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節
《易》稱:“聖人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又雲:“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而士之立身成名, 在乎仁義而已. 故仁道不遠, 則殺身以成仁, 義重於生, 則捐生而取義. 是以龍逢投軀於夏癸, 比幹竭節於商辛, 申蒯斷臂於齊莊, 弘演納肝於衛懿. 爰逮漢之紀信、欒布, 晉之向雄、嵇紹, 凡在立名之士, 莫不庶幾焉. 至於臨難忘身, 見危授命, 雖斯文不墜, 而行之蓋寡, 固知士之所重, 信在茲乎!非夫內懷鐵石之心, 外負淩霜之節, 孰能安之若命, 赴蹈如歸者也. 皇甫誕等, 當擾攘之際, 踐必死之機, 白刃臨頸, 確乎不拔, 可謂歲寒貞柏, 疾風勁草, 千載之後, 懍懍如生. 豈獨聞彼伯夷, 懦夫立志, 亦冀將來君子, 有所庶幾. 故掇采所聞, 為《誠節傳》.
○劉弘
劉弘, 字仲遠, 彭城叢亭裏人, 魏太常卿芳之孫也. 少好學, 有行檢, 重節概. 仕齊行台郎中、襄城、沛郡、穀陽三郡太守、西楚州刺史. 及齊亡, 周武帝以為本郡太守. 尉迥之亂也, 遣其將席毗掠徐、兗. 弘勒兵拒之, 以功授儀同、永昌太守、齊州長史. 志在立功, 不安佐職. 平陳之役, 表請從軍, 以行軍長史從總管吐萬緒度江. 以功加上儀同, 封濩澤縣公, 拜泉州刺史. 會高智慧作亂, 以兵攻州, 弘城守百餘日, 救兵不至. 前後出戰, 死亡太半, 糧盡無所食, 與士卒數百人煮犀甲腰帶, 及剝樹皮而食之, 一無離叛. 賊知其飢餓, 欲降之, 弘抗節彌厲. 賊悉眾來攻, 城陷, 為賊所害. 上聞而嘉嘆者久之, 賜物二千段. 子長信, 襲其官爵. 皇甫誕陶模 敬釗 皇甫誕, 字玄慮, 安定烏氏人也. 祖和, 魏膠州刺史. 父璠, 周隋州刺史. 誕少剛毅, 有器局. 周畢王引為倉曹參軍. 高祖受禪, 為兵部侍郎. 數年, 出為魯州長史. 開皇中, 複入為比部、刑部二曹侍郎, 俱有能名. 遷治書侍禦史, 朝臣無不肅憚. 上以百姓多流亡, 令誕為河南道大使以檢括之. 及還, 奏事稱旨, 上甚悅, 令判大理少卿. 明年, 遷尚書右丞, 俄以母懮去職. 未期, 起令視事. 尋轉尚書左丞. 時漢王諒為並州總管, 朝廷盛選僚佐, 前後長史、司馬, 皆一時名士. 上以誕公方著稱, 拜並州總管司馬, 總府政事, 一以諮之, 諒甚敬焉. 及煬帝即位, 征諒入朝, 諒用諮議王頍之謀, 發兵作亂. 誕數諫止, 諒不納. 誕因流涕曰:“竊料大王兵資, 無敵京師者, 加以君臣位定, 逆順勢殊, 士馬雖精, 難以取勝. 願王奉詔入朝, 守臣子之節, 必有松、喬之壽, 累代之榮. 如更遷延, 陷身叛逆, 一掛刑書, 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 願察區區之心, 思萬全之計, 敢以死請.”諒怒而囚之. 及楊素將至, 諒屯清源以拒之. 諒主簿豆盧毓出誕於獄, 相與協謀, 閉城拒諒. 諒襲擊破之, 並抗節而遇害. 