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劭
王劭, 字君懋, 太原晉陽人也. 父松年, 齊通直散騎侍郎. 劭少沈默, 好讀書. 弱冠, 齊尚書仆射魏收辟參開府軍事, 累遷太子舍人, 待詔文林館. 時祖孝徵、魏收、陽休之等嘗論古事, 有所遺忘, 討閱不能得, 因呼劭問之. 劭具論所出, 取書驗之, 一無舛誤. 自是大為時人所許, 稱其博物. 後遷中書舍人. 齊滅, 入周, 不得調. 高祖受禪, 授著作佐郎. 以母懮去職, 在家著《齊書》. 時制禁私撰史, 為內史侍郎李元操所奏. 上怒, 遣使收其書, 覽而悅之. 於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 修起居注. 劭以古有鑽燧改火之義, 近代廢絕, 於是上表請變火, 曰:“臣謹案《周官》, 四時變火, 以救時疾. 明火不數變, 時疾必興. 聖人作法, 豈徒然也!在晉時, 有以洛陽火渡江者, 代代事之, 相續不滅, 火色變青. 昔師曠食飯, 雲是勞薪所爨. 晉平公使視之, 果然車輞. 今溫酒及炙肉, 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 氣味各不同. 以此推之, 新火舊火, 理應有異. 伏願遠遵先聖, 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 用功甚少, 救益方大. 縱使百姓習久, 未能頓同, 尚食內廚及東宮諸主食廚, 不可不依古法.”上從之. 劭又言上有龍顏戴幹之表, 指示群臣. 上大悅, 賜物數百段. 拜著作郎. 劭上表言符命曰: 昔周保定二年, 歲在壬午, 五月五日, 青州黃河變清, 十裏鏡澈, 齊氏以為己瑞, 改元曰河清. 是月, 至尊以大興公始作隋州刺史, 歷年二十, 隋果大興. 臣謹案《易坤靈圖》曰:“聖人受命, 瑞先見於河. 河者最濁, 未能清也.”竊以靈貺休祥, 理無虛發, 河清啟聖, 實屬大隋. 午為鶉火, 以明火德, 仲夏火王, 亦明火德. 月五日五, 合天數地數, 既得受命之辰, 允當先見之兆. 開皇初, 邵州人楊令悊近河, 得青石圖一, 紫石圖一, 皆隱起成文, 有至尊名, 下雲:“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圖, 剖為兩段, 有楊樹之形, 黃根紫葉. 汝水得神龜, 腹下有文曰:“天蔔楊興.”安邑掘地, 得古鐵版, 文曰:“皇始天年, 賚楊鐵券, 王興.”同州得石龜, 文曰:“天子延千年, 大吉.”臣以前之三石, 不異龍圖. 何以用石?石體久固, 義與上名符合. 龜腹七字, 何以著龜?龜亦久固, 兼是神靈之物. 孔子嘆河不出圖, 洛不出書, 今於大隋聖世, 圖書屢出. 建德六年, 亳州大周村有龍鬥, 白者勝, 黑者死. 大象元年夏, 焚陽汴水北有龍鬥, 初見白氣屬天, 自東方歷陽武而來. 及至, 白龍也, 長十許丈. 有黑龍乘雲而至, 兩相薄, 乍合乍離, 自午至申, 白龍升天, 黑龍墜地. 謹案:龍, 君象也. 前鬥於亳州周村者, 蓋象至尊以龍鬥之歲為亳州總管, 遂代周有天下. 後鬥於熒陽者, “熒”字三火, 明火德之盛也. 白龍從東方來, 歷陽武者, 蓋象至尊將登帝位, 從東第入自崇陽門也. 西北升天者, 當乾位天門. 《坤靈圖》曰:“聖人殺龍.”龍不可得而殺, 皆盛氣也. 又曰:“泰姓商名宮, 黃色, 長八尺, 六十世, 河龍以正月辰見, 白龍與五黑龍鬥, 白龍陵, 故泰人有命.”謹案:此言皆為大隋而發也. 