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愷
宇文愷, 字安樂, 杞國公忻之弟也. 在周, 以功臣子, 年三歲, 賜爵雙泉伯, 七歲, 進封安平郡公, 邑二千戶. 愷少有器局. 家世武將, 諸兄並以弓馬自達, 愷獨好學, 博覽書記, 解屬文, 多伎藝, 號為名父公子. 初為千牛, 累遷禦正中大夫、儀同三司. 高祖為丞相, 加上開府中大夫. 及踐阼, 誅宇文氏, 愷初亦在殺中, 以其與周本別, 兄忻有功於國, 使人馳赦之, 僅而得免. 後拜營宗廟副監、太子左庶子. 廟成, 別封甑山縣公, 邑千戶. 及遷都, 上以愷有巧思, 詔領營新都副監. 高?雖總大綱, 凡所規畫, 皆出於愷. 後決渭水達河, 以通運漕, 詔愷總督其事. 後拜萊州刺史, 甚有能名. 兄忻被誅, 除名於家, 久不得調. 會朝廷以魯班故道久絕不行, 令愷修複之.既而上建仁壽宮, 訪可任者, 右仆射楊素言愷有巧思, 上然之, 於是檢校將作大匠. 歲餘, 拜仁壽宮監, 授儀同三司, 尋為將作少監. 文獻皇後崩, 愷與楊素營山陵事, 上善之, 複爵安平郡公, 邑千戶. 煬帝即位, 遷都洛陽, 以愷為營東都副監, 尋遷將作大匠. 愷揣帝心在宏侈, 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帝大悅之, 進位開府, 拜工部尚書. 及長城之役, 詔愷規度之. 時帝北巡, 欲誇戎狄, 令愷為大帳, 其下坐數千人. 帝大悅, 賜物千段. 又造觀風行殿, 上容侍衛者數百人, 離合為之, 下施輪軸, 推移倏忽, 有若神功. 戎狄見之, 莫不驚駭. 帝彌悅焉, 前後賞賚, 不可勝紀. 自永嘉之亂, 明堂廢絕, 隋有天下, 將複古制, 議者紛然, 皆不能決. 愷博考群籍, 奏《明堂議表》曰: 臣聞在天成象, 房心為布政之宮, 在地成形, 丙午居正陽之位. 觀雲告月, 順生殺之序;五室九宮, 統人神之際. 金口木舌, 發令兆民;玉瓚黃琮, 式嚴宗祀. 何嘗不矜莊扆寧, 盡妙思於規摹, 凝睟冕旒, 致子來於矩矱. 伏惟皇帝陛下, 提衡握契, 禦辯乘乾, 減五登三, 複上皇之化, 流凶去暴, 丕下武之緒. 用百姓之異心, 驅一代以同域, 康哉康哉, 民無能而名矣. 故使天符地寶, 吐醴飛甘, 造物資生, 澄源反樸. 九圍清謐, 四表削平, 襲我衣冠, 齊其文軌. 茫茫上玄, 陳珪璧之敬;肅肅清廟, 感霜露之誠. 正金奏《九韶》、《六莖》之樂, 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禮. 乃蔔瀍西, 爰謀洛食, 辨方面勢, 仰稟神謀, 敷土浚川, 為民立極. 兼聿遵先言, 表置明堂, 爰詔下臣, 占星揆日. 於是采崧山之秘簡, 披汶水之靈圖, 訪通議於殘亡, 購《冬官》於散逸. 總集眾論, 勒成一家. 昔張衡渾象, 以三分為一度, 裴秀輿地, 以二寸為千裏. 臣之此圖, 用一分為一尺, 推而演之, 冀輪奐有序. 而經構之旨, 議者殊途, 或以綺井為重屋, 或以圓楣為隆棟, 各以臆說, 事不經見. 今錄其疑難, 為之通釋, 皆出證據, 以相發明. 議曰: 臣愷謹案《淮南子》曰:“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 甘雨以時, 五穀蕃植,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月省時考, 終歲獻貢, 以時嘗穀, 祀於明堂. 明堂之制, 有蓋而無四方, 風雨不能襲, 燥濕不能傷, 遷延而入之.”臣愷以為上古樸略, 創立典刑. 《尚書帝命驗》曰:“帝者承天立五府, 以尊天重象. 赤曰文祖, 黃曰神鬥, 白曰顯紀, 黑曰玄矩, 蒼曰靈府.”注雲:“唐、虞之天府, 夏之世室, 殷之重屋, 周之明堂, 皆同矣.”《屍子》曰:“有虞氏曰總章.”《周官椰狺u記》曰:“夏後氏世室, 堂修二七, 博四修一.”注雲:“修南北之深也. 夏度以步, 今修十四步, 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 則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愷按, 三王之世, 夏最為古, 從質尚文, 理應漸就寬大, 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為論, 理恐不爾. 