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進, 本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也. 父良臣, 襲雞田州刺史, 隸朔方軍. 光進姊適捨利葛旃, 殺僕固瑒而事河東節度使辛雲京. 光進兄弟少依葛旃, 因家於太原. 光進勇毅果敢, 其武藝兵略次於葛旃. 肅宗自靈武觀兵, 光進從郭子儀破賊, 收兩京, 累有戰功. 至德中, 授代州刺史, 封範陽郡公, 食邑二百戶. 上元初, 郭子儀為朔方節度, 以軍討大同‧橫野‧清夷, 範陽及河北殘寇, 用光進為都知兵馬使. 尋遷渭北節度使. 永泰初, 進封武威郡王. 大歷四年, 檢校戶部尚書, 知省事. 未幾, 又轉檢校刑部尚書‧兼太子太保. 是歲冬十月, 葬母於京城之南原, 將相致祭者凡四十四幄, 窮極奢靡, 城內士庶, 觀者如堵. 元和四年, 王承宗反. 範希朝引師救易定, 表光進為步都虞候, 戰於木刀溝, 光進有功. 六年, 拜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 充單於大都護‧振武節度使. 詔以光進夙有誠節, 克著茂勳, 賜姓李氏. 其弟光顏除洺州刺史, 充本州團練使. 兄弟恩澤同時, 人皆歎異. 八年, 遷靈武節度使. 光進嘗從馬燧救臨洺, 戰洹水, 收河中, 皆有功. 前後軍中之職, 無所不歷;中丞‧大夫悉曾兼帶. 先是救易定之師, 光進‧光顏皆在其行, 故軍中呼光進為大大夫, 光顏為小大夫. 十年七月卒. 光進兄弟少以孝睦推於軍中. 及居母喪, 三年不歸寢室. 光顏先娶妻, 其母委以家事. 母卒, 光進始娶. 光顏使其妻奉管籥‧家籍‧財物, 歸於其姒. 光進命反之, 且謂光顏曰:「新婦逮事母, 嘗命以主家, 不可改也.」因相持泣良久, 乃如初. 卒時年六十五, 贈尚書左僕射. 光顏與兄光進以葛旃善騎射, 兄弟自幼皆師之, 葛旃獨許光顏之勇健, 己不能逮. 及長, 從河東軍為裨將, 討李懷光‧楊惠琳, 皆有功. 後隨高崇文平蜀, 搴旗斬將, 出入如神, 由是稍稍知名. 自憲宗元和已來, 歷授代‧洺二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九年, 將討淮‧蔡, 九月, 遷陳州刺史, 充忠武軍都知兵馬使. 逾月, 遷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 會朝廷征天下兵, 環申‧蔡而討吳元濟, 詔光顏以本軍獨當一面. 光顏於是引兵臨殷水, 抗洄曲. 明年五月, 破元濟之師於時曲. 初, 賊眾晨壓光顏之壘而陣, 光顏不得出, 乃自毀其柵之左右, 出騎以突之. 光顏將數騎冒堅而沖之, 出入者數四. 賊眾盡識, 矢集於身如蝟. 其子攬光顏馬鞅, 止其深入. 光顏舉刃叱之, 乃退. 於是人爭奮躍. 賊乃大潰, 死者數千人. 捷聲至京師, 人人相賀. 時伐蔡之師, 大小凡十餘鎮, 自裴度使還, 唯奏光顏勇而知義, 終不辱命. 至是, 果立功焉. 是歲十一月, 光顏又與懷汝節度烏重胤同破元濟之眾於小殷河, 平其柵. 初, 都統韓弘令諸軍齊攻賊城, 賊又徑攻烏重胤之壘. 重胤禦之, 中數槍, 馳請救於光顏. 光顏以小殷橋賊之堡也, 乘其無備, 使田穎‧宋朝隱襲而取之. 乃平其城塹, 由是克救重胤. 韓弘以光顏違令, 取穎及朝隱將戮之. 穎及朝隱勇而材, 軍中皆惋惜之. 光顏畏弘不敢留. 會中使景忠信至, 知其情, 乃矯詔令所在械系之. 走馬入見, 具以本末聞. 憲宗赦忠信矯詔罪, 令即往釋穎及朝隱. 弘及光顏迭以表論. 憲宗謂弘使曰:「穎等違都統令, 固當處死. 但光顏以其襲賊有功, 亦可宥之. 