聖人殺龍者, 前後龍死是也. 姓商者, 皇家於五姓為商也. 名宮者, 武元皇帝諱於五聲為宮. 黃色者, 隋色尚黃. 長八尺者, 武元皇帝身長八尺. 河龍以正月辰見者, 泰正月卦, 龍見之所, 於京師為辰地. 白龍與黑龍鬥者, 亳州熒陽龍鬥是也. 勝龍所以白者, 楊姓納音為商, 至尊又辛酉歲生, 位皆在西方, 西方色白也. 死龍所以黑者, 周色黑. 所以稱五者, 周閔、明、武、宣、靖凡五帝. 趙、陳、代、越、滕五王, 一時伏法, 亦當五數. 白龍陵者, 陵猶勝也. 鄭玄說:“陵當為除.”凡鬥能去敵曰除. 臣以泰人有命者, 泰之為言通也, 大也, 明其人道通德大, 有天命也. 《乾鑿度》曰:“泰表戴幹.”鄭玄注雲:“表者, 人形體之彰識也. 幹, 盾也. 泰人之表戴幹.”臣伏見至尊有戴幹之表, 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 《坤靈圖》所雲, 字字皆驗. 《緯書》又稱“漢四百年”, 終如其言, 則知六十世亦必然矣. 昔宗周蔔世三十, 今則倍之. 《稽覽圖》雲:“太平時, 陰陽和合, 風雨鹹同, 海內不偏, 地有阻險, 故風有遲疾. 雖太平之政, 猶有不能均同, 唯平均乃不鳴條, 故欲風於亳. 亳者, 陳留也.”謹案:此言蓋明至尊者為陳留公世子, 亳州總管, 遂受天命, 海內均同, 不偏不黨, 以成太平之風化也. 在大統十六年, 武元皇帝改封陳留公. 是時齊國有《秘記》雲:“天王陳留入並州.”齊王高洋為是誅陳留王彭樂. 其後武元皇帝果將兵入並州. 周武帝時, 望氣者雲亳州有天子氣, 於是殺亳州刺史紇豆陵恭, 至尊代為之. 又陳留老子祠有枯柏, 世傳雲老子將度世, 雲待枯柏生東南枝回指, 當有聖人出, 吾道複行. 至齊, 枯柏從下生枝, 東南上指. 夜有三童子相與歌曰:“老子廟前古枯樹, 東南狀如傘, 聖主從此去.”及至尊牧亳州, 親至祠樹之下. 自是柏枝回抱, 其枯枝, 漸指西北, 道教果行. 校考眾事, 太平主出於亳州陳留之地, 皆如所言. 《稽覽圖》又雲:“治道得, 則陰物變為陽物.”鄭玄注雲:“蔥變為韭亦是.”謹案:自六年以來, 遠近山石, 多變為玉, 石為陰, 玉為陽. 又左衛園中蔥皆變為韭. 上覽之大悅, 賜物五百段. 未幾, 劭複上書曰: 《易乾鑿度》曰:“隨上六, 拘系之, 乃從維之, 王用享於西山. 隨者二月卦, 陽德施行, 籓決難解, 萬物隨陽而出. 故上六欲九五拘系之, 維持之, 明被陽化而陰隨從之也.”《易稽覽圖》:“坤六月, 有子女, 任政, 一年, 傳為複. 五月貧之從東北來立, 大起土邑, 西北地動星墜, 陽衛. 屯十一月神人從中山出, 趙地動. 北方三十日, 千裏馬數至.”謹案:“凡此《易》緯所言, 皆是大隋符命. 隨者二月之卦, 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 陽德施行者, 明楊氏之德教施行於天下也. 籓決難解者, 明當時籓鄣皆是通決, 險難皆解散也. 萬物隨陽而出者, 明天地間萬物盡隨楊氏而出見也. 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 五為王, 六為宗廟, 明宗廟神靈欲令登九五之位, 帝王拘民以禮, 系民以義也. “拘民以禮”, 系民以義”, 此二句亦是《乾鑿度》之言. 維持之者, 明能以綱維持正天下也. 被陽化而欲陰隨之者, 明陰類被服楊氏之風化, 莫不隨從. 陰謂臣下也. 王用享於西山者, 蓋明至尊常以歲二月幸西山仁壽宮也. 凡四稱隨, 三稱陽, 欲美隋楊, 丁寧之至也. 