軌. 若祖述文武, 憲章洙泗, 則良由不暇, 自畏之也. 武帝興典制而愛方術, 至於鬼神之祭, 流宕不歸. 世祖中興, 明皇纂位, 祀明堂, 襲冠冕, 登靈台, 望雲物, 得其時制, 百姓悅之. 而朝廷憲章, 其來已舊, 或得之於升平之運, 或失之於凶荒之年. 而世載遐邈, 風流訛舛, 必有人情, 將移禮意, 殷周所以異軌, 秦漢於焉改轍. 至於增輝風俗, 廣樹堤防, 非禮威嚴, 亦何以尚!譬山祗之有嵩岱, 海若之有滄溟, 飾以涓塵, 不貽伊敗. 而高堂生於所傳《士禮》亦謂之儀, 弘暢人情, 粉飾行事. 洎西京以降, 用相裁准, 鹹稱當世之美, 自有周旋之節. 黃初之詳定朝儀, 太始之削除乖謬, 則《宋書》言之備矣. 梁武始命群儒, 裁成大典. 吉禮則明山賓, 凶禮則嚴植之, 軍禮則陸璉, 賓禮則賀瑒, 嘉禮則司馬褧. 帝又命沈約、周舍、徐勉、何佟之等, 鹹在參詳. 陳武克平建業, 多准梁舊, 仍詔尚書左丞江德藻、員外散騎常侍沈洙、博士沈文阿、中書舍人劉師知等, 或因行事, 隨時取舍. 後齊則左仆射陽休之、度支尚書元修伯、鴻臚卿王晞、國子博士熊安生, 在周則蘇綽、戶辯、宇文弼, 並習於儀禮者也, 平章國典, 以爲時用. 高祖命牛弘、辛彥之等采梁及北齊《儀注》, 以爲五禮雲. 《禮》曰:“萬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 所以配上帝也.”秦人蕩六籍以爲煨燼, 祭天之禮殘缺, 儒者各守其所見物而爲之義焉. 一雲:祭天之數, 終歲有九, 祭地之數, 一歲有二, 圓丘、方澤, 三年一行. 若圓丘、方澤之年, 祭天有九, 祭地有二. 若天不通圓丘之祭, 終歲有八;地不通方澤之祭, 終歲有一. 此則鄭學之所宗也. 一雲:“唯有昊天, 無五精之帝. 而一天歲二祭, 壇位唯一. 圓丘之祭, 即是南郊, 南郊之祭, 即是圓丘. 日南至, 於其上以祭天, 春又一祭, 以祈農事, 謂之二祭, 無別天也. 五時迎氣, 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 非祭天也. 天稱皇天, 亦稱上帝, 亦直稱帝. 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 但不得稱天. 故五時迎氣及文、武配祭明堂, 皆祭人帝, 非祭天也. 此則王學之所宗也. 梁、陳以降, 以迄於隋, 議者各宗所師, 故郊丘互有變易. 梁南郊, 爲圓壇, 在國之南. 高二丈七尺, 上徑十一丈, 下徑十八丈. 其外再壝, 四門. 常與北郊間歲. 正月上辛行事, 用一特牛, 祀天皇上帝之神於其上, 以皇考太祖文帝配. 禮以蒼璧制幣. 五方上帝、五官之神、太一、天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微、軒轅、文昌、北鬥、三台、老人、風伯、司空、雷電、雨師, 皆從祀. 其二十八宿及雨師等座有坎, 五帝亦如之, 餘皆平地. 器以陶匏, 席用稿秸. 太史設柴壇於丙地. 皇帝齋於萬壽殿, 乘玉輅, 備大駕以行禮. 禮畢, 變服通天冠而還. 北郊, 爲方壇於北郊. 上方十丈, 下方十二丈, 高一丈. 四面各有陛. 