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 蓋古豫、兗、青、徐之域, 漢河南、弘農、潁川、汝南、陳留、沛、泰山、濟陰、濟南、東萊、齊、山陽、東海、琅邪、北海、千乘、東郡, 及梁、楚、魯、東平、城陽、淮陽、菑川、高密、泗水等國, 暨平原、渤海、九江之境. 洛、陝負河而北, 爲實沈分;負河而南, 虢、汝、許及新鄭之地, 爲鶉火分;鄭、汴、陳、蔡、潁爲壽星分;宋、亳、徐、宿、鄆、曹、濮爲大火分;兗、海、沂、泗爲降婁分;青、淄、密、登、萊、齊、棣爲玄枵分;滑爲娵訾分;濠爲星紀分. 爲府一, 州二十九, 縣百九十六. 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嶧、嵩高、泰嶽. 其大川:伊、洛、汝、潁、沂、泗、淮、濟. 厥賦:絹、施、綿、布. 厥貢:絲布、葛、席、埏埴盎缶. 東都, 隋置, 武德四年廢. 貞觀六年號洛陽宮, 顯慶二年曰東都, 光宅元年曰神都, 神龍元年複曰東都, 天寶元年曰東京, 上元二年罷京, 肅宗元年複爲東都. 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 廣千三百七十八步, 周四千九百三十步, 其崇三丈七尺, 曲折以象南宮垣, 名曰太微城. 宮城在皇城北, 長千六百二十步, 廣八百有五步, 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 其崇四丈八尺, 以象北辰籓衛, 曰紫微城, 武後號太初宮.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 東接皇城之西南隅, 上元中置, 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 都城前直伊闕, 後據中山, 左瀍右澗, 洛水貫其中, 以象河漢. 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 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 西連苑, 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 周二萬五千五十步, 其崇丈有八尺, 武後號曰金城. 河南府河南郡, 本洛州, 開元元年爲府. 土貢:文綾、繒、縠、絲葛、埏埴盎缶、苟杞、黃精、美果華、酸棗. 戶十九萬四千七百四十六, 口百一十八萬三千九十二. 縣二十:有府三十九, 曰武定、複梁、康城、柏林、岩邑、陽樊、王陽、永嘉、邵南、慕善、政教、鞏洛、伊陽、懷音、軹城、洛汭、郟鄏、伊川、洛泉、通穀、潁源、宜陽、金穀、王屋、成皋、夏邑、原邑、原城、鶴台、函穀、千秋、同軌、餞濟、溫城、具茨、寶圖、鈞台、承雲、軒轅. 河南, 赤. 垂拱四年析河南、洛陽置永昌縣. 永昌元年更河南曰合宮. 長安二年省永昌. 神龍元年複曰河南, 二年又曰合宮, 唐隆元年複故名. 有洛漕新潭, 大足元年開, 以置租船. 龍門山東抵天津, 有伊水石堰, 天寶十載, 尹裴迥置. 有瀍水, 避武宗名曰吉水, 宣宗立, 複故名. 洛陽, 赤. 天授三年析洛陽、永昌置來庭縣, 長安二年省. 神龍二年更洛陽曰永昌, 唐隆元年複故名. 偃師, 畿. 天寶七載, 尹韋濟以北坡道迂, 自縣東山下開新道通孝義橋. 西北有故富平津、河陽故關. 鞏, 畿. 有洛口倉. 緱氐, 次赤. 貞觀十八年省, 上元二年複置. 有恭陵, 有和陵, 在太平山, 本懊來山, 天祐元年更名. 東南有軒轅故關. 陽城, 畿. 武德四年, 王世充偽令王雄來降, 以陽城、嵩陽、陽翟置嵩州, 又析三縣地置康城縣. 貞觀三年州廢, 省康城. 萬歲登封元年將封嵩山, 改陽城曰告成. 神龍元年複故名, 二年複爲告成. 天祐二年更名陽邑. 有測景台, 開元十一年, 詔太史監南宮說刻石表焉. 登封, 畿. 本嵩陽, 貞觀十七年省入陽城. 永淳元年營奉天宮, 分陽城、緱氏複置, 二年省. 光宅元年複置. 萬歲登封元年更名, 神龍元年曰嵩陽, 二年複曰登封. 嵩山有中嶽祠, 有少室山;有三陽宮, 聖曆三年置. 陸渾, 畿. 有鳴皋山. 