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원문〕大和四年春正月丙子朔 辛卯, 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來朝.
〔번역〕대화大和 4년 봄 정월
丙戌, 以左神策軍大將軍丘直方爲鄜坊節度使. 戊子, 詔封長男永爲魯王. 辛卯, 以武昌節度使、鄂嶽蘄黃安申等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平章事、上柱國、奇章郡開國公牛僧孺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壬辰, 以兵部侍郎崔郾爲陝虢觀察使. 封魯王母王氏爲昭儀. 癸巳, 以前邠寧節度使劉遵古爲劍南東川節度使. 甲午, 守左仆射、同平章事, 諸道鹽鐵轉運使王播卒. 丙申, 以太常卿五涯爲吏部尚書, 充諸道鹽鐵轉運使. 辛醜, 以尚書左丞元稹檢校戶部尚書, 充武昌軍節度、鄂嶽蘄黃安申等州觀察使. 癸卯, 以前陝虢觀察使王起爲左丞. 二月丙午朔. 戊午, 興元軍亂, 節度使李絳舉家被害, 判官薛齊、趙存約死之. 庚申, 以左丞溫造爲興元節度使. 辛未, 夏州節度使李寰卒. 壬申, 以神策行營節度使董重質爲夏、綏、銀、宥節度使. 三月乙亥, 以河東節度使李程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 兼河中尹、晉絳慈隰等州節度使, 以刑部尚書柳公綽檢校左仆射、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丁醜, 以前河中節度使薛平爲太子太保. 丁亥, 以衛尉卿桂仲武爲福建觀察使. 興元溫造奏:“害李絳賊首丘崟、丘鑄及官健千人, 並處斬訖. 其親刃絳者斬一百段, 號令者三段, 餘並斬首. 內一百首祭李絳, 三十首祭死王事官僚, 其餘屍首並投於漢江.”己醜, 詔興元監軍使楊叔元宜配流康州百姓, 錮身遞於配所. 丁酉, 監修國史、中書侍郎、平章事路隨進所撰《憲宗實錄》四十卷, 優詔答之, 賜史官等五人錦繡銀器有差. 癸卯, 以淮南節度使段文昌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兼江陵尹, 充荊南節度使;以前太子賓客崔從檢校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 甲辰, 以前荊南節度使崔群檢校右仆射、兼太常卿. 以中書舍人李虞仲爲華州刺史, 代嚴休複;以休複爲右散騎常侍. 夏四月乙巳朔. 丙午, 以右散騎常侍、翰林侍講學士鄭覃爲工部尚書. 丁未, 兵部尚書致仕張賈卒. 丁巳, 貶前齊德滄景等州節度使李有裕爲永州刺史, 馳驛赴任. 庚申, 以尚書左丞王起爲戶部尚書、判度支, 代崔元略;以元略檢校吏部尚書, 爲東都留守. 辛酉, 月掩南鬥第二星. 壬戌, 詔曰:“儉以足用, 令出惟行, 著在前經. 斯爲理本. 朕自臨四海, 湣元元之久困, 日昃忘食, 宵興疚懷. 雖絕文繡之飾, 尚愧茅茨之儉. 亦諭卿士, 形於詔條. 如聞積習流弊, 餘風未革. 車服第室, 相高以華靡之制;資用貨寶, 固啟於貪冒之源. 有司不禁, 侈俗滋扇. 蓋朕教導之未敷, 使兆庶昧於恥尚也. 其何以足用行令, 臻於致理歟!永念慚歎, 迨茲申敕. 自今內外班列職位之士, 各務素樸, 弘茲國風. 有僭差尤甚者, 禦史糾上. 主者宣示中外, 知朕意焉.”文宗承長慶、寶曆奢靡之風, 銳意懲革, 躬行儉素, 以率厲之. 辛未, 以前東都留守崔弘禮爲刑部尚書. 鎮州王廷湊請修建初、啟運二陵, 從之. 五月甲戌朔. 丁醜, 以旱命京城諸司疏理系囚. 己卯, 通化南北二門鎖不可開, 鑰入, 如有持之者. 上令鐵工破鎖, 時日己及辰矣. 丁亥, 改鄆州東平縣爲天平縣. 戊子, 敕度支每歲於西川織造綾羅錦八千一百六十七匹, 令數內減二千五百十匹. 六月癸卯朔. 丁未, 以守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上柱國、晉國公、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三百戶裴度爲守司徒、平章軍國重事;待疾損日, 每三日、五日一度入中書. 辛未夜, 自一更至五更, 大小星流旁午, 觀者不能數. 壬申, 詔:如聞諸司刑獄例多停滯, 委尚書左右丞及監察禦史糾舉以聞. 秋七月癸酉朔. 癸未, 詔以朝議郎、尚書右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宋申錫爲正議大夫、行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乙酉, 敕:“前行郎中知制誥者, 約滿一周年, 即與正授;從諫議大夫知者, 亦宜准此;餘依長慶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處分.”振武置雲伽關, 加鎮兵千人. 以吏部侍郎王璠爲京兆尹、兼禦史大夫, 代李諒爲桂管觀察使. 太原饑, 賑粟三萬石. 賜十六宅諸王綾絹二萬匹. 丁酉, 守司徒裴度上表辭冊命, 言:“臣此官已三度受冊, 有靦面目.”從之. 八月壬寅朔. 丙辰, 鄜州水, 溺居民三百餘家. 太原柳公綽奏雲、代、蔚三州山穀間石化爲面, 人取食之. 己未, 宣歙觀察使於敖卒. 甲子, 內出綾絹三十萬匹, 付戶部充和糴. 戊辰, 幸梨園亭, 會昌殿奏新樂. 九月壬申朔. 丁醜, 以大理卿裴誼檢校右散騎常侍, 充江西觀察使, 代沈傳師;以傳師爲宣歙觀察使. 內出綾三千匹, 賜宥州築城兵士. 戊寅, 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水, 溺民戶六百八十, 詔以義倉賑貸. 庚辰, 吏部尚書王涯爲右仆射, 依前鹽钅歲轉運使. 壬午, 以守司徒、平章軍國重事、晉國公裴度守司徒、兼待中, 充山南東道節度使. 以投來奚王茹羯爲右驍衛將軍同正. 丙戌, 以前山南東道節度使竇易直爲尚書左仆射. 戊子, 吏部尚書致仕裴向卒. 己醜, 淮南天長等七縣水, 害稼. 丁酉, 前豐州刺史、天德軍使渾鐵坐贓七千貫, 貶哀州司馬. 冬十月壬寅朔. 戊申, 以東都留守崔元略檢校吏部尚書, 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 代李德裕;以德裕檢校兵部尚書, 兼成都尹. 充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司空郭釗爲太常卿, 代崔群爲吏部尚書. 丁卯, 禦史中丞宇文鼎奏:“今月十三日, 宰臣宣旨, 今後群臣延英奏事, 前一日進狀入來者. 臣以尋常公事, 不暇面論, 但見表章, 足以陳露. 儻臨時忽有公務, 文字不足盡言, 則咫尺天聽, 無路聞達. 更俟後坐, 動逾數辰, 處置之間, 便有不及. 伏乞重賜宣示, 限以狀入者, 並在卯前;如在卯後, 聽不收覽. 自然人各遵守, 禮亦得中.”從之. 十一月辛未朔. 是夜, 熒惑近左執法. 癸巳, 以左丞康承宣爲兗、海、沂、密等州節度使. 淮南大水及蟲霜, 並傷稼. 十二月辛醜朔, 滄州殷侑請廢景州爲景平縣. 己酉, 義成軍節度使崔元略卒. 壬子, 以左金吾衛大將軍段嶷爲義成軍節度使. 癸醜, 湖南觀察使韋辭卒. 丙辰, 以工部侍郎崔琯爲京兆尹, 代王璠爲尚書左丞. 癸亥, 東都留守崔弘禮卒. 以同州刺史高重爲潭州刺史、兼禦史中丞, 充湖南觀察使. 甲子, 左仆射致仕楊於陵卒, 贈司空. 丙寅, 以前河南尹馮宿爲工部侍郎. 戊辰, 以太子賓客分司白居易爲河南尹, 以代韋弘景;以弘景守刑部尚書、東都留守. 閏十二月辛未朔. 壬申, 太常卿郭釗卒, 贈司徒. 壬辰, 廢齊州歸化縣地入臨邑縣. 廢是州, 其縣隸滄州刺史. 是歲, 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嶽、湖南等道大水, 害稼, 出官米賑給. 五年春正月庚子朔, 以積陰浹旬, 罷元會. 丁巳, 賜滄德節度使曰義昌軍. 太原旱, 賑粟十萬石. 己未, 詔方鎮節度觀察使請入觀者, 先上表奏聞, 候充則任進程, 庚申, 幽州軍亂, 逐其帥李載義, 立後院副兵馬使楊志誠爲留後. 癸亥詔端午節辰, 方鎮例有進奉, 其雜彩匹段, 許進生白綾絹. 己醜, 以權知渤海國務大彝震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二月庚午朔. 壬辰, 以盧龍軍節度使、守太保、同平章事李載義守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載義失地入朝, 賜第於永寧裏, 給賜優厚. 丙申, 以桂管觀察使李諒爲嶺南節度使. 戊戌, 神策中尉王守澄奏得軍虞候豆盧著狀, 告宰相宋申錫與漳王謀反. 即令追捕. 庚子, 詔貶宋申錫爲太子右庶子. 壬寅, 左常侍崔玄亮及諫官等十四人伏奏玉階:“北軍所告事, 請不於內中鞫問, 乞付法司.”帝曰:“吾已謀於公卿矣, 卿等且退.”崔玄亮泣涕陳諫久之, 帝改容勞之曰:“朕即與宰臣商議.”玄亮等方退. 癸卯, 詔漳王湊可降爲巢縣公, 右庶子宋申錫開州司馬同正. 初, 京師忷忷, 以宰相實聯親王謀逆, 三四日後, 方知誣構. 