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翃, 太原晉陽人也. 兄翊, 乾元中累官至京兆少尹. 性謙柔, 淡於聲利. 自商州刺史遷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 入朝, 充北蕃宣慰使, 稱職. 代宗素重之, 及即位, 目為純臣. 遷刑部侍郎‧禦史中丞. 居憲司, 雖不能舉振綱條, 然以謹重知名. 大歷二年卒. 翊為侍郎時, 翃自折沖授辰州刺史, 遷朗州, 有威望智術, 所蒞立名. 大歷五年遷容州刺史‧容管經略使. 自安‧史之亂, 頻詔征發嶺南兵募, 隸南陽魯炅軍. 炅與賊戰於葉縣, 大敗, 餘眾離散. 嶺南溪洞夷獠, 乘此相恐為亂, 其首領梁崇牽, 自號「平南十道大都統」. 及其黨覃問等, 誘西原賊張侯‧夏永攻陷城邑, 據容州. 前後經略使陳仁琇‧李抗‧侯令儀‧耿慎惑‧元結‧長孫全緒等, 雖容州刺史, 皆寄理籐州, 或寄梧州. 及翃至籐州, 言於眾曰:「吾為容州刺史, 安得寄理他邑!」乃出私財募將健, 許奏以好爵, 以是人各盡力. 不數月, 斬賊魁歐陽珪. 馳於廣州, 見節度使李勉, 求兵為援. 勉曰:「容州陷賊已久, 群獠方強, 卒難圖也. 若務速攻, 只自敗耳, 郡不可復也.」翃請曰:「大夫如未暇出師, 但請移牒諸州, 揚言出千兵援助, 冀藉聲勢, 成萬一之功.」勉然之. 翃乃以手劄告諭義州刺史陳仁璀‧籐州刺史李曉庭等, 同盟約討賊. 翃復募三千餘人. 力戰, 日數合. 節度使牒止翃用兵. 翃慮惑將士, 匿其牒, 奮起士卒, 大破賊數萬眾, 擒其帥梁崇牽. 賊遁數百裡外, 盡復容州故境. 翃發使以聞, 奏置順州, 以遏餘寇. 前後大小百餘戰, 生擒賊帥上獻者七十餘人. 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禦史中丞, 充招討處置使. 翃又令其將張利用‧李實等分兵討襲西原. 遂收復鬱林諸州, 部內漸安. 後因哥舒晃殺節度使呂崇賁, 嶺南復亂. 翃遣大將李實悉所管兵赴援廣州. 西原賊率覃問復招合夷獠曰:「容州兵馬盡赴廣州, 郡可圖也.」於是悉眾來襲. 翃知其來, 伏兵禦之, 生擒覃問, 其眾大敗. 代宗聞而壯之, 遣中使慰勞, 加金紫光祿大夫. 時西蕃入寇河中, 元帥郭子儀統兵備之. 乃征翃為河中少尹, 充節度留後, 領子儀之務. 有悍將淩正者, 橫暴擾軍政, 約其徒夜噪斬關以逐翃. 有告者, 翃縮夜漏數刻, 以差其期. 賊驚而遁, 卒誅正, 軍城乂安. 歷汾州刺史‧京兆尹. 屬發涇原兵討李希烈, 軍次滻水. 翃備供頓, 肉敗糧臭, 眾怒以叛. 翃奔至奉天, 加禦史大夫, 改將作監, 從幸山南. 車駕還京, 改大理卿. 出為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 入為太子賓客. 貞元十二年, 檢校禮部尚書, 代董晉為東都留守, 判尚書省事‧東畿汝防禦使. 凡開置二十餘屯, 市勁筋良鐵以為兵器, 簡練士卒, 軍政頗修. 無何, 吳少誠阻命, 翃賦車籍甲, 不待完繕, 東畿之人賴之. 十八年卒, 時七十餘, 贈禮部尚書. 郗士美, 字和夫, 高平金鄉人也. 