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次公, 字從周, 河東人. 器韻和雅, 弱冠舉進士. 禮部侍郎潘炎目為國器, 擢居上第. 參選調禮部侍郎盧翰嘉其才, 補崇文館校書郎, 改渭南尉. 次公善鼓琴, 京兆尹李齊運使其子交歡, 意欲次公授之琴. 次公拒之, 由是終身未嘗操弦. 嚴震之鎮興元, 闢為從事, 授監察, 轉殿中侍禦史. 貞元八年, 征為左補闕, 尋兼翰林學士. 二十一年正月, 德宗升遐, 時東宮疾恙方甚, 倉卒召學士鄭絪等至金鑾殿. 中人或雲:「內中商量, 所立未定.」眾人未對. 次公遽言曰:「皇太子雖有疾, 地居塚嫡, 內外系心. 必不得已, 當立廣陵王. 若有異圖, 禍難未已.」絪等隨而唱之, 眾議方定. 及順宗在諒闇, 外有王叔文輩操權樹黨, 無復經制. 次公與鄭絪同處內廷, 多所匡正. 轉司勳員外郎. 久之, 以本官知制誥, 賜紫金魚袋, 仍為學士, 權知中書捨人. 尋知禮部貢舉, 斥浮華, 進貞實, 不為時力所搖. 真拜中書捨人, 仍充史館修撰, 遷兵部侍郎‧知制誥, 復兼翰林學士. 與鄭絪善, 會鄭絪罷相, 次公左授太子賓客, 改尚書右丞, 兼判戶部事, 拜陝‧虢等州都防禦觀察處置等使. 請蠲錢三百萬, 人得蘇息, 政聞於朝. 征為兵部侍郎. 選人李勣‧徐有功之孫, 名在黜中, 次公召而謂之曰:「子之祖先, 勳在王府, 豈限常格.」並優秩而遣之. 改尚書左丞, 恩顧頗厚. 上方命為相, 已命翰林學士王涯草詔. 時淮夷宿兵歲久, 次公累疏請罷. 會有捷書至, 相詔方出, 憲宗令追之. 遂出為淮南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 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 元和十三年十月, 受代歸朝, 道次病卒. 贈太子少保, 年六十六, 謚曰敬. 次公自少入仕, 歷大寮, 節操趨尚, 始終如一, 為眾推重. 子洙, 登進士第, 尚憲宗女臨真公主. 累官至給事中‧駙馬都尉‧工部侍郎. 鄭絪, 字文明. 父羨, 池州刺史. 絪少有奇志, 好學, 善屬文. 大歷中, 有儒學高名如張參‧蔣乂‧楊綰‧常袞, 皆相知重. 絪擢進士第, 登宏詞科, 授秘書省校書郎‧鄠縣尉. 張延賞鎮西川, 闢為書記, 入除補闕‧起居郎, 兼史職. 無幾, 擢為翰林, 轉司勳員外郎‧知制誥. 德宗朝, 在內職十三年, 小心兢謙, 上遇之頗厚. 貞元末, 德宗晏駕, 順宗初即位, 遺詔不時宣下. 絪與同列衛次公密申正論, 中人不敢違. 及王伾‧王叔文朋黨擅權之際, 絪又能守道中立. 憲宗監國, 遷中書捨人, 依前學士. 俄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加集賢殿大學士, 轉門下侍郎‧弘文館大學士. 憲宗初, 勵精求理, 絪與杜黃裳同當國柄. 黃裳多所關決, 首建議誅惠琳‧斬劉辟及他制置. 絪謙默多無所事, 由是貶秩為太子賓客. 出為嶺南節度觀察等使‧廣州刺史‧檢校禮部尚書. 以廉政稱. 為工部尚書, 轉太常卿, 又為同州刺史‧長春宮使, 改東都留守. 入歷兵部尚書, 旋為河中節度使. 太和二年, 入為禦史大夫‧檢校左僕射‧兼太子少保. 