坤六月者, 坤位在未, 六月建未, 言至尊以六月生也. 有子女任政者, 言樂平公主是皇帝子女, 而為周後, 任理內政也. 一年傳為複者, 複是坤之一世卦, 陽氣初生, 言周宣帝崩後一年, 傳位與楊氏也. 五月貧之從東北來立者, “貧之”當為“真人”, 字之誤也. 言周宣帝以五月崩, 真人革命, 當在此時, 至尊謙讓而逆天意, 故逾年乃立. 昔為定州總管, 在京師東北, 本而言之, 故曰真人從東北來立. 大起土邑者, 大起即大興, 言營大興城邑也. 西北地動星墜者, 蓋天意去周授隋, 故變動也. 陽衛者, 言楊氏得天衛助. 屯十一月神人從中山出者, 此卦動而大亨作, 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亳州總管, 將從中山而出也. 趙之時, 停留三十日也. 千裏馬者, 蓋至尊舊所乘狖騮馬也. 屯卦震下坎上, 震於馬作足, 坎於馬為美脊, 是故狖騮馬脊有肉鞍, 行則先作弄四足也. 數至者, 言歷數至也. 《河圖帝通紀》曰:“形瑞出, 變矩衡. 赤應隨, 葉靈皇.”《河圖皇參持》曰:“皇辟出, 承元訖. 道無為, 治率. 被遂矩, 戲作術. 開皇色, 握神日. 投輔提, 象不絕. 立皇後, 翼不格. 道終始, 德優劣. 帝任政, 河曲出. 葉輔嬉, 爛可述.”謹案:凡此《河圖》所言, 亦是大隋符命. 形瑞出、變矩衡者, 矩, 法也, 衡, 北鬥星名, 所謂璿璣玉衡者也. 大隋受命, 形兆之瑞始出, 天象則為之變動. 北鬥主天之法度, 故曰矩衡. 《易》緯“伏戲矩衡神”, 鄭玄注亦以為法玉衡之神. 與此《河圖》矩衡義同. 赤應隋者, 言赤帝降精, 感應而生隋也. 故隋以火德為赤帝天子. 葉靈皇者, 葉, 合也, 言大隋德合上靈天皇大帝也. 又年號開皇, 與《靈寶經》之開皇年相合, 故曰葉靈皇. 皇辟出者, 皇, 大也, 辟, 君也, 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承元訖者, 言承周天元終訖之運也. 道無為、治率者, 治下脫一字, 言大道無為, 治定天下率從. 被遂矩、戲作術者, 矩, 法也. 昔遂皇握機矩, 伏戲作八卦之術, 言大隋被服三皇之法術也. 遂皇機矩, 語見《易》緯. 開皇色者, 言開皇年易服色也. 握神日者, 握持群神, 明照如日也. 又開皇以來日漸長, 亦其義. 投輔提者, 言投授政事於輔佐, 使之提挈也. 象不絕者, 法象不廢絕也. 立皇後、翼不格者, 格, 至也, 言本立太子以為皇家後嗣, 而其輔翼之人不能至於善也. 道終始、德優劣者, 言前東宮道終而德劣, 今皇太子道始而德優也. 帝任政、河曲出者, 言皇帝親任政事, 而邵州河濱得石圖也. 葉輔嬉、爛可述者, 葉, 合也, 嬉, 興也, 言群臣合心輔佐, 以興政治, 爛然可紀述也. 所以於《皇參持》、《帝通紀》二篇陳大隋符命者, 明皇道帝德, 盡在隋也. 上大悅, 以劭為至誠, 寵錫日隆. 時有人於黃鳳泉浴, 得二白石, 頗有文理, 遂附致其文以為字, 複言有諸物象而上奏曰:“其大玉有日月星辰, 八卦五嶽, 及二麟雙鳳, 青龍硃雀, 騶?虞玄武, 各當其方位. 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名, 凡二十七字, 又有天門地戶人門鬼門閉九字. 又有卻非及二鳥, 其鳥皆人面, 則《抱樸子》所謂千秋萬歲也. 其小玉亦有五嶽、卻非、虯犀之象. 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雲控鶴之象. 