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春正月乙亥, 陳遣散騎常侍袁雅、兼通直散騎常侍周止水來聘.
二月庚子, 星入東井. 辛酉, 陳人寇硤州.
三月辛未, 上柱國、隴西郡公李詢卒. 壬申, 以成州刺史薑須達爲會州總管. 甲戌, 遣兼散騎常侍程賢、兼通直散騎常侍韋惲使於陳. 戊寅, 詔曰:昔有苗不賓, 唐堯薄伐, 孫皓僭虐, 晉武行誅. 有陳竊據江表, 逆天暴物. 朕初受命, 陳頊存, 思欲敎之以道, 不以龔行爲令, 往來修睦, 望其遷善. 時日無幾, 釁惡已聞. 厚納叛亡, 侵犯城戍, 勾吳、閩越, 肆厥殘忍. 於時王師大, 將一車書, 陳頊反地收兵, 深懷震懼, 責躬請約, 俄而致殞. 矜其喪禍, 仍詔班師. 叔寶承風, 因求繼好, 載佇克念, 共敦行李. 每見珪璪入朝, 輶軒出使, 何嘗不殷勤曉, 戒以惟新. 而狼子之心, 出而彌野, 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 誅翦骨肉, 夷滅才良. 據手掌之地, 恣溪壑之險, 劫奪閭閻, 資産俱竭, 驅蹙內外, 勞役弗已. 徵責女子, 擅造宮室, 日增月益, 止足無期, 帷薄嬪嬙, 有踰萬數. 寶衣玉食, 窮奢極侈, 淫聲樂, 俾晝作夜. 斬直言之客, 滅無罪之家, 剖人之肝, 分
人之血. 欺天造惡, 祭鬼求恩, 歌舞衢路, 酣醉宮閫. 盛粉黛而執幹戈, 曳羅綺而呼警蹕, 躍馬振策, 從旦至昏, 無所經營, 馳走不息. 負甲持仗, 隨逐徒行, 追而不及, 卽加罪譴. 自古昏亂, 罕或能比. 介士武夫, 飢寒力役, 筋髓罄於土木, 性命俟於溝渠. 君子潛逃, 小人得志, 家家隱殺戮, 各各任聚歛. 天災地孽, 物怪人妖, 衣冠鉗口, 道路以目. 傾心翹足, 誓告於我, 日月以冀, 文奏相尋. 重以背德違言, 搖蕩疆埸, 巴峽之下, 海澨已西, 江北、江南, 爲鬼爲. 死隴窮發掘之酷, 生居極攘奪之苦, 抄掠人畜, 斷截樵蘇, 市井不立, 農事廢寢. 歷陽、廣陵, 窺覦相繼, 或謀圖城邑, 或劫剝吏人, 晝伏夜遊, 鼠竄狗盜. 彼則羸兵敝卒, 來必就擒, 此則重門設險, 有勞藩捍. 天之所覆, 無非朕臣, 每關聽覽, 有懷傷惻. 有梁之國, 我南藩也, 其君入朝, 潛相招誘, 不顧朕恩. 士女深迫脅之悲, 城府致空虛之歎. 非直朕居人上, 懷此無忘, 旣而百辟屢以爲言, 兆庶不堪其請, 豈容對而不誅, 忍而不救!近日秋始, 謀欲弔人. 益部樓船, 盡令東騖, 便有神龍數十, 騰躍江流, 引伐罪之師, 向金陵之路, 船住則龍止, 船行則龍去, 四日之內, 三軍皆睹, 豈非蒼旻愛人, 幽明展事, 降神先路, 協贊軍威!以上天之靈, 助戡定之力, 便可出師授律, 應機誅殄, 在斯也, 永淸吳、越. 其將士糧仗, 水陸資須, 期會進止, 一準別敕. 秋八月丁未, 河北諸州饑, 遣吏部書蘇威賑恤之. 九月丁醜, 宴南征諸將, 頒賜各有差. 癸巳, 嘉州言龍見.
冬十月己亥, 太白出西方. 己未, 置淮南行臺省於壽春, 以晉王廣爲書令. 辛酉, 陳遣兼散騎常侍王琬、兼通直散騎常侍許善心來聘, 拘留不遣. 甲子, 將伐陳, 有事於太廟. 命晉王廣、秦王俊、淸河公楊素並爲行軍元帥, 以伐陳. 於是晉王廣出六合, 秦王俊出襄陽, 淸河公楊素出信州, 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 宜陽公王世積出蘄春, 新義公韓擒虎出廬江, 襄邑公賀若弼出吳州, 落叢公燕榮出東海, 合總管九十, 兵五十一萬八千, 皆受晉王節度. 東接滄海, 西拒巴、蜀, 旌旗舟楫, 橫數千裏. 曲赦陳國. 有星孛於牽牛.
十一月丁卯, 車駕餞師. 詔購陳叔寶位上柱國、萬戶公. 乙亥, 行幸定城, 陳師誓. 丙子, 幸河東.
十二月庚子, 至自河東.
九年春正月己巳, 白虹夾日. 辛未, 賀若弼拔陳京口, 韓擒虎拔陳南豫州. 癸酉, 以書右僕射虞慶則爲右衛大將軍. 丙子, 賀若弼敗陳師於蔣山, 獲其將蕭摩訶. 韓擒虎進師入建鄴, 獲其將任蠻奴[任忠], 獲陳主叔寶. 陳國平, 合州四十, 郡一百, 縣四百. 癸巳, 遣使持節巡撫之.