人士側目於守澄、鄭注, 故諫官號泣論之. 申錫方免其禍. 己酉, 敕以李載義入朝, 於曲江亭賜宴, 仍命宰臣百僚赴會. 辛酉, 以黔中觀察使裴弘泰爲桂管經略使, 以前安州刺史陳正儀爲黔中觀察使. 丁卯, 紫宸奏事, 宰相路隨至龍墀, 仆於地, 令中人掖之. 翌日, 上疏陳退, 識者嘉之. 夏四月己巳, 甲戌, 以新羅王嗣子金景徽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保, 使持節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大都督、寧海軍使、上柱國, 封新羅王;仍封其母樸氏爲新羅國太妃. 丁亥, 詔:“史官記事, 用戒時常, 先朝舊制, 並得隨仗. 其後宰臣撰時政記, 因循斯久, 廢墜實多. 自今後宰臣奏事, 有關獻替及臨時處分稍涉政刑者, 委中書門下丞一人隨時撰錄, 每季送史館, 庶警朕闕, 且複官常.”己醜, 以李載義爲山南西道節度, 依前守太保、同平章事, 代溫造;以造爲兵部侍郎. 以幽州盧龍節度留後楊志誠檢校工部尚書, 爲幽州盧龍節度使. 五月戊戌朔, 太廟第四室、第六室破漏, 有司不時修葺, 各罰俸. 上命中使領工徒及以禁中修營材葺之. 右補闕韋溫上疏論曰:“宗廟不葺, 罪在有司弛慢, 宜加重責. 今有司止於罰俸, 便委內臣葺修, 是許百司之官公然廢職. 以宗廟之重, 爲陛下所私, 則群官有司便同委棄, 此臣竊爲聖朝惜也. 事關宗廟, 皆書史冊, 苟非舊典, 不可率然. 伏乞更下詔書, 複委所司營葺, 則制度不紊, 官業各修矣.”疏奏, 帝嘉之, 乃追止中使, 命有司修奉. 戊午, 西川李德裕奏:南蠻放還先擄掠百姓、工巧、僧道約四千人還本道. 辛酉, 東都留守、刑部尚書韋弘景卒. 丙寅, 以京兆尹崔琯爲尚書左丞. 太常少卿龐嚴權知京兆尹. 六月丁卯朔. 戊寅, 以霖雨涉旬, 詔疏理諸司系囚. 辛卯, 蘇、杭、湖南水害稼. 甲午, 東川奏:玄武江水漲二丈, 梓州羅城漂人廬舍. 秋七月丁酉朔. 庚子, 贈太子賓客李渤禮部尚書. 辛醜, 以兵部侍郎溫造檢校戶部尚書, 爲東都留守. 甲辰, 以太了少師分司、上柱國、襲徐國公蕭俯守左仆射致仕. 劍南東、西兩川水, 遣使宣撫賑給. 己未, 以給事中羅讓爲福建觀察使. 八月丙寅朔. 庚午, 武昌軍節度使、檢校戶部尚書元稹卒. 辛未, 貶刑部員外郎舒元輿爲著作郎. 元輿累上表請自效, 並進文章, 朝議責其躁進也. 壬申, 以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楊元卿爲宣武軍節度使, 代李逢吉;以逢吉檢校司徒、兼太子太師, 充東都留守, 代溫造;以溫造爲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 戊寅, 以陝虢觀察使崔郾爲鄂嶽安黃觀察使. 甲申, 以中書舍人崔鹹爲陝州防禦使. 詔陝州舊有都防禦觀察使額宜停, 兵馬屬本州防禦使. 丙戌, 京兆尹龐嚴卒. 庚寅, 以司農卿、駙馬都尉杜忭爲京兆尹. 九月丙申朔. 甲辰, 貶太子左庶子郭求爲婺王府司馬, 以其心疾, 與同僚忿競也. 翰林學士薛廷老、李讓夷皆罷職守本官. 廷老在翰林, 終日酣醉無儀檢, 故罷. 讓夷常推薦廷老, 故坐累也. 己未, 以左仆射竇易直判太常卿. 西川李德裕奏收複吐蕃所陷維州, 差兵鎮守. 冬十月乙醜朔, 以前綿州刺史鄭綽爲安南都護. 戊寅, 蠻寇雋州, 陷二縣. 辛巳, 滄州移清池縣於南羅城內置. 十一月乙未朔. 庚戌, 鳳翔節度使王承元來朝. 己未, 以承元檢校司空、青州刺史, 充平盧軍節度使. 癸亥, 以尚書左仆射、判太常卿事竇易直檢校司空, 爲鳳翔隴右節度使. 十二月乙醜朔. 戊寅, 以左丞王璠兼判太常卿事. 甲申, 貶新除桂管觀察使裴弘泰爲饒州刺史, 以除鎮淹程不進, 爲憲司所糾故也. 癸巳, 以鄭州刺史李翱爲桂管觀察使. 是歲, 淮南、浙江東西道、荊襄、鄂嶽、劍南東川並水, 害稼, 請蠲秋租. 京師大雨雪. 六年春正月乙未朔, 以久雪廢元會. 戊戌, 振武李泳招收得黑山外契苾部落四百七十三帳. 壬子, 詔:“朕聞‘天聽自我人聽天視自我人視. ’朕之菲德, 涉道未明, 不能調序四時, 導迎和氣. 自去冬已來, 逾月雨雪, 寒風尤甚, 頗傷於和. 念茲庶氓, 或罹凍餒, 無所假貸, 莫能自存. 中宵載懷, 旰食興歎, 怵惕若厲, 時予之辜. 思弘惠澤, 以順時令. 天下死罪囚, 除官典犯贓、故意殺人外, 並降從流, 流已下遞降一等. 應京畿諸縣, 宜令以常平義他倉鬥賑恤. 京城內鰥寡癃殘無告不能自存者, 委京兆尹量事濟恤, 具數以聞. 言念赤子. 視之如傷. 天或警予, 示此陰沴. 扶躬夕惕, 予甚悼焉.”群臣拜表上徽號. 甲寅, 司徒致仕薛平卒. 二月甲子朔, 以前義昌軍節度使殷侑檢校吏部尚書, 充天平軍節度、鄆曹濮等州觀察使, 代令狐楚;以楚檢校右仆射, 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戊寅, 蘇、湖二州水, 賑米二十二萬石. 以本州常平義倉斛鬥給. 庚辰, 戶部尚書、判度支王起請於邠寧、靈武置營田務, 從之. 己醜, 寒食節, 上宴群臣於麟德殿. 是日, 雜戲人弄孔子, 帝曰:“孔子, 古今之師, 安得侮瀆.”亟命驅出. 三月甲午朔. 辛醜, 以武寧軍節度使、守太傅、同平章事王智興兼侍中, 充忠武軍節度、陳許蔡觀察等使. 以邠寧節度使李聽爲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等使;以金吾衛大將軍孟友亮爲邠寧節度使. 以前河東節度使柳公綽爲兵部尚書. 辛酉, 以前忠武軍節度使高瑀檢校右仆射, 充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等使. 夏四月癸亥朔. 乙醜, 兵部尚書柳公綽卒. 戊寅, 以新除武寧軍節度使李聽爲太子太保. 五月癸巳朔. 甲辰, 西川修邛崍關城, 又移雋州於台登城. 壬子, 浙西丁公著奏杭州八縣災疫, 賑米七萬石. 丁巳, 以鹽州刺史王晏平檢校左散騎常侍、禦史大夫, 充靈鹽節度使. 己未, 興平縣人上官興因醉殺人而亡竄, 官捕其父囚之, 興歸, 待罪有司. 京兆尹杜忭、中丞宇文鼎以興自首免父之囚, 其孝可獎, 請免死. 詔兩省參議, 皆言殺人者死, 古今共守, 興不可免. 上竟從忭等議免死, 決杖八十, 配流靈州. 庚申, 詔:“如聞諸道水旱害人, 疾疫相繼, 宵旰罪己, 興寢疚懷. 今長吏奏申, 劄瘥猶甚. 蓋教化未感於蒸人, 精誠未格於天地, 法令或爽, 官吏爲非. 有一於茲, 皆傷和氣. 並委中外臣僚, 一一具所見聞奏, 朕當親覽, 無憚直言. 其遭災疫之家, 一門盡歿者, 官給凶器. 其餘據其人口遭疫多少, 與減稅錢. 疫疾未定處, 官給醫藥. 諸道既有賑賜, 國費複慮不充, 其供禦所須及諸公用, 量宜節減, 以救凶荒.”六月壬戌朔. 丙寅, 京兆尹杜忭兼禦史大夫. 戊寅, 右仆射王涯奉敕, 准令式條疏士庶衣服、車馬、第舍之制度. 敕下後. 浮議沸騰. 杜忭於敕內條件易施行者寬其限, 事竟不行, 公議惜之. 秋七月辛卯朔. 甲午, 以諫議大夫王彥威、戶部郎中楊漢公、祠部員外郎蘇滌、右補闕裴休並充史館修撰. 故事, 史官不過三員, 或止兩員, 今四人並命, 論者非之. 戊申, 原王逵薨. 癸醜, 以前靈武節度使李文悅爲兗、海、沂、密節度使. 己未, 以河中節度使李程爲左仆射;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起檢校吏部尚書, 充河中晉、慈、隰節度使;以禦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宇文鼎爲戶部侍郎、判度支. 八月辛酉朔, 吏部尚書崔群卒. 以駕部郎中、知制誥李漢爲禦史中丞. 乙醜, 以尚書右丞、判太常卿王璠檢校禮部尚書、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 庚午, 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度來朝. 壬申, 以前浙西觀察使丁公著爲太常卿. 甲戌, 禦史中丞李漢奏論仆射上事儀, 不合受四品已下官拜. 時左仆射李程將赴省上故也. 詔曰:“仆射上儀, 近定所緣拜禮, 皆約令文, 已經施行, 不合更改, 宜准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敕處分.”九月庚寅朔, 淄青初定兩稅額, 五州一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九貫, 自此淄青始有上供. 庚子, 以太傅趙宗儒守司空致仕. 辛醜, 涿州置新城縣, 古督亢之地也. 丁未, 太常卿丁公著卒. 庚戌, 司空致仕趙宗儒卒. 壬子, 以右金吾衛將軍史孝章爲鄜、坊、丹、延節度使. 冬十月庚子朔. 甲子, 詔魯王永宜冊爲皇太子. 壬午, 以左金吾衛將軍李昌言檢校左散騎常侍, 充夏、綏、銀、宥節度使. 甲申, 以諫議大夫王彥威爲河中少尹, 以其論上官興獄太徼訐故也. 十一月己醜朔. 丁未, 淮南節度使、檢校右仆射崔從卒. 乙卯, 以荊南節度使段文昌爲劍南西川節度使. 依前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 十二月己未朔. 