軍有三令五申, 宜捨此以收來效.」及以詔諭弘, 弘不悅. 十一年, 光顏連敗元濟之眾, 拔賊淩雲柵, 憲宗大悅, 賜其告捷者奴婢銀錦. 進位檢校尚書左僕射. 十二年四月, 光顏敗元濟之眾三萬於郾城. 其將張伯良奔於蔡州, 殺其賊什二三, 獲馬千匹, 器甲三萬聯, 皆畫雷公符. 仍書雲:「速破城北軍.」尋而郾城守將鄧懷金請以城降. 光顏許之, 而收郾城. 初, 鄧懷金以官軍圍青陵城, 絕其歸路, 懷金懼, 謀於郾城令董昌齡. 昌齡母素誡其子令降, 昌齡因此勸懷金歸款於光顏, 且曰:「城中之人, 父母妻子皆質於蔡州, 如不屈而降, 則家盡屠矣. 請來攻城, 我則舉烽求救. 救兵將至, 官軍逆擊之必敗, 此時當以城降.」光顏從之, 賊果敗走. 於是昌齡執印, 帥吏列於門外, 懷金與諸將素服倒戈列於門內;光顏受降, 乃入羅城, 其城自壞五十餘步. 時韓弘為汴帥, 驕矜倔強. 常倚賊勢索朝廷姑息, 惡光顏力戰, 陰圖撓屈, 計無所施. 遂舉大梁城求得一美婦人, 教以歌舞弦管六博之藝, 飾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 計費數百萬, 命使者送遺光顏, 冀一見悅惑而怠於軍政也. 使者即□書先造光顏壘曰:「本使令公德公私愛, 憂公暴露, 欲進一妓, 以慰公征役之思, 謹以候命.」光顏曰:「今日已暮, 明旦納焉.」詰朝, 光顏乃大宴軍士;三軍鹹集, 命使者進妓. 妓至, 則容止端麗, 殆非人間所有, 一座皆驚. 光顏乃於座上謂來使曰:「令公憐光顏離家室久, 捨美妓見贈, 誠有以荷德也. 然光顏受國家恩深, 誓不與逆賊同生日月下. 今戰卒數萬, 皆背妻子, 蹈白刃, 光顏奈何以女色為樂?」言訖, 涕泣嗚咽. 堂下兵士數萬, 皆感激流涕. 乃厚以縑帛酬其來使, 俾領其妓自席上而回, 謂使者曰:「為光顏多謝令公. 光顏事君許國之心, 死無貳矣!」自此兵眾之心, 彌加激勵. 及裴度至行營, 率賓從於方城沱口觀板築‧五溝. 賊遽至, 注弩挺刃, 勢將及度. 光顏決戰於前以卻之. 時光顏預慮其來, 先使田布以二百騎伏於溝中, 出賊不意交擊之, 度方獲免. 布又先扼其溝中歸路, 賊多棄騎越溝, 相牽墜壓而死者千餘人. 是日微光顏之救, 度幾陷矣. 是月, 賊知光顏勇冠諸將, 乃悉其眾出當光顏之師. 時李愬乘其無備, 急引兵襲蔡州, 拔之, 獲元濟. 董重質棄洄曲軍, 入城降愬. 光顏知之, 躍馬入賊營, 大呼以降, 賊眾萬餘人, 皆解甲投戈請命. 賊平, 加檢校司空. 十三年春, 命中官宴光顏於居第, 賜芻米二十餘車. 憲宗又禦麟德殿召對, 賜金帶錦彩. 朝廷東討李師道, 授光顏義成軍節度使. 至鎮, 尋赴行營. 數旬之內, 再敗賊軍於濮陽, 殺戮數千人, 進軍深入. 十四年, 西蕃入寇, 移授邠寧節度使. 時鹽州為吐蕃所毀, 命李文悅為刺史, 令光顏充勾當修築鹽州城使. 仍許以陳許六千人隨赴邠寧. 是歲, 吐蕃侵涇原. 自田縉鎮夏州, 以貪猥侵撓黨項羌, 乃引吐蕃入寇. 及蕃軍攻涇州, 邊將郝玼血戰始退. 初, 光顏聞賊攻涇州, 料兵赴救, 邠師喧然曰:「人給五十千而不識戰陣, 彼何人也!常額衣資不得而前蹈白刃, 此何人也!」憤聲恟□不可遏. 光顏素得士心, 曲為陳說大義, 言發涕流. 三軍感之, 亦泣下, 乃欣然即路, 擊賊退之. 穆宗即位, 就加特進, 仍與一子四品正員官. 尋詔赴闕, 賜開化裡第, 進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穆宗以光顏功冠諸將, 故召赴闕, 宴賜優給. 已而帶平章復鎮, 所以報勳臣也. 長慶初, 遷鳳翔節度使, 依前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歲末, 復授許州節度使. 