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道, 蓋古荊、梁二州之域, 漢南郡、武陵、巴郡、漢中、南陽及江夏、弘農、廣漢、武都郡地. 江陵、峽、歸、夔、澧、朗、複、郢、襄、房爲鶉尾分, 鄧、隋、泌、均爲鶉火分, 興元、金、洋、鳳、興、成、文、扶、利、集、壁、巴、蓬、通、開、忠、萬、涪、閬、果、渠爲鶉首分. 爲府二, 州三十三, 縣百六十一. 其名山:嶓塚、熊耳、銅梁、巫、荊、峴. 其大川:巴、漢、沮、淯. 厥賦:絹、布、綿. 厥貢:金、絲、紵、漆. 江陵府江陵郡, 本荊州南郡, 天寶元年更郡名. 肅宗上元元年號南都, 爲府. 二年罷都, 是年又號南都. 尋罷都. 土貢:方紋綾、貲布、柑、橙、橘、椑、白魚、糖蟹、梔子、貝母、覆盆、烏梅、石龍芮. 戶三萬三百九十二, 口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 縣八:有府一, 曰羅含. 有永安軍, 乾元二年置. 江陵, 次赤. 貞觀十七年省安興縣入焉. 貞元八年, 節度使嗣曹王皋塞古堤, 廣良田五千頃, 畝收一鍾. 又規江南廢洲爲廬舍, 架江爲二橋. 荊俗飲陂澤, 乃教人鑿井, 人以爲便. 枝江, 次畿. 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長寧縣, 二年省枝江入長寧. 大曆六年複置枝江, 省長寧. 當陽, 次畿. 武德四年置平州, 並析置臨沮縣. 六年曰玉州. 八年州廢, 省臨沮, 以當陽來屬. 有南紫蓋山、北紫蓋山. 長林, 次畿. 武德四年於東境置基州, 並置章山縣. 七年州廢, 以章山隸郢州. 郢州廢, 來屬. 八年省章山入長林. 石首, 次畿. 武德四年置. 松滋, 次畿. 公安, 次畿. 荊門. 次畿. 貞元二十一年析長林置. 峽州夷陵郡, 中. 本治下牢戍, 貞觀九年徙治步闡壘. 土貢:紵葛、箭竹、柑、茶、蠟、芒硝、五加、杜若、鬼臼. 戶八千九十八, 口四萬五千六百六. 縣四:夷陵, 上. 西北二十八裏有下牢鎮. 有黃牛山. 宜都, 中下. 本宜昌, 隸南郡. 武德二年更名, 以宜都及峽州之夷道置江州, 六年曰東松州. 貞觀八年州廢, 省入宜都, 來屬. 長陽, 中下. 本隸南郡. 武德四年以縣置睦州, 並置巴山、鹽水二縣. 八年州廢, 省鹽水, 以長陽、巴山隸東松州. 州廢, 來屬. 天寶八載省巴山入長陽. 遠安. 中下. 有神馬山, 本白馬山, 天寶元年更名. 歸州巴東郡, 下. 武德二年析夔州之秭歸、巴東置. 土貢:紵葛、茶、蜜、蠟. 戶四千六百四十五, 口二萬三千四百一十七. 縣三:秭歸, 中. 有鹽;東南八十五裏有太清鎮城. 巴東, 中下. 有鹽, 有鐵. 興山. 中下. 武德三年析秭歸置. 夔州雲安郡, 下都督府. 本信州巴東郡, 武德二年更州名,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紵錫布、熊、羆、山雞、茶、柑、橘、蜜、蠟. 戶萬五千六百二十, 口七萬五千. 縣四:有府一, 曰東陽. 奉節, 上. 本人複, 貞觀二十三年更名. 有鐵. 有永安井鹽官. 雲安, 上. 有鹽官. 巫山, 中. 有巫山. 大昌. 下. 有鹽官. 澧州澧陽郡, 上. 土貢:紋綾、紵綀縛巾、犀角、竹簟、光粉、柑、橘、恒山、蜀漆. 戶萬九千六百二十, 口九萬三千三百四十九. 縣四:澧陽, 望. 有關山. 安鄉, 中. 貞觀元年省孱陵縣入焉. 石門, 中. 有鐵. 慈利. 中下. 武德中置崇義縣, 麟德元年省入焉. 本故崇州. 朗州武陵郡, 下. 土貢:葛、紵綀簟、柑、犀角. 戶九千三百六, 口四萬三千七百六十. 縣二:武陵, 上. 北有永泰渠, 光宅中, 刺史胡處立開, 通漕, 且爲火備;西北二十七裏有北塔堰, 開元二十七年, 刺史李璡增修, 接古專陂, 由黃土堰注白馬湖, 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 溉田千餘頃;東北八十九裏有考功堰, 長慶元年, 刺史李翱因故漢樊陂開, 溉田千一百頃;又有右史堰, 二年, 刺史溫造增修, 開後鄉渠, 經九十七裏, 溉田二千頃;又北百一十九裏有津石陂, 本聖曆初, 令崔嗣業開, 翱、造亦從而增之, 溉田九百頃. 翱以尚書考功員外郎, 造以起居舍人, 出爲刺史, 故以官名. 東北八十裏有崔陂, 東北三十五裏有槎陂, 亦嗣業所修以溉田, 後廢. 大曆五年, 刺史韋夏卿複治槎陂, 溉田千餘頃. 十三年以堰壞遂廢;有枉山. 龍陽. 中上. 忠州南賓郡, 下. 本臨州, 義寧二年析巴東郡之臨江置, 貞觀八年更名. 土貢:生金、綿、蘇薰席、文刀. 戶六千七百二十二, 口四萬三千二十六. 縣五:臨江, 中下. 有鹽. 豐都, 中下. 義寧二年析臨江置. 南賓, 中下. 武德二年析浦州之武寧置. 有鐵. 墊江, 中下. 桂溪. 中下. 本清水, 武德二年析臨江置, 天寶元年更名. 涪州涪陵郡, 下. 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鎮置. 