其外爲壝再重. 與南郊間歲. 正月上辛, 以一特牛, 祀後地之神於其上, 以德後配. 禮以黃琮制幣. 五官之神、先農、五嶽、沂山、嶽山、白石山、霍山、無閭山、蔣山、四海、四瀆、松江、會稽江、錢塘江、四望, 皆從祀. 太史設埋坎於壬地焉. 天監三年, 左丞吳操之啟稱:“《傳》雲‘啟蟄而郊’, 郊應立春之後.”尚書左丞何佟之議:“今之郊祭, 是報昔歲之功, 而祈今年之福. 故取歲首上辛, 不拘立春之先後. 周冬至於圓丘, 大報天也. 夏正又郊, 以祈農事, 故有啟蟄之說. 自晉太始二年, 並圓丘、方澤同於二郊. 是知今之郊禋, 禮兼祈報, 不得限以一途也.”帝曰:“圓丘自是祭天, 先農即是祈穀. 但就陽之位, 故在郊也. 冬至之夜, 陽氣起於甲子, 既祭昊天, 宜在冬至. 祈穀時可依古, 必須啟蟄. 在一郊壇, 分爲二祭.”自是冬至謂之祀天, 啟蟄名爲祈穀. 何佟之又啟:“案鬯者盛以六彝, 覆以畫】, 備其文飾, 施之宗廟. 今南北二郊, 《儀注》有課, 既乖尚質, 謂宜革變.”博士明山賓議, 以爲:“《表記》‘天子親耕, 粢盛秬鬯, 以事上帝’, 蓋明堂之裸耳. 郊不應裸.”帝從之. 又有司以爲祀竟, 器席相承還庫, 請依典燒埋之. 佟之等議:“案《禮》‘祭器弊則埋之’. 今一用便埋, 費而乖典.”帝曰:“薦藉輕物, 陶匏賤器, 方還付庫, 容複穢惡. 但敝則埋之, 蓋謂四時祭器耳.”自是從有司議, 燒埋之. 四年, 佟之雲:“《周禮》‘天曰神, 地曰祇’. 今天不稱神, 地不稱祇, 天欑題宜曰皇天座, 地欑宜曰後地座. 又南郊明堂用沉香, 取本天之質, 陽所宜也. 北郊用上和香, 以地於人親, 宜加雜馥.”帝並從之. 五年, 明山賓稱:“伏尋制旨, 周以建子祀天, 五月祭地. 殷以建醜祀天, 六月祭地. 夏以建寅祀天, 七月祭地. 自頃代以來, 南北二郊, 同用夏正.”詔更詳議. 山賓以爲二儀並尊, 三朝慶始, 同以此日二郊爲允. 並請迎五帝於郊, 皆以始祖配饗. 及郊廟受福, 唯皇帝再拜, 明上靈降祚, 臣下不敢同也.”詔並依議. 六年, 議者以爲北郊有嶽鎮海瀆之座, 而又有四望之座, 疑爲煩重. 儀曹郎硃異議曰:“望是不即之名, 豈容局於星海, 拘於嶽瀆?”明山賓曰:“《舜典》雲‘望於山川’. 《春秋傳》曰‘江、漢、沮、漳, 楚之望也’. 而今北郊設嶽鎮海瀆, 又立四望, 竊謂煩黷, 宜省.”徐勉曰:“嶽瀆是山川之宗. 至於望祀之義, 不止於嶽瀆也. 若省四望, 於義爲非.”議久不能決. 至十六年, 有事北郊, 帝複下其議. 於是八座奏省四望、松江、浙江、五湖等座. 其鍾山、白石, 既土地所在, 並留如故. 七年, 帝以一獻爲質, 三獻則文, 事天之道, 理不應然, 詔下詳議. 博士陸瑋、明山賓、禮官司馬褧以爲“宗祧三獻, 義兼臣下, 上天之禮, 主在帝王, 約理申義, 一獻爲允”. 自是天地之祭皆一獻, 始省太慰亞獻, 光祿終獻. 又太常丞王僧崇稱:“五祀位在北郊, 圓丘不宜重設.”帝曰:“五行之氣, 天地俱有, 故宜兩從.”僧崇又曰:“風伯、雨師, 即箕、畢星矣. 而今南郊祀箕、畢二星, 複祭風師、雨師, 恐乖祀典.”帝曰:“箕、畢自是二十八宿之名, 風師、雨師自是箕、畢星下隸. 兩祭非嫌.”