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
漢氏初開西域, 有三十六國, 其後分立五十五王, 置校尉、都護以撫納之. 王莽篡位, 西域遂絕. 至於後漢, 班超所通者五十餘國, 西至西海, 東西四萬裏, 皆來朝貢, 複置都護、校尉以相統攝. 其後或絕或通, 漢朝以為勞弊中國, 其官時廢時置. 暨魏、晉之後, 互相吞滅, 不可詳焉. 煬帝時, 遣侍禦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蕃諸國. 至罽賓, 得碼?杯, 王舍城, 得佛經, 史國得十舞女、師子皮、火鼠毛而還. 帝複令聞喜公裴矩於武威、張掖間往來以引致之. 其有君長者四十四國. 矩因其使者入朝, 啖以厚利, 令其轉相諷諭. 大業年中, 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 帝因置西域校尉以應接之. 尋屬中國大亂, 朝貢遂絕. 然事多亡失, 今所存錄者, 二十國焉.
○吐穀渾
吐穀渾, 本遼西鮮卑徒河涉歸子也. 初, 涉歸有二子, 庶長曰吐穀渾, 少曰若洛廆. 涉歸死, 若洛廆代統部落, 是為慕容氏. 吐穀渾與若洛廆不協, 遂西度隴, 止於甘松之南, 洮水之西, 南極白蘭山, 數千裏之地, 其後遂以吐穀渾為國氏焉. 當魏、周之際, 始稱可汗. 都伏俟城, 在青海西十五裏. 有城郭而不居, 隨逐水草. 官有王公、仆射、尚書、郎中、將軍. 其主以皁為帽, 妻戴金花. 其器械衣服略與中國同. 其王公貴人多戴】?, 婦人裙襦辮發, 綴以珠貝. 國無常稅. 殺人及盜馬者死, 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風俗頗同突厥. 喪有服制, 葬訖而除. 性皆貪忍. 有大麥、粟、豆. 青海周回千餘裏, 中有小山, 其俗至冬輒放牝馬於其上, 言得龍種. 吐穀渾嘗得波斯草馬, 放入海, 因生驄駒, 能日行千裏, 故時稱青海驄焉. 多�牛, 饒銅、鐵、硃砂. 地兼鄯善、且末. 西北有流沙數百裏, 夏有熱風, 傷斃行旅. 風之將至, 老駝預知之, 則引項而鳴, 聚立, 以口鼻埋沙中. 人見則知之, 以氈擁蔽口鼻而避其患. 其主呂誇, 在周數為邊寇, 及開皇初, 以兵侵弘州. 高祖以弘州地曠人梗, 因而廢之, 遣上柱國元諧率步騎數萬擊之. 賊悉發國中兵, 自曼頭至於樹敦, 甲騎不絕. 其所署河西總管、定城王鐘利房及其太子可博汗, 前後來拒戰. 諧頻擊破之, 俘斬甚眾. 呂誇大懼, 率其親兵遠遁. 其名王十三人, 各率部落而降. 上以其高寧王移茲裒素得眾心, 拜為大將軍, 封河南王, 以統降眾, 自餘官賞各有差. 未幾, 複來寇邊, 旭州刺史皮子信出兵拒戰, 為賊所敗, 子信死之. 汶州總管梁遠以銳卒擊之, 斬千餘級, 奔退. 俄而入寇廓州, 州兵擊走之. 呂誇在位百年, 屢因喜怒廢其太子而殺之. 其後太子懼見廢辱, 遂謀執呂誇而降, 請兵於邊吏. 秦州總管、河間王弘請將兵應之, 上不許. 太子謀泄, 為其父所殺, 複立其少子嵬王訶為太子. 疊州刺史杜粲請因其舋而討之, 上又不許. 六年, 嵬王訶複懼其父誅之, 謀率部落萬五千人戶將歸國, 遣使詣闕, 請兵迎接. 上謂侍臣曰:“渾賊風俗, 特異人倫, 父既不慈, 子複不孝. 朕以德訓人, 何有成其惡逆也!吾當教之以養方耳.”乃謂使者曰:“朕受命於天, 撫育四海, 望使一切生人皆以仁義相向. 況父子天性, 何得不相親愛也!吐穀渾主既是嵬王之父, 嵬王是吐穀渾主太子, 父有不是, 子須陳諫. 