二月乙未, 廢淮南行臺省. 丙申, 制五百家爲, 正一人;百家爲裏, 長一人. 丁酉, 以襄州總管韋世康爲安州總管.
夏四月己亥, 幸驪山, 親勞旋師. 乙巳, 三軍凱入, 獻俘於太廟. 拜晉王廣爲太尉. 庚戌, 上禦廣陽門, 宴將士, 頒賜各有差. 辛亥, 大赦天下. 己未, 以陳都官書孔範, 散騎常侍王瑳、王儀, 禦史中丞沈觀等, 邪佞於其主, 以致亡滅, 皆投之邊裔. 辛酉, 以信州總管楊素爲荊州總管, 吏部侍宇文
○爲刑部書, 宗正少卿楊異爲工部書. 壬戌, 詔曰:往以吳、越之野, 群黎塗炭, 幹戈方用, 積習未寧. 今率土大同, 含生遂性, 太平之法, 方可流行. 凡我臣僚, 澡身浴德, 開通耳目, 宜從茲始. 喪亂已來, 緬將十載, 君無君德, 臣失臣道, 父有不慈, 子有不孝, 兄弟之情或薄, 夫婦之義或違, 長幼失序, 尊卑錯亂. 朕爲帝王, 志存愛養, 時有臻道, 不敢寧息. 內外職位, 遐邇黎人, 家家自修, 人人克念, 使不軌不法, 蕩然俱盡. 兵可立威, 不可不戢, 刑可助化, 不可專行. 禁衛九重之餘, 守四方之外, 戎旅軍器, 皆宜停罷. 代路旣夷, 群方無事, 武力之子, 俱可學文, 人間甲仗, 悉皆除. 有功之臣, 降情文藝, 家門子姪, 各守一經, 令海內翕然, 高山仰止. 京邑庠序, 爰及州縣, 生徒受業, 升進於朝, 未有灼然明經高第. 此則敎訓不篤, 考課未精, 明勒所由, 隆茲儒訓. 官府從宦, 丘園素士, 心跡相表, 寬弘爲念, 勿爲跼促, 乖我皇猷. 朕君臨區宇, 於茲九載, 開直言之路, 披不諱之心, 形於色, 勞於興寢. 自頃逞藝論功, 昌言乃, 推誠切諫, 其事甚疏. 公卿士庶, 非所望也, 各啓至誠, 匡茲不逮. 見善必進, 有才必, 無或噤黙, 退有後言. 頒告天下, 鹹悉此意.
閏月甲子, 以安州總管韋世康爲信州總管. 丁醜, 頒木魚符於於總管、刺史, 雌一雄一. 己卯, 以吏部書蘇威爲書右僕射.
六月乙醜, 以荊州總管楊素爲納言. 丁醜, 以吏部侍盧愷爲禮部書. 時朝野物議, 鹹願登封. 秋七月丙午, 詔曰:「豈可命一將軍, 除一小國, 遐邇注意, 便謂太平. 以薄德而封名山, 用虛言而幹上帝, 非朕攸聞. 而今以後, 言及封禪, 宜卽禁.」
八月壬戌, 以廣平王雄爲司空.
冬十一月壬辰, 考使定州刺史豆盧通等上表, 請封禪, 上不許.
庚子, 以右衛大將軍虞慶則爲右武候大將軍, 右領軍將軍李安爲右領軍大將軍. 甲寅, 降囚徒.
十二月甲子, 詔曰:「朕祗承天命, 淸蕩萬方. 百王衰敝之後, 兆庶澆浮之日, 聖人遺訓, 掃地俱盡, 制禮作樂, 今也其時. 朕情存古樂, 深思雅道. 鄭、衛淫聲, 魚龍雜戱, 樂府之內, 盡以除之. 今欲更調律呂, 改張琴瑟. 且妙術精微, 非因敎習, 工人代掌, 止傳糟粕, 不足達神明之德, 論天地之和. 區域之間, 奇才異藝, 天知神授, 何代無哉!蓋晦跡於非時, 俟昌言於所好, 宜可搜訪, 速以奏聞, 庶睹一藝之能, 共就九成之業.」仍詔太常牛弘、通直散騎常侍許善心、祕書丞姚察、通直虞世基等議定作樂. 己巳, 以黃州總管周法爲永州總管.
十年春正月乙未, 以皇孫昭爲河南王, 楷爲華陽王.
二月庚申, 幸幷州.
夏四月辛酉, 至自幷州.
五月乙未, 詔曰:「魏末喪亂, 宇縣瓜分, 役車歲動, 未遑休息. 兵士軍人, 權置坊府, 南征北伐, 居處無定. 家無完堵, 地罕包桑, 恒爲流寓之人, 竟無裏之號. 朕甚湣之. 凡是軍人, 可悉屬州縣, 墾田籍帳, 一與民同. 軍府統領, 宜依舊式. 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
六月辛酉, 制人年五十, 免役收庸. 癸亥, 以靈州總管王世積爲荊州總管, 淅州刺史元冑爲靈州總管.
秋七月癸卯, 以納言楊素爲內史令. 庚戌, 上親錄囚徒. 辛亥, 高麗遼東郡公高陽卒. 壬子, 吐穀渾遣使來朝.
八月壬申, 遣柱國、襄陽郡公韋洸, 上開府、東萊郡公王景, 並持節巡撫嶺南, 百越皆服.
冬十月甲子, 頒木魚符於京師官五品已上. 戊辰, 以永州總管周法爲桂州總管.