帝以誕亡身徇國, 嘉悼者久之, 下詔曰:“褒顯名節, 有國通規, 加等飾終, 抑惟令典. 並州總管司馬皇甫誕, 性理淹通, 志懷審正, 效官贊務, 聲績克宣. 值狂悖構禍, 凶威孔熾, 確殉單誠, 不從妖逆. 雖幽縶寇手, 而雅志彌厲, 遂潛與義徒據城抗拒. 眾寡不敵, 奄致非命. 可贈柱國, 封弘義公, 謚曰明.”子無逸嗣. 無逸尋為淯陽太守, 政甚有聲. 《大業令》行, 舊爵例除, 以無逸誠義之後, 賜爵平輿侯. 入為刑部侍郎, 守右武衛將軍. 初, 漢王諒之反也, 州縣莫不響應, 有嵐州司馬陶模、繁畤令敬釗, 並抗節不從. 陶模, 京兆人也. 性明敏, 有器幹. 仁壽初, 為嵐州司馬. 諒既作亂, 刺史喬鐘葵發兵將赴逆, 模拒之曰:“漢王所圖不軌, 公荷國厚恩, 致位方伯, 謂當竭誠效命以答慈造, 豈有大行皇帝梓宮未掩, 翻為厲階!”鐘葵失色曰:“司馬反邪?”臨之以兵, 辭氣不撓, 葵義而釋之. 軍吏進曰:“若不斬模, 何以壓眾心?”於是囚之於獄, 悉掠取資財, 分賜黨與. 及諒平, 煬帝嘉之, 拜開府, 授大興令. 楊玄感之反也, 率兵從衛玄擊之, 以攻進位銀青光祿大夫, 卒官. 敬釗字積善, 河東蒲�人也. 父元約, 周布憲中大夫. 釗仁壽中為繁畤令, 甚有能名. 及賊至, 力戰城陷. 賊帥墨弼掠其資產而臨之以兵, 釗辭氣不撓. 弼義而止之, 執送於偽將喬鐘葵所. 鐘葵釋之, 署為代州總管司馬, 釗正色拒之, 至於再三. 鐘葵忿然曰:“受官則可, 不然當斬!”釗答曰:“忝為縣宰, 遭逢逆亂, 進不能保境, 退不能死節, 為辱已多, 何乃複以偽官相迫也?死生唯命, 餘非所聞.”鐘葵怒甚, 熟視釗曰:“卿不畏死邪?”複將殺之. 會楊義臣軍至, 鐘葵遽出戰, 因而大敗, 釗遂得免. 大業三年, 煬帝避暑汾陽宮, 代州長史柳銓、司馬崔寶山上其狀, 付有司將加褒賞, 會虞世基奏格而止. 後遷朝邑令, 未幾, 終.
○遊元
遊元, 字楚客, 廣平任人, 魏五更明根之玄孫也. 父寶藏, 位至太守. 元少聰敏, 年十六, 齊司徒徐顯秀引為參軍事. 周武帝平齊之後, 歷壽春令、譙州司馬, 俱有能名. 開皇中, 為殿內侍禦史. 晉王廣為揚州總管, 以元為法曹參軍, 父懮去職. 後為內直監. 煬帝嗣位, 遷尚書度支郎. 遼東之役, 領左驍衛長史, 為蓋牟道監軍, 拜朝請大夫, 兼治書侍禦史. 宇文述等九軍敗績, 帝令元按其獄. 述時貴幸, 其子士及又尚南陽公主, 勢傾朝廷. 遣家僮造元, 有所請屬. 元不之見. 他日, 數述曰:“公地屬親賢, 腹心是寄, 當咎身責己, 以勸事君, 乃遣人相造, 欲何所道?”按之愈急, 仍以狀劾之. 帝嘉其公正, 賜朝服一襲. 九年, 奉使於黎陽督運, 楊玄感作逆, 乃謂元曰:“獨夫肆虐, 天下士大夫肝腦塗地, 加以陷身絕域之所, 軍糧斷絕, 此亦天亡之時也. 我今親率義兵, 以誅無道, 卿意如何?”元正色答曰:“尊公荷國寵靈, 功參佐命, 高官重祿, 近古莫儔, 公之弟兄, 青紫交映, 當謂竭誠盡節, 上答鴻恩. 豈意墳土未幹, 親圖反噬, 深為明公不取, 願思禍福之端. 仆有死而已, 不敢聞命.”玄感怒而囚之, 屢脅以兵, 竟不屈節, 於是害之. 帝甚嘉嘆, 贈銀青光祿大夫, 賜縑五百匹. 拜其子仁宗為正議大夫、弋陽郡通守.