朝廷以光顏昔鎮陳許, 頗得士心, 將討鎮‧冀, 故有此拜. 赴鎮日, 宰相百僚以故事送別於章敬寺, 穆宗禦通化門臨送之, 賜錦彩‧銀器‧良馬‧玉帶等物. 二年, 討王廷湊, 命光顏兼深州行營諸軍節度使. 光顏既受命而行, 懸軍討賊, 艱於饋運. 朝廷又以滄‧景‧德‧棣等州俾之兼管, 以其鄰賊之郡, 可便飛挽. 光顏以朝廷制置乖方, 賊帥連結, 未可朝夕平定, 事若差跌, 即前功悉棄, 乃懇辭兼鎮. 尋以疾作, 表祈歸鎮. 朝廷果討賊無功而赦廷湊. 四年, 敬宗即位, 正拜司徒. 汴州李絺逐其帥叛, 詔光顏率陳許之師討之. 營於尉氏, 俄而誅絺. 遷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進階開府儀同三司, 仍於正衙受冊司徒兼侍中. 二年九月卒, 年六十六, 廢朝三日, 贈太尉, 謚曰忠. 烏重胤, 潞州牙將也. 元和中, 王承宗叛, 王師加討. 潞帥盧從史雖出軍, 而密與賊通. 時神策行營吐突承璀與從史軍相近, 承璀與重胤謀, 縛從史於帳下. 是日, 重胤戒嚴, 潞軍無敢動者. 憲宗賞其功, 授潞府左司馬, 遷懷州刺史, 兼充河陽三城節度使. 會討淮‧蔡, 用重胤壓境, 仍割汝州隸河陽. 自王師討淮西三年, 重胤與李光顏掎角相應, 大小百餘戰, 以至元濟誅. 就加檢校尚書右僕射, 轉司空. 蔡將有李端者, 過殷河降重胤. 其妻為賊束縛於樹, 臠食至死, 將絕, 猶呼其夫曰:「善事烏僕射.」其得人心如此. 元和十三年, 代鄭權為橫海軍節度使. 既至鎮, 上言曰:「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 其大略可見. 蓋刺史失其職, 反使鎮將領兵事. 若刺史各得職分, 又有鎮兵, 則節將雖有祿山‧思明之奸, 豈能據一州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 只以奪刺史‧縣令之職, 自作威福故也. 臣所管德‧棣‧景三州, 已舉公牒, 各還刺史職事訖, 應在州兵, 並令刺史收管. 又景州本是弓高縣, 請卻廢為縣, 歸化縣本是草市, 請廢縣依舊屬德州.」詔並從之. 由是法制修立, 各歸名分. 及屯軍深州, 重胤以朝廷制置失宜, 賊方憑淩, 未可輕進, 觀望累月. 穆宗急於誅叛, 遂以杜叔良代之, 以重胤檢校司徒, 兼興元尹, 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召至京師, 復以本官為天平軍節度‧鄆曹濮等州觀察等使. 李同捷據滄州, 請襲父位, 朝廷不從. 議者慮狡童拒命, 欲以重臣代. 乃移鎮兗海, 加太子太師‧平章事, 俾兼領滄景節度, 仍舊割齊州隸之, 蓋望不勞師而底定. 制出旬日, 重胤卒, 贈太尉. 重胤出自行間, 及為長帥, 赤心奉上. 能與下同甘苦, 所至立功, 未嘗矜伐. 而善待賓寮, 禮分同至, 當時名士, 鹹願依之. 身歿之日, 軍士二十餘人, 皆割股肉以為祭酹, 雖古之名將, 無以加焉. 子漢弘嗣, 起復授左領軍衛將軍. 漢弘上表乞終服紀, 文宗嘉詔從之. 服闋, 方授官. 王沛, 許州人. 年十八, 有勇決. 許州節度使上官兌奇其才, 以女妻之, 署為牙門將. 及兌卒, 子婿田偁迫脅兌子, 欲邀襲位, 懼監軍使不順其事, 將結謀伏兵以圖之. 沛竊知其謀, 密告監軍, 因盡擒其黨於伏匿之所. 監軍範日用以其事聞, 德宗乃以陳許行軍司馬劉昌裔總統其軍, 賜沛手詔, 令護兌之子赴上都. 既至, 召見, 德宗謂之曰:「據卿忠義, 寵宜加等. 但昌裔所奏, 只請加監察禦史, 朕意殊為不足. 卿速歸, 便宣付昌裔, 更令奏來.」