別有異狀諸神, 不可盡識, 蓋是風伯、雨師、山精、海若之類. 又有天皇大帝, 皇帝及四帝坐, 鉤陳、北鬥、三公、天將軍、土司空、老人、天倉、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 凡四十五宮. 諸字本無行伍, 然往往偶對. 於大玉則有皇帝姓名, 並臨南面, 與日字正鼎足. 複有老人星, 蓋明南面象日而長壽也. 皇後二字在西, 上有月形, 蓋明象月也. 於次玉則皇帝名與九千字次比, 兩楊字與萬年字次比, 隋與吉字正並, 蓋明長久吉慶也.”劭複回互其字, 作詩二百八十篇奏之. 上以為誠, 賜帛千匹. 劭於是采民間歌謠, 引圖書讖緯, 依約符命, 捃摭佛經, 撰為《皇隋靈感志》, 合三十卷, 奏之. 上令宣示天下. 劭集諸州朝集使, 洗手焚香, 閉目而讀之, 曲折其聲, 有如歌詠. 經涉旬朔, 遍而後罷. 上益喜, 賞賜優洽. 仁壽中, 文獻皇後崩, 劭複上言曰:“佛說人應生天上, 及上品上生無量壽國之時, 天佛放大光明, 以香花妓樂來迎之. 如來以明星出時入涅盤. 伏惟大行皇後聖德仁慈, 福善禎符, 備諸秘記, 皆雲是妙善菩薩. 臣謹案:八月二十二日, 仁壽宮內再雨金銀之花. 二十三日, 大寶殿後夜有神光. 二十四日卯時, 永安宮北有自然種種音樂, 震滿虛空. 至夜五更中, 奄然如寐, 便即升遐, 與經文所說, 事皆符驗. 臣又以愚意思之, 皇後遷化, 不在仁壽、大興宮者, 蓋避至尊常居正處也. 在永安宮者, 象京師之永安門, 平生所出入也. 後升遐後二日, 苑內夜有鐘聲三百餘處, 此則生天之應顯然也.”上覽而且悲且喜. 時蜀王秀以罪廢, 上顧謂劭曰:“嗟乎!吾有五子, 三子不才.”劭進曰:“自古聖帝明王, 皆不能移不肖之子. 黃帝有二十五子, 同姓者二, 餘各異德. 堯十子, 舜九子, 皆不肖. 夏有五觀, 周有三監.”上然其言. 其後上夢欲上高山而不能得, 崔彭捧腳, 李盛扶肘得上, 因謂彭曰:“死生當與爾俱.”劭曰:“此夢大吉. 上高山者, 明高崇大安, 永如山也. 彭猶彭祖, 李猶李老, 二人扶侍, 實為長壽之徵.”上聞之, 喜見容色. 其年, 上崩. 未幾, 崔彭亦卒. 煬帝嗣位, 漢王諒作亂, 帝不忍加誅. 劭上書曰:“臣聞黃帝滅炎, 蓋雲母弟, 周公誅管, 信亦天倫. 叔向戮叔魚, 仲尼謂之遺直, 石碏殺石厚, 丘明以為大義. 此皆經籍明文, 帝王常法. 今陛下置此逆賊, 度越前聖, 含弘寬大, 未有以謝天下. 謹案賊諒毒被生民者也. 是知古者同德則同姓, 異德則異姓, 故黃帝有二十五子, 其得姓者十有四人, 唯青陽、夷鼓, 與黃帝同為姬姓. 諒既自絕, 請改其氏.”劭以此求媚, 帝依違不從. 遷秘書少監, 數載, 卒官. 劭在著作將二十年, 專典國史, 撰《隋書》八十卷. 多錄口敕, 又采迂怪不經之語及委巷之言, 以類相從, 為其題目, 辭義繁雜, 無足稱者, 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將善惡之跡, 堙沒無聞. 初撰《齊志》為編年體, 二十卷, 複為《齊書》紀傳一百卷, 及《平賊記》三卷. 或文詞鄙野, 或不軌不物, 駭人視聽, 大為有識所嗤鄙. 然其采擿經史謬誤, 為《讀書記》三十卷, 時人服其精博. 爰自志學, 暨乎暮齒, 篤好經史, 遺落世事. 用思既專, 性頗恍忽, 每至對食, 閉目凝思, 盤中之肉, 輒為仆從所啖. 劭弗之覺, 唯責肉少, 數罰廚人. 廚人以情白劭, 劭依前閉目, 伺而獲之, 廚人方免笞辱. 其專固如此.