若諫而不從, 當令近臣親戚內外諷諭. 必不可, 泣涕而道之. 人皆有情, 必當感悟. 不可潛謀非法, 受不孝之名. 溥天之下, 皆是朕臣妾, 各為善事, 即稱朕心. 嵬王既有好意, 欲來投朕, 朕唯教嵬王為臣子之法, 不可遠遣兵馬, 助為惡事.”嵬王乃止. 八年, 其名王拓拔木彌請以千餘家歸化. 上曰:“溥天之下, 皆曰朕臣, 雖複荒遐, 未識風教, 朕之撫育, 俱以仁孝為本. 渾賊昏狂, 妻子懷怖, 並思歸化, 自救危亡. 然叛夫背父, 不可收納. 又其本意, 正自避死, 若今遣拒, 又複不仁. 若更有意信, 但宜慰撫, 任其自拔, 不須出兵馬應接之. 其妹夫及甥欲來, 亦任其意, 不勞勸誘也.”是歲河南王移茲裒死, 高祖令其弟樹歸襲統其眾. 平陳之後, 呂誇大懼, 遁逃保險, 不敢為寇. 十一年, 呂誇卒, 子伏立. 使其兄子無素奉表稱籓, 並獻方物, 請以女備後庭. 上謂滕王曰:“此非至誠, 但急計耳.”乃謂無素曰:“朕知渾主欲令女事朕, 若依來請, 他國聞之, 便當相學. 一許一塞, 是謂不平. 若並許之, 又非好法. 朕情存安養, 欲令遂性, 豈可聚斂子女以實後宮乎?”竟不許. 十二年, 遣刑部尚書宇文弼撫慰之. 十六年, 以光化公主妻伏, 伏上表稱公主為天後, 上不許. 明年, 其國大亂, 國人殺伏, 立其弟伏允為主. 使使陳廢立之事, 並謝專命之罪, 且請依俗尚主, 上從之. 自是朝貢歲至, 而常訪國家消息, 上甚惡之. 煬帝即位, 伏允遣其子順來朝. 時鐵勒犯塞, 帝遣將軍馮孝慈出敦煌以禦之, 孝慈戰不利. 鐵勒遣使謝罪, 請降, 帝遣黃門侍郎裴矩慰撫之, 諷令擊吐穀渾以自效. 鐵勒許諾, 即勒兵襲吐穀渾, 大敗之. 伏允東走, 保西平境. 帝複令觀王雄出澆河、許公宇文述出西平以掩之, 大破其眾. 伏允遁逃, 部落來降者十萬餘口. 六畜三十餘萬. 述追之急, 伏允懼, 南遁於山穀間. 其故地皆空, 自西平臨羌城以西, 且末以東, 祁連以南, 雪山以北, 東西四千裏, 南北二千裏, 皆為隋有. 置郡縣鎮戍, 發天下輕罪徙居之. 於是留順不之遣. 伏允無以自資, 率其徒數千騎客於黨項. 帝立順為主, 送出玉門, 令統餘眾, 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 至西平, 其部下殺洛周, 順不果入而還. 大業末, 天下大亂, 伏允複其故地, 屢寇河右, 郡縣不能禦焉.
○黨項
黨項羌者, 三苗之後也. 其種有宕昌、白狼, 皆自稱獼猴種. 東接臨洮、西平, 西拒葉護, 南北數千裏, 處山穀間. 每姓別為部落, 大者五千餘騎, 小者千餘騎. 織�牛尾及?古?歷毛以為屋. 服裘褐, 披氈, 以為上飾. 俗尚武力, 無法令, 各為生業, 在戰陣則相屯聚. 無徭賦, 不相往來. 牧養�牛、羊、豬以供食, 不知稼穡. 其俗淫穢蒸報, 於諸夷中最為甚. 無文字, 但候草木以記歲時. 三年一聚會, 殺牛羊以祭天. 人年八十以上死者, 以為令終, 親戚不哭, 少而死者, 則雲大枉, 共悲哭之. 有琵琶、橫吹、擊缶為節. 魏、周之際, 數來擾邊. 高祖為丞相時, 中原多故, 因此大為寇掠. 蔣公梁睿既平王謙, 請因還師以討之, 高祖不許. 開皇四年, 有千餘家歸化. 五年, 拓拔寧叢等各率眾詣旭州內附, 授大將軍, 其部下各有差. 十六年, 複寇會州, 詔發隴西兵以討之, 大破其眾. 又相率請降, 願為臣妾, 遣子弟入朝謝罪. 高祖謂之曰:“還語爾父兄, 人生須有定居, 養老長幼. 而乃乍還乍走, 不羞鄉裏邪!”自是朝貢不絕.