十一月辛卯, 幸國學, 頒賜各有差. 丙午, 契丹遣使朝貢. 辛醜(誤), 有事於南郊. 是月, 婺州人汪文進、會稽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儈皆兵反, 自稱天子, 署置百官. 樂安蔡道人、蔣山李稜、饒州吳代華、永嘉沈孝澈、泉州王國慶、餘杭楊寶英、交趾李春等皆自稱大都督, 攻陷州縣. 詔上柱國、內史令、越國公楊素討平之.
十一年春正月丁酉, 以平陳所得古器多爲妖變, 悉命之. 辛醜, 高麗遣使朝貢. 丙午, 皇太子妃元氏薨, 上哀於文思殿.
二月戊午, 吐穀渾遣使貢方物. 以大將軍蘇孝慈爲工部書. 丙子, 以臨潁令劉曠治術尤異, 擢爲莒州刺史. 己卯, 突厥遣使獻七寶碗. 辛巳晦, 日有蝕之.
三月壬午, 遣通事舍人若幹洽使於吐穀渾. 癸未, 以幽州總管周搖爲壽州總管, 朔州總管吐萬爲夏州總管.
夏四月戊午, 突厥雍虞閭可汗遣其特勤來朝.
五月甲子(誤), 高麗遣使貢方物. 癸卯, 詔百官悉詣朝堂上封事.
乙巳, 以右衛將軍元旻爲左衛大將軍.
秋七月己醜, 以柱國杜爲洪州總管.
八月壬申, 幸栗園. 滕王瓚薨. 乙亥, 至自栗園. 上柱國、沛國公鄭譯卒.
十二月景辰, 靺鞨遣使貢方物.
十二年春正月壬子, 以蘇州刺史皇甫績爲信州總管, 宣州刺史席世雅爲廣州總管.
二月己巳, 以蜀王秀爲內史令, 兼右領軍大將軍, 漢王諒爲雍州牧、右衛大將軍.
夏四月辛卯, 以壽州總管周搖爲襄州總管.
五月辛亥, 廣州總管席世雅卒.
秋七月乙巳, 書右僕射、邳國公蘇威, 禮部書、容城縣侯盧愷, 並坐事除名. 壬戌, 幸昆明池, 其日還宮. 己巳, 有事於太廟. 癸酉晦, 日有蝕之.
八月甲戌, 制天下死罪, 諸州不得便決, 皆令大理覆治. 乙亥, 幸龍首池. 癸巳, 制宿衛者不得輒離所守. 丁酉, 上柱國、夏州總管、楚國公豆盧勣卒. 戊戌, 上親錄囚徒.
九月丁未, 以工部書楊異爲吳州總管.
冬十月丁醜, 以遂安王集爲衛王. 壬午, 有事於太廟. 至太祖神主前, 上流涕嗚咽, 悲不自勝.
十一月辛亥, 有事於南郊. 壬子, 宴百僚, 頒賜各有差. 己未, 上柱國、新義郡公韓擒虎卒. 庚申, 以豫州刺史權武爲潭州總管. 甲子, 百僚大射於武德殿.
十二月癸酉, 突厥遣使來朝. 乙酉, 以上柱國、內史令楊素爲書右僕射. 己酉, 吐穀渾、靺鞨並遣使貢方物.
十三年春正月乙巳, 上柱國、郇國公韓達業卒. 丙午, 契丹、奚、霫、室韋並遣使貢方物. 壬子, 親祀感帝. 己未, 以信州總管韋世康爲吏部書. 壬戌, 行幸岐州.
二月丙子, 詔營仁壽宮. 丁亥(誤), 至自岐州. 戊子, 宴考使於嘉則殿. 己卯, 立皇孫暕爲豫章王. 戊子, 晉州刺史、南陽郡公賈悉達, 隰州總管、撫寧郡公韓延等, 以賄伏誅. 己醜, 制坐事去官者, 配流一年. 丁酉, 制私家不得隱藏緯候圖讖.
夏四月癸未, 制戰亡之家, 給復一年.
五月癸亥, 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 皆令禁.
秋七月戊申, 靺鞨遣使貢方物. 壬子, 左衛大將軍、雲州總管、钜鹿郡公賀婁子幹卒. 丁巳, 幸昆明池. 戊辰晦, 日有蝕之.
九月景辰, 降囚徒. 庚申, 以邵國公楊綸爲滕王. 乙醜, 以柱國杜爲雲州總管.
冬十月乙卯(誤), 上柱國、華陽郡公梁光卒.
十四年夏四月乙醜, 詔曰:「在昔聖人, 作樂崇德, 移風易俗, 於斯爲大. 自晉氏播遷, 兵戈不息, 雅樂流散, 年代已多, 四方未一, 無由辨正. 賴上天鑒臨, 明神降福, 拯茲塗炭, 安息蒼生, 天下大同, 歸於治理, 遺文舊物, 皆爲國有. 比命所司, 總令究, 正樂雅聲, 詳考已訖, 宜卽施用, 見行者停. 人間音樂, 流僻日久, 棄其舊體, 競造繁聲, 浮宕不歸, 遂以成俗. 宜加禁約, 務存其本.」
五月辛酉, 京師地震. 關內諸州旱.
六月丁卯, 詔省府州縣, 皆給公廨田, 不得治生, 與人爭利.
秋七月乙未, 以邳國公蘇威爲訥言.
八月辛未, 關中大旱, 人飢. 上率戶口就食於洛陽.