父純, 字高卿, 為李邕‧張九齡等知遇, 尤以詞學見推. 與顏真卿‧蕭穎士‧李華皆相友善. 舉進士, 繼以書判制策, 三中高第, 登朝歷拾遺‧補闕‧員外‧郎中‧諫議大夫‧中書捨人. 處事不回, 為元載所忌. 魚朝恩署牙將李琮為兩街功德使. 琮暴橫, 於銀台門毀辱京兆尹崔昭. 純詣元載抗論, 以為國恥, 請速論奏. 載不從, 遂以疾辭. 退歸東洛凡十年, 自號「伊川田父.」清名高節, 稱於天下. 及德宗即位, 崔祐甫作相, 召拜左庶子‧集賢學士. 到京, 以年老乞身, 表三上. 除太子詹事致仕, 東歸洛陽. 德宗召見, 屢加褒歎, 賜以金紫. 公卿大夫皆賦詩祖送於都門, 搢紳以為美談. 有文集六十卷行於世. 士美少好學, 善記覽. 父友顏真卿‧蕭穎士輩嘗與之討論經傳, 應對如流. 既而相謂曰:「吾曹異日, 當交於二郗之間矣.」未冠, 為陽翟丞. 李抱真鎮潞州, 闢為從事, 雅有參贊之績. 其後易二帥, 皆詔士美佐之. 由坊州刺史為黔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持節黔中經略招討觀察鹽鐵等使. 時溪州賊帥向子琪連結夷獠, 控據山洞, 眾號七八千. 士美設奇略討平之. 詔書勞慰, 加檢校右散騎堂侍, 封高平郡公, 再遷京兆尹. 每別殿延問, 必咨訪大政. 出為鄂州觀察使. 貞元十八年, 伊慎有功, 特授安黃節度. 二十年, 慎來朝, 其子宥主留事, 朝廷未能去. 會宥母卒於京師, 利主軍權, 不時發喪. 士美命從事托以他故過其境. 宥果迎之, 告以兇問, 先備肩籃, 即日遣之. 元和五年, 拜河南尹. 明年三月, 檢校工部尚書‧潞州大都督府長史, 充昭義節度. 前政之豐給浮費, 至皆減損, 號令嚴肅. 及朝廷討王承宗, 士美遣兵馬使王獻領勁兵一萬為先鋒. 獻兇惡恃亂, 逗撓不進;遽令召至, 數其罪斬之. 下令曰:「敢後出者斬!」士美親鼓之. 兵既合, 而賊軍大敗, 下三營, 環柏鄉, 屢以捷聞. 上大悅曰:「吾故知士美能辦吾事.」於時四面七‧八鎮兵共十餘萬, 以環鎮‧冀, 未有首功, 多犯法. 士美兵士勇敢畏法, 威聲甚振. 承宗大懼, 指期有破亡之勢, 會詔班師, 至今兩河間稱之. 十二年, 以疾征為工部尚書. 稍間, 拜忠武節度使‧檢校刑部尚書. 至鎮逾月, 寢疾. 元和十四年九月卒, 年六十四. 贈尚書左僕射, 謚曰景. 士美善與人交, 然諾之際豁如也, 當時名稱翕然. 李鄘, 字建侯, 江夏人. 北海太守邕之侄孫. 父暄, 官至起居捨人. 鄘大歷中舉進士, 又以書判高等, 授秘書正字. 為李懷光所辟, 累遷監察禦史. 及懷光據蒲津叛, 鄘與母‧妻陷賊中. 恐禍及親, 因偽白懷光曰:「兄病在洛, 請母往視之.」懷光許焉, 且戒妻子無得從. 鄘皆遣行. 後懷光知, 責之. 對曰:「鄘名隸軍籍, 不得隨侍老母, 奈何不使婦隨姑行也.」懷光無以罪之. 時與故相高郢同在賊廷, 乃密奏賊軍虛實及攻取之勢. 德宗賜手詔以勞之. 後事洩, 懷光嚴兵召郢與鄘詰責. 鄘詞激氣壯, 三軍義之. 懷光不敢殺, 囚之獄中. 懷光死, 馬燧就獄致禮, 表為河東從事. 尋以言不行, 歸養洛中. 襄州節度使嗣曹王皋致禮延辟, 署從事, 奏兼殿中侍禦史. 