土貢:麩金、文刀、獠布、蠟. 戶九千四百, 口四萬四千七百二十二. 縣五:涪陵, 中下. 武德二年置, 並置武龍縣. 又析涪陵、巴縣地置永安縣. 開元二十二年省永安入樂溫. 賓化, 下. 本隆化, 貞觀十一年置, 先天元年更名. 武龍, 中下. 樂溫, 中下. 武德二年析巴縣地置, 隸南潾州, 九年來屬. 溫山. 下. 本隸南潾州, 後來屬. 萬州南浦郡, 下. 本南浦州, 武德二年析信州置. 八年州廢, 以南浦、梁山隸夔州, 武寧隸臨州. 九年複置, 曰浦州. 貞觀八年更名. 土貢:麩金、藥子. 戶五千一百七十九, 口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六. 縣三:南浦, 中. 有塗祇監、漁陽監, 鹽官二. 武寧, 中下. 梁山. 中下. 襄州襄陽郡, 望. 土貢:綸巾, 漆器, 庫路真二品:十乘花文、五乘碎石文, 柑, 蔗, 芋, 薑. 戶四萬七千七百八十, 口二十五萬二千一. 縣七:有府一, 曰漢津. 襄陽, 望. 貞觀八年省常平縣入焉. 有峴山. 鄧城, 緊. 本安養, 天寶元年曰臨漢, 貞元二十一年更名. 穀城, 上. 武德四年以穀城、陰城置酂州, 五年州廢, 二縣來屬. 貞觀八年省陰城入焉. 有薤山. 義清, 中. 貞觀八年省南漳入焉, 南漳本臨沮. 南漳, 中下. 本荊山, 武德二年析南漳置, 以縣置重州, 並置重陽、平陽、渠陽、土門、歸義五縣. 七年省渠陽入荊山, 省平陽入重陽, 省土門、歸義入房州之永清. 貞觀元年州廢, 以荊山來屬, 徙重陽於故重州, 隸遷州. 八年省重陽入荊山. 開元十八年徙於故南漳, 因改名. 有荊山. 樂鄉, 中下. 本隸竟陵郡, 武德四年以樂鄉及襄州之率道、上洪置鄀州. 貞觀元年又領長壽, 省上洪. 八年州廢, 以長壽隸溫州, 樂鄉、率道來屬. 宜城. 上. 本率道, 貞觀八年省漢南縣入焉, 天寶七載更名. 有石梁山、陰山. 泌州淮安郡, 上. 本昌州舂陵郡, 治棗陽. 武德五年以唐城山更名唐州, 九年徙治比陽. 天寶元年更郡名. 天祐三年, 硃全忠徙治泌陽, 表更名. 土貢:絹、布. 戶四萬二千六百四十三, 口十八萬二千三百六十四. 縣七:泌陽, 中. 本上馬, 貞觀元年省入湖陽, 開元十三年複置, 天寶元年更名. 比陽, 上. 本淮安郡治, 武德四年曰顯州, 領比陽、慈丘、平氏、顯岡、桐柏五縣. 貞觀二年省顯岡. 九年州廢, 縣皆來屬. 慈丘, 上. 桐柏, 中. 武德初置純州, 貞觀元年州廢, 來屬. 有桐柏山;有淮瀆祠. 平氏, 中. 有祈中山. 湖陽, 中. 武德四年以縣置湖州, 貞觀元年州廢, 來屬. 有蓼山. 方城. 上. 本淯陽郡治. 武德二年曰北澧州, 領方城、真昌二縣. 貞觀元年省真昌. 八年曰魯州, 九年州廢, 以方城來屬. 隋州漢東郡, 上. 土貢:合羅、綾、葛、覆盆. 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 口十萬五千七百二十二. 縣四:隋, 上. 武德四年省安貴縣入焉. 五年省平林、順義縣入焉. 光化, 上. 棗陽, 上. 本隸唐州. 武德五年省唐州之清漳縣入焉. 貞觀元年又省唐州之舂陵縣入焉. 十年以棗陽來屬. 有光武山. 唐城. 上. 開元二十六年以客戶析棗陽地置. 鄧州南陽郡, 上. 土貢:絲布、茅菊. 戶四萬三千五十五, 口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七. 縣六:穰, 望. 武德四年析置平晉縣, 以新野置新州, 尋廢新州, 以新野來屬. 六年省平晉縣. 又領深陽縣, 貞觀元年省, 乾元元年省新野, 皆入焉. 南陽, 緊. 武德三年以南陽及舂陵郡之上馬置宛州, 並置雲陽、上宛、安固三縣. 八年州廢, 以上馬隸唐州, 省雲陽、上宛, 以安固入南陽, 來屬. 聖曆元年曰武台. 神龍初複故名. 有銅. 向城, 上. 武德三年以縣置淯州. 八年州廢, 隸北澧州, 州廢, 來屬. 聖曆元年曰武清. 神龍初複故名. 北八十裏有魯陽關. 臨湍, 上. 本新城. 武德二年以縣置酈州, 八年州廢, 來屬. 貞觀元年省冠軍縣入焉. 天寶元年更名. 又有順陽縣, 武德二年析冠軍置, 六年省. 內鄉, 上. 本淅陽郡治. 武德二年曰淅州, 並置默水縣. 貞觀八年州廢, 省默水入內鄉, 來屬. 有岵山. 菊潭. 中. 開元二十四年析新城置. 均州武當郡, 下. 義寧二年析淅陽郡之武當、均陽置. 貞觀元年州廢, 二縣隸淅州. 八年以武當、鄖鄉複置. 土貢:山雞尾、麝香. 戶九千六百九十八, 口五萬八百九. 縣三:有府一, 曰至誠. 武當, 上. 義寧二年析置平陵縣, 武德七年省, 八年省均陽入焉. 東南百裏有鹽池. 有武當山. 鄖鄉, 上. 本隸淅陽郡. 武德元年以鄖鄉、安福置南豐州, 並置堵陽、黃沙、白沙、固城四縣. 八年省黃沙、白沙、固城, 是年州廢, 以鄖鄉、安福、堵陽隸淅州. 貞觀元年省安福、堵陽入焉. 有精舍山, 本獨山, 天寶中更名. 豐利. 上. 有伏龍山;有錫義山, 一名天心山. 