○馮慈明
馮慈明, 字無佚, 信都長樂人也. 父子琮, 仕齊官至尚書右仆射. 慈明在齊, 以戚屬之故, 年十四, 為淮陽王開府參軍事. 尋補司州主簿, 進除中書舍人. 周武平齊, 授帥都督. 高祖受禪, 開三府官, 除司空司倉參軍事. 累遷行台禮部侍郎. 晉王廣為並州總管, 盛選僚屬, 以慈明為司士. 後歷吏部員外郎, 兼內史舍人. 煬帝即位, 以母懮去職. 帝以慈明始事籓邸, 後更在台, 意甚銜之, 至是謫為伊吾鎮副. 未之官, 轉交?止郡丞. 大業九年, 被征入朝. 時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奔高麗, 帝見慈明, 深慰勉之. 俄拜尚書兵曹郎, 加位朝請大夫. 十三年, 攝江都郡丞事. 李密之逼東都也, 詔令慈明安集�廛、洛, 追兵擊密. 至鄢陵, 為密黨崔樞所執. 密延慈明於坐, 勞苦之, 因而謂曰:“隋祚已盡, 區宇沸騰, 吾躬率義兵, 所向無敵, 東都危急, 計日將下. 今欲率四方之眾, 問罪於江都, 卿以為何如?”慈明答曰:“慈明直道事人, 有死而已, 不義之言, 非所敢對.”密不悅, 冀其後改, 厚加禮焉. 慈明潛使人奉表江都, 及致書東都留守, 論賊形勢. 密知其狀, 又義而釋之. 出至營門, 賊帥翟讓怒曰:“爾為使人, 為我所執, 魏公相待至厚, 曾無感戴, 寧有畏乎?”慈明勃然曰:“天子使我來, 正欲除爾輩, 不圖為賊黨所獲. 我豈從汝求活耶?欲殺但殺, 何須罵詈!”因謂群賊曰:“汝等本無惡心, 因飢饉逐食至此. 官軍至, 早為身計.”讓益怒, 於是亂刀斬之. 時年六十八. 梁郡通守楊汪上狀, 帝嘆惜之, 贈銀青光祿大夫. 拜其二子惇、怦俱為尚書承務郎. 王充推越王侗為主, 重贈柱國、戶部尚書、昌黎郡公, 謚曰壯武. 長子忱, 先在東都, 王充破李密, 忱亦在軍中, 遂遣奴負父屍柩詣東都, 身不自送. 未幾, 又盛花燭納室. 時論醜之.
○張須陀
張須陀, 弘農閿鄉人也. 性剛烈, 有勇略. 弱冠從史萬歲討西爨, 以功授儀同, 賜物三百段. 煬帝嗣位, 漢王諒作亂並州, 從楊素擊平之, 加開府. 大業中, 為齊郡丞. 會興遼東之役, 百姓失業, 又屬歲飢, 穀米踴貴, 須陀將開倉賑給, 官屬鹹曰:“須待詔敕, 不可擅與.”須陀曰:“今帝在遠, 遣使往來, 必淹歲序. 百姓有倒懸之急, 如待報至, 當委溝壑矣. 吾若以此獲罪, 死無所恨.”先開倉而後上狀, 帝知之而不責也. 明年, 賊帥王薄聚結亡命數萬人, 寇掠郡境. 官軍擊之, 多不利. 須陀發兵拒之, 薄遂引軍南, 轉掠魯郡. 須陀躡之, 及於岱山之下. 薄恃驟勝, 不設備. 須陀選精銳, 出其不意擊之, 薄眾大潰, 因乘勝斬首數千級. 薄收合亡散, 得萬餘人, 將北度河. 須陀追之, 至臨邑, 複破之, 斬五千餘級, 獲六畜萬計. 時天下承平日久, 多不習兵, 須陀獨勇決善戰. 又長於撫馭, 得士卒心, 論者號為名將. 薄複北戰, 連豆子賊孫宣雅、石秪?、郝孝德等眾十餘萬攻章丘. 須陀遣舟師斷其津濟, 親率馬步二萬襲擊, 大破之, 賊徒散走. 既至津梁, 複為舟師所拒, 前後狼狽, 獲其家累輜重不可勝計, 露布以聞. 帝大悅, 優詔褒揚, 令使者圖畫其形容而奏之. 其年, 賊裴長才、石子河等眾二萬, 奄至城下, 縱兵大掠. 須陀未暇集兵, 親率五騎與戰. 賊競赴之, 圍百餘重, 身中數創, 勇氣彌厲. 