入為吏部員外郎. 徐州張建封卒, 其子愔為將校所迫, 俾領軍務. 詔擇臨難不懾者, 即其軍以諭之, 遂命鄘為徐州宣慰使. 鄘直抵其軍, 召將士, 傳朝旨, 陳禍福, 脫監軍使桎梏, 令復其位. 兇黨不敢犯. 及愔上表稱兵馬留後, 鄘以為非詔令所加, 不宜稱號, 立使削去, 方受其表. 遷吏部郎中. 順宗登極, 拜禦史中丞, 遷京兆尹‧尚書右丞. 元和初, 以京師多盜, 復選為京兆尹, 擒奸禁暴, 威望甚著. 尋拜檢校禮部尚書‧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 是鎮承前命帥, 多用武將, 有「神策行營」之號. 初受命, 必詣軍修謁. 鄘既受命, 表陳其不可, 詔遂去「神策行營」字, 但為鳳翔隴右節度. 未幾, 遷鎮太原, 入為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諸道鹽鐵轉運使. 五年冬, 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 鄘前在兩鎮, 皆以剛嚴操下, 遽變舊制, 人情不安, 故未幾即改去. 至淮南數歲, 就加檢校左僕射, 政嚴事理, 府廩充積. 及王師征淮夷, 鄆寇李師道表裡相援. 鄘發楚‧壽等州二萬餘兵, 分壓賊境, 日費甚廣, 未嘗請於有司. 時憲宗以兵興, 國用不足, 命鹽鐵副使程異乘驛諭江淮諸道, 俾助軍用. 鄘以境內富實, 乃大籍府庫, 一年所蓄之外, 鹹貢於朝廷. 諸道以鄘為倡首, 悉索以獻, 自此王師無匱乏之憂. 先是, 吐突承璀監淮南軍, 貴寵莫貳. 鄘亦以剛嚴素著, 而差相敬憚, 未嘗稍失. 承璀歸, 遂引以為相. 十二年, 征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鄘出入顯重, 素不以公輔自許, 年侵勢過, 頗安外鎮. 登祖筵, 聞樂而泣下, 曰:「宰相之任, 非吾所長也.」行頗緩, 至京師, 又辭疾歸第. 既未朝謁, 亦不領政事, 竟以疾辭, 改授戶部尚書. 俄換檢校左僕射, 兼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尋以太子少傅致仕. 元和十五年八月卒, 贈太子太保, 謚曰肅. 鄘強直無私飾, 與楊憑‧穆質‧許孟容‧王仲舒友善, 皆任氣自負. 然鄘當官嚴重, 為吏以峻法立操, 所至稱理, 而剛決少恩. 鎮揚州七年, 令行禁止. 擒擿生殺, 一委軍吏, 參佐束手, 居人頗陷非法, 物議以此少之. 子柱, 官至浙東觀察使. 柱子磎, 字景望, 博學多通, 文章秀絕. 大中十三年, 一舉登進士第. 歸仁晦鎮大梁, 穆仁裕鎮河陽, 自監察‧殿中相次奏為從事. 入為尚書水部員外郎, 累遷吏部郎中, 兼史館修撰, 拜翰林學士‧中書捨人. 廣明中, 分司洛下. 遇巢‧讓之亂, 逃於河橋. 光啟中, 避亂淮海, 有偽襄王詔命, 磎皆不從. 王鐸鎮滑台, 杖策詣之. 鐸表薦於朝. 昭宗雅重之, 復召入翰林為學士, 拜戶部侍郎, 遷禮部尚書. 景福二年十月, 與韋昭度並命中書門下平章事. 宣制日, 水部郎中‧知制誥劉崇魯掠其麻哭之, 奏雲:「李磎奸邪, 挾附權幸, 以忝學士, 不合為相.」