○袁充
袁充, 字德符, 本陳郡陽夏人也. 其後寓居丹陽. 祖昂, 父君正, 俱為梁侍中. 充少敬悟, 年十餘歲, 其父黨至門, 時冬初, 充尚衣葛衫. 客戲充曰:“袁郎子絺兮?兮, 淒其以風.”充應聲答曰:“唯絺與?, 服之無數.”以是大見嗟賞. 仕陳, 年十七, 為秘書郎. 歷太子舍人、晉安王文學、吏部侍郎、散騎常侍. 及陳滅, 歸國, 歷蒙、鄜二州司馬. 充性好道術, 頗解占候, 由是領太史令. 時上將廢皇太子, 正窮治東宮官屬, 充見上雅信符應, 因希旨進曰:“比觀玄象, 皇太子當廢.”上然之. 充複表奏, 隋興已後, 日影漸長, 曰:“開皇元年, 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 自爾漸短. 至十七年, 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 四年冬至, 在洛陽測影, 一丈二尺八寸八分. 二年, 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 自爾漸短. 至十六年, 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 《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 日至之影尺有五寸. 鄭玄雲:冬至之影一丈三尺. 今十六年夏至之影, 短於舊影五分, 十七年冬至之影, 短於舊影三寸七分. 日去極近則影短而日長, 去極遠則影長而日短, 行內道則去極近, 外道則去極遠. 《堯典》雲: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 據昴星昏中, 則知堯時仲冬, 日在須女十度. 以歷數推之, 開皇已來冬至, 日在鬥十一度, 與唐堯之代去極並近. 謹案《春秋元命包》雲:日月出內道, 璿璣得常, 天帝崇靈, 聖王祖功. 京房《別對》曰:太平日行上道, 升平行次道, 霸世行下道. 伏惟大隋啟運, 上感乾元, 影短日長, 振古未之有也.”上大悅, 告天下. 將作役功, 因加程課, 丁匠苦之. 仁壽初, 充言上本命與陰陽律呂合者六十餘條而奏之, 因上表曰:“皇帝載誕之初, 非止神光瑞氣, 嘉祥應感, 至於本命行年, 生月生日, 並與天地日月、陰陽律呂運轉相符, 表裏合會. 此誕聖之異, 寶歷之元. 今與物更新, 改年仁壽. 歲月日子, 還共誕聖之時並同, 明合天地之心, 得仁壽之理. 故知洪基長算, 永永無窮.”上大悅, 賞賜優崇, 儕輩莫之比. 仁壽四年甲子歲, 煬帝初即位, 充及太史丞高智寶奏言:“去歲冬至, 日影逾長, 今歲皇帝即位, 與堯受命年合. 昔唐堯受命四十九年, 到上元第一紀甲子, 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 陛下即位, 其年即當上元第一紀甲子, 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 正與唐堯同. 自放勛以來, 凡經八上元, 其間綿代, 未有仁壽甲子之合. 謹案:第一紀甲子, 太一在一宮, 天目居武德, 陰陽歷數並得符同. 唐堯丙辰生, 丙子年受命, 止合三五, 未若己醜甲子, 支幹並當六合. 允一元三統之期, 合五紀九章之會, 共帝堯同其數, 與皇唐比其蹤. 信所謂皇哉唐哉, 唐哉皇哉者矣.”仍諷齊王暕率百官拜表奉賀. 