乙醜, 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檢校右仆射、同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充淮南節度使. 戊辰, 內養王宗禹渤海使回, 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事、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 畫圖以進. 以尚書右丞崔琯爲江陵尹、荊南都團練觀察使. 珍王諴薨. 乙亥, 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來朝. 丁未, 以前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爲兵部尚書. 責授循州司馬杜元穎卒, 贈湖州刺史. 七年春正月乙醜朔, 禦含元殿受朝賀. 比年以用兵、雨雪, 不行元會之儀. 故書, 吳蜀貢新茶, 皆於冬中作法爲之, 上務恭儉, 不欲逆其物性, 詔所供新茶, 宜於立春後造. 甲午, 加劉從諫同平章事. 襄州裴度奏請停臨漢監牧, 從之. 此監元和十四年置, 馬三千二百匹, 廢百姓田四百餘頃, 停之爲便. 乙亥, 以太府卿崔珙爲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壬子, 詔:“朕承上天之睠佑, 荷列聖之丕圖, 宵旰憂勞, 不敢暇逸, 思致康乂, 八年於茲. 而水旱流行, 疫疾作沴, 兆庶艱食, 劄瘥相仍. 蓋德未動天, 誠未感物, 一類失所, 其過在予. 載懷罪己之心, 深軫納隍之歎. 如聞關輔、河東, 去年亢旱, 秋稼不登, 今春作之時, 農務又切, 若不賑救, 懼至流亡. 京兆府賑粟十萬石, 河南府、河中府、絳州各賜七萬石, 同、華、陝、虢、晉等州各賜十萬石, 並以常平義倉物充.”以新除嶺南節度使崔珙檢校工部尚書, 充武寧軍節度使;以右金吾衛將軍王茂元爲嶺南節度使. 丙辰, 以前武寧軍節度使高瑀爲刑部尚書. 嶺南五管及黔中等道選補使, 宜權停一二年. 二月己未朔. 己巳, 以吏部侍郎庾承宣爲太常卿. 癸酉, 以宗正卿李詵爲陝州防禦使, 代崔鹹;以鹹爲右散騎常侍. 己卯, 麟德殿對吐蕃、渤海、牂柯、昆明等使. 辛巳, 禦史台奏:均王傅王堪男禎, 國忌日於私第科決罰人. 詔曰:“准令, 國忌日禁飲酒、舉樂. 決罰人吏, 都無明文. 起今後從有此類, 不須舉奏. 王禎宜釋放.”丙戌, 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李德裕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三月戊子朔. 庚寅, 以前戶部侍郎楊嗣複爲尚書左丞. 壬辰, 以左散騎常侍張仲方爲太子賓客分司. 仲方爲郎中時, 常駁故相李吉甫諡, 德裕秉政, 仲方請告, 因授之. 己亥, 嶺南節度使李諒卒. 辛醜, 和王綺薨. 複於埇橋置宿州, 豁徐州符離縣蘄縣、泗州虹縣隸之, 以東都鹽鐵院官吳季真爲宿州刺史. 癸卯, 以京兆尹、駙馬都尉杜忭檢校禮部尚書, 充鳳翔隴右節度. 己酉, 安南奏:蠻寇寇當管金龍州, 當管生獠國、赤珠落國同出兵擊蠻, 敗之. 庚戌, 出給事中楊虞卿爲常州刺史, 中書舍人張元夫汝州刺史. 以太府卿韋長爲京兆尹. 丙辰, 以散騎常侍嚴休複爲河南尹. 丁巳, 以給事中蕭浣爲鄭州刺史. 夏四月戊午朔. 辛酉, 九姓回紇可汗卒. 癸亥, 前鳳翔節度使、檢校司空竇易直卒. 癸酉, 以同州刺史吳士智爲江西觀察使. 以吏部侍郎高釴爲同州刺史. 庚辰, 以工部侍郎李固言爲右丞, 中書舍人楊汝士爲工部侍郎. 壬子, 以河南尹白居易爲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甲申, 以江西觀察使裴誼爲歙池觀察使, 代沈傳師;以傳師爲吏部侍郎. 以右金吾衛將軍唐弘實使回紇, 冊九姓回紇愛登裏羅汨沒施合句錄毗伽彰信可汗. 五月丁亥朔. 丁酉, 以李聽爲鳳翔隴右節度使, 依前檢校司徒、兼太子太保. 癸卯, 興元李載義來朝. 癸醜, 以前邛州刺史劉旻爲安南都護. 六月丁巳朔. 乙巳, 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李載義爲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依前守太保、同平章事. 壬申, 以禦史中丞李漢爲禮部侍郎, 以工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鄭覃爲禦史大夫. 甲戌, 以刑部尚書高瑀爲太子少保分司. 乙亥, 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宗閔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丁醜, 以左金吾衛將軍李從易爲桂管觀察使. 己卯, 以右神策大將軍李用爲邠寧節度使. 河陽修防口堰, 役工四萬, 溉濟源、河內、溫縣、武德、武陟五縣田五千餘頃. 癸未, 涇原節度使張惟清卒. 乙酉, 以前河東節度使令狐楚檢校右仆射, 兼吏部尚書. 秋七月丙戌朔. 丁亥, 以右龍武統軍康志睦爲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節度使. 壬寅, 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仆射、諸道鹽鐵轉運使、上柱國、代郡公、食邑二千戶王涯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領使如故. 甲辰, 右丞李固言等奏狀, 論仆射省中上事, 不合受四品已下拜. 敕旨宜准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敕處分. 乙巳, 虢州刺史崔玄亮卒. 以左丞楊嗣複檢校禮部尚書, 充劍南東川節度使;以戶部侍郎庾敬休爲左丞. 己酉, 以旱, 命京城諸司疏決系囚. 壬子, 敕應任外官帶一品正京官者, 縱不知政事, 其俸料宜兼給. 癸醜, 以左仆射李程檢校司空, 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 甲寅, 以旱徙市. 左降官開州司馬宋申錫卒, 詔許歸葬. 閏七月乙卯朔, 詔曰:“朕嗣守丕圖, 覆嫗生類, 競業寅畏, 上承天休. 而陰陽失和, 膏澤愆候, 害我稼穡, 災於黔黎. 有過在予, 敢忘咎責. 從今避正殿, 減供膳, 停教坊樂, 廄馬量減芻粟, 百司廚饌亦宜權減. 陰陽鬱堙, 有傷和氣, 宜出宮女千人. 五坊鷹犬量須減放. 內外修造事非急務者, 並停.”時久無雨, 上心憂勞. 詔下數日, 雨澤霑洽, 人心大悅. 乙醜, 以前宣武軍節度楊元卿爲太子太保. 戊戌, 以給事中崔戎爲華州刺史. 癸未, 以太子賓客李紳檢校左散騎常侍兼越州刺史, 充浙東觀察使, 代陸亙;以亙爲宣歙觀察使. 八月甲申朔, 禦宣政殿, 冊皇太子永. 是日降詔:“應犯死從流, 流已下遞減一等. 諸王自今後相次出閣, 授緊望已上州刺史佐. 其十六宅諸縣主, 委吏部於選人中簡擇配匹, 具以名聞. 皇太子方從師傅傳授《六經》, 一二年後, 當令齒胄國庠, 以興墜典. 宜令國子選名儒, 置五經博士各一人. 其公卿士族子弟, 明年已後, 不先入國學習業, 不在應明經進士限. 其進士舉宜先試帖經, 並略問大義, 取經義精通者放及第. 卿大夫者, 下人之所視, 遠方之所仿, 若非恭儉克己, 廉直任人, 而望其服從, 固不可得. 況朕不寶珠玉, 不禦纖華, 逮於六宮, 皆務儉薄. 卿大夫得不葉朕此志, 率先兆人?比年所頒制度, 皆約國家令式, 去其甚者, 稍謂得中. 而士大夫苟自便身, 安於習俗, 因循未革, 以至於今. 百官士族, 起今年十月, 其衣服輿馬, 並宜准大和六年十月七日敕, 如有固違, 重加黜責. 文武常參官及諸州府長官子爲父後者, 賜勳兩轉.”癸巳, 太子太保楊元卿卒. 戊申, 以京兆尹韋長兼禦史大夫, 以刑部尚書高瑀爲忠武軍節度使. 九月甲寅朔. 丙寅, 侍禦史李款閣內奏彈前邠州行軍司馬鄭注, 曰:“注內通敕使, 外連朝官, 兩地往來, 蔔射財貨, 晝伏夜動, 幹竊化權. 人不敢言, 道路以目, 請付法司推劾情款.”旬日之中, 諫章數十上, 由是授注通王府司馬、兼侍禦史, 充神策軍判官, 中外駭歎. 甲寅, 以前忠武軍節度使王智興依前守太傅、兼侍中、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顯節度使, 代王起;以起爲兵部尚書. 冬十月癸未朔, 揚州江都等七縣水, 害稼. 壬辰, 上降誕日, 僧徒、道士講論於麟德殿. 翌日, 禦延英, 上謂宰臣曰:“降誕日設齋, 起自近代. 朕緣相承已久, 未可便革, 雖置齋會, 唯對王源中等暫入殿, 至僧道講論, 都不監聽.”宰相路隨等奏:“誕日齋會, 誠資景福, 本非中國教法. 臣伏見開元十七年張說、乾源曜以誕日爲千秋節, 內外宴樂, 以慶昌期, 頗爲得禮.”上深然之, 宰臣因請十月十日爲慶成節上誕日也. 從之. 