十一年, 太祝牒, 北郊止有一海, 及二郊相承用柒俎盛牲, 素案承玉. 又制南北二郊壇下眾神之座, 悉以白茅, 詔下詳議. 八座奏:“《禮》雲‘觀天下之物, 無可以稱其德’, 則知郊祭爲俎, 理不應柒. 又藉用白茅, 禮無所出. 皇天大帝坐既用俎, 則知郊有俎義.”於是改用素俎, 並北郊置四海座. 五帝以下, 悉用蒲席槁薦, 並以素俎. 又帝曰:“《禮》‘祭月於坎’, 良由月是陰義. 今五帝天神, 而更居坎. 又《禮》雲‘祭日於壇, 祭月於坎’, 並是別祭, 不關在郊, 故得各從陰陽而立壇坎. 於南郊, 就陽之義, 居於北郊, 就陰之義. 既雲就陽, 義與陰異. 星月與祭, 理不爲坎.”八座奏曰:“五帝之義, 不應居坎. 良由齊代圓丘小而且峻, 邊無安神之所. 今丘形既大, 易可取安. 請五帝座悉於壇上, 外壝二十八宿及雨師等座, 悉停爲坎.”自是南北二郊, 悉無坎位矣. 十七年, 帝以威仰、魄寶俱是天帝, 於壇則尊, 於下則卑. 且南郊所祭天皇, 其五帝別有明堂之祀, 不煩重設. 又郊祀二十八宿而無十二辰, 於義闕然. 於是南郊始除五帝祀, 加十二辰座, 與二十八宿各於其方而爲壇. 陳制, 亦以間歲. 正月上辛, 用特牛一, 祀天地於南北二郊. 永定元年, 武帝受禪, 修南郊, 圓壇高二丈二尺五寸, 上廣十丈, 柴燎告天. 明年正月上辛, 有事南郊, 以皇考德皇帝配, 除十二辰座, 加五帝位, 其餘准梁之舊. 北郊爲壇, 高一丈五尺, 廣八丈, 以皇妣昭後配, 從祀亦准梁舊. 及文帝天嘉中, 南郊改以高祖配, 北郊以德皇帝配天. 太中大夫、領大著作、攝太常卿許享奏曰:“昔梁武帝雲:‘天數五, 地數五, 五行之氣, 天地俱有. ’故南北郊內, 並祭五祀. 臣按《周禮》:‘以血祭社稷五祀. ’鄭玄雲:‘陰祀自血起, 貴氣臭也. 五祀, 五官之神也. ’五神主五行, 隸於地, 故與埋沈副辜同爲陰祀. 既非煙柴, 無關陽祭. 故何休雲:‘周爵五等者, 法地有五行也. ’五神位在北郊, 圓丘不宜重設.”制曰:“可.”亨又奏曰:“梁武帝議, 箕、畢自是二十八宿之名, 風師、雨師自是箕、畢下隸, 非即星也. 故郊雩之所, 皆兩祭之. 臣案《周禮》大宗伯之職雲:‘燎祀司中、司令、風師、雨師. ’鄭眾雲:‘風師, 箕也;雨師, 畢也. ’《詩》雲:‘月離於畢, 俾滂沱矣. ’如此則風伯、雨師即箕、畢星矣. 而今南郊祀箕、畢二星, 複祭風伯、雨師, 恐乖祀典.”制曰:“若郊設星位, 任即除之.”享又奏曰:“《梁儀注》曰:‘一獻爲質, 三獻爲文. 事天之事, 故不三獻. ’臣案《周禮》司樽所言, 三獻施於宗祧, 而鄭注‘一獻施於群小祀’. 今用小祀之禮施於天神大帝, 梁武此義爲不通矣. 且樽俎之物, 依於質文, 拜獻之禮, 主於虔敬. 今請凡郊丘祀事, 准於宗祧, 三獻爲允.”制曰:“依議.”廢帝光大中, 又以昭後配北郊. 及宣帝即位, 以南北二郊卑下, 更議增廣. 久而不決. 至太建十一年, 尚書祠部郎王元規議曰: 案前漢《黃圖》, 上帝壇徑五丈, 高九尺;後土壇方五丈, 高六尺. 梁南郊壇上徑十一丈, 下徑十八丈, 高二丈七尺, 北郊壇上方十丈, 下方十二丈, 高一丈. 即日南郊壇廣十丈, 高二丈二尺五寸, 北郊壇廣九丈三尺, 高一丈五寸. 