遂驛騎而還. 未至許州, 拜開府儀同三司‧兼禦史中丞, 依前本職. 吳元濟反, 李光顏受命攻討, 奇沛節概, 署行營兵馬使, 別統勁兵屯於近郊. 及軍合, 連破蔡寇. 頻詔進軍, 諸將觀望, 無敢先渡殷河. 沛率兵五千, 夜渡殷河合流口, 徑扼賊喉而成城. 自是, 河陽‧宣武‧太原‧魏博等軍繼渡, 掎角進攻郾城. 沛先結壘與賊對, 賊將鄧懷金率眾面縛而降. 蔡賊平. 沛隨李光顏入朝, 光顏具陳沛功, 加禦史大夫. 既還鎮, 光顏受詔討鄆寇. 及李師道誅, 詔分許州兵戍於邠, 以沛為都將, 救鹽州, 擊退吐蕃. 以功加寧州刺史, 遷陳州. 李絺反, 詔沛兼忠武節度副使, 率師討絺. 絺平, 加檢校右散騎常侍, 遷兗海沂密節度‧觀察等使. 此邦新造, 人情獷驁, 沛明申法令, 選蒐軍政, 期年大理. 明年, 改檢校工部尚書, 充忠武軍節度‧陳許蔡觀察等使. 卒於鎮, 贈右僕射. 子逢. 逢, 少沉勇, 從父征伐有功, 為忠武都知兵馬使. 太和中, 入宿衛, 歷諸衛將軍. 從石雄‧劉沔破回紇於天德. 性果決, 用法嚴. 其時有二千人不上陣, 官賜賞給, 逢皆不與. 或非之, 逢曰:「健兒向前冒白刃, 若無功而賞, 其如冒刃者何?」王宰攻劉稹, 逢領陳許七千人屯翼城, 代田令昭. 賊平, 檢校左散騎常侍. 累遷至忠武軍節度‧陳許觀察等使. 李珙, 山東甲姓, 代修婚姻. 至珙, 不好讀書, 唯以弓馬為務. 長六尺餘, 氣貌魁岸. 嘗詣澤潞謁李抱真, 異之, 將選為衙門將, 旋以酒酣使氣, 復欲棄之. 都將王虔休謂抱真曰:「李珙, 奇士也, 若不能用, 不如殺之, 無為他人所得.」 抱真死, 虔休為帥, 乃依虔休, 累為昭義大將. 吐突承璀之擒盧從史, 烏重胤實預其謀, 珙初不知, 將救從史. 聞重胤受朝旨, 乃觀望不進, 重胤以此德之. 後領河陽, 乃置於麾下. 然朝廷以與從史厚善, 竟出為北邊一校. 元和十年, 征淮西, 重胤懇表為諸道行營都虞候, 詔特從之, 俄以母憂去職. 服闋, 除右武衛上將軍. 長慶四年八月卒, 年六十四, 廢朝一日. 李祐, 本蔡州牙將. 事吳元濟, 驍勇善戰. 自王師討淮西, 祐為行營將, 每抗官軍, 皆憚之. 元和十二年, 為李愬所擒. 愬知祐有膽略, 釋其死, 厚遇之. 推誠定分, 與同寢食, 往往帳中密語, 達曙不寐. 人有耳屬於外者, 但屢聞祐感泣聲. 而軍中以前時為祐殺傷者多, 營壘諸卒會議, 皆恨不殺祐. 愬以眾情歸怨, 慮不能全, 因送祐於京師, 乃上表救之. 憲宗特恕, 遂遣祐賜愬. 愬大喜, 即以三千精兵付之. 祐聽言, 無有所疑, 竟以祐破蔡, 擒元濟. 以功授神武將軍, 遷金吾將軍‧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禦史大夫‧夏綏銀宥節度使. 寶歷初, 入為右金吾大將軍. 尋以吐蕃入寇, 出為涇州刺史‧涇原節度使. 太和初, 討李同捷, 遷檢校戶部尚書‧滄州刺史‧滄德景節度使. 太和三年五月卒. 董重質, 本淮西牙將, 吳少誠之子婿也. 性勇悍, 識軍機, 善用兵. 及元濟拒命, 重質又為謀主, 領大軍當王師, 連歲不拔, 皆重質之謀也. 元和十二年, 宰相裴度督兵淮西, 至郾城, 元濟乃悉發左右及守城之卒, 委重質而拒度. 時李愬乘虛入蔡. 既擒元濟, 重質之家在蔡, 愬乃安恤之, 仍使其子持書禮以召重質. 重質見其子, 知城已陷, 及元濟囚窘之狀, 乃慨然以單騎歸愬, 白衣叩伏. 愬揖登階, 以賓禮與之食. 憲宗欲殺之, 愬奏許以不死而來降, 請免之, 且乞於本軍驅使. 於是, 貶春州司戶參軍. 明年, 轉太子少詹事, 委武寧軍收管驅使, 仍加金紫. 十五年, 征入, 授左神武軍將軍, 知軍事, 兼禦史中丞. 