辛酉, 潤、常、蘇、湖四州水, 害稼. 十一月癸醜朔. 乙亥, 涇源節度使康志睦卒. 己卯, 以左神策長武城使硃叔夜爲涇州刺史, 充涇原節度使. 壬午, 於銀州置監牧. 十二月癸未朔. 己亥, 刑部詳定大理丞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 令刪落詳定爲五十卷. 庚子, 幸望春宮, 聖體不康. 癸卯, 平盧軍節度、檢校司空王承元卒. 丁未, 以河南尹嚴休複檢校禮部尚書, 充平盧軍節度、淄青登萊棣觀察等使. 戊甲, 以給事中王質權知河南尹. 以河東節度副使李石爲給事中. 八年春正月癸醜朔. 丁巳, 聖體痊平, 禦太和殿見內臣. 甲子, 禦紫宸殿見群臣. 丙寅, 修太廟. 令太常卿庾承宣攝太尉, 遍告九室, 遷神主於便殿. 癸酉, 揚、楚、舒、廬、壽、滁、和七州去年水, 損田四萬餘頃. 二月壬午朔, 日有蝕之. 庚寅, 詔以聖躬痊複, 赦系囚, 放逋賦, 移流人. 己亥, 蔚州飛狐鎮置鑄錢院. 三月壬子朔. 甲寅, 上巳, 賜群臣宴於曲江亭. 庚午, 以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度充東都留守, 依前守司徒、兼侍中;以東都留守李逢吉檢校司徒、兼右仆射. 癸酉, 兗海節度使李文悅卒. 丙子, 以右丞李固言爲華州刺史, 代崔戎;以戎爲兗海觀察使. 四月壬午朔. 壬辰, 集賢學士裴濆撰《通選》三十卷, 以擬昭明太子《文選》, 濆所取偏僻, 不爲時論新稱. 甲午, 以縮州刺史吳李真爲邕管經略使, 乙已, 乾林學士, 兵部侍郎王源中辭內職乃以源中爲禮部尚書. 五月辛亥朔. 己巳, 修奉太廟畢, 以吏部尚書令狐楚攝太尉, 遍告神主, 複正殿. 飛龍神駒中廄火. 六月庚辰朔. 辛巳, 徙市. 壬午, 大理卿劉遵古卒. 壬辰, 陳許節度使高瑀卒. 甲午, 以旱, 詔諸司疏決系囚. 丙申, 以前鳳翔節度使、駙馬都尉杜忭起複檢校戶部尚書, 充忠武軍節度使. 戊戌, 襯臣王涯、路隨奏請依舊制讀時令. 庚子, 充海觀察使崔戎卒. 辛醜, 同州刺史高釴卒. 戊申, 以將作監、駙馬都尉崔杞爲充海沂密觀察使. 秋七月庚戌朔. 丙辰, 以工部侍郎楊汝士爲同州刺史. 戊午, 奉先、美原、櫟陽等雨, 損夏麥. 辛酉, 定陵台大雨, 震東廊郎下地裂一百三十尺, 詔宗正卿李仍叔啟告修塞. 癸亥, 郯王經薨. 己巳夜, 月犯昴. 壬申, 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段百倫檢校工部尚書, 充福建觀察使. 堂帖中外臣僚, 各舉善《周易》學者. 八月己卯朔, 右龍武統軍董重質卒. 庚寅, 太白犯熒惑. 辛卯, 詔故澧王大男漢可封東陽郡王, 第二男源可封安陸郡王, 第三男演可封臨安郡王;故深王大男潭可封河內郡王, 第二男淑可封吳興郡王;故絳王大男洙可封新安郡王, 第二男滂可封高平郡王;故洋王大男沛可封潁川郡王;淄王大男浣可封許昌郡王;沔王大男瀛可封封晉陵郡王;鄜王大男溥可封平陽郡王:仍並賜光祿大夫. 丙申, 罷諸色選舉, 歲旱故也. 己亥, 禦寫《周易》義五道示群臣, 有人明此義者, 三日內聞奏. 時李仲言以《易》道惑上, 及下其義, 人皆竊笑, 卒無進言者. 九月乙酉朔. 辛亥夜, 彗起太微, 近郎位, 西指, 長丈餘, 西北行, 凡九夜, 越郎位西北五尺滅. 癸醜, 月入南鬥. 乙亥, 宣州觀察使陸亙卒. 己未, 宰臣李德裕進《禦臣要略》及《柳氏舊聞》三卷. 隨州刺史杜師仁前刺吉州, 坐贓計絹三萬匹, 賜死於家. 故江西觀察使裴誼乖於廉察, 削所贈工部尚書. 庚申, 右軍中尉王守澄宣召鄭注, 對於浴堂門, 仍賜錦彩銀器. 是夜, 彗出東方, 長三尺, 輝耀甚偉. 辛酉, 以權知河南尹王質爲宣歙觀察使. 吏部尚書致仕張正甫卒. 癸亥, 以尚書吏部侍郎鄭浣爲河南尹. 甲子, 鄭注進《藥方》一卷. 庚午, 安王溶、潁王瀍皆檢校兵部尚書. 宰相路隨冊拜太子太師. 辛巳, 幽州節度使楊志誠、監軍李懷仵悉爲三軍所逐, 立其部將史元忠爲留後. 陝州、江西旱、無稼. 己醜, 秘書監崔威卒. 庚寅, 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上柱國、襄武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李宗閔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卯, 以中使田全操充皇太子見太師禮儀使.
壬辰, 召國子四門助教李仲言對於思政殿, 賜緋.
임진일, 국자사문조교國子四門助教 이중언李仲言을 불러서 사정전思政殿에서 대답하게 하였고, 비단을 주었다.
河南府、鄧州、同州、揚州並奏旱蟲傷損秋稼. 甲午, 以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檢校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興元尹, 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以助教李仲言爲國子周易博士, 充翰林侍講學士.
조교助教 이중언李仲言을 국자주역박사國子周易博士로 삼았고, 한림시강학사翰林侍講學士를 담당하게 하였다.
皇太子見太師路隨於明門.
丙申, 諫官上疏論李仲言不合獎任, 上令中使宣逾諫官曰 “朕留仲言禁中, 顧問經義, 敕命已行, 不可遽改.”
병신일, 간관諫官이 상소를 올려 논하기를 이중언李仲言에게 일을 맡기는 것을 장려하는 것은 적합하지 않다고 하였더니, 상上이 중사中使에게 명을 내려서 간관諫官에게 宣逾하며 말하기를 “짐은 중언仲言을 궁중에 머물게 하여 경서經書의 뜻을 묻고자 하는 것이고, 칙명이 이미 행하여졌으니 갑자기 바꿀 수 없다.”라고 하였다.
淮南、兩浙、黔中水爲災, 民戶流亡, 京師物價暴貴. 庚子, 詔鄭注對於太和殿. 以禦史大夫鄭覃爲戶部尚書. 壬寅, 翰林院宴李仲言, 賜《法曲》弟子二十人奏樂以寵之. 丙午, 以新除興元節度使李德裕爲兵部尚書. 十一月丁未朔. 庚戌, 以尚書左仆射致仕蕭府爲太子太傅. 辛亥, 以左金吾衛大將軍蕭洪爲河陽三城節度使. 襄州水, 損田. 壬子, 滁州奏清流等三縣四月雨至六月, 諸山發洪水, 漂溺戶萬三千八百. 癸醜, 以禮部尚書王源中檢校戶部尚書, 充山南西道節度使;以戶部侍郎李漢爲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使. 成德軍節度使王廷湊卒. 以前河陽節度使溫造爲禦史大夫. 己卯, 幽州節度使楊志誠被逐入朝, 下禦史台訊鞫. 志誠在幽州, 被服皆爲龍鳳, 乃流之嶺外, 至商州殺之. 乙亥, 以兵部尚書李德裕檢校右仆射, 充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 丙子, 李仲言奏請改名訓, 從之. 十二月丁醜朔. 己卯, 以昭義節度副使、檢校庫部員外郎、賜紫金魚袋鄭注爲太仆卿. 辛巳, 以棣州刺史韓威爲安南都護. 癸未, 以通王爲幽州盧龍節度使, 以權勾當幽州兵馬史元忠爲留後. 甲申, 許太子太傅蕭瑀致仕. 是夜, 月掩昴. 己醜, 以太子賓客分司張仲方爲左散騎常侍, 常州刺史楊虞卿爲工部侍郎. 己亥, 以尚書左仆射李逢吉守司徒致仕. 以宗正卿李仍叔爲湖南觀察使, 代李翱;以翱爲刑部侍郎, 代裴濆;以濆爲華州鎮國軍潼關防禦使. 昭成寺火. 九年春正月丁未朔. 乙卯, 以鎮州左司馬王元逵起複定遠將軍、守左金吾衛大將軍、檢校工部尚書, 充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等使. 以太常卿庾成宣檢校吏部尚書, 充天平軍節度使, 代殷侑;以侑爲刑部尚書. 癸亥, 巢縣公湊薨, 追封齊王. 壬申, 司徒致仕李逢吉卒. 癸酉, 以右散騎常侍舒元輿爲陝州防禦觀察使. 以前棣州刺史田早爲安南都護. 二月丙子朔. 甲申, 以司農卿王彥威兼禦史大夫, 充平盧軍節度使. 丁亥, 發神策軍一千五百人修淘曲江. 如諸司有力, 要於曲江置亭館者, 宜給與閑地. 辛醜, 冀王絿薨. 癸卯, 京師地震. 甲辰, 以幽州留後史元忠爲盧龍節度使. 乙巳, 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段文昌卒. 庚申, 以劍南東川節度使楊嗣複檢校戶部尚書, 兼成都尹、西川節度使. 乙醜, 以歲饑, 河北尤甚, 賜魏博六州粟五萬石, 陳許、鄆、曹濮三鎮各賜糙米二萬石. 庚午, 左丞庾敬休卒, 廢朝一日. 詔曰:“官至丞、郎, 朕所親委, 不幸雲亡者, 宜爲之廢朝. 自今丞、郎宜准諸司三品官例, 罷朝一日.” 夏四月丙子朔. 丙戌, 以桂管觀察使李從易爲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以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等使李德裕爲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辛卯, 以京兆尹賈饣束爲浙西觀察使;以工部侍郎楊虞卿爲京兆尹, 仍賜金紫. 以給事中韓佽爲桂管觀察使. 