房州房陵郡, 上. 武德元年析遷州之竹山、上庸置. 貞觀十年徙治房陵. 土貢:蠟、蒼礬、麝香、鍾乳、雷丸、石膏、竹綍. 戶萬四千四百二十二, 口七萬一千七百八. 縣四:房陵, 上. 本光遷, 房陵郡治, 武德元年曰遷州, 並析置受陽、淅川、房陵三縣. 五年省淅川. 七年省房陵、受陽. 貞觀十年州廢, 來屬, 更光遷曰房陵. 永清, 中下. 本隸遷州, 州廢, 來屬. 有房山. 竹山, 中下. 武德元年析置武陵縣, 貞觀十年省. 上庸. 上. 複州竟陵郡, 上. 本沔陽郡, 治竟陵. 貞觀七年徙治沔陽. 天寶元年更名. 寶應二年複故治. 土貢:白紵、白蜜. 戶八千二百一十, 口四萬四千八百八十五. 縣三:沔陽, 上. 竟陵, 上. 有五花山;有石堰渠, 鹹通中, 刺史董元素開. 監利. 中下. 郢州富水郡, 上. 本竟陵郡, 治長壽. 貞觀元年州廢, 以長壽隸鄀州, 十七年複置, 治京山, 後還治長壽. 土貢:紵布、葛、蕉、春酒麹、棗、節米. 戶萬二千四十六, 口五萬七千三百七十五. 縣三:長壽, 上. 貞觀元年省藍水縣入焉. 京山, 上. 本隸安州. 武德四年以京山、富水二縣置溫州, 貞觀十七年州廢, 縣皆來屬. 富水. 上. 有白沙山. 金州漢陰郡, 上. 本西城郡, 天寶元年曰安康郡, 至德二載更名. 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椒實、白膠香、麝香、杜仲、雷丸、枳殼、枳實、黃蘖. 有橘官. 戶萬四千九十一, 口五萬七千九百二十九. 縣六:有府一, 曰洪義. 西城, 上. 本金川, 義寧二年更名. 有牛山. 漢水有金. 洵陽, 中下. 武德元年以縣置洵州, 並置洵城、驢川二縣, 七年州廢, 縣皆來屬. 貞觀二年省驢川, 八年省洵城. 東有申口鎮城. 淯陽, 上. 本黃土, 天寶元年更名, 大曆六年省入洵陽, 長慶初複置. 石泉, 中下. 聖曆元年曰武安, 神龍元年複故名, 大曆六年省入漢陰, 永貞元年複置. 漢陰, 中下. 本安康. 武德元年以縣置西安州, 並置寧鬱、廣德二縣. 二年曰直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寧鬱, 以廣德入安康, 來屬. 至德二載更名. 西有方山關, 貞觀十二年置. 月川水有金. 平利. 中下. 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 大曆六年省入西城, 長慶初複置. 有女媧山. 右東道采訪使, 治襄州. 興元府漢中郡, 赤. 本梁州漢川郡, 開元十三年以“梁”“涼”聲相近, 更名褒州, 二十年複曰梁州, 天寶元年更郡名, 興元元年爲府. 土貢:縠、蠟、紅藍、燕脂、夏蒜、冬筍、糟瓜、柑、枇杷、茶. 戶三萬七千四百七十, 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七. 縣五:有府一, 曰麗水. 南鄭, 次赤. 有旱山、玉女山、中梁山. 褒城, 次畿. 義寧二年更名褒中. 貞觀三年複故名. 有牛頭山;北有甘寧關. 城固, 次畿. 武德二年更名唐固, 三年析置白雲縣, 九年省. 貞觀二年複故名. 西, 次畿. 武德三年以縣置褒州, 析利州之綿穀置金牛縣, 八年州廢, 二縣來屬. 寶曆元年省金牛縣入焉. 西南有百牢關. 有錫, 有鐵. 三泉. 次畿. 武德四年析利州之綿穀置, 以縣置南安州, 並置嘉牟縣. 八年州廢, 省嘉牟, 以三泉隸利州. 天寶元年來屬. 洋州洋川郡, 雄. 武德元年析梁州之西鄉、黃金、興勢置, 天寶十五載徙治興道. 土貢:白交梭、火麻布、野苧麻、蠟、白膠香、麝香. 戶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九, 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 縣四:興道. 緊. 本興勢, 貞觀二十三年更名. 有駱穀路, 南口曰儻穀, 北口曰駱穀. 西鄉, 上. 武德四年析置洋源縣, 寶曆元年省. 有雲亭山. 黃金, 中. 有子午穀路. 真符. 中. 本華陽, 開元十八年析興道置. 天寶三載省. 八載開清水穀路, 複置, 因鑿山得玉冊, 更名, 隸京兆府. 十一載來屬. 有太白山、金星洞. 利州益昌郡, 下都督府. 本義城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金、絲布、粱米、蠟燭、鯄魚、天門冬、芎藭、麝香. 戶萬三千九百一十, 口四萬四千六百. 縣六:綿穀, 上. 有鐵. 葭萌, 上. 益昌, 中下. 嘉川, 中下. 胤山, 中下. 本義城, 義寧二年曰義清. 武德七年以義清、岐坪、隆州之奉國置西平州. 貞觀二年州廢, 以義清來屬, 岐坪、奉國隸閬州. 天寶元年更名. 景穀. 中下. 武德四年以景穀及龍州之方維置沙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方維爲鎮, 以景穀來屬. 寶曆元年省, 尋複置. 