有漢故關. 伊闕, 畿. 北有伊闕故關. 有陸渾山, 一名方山. 新安, 畿. 義寧二年以縣置新安郡. 武德元年曰穀州, 以熊州之澠池隸之, 並析置東垣縣. 四年省東垣. 貞觀元年來屬. 有長石山. 澠池, 畿. 貞觀元年徙穀州來治. 西五裏有紫桂宮, 儀鳳二年置. 調露二年曰避暑宮, 永淳元年曰芳桂宮, 弘道元年廢. 福昌, 畿. 本宜陽. 義寧二年以宜陽、澠池、永寧置宜陽郡, 武德元年曰熊州. 二年更宜陽曰福昌, 因隋宮爲名. 四年以洛州之壽安隸之. 貞觀元年州廢, 以福昌、永寧二縣隸穀州. 六年徙穀州來治. 八年以虢州之長水隸之. 顯慶二年州廢, 以福昌、永寧、長水來屬. 西十七裏有蘭昌宮;有故隋福昌宮, 顯慶三年複置. 有女幾山. 長水, 畿. 本長淵, 隸弘農郡, 義寧元年更名. 武德元年隸虢州, 貞觀八年隸穀州, 顯慶二年來屬. 有錫. 西有高門關、松陽故關、鵜鶘故關. 永寧, 畿. 本熊耳, 義寧二年更名, 隸宜陽郡. 武德三年以永寧、崤置函州. 八年州廢, 以永寧隸熊州, 崤隸陝州. 西五裏有崎岫營, 西三十三裏有蘭峰宮, 皆顯慶三年置. 壽安, 畿. 初隸穀州, 貞觀七年來屬. 西二十九裏有連昌宮, 顯慶三年置. 西南四十裏萬安山有興泰宮, 長安四年置, 並析置興泰縣, 神龍元年省. 有錦屏山, 武後所名. 密, 畿. 武德三年以縣置密州, 並置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州廢, 省零水、洧源, 以密隸鄭州. 龍朔二年來屬. 有羽山. 河清, 畿. 本大基, 武德二年置, 隸懷州, 八年省. 鹹亨四年析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複置, 並置柏崖縣, 尋省柏崖. 先天元年更名. 會昌三年隸孟州, 尋還屬, 後廢. 鹹通中複置. 有柏崖倉. 潁陽, 畿. 本武林, 載初元年析河南、伊闕、嵩陽置. 開元十五年更名. 西北有大穀故關. 倚箔山有鍾乳, 貞觀七年采. 伊陽, 畿. 先天元年析陸渾置. 有太和山. 有銀、銅、錫. 伊水有金. 王屋. 畿. 武德元年更名邵伯, 隸邵州. 貞觀元年州廢, 隸懷州. 顯慶二年複故名, 來屬. 有王屋山. 汝州臨汝郡, 雄. 本伊州襄城郡, 貞觀八年更州名,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施. 戶六萬九千三百七十四, 口二十七萬三千七百五十六. 縣七:有府四, 曰龍興、魯陽、梁川、郟城. 梁, 望. 本承休. 又有梁縣在西南四十五裏. 貞觀元年省梁, 更承休曰梁. 西南五十裏有溫湯, 可以熟米. 又有黃女湯. 高宗置溫泉頓. 有石樓山、永仁山. 郟城, 緊. 魯山, 上. 王世充置魯州, 武德四年廢. 俄以魯山、滍陽複置魯州. 貞觀九年州廢, 省滍陽, 以魯山來屬, 有堯山. 有銀. 有漢故關. 葉, 緊. 本隸許州, 武德四年以縣置葉州, 五年州廢, 隸北澧州. 貞觀八年隸魯州, 州廢, 隸許州. 開元三年, 以葉、襄城及唐州之方城、豫州之西平、許州之舞陽置仙州, 二十七年州廢, 縣還故屬, 未幾以葉來屬. 大曆四年複以葉、襄城置仙州, 又析置仙鳧縣, 以許州之舞陽、蔡州之西平、唐州之方城隸之. 五年州廢, 省仙鳧, 餘縣皆還故屬. 有黃城山、白石山. 襄城, 望. 武德元年以縣置汝州, 並置汝墳、期城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汝墳、期城, 以襄城隸許州, 開元二十七年來屬, 二十八年還隸許州, 天寶七載複來屬. 龍興, 上. 本湍陽, 武德四年置, 貞觀元年省. 證聖元年析郟城、魯山複置, 曰武興. 神龍元年更名中興, 尋又更名. 臨汝. 上. 先天元年置. 有清暑宮, 在鳴皋山南, 貞觀中置. 右都畿采訪使, 治東都城內. 陝州陝郡, 大都督府, 雄. 本弘農郡, 義寧元年置. 武德元年曰陝州. 三年兼置南韓州, 四年廢南韓州. 天寶元年更郡名. 天祐元年爲興唐府, 縣次畿、赤. 哀帝初複故. 土貢:麰麥、栝蔞、柏實. 戶二萬九百五十八, 口十七萬二百三十八. 縣六:府十五, 曰曹陽、崇樂、華望、安城、桃林、夏台、萬歲、安戎、河北、忠孝、上陽、底柱、夏川、望陝、古亭. 