九月己未(誤), 以齊州刺史樊子蓋爲循州總管. 丁巳, 以基州刺史崔仲方爲會州總管.
冬閏十月甲寅, 詔曰:「齊、梁、陳往皆創業一方, 綿歷年代. 旣宗祀廢, 祭奠無主, 興言矜念, 良以愴然. 莒國公蕭琮及高仁英、陳叔寶等, 宜令以時修其祭祀. 所須器物, 有司給之.」乙卯, 制外官九品已上, 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上, 不得將之官.
十一月壬戌, 制州縣佐吏, 三年一代, 不得重任. 癸未, 有星孛於角亢.
十二月乙未, 東巡狩.
十五年春正月壬戌, 車駕次齊州, 親問疾苦. 丙寅, 旅王符山. 庚午, 上以歲旱, 祠太山, 以謝愆咎. 大赦天下.
二月景辰, 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 坐之. 關中緣邊, 不在其例. 丁巳, 上柱國、蔣國公梁睿卒. 三月己未, 至自東巡狩. 望祭五嶽海瀆. 丁亥, 幸仁壽宮. 營州總管韋藝卒.
夏四月己醜朔, 大赦天下. 甲辰, 以趙州刺史楊達爲工部書.
丁未, 以開府儀同三司韋沖爲營州總管.
五月癸酉, 吐穀渾遣使朝貢. 丁亥, 制京官五品已上, 佩銅魚符.
六月戊子, 詔鑿底柱. 庚寅, 相州刺史豆盧通貢綾文布, 命焚之於朝堂. 乙未, 林邑遣使來貢方物. 辛醜, 詔名山大川未在祀典者, 悉祠之.
秋七月乙醜, 晉王廣獻毛龜. 甲戌, 遣邳國公蘇威巡省江南. 戊寅, 至自仁壽宮. 辛巳, 制九品已上官, 以理去職者, 聽並執笏.
冬十月戊子, 以吏部書韋世康爲荊州總管.
十一月辛酉, 幸溫湯. 乙醜, 至自溫湯.
十二月戊子, 敕盜邊糧一升已上皆斬, 並籍沒其家. 己醜, 詔文武官以四考交代.
十六年春二月丁亥, 以皇孫裕爲平原王, 筠爲安成王, 嶷爲安平王, 恪爲襄城王, 該爲高陽王, 韶爲建安王, 煚爲潁川王.
夏五月丁巳, 以懷州刺史龐晃爲夏州總管, 蔡陽縣公姚辯爲靈州總管.
六月甲午, 制工商不得進仕. 幷州大蝗. 辛醜, 詔九品已上妻, 五品已上妾, 夫亡不得改嫁.
秋八月丙戌, 詔決死罪者, 三奏而後行刑.
冬十月己醜, 幸長春宮.
十一月壬子, 至自長春宮.
十七年春二月癸未, 太平公史萬歲擊西寧羌, 平之. 庚寅, 幸仁壽宮. 庚子, 上柱國王世積討桂州賊李光仕, 平之. 壬寅, 河南王昭納妃, 宴群臣, 頒賜各有差.
三月景辰, 詔曰:「分職設官, 共理時務, 班位高下, 各有等差. 若所在官人不相敬憚, 多自寬縱, 事難克. 諸有殿失, 雖備科條, 或據律乃輕, 論情則重, 不卽決罪, 無以懲肅. 其諸司論屬官, 若有愆犯, 聽於律外斟酌決杖.」辛酉, 上親錄囚徒. 癸亥, 上柱國、彭國公劉昶以罪伏誅. 庚午, 遣治書侍禦史柳彧、皇甫誕巡省河南、河北.
夏四月戊寅, 頒新曆. 壬午, 詔曰:「周曆告終, 群凶作亂, 釁起蕃服, 毒被生人. 朕受命上玄, 廓淸區宇, 聖靈垂祐, 文武同心. 申明公穆、鄖襄公孝寬、廣平王雄、蔣國公睿、楚國公勣、齊國公熲、越國公素、魯國公慶則、新寧公長叉、宜陽公世積、趙國公羅雲、隴西公詢、廣業公景、眞昌公振、沛國公譯、項城公子相、钜鹿公子幹等, 登庸納揆之時, 草昧經綸之日, 丹誠大節, 心盡帝圖, 茂績殊勳, 力宣王府. 宜弘其門, 與國同休. 其世子世孫未經州任者, 宜量才升用, 庶享榮位, 世祿無窮.」
五月, 宴百僚於玉女泉, 頒賜各有差. 己巳, 蜀王秀來朝. 高麗遣使貢方物. 甲戌, 以左衛將軍獨孤羅仁爲涼州總管.
閏月己卯, 群鹿入殿門, 馴擾侍衛之內.
秋七月丁醜, 桂州人李世賢反, 遣右武候大將軍虞慶則討平之. 丁亥, 上柱國、幷州總管秦王俊坐事免, 以王就第. 戊戌, 突厥遣使貢方物.
八月丁卯, 荊州總管、上庸郡公韋世康卒.