西有石門關. 西北有白壩、魚老二鎮城. 鳳州河池郡, 下. 土貢:布、蠟燭、麝香. 戶五千九百一十八, 口二萬七千八百七十七. 縣三:有府一, 曰歸昌. 梁泉, 中下. 武德元年析置黃花縣, 寶曆元年省. 有銀, 有鐵. 兩當, 中下. 有銀. 河池. 中下. 興州順政郡, 下. 土貢:蠟、漆、丹沙、蜜、筍. 戶二千二百二十四, 口萬一千四十六. 縣二:順政, 中. 有鐵, 南有興城關. 長舉. 中下. 元和中, 節度使嚴礪自縣而西疏嘉陵江三百裏, 焚巨石, 沃醯以碎之, 通漕以饋成州戍兵. 州又領鳴水縣, 長慶元年省入焉. 有鐵. 成州同穀郡, 下. 本漢陽郡, 治上祿, 天寶元年更名, 寶應元年沒吐蕃, 貞元五年, 於同穀之西境泥公山權置行州, 鹹通七年複置, 徙治寶井堡, 後徙治同穀. 土貢:蠟燭、麝香、鹿茸、防葵、狼毒. 戶四千七百二十七, 口二萬一千五百八. 縣三:有府一, 曰平陰. 有靜戎軍, 寶應元年徙馬邑州於鹽井城置. 同穀, 中下. 武德元年以縣置西康州, 貞觀元年州廢, 來屬, 鹹通十三年複置. 上祿, 中. 沒蕃後廢. 有仇池山;有鹽. 漢源. 中下. 沒蕃後廢. 文州陰平郡, 下. 義寧二年析武都郡之曲水、正西、長松置. 土貢:麩金、、綿、麝香、白蜜、蠟燭、柑. 戶千九百八, 口九千二百五. 縣一:曲水. 中下. 貞觀元年省正西縣, 貞元六年省長松縣, 皆來屬. 扶州同昌郡, 下. 乾元後沒吐蕃, 大中二年, 節度使鄭涯收複. 土貢:麝香、當歸、芎藭. 戶二千四百一十八, 口萬四千二百八十五. 縣四:有府二, 曰安川、會川. 同昌, 中下. 帖夷, 中下. 萬歲通天二年曰武進, 神龍元年複故名. 萬全, 中下. 本尚安, 至德二年更名. 鉗川. 中下. 集州符陽郡, 下. 武德元年, 析梁州之難江, 巴州之符陽、長池、白石置. 土貢:蠟燭、藥子. 戶四千三百五十三, 口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六. 縣三:難江, 上. 武德九年析置平桑縣, 貞觀元年省, 二年複置, 六年省, 又省長池縣入焉. 大牟, 下. 武德二年徙靜州治狄平, 更狄平曰地平. 十七年廢靜州, 以大牟、清化隸巴州, 地平來屬. 永泰元年以大牟隸集州, 更地平曰通平, 寶曆元年省. 嘉川. 下. 本隸利州, 貞觀二年隸靜州, 州廢, 還隸利州, 永泰元年來屬. 壁州始寧郡, 下. 武德八年析巴州之始寧縣地置. 土貢:、綿、馬策. 戶萬三千三百六十八, 口五萬四千七百五十七. 縣五:通江, 上. 本諾水, 隸萬州. 武德中省, 八年又析巴州之始寧複置, 天寶元年更名. 廣納, 中. 武德三年析始寧、歸仁置, 寶曆元年省, 大中初複置. 符陽, 中. 本隸清化郡, 武德元年隸集州, 八年來屬, 貞觀八年複隸集州, 長安三年來屬, 景雲二年又隸集州, 永泰元年來屬. 白石, 中. 本隸清化郡, 武德元年隸集州, 八年來屬. 東巴. 中. 本太平, 開元二十三年置, 天寶元年更名. 巴州清化郡, 中. 土貢:麩金、綿、、貲布、花油、橙、石蜜. 戶三萬二百一十, 口九萬一千五十七. 縣九:化城, 上. 盤道, 中下. 寶曆元年省入恩陽, 長慶中複置. 清化, 上. 武德元年置靜州, 又析置大牟、狄平二縣. 曾口, 中. 歸仁, 中. 始寧, 中. 其章, 中. 寶曆元年省, 大中元年複置. 恩陽, 中. 貞觀十七年省, 萬歲通天元年複置. 七盤. 上. 久視元年置. 蓬州蓬山郡, 下. 本鹹安郡, 武德元年, 以巴州之安固、伏虞, 隆州之儀隴、大寅, 渠州之宕渠、鹹安置, 開元二十九年徙治大寅, 至德二載更郡名. 土貢:綿、. 戶萬五千五百七十六, 口五萬三千三百五十三. 縣七:蓬池, 中. 本大寅, 廣德元年更名, 後省, 開成元年複置. 良山, 中. 本安固, 天寶元年更名, 寶曆元年省入蓬池, 大中中複置. 儀隴, 中. 武德三年以縣置方州. 八年州廢, 還隸蓬州. 伏虞, 中. 宕渠, 中下. 寶曆元年省入蓬山, 大中中複置. 蓬山, 上. 本鹹安, 至德二載更名. 朗池. 中. 武德四年析果州之相如縣置, 隸果州, 寶應元年來屬. 寶曆元年省, 開成二年複置. 通州通川郡, 上. 土貢:、綿、蜜、蠟、麝香、楓香、白藥實. 戶四萬七百四十三, 口十一萬八百四. 縣九:通川, 上. 武德二年置思來縣, 貞觀元年省入焉. 永穆, 上. 本隸巴州. 武德二年以永穆及歸仁置萬州, 又置諾水、廣納、太平、恒豐四縣, 七年省諾水. 貞觀元年州廢, 以歸仁還隸巴州, 廣納隸壁州, 省太平、恒豐入永穆, 來屬. 三岡, 中. 寶曆元年省, 大中五年複置. 石鼓, 中. 寶曆元年省, 大中元年複置. 東鄉, 中. 武德三年置南石州, 又置下蒲、昌樂二縣. 八年州廢, 省昌樂入石鼓, 下蒲入東鄉, 來屬. 宣漢, 中下. 武德元年置南井州, 並析置東關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東關, 以宣漢來屬. 有鹽, 有金. 新寧, 中下. 武德二年析通川置. 