今議增南郊壇上徑十二丈, 則天大數, 下徑十八丈, 取於三分益一, 高二丈七尺, 取三倍九尺之堂. 北郊壇上方十丈, 以則地義, 下至十五丈, 亦取二分益一, 高一丈二尺, 亦取二倍漢家之數. 《禮記》雲:“爲高必因丘陵, 爲下必因川澤. 因名山升中於天, 因吉土饗帝於郊.”《周官》雲:“冬日至, 祠天於地上之圓丘. 夏日至, 祭地於澤中之方丘.”《祭法》雲:“燔柴於泰壇, 祭天也. 瘞埋於泰折, 祭地也.”《記》雲:“至敬不壇, 掃地而祭.”於其質也, 以報覆燾持載之功. 《爾雅》亦雲:“丘, 言非人所造爲.”古圓方兩丘, 並因見有而祭. 本無高廣之數. 後世隨事遷都, 而建立郊禮. 或有地吉而未必有丘, 或有見丘而不必廣潔. 故有築建之法, 而制丈尺之儀. 愚謂郊祀事重, 圓方二丘, 高下廣狹, 既無明文, 但五帝不相沿, 三王不相襲. 今謹述漢、梁並即日三代壇不同, 及更增修丈尺如前. 聽旨. 尚書仆射臣繕, 左戶尚書臣元饒、左丞臣周確、舍人臣蕭淳、儀曹郎臣沈客卿同元規議. 詔遂依用. 後主嗣立, 無意曲禮之事, 加舊儒碩學, 漸以凋喪, 至於朝亡, 竟無改作. 後齊制, 圓丘方澤, 並三年一祭, 謂之帝祀. 圓丘在國南郊. 丘下廣輪二百七十尺, 上廣輪四十六尺, 高四十五尺. 三成, 成高十五尺, 上中二級, 四面各一陛, 下級方維八陛. 周以三壝, 去丘五十步. 中壝去內壝, 外壝去中壝, 各二十五步. 皆通八門. 又爲大營於外壝之外, 輪廣三百七十步. 其營塹廣一十二尺, 深一丈, 四面各通一門. 又爲燎壇, 於中壝之外, 當丘之丙地. 廣輪三十六尺, 高三尺, 四面各有陛. 方澤爲壇在國北郊. 廣輪四十尺, 高四尺, 面各一陛. 其外爲三壝, 相去廣狹同圓丘. 壝外大營, 廣輪三百二十步. 營塹廣一十二尺, 深一丈, 四面各通一門. 又爲瘞坎於壇之壬地, 中壝之外, 廣深一丈二尺. 圓丘則以蒼璧束帛, 正月上辛, 祀昊天上帝於其上, 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五精之帝, 從祀於其中丘. 面皆內向. 日月、五星、北鬥、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風師、雨師、靈星於下丘, 爲眾星之位, 遷於內壝之中. 合用蒼牲九. 夕牲之旦, 太尉告廟, 陳幣於神武廟訖, 埋於兩楹間焉. 皇帝初獻, 太尉亞獻, 光祿終獻. 司徒獻五帝, 司空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 太常丞已下薦眾星. 方澤則以黃琮束帛, 夏至之日, 禘昆侖皇地祇於其上, 以武明皇後配. 其神州之神、社稷、岱嶽、沂鎮、會稽鎮、雲雲山、亭亭山、蒙山、羽山、嶧山、崧嶽、霍嶽、衡鎮、荊山、內方山、大別山、敷淺原山、桐柏山、陪尾山、華嶽、太嶽鎮、積石山、龍門山、江山、岐山、荊山、嶓塚山、壺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西傾硃圉山、鳥鼠同穴山、熊耳山、敦物山、蔡蒙山、梁山、岷山、武功山、太白山、恆嶽, 醫無閭山鎮、陰山、白登山、碣石山、太行山、狼山、封龍山、漳山、宣務山、閼山、方山、苟山、狹龍山、淮水、東海、泗水、沂水、淄水、濰水、江水、南海、漢水、穀水、洛水、伊水、漾水、沔水、河水、西海、黑水、澇水、渭水、涇水、酆水、濟水、北海、松水、京水、桑乾水、漳水、呼沲水、衛水、洹水、延水, 並從祀. 