丙申, 以太子太師、門下侍郎、平章事路隨爲鎮海軍節度、浙西觀察等使. 戊戌, 詔以新浙西觀察使賈餗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庚子, 詔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李德裕貶袁州長史. 辛醜, 大風, 含元殿四鴟吻並皆落. 壞金吾仗舍. 廢樓觀城四十餘所. 壬寅, 吏部侍郎沈傳師卒. 五月乙巳朔. 丁未, 以浙東觀察使李紳爲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乙卯, 以給事中高銖爲浙東觀察使. 戊午, 以禦史大夫溫造爲禮部尚書, 以吏部侍郎李固言爲禦史大夫. 辛酉, 太和公主進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兒二人. 戊辰, 以金吾大將軍李玼爲黔中觀察使, 以尚書右丞王璠爲戶部尚書、判度支. 己巳, 以戶部尚書鄭覃爲秘書監. 辛未, 宰相王涯冊拜司空. 癸酉, 以河中節度使王智興爲宣武軍節度使, 依前守太傅、兼侍中. 六月乙亥朔, 西市火. 以前宣武軍節度使李程爲河中節度使. 庚寅夜, 月掩歲. 癸巳, 以吏部尚書令狐楚爲太常卿. 丁酉, 禮部尚書溫造卒. 京兆尹楊虞卿家人出妖言, 下禦史台. 虞卿弟司封郎中漢公並男知進等八人撾登聞鼓稱冤, 敕虞卿歸私第. 己亥, 以右神策大將軍劉沔爲涇原節度使. 壬辰, 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襄武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李宗閔貶明州刺史, 時楊虞卿坐妖言人歸第, 人皆以爲冤誣, 宗閔於上前極言論列, 上怒, 面數宗閔之罪, 叱出之, 故坐貶. 秋七月甲申朔, 貶京兆尹楊虞卿爲虔州司馬同正. 丙午, 以給事中李石權知京兆尹. 戊申, 填龍首池爲鞠場, 曲江修紫雲樓. 辛亥, 詔以禦史大夫李固言爲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壬子, 再貶李宗閔爲處州長史. 癸醜, 以右司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舒元輿爲禦史中丞. 貶吏部侍郎李漢爲汾州刺史, 刑部侍郎蕭浣爲遂州刺史. 丁巳, 詔不得度人爲僧尼. 戊午, 貶工部侍郎、充皇太子侍讀崔侑爲洋州刺史, 貶吏部郎中張諷夔州刺史, 考功郎中、皇太子侍讀蘇滌忠州刺史, 戶部郎中楊敬之連州刺史. 辛酉, 以鄂嶽觀察使崔郾充浙西觀察使, 以國子祭酒高重爲鄂嶽觀察使. 壬戌, 鎮海軍節度使路隨卒. 癸亥, 貶侍禦史李甘爲封州司馬, 殿中侍禦史蘇特爲潘州司戶. 甲子, 以《周易》博士李訓爲兵部郎中、知制誥, 依前充翰林侍講學士. 丁卯, 天平軍節度使庾承宣卒. 以大理卿羅讓爲散騎常侍, 以汝州刺史郭行餘爲大理卿. 戊辰, 以刑部尚書殷侑爲天平軍節度使, 以吉州刺史裴泰爲邕管經略使. 八月甲戌朔, 以戶部侍郎李翱檢校禮部尚書, 充山南東道節度使, 代王起;以起爲兵部尚書, 判戶部事. 丙子, 又貶處州長史李宗閔爲潮州司戶. 丁醜, 以太仆卿鄭注爲工部尚書, 充翰林侍講學士. 上幸左軍龍首殿, 因幸梨園, 含元殿大合樂. 戊寅, 以秘書監鄭覃爲刑部尚書. 貶翰林學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李玨爲江州刺史, 以鄜坊節度使史孝章爲義成軍節度使. 甲申, 以左神策軍大將軍趙儋爲鄜坊節度使. 甲午, 貶中書舍人權璩爲鄭州刺史. 丙申, 內官楊承和於驩州安置, 韋元素象州安置, 王踐言思州安置, 仰錮身遞送. 言李宗閔爲吏部侍郎時, 托駙馬沈於宮人宋若憲處求宰相, 承和、踐言、元素居中導達故也. 宗閔黨楊虞卿、李漢、蕭浣皆再貶. 壬寅, 貶中書舍人高元裕爲閬州刺史. 元裕爲鄭注除官制, 說注醫藥之功, 注銜之故也. 以蘇州刺史盧周仁爲湖南觀察使. 九月癸卯朔, 奸臣李訓、鄭注用事, 不附己者, 即時貶黜, 朝廷悚震, 人不自安. 是日, 下詔曰:“朕承天之序, 燭理未明, 勞虛襟以求賢, 勵寬德以容眾. 頃者台輔乖弼諧之道, 而具僚扇朋此之風, 翕然相從, 實斁彝憲. 致使薰蕕共器, 賢不肖並馳, 退跡者鹹後時之夫, 登門者有迎吠之客. 繆盭之氣, 堙鬱未平, 而望陰陽順時, 疵癘不作, 朝廷清肅, 班列和安, 自古及今, 未嘗有也. 今既再申朝典, 一變澆風, 掃清朋附之徒, 匡飭貞廉之俗, 凡百卿士, 惟新令猷. 如聞周行之中, 尚蓄疑懼, 或有妄相指目, 令不自安, 今茲曠然, 明喻朕意. 應與宗閔、德裕或新或故及門生舊吏等, 除今日已前放黜之外, 一切不問.”辛亥,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白居易爲同州刺史, 代楊汝士;以汝士爲駕部侍郎. 乙亥, 以涇原節度使劉沔爲振武麟勝節度使. 丙辰, 以權知禦史中丞舒元輿爲禦史中丞, 兼判刑部侍郎. 庚申, 以鳳翔節度使李聽爲忠武軍節度使. 癸亥, 令內養齊抱真將杖於青泥驛決殺前襄州監軍陳弘志, 以有殺逆之罪也. 丁卯, 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爲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以翰林侍講學士、工部尚書鄭注檢校右仆射, 充鳳翔隴右節度使. 戊辰, 以右軍中尉王守澄爲左右神策觀軍容使, 兼十二衛統軍. 己巳, 詔以朝議郎、守禦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賜紫金魚袋舒元輿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朝議郎、守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士、賜緋魚袋李訓可守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仍賜金紫. 壬申, 以刑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李孝本權知禦史中丞. 冬十月癸酉. 乙亥, 杜忭複爲陳許節度使, 李聽爲太子太保分司. 內出曲江新造紫雲樓彩霞亭額, 左軍中尉仇士良以百戲於銀台門迎之. 時鄭注言秦中有災, 宜興土功厭之, 乃浚昆明、曲江二池. 上好爲詩, 每誦杜甫《曲江行》雲:“江頭宮殿鎖千門, 細柳新蒲爲誰綠?”乃知天寶已前, 曲江四岸皆有行宮台殿、百司廨署, 思複升平故事, 故爲樓殿以壯之. 王涯獻榷茶之利, 乃以涯爲榷茶使. 茶之有榷稅, 自涯始也. 京兆、河南兩畿旱. 以吏部尚書令狐楚爲左仆射, 以刑部尚書鄭覃爲右仆射. 辛巳, 遣中使李好古齎CG賜王守澄, 是日, 守澄卒. 壬午, 賜群臣宴於曲江亭. 癸未, 以前廣州節度使王茂元爲涇原節度使. 丁亥, 禮部郎中錢可複、兵部員外郎李敬彝、駕部員外郎盧簡能、主客員外郎蕭傑、左拾遺盧茂弘等皆授鳳翔使府判官, 從鄭注奏請也. 乙未, 以新受同州刺史白居易爲太子少傅分司, 以汝州刺史劉禹錫爲同州刺史. 己亥, 以前河陽節度使蕭洪爲鄜坊節度使. 淄青觀察使王彥威請停管內縣丞一十九員, 從之. 庚子, 東都留守、特進、守司徒、侍中裴度進位中書令, 餘如故. 以前山南西道節度使王源中爲刑部尚書. 十一月壬寅朔. 乙巳, 令內養馮叔良殺前徐州監軍王守涓於中牟縣. 以左神策軍胡沐爲容管經略使, 以大理卿郭行餘爲邠寧節度使. 丁未, 鄜坊節度使趙儋卒. 乙酉, 左金吾衛大將軍崔鄯卒. 癸醜, 以左仆射令狐楚判太常卿事, 右仆射鄭覃判國子祭酒事. 丁巳, 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璠爲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戊午, 以京兆尹李右爲戶部侍郎、判度支, 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 己未, 以太府卿韓約爲左金吾衛大將軍. 壬戌, 中尉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 新除太原節度王璠, 郭行餘、鄭注、羅立言、李孝本, 韓約等十餘家, 皆族誅. 時李訓、鄭注謀誅內官, 詐言金吾仗舍石榴樹有甘露, 請上觀之. 內官先至金吾仗, 見幕下伏甲, 遽扶帝輦入內, 故訓等敗, 流血塗地. 京師大駭, 旬日稍安. 癸亥, 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鄭覃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乙醜, 詔以朝議郎、守尚書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可朝議大夫、本官同平章事. 丁卯, 以左神刺大將軍陳君奕爲鳳翔節度使. 戊辰, 以給事中李翊爲禦史中丞, 左右軍尉仇士良、魚志弘並兼上將軍. 十二月壬申朔, 諸道鹽鐵轉運榷茶使令狐楚奏榷茶不便於民, 請停, 從之. 