仍賜金帛, 與有功者等. 尋授鹽州刺史, 又遷左右神策及諸道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 太和四年, 又轉夏綏銀宥節度使. 五年, 就加檢校工部尚書. 重質訓兵立法, 羌戎畏服. 八年八月卒, 贈尚書右僕射. 楊元卿, 祖子華, 德州安陵縣丞. 父寓, 申州鐘山縣令. 元卿少孤, 慷慨有才略. 及冠, 尚漂蕩江嶺之表, 縱遊放言, 人謂之狂生. 時吳少誠專蔡州, 朝廷姑息之. 元卿白衣謁見, 署以劇縣, 旋闢為從事, 奏授試大理評事. 亦事少陽, 後奏轉監察裡行. 因上奏, 宰相李吉甫深加慰納, 自是一歲或再隨奏至京師. 元卿每與少陽言, 諭以大義. 乃為兇黨所構, 賴節度判官蘇肇保持, 故免. 元卿潛奉朝廷, 內耗少陽之事. 及少陽死, 其子元濟繼立. 元卿說曰:「先尚書性吝, 諸將皆饑寒. 今須布惠以自固也. 府中有無, 元卿熟知之, 曷若散聘諸道, 卑辭厚禮, 以丈人行呼群帥, 庶幾一助, 而諸將大獲矣. 元卿願將留後表上聞, 朝廷安得不從哉?」元濟許之. 元卿即日離蔡, 以賊勢盈虛條奏, 潛請詔諸道拘留使者. 及元濟覺, 元卿妻陳氏並四男並為元濟所殺, 同圬一射垛. 蘇肇以保持元卿, 亦同日被害. 詔授元卿嶽王府司馬, 尋遷太子僕射. 元和十三年, 授蔡州刺史‧兼禦史中丞. 未行, 改授光祿少卿. 初, 朝廷比令元卿與李愬會議, 於唐州東境選要便處, 權置行蔡州. 如百姓官健有歸順者, 便准敕優恤, 必令全活. 既而召見, 元卿遽奏請借度支錢, 及言事頗多不合旨. 宰相裴度亦以諸將討賊三年, 功成在旦暮, 如更分土地與元卿, 即恐相侵生事, 故罷前命而改授焉. 是歲, 既平淮西, 元卿奏曰:「淮西甚有寶貨及犀帶, 臣知之, 往取必得.」上曰:「朕本討賊, 為人除害, 今賊平人安, 則我求之得矣. 寶貨犀帶, 非所求也, 勿復此言.」是月, 詔授左金吾衛將軍. 未幾, 改汾州刺史, 復征為左金吾衛將軍. 長慶初, 易置鎮‧魏守臣. 元卿詣宰相深陳利害, 並具表其事. 後穆宗感悟, 賜白玉帶, 旋授檢校左散騎常侍‧涇州刺史‧涇原渭節度觀察等使, 兼充四鎮北庭行軍. 元卿乃奏置屯田五千頃, 每屯築牆高數仞, 鍵閉牢密, 卒然寇至, 盡可保守. 加檢校工部尚書. 營田成, 復加使號. 居六年, 涇人論奏, 為立德政碑, 移授懷州刺史, 充河陽三城節度觀察等使. 太和五年, 就加檢校司空, 進階光祿大夫, 以其營田納粟二十萬石, 以裨經費故也. 是歲, 改授汴宋亳觀察等使. 凡所廢置, 皆有弘益, 詔並從之. 年七十, 寢疾, 歸洛陽, 詔授太子太保. 是歲八月卒, 廢朝三日, 贈司徒. 元卿始以毀家效順, 累授方鎮. 然性險巧, 所至好聚斂, 善結交, 涇人得情, 亦由此也. 子延宗, 開成中為磁州刺史, 坐謀逐河陽節度使以自立, 為其黨所告, 台司推鞫得實, 誅之. 劉悟, 正臣之孫也. 正臣本名客奴. 天寶末, 祿山叛, 平盧軍節度使柳知晦受賊偽署. 客奴時職居牙門, 襲殺知晦, 馳章以聞. 授平盧軍節度使, 賜名正臣. 悟少有勇力. 叔逸准為汴帥, 積緡錢數百萬於洛中;悟輒破扃鐍, 悉盜用之. 既而懼, 亡歸李師古. 始亦未甚知, 後因擊球馳突, 沖師古馬僕, 師古怒, 將斬之. 悟猛以氣語押觸師古, 師古奇而免之. 因令管壯士, 將後軍, 累署衙門右職, 奏授淄青節度都知兵馬使‧兼監察禦史. 元和末, 憲宗既平淮西, 下詔誅師道. 遣悟將兵拒魏博軍, 而數促悟戰. 悟未及進, 馳使召之. 悟度使來必殺己, 乃偽疾不出, 令都虞候往迎之. 使者亦果以誠告其人, 雲「奉命殺悟以代悟」. 都虞候即時先還, 悟劾之得其實, 乃召諸將與謀曰:「魏博田弘正兵強, 出戰必敗, 不出則死. 