陝, 望. 有大陽故關, 即茅津, 一曰陝津, 貞觀十一年造浮梁;有南、北利人渠, 南渠, 貞觀十一年太宗東幸, 使武候將軍丘行恭開;有陝城宮;有廣濟渠, 武德元年, 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長孫操所開, 引水入城, 以代井汲;有太原倉;有峴山. 峽石, 上. 本崤, 義寧二年省, 武德元年複置. 貞觀十四年移治峽石塢, 因更名. 有底柱山, 山有三門, 河所經, 太宗勒銘;有繡嶺宮, 顯慶三年置;東有神雀台, 天寶二年以赤雀見置. 靈寶, 望. 本桃林, 義寧元年隸虢郡, 武德元年來屬. 天寶元年獲寶符於縣南古函穀關, 因更名. 有浢津, 義寧元年置關, 貞觀元年廢關, 置津;有桃源宮, 武德元年置. 夏, 望. 本隸虞州, 貞觀十七年隸絳州, 大足元年來屬, 尋還隸絳州, 乾元三年複來屬. 芮城, 望. 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 貞觀元年州廢, 以永樂隸鼎州, 芮城、河北來屬. 平陸. 望. 本河北, 隸蒲州, 貞觀元年來屬. 天寶元年, 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 得古刃, 有篆文曰“平陸”, 因更名. 三門西有鹽倉, 東有集津倉. 有瑟瑟穴, 有銀穴三十四, 銅穴四十八, 在覆釜、三錐、五岡、分雲等山. 虢州弘農郡, 雄. 本虢郡, 治盧氏. 義寧元年, 析隋弘農郡三縣置. 貞觀八年徙治弘農.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施、瓦硯、麝、地骨皮、梨. 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 口八萬八千八百四十五. 縣六:有府四, 曰鼎湖、全節、金門、開方. 弘農, 緊. 本隋弘農郡, 義寧元年曰鳳林, 領弘農、閿鄉、湖城. 武德元年曰鼎州, 因鼎湖爲名. 貞觀八年州廢, 縣皆來屬. 神龍初避孝敬皇帝諱, 曰恒農, 開元十六年複故名. 南七裏有渠, 貞觀元年, 令元伯武引水北流入城. 閿鄉, 望. 貞觀元年來屬. 有潼關、大穀關, 武德二年廢;有鳳陵關, 貞觀元年廢;有軒遊宮, 故隋別院宮, 鹹亨五年更名. 湖城, 望. 義寧元年置. 乾元三年更名天平, 大曆四年複舊. 有故隋上陽宮, 貞觀初置, 鹹亨元年廢. 縣東故道濱河, 不井汲, 馬多渴死, 天寶八載, 館驛使、禦史中丞宋渾開新路, 自稠桑西由晉王斜. 有熊耳山;覆釜山, 一名荊山. 硃陽, 上. 龍朔元年隸商州, 萬歲通天二年隸洛州, 後來屬. 有鐵. 玉城, 上. 義寧元年置. 盧氏. 上. 武德元年置. 南有硃陽關, 武德八年廢. 滑州靈昌郡, 望. 本東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方紋綾、紗、絹、席、酸棗人. 戶七萬一千九百八十三, 口四十二萬二千七百九. 縣七:有宜義軍, 大曆七年置, 本永平. 十四年徙屯蔡州, 興元元年複還. 貞元元年曰義成軍, 光啟二年更名. 白馬, 望. 衛南, 緊. 匡城, 望. 有長垣縣, 貞觀八年省. 韋城, 望. 王世充置燕州, 偽刺史單宗來降, 複爲縣. 胙城, 緊. 武德二年置胙州, 並置南燕縣. 四年州廢, 省南燕, 以胙城來屬. 酸棗, 望. 本隸東梁州. 武德三年析酸棗、胙城置守節縣, 四年省. 貞觀八年州廢, 來屬. 靈昌. 緊. 王世充置興州, 世充平, 廢. 鄭州滎陽郡, 雄. 武德四年置, 治虎牢城. 貞觀七年徙治管城. 土貢:絹、龍莎. 戶七萬六千六百九十四, 口三十六萬七千八百八十一. 縣七:管城, 望. 武德四年以管城、中牟、原武、陽武、新鄭置管州, 並置須水、清池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須水、清池, 以管城、原武、陽武、新鄭來屬. 有仆射陂, 後魏孝文帝賜仆射李沖, 因以爲名. 天寶六載更名廣仁池, 禁漁采. 滎陽, 上. 天授二年析置武泰縣, 隸洛州, 尋省, 更滎陽曰武泰. 