○高昌
高昌國者, 則漢車師前王庭也, 去敦煌十三日行. 其境東西三百裏, 南北五百裏, 四面多大山. 昔漢武帝遣兵西討, 師旅頓敝, 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其地有漢時高昌壘, 故以為國號. 初, 蠕蠕立闞伯周為高昌王. 伯周死, 子義成立, 為從兄首歸所殺, 首歸自立為高昌王, 又為高車阿伏至羅所殺, 以敦煌人張孟明為主. 孟明為國人所殺, 更以馬儒為王, 以鞏顧、?嘉二人為左右長史. 儒又通使後魏, 請內屬. 內屬人皆戀土, 不顧東遷, 相與殺儒, 立嘉為王. 嘉字靈鳳, 金城榆中人, 既立, 又臣於茹茹. 及茹茹主為高車所殺, 嘉又臣於高車. 屬焉耆為挹怛所破, 眾不能自統, 請主於嘉. 嘉遣其第二子為焉耆王, 由是始大, 益為國人所服. 嘉死, 子堅立. 其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 於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 國內有城十八. 官有令尹一人, 次公二人, 次左右衛, 次八長史, 次五將軍, 次八司馬, 次侍郎、校郎、主簿、從事、省事. 大事決之於王, 小事長子及公評斷, 不立文記. 男子胡服, 婦人裙襦, 頭上作髻. 其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 地多石磧, 氣候溫暖, 穀麥再熟, 宜蠶, 多五果. 有草名為羊刺, 其上生蜜, 而味甚佳. 出赤鹽如硃, 白鹽如玉. 多蒲陶酒. 俗事天神, 兼信佛法. 國中羊馬牧於隱僻之處, 以避外寇, 非貴人不知其所. 北有赤石山, 山北七十裏有貪汗山, 夏有積雪. 此山之北, 鐵勒界也. 從武威西北, 有捷路, 度沙磧千餘裏, 四面茫然, 無有蹊徑. 欲往者, 尋有人畜骸骨而去. 路中或聞歌哭之聲, 行人尋之, 多致亡失, 蓋魑魅魍魎也. 故商客往來, 多取伊吾路. 開皇十年, 突厥破其四城, 有二千人來歸中國. 堅死, 子伯雅立. 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 其父死, 突厥令依其俗, 伯雅不從者久之. 突厥逼之, 不得已而從. 煬帝嗣位, 引致諸蕃. 大業四年, 遣使貢獻, 帝待其使甚厚. 明年, 伯雅來朝. 因從擊高麗, 還尚宗女華容公主. 八年冬歸蕃, 下令國中曰:“夫經國字人, 以保存為貴, 寧邦緝政, 以全濟為大. 先者以國處邊荒, 境連猛狄, 同人無咎, 被發左衽. 今大隋統禦, 宇宙平一, 普天率土, 莫不齊向. 孤既沐浴和風, 庶均大化, 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辮削衽.”帝聞而甚善之, 下詔曰:“彰德嘉善, 聖哲所隆, 顯誠遂良, 典謨貽則. 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伯雅識量經遠, 器懷溫裕, 丹款夙著, 亮節遐宣. 本自諸華, 歷祚西壤, 昔因多難, 淪迫獯戎, 數窮毀冕, 翦為胡服. 自我皇隋平一宇宙, 化偃九圍, 德加四表, 伯雅逾沙忘阻, 奉”來庭, 觀禮容於舊章, 慕威儀之盛典. 於是襲纓解辮, 削衽曳裾, 變夷從夏, 義光前載. 可賜衣冠之具, 仍班制造之式. 並遣使人部領將送. 被以采章, 複見車服之美, 棄彼氈毛, 還為冠帶之國.”然伯雅先臣鐵勒, 而鐵勒恆遣重臣在高昌國, 有商胡往來者, 則稅之送於鐵勒. 雖有此令取悅中華, 然竟畏鐵勒而不敢改也. 自是歲令使人貢其方物.