其神州位在青陛之北甲寅地, 社位赤陛之西未地, 稷位白陛之南庚地;自餘並內壝之內, 內向, 各如其方. 合用牲十二, 儀同圓丘. 其後諸儒定禮, 圓丘改以冬至雲. 其南北郊則歲一祀, 皆以正月上辛. 南郊爲壇於國南, 廣輪三十六尺, 高九尺, 四面各一陛. 爲三壝, 內壝去壇二十五步, 中壝、外壝相去如內壝. 四面各通一門. 又爲大營於外壝之外, 廣輪二百七十步. 營塹廣一丈, 深八尺, 四面各一門. 又爲燎壇於中壝之外丙地, 廣輪二十七尺, 高一尺八寸, 四面各一陛. 祀所感帝靈威仰於壇, 以高祖神武皇帝配. 禮用四圭有邸, 幣各如方色. 其上帝及配帝, 各用騂特牲一, 儀燎同圓丘. 其北郊則爲壇如南郊壇, 爲瘞坎如方澤坎, 祀神州神於其上, 以武明皇後配. 禮用兩圭有邸, 各用黃牲一, 儀瘞如北郊. 後周憲章姬周, 祭祀之式, 多依《儀禮》. 司量掌爲壇之制, 圓丘三成, 成崇一丈二尺, 深二丈. 上徑六丈, 十有二階, 每等十有二節. 在國陽七裏之郊. 圓壝徑三百步, 內壝半之. 方一成, 下崇一丈, 徑六丈八尺, 上崇五尺, 方四丈, 八方, 方一階, 階十級, 級一尺. 方丘在國陰六裏之郊. 丘一成, 八方, 下崇一丈, 方六丈八尺, 上崇五尺, 方四丈. 方一階, 尺一級. 其壝八面, 徑百二十步, 內壝半之. 南郊爲方壇於國南五裏. 其崇一丈二尺, 其廣四丈. 其壝方百二十步, 內壝半之. 神州之壇, 崇一丈, 方四丈, 在北郊方丘之右. 其壝如方丘. 其祭圓丘及南郊, 並正月上辛. 圓丘則以其先炎帝神農氏配昊天上帝於其上. 五方上帝、日月、內官、中官、外官、眾星, 並從祀. 皇帝乘蒼輅, 載玄冕, 備大駕而行. 預祭者皆蒼服. 南郊, 以始祖獻侯莫那配所感帝靈威仰於其上. 北郊方丘, 則以神農配後地之祇. 神州則以獻侯莫那配焉. 其用牲之制, 祀昊天上帝, 祭皇地祇及五帝、日月、五星、十二辰、四望、五官, 各以其方色毛. 宗廟以黃, 社稷以黝, 散祭祀用純, 表貉磔禳用龐. 高祖受命, 欲新制度. 乃命國子祭酒辛彥之議定祀典. 爲圓丘於國之南, 太陽門外道東二裏. 其丘四成, 各高八尺一寸. 下成廣二十丈, 再成廣十五丈, 又三成廣十丈, 四成廣五丈. 再歲冬至之日, 祀昊天上帝於其上, 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內官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眾星三百六十座, 並皆從祀. 上帝、日月在丘之第二等, 北鬥五星、十二辰、河漢、內官在丘第三等, 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 外官在內壝之內, 眾星在內壝之外. 其牲, 上帝、配帝用蒼犢二, 五帝、日月用方色犢各一, 五星已下用羊豕各九. 爲方丘於宮城之北十四裏. 