絪以文學進, 恬淡, 踐歷華顯, 出入中外者逾四十年. 所居雖無赫奕之稱, 而守道敦篤, 耽悅墳典, 與當時博聞好古之士, 為講論名理之遊, 時人皆仰其耆德焉. 及文宗即位, 以年力衰耄, 累表陳乞, 遂以太子太傅致仕. 三年十月卒, 年七十八, 贈司空, 謚曰宣. 子祗德. 祗德子顥, 登進士第, 始綬弘文館校書. 遷右拾遺‧內供奉, 詔授銀青光祿大夫, 遷起居郎. 尚宣宗女萬壽公主, 拜駙馬都尉. 歷尚書郎‧給事中‧禮部侍郎. 典貢士二年, 振拔滯才, 至今稱之. 遷刑部‧吏部侍郎. 大中十三年, 檢校禮部尚書‧河南尹. 顥居戚裡, 有器度. 大中時, 恩澤無對. 及宣宗棄代, 追感恩遇, 嘗為詩序曰:「去年壽昌節, 赴麟德殿上壽, 回憩於長興裡第. 昏然晝寢, 夢與十數人納涼於別館. 館宇蕭灑, 相與聯句. 予為數聯, 同遊甚稱賞. 既寤, 不全記諸聯, 唯省十字雲『石門霧露白, 玉殿莓苔青』, 乃書之於楹. 私怪語不祥, 不敢言於人. 不數日, 宣宗不豫, 廢朝會, 及宮車上仙, 方悟其事. 追惟顧遇, 續石門之句為十韻雲:『間歲流虹節, 歸軒出禁扃. 奔波陶畏景, 蕭灑夢殊庭. 境象非曾到, 崇嚴昔未經. 日車烏斂翼, 風動鶴飄翎. 異苑人爭集, 涼台筆不停. 石門霧露白, 玉殿莓苔青. 若匪災先兆, 何當思入冥. 禦鑢虛仗馬, 華蓋負雲亭. 白日成千古, 金滕閟九齡. 小臣哀絕筆, 湖上泣青萍. 』」未幾, 顥亦卒. 韋處厚, 字德載, 京兆人. 父萬, 監察禦史, 為荊南節度參謀. 處厚本名淳, 避憲宗諱, 改名處厚. 幼有至性, 事繼母以孝聞. 居父母憂, 廬於墓次. 既免喪, 遊長安. 通《五經》, 博覽史籍, 而文思贍逸. 元和初, 登進士第, 應賢良方正, 擢居異等, 授秘書省校書郎. 裴□以宰相監修國史, 奏以本官充直館, 改鹹陽縣尉, 遷右拾遺, 並兼史職. 修《德宗實錄》五十卷上之, 時稱信史. 轉左補闕‧禮部考功二員外. 早為宰相韋貫之所重, 時貫之以議兵不合旨出官, 處厚坐友善, 出為開州刺史. 入拜戶部郎中, 俄以本官知制誥. 穆宗以其學有師法, 召入翰林, 為侍講學士, 換諫議大夫, 改中書捨人, 侍講如故. 時張平叔以便佞詼諧, 他門捷進, 自京兆少尹為鴻臚卿‧判度支, 不數月, 宣授戶部侍郎. 平叔以征利中穆宗意, 欲希大任. 以榷鹽舊法, 為弊年深, 欲官自□鹽, 可富國強兵, 勸農積貨, 疏利害十八條. 詔下其奏, 令公卿議. 處厚抗論不可, 以平叔條奏不周, 經慮未盡, 以為利者返害, 為簡者至煩, 乃取其條目尤不可者, 發十難以詰之. 時平叔傾巧有恩, 自謂言無不允. 及處厚條件駁奏, 穆宗稱善, 令示平叔. 平叔詞屈無以答, 其事遂寢. 處厚以幼主荒怠, 不親政務, 既居納誨之地, 宜有以啟導性靈, 乃銓擇經義雅言, 以類相從, 為二十卷, 謂之《六經法言》, 獻之. 錫以繒帛銀器, 仍賜金紫. 以《憲宗實錄》未成, 詔處厚與路隨兼充史館修撰. 實錄未成, 許二人分日入內, 仍放常參. 處厚俄又權兵部侍郎. 敬宗嗣位, 李逢吉用事, 素惡李紳, 乃構成其罪, 禍將不測. 處厚與紳皆以孤進, 同年進士, 心頗傷之, 乃上疏曰: 臣竊聞朋黨議論, 以李紳貶黜尚輕. 臣受恩至深, 職備顧問, 事關聖德, 不合不言. 紳先朝獎用, 擢在翰林, 無過可書, 無罪可戮. 今群黨得志, 讒嫉大興. 