○康國
康國者, 康居之後也. 遷徙無常, 不恆故地, 然自漢以來相承不絕. 其王本姓溫, 月氏人也. 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 因被匈奴所破, 西逾蔥嶺, 遂有其國. 支庶各分王, 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 示不忘本也. 王字代失畢, 為人寬厚, 甚得眾心. 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 都於薩寶水上阿祿迪城. 城多眾居. 大臣三人共掌國事. 其王索發, 冠七寶金花, 衣綾羅錦繡白疊. 其妻有髻, 幪以皁巾. 丈夫翦發錦袍. 名為強國, 而西域諸國多歸之. 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 有胡律, 置於祆祠, 決罰則取而斷之. 重罪者族, 次重者死, 賊盜截其足. 人皆深目高鼻, 多須髯. 善於商賈, 諸夷交易, 多湊其國. 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 婚姻喪制與突厥同. 國立祖廟, 以六月祭之, 諸國皆來助祭. 俗奉佛, 為胡書. 氣候溫, 宜五穀, 勤修園蔬, 樹木滋茂. 出馬、駝、騾、驢、封牛、黃金、鐃沙、香、阿薩那香、瑟瑟、?皮、氍、錦疊. 多蒲陶酒, 富家或致千石, 連年不敗. 大業中, 始遣使貢方物, 後遂絕焉.
○安國
安國, 漢時安息國也. 王姓昭武氏, 與康國王同族, 字設力登. 妻, 康國王女也. 都在那密水南, 城有五重, 環以流水. 宮殿皆為平頭. 王坐金駝座, 高七八尺. 每聽政, 與妻相對, 大臣三人評理國事. 風俗同於康國. 唯妻其姊妹, 及母子遞相禽獸, 此為異也. 煬帝即位之後, 遣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域, 至其國, 得五色鹽而返. 國之西百餘裏有畢國, 可千餘家. 其國無君長, 安國統之. 大業五年, 遣使貢獻, 後遂絕焉.
○石國
石國, 居於藥殺水, 都城方十餘裏. 其王姓石, 名涅. 國城之東南立屋, 置座於中, 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燒餘之骨, 金甕盛之, 置於床上, 巡繞而行, 散以花香雜果, 王率臣下設祭焉. 禮終, 王與夫人出就別帳, 臣下以次列坐, 享宴而罷. 有粟麥, 多良馬. 其俗善戰, 曾貳於突厥, 射匱可汗興兵滅之, 令特勤甸職攝其國事. 南去?汗六百裏, 東南去瓜州六千裏. 甸職以大業五年遣使朝貢, 其後不複至.
○女國
女國, 在蔥嶺之南, 其國代以女為王. 王姓蘇毗, 字末羯, 在位二十年. 女王之夫, 號曰金聚, 不知政事. 國內丈夫唯以征伐為務. 山上為城, 方五六裏, 人有萬家. 王居九層之樓, 侍女數百人, 五日一聽朝. 複有小女王, 共知國政. 其俗貴婦人, 輕丈夫, 而性不妒忌. 男女皆以彩色塗面, 一日之中, 或數度變改之. 人皆被發, 以皮為鞋, 課稅無常. 氣候多寒, 以射獵為業. 出�俞石、硃砂、麝香、�牛、駿馬、蜀馬. 尤多鹽, 恆將鹽向天竺興販, 其利數倍. 亦數與天竺及黨項戰爭. 其女王死, 國中則厚斂金錢, 求死者族中之賢女二人, 一為女王, 次為小王. 貴人死, 剝取皮, 以金屑和骨肉置於瓶內而埋之. 經一年, 又以其皮內於鐵器埋之. 俗事阿修羅神. 又有樹神, 歲初以人祭, 或用獼猴. 祭畢, 入山祝之, 有一鳥如雌雉, 來集掌上, 破其腹而視之, 有粟則年豐, 沙石則有災, 謂之鳥蔔. 開皇六年, 遣使朝貢, 其後遂絕.