其後熒惑守太微者數旬, 於時繕治宮室, 征役繁重, 充上表稱“陛下修德, 熒惑退舍”. 百僚畢賀. 帝大喜, 前後賞賜將萬計. 時軍國多務, 充候帝意欲有所為, 便奏稱天文見象, 須有改作, 以是取媚於上. 大業六年, 遷內史舍人. 從征遼東, 拜朝請大夫、秘書少監. 其後天下亂, 帝初罹雁門之厄, 又盜賊益起, 帝心不自安. 充複假托天文, 上表陳嘉瑞, 以媚於上曰: 臣聞皇天輔德, 皇天福謙, 七政斯齊, 三辰告應. 伏惟陛下握錄圖而馭黔首, 提萬善而化八?, 以百姓為心, 匪以一人受慶, 先天罔違所欲, 後天必奉其時. 是以初膺寶歷, 正當上元之紀, 乾之初九, 又與天命符會. 斯則聖人冥契, 故能動合天經. 謹按去年已來, 玄象星瑞, 毫厘無爽, 謹錄尤異, 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狀七事: 其一, 去八月二十八日夜, 大流星如鬥, 出王良北, 正落突厥營, 聲如崩牆. 其二, 八月二十九日夜, 複有大流星如鬥, 出羽林, 向北流, 正當北方. 依占, 頻二夜流星墜賊所, 賊必敗散. 其三, 九月四日夜, 頻有兩星大如鬥, 出北鬥魁, 向東北流. 依占, 北鬥主殺伐, 賊必敗. 其四, 歲星主福德, 頻行京、都二處分野. 依占, 國家之福. 其五, 七月內, 熒惑守羽林, 九月七日已退舍. 依占, 不出三日, 賊必敗散. 其六,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 有流星赤如火, 從東北向西南, 落賊帥盧明月營, 破其?童車. 其七, 十二月十五日夜, 通漢鎮北有赤氣亙北方, 突厥將亡之應也. 依勘《城錄》, 河南洛陽並當甲子, 與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 此是福地, 永無所慮. 旋觀往政, 側聞前古, 彼則異時間出, 今則一朝總萃. 豈非天贊有道, 助殲凶孽, 方清九夷於東獩, 沉五狄於北溟, 告成岱嶽, 無為汾水. 書奏, 帝大悅, 超拜秘書令, 親待逾昵. 帝每欲征討, 充皆預知之, 乃假托星象, 獎成帝意, 在位者皆切患之. 宇文化及殺逆之際, 並誅充, 時年七十五. 史臣曰:王劭爰自幼童, 迄乎白首, 好學不倦, 究極群書. 搢紳洽聞之士, 無不推其博物. 雅好著述, 久在史官, 既撰《齊書》, 兼修隋典. 好詭怪之說, 尚委巷之談, 文詞鄙穢, 體統繁雜. 直愧南、董, 才無遷、固, 徒煩翰墨, 不足觀采. 袁充少在江左, 初以警悟見稱, 委質隋朝, 更以玄象自命. 並要求時幸, 幹進務入. 劭經營符瑞, 雜以妖訛, 充變動星占, 謬增晷影. 厚誣天道, 亂常侮眾, 刑茲勿舍, 其在斯乎!且劭為河朔清流, 充乃江南望族, 幹沒榮利, 得不以道, 頹其家聲, 良可嘆息.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71 열전36 (0) | 2024.08.27 |
---|---|
[수서隋書] 권70 열전35 (0) | 2024.08.26 |
[수서隋書] 권68 열전33 (0) | 2024.08.24 |
[수서隋書] 권67 열전32 (0) | 2024.08.23 |
[수서隋書] 권66 열전31 (0) | 2024.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