癸醜. 太子太保張茂宗卒. 甲子, 敕左右省起居齎筆硯及紙於螭頭下記言記事. 丙子, 以刑部尚書王源中爲天平軍節度使. 丁醜, 敕諸道府不得私置曆日板. 己卯, 鳳翔監軍奏鄭注判官錢可複等四人並處斬訖. 庚辰, 上禦紫宸, 謂宰相曰:“坊市之間, 人漸安未?”李石奏曰:“人情雖安, 然刑殺過多, 致此陰沴. 又聞鄭注在鳳翔招致兵募不少, 今皆被刑戮, 臣恐乘此生事, 切宜原赦以安之.”上曰:“然”鄭覃又陳理道. 上曰:“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 觀今日之事, 往往憤氣填膺耳.”癸未, 儀仗使田全操巡邊回, 馳馬入金光門, 街市訛言相驚, 縱橫散走. 賴金吾大將軍陳君賞以其徒立望仙門下, 至晚方定. 丁亥, 以權知京兆尹張仲方爲華州防禦使, 以司農卿薛元賞權知京兆. 左仆射令狐楚奏:“方鎮節度使等, 具弩帓, 帶器仗, 就尚書省兵部參辭, 伏乞停罷. 如須參謝, 令具公服.”從之. 時楚引訓、注奸謀, 用王璠、郭行餘兵仗, 遂雲不宜以兵仗入省參辭, 殊乖事體也. 物方尤之. 先是, 宰相武元衡被害, 憲宗出內庫弓箭、陌刀賜左右街使, 俟宰相入朝, 以爲翼從, 及建福門退. 至是亦停之. 辛卯, 置諫院印. 開成元年正月辛醜朔, 帝常服禦宣政殿受賀, 遂宣詔大赦天下, 改元開成. 乙巳, 禦紫宸殿, 宰臣李石奏曰:“陛下改元禦殿, 人情大悅, 全放京兆一年租賦, 又停四節進奉, 恩澤所該, 實當要切.”帝曰:“朕務行其實, 不欲崇長空文.”石曰:“赦書須內留一本, 陛下時看之. 又十道黜陟使發日, 更付與公事根本, 令向外與長吏詳擇施行, 方盡利害之要.”丁未, 以秘書監韋縝爲工部尚書. 敕:“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崔潭峻頃遭誣陷, 每用追傷, 宜複官爵, 聽其歸葬.”以銀州刺史劉源爲夏、綏、銀、宥節度使. 丙辰望, 日有蝕之. 二月辛未朔, 以左散騎常侍羅讓爲江西觀察使. 乙亥夜四更, 京師地震, 屋瓦皆墜. 丙申, 左武衛大將軍硃叔夜賜死於藍田關. 天德奏生退渾部落三千帳來投豐州. 三月庚子朔. 壬寅以袁州長史李德裕爲滁州刺史. 庚申, 幸龍首池, 觀內人賽雨, 因賦《暮春喜雨詩》. 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三上疏, 問王涯罪名, 內官仇士良聞之惕懼. 是日, 從諫遣焦楚長入奏, 於客狀誹謗, 請面對. 上召楚長慰諭遣之. 夏四月庚午朔, 以河南尹鄭浣爲左丞,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李紳爲河南尹. 癸酉, 以亳州刺史裴弘泰爲義成軍節度使, 以諫議大夫李讓夷兼權知起居舍人事. 乙卯, 以潮州司戶李宗閔爲衡州司馬, 以江州刺史李玨爲太子賓客分司. 癸未, 吏部侍郎李虞仲卒. 辛卯, 淄王協薨. 甲午, 詔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李固言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左仆射、諸道鹽鐵轉運使令狐楚檢校左仆射, 爲山南西道節度使. 丙申, 李固言判戶部事;李石判度支, 兼諸道鹽鐵轉運使. 五月乙亥朔. 癸卯, 以翰林學士歸融爲禦史中丞. 丁未, 以給事中郭承嘏爲華州防禦使. 給事中盧載以承嘏公正守道, 屢有封駁, 不宜置之外郡, 乃封還詔書. 詡日, 複以承嘏爲給事中, 乃以給事中盧鈞代嘏守華州. 乙卯, 禦紫宸, 上謂宰臣曰:“爲政之道, 自古所難.”李石對曰:“朝廷法令行, 則易.”丁巳, 以尚書右丞鄭肅爲陝虢都防禦觀察使. 前罷觀察, 複置之. 以中書舍人唐扶爲福建觀察使. 庚申, 判國子祭酒宰臣鄭覃奏:“太學新置五經博士各一人, 請依王府官例, 賜以祿粟.”從之. 丙寅, 昭義奏開夷儀山路, 通太原、晉州, 從之. 閏五月己巳朔. 甲申, 以河中節度使李程爲左仆射、判太常卿事. 乙酉, 以太子太保分司李聽爲河中節度使. 丙戌, 烏集唐安寺, 逾月方散. 己醜, 以神策大將軍魏仲卿爲朔方靈鹽節度. 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羨餘錢二萬貫、雜物八萬段;不受, 還之, 使貸貧下戶征稅. 六月戊戌朔. 癸亥, 以河南尹李紳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 充宣武軍節度使. 秋七月戊辰朔, 禦史台奏:“秘書省管新舊書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 長慶二年已前並無文案. 大和五年已後, 並不納新書. 今請創立簿籍, 據闕添寫卷數, 逐月申台.”從之. 辛未, 以左金吾衛將軍傅毅爲鄜坊節度使. 癸酉, 宣武軍節度使王智興卒. 辛卯, 刑部尚書殷侑檢校右仆射, 充山南東道節度使. 壬午, 以滁州刺史李德裕爲太子賓客. 甲午, 以金吾衛大將軍陳君賞爲平盧軍節度使, 代王彥威;以彥威爲戶部侍郎、判度支. 丙申, 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羨餘錢一十萬貫, 禦史中丞歸融彈其違制進奉, 詔以周仁所進錢於河陰院收貯. 八月戊戌朔. 甲辰, 詐稱國舅人前鄜坊節度使蕭洪宜長流驩州. 戊申, 以皇太後親弟蕭本爲右贊善大夫. 九月丁卯朔. 庚辰, 詔複故左降開州司馬宋申錫正議大夫、尚書右丞、同平章事, 仍以其子慎徽爲城固尉. 以饒州刺史馬植爲安南都護. 辛巳, 以壽州刺史高承恭爲邕管經略使. 辛卯, 敕秘書省, 集賢院應欠書四萬五千二百六十一卷, 配諸道繕寫. 冬十月丁酉朔. 己酉, 揚州江都七縣水旱, 損田. 十一月丙寅朔. 庚辰, 浙西觀察使崔郾卒.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李德裕檢校戶部尚書, 充浙西觀察使. 壬午, 以兵部尚書、皇太子侍讀王起兼判太常卿. 甲申, 以左仆射李程兼吏部尚書. 忠武帥杜忭、天平帥王源中奏:當道常平義倉斛鬥, 除元額外, 請別置十萬石. 十二月丙申朔, 以京兆尹、兼禦史大夫薛元賞爲武寧節度、徐泗宿濠觀察等使, 以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歸融爲京兆尹, 以給事中狄兼謨爲禦史中丞. 己酉, 嶺南節度使李從易卒. 庚戌, 以華州刺史盧鈞爲廣州刺史, 充嶺南節度使;以中書舍人崔龜從爲華州防禦使. 辛亥, 劍南東川節度使馮宿卒. 壬子, 太仆卿段伯倫卒, 癸醜, 以兵部侍郎湯汝士檢校禮部尚書, 充劍南東川節度使. 己未, 漵王縱薨. 二年春正月乙醜朔. 丙寅, 宣州觀察使王質卒. 乙亥, 以吏部侍郎崔鄲爲宣歙觀察使, 以右丞鄭浣爲刑部尚書、判左丞事. 庚寅, 戶部侍郎、判度支王彥威進所撰《供軍圖》, 略序曰“至德、乾元之後, 迄於貞元、元和之際, 天下有觀察者十, 節度二十有九, 防禦者四, 經略者三. 掎角之師, 犬牙相制, 大都通邑, 無不有兵, 約計中外兵額至八十八萬. 長慶戶口凡三百三十五萬, 而兵額又約九十九萬, 通計三戶資奉一兵. 今計天下租賦, 一歲所入, 總不過三千五百餘萬, 而上供之數三之一焉. 三分之中, 二給衣賜, 自留州留使兵士衣食之外, 其餘四十萬眾, 仰給度支焉.”二月乙未朔. 丙申, 刑部侍郎郭承嘏卒. 丙午夜, 彗出東方, 長七尺, 在危初, 西指. 戊申, 王彥威進所撰《唐典》七十卷, 起武德, 終永貞. 庚戌, 均王緯薨. 辛酉夜, 彗長丈餘, 直西行, 稍南指, 在虛九度半. 壬戌夜, 彗長二丈餘, 廣三尺, 在女九度, 自是漸長闊. 三月甲子朔, 內出音聲女妓四十八人, 令歸家. 乙醜夜, 彗星長五丈, 歧分兩尾, 其一指氐, 其一掩房. 丙寅, 罷曲江宴. 是夜, 彗長六丈, 尾無歧, 在亢七度. 敕尚食使, 自今每一日禦食料分爲十日, 停內修造. 戊辰夜, 彗長八丈有餘, 西北行, 東指, 在張十四度. 辛未, 宣徽院《法曲》樂官放歸. 壬申, 詔曰: 朕嗣丕構, 對越上玄, 虔恭寅畏, 於今一紀. 何嘗不宵衣念道, 昃食思愆, 師周文之小心, 慕《易·乾》之夕惕, 懼德不類, 貽列聖羞. 將欲致和平, 時無殃咎, 然誠未格物, 謫見於天, 仰愧三靈, 俯慚庶彙, 思獲攸濟, 浩無津涯. 昔宋景發言, 星因退舍;魯僖納諫, 饑不害人. 取鑒往賢, 深惟自勵. 載軫在予之責, 宜降恤辜之恩, 式表殷憂, 冀答昭誡. 天下死罪降從流, 流已下並放, 唯故殺人、官典犯贓、主掌錢穀賊盜, 不在此限. 諸州遭水旱處, 並蠲租稅. 中外修造並停. 五坊鷹隼悉解放. 朕今素服避殿, 徹樂減膳. 近者內外臣僚, 繼貢章表, 欲加徽號. 夫道大爲帝, 朕膺此稱, 祗愧已多, 矧鍾星變之時, 敢議名揚之美?非懲既往, 且儆將來, 中外臣僚, 更不得上表奏請. 表已在路, 並宜速還. 在朝群臣, 方嶽長吏, 宜各上封事, 極言得失, 弼違納誨, 副我虛懷. 甲戌, 以左仆射李程爲山南東道節度使. 壬午, 以楚州刺史嚴譽爲桂管觀察使. 甲申, 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殷侑爲太子賓客分司. 