○焉耆
焉耆國, 都白山之南七十裏, 漢時舊國也. 其王姓龍, 字突騎. 都城方二裏. 國內有九城, 勝兵千餘人. 國無綱維. 其俗奉佛書, 類婆羅門. 婚姻之禮有同華夏. 死者焚之, 持服七日. 男子剪發. 有魚鹽蒲葦之利. 東去高昌九百裏, 西去龜茲九百裏, 皆沙磧. 東南去瓜州二千二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龜茲
龜茲國, 都白山之南百七十裏, 漢時舊國也. 其王姓白, 字蘇尼咥. 都城方六裏. 勝兵者數千. 俗殺人者死, 劫賊斷其一臂, 並刖一足. 俗與焉耆同. 王頭系彩帶, 垂之於後, 坐金師子座, 土多稻、粟、菽、麥, 饒銅、鐵、鉛、?皮、氍、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 東去焉耆九百裏, 南去於闐千四百裏, 西去疏勒千五百裏, 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裏, 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疏勒
疏勒國, 都白山南百餘裏, 漢時舊國也. 其王字阿彌厥. 手足皆六指. 產子非六指者, 即不育. 都城方五裏. 國內有大城十二, 小城數十, 勝兵者二千人. 王戴金師子冠. 土多稻、粟、麻、麥、銅、鐵、錦、雌黃, 每歲常供送於突厥. 南有黃河, 西帶蔥嶺, 東去龜茲千五百裏, 西去?汗國千裏, 南去硃俱波八九百裏, 東北去突厥牙千餘裏, 東南去瓜州四千六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於闐
於闐國, 都蔥嶺之北二百餘裏. 其王姓王, 字卑示閉練. 都城方八九裏. 國中大城有五, 小城數十, 勝兵者數千人. 俗奉佛, 尤多僧尼, 王每持齋戒. 城南五十裏有贊摩寺者, 雲是羅漢比丘比盧旃所造, 石上有辟支佛徒跣之跡. 於闐西五百裏有比摩寺, 雲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俗無禮義, 多賊盜淫縱. 王錦帽, 金鼠冠, 妻戴金花. 其王發不令人見. 俗雲, 若見王發, 年必儉. 土多麻、麥、粟、稻、五果, 多園林, 山多美玉. 東去鄯善千五百裏, 南去女國三千裏, 西去硃俱波千裏, 北去龜茲千四百裏, 東北去瓜州二千八百裏. 大業中, 頻遣使朝貢.
○?汗
?汗國, 都蔥嶺之西五百餘裏, 古渠搜國也. 王姓昭武, 字阿利柒. 都城方四裏. 勝兵數千人. 王坐金羊床, 妻戴金花. 俗多硃砂、金、鐵. 東去疏勒千裏, 西去蘇封沙那國五百裏, 西北去石國五百裏, 東北去突厥牙二千餘裏, 東去瓜州五千五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吐火羅
吐火羅國, 都蔥嶺西五百裏, 與挹怛雜居. 都城方二裏. 勝兵者十萬人, 皆習戰. 其俗奉佛. 兄弟同一妻, 迭寢焉, 每一人入房, 戶外掛其衣以為志. 生子屬其長兄. 其山穴中有神馬, 每歲牧牝馬於穴所, 必產名駒. 南去漕國千七百裏, 東去瓜州五千八百裏. 大業中, 遣使朝貢.
○挹怛
挹怛國, 都烏滸水南二百餘裏, 大月氏之種類也. 勝兵者五六千人. 俗善戰. 先時國亂, 突厥遣通設字詰強領其國. 都城方十餘裏. 多寺塔, 皆飾以金. 兄弟同妻. 婦人有一夫者, 冠一角帽, 夫兄弟多者, 依其數為角. 南去曹國千五百裏, 東去瓜州六千五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米國
米國, 都那密水西, 舊康居之地也. 無王. 其城主姓昭武, 康國王之支庶, 字閉拙. 都城方二裏. 勝兵數百人. 西北去康國百裏, 東去蘇對沙那國五百裏, 西南去史國二百裏, 東去瓜州六千四百裏. 大業中, 頻貢方物.