會城中兵至, 賊稍卻, 須陀督軍複戰, 長才敗走. 後數旬, 賊帥秦君弘、郭方預等合軍圍北海, 兵鋒甚銳, 須陀謂官屬曰:“賊自恃強, 謂我不能救, 吾今速去, 破之必矣.”於是簡精兵, 倍道而進, 賊果無備, 擊大破之, 斬數萬級, 獲輜重三千兩. 司隸刺史裴操之上狀, 帝遣使勞問之. 十年, 賊左孝友眾將十萬, 屯於蹲狗山. 須陀列八風營以逼之, 複分兵扼其要害. 孝友窘迫, 面縛來降. 其黨解象、王良、鄭大彪、李?宛等眾各萬計, 須陀悉討平之, 威振東夏. 以功遷齊郡通守, 領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 俄而賊廬明月眾十餘萬, 將寇河北, 次祝阿, 須陀邀擊, 殺數千人. 賊呂明星、帥仁泰、霍小漢等眾各萬餘, 擾濟北, 須陀進軍擊走之. 尋將兵拒東郡賊翟讓, 前後三十餘戰, 每破走之. 轉滎陽通守. 時李密說讓取洛口倉, 讓憚須陀, 不敢進. 密勸之, 讓遂與密率兵逼滎陽, 須陀拒之. 讓懼而退, 須陀乘之, 逐北十餘裏. 時李密先伏數千人於林木間, 邀擊須陀軍, 遂敗績. 密與讓合軍圍之, 須陀潰圍輒出, 左右不能盡出, 須陀躍馬入救之. 來往數四, 眾皆敗散, 乃仰天曰:“兵敗如此, 何面見天子乎?”乃下馬戰死. 時年五十二. 其所部兵, 盡夜號哭, 數日不止. 越王侗遣左光祿大夫裴仁基招撫其眾, 移鎮武牢. 帝令其子元備總父兵, 元備時在齊郡, 遇賊, 竟不果行.
○楊善會
楊善會, 字敬仁, 弘農華陰人也. 父初, 官至毗陵太守. 善會大業中為鄃令, 以清正聞. 俄而山東飢饉, 百姓相聚為盜, 善會以左右數百人逐捕之, 往皆克捷. 其後賊帥張金稱眾數萬, 屯於縣界, 屠城剽邑, 郡縣莫能禦. 善會率勵所領, 與賊搏戰, 或日有數合, 每挫其鋒. 煬帝遣將軍段達來討金稱, 善會進計於達, 達不能用, 軍竟敗焉. 達深謝善會. 後複與賊戰, 進止一以謀之, 於是大克. 金稱複引渤海賊孫宣雅、高士達等眾數十萬, 破黎陽而還, 軍鋒甚盛. 善會以勁兵千人邀擊, 破之, 擢拜朝請大夫、清河郡丞. 金稱稍更屯聚, 以輕兵掠冠氏. 善會與平原通守楊元弘步騎數萬眾, 襲其本營. 武賁郎將王辯軍亦至, 金稱釋冠氏來援, 因與辯戰, 不利, 善會選精銳五百赴之, 所當皆靡, 辯軍複振. 賊退守本營, 諸軍各還. 於時山東思亂, 從盜如市, 郡縣微弱, 陷沒相繼. 能抗賊者, 唯善會而已. 前後七百餘陣, 未嘗負敗, 每恨眾寡懸殊, 未能滅賊. 會太仆楊義臣討金稱, 複為賊所敗, 退保臨清. 取善會之策, 頻與決戰, 賊乃退走. 乘勝遂破其營, 盡俘其眾. 金稱將數百人遁逃, 後歸漳南, 招集餘黨. 善會追捕斬之, 傳首行在所. 帝賜以尚方甲槊弓劍, 進拜清河通守. 其年, 從楊義臣斬漳南賊帥高士達, 傳首江都宮, 帝下詔褒揚之. 士達所部將竇建德, 自號長樂王, 來攻信都. 臨清賊王安阻兵數千, 與建德相影響. 善會襲安斬之. 建德既下信都, 複擾清河, 善會逆拒之, 反為所敗, 嬰城固守. 賊圍之四旬, 城陷, 為賊所執. 建德釋而禮之, 用為貝州刺史. 善會罵之曰:“老賊何敢擬議國士!恨吾力劣, 不能擒汝等. 我豈是汝屠酤兒輩, 敢欲更相吏邪?”臨之以兵, 辭氣不撓. 建德猶欲活之, 為其部下所請, 又知終不為己用, 於是害之. 清河士庶莫不傷痛焉.