詢於人情, 皆甚歎駭. 《詩》雲:「萋兮菲兮, 成是貝錦. 彼譖人者, 亦已太甚.」又曰:「讒言罔極, 交亂四國.」自古帝王, 未有遠君子近小人而致太平者. 古人雲:「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李紳是前朝任使, 縱有罪愆, 猶宜洗釁滌瑕, 念舊忘過, 以成無改之美. 今逢吉門下故吏, 遍滿朝行, 侵毀加誣, 何詞不有?所貶如此, 猶為太輕. 蓋曾參有投杼之疑, 先師有拾塵之戒. 伏望陛下斷自聖慮, 不惑奸邪, 則天下幸甚!建中之初, 山東向化, 只緣宰相朋黨, 上負朝廷. 楊炎為元載復讎, 盧杞為劉晏報怨, 兵連禍結, 天下不平. 伏乞聖明, 察臣愚懇. 帝悟其事, 紳得減死, 貶端州司馬. 處厚正拜兵部侍郎, 謝恩於思政殿. 時昭湣狂恣, 屢出畋遊. 每月坐朝不三四日. 處厚因謝, 從容奏曰:「臣有大罪, 伏乞面首.」帝曰:「何也?」處厚對曰:「臣前為諫官, 不能先朝死諫, 縱先聖好畋及色, 以至不壽, 臣合當誅. 然所以不死諫者, 亦為陛下此時在春宮, 年已十五. 今則陛下皇子始一歲矣, 臣安得更避死亡之誅?」上深感悟其意, 賜錦彩一百匹‧銀器四事. 寶歷元年四月, 群臣上尊號, 禦殿受冊肆赦. 李逢吉以李紳之故, 所撰赦文但雲左降官已經量移者與量移, 不言未量移者, 蓋欲紳不受恩例. 處厚上疏曰:「伏見赦文節目中, 左降官有不該恩澤者. 在宥之體, 有所未弘. 臣聞物議皆言逢吉恐李紳量移, 故有此節. 若如此, 則應是近年流貶官, 因李紳一人皆不得量移. 事體至大, 豈敢不言?李紳先朝獎任, 曾在內廷, 自經貶官, 未蒙恩宥. 古人雲:『人君當記人之功, 忘人之過. 』管仲拘囚, 齊桓舉為國相;冶長縲紲, 仲尼選為密親. 有罪猶宜滌蕩, 無辜豈可終累?況鴻名大號, 冊禮重儀, 天地百靈之所鑒臨, 億兆八紘之所瞻戴. 恩澤不廣, 實非所宜. 臣與逢吉素無讎嫌, 與李紳本非親黨, 所論者全大體, 所陳者在至公, 伏乞聖慈察臣肝膽. 倘蒙允許, 仍望宣付宰臣, 應近年左降官, 並編入赦條, 令准舊例, 得量移近處.」帝覽奏其事, 乃追改赦文, 紳方沾恩例. 處厚為翰林承旨學士, 每立視草, 愜會聖旨. 常奉急命於宣州征鷹鷙及楊‧益‧兩浙索奇文綾錦, 皆抗疏不奉命, 且引前時赦書為證, 帝皆可其奏. 寶歷季年, 急變中起. 文宗底綏內難, 詔命將降, 未有所定. 處厚聞難奔赴, 昌言曰:「《春秋》之法, 大義滅親, 內惡必書, 以明逆順. 正名討罪, 於義何嫌?安可依違, 有所避諱!」遂奉籓教行焉. 是夕, 詔命制置及踐祚禮儀, 不暇責所司, 皆出於處厚之議. 及禮行之後, 皆葉舊章. 以佐命功, 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加銀青光祿大夫, 進爵靈昌郡公. 處厚在相位, 務在濟時, 不為身計. 中外補授, 鹹得其宜. 初, 貞元中, 宰相齊抗奏減冗員, 罷諸州別駕, 其在京百司, 當入別駕者, 多處之朝列. 元和以來, 兩河用兵, 偏裨立功者, 往往擢在周行. 率以儲采王官雜補之, 皆盛服趨朝, 硃紫填擁. 久次當進, 及受代閒居者, 常數十人, 趨中書及宰相私第, 摩肩候謁, 繁於辭語. 及處厚秉政, 復奏置六雄‧十望‧十緊‧三十四州別駕以處之. 