其丘再成, 成高五尺, 下成方十丈, 上成方五丈. 夏至之日, 祭皇地祇於其上, 以太祖配. 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營州、鹹州、陽州九州山、海、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 並皆從祀. 地祇及配帝在壇上, 用黃犢二. 神州九州神座於第二等八陛之間:神州東南方, 迎州南方, 冀州、戎州西南方, 拾州西方, 柱州西北方, 營州北方, 鹹州東北方, 陽州東方, 各用方色犢一. 九州山海已下, 各依方面八陛之間. 其冀州山林川澤, 丘陵墳衍, 於壇之南少西, 加羊豕各九. 南郊爲壇於國之南, 太陽門外道西一裏, 去宮十裏. 壇高七尺, 廣四丈. 孟春上辛, 祠所感帝赤熛怒於其上, 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其禮四圭有邸, 牲用騂犢二. 北郊孟冬祭神州之神, 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牲用犢二. 凡大祀, 齋官皆於其晨集尚書省, 受誓戒. 散齋四日, 致齋三日. 祭前一日, 晝漏上水五刻, 到祀所, 沐浴, 著明衣, 鹹不得聞見衰絰哭泣.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爲大祀, 星辰、五祀、四望等爲中祀, 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爲小祀. 大祀養性, 在滌九旬, 中祀三旬, 小祀一旬. 其牲方色難備者, 聽以純色代. 告祈之牲者不養. 祭祀犧牲, 不得捶撲. 其死則埋之. 初, 帝既受周禪, 恐黎元未愜, 多說符瑞以耀之. 其或造作而進者, 不可勝計. 仁壽元年冬至祠南郊, 置昊天上帝及五方天帝位, 並於壇上, 如封禪禮. 板曰: 維仁壽元年, 歲次作噩, 嗣天子臣堅, 敢昭告於昊天上帝:璿璣運行, 大明南至. 臣蒙上天恩造, 群靈降福, 撫臨率土, 安養兆人. 顧惟虛薄, 德化未暢, 夙夜憂懼, 不敢荒怠. 天地靈祇, 降錫休瑞, 鏡發區宇, 昭彰耳目. 爰始登極, 蒙授龜圖, 遷都定鼎, 醴泉出地, 平陳之歲, 龍引舟師. 省俗巡方, 展禮東嶽, 盲者得視, 喑者得言, 複有蹙人, 忽然能步. 自開皇已來, 日近北極, 行於上道, 晷度延長. 天啟太平, 獸見一角, 改元仁壽, 楊樹生松. 石魚彰合符之征, 玉兔顯永昌之慶, 山圖石瑞, 前後繼出, 皆載臣姓名, 褒紀國祚. 經典諸緯, 爰及玉龜, 文字義理, 遞相符會. 宮城之內, 及在山穀, 石變爲玉, 不可勝數. 桃區一嶺, 盡是琉璃, 黃銀出於神山, 碧玉生於瑞獻. 多楊山響, 三稱國興, 連雲山聲, 萬年臨國. 野鵝降天, 仍住池沼, 神鹿入苑, 頻賜引導. 騶虞見質, 遊驎在野, 鹿角生於楊樹, 龍湫出於荊穀. 慶雲發彩, 壽星垂耀. 宮殿樓閣, 鹹出靈芝, 山澤川原, 多生寶物. 威香散馥, 零露凝甘. 敦煌烏山, 黑石變白, 弘祿岩嶺, 石華遠照. 玄狐玄豹, 白兔白狼, 赤雀蒼烏, 野蠶天豆, 嘉禾合穗, 珍木連理. 