大和三年隸開州, 四年來屬. 巴渠, 中. 永泰元年析石鼓置, 大和三年隸開州, 四年來屬. 閬英. 中. 天寶九載置. 開州盛山郡, 下. 本萬世郡, 義寧二年, 析巴東郡之盛山、新浦, 通川郡之萬世、西流置,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白紵布、柑、芣絪實. 戶五千六百六十, 口三萬四百二十一. 縣三:開江, 上. 本盛山, 貞觀元年省西流縣入焉, 廣德元年更名. 新浦, 中下. 萬歲. 中下. 本萬世, 貞觀二十三年更名, 寶曆元年省, 尋複置. 有鹽. 東南五裏有靈洞, 貞元九年雷雨震開. 閬州閬中郡, 上. 本隆州巴西郡, 先天二年避玄宗名更州名,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蓮綾、綿、絹、、縠. 戶二萬九千五百八十八, 口十三萬二千一百九十二. 縣九:閬中, 緊. 本閬內, 武德四年更名, 是年析置思恭縣, 七年省. 有靈山;有鹽. 晉安, 中. 本晉城, 武德中避隱太子名更. 南部, 上. 有鹽. 蒼溪, 中下. 有雲台山、紫陽山. 西水, 中下. 奉國, 上. 武德七年隸西平州, 貞觀元年州廢, 還隸隆州. 新井, 中. 武德元年析南部、晉安置. 有鹽. 新政, 中. 本新城, 武德四年析南部、相如置, 避隱太子名更. 有鹽. 岐坪. 中. 本隸利州, 開元二十三年來屬, 寶曆元年省入奉國、蒼溪, 天複中, 王建表置. 果州南充郡, 中. 武德四年析隆州之南充、相如置, 大曆六年更名充州, 十年複故名. 土貢:絹、絲布. 戶三萬三千六百四, 口八萬九千二百二十五. 縣五:南充, 上. 有鹽. 相如, 中. 有鹽. 流奚, 中. 開耀元年析南充置. 西充, 上. 武德四年析南充置. 有鹽. 嶽池. 中. 萬歲通天二年析南充、相如置. 有龍扶速山. 渠州潾山郡, 下. 本宕渠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綿、藥實、買子本實. 戶九千九百五十七, 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 縣三:流江, 上. 武德元年析置義興縣, 別置賨城縣, 八年皆省. 渠江, 中. 本賨城, 武德元年曰始安, 又析置豐樂縣, 八年省. 天寶元年更名. 潾山. 中下. 武德元年析潾水置, 以縣置潾州, 並置鹽泉縣及渠州之潾水、墊江以隸之. 三年以潾水來屬. 八年州廢, 以墊江隸忠州, 潾山來屬. 久視元年分蓬州之宕渠置大竹縣, 隸蓬州. 至德二載來屬. 寶曆元年省潾水、大竹入潾山. 有鐵. 右西道采訪使, 治梁州. 隴右道, 蓋古雍、梁二州之境, 漢天水、武都、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等郡, 總爲鶉首分. 爲州十九, 都護府二, 縣六十. 其名山:秦嶺、隴坻、鳥鼠同穴、硃圉、西傾、積石、合黎、崆峒、三危. 其大川:河、洮、弱、羌、休屠之澤. 厥賦:布、麻. 厥貢:金屑、礪石、鳥獸、革角. 自祿山之亂, 河右暨西平、武都、合川、懷道等郡皆沒於吐蕃, 寶應元年又陷秦、渭、洮、臨, 廣德元年複陷河、蘭、岷、廓, 貞元三年陷安西、北廷, 隴右州縣盡矣. 大中後, 吐蕃微弱, 秦、武二州浙複故地, 置官守. 五年, 張義潮以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來歸, 而宣、懿德微, 不暇疆理, 惟名存有司而已. 秦州天水郡, 中都督府. 本治上邽, 開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紀之敬親川, 天寶元年還治上邽, 大中三年複徙治成紀. 土貢:龍須席、芎藭. 戶二萬四千八百二十七, 口十萬九千七百四十. 縣六:有府六, 曰成紀、脩德、清德、清水、三度、長川. 成紀, 上. 有銀, 有銅, 有鐵. 上邽, 上. 有嶓塚山. 伏羌, 中. 本冀城. 武德二年更名, 是年, 以伏羌及渭州之隴西置伏州, 八年州廢, 縣還故屬. 九年析置鹽泉縣, 貞觀元年更名夷賓, 三年省. 有石臼山、硃圉山. 隴城, 下. 武德二年以縣置文州, 八年州廢, 來屬. 貞觀三年置長川縣, 六年省入焉. 有銀. 清水, 下. 武德四年以縣置邽州, 六年州廢, 來屬. 又有秦嶺縣, 貞觀十七年省. 大中二年先收複, 權隸鳳翔府, 三年來屬. 東五十裏有大震關;有銀. 長道. 中下. 本隸成州, 天寶末廢, 鹹通十三年複置, 來屬. 有鹽. 河州安昌郡, 下. 本枹罕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麝香. 戶五千七百八十二, 口三萬六千八十六. 縣三:西百八十裏有鎮西軍, 開元二十六年置;西八十裏索恭川有天成軍, 西百餘裏雕窠城有振威軍, 皆天寶十三載置;西南四十裏有平夷守捉城. 枹罕, 中下. 有可藍關. 大夏, 中下. 貞觀元年省入枹罕, 三年複置. 