時宰臣崔昭緯與昭度及磎素不相協, 密遣崇魯沮之也, 乃左授太子少師. 磎因上十章及《納諫論》三篇自雪, 且數崇魯之惡. 議者重其才而鄙其訟. 昭宗素愛其才, 而急於大用. 至乾寧初, 又上第十一表, 乃覆命為相. 數月, 與昭度同為王行瑜等所殺. 磎自在台省, 聚書至多, 手不釋卷, 時人號曰「李書樓」. 所撰文章及注解書傳之闕疑, 僅百餘卷, 經亂悉亡. 王行瑜死, 德音昭雪, 贈司徒, 謚曰文. 子沇, 字東濟, 有俊才. 與父同日遇害, 詔贈禮部員外郎. 辛秘, 隴西人. 少嗜學. 貞元年中, 累登《五經》‧《開元禮》科, 選授華原尉, 判入高等, 調補長安尉. 高郢為太常卿, 嘉其禮學, 奏授太常博士. 遷祠部‧兵部員外郎, 仍兼博士. 山陵及郊丘二禮儀使, 皆署為判官. 當時推其達禮. 元和初, 拜湖州刺史. 未幾, 屬李錡命, 將收支郡, 遂令大將監守五郡. 蘇常杭睦四州刺史, 或以戰敗, 或被拘執. 賊黨以秘儒者, 甚易之. 秘密遣衙門將丘知二勒兵數百人, 候賊將動, 逆戰大破之. 知二中流矢墜馬, 起而復戰, 斬其將, 焚其營, 一州遂安. 賊平, 以功賜金紫, 由是歛以秘材堪將帥. 及太原節度範希朝領全師出討王承宗, 征秘為河東行軍司馬, 委以留務. 尋召拜左司郎中, 出為汝州刺史. 九年, 征拜諫議大夫, 改常州刺史, 選為河南尹. 蒞職修政, 有可稱者. 十二年, 拜檢校工部尚書, 代郗士美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 充昭義軍節度‧澤潞磁洺邢等州觀察使. 是時以再討王承宗, 澤潞壓境, 凋費尤甚. 朝議以兵革之後, 思能完復者, 遂以命秘. 凡四歲, 府庫積錢七十萬貫, 餱糧器械稱是. 及歸, 道病, 先自為墓誌. 將歿, 又為書一通, 命緘致幾上. 其家發之, 皆送終遵儉之旨. 久歷重任, 無豐財厚產, 為時所稱. 元和十五年十二月卒, 年六十四. 贈左僕射, 謚曰昭. 馬手□, 字會元, 扶風人. 少孤貧好學. 性剛直, 不妄交遊. 貞元中, 姚南仲鎮滑台, 闢為從事. 南仲與監軍使不葉, 監軍誣奏南仲不法. 及罷免, 手□坐貶泉州別駕, 監軍入掌樞密. 福建觀察使柳冕希旨欲殺手□, 從事穆贊鞫手□, 贊稱無罪, 手□方免死. 後量移恩王傅. 元和初, 遷虔州刺史. 四年, 兼禦史中丞, 充嶺南都護‧本管經略使. 手□敦儒學, 長於政術. 在南海累年, 清廉不撓, 夷獠便之. 於漢所立銅柱之處, 以銅一千五百斤特鑄二柱, 刻書唐德, 以繼伏波之跡. 以綏蠻功, 就加金紫. 八年, 轉桂州刺史‧桂管經略觀察使, 入為刑部侍郎. 裴度宣慰淮西, 奏為制置副使. 吳元濟誅, 度留手□蔡州, 知彰義軍留後. 尋檢校工部尚書‧蔡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充淮西節度使. 手□以申‧光‧蔡等州久陷賊寇, 人不知法, 威刑勸導, 鹹令率化. 奏改彰義軍曰淮西, 賊之偽跡, 一皆削蕩. 