九月甲申, 至自仁壽宮. 庚寅, 上謂侍臣曰:「禮主於敬, 皆當盡心. 黍稷非馨, 貴在祗肅. 廟庭設樂, 本以迎神, 齋祭之日, 觸目多感. 當此之際, 何可爲心!在路奏樂, 禮未爲允. 群公卿士, 宜更詳之.」
冬十月丁未, 頒銅虎符於驃騎、車騎府. 戊申, 道王靜薨. 庚午, 詔曰:「五帝異樂, 三王殊禮, 皆隨事而有損益, 因情而立節文. 仰惟祭享宗廟, 瞻敬如在, 罔極之感, 情深茲日. 而禮畢升路, 鼓吹發音, 還入宮門, 金石振響. 斯則哀樂同日, 心事相違, 情所不安, 理實未允. 宜改茲往式, 用弘禮敎. 自今已後, 享廟日不須備鼓吹, 殿庭勿設樂懸.」辛未, 京師大索.
十一月丁亥, 突厥遣使來朝.
十二月壬子, 上柱國、右武候大將軍、魯國公虞慶則以罪伏誅.
十八年春正月辛醜, 詔曰:「吳、越之人, 往承弊俗, 所在之處, 私造大船, 因相聚結, 致有侵害. 其江南諸州, 人間有船長三丈已上, 悉括入官.」
二月甲辰, 幸仁壽宮. 乙巳, 以漢王諒爲行軍元帥, 水陸三十萬伐高麗.
三月乙亥, 以柱國杜爲朔州總管.
夏四月癸卯, 以蔣州刺史郭衍爲洪州總管.
五月辛亥(誤), 詔畜貓鬼、蠱毒、厭魅、野道之家, 投於四裔.
六月丙寅, 下詔黜高麗王高元官爵.
秋七月壬申, 詔以河南八州水, 免其課役. 丙子, 詔京官五品已上, 總管、刺史, 以志行修謹、淸平幹濟二科人.
九月己醜, 漢王諒師遇疾疫而旋, 死者十八九. 庚寅, 敕舍客無公驗者, 坐及刺史、縣令. 辛卯, 至自仁壽宮.
冬十一月甲戌, 上親錄囚徒. 癸未, 有事於南郊.
十二月庚子, 上柱國、夏州總管、任城郡公王景以罪伏誅. 是月, 自京師至仁壽宮, 置行宮十有二所.
十九年春正月癸酉, 大赦天下. 戊寅, 大射武德殿, 宴賜百官.
二月己亥, 晉王廣來朝. 辛醜, 以幷州總管長史宇文攷爲朔州總管. 甲寅, 幸仁壽宮.
夏四月丁酉, 突厥突利可汗內附. 達頭可汗犯塞, 遣行軍總管史萬歲擊破之.
六月丁酉, 以豫章王暕爲內史令.
秋八月癸卯, 上柱國、書左僕射、齊國公高熲坐事免. 辛亥, 上柱國、皖城郡公張威卒. 甲寅、上柱國、城陽郡公李徹卒.
九月乙醜, 以太常卿牛弘爲吏部書.
冬十月甲午, 以突厥利可汗爲啓民可汗, 築大利城處其部落. 庚子, 以朔州總管宇文攷爲代州總管.
十二月乙未, 突厥都藍可汗爲部下所殺. 乙未, 星隕於勃海.
二十年春正月辛酉朔, 上在仁壽宮. 突厥、高麗、契丹並遣使貢方物. 癸亥, 以代州總管宇文攷爲吳州總管.
二月己巳, 以上柱國崔弘度爲原州總管. 丁醜, 無雲而雷.
三月辛卯, 熙州人李英林反, 遣行軍總管張衡討平之.
夏四月壬戌, 突厥犯塞, 以晉王廣爲行軍元帥, 擊破之. 乙亥, 天有聲如瀉水, 自南而北.
六月丁醜, 秦王俊薨.
秋八月, 老人星見.
九月丁未, 至自仁壽宮. 癸醜, 吳州總管楊異卒.
冬十月己未, 太白晝見. 乙醜, 皇太子勇及諸子並廢爲庶人. 殺柱國、太平縣公史萬歲. 己巳, 殺左衛大將軍、五原郡公元旻.
十一月戊子, 天下地震, 京師大風雪. 以晉王廣爲皇太子.
十二月戊午, 詔東宮官屬不得稱臣於皇太子. 辛巳, 詔曰:「佛法深妙, 道敎虛融, 鹹降大慈, 濟度群品, 凡在含識, 皆蒙覆護. 所以雕鑄靈相, 圖寫眞形, 率土瞻仰, 用申誠敬. 其五嶽四, 節宣雲雨, 江、河、淮、海, 浸潤區域, 並生養萬物, 利益兆人, 故建廟立祀, 以時恭敬. 敢有壞盜佛及天尊像、嶽海瀆神形者, 以不道論. 沙門壞佛像, 道士壞天尊者, 以惡逆論.」
仁壽元年春正月乙酉朔, 大赦, 改元. 以書右僕射楊素爲書左僕射, 納言蘇威爲書右僕射. 丁酉, 徙河南王昭爲晉王. 突厥寇恒安, 遣柱國韓洪擊之, 官軍敗績. 以晉王昭爲內史令. 辛醜, 詔曰
:「君子立身, 雖雲百行, 唯誠與孝, 最爲其首. 故投主殉節, 自古稱難, 殞身王事, 禮加二等. 而代俗之徒, 不達大義, 至於致命戎旅, 不入兆域. 虧孝子之意, 傷人臣之心, 興言念此, 每深湣歎!且入廟祭祀, 並不廢闕, 何止墳塋, 獨在其外. 自今已後, 戰亡之徒, 宜入墓域.」
二月乙卯朔, 日有蝕之. 辛巳, 以上柱國獨孤楷爲原州總管.
三月壬辰, 以豫章王暕爲揚州總管.