萬歲通天元年複爲滎陽, 又別置武泰縣, 二年省, 更滎陽曰武泰. 神龍元年複故名, 二年來屬. 滎澤, 望. 原武, 緊. 本原陵, 唐初更名, 複漢舊. 陽武, 望. 本原武城, 武德四年置. 新鄭, 望. 中牟. 緊. 本圃田, 武德三年更名, 以縣置牟州. 四年州廢, 隸管州. 貞觀元年隸汴州, 龍朔二年來屬. 潁州汝陰郡, 上. 本信州, 武德四年置, 六年更名. 土貢:施、綿、糟白魚. 戶三萬七百七, 口二十萬二千八百九十. 縣四:汝陰, 緊. 武德初有永安、高唐、永樂、清丘、潁陽等縣, 六年省永安、高唐、永樂, 貞觀元年省清丘、潁陽, 皆入汝陰. 南三十五裏有椒陂塘, 引潤水溉田二百頃, 永徽中, 刺史柳寶積修. 潁上. 上. 下蔡, 上. 武德四年置渦州, 八年州廢. 西北百二十裏有大崇陂, 八十裏有雞陂, 六十裏有黃陂, 東北八十裏有湄陂, 皆隋末廢, 唐複之, 溉田數百頃. 沈丘. 中. 本阝州, 領沈丘、宛丘. 唐初州廢, 以宛丘隸陳州, 沈丘來屬. 後省沈丘入汝陰, 神龍二年複置. 許州潁川郡, 望. 土貢:絹、席、柿. 戶七萬三千三百四十七, 口四十八萬七千八百六十四. 縣九:長社, 望. 本潁川, 隸汴州. 武德四年更名, 來屬. 州又領黃台、氵隱強二縣, 貞觀元年省入焉. 繞州郭有堤塘百八十裏, 節度使高瑀立以溉田. 長葛, 緊. 有小陘山. 陽翟, 本畿. 初隸嵩州, 貞觀元年來屬, 龍朔二年隸洛州, 會昌三年複來屬. 有具茨山. 許昌, 上. 鄢陵, 上. 扶溝, 望. 武德四年以縣置北陳州, 是年州廢, 隸洧州. 臨潁, 上. 貞觀元年省繁昌縣入焉. 有講武台, 本尚書台, 馬融講書之地, 顯慶二年, 高宗大閱於此, 更名. 舞陽, 上. 本北舞, 隸道州. 貞觀元年來屬, 尋廢. 開元四年複置, 更名. 有鐵. 郾城. 望. 武德四年以郾城、邵陵、北舞、西平置道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邵陵、西平入郾城, 隸蔡州. 建中二年以郾城、臨潁, 陳州之溵水置溵州. 貞元二年州廢, 縣還故屬. 元和十二年複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置溵州. 長慶元年州廢, 縣還隸蔡州, 是年, 以郾城來屬. 陳州淮陽郡, 上. 土貢:絹. 戶六萬六千四百四十二, 口四十萬二千四百八十六. 縣六:有忠武軍, 貞元元年置於許州. 天複元年徙屯. 宛丘, 緊. 武德元年析置新平縣, 八年省. 太康, 緊. 貞觀元年省扶樂縣入焉. 項城, 上. 武德四年置, 以項城、銅陽、南頓、溵水置沈州, 並置潁東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潁東入項城, 以溵水來屬. 溵水, 上. 建中二年隸溵州, 興元二年州廢, 來屬. 南頓, 上. 武德六年省入項城. 證聖元年複置, 曰光武, 以縣有光武祠名. 景雲元年複故名. 西華. 上. 武德元年更名箕城, 貞觀元年省入宛丘. 長壽元年複置, 曰武城. 神龍元年又曰箕城, 景雲元年複故名. 有鄧門廢陂, 神龍中, 令張餘慶複開, 引潁水溉田. 蔡州汝南郡, 緊. 本豫州, 寶應元年更名. 土貢:瑉玉棋子, 四窠、雲花、龜甲、雙距、溪等綾. 戶八萬七千六十一, 口四十六萬二百五. 縣十:汝陽, 緊. 貞元七年析汝陽、朗山、上蔡、吳房置汝南縣, 元和十三年省. 朗山, 上. 本隸北朗州, 貞觀元年隸蔡州. 遂平, 上. 本吳房, 貞觀元年省, 八年複置. 元和十二年更名, 權隸唐州, 長慶元年複來屬. 上蔡, 緊. 新蔡, 中. 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舒城入沈丘. 褒信, 中. 天祐中更曰包孚. 新息, 上. 武德四年以縣置息州, 並置淮川、長陵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淮川入真陽, 長陵入褒信, 以新息來屬. 有瑉玉坑, 歲出貢玉. 西北五十裏有隋故玉梁渠, 開元中, 令薛務增浚, 溉田三千餘頃. 真陽, 上. 載初元年曰淮陽, 神龍元年複故名. 