十三年, 轉許州刺史‧忠武軍節度‧陳許殷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明年, 改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 十四年, 遷檢校刑部尚書‧鄆州刺史‧天平軍節度‧鄆曹濮等州觀察等使, 就加檢校尚書左僕射. 入為戶部尚書. 長慶三年卒, 贈右僕射. 手□理道素優, 軍政多暇, 公務之餘, 手不釋卷. 所著《奏議集》‧《年歷》‧《通歷》‧《子鈔》等書百餘卷, 行於世. 韋弘景, 京兆人, 後周逍遙公□之後. 祖嗣立, 終宣州司戶. 父堯, 終洋州興道令. 弘景貞元中始舉進士, 為汴州‧浙東從事. 元和三年, 拜左拾遺, 充集賢殿學士, 轉左補闕. 尋召入翰林為學士. 普潤鎮使蘇光榮為涇原節度使, 弘景草麻, 漏敘光榮之功, 罷學士, 改司門員外郎, 轉吏部員外‧左司郎中, 改吏部度支郎中. 張仲方貶李吉甫謚, 上怒, 貶仲方. 弘景坐與仲方善, 出為綿州刺史. 宰相李夷簡出鎮淮南, 奏為副使, 賜以金紫. 入為京兆少尹, 遷給事中. 劉士涇以駙馬交通邪幸, 穆宗用為太僕卿. 弘景與給事薛存慶封還詔書, 諭士涇曰:「伏以司僕正卿, 位居九列. 在周之命, 伯冏其人, 所以惟月膺名, 像河稱重. 漢朝亦以石慶之謹願, 陳萬年之行潔, 皆踐斯職, 謂之大僚. 今士涇戚裡常人, 班敘散秩, 以父任將帥, 家富貲財, 聲名不在於士林, 行義無聞於朝野, 忽長卿寺, 有瀆官常. 以親則人物未賢, 以勳則寵待常厚, 今叨顯任, 誠謂謬官. 《傳》曰:『惟名與器, 不可假人. 』蓋士涇之謂. 臣等職司違失, 實在守官. 其劉士涇新除太僕卿敕, 未敢行下.」穆宗遣宰臣宣諭, 弘景等固執如前. 宰臣不得已, 改衛尉少卿. 穆宗復遣諭弘景曰:「士涇父昌有邊功, 士涇為少列十餘年, 又尚雲安公主, 宜有加恩. 朕思賞勞睦親之意, 竟行前命.」穆宗怒, 乃令弘景使安南‧邕‧容宣慰, 時認翕然推重. 時蕭俛以清直在位, 弘景議論, 常所輔助. 遷刑部侍郎, 轉吏部侍郎, 銓綜平允, 權邪憚其嚴勁, 不敢幹以非道. 掌選二歲, 改陝虢觀察使. 歲滿, 征拜尚書左丞, 駁吏部授官不當者六十人. 弘景素以鯁亮稱, 及居綱轄之地, 郎吏望風修整. 會吏部員外郎楊虞卿以公事為下吏所訕, 獄未能辨, 詔下弘景與憲司就尚書省詳讞. 虞卿多朋遊, 人多向附之. 弘景素所不悅, 時已請告在第, 及准詔就召, 以公服來謁. 弘景謂之曰:「有敕推公.」虞卿失容自退. 轉禮部尚書, 充東都留守, 判東都尚書省事. 繕完宮室, 至今賴之. 太和五年五月卒, 年六十六, 贈尚書左僕射. 弘景歷官行事, 始終以直道自立, 議論操持, 無所阿附, 當時風教, 尤為倚賴. 自長慶已來, 目為名卿. 王彥威, 太原人. 世儒家, 少孤貧苦學, 尤通《三禮》. 無由自達, 元和中遊京師, 求為太常散吏. 卿知其書生, 補充檢討官. 彥威於禮閣掇拾自隋已來朝廷沿革‧吉兇五禮, 以類區分, 成三十卷獻之, 號曰《元和新禮》, 由是知名, 特授太常博士. 憲宗晏駕, 未定謚. 淮南節度使李夷簡以憲宗功高列聖, 宜特稱祖, 穆宗下禮官議. 彥威奏曰:「據禮經, 三代之制, 始封之君, 謂之太祖. 