而清流不雜, 朝政清肅. 文宗勤於聽政, 然浮於決斷, 宰相奏事得請, 往往中變. 處厚常獨論奏曰:「陛下不以臣等不肖, 用為宰相, 參議大政. 凡有奏請, 初蒙聽納, 尋易聖懷. 若出自宸衷, 即示臣等不信;若出於橫議, 臣等何名鼎司?且裴度元勳宿德, 歷輔四朝, 孜孜竭誠, 人望所屬, 陛下固宜親重. 竇易直良厚, 忠事先朝, 陛下固當委信. 微臣才薄, 首蒙陛下擢用, 非出他門, 言既不從, 臣宜先退.」即趨下再拜陳乞. 上矍然曰:「何至此耶!卿之志業, 朕素自知, 登庸作輔, 百職斯舉. 縱朕有所失, 安可遽辭, 以彰吾薄德?」處厚謝之而去, 出延英門, 復令召還. 謂曰:「凡卿所欲言, 並宜啟論.」處厚因對彰善癉惡, 歸之法制, 凡數百言. 又裴度勳高望重, 為人盡心切直, 宜久任, 可壯國威. 帝皆聽納. 自是宰臣敷奏, 人不敢橫議. 俄而滄州李同捷叛, 朝廷加兵. 魏博史憲誠, 中懷向背, 裴度以宿舊自任, 待憲誠於不疑. 嘗遣親吏請事至中書. 處厚謂曰:「晉公以百口於上前保爾使主, 處厚則不然, 但仰俟所為, 自有朝典耳.」憲誠聞之大懼, 自此輸竭, 竟有功於滄州. 又嘗以理財制用為國之本, 撰《太和國計》二十卷以獻. 李載義累破滄‧鎮兩軍, 兵士每有俘執, 多遣刳剔. 處厚以書喻之, 載義深然其旨. 自此滄‧鎮所獲生口, 配隸遠地, 前後全活數百千人. 處厚居家循易, 如不克任. 至於廷諍敷啟, 及馭轄待胥吏, 勁確嶷然不可奪. 質狀非魁偉, 如甚懦者;而庶僚請事, 畏惕相顧, 雖與語移晷, 不敢私謁. 急於用才, 酷嗜文學. 嘗病前古有以浮議坐廢者, 故推擇群材, 往往棄瑕錄用, 亦為時所譏. 雅信釋氏因果, 晚年尤甚. 聚書逾萬卷, 多手自刊校. 奉詔修《元和實錄》, 未絕筆, 其統例取捨, 皆處厚創起焉. 太和二年十二月, 因延英奏對, 造膝之際, 忽奏「臣病作」, 遽退. 文宗命中官扶出, 歸第一夕而卒, 年五十六, 贈司空. 處厚當國柄二周歲, 啟沃之謀, 頗協時譽, 鹹共惜之. 崔群, 字敦詩, 清河武城人, 山東著姓. 十九登進士第, 又制策登科, 授秘書省校書郎, 累遷右補闕. 元和初, 召為翰林學士, 歷中書捨人. 群在內職, 常以讜言正論聞於時. 憲宗嘉賞, 降宣旨雲:「自今後學士進狀, 並取崔群連署, 然後進來.」群以禁密之司, 動為故事, 自爾學士或惡直醜正, 則其下學士無由上言. 群堅不奉詔, 三疏論奏方允. 元和七年, 惠昭太子薨, 穆宗時為遂王, 憲宗以澧王居長, 又多內助, 將建儲貳, 命群與澧王作讓表. 群上言曰:「大凡己合當之, 則有陳讓之儀;己不合當, 因何遽有讓表?今遂王嫡長, 所宜正位青宮.」竟從其奏. 時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進絹五千匹, 充助修開業寺. 群以為事實無名, 體尤不可, 請止其所進. 群前後所論多愜旨, 無不聽納. 遷禮部侍郎, 選拔才行, 鹹為公當. 轉戶部侍郎. 二年七月, 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十四年, 誅李師道, 上顧謂宰臣曰:「李師古雖自襲祖父, 然朝廷待之始終. 其妻於師道即嫂叔也, 雖雲逆族, 若量罪輕重, 亦宜降等. 又李宗奭雖抵嚴憲, 其情比之大逆, 亦有不同. 