鳳林. 中下. 本烏州, 貞觀七年置, 十一年州廢, 更置安昌縣, 來屬, 天寶元年更名. 北有鳳林關, 有積石山. 渭州隴西郡, 中都督府. 土貢:龍須席、麝香、秦艽. 戶六千四百二十五, 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 縣四:有府四, 曰渭源、平樂、臨源、萬年. 襄武, 上. 隴西, 上. 鄣, 下. 天授二年曰武陽, 神龍元年複故名. 南二裏有鹽井. 渭源. 上. 高宗上元二年更名首陽, 於渭源故縣別置渭源縣. 儀鳳三年省首陽入渭源. 有鳥鼠同穴山, 一名青雀山. 鄯州西平郡, 下都督府. 土貢:牸犀角. 戶五千三百八十九, 口二萬七千一十九. 縣三:星宿川西有安人軍, 西北三百五十裏有威戎軍;西南二百五十裏有綏和守捉城, 南百八十裏有合川守捉城. 湟水, 中. 龍支, 中. 肅宗上元二年, 州沒吐蕃, 以龍支、鄯城隸河州. 鄯城. 中. 儀鳳三年置. 有土樓山, 有河源軍, 西六十裏有臨蕃城, 又西六十裏有白水軍、綏戎城;又西南六十裏有定戎城. 又南隔澗七裏有天威軍, 軍故石堡城, 開元十七年置, 初曰振武軍, 二十九年沒吐蕃, 天寶八載克之, 更名;又西二十裏至赤嶺, 其西吐蕃, 有開元中分界碑. 自振武經尉遲川、苦拔海、王孝傑米柵九十裏至莫離驛. 又經公主佛堂、大非川二百八十裏至那錄驛, 吐渾界也. 又經暖泉、烈謨海, 四百四十裏渡黃河, 又四百七十裏至眾龍驛. 又渡西月河, 二百一十裏至多彌國西界. 又經犛牛河度藤橋, 百裏至列驛. 又經食堂、吐蕃村、截支橋, 兩石南北相當, 又經截支川, 四百四十裏至婆驛. 乃度大月河羅橋, 經潭池、魚池, 五百三十裏至悉諾羅驛. 又經乞量寧水橋, 又經大速水橋, 三百二十裏至鶻莽驛, 唐使入蕃, 公主每使人迎勞於此. 又經鶻莽峽十餘裏, 兩山相崟, 上有小橋, 三瀑水注如瀉缶, 其下如煙霧, 百裏至野馬驛. 經吐蕃墾田, 又經樂橋湯, 四百裏至閤川驛. 又經恕諶海, 百三十裏至蛤不爛驛, 旁有三羅骨山, 積雪不消. 又六十裏至突錄濟驛, 唐使至, 贊普每遣使慰勞於此. 又經柳穀莽布支莊, 有溫湯, 湧高二丈, 氣如煙雲, 可以熟米. 又經湯羅葉遺山及贊普祭神所, 二百五十裏至農歌驛. 邏些在東南, 距農歌二百裏, 唐使至, 吐蕃宰相每遣使迎候於此. 又經鹽池、暖泉、江布靈河, 百一十裏渡薑濟河, 經吐蕃墾田, 二百六十裏至卒歌驛. 乃渡臧河, 經佛堂, 百八十裏至勃令驛鴻臚館, 至贊普牙帳, 其西南拔布海. 蘭州金城郡, 下. 以皋蘭山名州. 土貢:麩金、麝香、渼鼠. 戶二千八百八十九, 口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縣二:有府二, 曰金城、廣武. 又有榆林軍. 五泉, 下. 鹹亨二年更名金城, 天寶元年複故名. 北有金城關. 金城. 下. 本廣武縣, 乾元二年更名. 臨州狄道郡, 下都督府. 天寶三載析金城郡之狄道縣置. 縣二:有臨洮軍, 久視元年置, 寶應元年沒吐蕃. 狄道, 下. 長樂. 下. 本安樂, 天寶後置, 乾元後更名. 階州武都郡, 下. 本武州, 因沒吐蕃, 廢, 大曆二年複置爲行州, 鹹通中始得故地, 龍紀初遣使招葺之, 景福元年更名, 治皋蘭鎮. 土貢:麝香、蜜、蠟燭、山雞尾、羚羊角. 戶二千九百二十三, 口萬五千三百一十三. 縣三:將利, 中下. 州又領建威縣, 貞觀元年省入焉. 福津, 中下. 本覆津, 景福元年更名. 盤堤. 中下. 沒蕃後不複置. 洮州臨洮郡, 下. 本治美相, 貞觀八年徙治臨潭. 開元十七年州廢, 以縣隸岷州, 二十年複置, 更名臨州, 二十七年複故名. 土貢:甘草、麝香. 戶二千七百, 口萬五千六十. 縣一;有府一, 曰安西. 有莫門軍, 儀鳳二年置;西八十裏磨禪川有神策軍, 天寶十三載置. 臨潭. 中. 本美相. 貞觀四年徙治洪和城, 以故地置旭州. 五年又置臨潭縣. 八年州廢, 以臨潭來屬, 徙州來治, 遷於洮陽城. 十二年省博陵縣, 天寶中省美相縣, 皆入臨潭. 西百六十裏有廣恩鎮, 有西傾山. 岷州和政郡, 下. 義寧二年析臨洮郡之臨洮、和政置. 土貢:龍須席、甘草. 戶四千三百二十五, 口二萬三千四百四十一. 縣三:有府三, 曰祐川、臨洮、和政. 溢樂, 中下. 本臨洮, 義寧二年更名, 貞觀二年析置當夷縣, 神龍元年省. 有岷山, 西有崆峒山. 祐川, 中下. 本基城, 義寧二年置, 先天元年更名. 和政. 中. 有闊博山. 廓州寧塞郡, 下. 本澆河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酥、大黃、戎鹽、麝香. 戶四千二百六十一, 口二萬四千四百. 縣三:西有寧邊軍, 本寧塞軍;西八十裏宛秀城有威勝軍;西南百四十裏洪濟橋有金天軍, 其東南八十裏百穀城有武寧軍;南二百裏黑峽川有曜武軍;皆天寶十三載置. 廣威, 下. 本化隆, 先天元年曰化成, 天寶元年又更名. 達化, 下. 西有積石軍, 本靜邊鎮, 儀鳳二年爲軍;東有黃沙戍. 米川. 下. 