今天子所誅者, 司空一人而已, 悟與公等皆為所驅迫, 使就其死. 何如殺其來使, 整戈以取鄆, 立大功, 轉危亡為富貴耶!」眾鹹曰:「善, 唯都將所命!」悟於是立斬其使, 以兵取鄆, 圍其內城, 兼以火攻其門. 不數刻, 擒師道並男二人, 並斬其首以獻. 擢拜悟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義成軍節度使, 封彭城郡王, 仍賜實封五百戶, 錢二萬貫, 莊‧宅各一區. 十五年正月入覲, 又加檢校兵部尚書, 餘如故. 穆宗即位, 以恩例遷檢校尚書右僕射. 是歲十月, 移鎮澤潞, 旋以本官兼平章事. 長慶元年, 幽州大將硃克融叛, 囚其帥張弘靖, 朝廷求名將以鎮漁陽. 乃加悟檢校司空‧平章事, 充盧龍軍節度使. 悟以幽州方亂, 未克進討, 請授之節鉞, 徐圖之. 乃復以悟為澤潞節度, 拜檢校司徒, 兼太子太傅, 依前平章事. 時監軍劉承偕頗恃恩權, 常對眾辱悟;又縱其下亂法, 悟不能平. 異日有中使至, 承偕宴之, 請悟, 悟欲往. 左右皆曰:「往則必為其困辱矣!」軍眾因亂, 悟不止之. 乃擒承偕至牙門, 殺其二僕, 欲並害承偕, 悟救之獲免. 朝廷不獲已, 貶承偕. 自是悟頗縱恣, 欲效河朔三鎮. 朝廷失意不逞之徒, 多投寄潞州以求援. 往往奏章論事, 辭旨不遜. 寶歷元年九月病卒, 贈太尉. 遺表請以其子從諫繼纘戎事. 敬宗下大臣議. 僕射李絳以澤潞內地, 與三鎮事理不同, 不可許. 宰相李逢吉‧中尉王守澄受其賂, 曲為奏請. 從諫自將作監主簿, 起復雲麾將軍, 守金吾衛大將軍同正‧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 充昭義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觀察等留後. 二年, 加金吾上將軍‧檢校工部尚書, 充昭義節度等使. 文宗即位, 進檢校司空. 六年十二月入覲. 七年春歸籓, 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九年, 李訓事敗, 宰相王涯等四人被禍. 時涯兼掌邦計, 雖不與李訓同謀, 然不自異於其間, 既死非其罪. 從諫素德涯之私恩, 心頗不平, 四上章請涯等罪名, 仇士良輩深憚之. 是時中官頗橫, 天子不能制. 朝臣日憂陷族, 賴從諫論列, 而鄭覃‧李石方能粗秉朝政. 先是, 有蕭洪者, 詐稱太後弟, 因仇士良保任, 許之厚賂. 及洪累授方鎮, 納賂不滿士良之志, 士良怒, 遣人上書論洪非太後之親, 又以蕭本者為太後弟. 從諫深知內宮之故, 乃自潞府飛章論之曰:「臣聞造偽以亂真者, 匹夫知之尚不可, 況天下皆知乎?執疏以為親者, 在匹夫之家尚不可, 況處大國之朝乎?臣受國恩深, 奉公心切, 知有此失, 安敢不言!伏唯皇帝陛下仁及萬方, 孝敦九族, 而推心無黨, 唯理是求. 微臣所以不避直言, 切論深事. 伏見金吾將軍蕭本, 稱是太後親弟, 受此官榮. 今喧然國都, 迨聞籓府, 自上及下, 異口同音, 皆言蕭弘是真, 蕭本是偽. 臣傍聽眾論, 遍察群情, 鹹思發明, 以正名分. 今年二月, 其蕭弘投臣當道, 求臣上聞, 自言:比者福建觀察使唐扶及監軍劉行立具審根源, 已曾論奏. 其時屬蕭本得為外戚, 來自左軍, 台司既不敢研窮, 聖意遂勒還鄉裏. 自茲議論, 轉益沸騰. 臣亦令潛問左軍, 榷論大體, 而士良推至公之道, 發不黨之言. 蓋蕭本自度孤危, 妄有憑恃. 伏以名居國舅, 位列朝班, 而真偽不分, 中外所恥. 切慮皇太後受此罔惑, 已有恩情, 若含垢於一時, 終取笑於千古. 伏乞追蕭弘赴闕, 與蕭本對推, 細詰根源, 必辨真偽.」