其妻士族也, 今其子女俱在掖廷, 於法皆似稍深. 卿等留意否?」群對曰:「聖情仁惻, 罪止元兇. 其妻近屬, 倘獲寬宥, 實合弘煦之道.」於是師古妻裴氏‧女宜娘, 詔出於鄧州安置. 宗奭妻韋氏及男女, 先沒掖廷, 並釋放;其奴婢‧資貨皆復賜之. 又鹽鐵福建院官權長孺坐贓, 詔付京兆府決殺. 長孺母劉氏求哀於宰相, 群因入對言之. 憲宗湣其母耄年, 乃曰:「朕將屈法赦長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惻即赦之, 當速令中使宣諭. 如待正敕, 即無及也.」長孺竟得免死長流. 群之啟奏平恕, 多此類也. 時憲宗急於蕩寇, 頗獎聚斂之臣. 故籓府由是希旨, 往往捃拾, 目為進奉. 處州刺史苗稷進羨餘錢七千貫, 群議以為違詔, 受之則失信於天下, 請卻賜本州, 代貧下租稅. 時論美之. 度支使皇甫鎛陰結權幸, 以求宰相, 群累疏其奸邪. 嘗因對面論, 語及天寶‧開元中事, 群曰:「安危在出令, 存亡系所任. 玄宗用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李元紘‧杜暹則理;用林甫‧楊國忠則亂. 人皆以天寶十五年祿山自範陽起兵, 是理亂分時, 臣以為開元二十年罷賢相張九齡, 專任奸臣李林甫, 理亂自此已分矣. 用人得失, 所系非小.」詞意激切, 左右為之感動. 鎛深恨之. 而憲宗終用鎛為宰相. 無何, 群臣議上尊號, 皇甫鎛欲加「孝德」兩字, 群曰:「有睿聖, 則孝德在其中矣.」竟為鎛所構. 憲宗不樂, 出為湖南觀察都團練使. 穆宗即位, 征拜吏部侍郎, 召見別殿, 謂群曰:「我升儲位, 知卿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 元在陛下. 頃者授陛下淮西節度使, 臣奉命草制, 且曰:『能辨南陽之牘, 允符東海之貴. 』若不知先帝深旨, 臣豈敢輕言?」數日, 拜禦史中丞. 浹旬, 授檢校兵部尚書, 兼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等使. 初, 幽‧鎮逆命, 詔授沂州刺史王智興為武寧軍節度副使, 領徐州兵討伐. 群以智興早得士心, 表請因授智興旄鉞, 竟寢不報. 智興自河北回戈, 城內皆是父兄, 開關延入, 群為智興所逐. 朝廷坐其失守, 授秘書監, 分司東都. 未幾, 改華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復改宣州刺史‧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等使, 征拜兵部尚書. 久之, 改檢校吏部尚書‧江陵尹‧荊南節度觀察使. 逾歲, 改檢校右僕射, 兼太常卿. 太和五年, 拜檢校左僕射, 兼吏部尚書. 六年八月卒, 年六十一, 冊贈司空. 群有沖識精裁, 為時賢相. 清議以儉素之節, 其終不及厥初. 群年未冠舉進士, 陸贄知舉, 訪於梁肅, 議其登第有才行者, 肅曰:「崔群雖少年, 他日必至公輔.」果如其言. 群弟於, 登進士, 官至郎署, 有令名. 子充, 亦以文學進, 歷三署, 終東都留守. 路隨, 字南式, 其先陽平人. 高祖節, 高宗朝為越王府東閣祭酒. 曾祖惟恕, 官至睦州刺史. 