夏四月, 以淅州刺史蘇孝慈爲洪州總管.
五月己醜, 突厥男女九萬口來降. 壬辰, 驟雨震雷, 大風拔木, 宜君湫水移於始平.
六月癸醜, 洪州總管蘇孝慈卒. 乙卯, 遣十六使巡省風俗. 乙醜, 詔曰:「儒學之道, 訓敎生人, 識父子君臣之義, 知尊卑長幼之序, 升之於朝, 任之以職, 故能贊理時務, 弘益風範. 朕撫臨天下, 思弘德敎, 延集學徒, 崇建庠序, 開進仕之路, 佇賢雋之人. 而國學冑子, 垂將千數, 州縣諸生, 鹹亦不少. 徒有名錄, 空度歲時, 未有德爲代範, 才任國用. 良由設學之理, 多而未精. 今宜簡省, 明加獎勵.」於是國子學唯留學生七十人, 太學、四門及州縣學並廢. 其日, 頒舍利於諸州.
秋七月戊戌, 改國子爲太學.
九月癸未, 以柱國杜爲雲州總管.
十一月己醜, 有事於南郊. 壬辰, 以資州刺史衛玄爲遂州總管.
二年春二月辛亥, 以邢州刺史侯莫陳穎爲桂州總管, 宗正楊文紀爲荊州總管.
三月己亥, 幸仁壽宮. 壬寅, 以齊州刺史張奫爲潭州總管.
夏四月庚戌, 岐、雍二州地震.
秋七月丙戌, 詔內外官各所知. 戊子, 以原州總管獨孤楷爲益州總管.
八月己巳, 皇後獨孤氏崩.
九月丙戌, 至自仁壽宮. 壬辰, 河南、北諸州大水, 遣工部書楊達賑恤之. 乙未, 上柱國、襄州總管、金水郡公周搖卒. 隴西地震.
冬十月壬子, 曲赦益州管內. 癸醜, 以工部書楊達爲納言.
閏月甲申, 詔書左僕射楊素與諸術者刊定陰陽舛謬. 己醜, 詔曰:「禮之爲用, 時義大矣. 黃琮蒼璧, 降天地之神, 粢盛牲食, 展宗廟之敬, 正父子君臣之序, 明婚姻喪紀之節. 故道德仁義, 非禮不成, 安上治人, 莫善於禮. 自區宇亂離, 綿歷年代, 王道衰而變風作, 微言而大義乖, 與代推移, 其弊日甚. 至於四時郊祀之節文, 五服麻葛之隆殺, 是非異說, 踳駁殊塗, 致使聖敎凋訛, 輕重無準. 朕祗承天命, 撫臨生人, 當洗滌之時, 屬幹戈之代. 克定禍亂, 先運武功, 刪正彝典, 日不暇給. 今四海乂安, 五戎勿用, 理宜弘風訓俗, 導德齊禮, 綴往聖之舊章, 興先王之茂則. 書左僕射、越國公楊素, 書右僕射、邳國公蘇威, 吏部書、奇章公牛弘, 內史侍薛道衡, 祕書丞許善心, 內史舍人虞世基, 著作王劭, 或任居端揆, 博達古今, 或器推令望, 學綜經史. 委以裁緝, 實允僉議. 可並修定五禮.」壬寅, 葬獻皇後於太陵.
十二月癸巳, 上柱國、益州總管蜀王秀廢爲庶人. 交州人李佛子兵反, 遣行軍總管劉方討平之.
三年春二月己卯, 原州總管、比陽縣公龐晃卒. 戊子, 以大將軍、蔡陽郡公姚辯爲左武候大將軍.
夏五月癸卯, 詔曰:「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但風樹不靜, 嚴敬莫追, 霜露旣降, 感思空切. 六月十三日, 是朕生日, 宜令海內爲武元皇帝、元明皇後斷屠.」
六月甲午, 詔曰:禮雲:「至親以期斷.」蓋以四時之變易, 萬物之更始, 故聖人象之. 其有三年, 加隆爾也. 但家無二尊, 母爲厭降, 是以父存喪母, 還服於期者, 服之正也. 豈容期內而更小祥!然三年之喪而有小祥者, 禮雲:「期祭, 禮也. 期而除喪, 道也.」以是之故, 雖未再期, 而天地一變, 不可不祭, 不可不除. 故有練焉, 以存喪祭之本. 然期喪有練, 於理未安. 雖雲十一月而練, 乃無所法象, 非期非時, 豈可除祭. 而儒者徒擬三年之喪, 立練禫之節, 可謂苟存其變, 而失其本, 欲漸於奪, 乃薄於喪. 致使子則冠練去絰, 黃疏失倫, 輕重倒!乃不順人情, 豈聖人之意也!故知先聖之禮廢於人邪, 三年之喪有不行之者, 至於祥練之節, 安能不墜者乎? 禮雲:「父母之喪, 無貴賤一也.」而大夫士之喪父母, 乃貴賤異服. 然則禮壞樂崩, 由來漸矣. 所以晏平仲之斬粗縗, 其老謂之非禮, 滕文公之服三年, 其臣鹹所不欲. 蓋由王道旣衰, 諸侯異政, 將踰越於法度, 惡禮制之害己, 乃滅去篇籍, 自制其宜. 遂至骨肉之恩, 輕重從俗, 無易之道, 隆殺任情. 況孔子沒而微言隱, 秦滅學而經籍焚者乎!有漢之興, 雖求儒雅, 人皆異說, 義非一貫. 又近代亂離, 唯務兵革, 其於典禮, 時所未遑. 夫禮不從天降, 不從地出, 乃人心而己者, 謂情緣於恩也. 故恩厚者其禮隆, 情輕者其禮殺. 聖人以是稱情立文, 別親疏貴賤之節. 自臣子道消, 上下失序, 莫大之恩, 逐情而薄, 莫重之禮, 與時而殺. 此乃服不稱喪, 容不稱服, 非所謂聖人緣恩表情, 制禮之義也. 然喪與易也, 寧在於戚, 則禮之本也. 禮有其餘, 未若於哀
, 則情之實也. 今十一月而練者, 非禮之本, 非情之實. 由是言之, 父存喪母, 不宜有練. 但依禮十三月而祥, 中月而禫. 庶以合聖人之意, 達孝子之心.