○史國
史國, 都獨莫水南十裏, 舊康居之地也. 其王姓昭武, 字逖遮, 亦康國王之支庶也. 都城方二裏. 勝兵千餘人. 俗同康國. 北去康國二百四十裏, 南去吐火羅五百裏, 西去那色波國二百裏, 東北去米國二百裏, 東去瓜州六千五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曹國
曹國, 都那密水南數裏, 舊是康居之地也. 國無主, 康國王令子烏建領之. 都城方三裏. 勝兵千餘人. 國中有得悉神, 自西海以東諸國並敬事之. 其神有金人焉, 金破羅闊丈有五尺, 高下相稱. 每日以駝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 常有千人食之不盡. 東南去康國百裏, 西去何國百五十裏, 東去瓜州六千六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何國
何國, 都那密水南數裏, 舊是康居之地也. 其王姓昭武, 亦康國王之族類, 字敦. 都城方二裏. 勝兵千人. 其王坐金羊座. 東去曹國百五十裏, 西去小安國三百裏, 東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烏那曷
烏那曷國, 都烏滸水西, 舊安息之地也. 王姓昭武, 亦康國種類, 字佛食. 都城方二裏. 勝兵數百人. 王坐金羊座. 東北去安國四百裏, 西北去穆國二百餘裏, 東去瓜州七千五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穆國
穆國, 都烏滸河之西, 亦安息之故地, 與烏那曷為鄰. 其王姓昭武, 亦康國王之種類也, 字阿濫密. 都城方三裏, 勝兵二千人. 東北去安國五百裏, 東去烏那曷二百餘裏, 西去波斯國四千餘裏, 東去瓜州七千七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波斯
波斯國, 都達曷水之西蘇藺城, 即條支之故地也. 其王字庫薩和. 都城方十餘裏. 勝兵二萬餘人, 乘象而戰. 國無死刑, 或斷手刖足, 沒家財, 或剃去其須, 或系排於項, 以為標異. 人年三歲已上, 出口錢四文. 妻其姊妹. 人死者, 棄屍於山, 持服一月. 王著金花冠, 坐金師子座, 傅金屑於須上以為飾. 衣錦袍, 加瓔珞於其上. 土多良馬, 大驢, 師子, 白象, 大鳥卵, 真珠, 頗黎, 獸魄, 珊瑚, 琉璃, 瑪瑙, 水精, 瑟瑟, 呼洛羯, 呂騰, 火齊, 金剛, 金, 銀, �俞石, 銅, 鑌鐵, 錫, 錦疊, 細布, 氍, 毾?, 護那, 越諾布, 檀, 金縷織成, 赤?皮, 硃沙, 水銀, 薰陸、鬱金、蘇合、青木等諸香, 胡椒, 畢撥, 石蜜, 半密, 千年棗, 附子, 訶黎勒, 無食子, 鹽綠, 雌黃. 突厥不能至其國, 亦羈縻之. 波斯每遣使貢獻. 西去海數百裏, 東去穆國四千餘裏, 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裏, 東去瓜州萬一千七百裏. 煬帝遣雲騎尉李昱使通波斯, 尋遣使隨昱貢方物.
○漕國
漕國, 在蔥嶺之北, 漢時罽賓國也. 其王姓昭武, 字順達, 康國王之宗族. 都城方四裏. 勝兵者萬餘人. 國法嚴整, 殺人及賊盜皆死. 其俗淫祠. 蔥嶺山有順天神者, 儀制極華, 金銀鍱為屋, 以銀為地, 祠者日有千餘人. 祠前有一魚脊骨, 其孔中通, 馬騎出入. 國王戴金魚頭冠, 坐金馬座. 土多稻、粟、豆、麥;饒象, 馬, 封牛, 金, 銀, 鑌鐵, 氍, 硃砂, 青黛, 安息、青木等香, 石蜜, 半密, 黑鹽, 阿魏, 沒藥, 白附子. 北去帆延七百裏, 東去?國六百裏, 東北去瓜州六千六百裏. 大業中, 遣使貢方物.