祖俊之, 仕終太子通事捨人. 父泌, 字安期, 少好學, 通《五經》, 尤嗜《詩》‧《易》‧《左氏春秋》, 能諷其章句, 皆究深旨. 博涉史傳, 工五言詩. 性端亮寡言, 以孝悌聞於宗族. 建中末, 以長安尉從調, 舉李益‧韋綬等書判同居高第, 泌授城門郎. 屬德宗違難奉天, 泌時在京師, 棄妻子潛詣行在所. 又從幸梁州, 排潰軍而出, 再為流矢所中, 裂裳濡血. 以策說渾瑊, 瑊深重之, 闢為從事. 瑊討懷光, 累奏為副元帥判官‧檢校戶部郎中‧兼禦史中丞. 河中平, 隨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 因劫盟陷蕃. 在絕域累年, 棲心於釋氏之教, 為贊普所重, 待以賓禮, 卒於戎鹿. 貞元十九年, 吐蕃遺邊將書求和. 隨哀泣上疏, 願允其請. 表三上, 德宗命中使諭旨. 朝廷懲其宿詐, 俟更要於後信, 訖數歲不報. 元和中, 蕃使復款塞, 隨復五獻封章, 請修和好. 又上書於宰執哀訴. 裴□‧李籓皆協力敷奏, 憲宗可之. 命祠部郎中徐復報聘, 乃特於詔中疏平涼陷蕃者名氏, 令歸中國. 吐蕃因復等還, 遣使來朝. 遂以泌及鄭叔矩之喪與銘及遺錄至, 朝野傷歎. 憲宗憫之, 贈絳州刺史, 賜絹二百匹. 至葬日, 委所在官給喪事. 泌累贈太子少保. 泌陷蕃之歲, 隨方在孩提;後稍長成, 知父在蕃, 乃日夜啼號, 坐必西向, 饌不食肉, 母氏言其形貌肖先君, 遂終身不照鏡. 後以通經調授潤州參軍, 為李錡所困. 使知市事, 隨翛然坐市中, 一不介意. 韋夏卿為東都留守, 聞而辟之, 由是聲名日振. 元和五年, 邊吏以訃至. 隨居喪, 益以孝聞. 服闋, 擢拜左補闕. 會李絳諷上納諫, 憲宗皇帝曰:「諫官路隨‧韋處厚章疏相繼, 朕常深用其言.」自是識者敬伏焉. 俄遷起居郎, 轉司勳員外郎. 自補闕至司勳員外, 皆充史館修撰. 穆宗即位, 遷司勳郎中, 賜緋魚袋. 與韋處厚同入翰林為侍講學士. 采三代皇王興衰, 著《六經法言》二十卷奏之. 拜諫議大夫, 依前侍講學士. 將修《憲宗實錄》, 覆命兼充史職. 敬宗登極, 拜中書捨人‧翰林學士, 仍賜紫. 有以金帛謝除制者, 必叱而卻之曰:「吾以公事接私財耶?」終無所納. 文宗即位, 韋處厚入相, 隨代為承旨, 轉兵部侍郎‧知制誥. 太和二年, 處厚薨, 隨代為相, 拜中書侍郎, 加監修國史. 初, 韓愈撰《順宗實錄》, 說禁中事頗切直內官惡之, 往往於上前言其不實, 累朝有詔改修. 及隨進《憲宗實錄》後, 文宗復令改正永貞時事, 隨奏曰: 臣昨面奉聖旨, 以《順宗實錄》頗非詳實, 委臣等重加刊正, 畢日聞奏. 臣自奉宣命, 取史本欲加筆削. 近見衛尉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史官蘇景胤等各上章疏, 具陳刊改非甚便宜. 又聞班行如此議論頗眾. 臣伏以史冊之作, 勸誡所存, 事有當書, 理宜歸實. 匹夫美惡尚不可誣, 人君得失無容虛載. 聖旨以前件《實錄》記貞元末數事, 稍非摭實, 蓋出傳聞, 審知差舛, 便令刊正. 頃因坐日, 屢形聖言, 通計前後, 至於數四. 臣及宗閔‧僧孺亦以永貞已來, 歲月至近, 禁中行事, 在外固難詳知. 陛下所言, 皆是接於耳目. 既聞乖謬, 因述古今, 引前史直不疑盜嫂之言, 及第五倫撾公之說, 皆多此比類, 難盡信書. 