平輿, 中. 王世充置輿州, 武德七年州廢. 貞觀元年省入新蔡, 天授二年複置. 西平. 上. 武德初置, 貞觀元年省. 天授二年分郾城複置, 尋又廢. 開元四年複置. 汴州陳留郡, 雄. 武德四年以鄭州之浚儀、開封, 滑州之封丘置. 土貢:絹. 戶十萬九千八百七十六, 口五十七萬七千五百七. 縣六:有宣武軍, 建中二年置於宋州. 興元元年徙屯. 浚儀, 望. 故縣陷李密, 縣民王要漢率豪族置縣, 自爲令. 高祖因之, 複置汴州, 並置小黃、新裏二縣, 貞觀元年省二縣. 開封, 望. 貞觀元年省入浚儀, 延和元年析浚儀、尉氏複置. 有湛渠, 載初元年引汴注白溝, 以通曹、兗賦租. 有福源池, 本蓬池, 天寶六載更名, 禁漁采. 尉氏, 望. 本隸潁川郡, 王世充置尉州. 武德四年廢, 以尉氏、扶溝、焉陵置洧州, 並置康陰、新汲、宛陵、歸化四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康陰、宛陵、新汲、歸化, 以扶溝、焉陵隸許州, 尉氏來屬. 封丘, 緊. 雍丘, 望. 本隸梁郡. 武德四年, 以雍丘、陳留、圉城、襄邑、外黃、濟陽置杞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濟陽、圉城、外黃, 以襄邑隸宋州, 雍丘、陳留來屬. 陳留. 緊. 武德四年置. 有觀省陂, 貞觀十年, 令劉雅決水溉田百頃. 宋州睢陽郡, 望. 本梁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絹. 戶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 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 縣十:宋城, 望. 襄邑, 望. 本隸杞州, 貞觀元年來屬. 寧陵, 緊. 下邑, 上. 穀熟, 上. 隋末縣民劉繼叔據之, 武德二年置南穀州, 授以刺史, 四年州廢. 楚丘, 緊. 柘城, 緊. 貞觀元年省入寧陵、穀熟, 永淳元年複置. 碭山, 上. 光化二年, 硃全忠以碭山、虞城、單父, 曹州之成武, 表置輝州. 三年置崇德軍. 單父, 緊. 光化三年徙輝州來治. 虞城. 上. 武德四年置東虞州, 五年州廢. 亳州譙郡, 望. 本譙州, 貞觀八年更名. 土貢:絹. 戶八萬八千九百六十, 口六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一. 縣七:譙, 緊. 酂, 上. 本隸沛郡, 武德四年來屬. 城父, 上. 王世充置成州, 世充平, 廢. 武德三年於魯丘堡置文州, 並置藥城縣. 四年州廢爲文城縣, 七年省入城父, 天祐二年更名焦夷. 鹿邑, 上. 大業十三年, 縣民田黑社盜據, 號渦州. 武德三年來降, 複爲縣. 真源, 望. 本穀陽, 乾封元年更名. 戴初元年曰仙源, 神龍元年複曰真源. 有老子祠, 天寶二年曰太清宮. 又有洞霄宮, 先天太後祠也. 永城, 上. 蒙城. 上. 本山桑, 天寶元年更名. 徐州彭城郡, 緊. 土貢:雙絲綾、絹、綿、布、刀錯、紫石. 戶六萬五千一百七十, 口四十七萬八千六百七十六. 縣七:彭城, 望. 秋丘冶有鐵. 蕭, 上. 豐, 上. 沛, 上. 武德五年置. 滕, 上. 宿遷, 上. 本宿預, 隸泗州. 寶應元年更名, 來屬. 下邳. 上. 武德四年以下邳、郯、良城置邳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郯、良城, 以下邳隸泗州, 又省泗州之淮陽入焉. 元和四年來屬. 泗州臨淮郡, 上. 本下邳郡, 治宿預, 開元二十三年徙治臨淮.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錦、貲布. 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 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 縣四:臨淮, 緊. 長安四年析徐城置. 漣水, 上. 