詔令三司使推按. 帝以二蕭雖詐, 托名太後之宗, 不欲誅之, 俱流嶺表. 從諫進位檢校司徒. 會昌三年卒. 大將郭誼等匿喪, 用其侄稹權領軍務. 時宰相李德裕用事, 素惡從諫之奸回, 奏請劉稹護喪歸洛, 以聽朝旨. 稹竟叛. 德裕用中丞李回奉使河朔, 說令三鎮加兵討稹;乃削奪稹官, 命徐許滑孟魏鎮幽並八鎮之師, 四面進攻. 四年, 郭誼斬稹, 傳首京師. 從諫妻裴氏. 初, 稹拒命, 裴氏召集大將妻同宴, 以酒為壽, 泣下不能已. 諸婦請命, 裴曰:「新婦各與汝夫文字, 勿忘先相公之拔擢, 莫效李丕背恩, 走投國家. 子母為托, 故悲不能已也.」諸婦亦泣下, 故潞將叛志益堅. 稹死, 裴亦以此極刑. 稹族屬昆仲九人, 皆誅. 劉沔, 許州牙將也. 少事李光顏為帳中親將. 元和末, 光顏討吳元濟, 常用沔為前鋒. 蔡將有董重質者, 守洄曲, 其部下乘騾即戰, 號「騾子軍」, 最為勁悍, 官軍常警備之. 沔驍銳善騎射, 每與騾軍接戰, 必冒刃陷堅, 俘馘而還, 故忠武一軍, 破賊第一. 淮‧蔡平, 隨光顏入朝. 憲宗留宿衛, 歷三將軍. 歷鹽州刺史‧天德軍防禦使, 在西北邊累立奇效. 太和末, 河西黨項羌叛. 沔以天德之師屢誅其酋渠, 移授振武節度使, 檢校右散騎常侍‧單於大都護. 開成中, 黨項雜虜大擾河西. 沔率吐渾‧契苾‧沙□三部落等諸族萬人‧馬三千騎, 逕至銀‧夏討襲, 大破之. 俘獲萬計, 告捷而還. 以功加檢校戶部尚書. 會昌初, 回紇部饑, 烏介可汗奉太和公主至漢南求食. 過杷頭峰, 犯雲‧朔‧北川. 朝廷以太原重地, 控扼諸戎, 乃移沔河東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太原尹‧北京留守. 詔與幽州張仲武協力招撫回鶻, 竟破虜寇, 迎公主還宮. 以功進位檢校司空, 尋改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 四年, 潞帥劉從諫卒, 子稹匿喪, 擅主留務, 要求旌鉞. 武宗怒, 命忠武節度使王宰‧徐州節度李彥佐等, 充潞府西南面招撫使. 遂復授沔太原節度, 充潞府北面招討使. 沔與張仲武不協, 方徵兵幽州, 乃移沔為鄭滑節度使, 進位檢校司徒. 既而以疾求歸洛陽, 授太子太保, 卒. 初, 沔為忠武小校, 從李光顏討淮西, 為捉生將. 前後遇賊血戰, 鋒刃所傷, 幾死者數四. 嘗傷重臥草中, 月黑不知歸路, 昏然而睡, 夢人授之雙燭, 曰:「子方大貴, 此行無患, 可持此而還.」既行, 炯然有雙光在前. 自後破虜危難, 每行常有此光. 及罷鎮後, 雙光息. 五年, 李德裕出鎮, 罷沔為太子太保. 明年, 以太子太保致仕卒. 石雄, 徐州牙校也. 王智興之討李同捷, 以雄為石廂捉生兵馬使. 勇敢善戰, 氣淩三軍. 自智興以兵臨賊境, 率先收棣州, 雄先驅渡河, 前無堅陣. 徐人伏雄之撫待, 惡智興之虐, 欲逐之而立雄. 智興以軍在賊境, 懼其變生, 因其立功, 請授一郡刺史. 朝廷征赴京師, 授壁州刺史. 智興尋殺雄之素相善諸將士百餘人, 仍奏雄搖動軍情, 請行誅戮. 文宗雅知其能, 惜之, 乃長流白州. 太和中, 河西黨項擾亂, 選求武士. 乃召還, 隸振武劉沔軍為裨將, 累立破羌之功. 文宗以智興故, 未甚提擢, 而李紳‧李德裕以崔群舊將, 素嘉之. 會昌初, 回鶻寇天德, 詔命劉沔為招撫回鶻使. 三年, 回鶻大掠雲‧朔北邊, 牙於五原. 沔以太原之師屯於雲州. 沔謂雄曰:「黠虜離散, 不足驅除. 國家以公主之故, 不欲急攻. 今觀其所為, 氣淩我輩. 若稟朝旨, 或恐依違. 我輩捍邊, 但能除患, 專之可也. 公可選驍健, 乘其不意, 逕趨虜帳, 彼以疾雷之勢, 不暇枝梧, 必棄公主亡竄. 