○獨孤盛
獨孤盛, 上柱國楷之弟也. 性剛烈, 有膽氣. 煬帝在籓, 盛以左右從, 累遷為車騎將軍. 及帝嗣位, 以籓邸之舊, 漸見親待, 累轉為右屯衛將軍. 宇文化及之作亂也, 裴虔通引兵至成象殿, 宿衛者皆釋仗而走. 盛謂虔通曰:“何物兵?形勢太異也!”虔通曰:“事勢已然, 不預將軍事. 將軍慎無動.”盛大罵曰:“老賊是何物語!”不及被甲, 與左右十餘人逆拒之, 為亂兵所殺. 越王侗稱制, 贈光祿大夫、紀國公, 謚曰武節.
○元文都
元文都, 洵陽公孝矩之兄子也. 父孝則, 周小塚宰、江陵總管. 文都性鯁直, 明辯有器幹. 仕周為右侍上士. 開皇初, 授內史舍人, 歷庫部、考功二曹郎, 俱有能名. 擢為尚書左丞, 轉太府少卿. 煬帝嗣位, 轉司農少卿、司隸大夫, 尋拜禦史大夫, 坐事免. 未幾, 授太府卿, 帝漸任之, 甚有當時之譽. 大業十三年, 帝幸江都宮, 詔文都與段達、皇甫無逸、韋津等同為東都留守. 及帝崩, 文都與達、津等共推越王侗為帝. 侗署文都為內史令、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左驍衛大將軍、攝右翊衛將軍、魯國公. 既而宇文化及立秦王浩為帝, 擁兵至彭城, 所在響震. 文都諷侗遣使通於李密. 密於是請降, 因授官爵, 禮其使甚厚. 王充不悅, 因與文都有隙. 文都知之, 陰有誅充之計. 侗複以文都領禦史大夫, 充固執而止. 盧楚說文都曰:“王充外軍一將耳, 本非留守之徒, 何得預吾事!且洛口之敗, 罪不容誅, 今者敢懷跋扈, 宰制時政, 此而不除, 方為國患.”文都然之, 遂懷奏入殿. 事臨發, 有人以告充. 充時在朝堂, 懼而馳還含嘉城, 謀作亂. 文都頻遣呼之, 充稱疾不赴. 至夜作亂, 攻東太陽門而入, 拜於紫微觀下. 侗遣人謂之曰:“何為者?”充曰:“元文都、盧楚謀相殺害, 請斬文都, 歸罪司寇.”侗見兵勢漸盛, 度終不免, 謂文都曰:“公自見王將軍也.”文都遷延而泣, 侗遣其署將軍黃桃樹執文都以出. 文都顧謂侗曰:“臣今朝亡, 陛下亦當夕及.”侗慟哭而遣之, 左右莫不憫默. 出至興教門, 充令左右亂斬之, 諸子並見害.
○盧楚
盧楚, 涿郡範陽人也. 祖景祚, 魏司空掾. 楚少有才學, 鯁急口吃, 言語澀難. 大業中, 為尚書右司郎, 當朝正色, 甚為公卿所憚. 及帝幸江都, 東都官僚多不奉法, 楚每存糾舉, 無所回避. 越王侗稱尊號, 以楚為內史令、左備身將軍、攝尚書左丞、右光祿大夫, 封涿郡公, 與元文都等同心戮力以輔幼主. 及王充作亂, 兵攻太陽門, 武衛將軍皇甫無逸斬關逃難, 呼楚同去. 楚謂之曰:“仆與元公有約, 若社稷有難, 誓以俱死, 今舍去不義.”及兵入, 楚匿於太官署, 賊黨執之, 送於充所. 充奮袂令斬之, 於是鋒刃交下, 肢體糜碎.