武德四年以縣置漣州, 並置金城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金城, 以漣水來屬. 總章元年隸楚州, 鹹亨五年複故. 有新漕渠, 南通淮, 垂拱四年開, 以通海、汧、密等州. 盱眙, 緊. 武德四年以縣置西楚州, 八年州廢, 隸楚州. 光宅初曰建中, 後複故名. 建中二年來屬, 有直河, 太極元年, 敕使魏景清引淮水至黃土岡, 以通揚州. 徐城. 中. 濠州鍾離郡, 上. “濠”字初作“豪”, 元和三年改從“濠”. 土貢:絁、綿、絲布、雲母. 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 口十三萬八千三百六十一. 縣三:鍾離, 緊. 武德七年省塗山縣入焉. 南有故千人塘, 乾封中脩以溉田. 有塗山. 定遠, 緊. 本臨豪, 武德三年更名. 招義. 上. 本化明, 武德二年析置睢陵縣, 三年更化明曰招義, 四年省睢陵. 大業末, 縣民馬簿盜據, 號化州. 後楊益德殺簿, 自號刺史. 又置濟陰縣, 是年來降. 貞觀元年廢化州, 省濟陰. 宿州, 上. 元和四年析徐州之苻離、蘄, 泗州之虹置. 大和三年州廢, 七年複置. 初治虹, 後徙治苻離. 土貢:絹. 縣四:符離, 武德四年置. 貞觀元年省徐州之諸陽入焉. 有西句山, 一曰石城. 東北九十裏有隋故牌湖堤, 灌田五百餘頃, 顯慶中複脩. 虹, 中. 本夏丘. 武德四年以夏丘、穀陽置仁州, 又析夏丘置虹及龍亢二縣. 六年省夏丘. 貞觀八年州廢, 省龍亢, 以虹隸泗州、穀陽隸北譙州. 有銅. 有廣濟新渠, 開元二十七年, 采訪使齊澣開, 自虹至淮陰北十八裏入淮, 以便漕運, 即成, 湍急不可行, 遂廢. 蘄, 上. 顯慶元年省穀陽入焉. 臨渙. 緊. 武德四年以臨渙、永城、山桑、蘄置北譙州. 貞觀八年增領穀陽. 十七年州廢, 以臨渙、永城、山桑隸亳州, 穀陽、蘄隸徐州. 元和後來屬. 鄆州東平郡, 緊. 本治鄆城, 貞觀八年徙治須昌. 土貢:絹、防風. 戶八萬三千四十八, 口五十萬一千五百九. 縣九:須昌, 望. 貞觀八年省宿城縣入焉. 景龍三年複置宿城縣. 貞元四年曰東平, 大和四年曰天平, 六年省入須昌. 壽張, 緊. 武德四年以縣置壽州, 並置壽良縣. 五年州廢, 省壽良, 以壽張來屬. 有刀梁山. 鄆城, 緊. 天祐二年曰萬安. 钜野, 望. 武德四年以縣置麟州. 五年州廢, 隸鄆州. 貞觀元年省乘丘縣入焉. 後隸戴州, 州廢來屬. 盧, 緊. 本濟州, 武德四年析東平郡置. 隋曰濟北郡, 天寶元年更名濟陽郡. 領盧、平陰、長清、東阿、陽穀、範六縣, 又置昌城、濟北、穀城、孝感、冀丘、美政六縣. 六年省美政、孝感、穀城、冀丘、昌城, 八年以範隸濮州, 貞觀元年省濟北, 天寶十三載郡廢, 以長清隸濟州, 以盧、平陰、東阿、陽穀來屬. 北有碻磝津故關. 平陰, 緊. 大和六年省入盧、東阿. 開成二年複置. 有龍山. 東阿, 緊. 陽穀, 上. 中都. 上. 本平陸, 隸兗州. 天寶元年更名. 貞元十四年來屬. 齊州濟南郡, 上. 本齊郡, 天寶元年更名臨淄, 五載又更名. 土貢:絲、葛、絹、綿、防風、滑石、雲母. 戶六萬二千四百八十五, 口三十六萬五千九百七十二. 縣六:曆城, 上. 有華不注山;有鐵. 章丘, 上. 武德二年, 縣民李義滿以縣來降, 於平陵置譚州, 並置平陵縣, 以章丘、亭山、營城、臨邑隸之. 八年省營城入平陵, 又領臨濟、鄒平. 貞觀元年州廢, 以平城、亭山、章丘、臨邑、臨濟來屬, 鄒平隸淄州. 十七年, 齊王祐反, 平陵人不從, 因更名全節. 元和十五年省全節入曆城, 省亭山入章丘. 有大胡山、長白山. 臨邑, 上. 元和十三年析德州之安德置歸化縣, 隸德州. 大和二年來屬, 四年省入臨邑. 北有鹿角故關. 臨濟, 上. 武德元年以臨濟、鄒平、長山、高苑, 滄州之蒲台置鄒州. 八年州廢, 以長山、高苑、蒲台隸淄州. 長清, 中. 本隸濟州, 貞觀十七年來屬. 武德元年析置山荏縣, 天寶元年曰豐齊, 元和十年省. 有牛山. 西南有四口關, 武德中廢. 禹城. 上. 本祝阿, 貞觀元年省源陽縣入焉. 天寶元年更名. 曹州濟陰郡, 上. 土貢:絹、綿、大蛇粟、葶曆. 