貞興門外鵲巢於古塚. 丁亥, 邠寧節度使李用卒. 戊子, 以河南尹李玨爲戶部侍郎. 乙醜, 以金吾大將軍李直臣爲邠寧節度使. 壬辰, 桂管觀察使韓佽卒. 以兵部侍郎裴濆爲河南尹. 夏四月甲午朔. 戊戌, 詔將仕郎、守尚書工部侍郎、知制誥, 充翰林學士, 兼皇太子侍讀、上騎都尉、賜紫金魚袋陳夷行可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丙子, 以中書舍人敬昕爲江西觀察使戊申, 前江西觀察使羅讓卒. 辛酉, 詔置終南山神祠. 蓬州複置蓬池、朗池二縣. 五月癸亥朔. 乙醜, 以東都留守裴度爲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依前守司徒、中書令. 丙寅, 戶部侍郎李玨判本司事. 以浙西觀察使李德裕檢校戶部尚書, 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充淮南節度使. 辛未, 詔以前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爲檢校司空、東都留守, 以蘇州刺史盧商爲浙西觀察使. 壬申, 上幸十六宅, 與諸王宴樂. 決十六宅宮市內官範文喜等三人, 以供諸王食物不精故也. 六月癸巳朔. 丁酉, 以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爲駙馬都尉, 尚壽安公主. 己亥, 以鴻臚卿李逵爲天德軍都防禦使. 庚子, 吏部奏長定選格, 請加置南曹郎中一人, 別置印一面, 以“新置南曹之印”爲文, 從之. 丙午, 河陽軍亂, 逐節度使李泳. 戊申, 以左金吾衛將軍李執方爲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 庚戌, 以右金吾衛大將軍崔珙爲京兆尹. 魏、博、澤、潞、淄、青、滄德、、兗、海、河南府等州並奏蝗害稼. 鄆州奏蝗得雨自死. 丁亥, 以禦史中丞狄兼謨爲刑部侍郎, 以前京兆尹歸融爲秘書監, 以給事中李翊爲湖南觀察使. 秋七月壬戌朔. 乙亥, 以久旱徙市, 閉坊門. 甲申, 以太府卿張賈爲兗海觀察使. 詔除河北三鎮外, 諸州府不得以試銜奏官. 鄆州奏:“當州先廢天平、平陰兩縣, 請複置平陰縣, 以制盜賊.”從之. 乙酉, 以蝗旱, 詔諸司疏決系囚. 己醜, 遣使下諸道巡覆蝗蟲. 是日, 京畿雨, 群臣表賀. 外州李紳奏蝗蟲入境, 不食田苗, 詔書褒美, 仍刻石於相國寺. 八月壬辰朔. 丁酉, 彗出虛、危之間. 振武奏突厥入寇營田. 庚戌, 詔昭儀王氏冊爲德妃, 昭容楊氏冊爲賢妃. 又詔:“敬宗皇帝第二子休複、第三子執中、第四子言揚、第六子成美等, 宜開列土之封, 用申睦族之典. 休複可封梁王, 執中可封襄王, 言揚可封紀王, 成美可封陳王. 皇第二男宗儉可封蔣王.”乙醜, 房州刺史盧行簡坐贓杖殺. 己巳, 以前湖南觀察使盧行術爲陝虢觀察使. 甲申, 詔曰:“慶成節朕之生辰, 天下錫宴, 庶同歡泰. 不欲屠宰, 用表好生, 非是信尚空門, 將希無妄之福. 恐中外臣庶不諭朕懷, 廣置齋筵, 大集僧眾, 非獨凋耗物力, 兼恐致惑生靈. 自今宴會蔬食, 任陳脯醢, 永爲常例.”又敕:“慶成節宜令京兆尹准上已, 重陽例, 於曲江會斌百僚. 延英奉觴宜權停.”戊子, 以尚書戶部侍郎、判度支王彥威爲衛尉卿, 分司東都. 冬十月辛卯朔, 詔改天後所撰《三教珠英》爲《海內珠英》. 戊戌, 詔嘉王運、循王遹、通王諶並可光祿大夫、檢校司空, 賜勳上柱國, 仍依百官例給料錢. 安王溶、潁王瀍並給料錢. 庚子, 慶成節, 賜群臣宴於曲江, 上幸十六宅, 與諸王宴樂. 癸卯, 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 時上好文, 鄭覃以經義啟導, 稍折文章之士, 遂奏置五經博士, 依後漢蔡伯喈刊碑列於太學, 創立《石壁九經》, 諸儒校正訛謬. 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複校字體, 又乖師法, 故石經立後數十年, 名儒皆不窺之, 以爲蕪累甚矣. 戊申, 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爲劍南西川節度使, 依前同門下侍郎、平章事. 甲寅, 敕鹽鐵、戶部、度支三使下監院官, 皆郎官、禦史爲之. 使雖更改, 院官不得移替, 如顯有曠敗, 即具事以聞. 己未, 以前西川節度使楊嗣複爲戶部尚書, 充諸道鹽鐵轉運使. 十一月辛酉朔. 壬戌,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殷侑爲忠武軍節度使. 癸亥, 狂病人劉德廣突入含元殿, 付京兆府杖殺. 乙醜, 京師地震. 丁醜, 興元節度使令狐楚卒. 丁亥, 以刑部尚書鄭浣爲山南西道節度使. 己醜, 契丹朝貢. 十二月庚寅朔. 丙申, 內閣對左右史裴素等. 上自開成初複故事, 每入閣, 左右史執筆立於螭頭之下, 君臣論奏, 得以備書, 故開成政事最詳於近代. 壬寅, 以前忠武軍節度使杜悰爲工部尚書、判度支. 時忭既除官, 久未謝恩, 戶部侍郎李玨奏杜爲岐陽公主服假內. 玨因言:“比來駙馬爲公主行服三年, 所以士族之家不願爲國戚者以此.”帝大駭其奏, 即日詔曰:“制服輕重, 必資典禮, 如聞往者駙馬爲公主行服三年, 緣情之義, 殊非故實, 違經之制, 今乃聞知. 宜行期周, 永爲定制.” 三年春正月庚申朔. 甲子, 宰臣李石遇盜於親仁裏, 中劍, 斷其馬尾, 又中流矢, 不甚傷. 是時, 京城大恐, 捕盜不獲, 既而知仇士良新爲. 乙醜, 常參官入朝者九人而已, 餘皆潛竄, 累日方安. 丁卯, 詔故齊王湊贈懷懿太子. 戊申, 以諸道鹽鐵轉運使、正議大夫、守戶部尚書、上柱國、宏農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楊嗣複可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朝議郎、戶中侍郎、判戶部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李玨可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依前判戶部事. 丙子, 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石爲荊南節度使, 依前中書侍郎、平章事. 丁醜, 以前荊南節度使韋長爲河南尹. 癸未, 詔去秋蝗蟲害稼處放逋賦, 仍以本處常平倉賑貸. 是日大雪. 二月己醜朔. 乙未, 上謂宰臣曰:“李宗閔在外數年, 可別與一官.”鄭覃、陳夷行曰:“宗閔養成鄭注, 幾覆朝廷, 其奸邪甚於李林甫.”楊嗣複、李玨奏曰:“大和未, 宗閔、德裕同時得罪, 二年之間, 德裕再量移爲淮南節度使, 而宗閔尚在貶所. 凡事貴得中, 不可但徇私情.”上曰:“與一郡可也.”丁酉, 以衡州司馬李宗閔爲杭州刺史. 庚子, 吏部奏:“去年所修長定選格, 或乖往例, 頗不便人, 不可久行, 請卻用舊格.”從之. 乙巳, 詔仆射、尚書、侍郎、左右丞、大卿監每遇坐日, 宜令兩人循次進對. 丁未, 以同州刺史孫簡爲陝虢觀察使, 代盧行術;以術爲福王傅, 分司東都. 乙酉, 禮部尚書許康佐卒. 辛亥, 左丞盧載爲同州防禦使. 三月己未朔. 庚午, 封故陳王第十九男儼爲宣城郡王, 故襄王第三男寀爲樂平郡王. 夏四月戊子朔. 己醜, 禮部尚書致仕徐晦卒. 辛卯, 戶部侍郎崔龜從判本司事. 詔曰:“戶部侍郎兩員, 今後先授上者, 宜令判本司錢穀;如帶平章事, 判鹽鐵度支, 兼中丞學士不在此限.”壬辰, 以給事中裴袞爲華州防禦使. 乙酉, 改《法曲》爲《仙韶曲》, 仍以伶官親處爲仙韶院. 兵部侍郎裴濆卒. 癸醜,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府長史林贊等進所修《皇唐玉牒》一百五十卷. 五月丁巳朔, 敕禮部:貢院進士、舉人, 歲限放三十人及第. 辛酉, 詔:前江西觀察使吳士規坐贓, 長流端州. 庚午, 月犯天心大星. 癸未, 以吏部侍郎高鍇爲鄂嶽觀察使, 代高重;以重爲兵部侍郎. 六月丁未朔. 辛酉, 出宮人四百八十, 送兩街寺觀安置. 廢晉州平陽院礬官, 並歸州縣. 癸醜, 上禦紫宸, 對宰臣曰:“幣輕錢重如何?”楊嗣複曰:“此事已久, 不可遽變其法, 法變則擾人. 但禁銅器, 斯得其要.”秋七月丙辰朔. 壬戌, 陳許節度使殷侑卒. 甲子, 以衛尉卿王彥威檢校禮部尚書, 充忠武軍節度使;以右金吾衛大將軍史孝章爲邠寧節度使. 戊辰, 西川節度使李固言再上表, 讓門下侍郎及檢校右仆射. 八月丙戌朔. 甲午, 山南東道諸州大水, 田稼漂盡. 丁酉, 詔:“大河而南, 幅員千裏, 楚澤之北, 連亙數州. 以水潦暴至, 堤防潰溢, 既壞廬舍, 複損田苗. 言念黎元, 羅此災沴, 或生業蕩盡, 農功索然, 困餧雕殘, 豈能自濟. 宜令給事中盧弘宣往陳許、鄭滑、曹濮等道宣慰, 刑部郎中崔瑨往山南東道、鄂嶽、蘄黃道宣慰.”己亥, 嘉王運薨. 魏博六州蝗食秋苗並盡. 九月丙辰朔. 辛酉, 荊南李石讓中書侍郎, 乃改授檢校兵部尚書. 壬戌, 上以皇太子慢遊敗度, 欲廢之, 中丞狄兼謨垂涕切諫. 