○劉子翊
劉子翊, 彭城叢亭裏人也. 父?, 齊徐州司馬. 子翊少好學, 頗解屬文, 性剛謇, 有吏幹. 仕齊殿中將軍. 開皇初, 為南和丞, 累轉秦州司法參軍事. 十八年, 入考功, 尚書右仆射楊素見而異之, 奏為侍禦史. 時永寧令李公孝四歲喪母, 九歲外繼, 其後父更別娶後妻, 至是而亡. 河間劉炫以無撫育之恩, 議不解任. 子翊駁之曰: 《傳》雲:“繼母如母, 與母同也.”當以配父之尊, 居母之位, 齊杖之制, 皆如親母. 又“為人後者, 為其父母期”. 報期者, 自以本生, 非殊親之與繼也. 父雖自處傍尊之地, 於子之情, 猶須隆其本重. 是以令雲:“為人後者, 為其父母並解官, 申其心喪. 父卒母嫁, 為父後者雖不服, 亦申心喪. 其繼母嫁不解官.”此專據嫁者生文耳. 將知繼母在父之室, 則制同親母. 若謂非有撫育之恩, 同之行路, 何服之有乎?服既有之, 心喪焉可獨異?三省令旨, 其義甚明. 今言令許不解, 何其甚謬!且後人者為其父母期, 未有變隔以親繼, 親繼既等, 故知心喪不殊. 《服問》雲:“母出則為繼母之黨服.”豈不以出母族絕, 推而遠之, 繼母配父, 引而親之乎?子思曰:“為伋也妻, 是為白也母. 有為�及也妻, 是不為白也母.”定知服以名重, 情因父親, 所以聖人敦之以孝慈, 弘之以名義. 是使子以名服, 同之親母, 繼以義報, 等之己生. 如謂繼母之來, 在子出之後, 制有淺深者, 考之經傳, 未見其文. 譬出後之人, 所後者初亡, 後之者始至, 此複可以無撫育之恩而不服重乎?昔長沙人王毖, 漢末為上計詣京師, 既而吳、魏隔絕, 毖於內國更娶, 生子昌. 毖死後為東平相, 始知吳之母亡, 便情系居重, 不攝職事. 於時議者, 不以為非. 然則繼母之與前母, 於情無別. 若要以撫育始生服制, 王昌複何足雲乎?又晉鎮南將軍羊祜無子, 取弟子伊為子. 祜薨, 伊不服重, 祜妻表聞, 伊辭曰:“伯生存養己, 伊不敢違. 然無父命, 故還本生.”尚書彭權議:“子之出養, 必由父命, 無命而出, 是為叛子.”於是下詔從之. 然則心服之制, 不得緣恩而生也. 論雲:“禮者稱情而立文, 仗義而設教.”還以此義, 諭彼之情. 稱情者, 稱如母之情, 仗義者, 仗為子之義. 名義分定, 然後能尊父順名, 崇禮篤敬. 苟以母養之恩始成母子, 則恩由彼至, 服自己來, 則慈母如母, 何得待父命?又雲:“繼母慈母, 本實路人, 臨己養己, 同之骨血.”若如斯言, 子不由父, 縱有恩育, 得如母乎?其慈繼雖在三年之下, 而居齊期之上, 禮有倫例, 服以稱情. 繼母本以名服, 豈藉恩之厚薄也. 至於兄弟之子猶子也, 私昵之心實殊, 禮服之制無二. 彼言“以”輕“如”重, 自以不同. 此謂如重之辭, 即同重法, 若使輕重不等, 何得為“如”?律雲“准枉法”者, 但准其罪, “以枉法論”者, 即同真法. 律以弊刑, 禮以設教, 准者准擬之名, 以者即真之稱. “如”“以”二字, 義用不殊, 禮律兩文, 所防是一. 將此明彼, 足見其義, 取譬伐柯, 何遠之有. 又論雲:“取子為後者, 將以供承祧廟, 奉養己身, 不得使宗子歸其故宅, 以子道事本父之後妻也.”然本父後妻, 因父而得母稱, 若如來旨, 本父亦可無心喪乎?何直父之後妻. 論又雲:“禮言舊君, 其尊豈複君乎?已去其位, 非複純臣, 須言舊以殊之. 別有所重, 非複純孝, 故言其已見之. 目以其父之文, 是名異也.”此又非通論. 何以言之?“其“舊”訓殊, 所用亦別, 舊者易新之稱, 其者因彼之辭, 安得以相類哉?至如《禮》雲:“其父析薪, 其子不克負荷.”《傳》雲:“衛雖小, 其君在焉.”若其父而有異, 其君複有異乎?斯不然矣, 斯不然矣. 今炫敢違禮乖令, 侮聖幹法, 使出後之子, 無情於本生, 名義之分, 有虧於風俗. 