事苟不捷, 吾自繼進, 亦無患也.」雄受教, 自選勁騎, 得沙□李國昌三部落, 兼契苾拓拔雜虜三千騎, 月暗夜發馬邑, 逕趨烏介之牙. 時虜帳逼振武, 雄既入城, 登堞視其眾寡. 見氈車數十, 從者皆衣硃碧, 類華人服飾. 雄令諜者訊之:「此何大人?」虜曰:「此公主帳也.」雄喻其人曰:「國家兵馬欲取可汗. 公主至此, 家國也, 須謀歸路. 俟兵合時不得動帳幕.」雄乃大率城內牛馬雜畜及大鼓, 夜穴城為十餘門. 遲明, 城上立旗幟炬火, 乃於諸門縱其牛畜, 鼓噪從之, 直犯烏介牙帳. 炬火燭天, 鼓噪動地, 可汗惶駭莫測, 率騎而奔. 雄率勁騎追至殺胡山, 急擊之. 斬首萬級, 生擒五千, 羊馬車帳皆委之而去. 遂迎公主還太原. 以功加檢校左散騎常侍‧豐州刺名‧兼禦史大夫‧天德防禦等使. 雄沉勇徇義, 臨財甚廉. 每破賊立功, 朝廷特有賜與, 皆不入私室;置於軍門, 首取一分, 餘並分給, 以此軍士感義, 皆思奮發. 累遷檢校左僕射‧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 俄而昭義劉從諫卒, 其子稹擅主軍務, 朝議問罪. 令徐帥李彥佐為潞府西南面招撫使, 以晉州刺史李丕為副. 時王宰在萬善柵, 劉沔在石會, 相顧未進. 雄受代之翌日, 越烏嶺, 破賊五砦, 斬獲千計. 武宗聞捷大悅, 謂侍臣曰:「今之義而有勇, 罕有雄之比者.」雄既率先破賊, 不旬日, 王宰收天井關, 何弘敬‧王元逵亦收磁洺等郡. 先是潞州狂人折腰於市, 謂人曰:「雄七千人至矣.」劉從諫捕而誅之. 及稹危蹙, 大將郭誼密款請斬稹歸朝, 軍中疑其詐. 雄倡言曰:「賊稹之叛, 郭誼為謀主. 今請斬稹, 即誼自謀, 又何疑焉?」武宗亦以狂人之言, 詔雄以七千兵受降. 雄即徑馳潞州降誼, 盡擒其黨與. 賊平, 進加檢校司空. 王宰, 智興之子, 於雄不足, 雄以轅門子弟善禮之. 然討潞之役, 雄有始卒之功, 宰心惡之. 及李德裕罷相, 宰黨排擯雄, 罷鎮. 既而聞德裕貶, 發疾而卒. 史臣曰:古所謂名將者, 不必蒙輪拔距之材, 拉虎批熊之力;要當以義終始, 好謀而成. 而阿跌昆仲, 稟氣陰山, 率多令範. 讓家權於主婦, 拒美妓於奸臣;章武恢復之功, 義師之效也. 重胤忠於事上, 仁於撫下, 淮‧蔡之役, 勳亞光顏;殿邦之臣也, 不可多得. 王沛之擒僚婿, 李祐之執賊渠, 皆因事立功, 轉禍為福. 智則智矣, 仁者不為!而劉悟自恃太尤, 世邀纘襲, 至於赤族, 報亦晚耶!雄‧沔負羽邊城, 聲馳沙漠, 奉迎貴主, 摧破昆戎, 不亦壯乎!雄能感於知己, 不為無義, 美哉! 贊曰:淮‧鄆砥平, 義將輸誠. 二兇受縛, 亦其同惡. 毀義棄忠, 必殄爾宗. 孰稱善將?劉沔‧石雄.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62 열전112 (0) | 2025.02.23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60 열전110 (0) | 2025.02.2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9 열전109 (0) | 2025.02.20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8 열전108 (0) | 2025.02.19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7 열전107 (0) | 2025.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