是夜, 移太子於少陽院, 殺太子宮人左右數十人. 戊辰, 詔梁王等五人, 先於北內, 可卻歸十六宅. 辛未, 易定節度使張璠卒. 壬申, 以易州刺史李仲遷爲定州刺史, 充義武軍節度使. 戊寅, 以東都留守牛僧孺爲左仆射. 辛巳, 詔皇太子侍讀竇宗直隔日入少陽院. 冬十月乙酉朔, 以尚書左丞崔琯檢校戶部尚書, 充東都留守. 易定軍亂, 不納新使李仲遷, 立張璠子元益爲留後. 己醜, 以少府監張沼爲黔中觀察使. 壬辰, 以右金吾衛將軍高霞寓爲夏、綏、銀、宥節度使. 癸巳, 以中書舍人李景讓爲華州防禦使. 甲午, 慶成節, 命中人以酒酺、《仙韶樂》賜群臣宴於曲江亭. 丁酉, 夏州節度使劉源卒. 庚子, 皇太子薨於少陽院, 諡曰莊恪. 乙巳, 以左金吾將軍郭旼爲邠、寧、慶節度使. 是夜, 彗起於軫, 其長三丈, 東西指. 乙酉, 前邠寧節度使史孝章卒. 十一月乙卯朔, 是夜, 慧孛東西竟天. 壬戌, 詔曰:“上天蓋高, 感應必由乎人事;寰宇雖廣, 理亂盡系於君心. 從古已來, 必然之義. 朕嗣膺寶位, 十有三年, 常克己以恭虔, 每推誠於眾庶. 將以導迎休應, 漸致輯熙, 期克荷於宗祧, 思保寧於華夏. 而德有所未至, 信有所未孚. 災氣上騰, 天文謫見, 再周期月, 重擾星躔. 當求衣之時, 睹垂象之變, 兢懼惕厲, 若蹈泉穀. 是用舉成湯之六事, 念宋景之一言, 詳求譴告之端, 采聽銷禳之術. 必有精理, 蘊於眾情, 冀屈法以安人, 爰恤刑而原下. 應京城諸道見系囚, 自十二月八日已前, 死罪降流, 已下遞減一等, 十惡大逆、殺人劫盜、官典犯贓不在此限. 今年遭水蝗蟲處, 並宜存撫賑給.”以滄州節度使李彥佐爲鄆、曹、濮節度使, 以德州刺史、滄景節度副使劉約爲義昌軍節度使. 癸亥, 以宋州刺史唐弘實爲邕管經略使. 乙醜, 天平軍節度使王源中卒. 庚午, 以翰林學士丁居晦爲禦史中丞. 壬申, 以蔡州刺史韓威爲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北平軍等使. 十二月乙酉朔. 辛醜, 詔以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兼中書令、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晉國公、食邑三千戶裴度可守司徒、中書令. 以兵部侍郎狄兼謨爲河東節度使. 丙午, 守太子太師、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國子祭酒、同平章事鄭覃罷太子太師, 仍三五日入中書. 日本國貢珍珠絹.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 丁巳, 熒惑太白辰聚於南鬥. 丁卯夜, 於威泰殿觀燈作樂, 三宮太後諸公主等畢會. 上性節儉, 延安公主衣裾寬大, 即時斥歸, 駙馬竇浣待罪. 詔曰:“公主入參, 衣服逾制, 從夫之義, 過有所歸. 浣宜奪兩月俸錢.”閏月甲申朔, 以吏部侍郎鄭肅檢校禮部尚書、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度使, 以蘇州刺史李道樞爲浙東觀察使, 以諫議大夫高元裕爲禦史中丞. 丙申, 以前河中節度使李聽爲太子太保. 己亥, 裴度自太原至, 上令中人就第問疾. 辛醜, 以司農卿李爲福建觀察使, 諫官論其不可, 乃罷之. 丙午, 以大理卿盧貞爲福建觀察使. 丁未, 興元節度使鄭浣卒. 戊申, 闍婆國朝貢. 二月癸酉朔. 辛酉, 以吏部侍郎歸融檢校禮部尚書, 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丙寅, 寒食節, 上禦通化門以觀遊人. 戊辰, 幸勤政樓觀角抵、蹴鞠. 三月癸未朔. 乙酉, 賜群臣上巳宴於曲江. 是夜, 月掩東井第三星. 丙申, 司徒、中書令裴度卒. 癸酉, 浙東觀察使李道樞卒. 以戶部侍郎崔龜從爲宣歙觀察使, 代崔鄲;以鄲爲太常卿. 以楚州刺史蕭俶爲浙東觀察使. 夏四月壬子朔, 以右羽林統軍李昌言爲鄜坊節度使. 壬戌, 有麞出太廟. 五月辛醜朔. 丁亥, 閣內上謂宰臣曰:“新修《開元政要》如何?”楊嗣複曰:“臣等未見. 陛下欲以此書傳示子孫, 則宣付臣等, 參定可否. 緣開元政事與貞觀不同, 玄宗或好畋遊, 或好聲色, 選賢任能, 未得盡美. 撰述示後, 所貴作程, 豈容易哉!”丙申, 鄭覃、陳夷行罷知政事, 覃守左仆射, 夷行爲吏部侍郎. 丙午, 邠寧節度使郭旼卒. 天平、魏博、易定等管內蝗食秋稼. 六月辛亥朔, 以長武城使苻澈爲邠寧節度. 庚申, 上幸十六宅安王、潁王院宴樂, 賜與頗厚. 戊辰, 以久旱, 分命祠禱, 每憂動於色. 宰相等奏曰:“水旱時數使然, 乞不過勞聖慮.”上改容言曰:“朕爲人主, 無德及天下, 致茲災旱, 又謫見於天. 若三日不雨, 當退歸南內, 更選賢明以主天下.”宰臣嗚咽流涕, 各請策免. 是夜, 大雨霑霈. 丁醜, 襄陽山竹結實, 其米可食. 秋七月庚辰朔, 西蜀水, 害稼. 乙未夜, 月犯熒惑. 壬寅, 以河南尹韋長爲平盧軍節度使, 以刑部侍郎高鍇爲河南尹. 甲辰, 以大中大夫、守太常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崔鄲可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滄景、淄青大水. 八月庚戌朔, 以給事中姚合爲陝虢觀察使. 辛亥, 鄜王憬薨. 丙辰, 邢州廢青山縣, 磁州移昭義縣於固鎮驛. 癸亥, 以左仆射牛僧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 兼襄州刺史, 充山南東道節度使. 辛未夜, 流星出羽林, 尾長八十餘尺, 滅後有聲如雷. 壬申, 鎮、冀四州蝗食稼, 至於野草樹葉皆盡. 九月己卯朔. 辛卯, 以劍南東川節度楊汝士爲吏部侍郎. 丁酉夜, 月掩東井第三星. 辛醜, 以吏部侍郎陳夷行爲華州鎮國軍防禦使, 以蘇州刺史李穎爲江西觀察使, 以諫議大夫馮定爲桂管觀察使. 甲辰, 以京兆尹鄭複爲劍南東川節度使. 丙午, 以前江西觀察使敬昕爲京兆尹. 冬十月己酉朔. 戊午, 慶成節, 賜群臣宴於曲江亭. 辛酉夜, 星入鬥魁. 前桂管觀察使嚴謇卒. 丙寅, 制以敬宗第六男陳王成美爲皇太子. 丁醜, 太子太保李聽卒. 十一月己卯朔. 壬申, 前福建觀察使唐扶卒. 己亥, 曲赦京城系囚. 十二月己酉朔. 癸醜, 貶光祿卿、駙馬都尉韋讓爲澧州長史. 乙卯, 乾陵火. 以杭州刺史李宗閔爲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辛酉, 上不康, 百僚赴延英起居. 乙亥, 宰臣入謁, 見上於太和殿. 是歲, 戶部計見管戶四百九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 五年春正月戊寅朔, 上不康, 不受朝賀. 己卯, 詔立親弟潁王瀍爲皇太弟, 權勾當軍國事. 皇太子成美複爲陳王. 辛巳, 上崩於大明宮之太和殿, 壽享三十三. 群臣諡曰元聖昭獻皇帝, 廟號文宗. 其年八月十七日, 葬於章陵. 史臣曰:昭獻皇帝恭儉儒雅, 出於自然, 承父兄奢弊之餘, 當閽寺撓權之際, 而能以治易亂, 代危爲安. 大和之初, 可謂明矣. 初, 帝在籓時, 喜讀《貞觀政要》, 每見太宗孜孜政道, 有意於茲. 洎即位之後, 每延英對宰臣, 率漏下十一刻. 故事, 天子雙日視事, 帝謂宰輔曰:“朕欲與卿等每日相見, 其輟朝、放朝、用雙日可也.”時憲宗郭後居興慶宮, 曰太皇太後, 敬宗寶曆太後及上母蕭太後, 時呼“三宮太後”. 帝性仁孝, 三宮問安, 其情如一. 嘗內園進櫻桃, 所司啟曰:“別賜三宮太後.”帝曰:“太後宮送物, 焉得爲賜.”遽取筆改賜爲奉. 宗正寺以祭器杇敗, 請易之, 及有司呈進, 命陳於別殿, 具冠帶面閱之, 容色淒然. 尤勒於政理凡選內外群官, 府進名, 帝必面訊其行能, 然後補除. 中書用鴻臚卿張賈爲衢州刺史, 賈好博, 朝辭日, 帝謂之曰:“聞卿善長行.”對曰:“政事之餘, 聊與賓客爲戲, 非有所妨.”帝曰:“豈有好之而無妨也!”內外聞之悚息. 而帝以累世變起禁闈, 尤側目於中官, 欲盡除之. 然訓、注狂狡之流, 制禦無術, 矢謀既誤, 幾致顛危. 所謂“有帝王之道, 而無帝王之才”, 雖旰食焦憂, 不能弭患, 異哉! 贊曰:昭獻統天, 洪惟令德. 心憤仇恥, 志除凶慝. 未殄夔魖, 又生鬼蜮. 天未好治, 亂何由息.
[출처] 〔구당서舊唐書〕 권17 제기17 문종기 하편|작성자 chiduck_c
'국외연구소 > → 구당서 舊唐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당서唐書(舊)】권19 제기19 의종기 (0) | 2024.02.27 |
---|---|
【당서唐書(舊)】권18 제기18 무종기 (0) | 2024.02.26 |
【당서唐書(舊)】권17 제기17 문종기 상편 (1) | 2024.02.24 |
【당서唐書(舊)】권17 제기17 경종기 (0) | 2024.02.23 |
【당서唐書(舊)】권16 제기16 목종기 (0) | 2024.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