太祖之外, 又祖有功而宗有德, 故夏後氏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祖契而宗湯, 周人郊祀後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自東漢魏晉, 漸違經意, 沿革不一. 子孫以推美為先, 自始祖已下並有建祖之制. 蓋非典訓, 不可法也. 國朝祖宗制度, 本於《周禮》, 以景皇帝為太祖, 又祖神堯而宗太宗. 自高宗已降, 但稱宗. 謂之尊名, 可為成法. 不然, 則太宗造有區夏, 理致升平;玄宗掃清內難, 翊戴聖父;肅宗龍飛靈武, 收復兩都, 此者應天順人, 撥亂返正, 至於廟號, 亦但稱宗. 謹按經義, 祖者始也, 宗者尊也, 故《傳》曰:『始封必為祖. 』《書》曰:『德高可宗, 故號高宗. 』今宜本三代之定製, 去魏‧晉之亂法, 守貞觀‧開元之憲章, 而擬議大名, 垂以為訓. 大行廟號, 宜稱宗.」制從之. 故事, 祔廟之禮, 先告於太極殿, 然後奉神主赴太廟. 祔禮畢, 不再告於太極殿. 時憲宗祔廟禮畢, 執政詳舊典, 令有司再告祔享禮畢於太極殿. 彥威執議以為不可, 執政怒. 會宗正寺進祝版, 誤以憲宗為睿宗. 執政銜其強, 奏祝版參差, 博士之罪, 彥威坐削一階, 奪兩季俸. 彥威殊不低回, 每議禮事, 守正不阿附, 君子稱之. 累轉司封員外郎中. 弘文館舊不置學士, 文宗特置一員以待彥威. 尋使魏博宣慰, 特賜金紫. 五年, 遷諫議大夫. 朝廷自誅李師道, 收復淄青十二州, 未定戶籍. 乃命彥威充十二州勘定兩稅使. 朝法振舉, 人不以為煩. 以本官兼史館修撰. 彥威通悉典故, 宿儒碩學皆讓之. 時以僕射上事儀注, 前後不定, 中丞李漢奏定, 朝議未以為允. 中書門下奏請依元和七年已前儀注, 左右僕射上日, 請受諸司四品六品丞郎已下拜. 彥威奏論曰:「臣謹按《開元禮》:凡受冊官, 並與卑官答拜. 國朝官品, 令三師三公正一品, 尚書令正二品, 並是冊拜授官. 上之日, 亦無受朝官再拜之文. 僕射班次三公, 又是尚書令副貳之職, 雖端揆之重, 有異百寮, 然與群官比肩事主. 《禮》曰『非其臣即答拜之』. 又曰『大夫之臣不稽首』. 非尊家臣, 以避君也. 即僕射上日受常參官拜, 事頗非儀. 況元和七年已經奏議, 酌為定製, 編在國章. 近年上儀, 又有受拜之禮, 禮文乍變, 物論未安, 請依元和七年敕為定.」時李程為左僕射, 宰執難於改革, 雖不從其議, 論者稱之. 興平縣人上官興, 因醉殺人亡竄, 吏執其父下獄, 興自首請罪, 以出其父. 京兆尹杜悰‧禦史中丞宇文鼎, 以其首罪免父, 有光孝義, 請減死配流. 彥威與諫官上言曰:「殺人者死, 百王共守. 若許殺人不死, 是教殺人. 興雖免父, 不合減死.」詔竟許決流. 彥威詣中書投宰相面論, 語訐氣盛. 執政怒, 左授河南少尹. 未幾, 改司農卿. 李宗閔重之. 既秉政, 授青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充平盧軍節度‧淄青等觀察使. 開成元年, 召拜戶部侍郎, 尋判度支. 彥威儒學雖優, 亦勤吏事, 然貨泉之柄, 素非所長, 性既剛訐, 自恃有餘. 嘗紫宸廷奏曰:「臣自計司按見管錢穀文簿, 皆量入以為出, 使經費必足, 無所刻削. 