戶十萬三百五十二, 口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四十八. 縣六:濟陰, 緊. 武德四年析置蒙澤縣, 貞觀元年, 及定陶省入焉. 考城, 上. 武德四年以縣置東梁州, 五年州廢, 來屬. 元和十四年權隸宋州, 尋複故. 宛句, 上. 武德四年析置濟陽縣, 隸杞州. 貞觀元年省. 乘氏, 上. 武德四年置晉陽縣, 尋省. 南華, 上. 本離狐, 天寶元年更名. 成武. 緊. 武德四年以成武及宋州之單父、楚丘置戴州, 並置高鄉、鑿城二縣, 尋省高鄉、鑿城入單父. 貞觀十七年州廢, 以成武來屬. 光化二年, 硃全忠表縣隸輝州. 濮州濮陽郡, 上. 武德四年置. 土貢:絹、犬. 戶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二, 口四十萬六百四十八. 縣五:鄄城, 緊. 武德四年析置永定縣, 八年省. 北有靈津關. 濮陽, 緊. 武德四年析置昆吾縣, 八年省. 範, 上. 武德二年以縣置範州. 五年州廢, 隸濟州. 貞觀八年來屬. 雷澤, 上. 武德四年析置廩城縣, 八年省. 臨濮. 緊. 武德四年析雷澤置, 並置長城、安丘二縣. 五年省長城、安丘. 青州北海郡, 望, 土貢:仙紋綾、絲、棗、紅藍、紫草. 戶七萬三千一百四十八, 口四十萬二千七百四. 縣七:益都, 望. 臨淄, 緊. 武德八年省時水縣入焉. 千乘, 緊. 武德二年以千乘、博昌、壽光置乘州, 並置新河縣. 六年省新河. 八年州廢, 縣來屬. 博昌, 上. 武德八年省樂安、安平二縣入焉. 有靈山. 壽光, 緊. 武德二年置. 臨朐, 上. 武德五年置, 八年省般陽縣入焉. 北海. 緊. 唐初, 營丘民汲嗣率鄉人拒賊, 權置杞州. 武德二年複爲營丘縣. 是年, 以北海、營丘、下密置濰州;又置連永、平壽、華池、城都、東陽、寒水、訾亭、濰水、汶陽、膠東、華宛、昌安、城平十三縣, 六年皆省. 入年州廢, 省營丘、下密入北海, 來屬. 長安中, 令竇琰於故營丘城東北穿渠, 引白浪水曲折三十裏以溉田, 號竇公渠. 淄州淄川郡, 上. 武德元年析齊州之淄川置. 土貢:防風、理石. 戶四萬二千七百三十七, 口二十三萬三千八百二十一. 縣四:淄川, 上. 武德元年析置長白縣, 六年省. 有鐵. 長山, 上. 高苑, 上. 景龍元年析置濟陽縣, 元和十五年省. 南有八會津. 鄒平. 上. 武德元年置. 登州東牟郡, 中都督府. 如意元年以萊州之牟平、黃、文登置. 神龍三年徙治蓬萊. 土貢:貲布、水蔥席、石器、文蛤、牛黃. 戶二萬二千二百九十八, 口十萬八千九. 縣四:有平海軍, 亦曰東牟守捉. 蓬萊, 本黃, 神龍三年更名. 有銀山、龍山. 牟平, 中. 武德四年以牟平、黃置牟州. 六年以登州之觀陽隸萊州. 麟德元年析文登複置牟平, 來屬. 有之罘山. 文登, 武德四年置登州, 以東萊郡之觀陽隸之. 六年析置清陽、廓定二縣. 及州廢, 省清陽、廓定, 以文登來屬. 有成山. 黃. 中. 先天元年析蓬萊別置. 有萊山. 萊州東萊郡, 中. 土貢:貲布、水蔥席、石器、文蛤、牛黃. 戶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八, 口十七萬一千五百一十六. 縣四:有東萊守捉, 亦曰“團結營”. 又有蓬萊鎮兵, 亦曰“挽強兵”. 掖, 上. 貞觀元年省曲城、當利、曲台三縣入焉. 有東海祠;有鹽井二. 昌陽, 上. 貞觀元年省盧鄉縣入焉. 有銀, 有鐵;東百四十裏有黃銀坑, 貞觀初得之. 膠水, 中. 貞觀元年省膠東縣入焉. 有鹽. 即墨. 中. 有馬山、中祠山、女姑山;東南有堰, 貞觀十年, 令仇源築, 以防淮涉水;有鹽. 棣州樂安郡, 上. 武德四年析滄州之陽信、滳河、樂陵、厭次置. 八年州廢, 縣還隸滄州. 貞觀十七年, 複以滄州之厭次, 德州之滳河、陽信置. 土貢:絹. 戶三萬九千一百五十, 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九. 縣五:厭次, 上. 貞觀元年隸德州. 滳河, 中. 貞觀元年隸德州. 陽信, 望. 貞觀元年省, 八年複置. 蒲台, 緊. 本隸淄州, 貞觀六年省入高苑, 七年複置. 景龍元年來屬. 渤海. 緊. 