所冀睿鑒詳於聽言, 深宮慎於行事. 持此比類, 上開聰明, 特蒙降察, 稍恕前謬. 由是近垂宣命, 令有改修. 臣等伏以貞觀已來, 累朝實錄有經重撰, 不敢固辭. 但欲粗刪深誤, 亦固盡存諸說. 宗閔‧僧孺相與商量, 緣此書成於韓愈, 今史官李漢‧蔣系皆愈之子婿, 若遣參撰, 或致私嫌. 以臣既職監修, 盍令詳正, 及經奏請, 事遂施行. 今者庶僚競言, 不知本起, 表章交奏, 似有他疑. 臣雖至昧, 容非自請. 既迫群議, 輒冒上聞. 縱臣果獲修成, 必懼終為時累. 且韓愈所書, 亦非己出, 元和之後, 已是相循. 縱其密親, 豈害公理?使歸本職, 實謂正名. 其《實錄》伏望條示舊記最錯誤者, 宣付史官, 委之修定. 則冀聖祖垂休, 永無慚於傳信. 下臣非據, 獲減戾於侵官. 彰清朝立政之方, 表公器不私之義. 流言自弭, 時論攸宜. 詔曰:「其《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 尋訪根柢, 蓋起謬傳, 諒非信史. 宜令史官詳正刊去, 其他不要更修. 餘依所奏.」 四年, 轉門下侍郎, 加崇文館大學士. 七年, 兼太子太師, 備禮冊拜. 表上史官所修憲宗穆宗《實錄》. 八年, 辭疾, 不得謝. 會李德裕連貶至袁州長史, 隨不署奏狀, 始為鄭注所忌. 九年四月, 拜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 太和九年七月, 遘疾於路, 薨於揚子江之中流, 年六十. 冊贈太保, 謚曰貞. 隨有學行大度, 為諫官能直言, 在內廷匡益. 自寶歷初為承旨學士, 即參大政矣. 後十五年在相位. 宗閔‧德裕朋黨交興, 攘臂於其間;李訓‧鄭注始終奸詐, 接武於其後. 而隨藏器韜光, 隆汙一致, 可謂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 史臣曰:衛次公‧鄭絪‧韋處厚‧崔群‧路隨等, 皆以文學飾身, 致位崇極. 兼之忠讜, 垂名簡書, 茲實有足多也. 絪有其位, 有其時, 懷獨善之謀, 晦眾濟之道, 左遷非不幸也. 次公因獻捷之書, 輟已成之詔, 命也夫. 處厚危言切議, 振士友之急, 稱同列之善, 君子哉! 贊曰:衛‧鄭‧韋‧路, 兼之博陵. 文學政事, 為時所稱.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61 열전111 (0) | 2025.02.22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60 열전110 (0) | 2025.02.2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8 열전108 (0) | 2025.02.19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7 열전107 (0) | 2025.02.18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6 열전106 (0) | 2025.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