徇飾非於明世, 強媒�於禮經, 雖欲揚己露才, 不覺言之傷理. 事奏, 竟從子翊之議. 仁壽中, 為新豐令, 有能名. 大業三年, 除大理正, 甚有當時之譽. 擢授治書侍禦史, 每朝廷疑議, 子翊為之辯析, 多出眾人意表. 從幸江都. 值天下大亂, 帝猶不悟, 子翊因侍切諫, 由是忤旨, 令子翊為丹陽留守. 尋遣於上江督運, 為賊吳棋子所虜. 子翊說之, 因以眾首. 複遣領首賊清江. 遇煬帝被殺, 賊知而告之. 子翊弗信, 斬所言者. 賊又欲請以為主, 子翊不從. 群賊執子翊至臨川城下, 使告城中, 雲“帝已崩”. 子翊反其言, 於是見害, 時年七十. 堯君素陳孝意 張季珣 松? 堯君素, 魏郡湯陰人也. 煬帝為晉王時, 君素以左右從. 及嗣位, 累遷鷹擊郎將. 大業之末, 盜賊蜂起, 人多流亡, 君素所部獨全. 後從驍衛大將軍屈突通拒義兵於河東. 俄而通引兵南遁, 以君素有膽略, 署領河東通守. 義師遣將呂紹宗、韋義節等攻之, 不克. 及通軍敗, 至城下呼之. 君素見通, 歔欷流涕, 悲不自勝, 左右皆哽咽, 通亦泣下沾衿, 因謂君素曰:“吾軍已敗, 義旗所指, 莫不響應. 事勢如此, 卿當早降, 以取富貴.”君素答曰:“公當爪牙之寄, 為國大臣, 主上委公以關中, 代王付公以社稷, 國祚隆替, 懸之於公. 奈何不思報效, 以至於此. 縱不能遠慚主上, 公所乘馬, 即代王所賜也, 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籲!君素, 我力屈而來.”君素曰:“方今力猶未屈, 何用多言.”通慚而退. 時圍甚急, 行李斷絕, 君素乃為木鵝, 置表於頸, 具論事勢, 浮之黃河, 沿流而下. 河陽守者得之, 達於東都. 越王侗見而嘆息, 於是承制拜君素為金紫光祿大夫, 密遣行人勞苦之. 監門直閣龐玉、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前後自東都歸義, 俱造城下, 為陳利害. 大唐又賜金券, 待以不死. 君素卒無降心. 其妻又至城下謂之曰:“隋室已亡, 天命有屬, 君何自苦, 身取禍敗.”君素曰:“天下事非婦人所知.”引弓射之, 應弦而倒. 君素亦知事必不濟, 然要在守死不易, 每言及國家, 未嘗不歔欷. 嘗謂將士曰:“吾是籓邸舊臣, 累蒙獎擢, 至於大義, 不得不死. 今穀支數年, 食盡此穀, 足知天下之事. 必若隋室傾敗, 天命有歸, 吾當斷頭以付諸君也.”時百姓苦隋日久, 及逢義舉, 人有息肩之望. 然君素善於統領, 下不能叛. 歲餘, 頗得外生口, 城中微知江都傾覆. 又糧食乏絕, 人不聊生, 男女相食, 眾心離駭. 白虹降於府門, 兵器之端, 夜皆光見. 月餘, 君素為左右所害. 河東陳孝意, 少有志尚, 弱冠以貞介知名. 大業初, 為魯郡司法書佐, 郡內號為廉平. 太守蘇威嘗欲殺一囚, 孝意固諫, 至於再三, 威不許. 孝意因解衣, 請先受死. 良久, 威意乃解, 謝而遣之, 漸加禮敬. 及威為納言, 奏孝意為侍禦史. 後以父懮去職, 居喪過禮, 有白鹿馴擾其廬, 時人以為孝感之應. 未期, 起授雁門郡丞. 在郡菜食齋居, 朝夕哀臨, 每一發聲, 未嘗不絕倒, 柴毀骨立, 見者哀之. 於時政刑日紊, 長吏多賊汙, 孝意清節彌厲, 發奸擿伏, 動若有神, 吏民稱之. 煬帝幸江都, 馬邑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 舉兵作亂. 孝意率兵與武賁郎將王智辯討之, 戰於下館城, 反為所敗. 武周遂轉攻傍郡, 百姓凶凶, 將懷叛逆. 前郡丞楊長仁、雁門令王確等, 並桀黠, 為無賴所歸, 謀應武周. 孝意陰知之, 族滅其家, 郡中戰栗, 莫敢異志. 