貞觀五年置, 又以縣置米州, 十年州廢, 隸河州. 永徽六年來屬. 疊州合川郡, 下. 武德二年析洮州之合川、樂川、疊川置. 土貢:麝香. 戶千二百七十五, 口七千六百七十四. 縣二:有府一, 曰長利. 合川, 下. 武德五年以黨項戶置安化、和同二縣, 尋省. 貞觀二年省樂川、疊川入焉. 有渭礱山. 常芬. 下. 武德元年以縣置芳州, 並置丹嶺縣. 四年以丹嶺隸洮州. 貞觀二年置恒香縣, 僑治恒香戍, 複以丹嶺隸芳州. 高宗上元二年陷吐蕃, 神龍元年州廢, 省丹嶺、恒香, 以常芬來屬. 宕州懷道郡, 下. 本宕昌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散金、麝香. 戶千一百九十, 口七千一百九十九. 縣二:有府二, 曰同歸、常吉. 懷道, 下. 貞觀三年省和戎縣入焉. 西百八十三裏有蘇董戍. 有同均山. 良恭. 下. 貞觀元年以成州之潭水來屬, 後省入焉. 涼州武威郡, 中都督府. 土貢:白綾、龍須席、毯、野馬革、芎藭. 戶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 口十一萬二百八十一. 縣五:有府六, 曰明威、洪池、番禾、武安、麗水、姑臧. 又有赤水軍, 本赤烏鎮, 有赤青泉, 因名之, 幅員五千一百八十裏, 軍之最大也;西二百裏有大鬥軍, 本赤水守捉, 開元十六年爲軍, 因大鬥拔穀爲名;東南二百裏有烏城守捉, 南二百裏有張掖守捉, 西二百裏有交城守捉;西北五百裏有白亭軍, 本白亭守捉, 天寶十四載爲軍. 姑臧, 中下. 北百八十裏有明威戍, 西北百六十裏有武安戍;有武興鹽池、黛眉鹽池. 神烏, 下. 武德三年置, 貞觀元年省, 總章元年複置, 曰武威, 神龍元年複故名. 昌松, 中. 東北百五十裏有白山戍. 天寶, 中下. 本番禾, 鹹亨元年以縣置雄州, 調露元年州廢來屬, 天寶三載以山出醴泉更名. 有通化鎮, 有焉支山. 嘉麟. 神龍二年於故漢鸞鳥縣城置, 景龍元年省, 先天二年複置. 沙州敦煌郡, 下都督府. 本瓜州, 武德五年曰西沙州, 貞觀七年曰沙州, 土貢:子、黃礬、石膏. 戶四千二百六十五, 口萬六千二百五十. 縣二:有府三, 曰龍勒、效穀、懸泉. 有豆盧軍, 神龍元年置. 敦煌, 下. 東四十七裏有鹽池, 有三危山. 壽昌. 下. 武德二年析敦煌置, 永徽元年省, 乾封二年複置, 開元二十六年又省, 後複置, 治漢龍勒城. 西有陽關, 西北有玉門關;有雲雨山. 瓜州晉昌郡, 下都督府. 武德五年析沙州之常樂置. 土貢:野馬革、緊鞓、草豉、黃礬、絳礬、胡桐律. 戶四百七十七, 口四千九百八十七. 縣二:有府一, 曰大黃. 西北千裏有墨離軍. 晉昌, 中下. 本常樂, 武德四年更名. 東北有合河鎮, 又百二十裏有百帳守捉, 又東百五十裏有豹文山守捉, 又七裏至寧寇軍, 與甘州路合. 常樂. 中下. 武德五年別置. 有拔河帝山. 甘州張掖郡, 下. 土貢:麝香, 野馬革, 冬柰, 苟杞實、葉. 戶六千二百八十四, 口二萬二千九十二. 縣二:西北百九十裏祁連山北有建康軍, 證聖元年, 王孝傑以甘、肅二州相距回遠, 置軍;西百二十裏有蓼泉守捉城. 張掖, 上. 有祁連山、合黎山. 北九百裏有鹽池, 西有鞏筆驛. 刪丹. 中下. 北渡張掖河, 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 傍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裏, 有寧寇軍, 故同城守捉也, 天寶二載爲軍;軍東北有居延海, 又北三百裏有花門山堡, 又東北千裏至回鶻衙帳. 肅州酒泉郡, 下. 武德二年析甘州之福祿、瓜州之玉門置. 土貢:麩金、野馬革、蓯蓉、柏脈根. 戶二千二百三十, 口八千四百七十六. 縣三: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 酒泉, 中下. 本福祿, 唐初更名. 西十五裏有興聖皇帝陵, 七十裏有洞庭山, 出金;有昆侖山. 福祿, 下. 武德二年別置. 東南百二十裏有祁連戍, 東北八十裏有鹽池. 玉門. 中下. 貞觀元年省, 後複置. 開元中沒吐蕃, 因其地置玉門軍, 天寶十四載廢軍爲縣. 北有獨登山, 出鹽, 以充貢;有神雨山. 伊州伊吾郡, 下. 本西伊州, 貞觀六年更名. 土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 戶二千四百六十七, 口萬一百五十七. 縣三:西北三百裏甘露川有伊吾軍, 景龍四年置. 伊吾, 下. 貞觀四年置, 並置柔遠縣, 神功元年省入焉. 在大磧外, 南去玉門關八百裏, 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裏. 有折羅漫山, 亦曰天山;南二裏有鹹池海. 納職, 下. 貞觀四年以鄯善故城置, 開元六年省, 十五年複置. 南六十裏有陸鹽池. 