垂拱四年析蒲台、厭次置. 有鹽. 兗州魯郡, 上都督府. 土貢:鏡花綾、雙距綾、絹、雲母、防風、紫石. 戶八萬七千九百八十七, 口五十八萬六百八. 縣十:瑕丘, 上. 曲阜, 緊. 貞觀元年省, 八年複置. 乾封, 上. 本博城. 武德五年以博城、梁父、贏置東泰州, 並置肥城、岱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梁父、贏、肥城、岱入博城, 來屬. 乾封元年更名乾封, 總章元年又曰博城, 神龍元年複曰乾封. 有泰山, 有東嶽祠, 有梁父山、亭亭山、奕奕山、雲雲山、社首山、肅然山、石閭山、蒿裏山. 泗水, 上. 鄒, 上. 有嶧山. 任城, 緊. 龔丘, 中. 金鄉, 望. 武德四年以金鄉、方與置金州. 五年州廢, 縣隸戴州, 徙戴州來治, 仍析金鄉置昌邑縣. 八年省昌邑. 貞觀十七年, 以單父、楚丘隸宋州, 成武隸曹州, 钜野隸鄆州. 魚台, 上. 本方與, 寶應元年更名. 元和十四年權隸徐州, 尋複故. 萊蕪. 中. 本隸淄州, 武德六年省入博城. 長安四年以廢贏縣複置, 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 大和元年複置. 有鐵冶十三, 有銅冶十八、銅坑四;有錫;西北十五裏有普濟渠, 開元六年, 令趙建盛開. 海州東海郡, 上. 土貢:綾、楚布、紫菜. 戶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九, 口十八萬四千九. 縣四:朐山, 上. 武德四年, 析州境置龍沮、曲陽、利城、厚丘、新樂五縣. 六年改新樂曰祝其. 八年, 省龍沮、曲陽入朐山, 利城、祝其入懷仁, 厚丘入沭陽. 東二十裏有永安堤, 北接山, 環城長七裏, 以捍海潮, 開元十四年, 刺史杜令昭築. 東海, 上. 武德四年以縣置環州, 並置青山、石城、贛榆三縣. 八年州廢, 省青山、石城、贛榆, 以東海來屬. 沭陽, 中. 總章元年隸泗州, 鹹亨五年複故. 懷仁. 中. 沂州琅邪郡, 上. 土貢:紫石、鍾乳. 戶三萬三千五百一十. 口十九萬五千七百三十七. 縣五:臨沂, 上. 武德四年析置蘭山、臨汴、昌樂三縣, 六年皆省. 費, 上. 貞觀元年省顓臾縣入焉. 丞, 上. 本蘭陵, 武德四年以縣置鄫州, 更名, 別置蘭陵、鄫城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 省蘭陵、鄫城, 以丞來屬. 有鐵;有陂十三, 畜水溉田, 皆貞觀以來築. 沂水, 上. 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置莒州. 貞觀八年州廢, 以莒隸密州, 沂水、新泰來屬. 有銅;有沂山、龍山;北有穆陵關. 新泰. 上. 有蒙山. 密州高密郡, 上. 土貢:貲布、海蛤、牛黃. 戶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二, 口十四萬六千五百二十四. 縣四:諸城, 上. 有鹽. 輔唐, 上. 本安丘, 武德六年省郚城縣入焉. 乾元二年更名. 高密, 上. 武德三年置, 六年省膠西縣入焉. 莒. 上. 有鹽. 右河南采訪使, 治汴州.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44 지30 지리지 4편 (0) | 2024.10.14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3 지29 지리지 3편 (0) | 2024.10.13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1 지27 지리지 1편 (0) | 2024.10.11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0 지26 오행지 3편 (0) | 2024.10.10 |
[신당서新唐書] 권39 지25 오행지 2편 (0) | 2024.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