○附國
附國者, 蜀郡西北二千餘裏, 即漢之西南夷也. 有嘉良夷, 即其東部, 所居種姓自相率領, 土俗與附國同, 言語少殊, 不相統一. 其人並無姓氏. 附國王字宜繒. 其國南北八百裏, 東南千五百裏, 無城柵, 近川穀, 傍山險. 俗好複仇, 故壘石為?巢而居, 以避其患. 其?巢高至十餘丈, 下至五六丈, 每級丈餘, 以木隔之. 基方三四步, ?巢上方二三步, 狀似浮圖. 於下級開小門, 從內上通, 夜必關閉, 以防賊盜. 國有二萬餘家, 號令自王出. 嘉良夷政令系之酋帥, 重罪者死, 輕罪罰牛. 人皆輕捷, 便於擊劍. 漆皮為牟甲, 弓長六尺, 以竹為弦. 妻其群母及嫂, 兒弟死, 父兄亦納其妻. 好歌舞, 鼓簧, 吹長笛. 有死者, 無服制, 置屍高床之上, 沐浴衣服, 被以牟甲, 覆以獸皮. 子孫不哭, 帶甲舞劍而呼雲:“我父為鬼所取, 我欲報冤殺鬼.”自餘親戚哭三聲而止. 婦人哭, 必以兩手掩面. 死家殺牛, 親屬以豬酒相遺, 共飲啖而瘞之. 死後十年而大葬, 其葬必集親賓, 殺馬動至數十匹. 立其祖父神而事之. 其俗以皮為帽, 形圓如缽, 或帶】?. 衣多毛毼皮裘, 全剝牛腳皮為靴. 項系鐵鎖, 手貫鐵釧. 王與酋帥, 金為首飾, 胸前懸一金花, 徑三寸. 其土高, 氣候涼, 多風少雨. 土宜小麥、青?梁. 山出金、銀, 多白雉. 水有嘉魚, 長四尺而鱗細. 大業四年, 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 明年, 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貢. 欲獻良馬, 以路險不通, 請開山道以修職貢. 煬帝以勞人不許. 嘉良有水, 闊六七十丈, 附國有水, 闊百餘丈, 並南流, 用皮為舟而濟. 附國南有薄緣夷, 風俗亦同. 西有女國. 其東北連山, 綿亙數千裏, 接於黨項. 往往有羌:大、小左封, 昔衛, 葛延, 白狗, 向人, 望族, 林台, 春桑, 利豆, 迷桑, 婢藥, 大硤, 白蘭, 叱利摸徒, 那鄂, 當迷, 渠步, 桑悟, 千碉, 並在深山窮穀, 無大君長. 其風俗略同於黨項, 或役屬吐穀渾, 或附附國. 大業中, 來朝貢. 緣西南邊置諸道總管, 以遙管之. 史臣曰:自古開遠夷, 通絕域, 必因宏放之主, 皆起好事之臣. 張騫鑿空於前, 班超投筆於後, 或結之以重寶, 或懾之以利劍, 投軀萬死之地, 以要一旦之功, 皆由主尚來遠之名, 臣殉輕生之節. 是知上之所好, 下必有甚者也. 煬帝規摹宏侈, 掩吞秦、漢, 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蕩其心, 故萬乘親出玉門關, 置伊吾、且末, 而關右暨於流沙, 騷然無聊生矣. 若使北狄無虞, 東夷告捷, 必將修輪台之戍, 築烏壘之城, 求大秦之明珠, 致條支之鳥卵, 往來轉輸, 將何以堪其敝哉!古者哲王之制, 方五千裏, 務安諸夏, 不事要荒. 豈威不能加, 德不能被?蓋不以四夷勞中國, 不以無用害有用也. 是以秦戍五嶺, 漢事三邊, 或道?堇相望, 或戶口減半. 隋室恃其強盛, 亦狼狽於青海. 此皆一人失其道, 故億兆罹其毒. 若深思即敘之義, 固辭都護之請, 返其千裏之馬, 不求白狼之貢, 則七戎九夷, 候風重譯, 雖無遼東之捷, 豈及江都之禍乎!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85 열전50 (0) | 2024.09.10 |
---|---|
[수서隋書] 권84 열전49 (0) | 2024.09.09 |
[수서隋書] 권82 열전47 (0) | 2024.09.07 |
[수서隋書] 권81 열전46 (3) | 2024.09.06 |
[수서隋書] 권80 열전45 (2) | 2024.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