自縣西經獨泉、東華、西華駝泉, 渡茨萁水, 過神泉, 三百九十裏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達匪草堆, 百九十裏至赤亭守捉, 與伊西路合. 別自羅護守捉西北上乏驢領, 百二十裏至赤穀;又出穀口, 經長泉、龍泉, 百八十裏有獨山守捉;又經蒲類, 百六十裏至北庭都護府. 柔遠. 下. 西州交河郡, 中都督府. 貞觀十四年平高昌, 以其地置. 開元中曰金山都督府. 天寶元年爲郡. 土貢:絲、芃布、氈、刺蜜、蒲萄五物酒漿煎皺乾. 戶萬九千一十六, 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 縣五:有天山軍, 開元二年置. 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兩城, 百二十裏至天山西南入穀, 經礌石磧, 二百二十裏至銀山磧;又四十裏至焉耆界呂光館;又經盤石百裏, 有張三城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裏經新城館, 渡淡河, 至焉耆鎮城. 前庭, 下. 本高昌, 寶應元年更名. 柳中, 下. 交河, 中下. 自縣北八十裏有龍泉館, 又北入穀百三十裏, 經柳穀, 渡金沙嶺, 百六十裏, 經石會漢戍, 至北庭都護府城. 蒲昌, 中. 本隸庭州, 後來屬. 西有古屯城、弩支城, 有石城鎮、播仙鎮. 天山. 下. 有天山. 北庭大都護府, 本庭州, 貞觀十四年平高昌, 以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部落置, 並置蒲昌縣, 尋廢, 顯慶三年複置, 長安二年爲北庭都護府. 土貢:陰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 戶二千二百二十六, 口九千九百六十四. 縣四:有瀚海軍, 本燭龍軍, 長安二年置, 三年更名, 開元中蓋嘉運增築;西七百裏有清海軍, 本清海鎮, 天寶中爲軍;南有神山鎮. 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裏有沙缽城守捉, 又有馮洛守捉;又八十裏有耶勒城守捉, 又八十裏有俱六城守捉, 又百裏至輪台縣, 又百五十裏有張堡城守捉, 又渡裏移得建河, 七十裏有烏宰守捉, 又渡白楊河, 七十裏有清鎮軍城, 又渡葉葉河, 七十裏有葉河守捉, 又渡黑水, 七十裏有黑水守捉, 又七十裏有東林守捉, 又七十裏有西林守捉;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 渡石漆河, 逾車嶺, 至弓月城;過思渾川、蟄失蜜城, 渡伊麗河, 一名帝帝河, 至碎葉界;又西行千裏至碎葉城, 水皆北流入磧及入夷播海. 金滿, 下. 輪台, 下. 有靜塞軍, 大曆六年置. 後庭, 下. 本蒲類, 隸西州, 後來屬, 寶應元年更名. 有蒲類、郝遮、鹹泉三鎮, 特羅堡. 西海. 下. 寶應元年置. 安西大都護府, 初治西州. 顯慶二年平賀魯, 析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護府, 分種落列置州縣, 西盡波斯國, 皆隸安西, 又徙治高昌故地. 三年徙治龜茲都督府, 而故府複爲西州. 鹹亨元年, 吐蕃陷都護府. 長壽二年收複安西四鎮. 至德元載更名鎮西. 後複爲安西. 土貢:罔砂、緋氈、偏桃人. 吐蕃既侵河、隴, 惟李元忠守北庭, 郭昕守安西, 與沙陀、回紇相依, 吐蕃攻之久不下. 建中二年, 元忠、昕遣使間道入奏, 詔各以爲大都護, 並爲節度. 貞元三年, 吐蕃攻沙陀、回紇, 北庭、安西無援, 遂陷. 有保大軍, 屯碎葉城;於闐東界有蘭城、坎城二守捉城, 西有蔥嶺守捉城, 有胡弩、固城、吉良三鎮, 東有且末鎮, 西南有皮山鎮;焉耆西有於術、榆林、龍泉、東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右隴右采訪使, 治善阝州.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46 지32 지리지 6편 (0) | 2024.10.16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5 지31 지리지 5편 (0) | 2024.10.15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3 지29 지리지 3편 (0) | 2024.10.13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2 지28 지리지 2편 (0) | 2024.10.12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1 지27 지리지 1편 (0) | 2024.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