神瑞休征, 洪恩景福, 降賜無疆, 不可具紀. 此皆昊天上帝, 爰降明靈, 矜湣蒼生, 寧靜海內, 故錫茲嘉慶, 鹹使安樂, 豈臣微誠所能上感. 虔心奉謝, 敬薦玉帛犧齊, 粢盛庶品, 燔祀於昊天上帝. 皇考太祖武元皇帝, 配神作主. 大業元年, 孟春祀感帝, 孟冬祀神州, 改以高祖文帝配. 其餘並用舊禮. 十年, 冬至祀圓丘, 帝不齋於次. 詰朝, 備法駕, 至便行禮. 是日大風, 帝獨獻上帝, 三公分獻五帝. 禮畢, 禦馬疾驅而歸. 明堂在國之陽. 梁初, 依宋、齊, 其祀之法, 猶依齊制. 禮有不通者, 武帝更與學者議之. 舊齊儀, 郊祀, 帝皆以袞冕. 至天監七年, 始造大裘, 而《明堂儀注》猶雲袞服. 十年, 儀曹郎硃異以爲:“《禮》大裘而冕, 祭昊天上帝. 五帝亦如之. 良由天神高遠, 義須誠質, 今從泛祭五帝, 理不容文.”於是改服大裘. 異又以爲:“齊儀初獻樽彝, 明堂貴質, 不應三獻. 又不應象樽. 《禮》雲:‘朝踐用太樽. ’鄭雲:‘太樽, 瓦也. ’《記》又雲:‘有虞氏瓦樽. ’此皆在廟所用, 猶以質素, 況在明堂, 禮不容象. 今請改用瓦樽, 庶合文質之衷.”又曰:“宗廟貴文, 故庶羞百品, 天義尊遠, 則須簡約. 今《儀注》所薦, 與廟不異, 即理征事, 如爲未允. 請自今明堂肴膳准二郊. 但帝之爲名, 本主生育, 成歲之功, 實爲顯著. 非如昊天, 義絕言象, 雖曰同郊, 複應微異. 若水土之品, 蔬果之屬, 猶宜以薦, 止用梨棗橘栗四種之果, 薑蒲葵韭四種之俎, 粳稻黍粱四種之米. 自此以外, 郊所無者, 請並從省除.”初, 博士明山賓制《儀注》, 明堂祀五帝, 行禮先自赤帝始. 異又以爲:“明堂既泛祭五帝, 不容的有先後, 東階而升, 宜先春帝. 請改從青帝始.”又以爲:“明堂籩豆等器, 皆以雕飾. 尋郊祀貴質, 改用陶匏, 宗廟貴文, 誠宜雕俎. 明堂之禮, 既方郊爲文, 則不容陶匏, 比廟爲質, 又不應雕俎. 斟酌二途, 須存厥衷, 請改用純漆.”異又以“舊儀, 明堂祀五帝, 先酌鬱鬯, 灌地求神, 及初獻清酒, 次酃, 終醁. 禮畢, 太祝取俎上黍肉, 當禦前以授. 請依郊儀, 止一獻清酒. 且五帝天神, 不可求之於地, 二郊之祭, 並無黍肉之禮. 並請停灌及授俎法.”又以爲:“舊明堂皆用太牢. 案《記》雲:‘郊用特牲’;又雲‘天地之牛, 角繭栗’. 五帝既曰天神, 理無三牲之祭. 而《毛詩·我將》篇, 雲祀文王於明堂, 有‘維羊維牛’之說. 良由周監二代, 其義貴文, 明堂方郊, 未爲極質, 故特用三牲, 止爲一代之制. 今斟酌百王, 義存通典, 蔬果之薦, 雖符周禮, 而牲牢之用, 宜遵夏殷. 請自今明堂止用特牛, 既合質文之中, 又見貴誠之義.”帝並從之. 先是, 帝欲有改作, 乃下制旨, 而與群臣切磋其義. 制曰:“明堂准《大戴禮》:‘九室八牖, 三十六戶. 以茅蓋屋, 上圓下方. ’鄭玄據《援神契》, 亦雲‘上圓下方’, 又雲‘八窗四達’. 明堂之義, 本是祭五帝神, 九室之數, 未見其理. 若五堂而言, 雖當五帝之數, 向南則背葉光紀, 向北則背赤熛怒, 東向西向, 又亦如此, 於事殊未可安. 且明堂之祭五帝, 則是總義, 在郊之祭五帝, 則是別義. 