且百口之家, 猶有歲蓄, 而軍用錢物, 一切通用, 悉隨色額佔定, 終歲支給, 無毫厘之差. 倘臣一旦愚迷, 欲自欺竊, 亦不可得也.」名曰《度支占額圖》. 既而又進《供軍圖》曰:「起至德‧乾元之際, 迄於永貞‧元和之初, 天下有觀察者十, 節度二十有九, 防禦者四, 經略者三. 掎角之師, 犬牙相制, 大都通邑, 無不有兵, 都計中外各額, 至八十餘萬. 長慶戶口凡三百三十五萬, 而兵額約九十九萬, 通計三戶資一兵. 今計天下租賦, 一歲所入, 總不過三千五百餘萬, 而上供之數三之一焉. 三萬之中, 二給衣賜. 自留州留使兵士衣賜之外, 其餘四十萬眾, 仰給度支. 伏以時逢理安, 運屬神聖, 然而兵不可弭, 食哉惟時. 憂勤之端, 兵食是切. 臣謬司邦計, 虔奉睿圖, 輒纂事功, 庶裨聖覽.」又纂集國初已來至貞元帝代功臣, 如《左氏傳》體敘事, 號曰《唐典》, 進之. 彥威既掌利權, 心希大用. 時內官仇士良‧魚弘志禁中用事. 先是左右神策軍多以所賜衣物於度支中估, 判使多曲從, 厚給其價. 開成初, 有詔禁止, 然趨利者猶希意從其請托. 至是, 彥威大結私恩, 凡內官請托, 無不如意, 物議鄙其躁妄. 復修王播舊事, 貢奉羨餘, 殆無虛日. 會邊軍上訴衣賜不時, 兼之朽故. 宰臣惡其所為, 令攝度支人吏付台推訊. 彥威略不介懷, 入司視事. 及人吏受罰, 左授衛尉卿, 停務, 方還私第. 三年七月, 檢校禮部尚書, 代殷侑為許州刺史, 充忠武軍節度‧陳許殷觀察等使. 會昌中, 入為兵部侍郎, 歷方鎮, 檢校兵部尚書. 卒, 贈僕射, 謚曰靖. 史臣曰:世以治軍戎, 決權變, 非儒者之事. 而王翃‧郗士美釋衣逢掖之儒衣, 奮將軍之旗鼓, 俾士赴湯火, 威振籓籬, 何其壯也!所謂非秦無人, 吾謀適不用也. 二子遭遇英主, 伸其效用, 宜哉!李建侯不屈於賊庭, 馬會元見伸於貝錦, 臨危挺操, 所謂貞臣, 將相之榮, 固其宜矣. 辛潞州之特達, 韋僕射之峻整, 王尚書之果敢, 皆一時之偉器也. 若以道自牧, 求福不回, 即能臣也. 而彥威欲為巧宦, 不亦疏乎? 贊曰:見危致命, 臨難不恐. 士美‧建侯, 仁者之勇. 弘景陸離, 駁正黃扉. 貪名喪道, 狂哉彥威.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9 열전109 (0) | 2025.02.20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8 열전108 (0) | 2025.02.19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6 열전106 (0) | 2025.02.17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5 열전105 (0) | 2025.02.16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4 열전104 (0) | 2025.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