俄而武周引兵來攻, 孝意拒之, 每致克捷. 但孤城獨守, 外無聲援, 孝意執志, 誓以必死. 每遣使江都, 道路隔絕, 竟無報命. 孝意亦知帝必不反, 每旦暮向詔敕庫俯伏流涕, 悲動左右. 圍城百餘日, 糧盡, 為校尉張倫所殺, 以城歸武周. 京兆張季珣, 父祥, 少為高祖所知, 其後引為丞相參軍事. 開皇中, 累遷並州司馬. 仁壽末, 漢王諒舉兵反, 遣其將劉建略地燕、趙. 至井陘, 祥勒兵拒守, 建攻之, 複縱火燒其郭下. 祥見百姓驚駭, 其城側有西王母廟, 祥登城望之再拜, 號泣而言曰:“百姓何罪, 致此焚燒!神其有靈, 可降雨相救.”言訖, 廟上雲起, 須臾驟雨, 其火遂滅. 士卒感其至誠, 莫不用命. 城圍月餘, 李雄援軍至, 賊遂退走. 以功授開府, 歷汝州刺史、靈武太守, 入為都水監, 卒官. 季珣少慷慨有志節. 大業末, 為鷹擊郎將, 其府據箕山為固, 與洛口連接. 及李密、翟讓攻陷倉城, 遣人呼之. 季珣罵密極口, 密怒, 遣兵攻之, 連年不能克. 時密眾數十萬在其城下, 季珣四面阻絕, 所領不過數百人, 而執志彌固, 誓以必死. 經三年, 資用盡, 樵蘇無所得, 撤屋而爨, 人皆穴處, 季珣撫巡之, 一無離叛. 糧盡, 士卒羸病不能拒戰, 遂為所陷. 季珣坐聽事, 顏色自若, 密遣兵擒送之. 群賊曳季珣令拜密, 季珣曰:“吾雖為敗軍之將, 猶是天子爪牙之臣, 何容拜賊也!”密壯而釋之. 翟讓從之求金不得, 遂殺之, 時年二十八. 其弟仲琰, 大業末為上洛令. 及義兵起, 率吏人城守, 部下殺之以歸義. 仲琰弟琮, 為千牛左右, 宇文化及之亂遇害. 季珣家素忠烈, 兄弟俱死國難, 論者賢之. 北海松?, 性剛烈, 重名義, 為石門府隊正. 大業末, 有賊楊厚擁徒作亂, 來攻北海縣, ?從郡兵討之. ?輕騎覘賊, 為厚所獲, 厚令?謂城中, 雲郡兵已破, 宜早歸降. ?偽許之. 既至城下, 大呼曰:“我是松?, 為官軍覘賊, 邂逅被執, 非力屈也. 今官軍大來, 並已至矣, 賊徒寡弱, 旦暮擒剪, 不足為懮.”賊以刀築?口, 引之而去, 毆擊交下. ?罵厚曰:“老賊何敢致辱賢良, 禍自及也!”言未卒, 賊已斬斷其腰. 城中望之, 莫不流涕扼腕, 銳氣益倍. 北海卒完. 煬帝遣戶曹郎郭子賤討厚, 破之, 以?亡身殉節, 嗟悼不已, 上表奏之. 優詔褒揚, 贈朝散大夫、本郡通守. 史臣曰:古人以天下至大, 方身則小, 生為重矣, 比義則輕. 然則死有重於太山, 生以理全者也, 生有輕於鴻毛, 死與義合者也. 然死不可追, 生無再得, 故處不失節, 所以為難矣. 楊諒、玄感、李密反形已成, 凶威方熾, 皇甫誕、遊元、馮慈明臨危不顧, 視死如歸, 可謂勇於蹈義矣. 獨孤盛、元文都、盧楚、堯君素豈不知天之所廢, 人不能興, 甘就菹醢之誅, 以徇忠貞之節. 雖功未存於社稷, 力無救於顛危, 然視彼苟免之徒, 貫三光而洞九泉矣. 須陀、善會有溫序之風, 子翊、松?蹈解揚之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誠哉斯言也.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73 열전38 (0) | 2024.08.29 |
---|---|
[수서隋書] 권72 열전37 (0) | 2024.08.28 |
[수서隋書] 권70 열전35 (0) | 2024.08.26 |
[수서隋書] 권69 열전34 (0) | 2024.08.25 |
[수서隋書] 권68 열전33 (0) | 2024.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