宗祀所配, 複應有室, 若專配一室, 則是義非配五, 若皆配五, 則便成五位. 以理而言, 明堂本無有室.”硃異以爲:“《月令》‘天子居明堂左個、右個’. 聽朔之禮, 既在明堂, 今若無室, 則於義成闕.”制曰:“若如鄭玄之義, 聽朔必在明堂, 於此則人神混淆, 莊敬之道有廢. 《春秋》雲:‘介居二大國之間. ’此言明堂左右個者, 謂所祀五帝堂之南, 又有小室, 亦號明堂, 分爲三處聽朔. 既三處, 則有左右之義. 在營域之內, 明堂之外, 則有個名, 故曰明堂左右個也. 以此而言, 聽朔之處, 自在五帝堂之外, 人神有別, 差無相幹.”其議是非莫定, 初尚未改. 十二年, 太常丞虞爵複引《周禮》明堂九尺之筵, 以爲高下修廣之數, 堂崇一筵, 故階高九尺. 漢家制度, 猶遵此禮, 故張衡雲“度堂以筵”者也. 鄭玄以廟寢三制既同, 俱應以九尺爲度. 制曰:“可.”於是毀宋太極殿, 以其材構明堂十二間, 基准太廟. 以中央六間安六座, 悉南向. 東來第一青帝, 第二赤帝, 第三黃帝, 第四白帝, 第五黑帝. 配帝總配享五帝, 在阼階東上, 西向. 大殿後爲小殿五間, 以爲五佐室焉. 陳制, 明堂殿屋十二間. 中央六間, 依齊制, 安六座. 四方帝各依其方, 黃帝居坤維, 而配饗坐依梁法. 武帝時, 以德帝配. 文帝時, 以武帝配. 廢帝已後, 以文帝配. 牲以太牢, 粢盛六飯, 钅幵羹果蔬備薦焉. 後齊采《周官·考工記》爲五室, 周采漢《三輔黃圖》爲九室, 各存其制, 而竟不立. 高祖平陳, 收羅杞梓, 郊丘宗社, 典禮粗備, 唯明堂未立. 開皇十三年, 詔命議之. 禮部尚書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等定議, 事在弘傳. 後檢校將作大匠事宇文愷依《月令》文, 造明堂木樣, 重簷複廟, 五房四達, 丈尺規矩, 皆有准憑, 以獻. 高祖異之, 命有司於郭內安業裏爲規兆. 方欲崇建, 又命詳定, 諸儒爭論, 莫之能決. 弘等又條經史正文重奏. 時非議既多, 久而不定, 又議罷之. 及大業中, 愷又造《明堂議》及樣奏之. 煬帝下其議, 但令於霍山采木, 而建都興役, 其制遂寢. 終隋代, 祀五方上帝, 止於明堂, 恆以季秋在雩壇上而祀. 其用幣各於其方. 人帝各在天帝之左. 太祖武元皇帝在太昊南, 西向. 五官在庭, 亦各依其方. 牲用犢十二. 皇帝、太尉、司農行三獻禮於青帝及太祖. 自餘有司助奠. 祀五官於堂下, 行一獻禮. 有燎. 其省牲進熟, 如南郊儀.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8 지3 예의지 3편 (0) | 2024.05.12 |
---|---|
[수서隋書] 권7 지2 예의지 2편 (0) | 2024.05.11 |
[수서隋書] 권5 제기5 공제기 (0) | 2024.05.09 |
[수서隋書] 권4 제기4 양제기 하편 (0) | 2024.05.08 |
[수서隋書] 권3 제기3 양제기 상편 (0) | 2024.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