秋七月丁卯, 詔曰:日往月來, 唯天所以運序, 山川流, 唯地所以宣氣. 運序則寒暑無差, 宣氣則雲雨有作, 故能成天地之大德, 育萬物而爲功. 況一人君於四海, 睹物欲運, 獨見致治, 不藉群才, 未之有也. 是以唐堯欽明, 命羲、和以居嶽, 虞舜叡德, 升元、凱而作相. 伊尹鼎俎之媵, 爲殷之阿衡, 呂望漁釣之夫, 爲周之父. 此則鳴鶴在陰, 其子必和, 風雲之從龍虎, 賢哲之應聖明, 君德不回, 臣道以正, 故能通天地之和, 順陰陽之序, 豈不由元首而有股肱乎? 自王道衰, 人風薄, 居上莫能公道以禦物, 爲下必踵私法以希時. 上下相蒙, 君臣義失, 義失則政乖, 政乖則人困. 蓋同德之風難嗣, 離德之軌易追, 則任者不休, 休者不任, 則口鑠金, 戮辱之禍不測. 是以行歌避代, 辭位灌園, 卷而可懷, 黜而無慍, 放逐江湖之上, 沈赴河海之流, 所以自潔而不悔者也. 至於閭閻秀異之士, 曲博雅之儒, 言足以佐時, 行足以勵俗, 遺棄於草野, 堙滅而無聞,
豈勝道哉!所以覽古而歎息者也. 方今區宇一家, 煙火萬裏, 百勝乂安, 四夷賓服, 豈是人功
, 實乃天意. 朕惟夙夜祗懼, 將所以上嗣明靈, 是以小心勵己, 日一日. 以黎元在念, 憂兆庶未康, 以庶政爲懷, 慮一物失所. 雖求傅巖, 莫見幽人, 徒想崆峒, 未聞至道. 唯恐商歌於長夜, 抱關於夷門, 遠跡犬羊之間, 屈身僮僕之伍. 其令州縣搜揚賢哲, 皆取明知今古, 通識治亂, 究政敎之本, 達禮樂之源. 不限多少, 不得不. 限以三旬, 鹹令進路. 徵召將送, 必須以禮.
八月壬申, 上柱國、檢校幽州總管、落叢郡公燕榮以罪伏誅.
九月壬戌, 置常平官. 甲子, 以營州總管韋沖爲民部書.
十二月癸酉, 河南諸州水, 遣納言楊達賑恤之.
四年春正月景辰, 大赦. 甲子, 幸仁壽宮. 乙醜, 詔賞罰支度, 事無巨細, 並付皇太子.
夏四月乙卯(誤), 上不豫.
六月庚午, 大赦天下. 有星入月中, 數日而退. 長人見於雁門.
秋七月乙未, 日無光, 八日乃復. 己亥, 以大將軍段文振爲雲州總管. 甲辰, 上以疾甚, 臥於仁壽宮, 與百僚辭訣, 並握手歔欷.
丁未, 崩於大寶殿, 時年六十四. 遺詔曰:嗟乎!自昔晉室播遷, 天下喪亂, 四海不一, 以至周、齊, 戰爭相尋, 年將三百. 故割疆土者非一所, 稱帝王者非一人, 書軌不同, 生人塗炭. 上天降鑒, 爰命於朕, 用登大位, 豈關人力!故得撥亂反正, 偃武修文, 天下大同, 聲敎遠被, 此又是天意欲寧區夏. 所以昧旦臨朝, 不敢逸豫, 一日萬機, 留心親覽, 晦明寒暑, 不憚劬勞, 匪曰朕躬, 蓋爲百姓故也. 王公卿士, 每日闕庭, 刺史以下, 三時朝集, 何嘗不罄竭心府, 誡敕殷勤. 義乃君臣, 情兼父子. 庶藉百僚智力, 萬國歡心, 欲令率土之人, 永得安樂, 不謂遘疾彌留, 至於大漸. 此乃人生常分, 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 衣食不豐, 敎化政刑, 猶未盡善, 興言念此, 唯以留恨. 朕今年踰六十, 不復稱夭, 但筋力精神, 一時勞竭. 如此之事, 本非爲身, 止欲安養百姓, 所以致此. 人生子孫, 誰不愛念, 旣爲天下, 事須割情. 勇及秀等, 並懷悖惡, 旣知無臣子之心, 所以廢黜.人有言:「知臣莫若於君, 知子莫若於父.」若令勇、秀得志, 共治家國, 必當戮辱遍於公卿, 酷毒流於人庶. 今惡子孫已爲百姓黜, 好子孫足堪負荷大業. 此雖朕家事, 理不容隱, 前對文武侍衛, 具已論述. 皇太子廣, 地居上嗣, 仁孝著聞, 以其行業, 堪成朕志. 但令內外群官, 同心戮力, 以此共治天下, 朕雖瞑目, 何所復恨. 但國家事大, 不可限以常禮. 旣葬公除, 行之自昔, 今宜遵用, 不勞改定. 凶禮所須, 纔令周事. 務從節儉, 不得勞人. 諸州總管、刺史已下, 宜各率其職, 不須奔赴. 自古哲王, 因人作法, 前帝後帝, 沿革隨時. 律令格式, 或有不便於事者, 宜依前敕修改, 務當政要. 嗚呼, 敬之哉!無墜朕命!
乙卯, 發喪. 河間楊柳四株無故黃落, 旣而花葉復生.
八月丁卯, 梓宮至自仁壽宮. 丙子, 殯於大興前殿.
冬十月己卯, 合葬於太陵, 同墳而異穴. 上性嚴重, 有威容, 外質木而內明敏, 有大略. 初, 得政之始, 群情不附, 諸子幼弱, 內有六王之謀, 外致三方之亂. 握強兵、居重者, 皆周之舊臣. 上推以赤心, 各展其用, 不踰期月, 克定三邊,
未及十年, 平一四海. 薄賦歛, 輕刑罰, 內修制度, 外撫戎夷. 每旦聽朝, 日昃忘倦, 居處服玩, 務存節儉, 令行禁止, 上下化之. 開皇、仁壽之間, 丈夫不衣綾綺, 而無金玉之飾, 常服率多布帛, 裝帶不過以銅鐵骨角而已. 雖嗇於財, 至於賞賜有功, 亦無所愛吝. 乘輿四出, 路逢上表者, 則駐馬親自臨問. 或潛遣行人採聽風俗, 吏治得失, 人間疾苦, 無不留意. 嘗遇關中饑, 遣左右視百姓所食. 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 上流涕以示群臣, 深自咎責, 爲之徹膳不禦酒肉者殆將一期. 及東拜太山, 關中戶口就食洛陽者, 道路相屬. 上敕斥候, 不得輒有驅逼, 男女參廁於杖衛之間. 逢扶老攜幼者, 輒引馬避之, 慰勉而去. 至艱險之處, 見負擔者, 遽令左右扶助之. 其有將士戰沒, 必加優賞, 仍令使者就家勞問. 自強不息, 朝夕孜孜, 人庶殷繁, 帑藏充實. 雖未能臻於至治, 亦足稱近代之良主. 然天性沉猜, 素無學術, 好爲小數, 不達大體, 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 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 誅夷罪退, 罕有存者. 又不悅詩書, 廢除學校, 唯婦言是用, 廢黜諸子. 逮於暮年, 持法尤峻, 喜怒不常, 過於殺戮. 嘗令左右送西域朝貢使出玉門關, 其人所經之處, 或受牧宰小物饋遺鸚鵡、麍皮、馬鞭之屬, 上聞而大怒. 又詣武庫, 見署中蕪穢不治, 於是執武庫令及諸受遺者, 出開遠門外, 親自臨決, 死者數十人. 又往往潛令人賂遺令史府史, 有受者必死, 無所寬貸. 議者以此少之.
史臣曰:高祖龍德在田, 奇表見異, 晦明藏用, 故知我者希. 始以外戚之尊, 受託孤之任, 與能之議, 未爲當時所許, 是以周室舊臣, 鹹懷憤惋. 旣而王謙固三蜀之阻, 不踰期月, 尉全齊之, 一戰而亡, 斯乃非止人謀, 抑亦天之所贊也. 乘茲機運, 遂遷周鼎. 於時蠻夷猾夏, 荊、揚未一, 劬勞日昃, 經營四方. 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 驃騎北指則單於款塞, 職方所載, 並入疆理, 禹貢所圖, 鹹受正朔. 雖晉武之克平吳、會, 漢宣之推亡固存, 比義論功, 不能也. 七德旣敷, 九歌已洽, 要荒鹹, 尉候無警. 於是躬節儉, 平徭賦, 倉廩實, 法令行, 君子鹹樂其生, 小人各安其業, 強無陵弱, 不暴寡, 人物殷阜, 朝野歡娛. 二十年間, 天下無事, 區宇之內晏如也. 考之前王, 足以參蹤盛烈. 但素無術學, 不能盡下, 無寬仁之度, 有刻薄之資, 乎暮年, 此風逾扇. 又雅好符瑞, 暗於大道, 建彼維城, 權侔京室, 皆同帝制, 靡所適從. 聽哲婦之言, 惑邪臣之說, 溺寵廢嫡, 託付失所. 滅父子之道, 開昆弟之隙, 縱其尋斧, 翦伐本枝. 墳土未乾, 子孫繼踵屠戮, 松檟纔列, 天下已非隋有. 惜哉!跡其衰怠之源, 稽其亂亡之兆, 起自高祖, 成於煬帝, 所由來遠矣, 非一朝一夕. 其不祀忽諸, 未爲不幸也.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6 지1 예의지 1편 (0) | 2024.05.10 |
---|---|
[수서隋書] 권5 제기5 공제기 (0) | 2024.05.09 |
[수서隋書] 권4 제기4 양제기 하편 (0) | 2024.05.08 |
[수서隋書] 권3 제기3 양제기 상편 (0) | 2024.05.07 |
[수서隋書] 권1 제기1 고조기 상편 (0) | 2024.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