《記》雲“堂修七, 博四修一”, 若夏度以步, 則應修七步. 注雲“今堂修十四步”, 乃是增益《記》文. 殷、周二堂獨無加字, 便是其義, 類例不同. 山東《禮》本輒加二七之字, 何得殷無加尋之文, 周闕增筵之義?研核其趣, 或是不然. 讎校古書, 並無二字, 此乃桑間俗儒信情加減. 《黃圖議》雲:“夏後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 周人明堂以為兩杼間.”馬宮之言, 止論堂之一面, 據此為准, 則三代堂基並方, 得為上圓之制. 諸書所說, 並雲下方, 鄭注《周官》, 獨為此義, 非直與古違異, 亦乃乖背禮文. 尋文求理, 深恐未愜. 《屍子》曰:“殷人陽館.”《考工記》曰:“殷人重屋, 堂修七尋, 堂崇三尺, 四阿重屋.”注雲:其修七尋, 五丈六尺, 放夏周則其博九尋, 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 度九尺之筵, 東西九筵. 南北七筵. 堂崇一筵. 五室, 凡二筵.”《禮記楨?韟魽n曰:“天子之廟, 複廟重簷.”鄭注雲:“複廟, 重屋也.”注《玉藻》雲:“天子廟及露寢, 皆如明堂制.”《禮圖》雲:“於內室之上, 起通天之觀, 觀八十一尺, 得宮之數, 其聲濁, 君之象也.”《大戴禮》曰:“明堂者, 古有之. 凡九室, 一室有四戶八牖. 以茅蓋, 上圓下方, 外水曰璧雝. 赤綴戶, 白綴牖. 堂高三尺, 東西九仞, 南北七筵. 其宮方三百步. 凡人民疾, 六畜疫, 五穀災, 生於天道不順. 天道不順, 生於明堂不飾. 故有天災, 則飾明堂.”《周書楨?鞳n曰:“堂方百一十二尺, 高四尺, 階博六尺三寸. 室居內, 方百尺, 室內方六十尺. 戶高八尺, 博四尺.”《作洛》曰:“明堂太廟露寢, 鹹有四阿, 重亢重廊.”孔氏注雲:“重亢累棟, 重廊累屋也.”《禮圖》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階, 各有所居.”《呂氏春秋》曰:“有十二堂.”與《月令》同, 並不論尺丈. 臣愷案, 十二階雖不與《禮》合, 一月一階, 非無理思. 《黃圖》曰:“堂方百四十四尺, 法坤之策也, 方象地. 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 法乾之策也, 圓象天. 太室九宮, 法九州. 太室方六丈, 法陰之變數. 十二堂法十二月, 三十六戶法極陰之變數, 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數. 八達象八風, 法八卦. 通天台徑九尺, 法乾以九覆六. 高八十一尺, 法黃鐘九九之數. 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 堂高三尺, 上階三等, 法三統. 堂四向五色, 法四時五行. 殿門去殿七十二步, 法五行所行. 門堂長四丈, 取太室三之二. 垣高無蔽目之照, 牖六尺, 其外倍之. 殿垣方, 在水內, 法地陰也. 水四周於外, 象四海, 圓法陽也. 水闊二十四丈, 象二十四氣. 水內徑三丈, 應《覲禮經》.”武帝元封二年, 立明堂汶上, 無室. 其外略依此制. 《泰山通議》今亡, 不可得而辨也. 元始四年八月, 起明堂、辟雍長安城南門, 制度如儀. 一殿, 垣四面, 門八觀, 水外周, 堤壤高四尺, 和會築作三旬. 五年正月六日辛未, 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 二十二日丁亥, 宗祀孝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及先賢、百辟、卿士有益者, 於是秩而祭之. 親扶三老五更, 袒而割牲, 跪而進之. 因班時令, 宣恩澤. 諸侯王、宗室、四夷君長、匈奴、西國侍子, 悉奉貢助祭. 《禮圖》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圓下方, 上圓法天, 下方法地, 十二堂法日辰, 九室法九州. 室八牖, 八九七十二, 法一時之王. 室有二戶, 二九十八戶, 法土王十八日. 內堂正壇高三尺, 土階三等.”胡伯始注《漢官》雲:“古清廟蓋以茅, 今蓋以瓦, 瓦下藉茅, 以存古制.”《東京賦》曰:“乃營三宮, 布政頒常. 複廟重屋, 八達九房. 造舟清池, 惟水泱泱.”薛綜注雲:“複重廇覆, 謂屋平覆重棟也.”《續漢書歇蔽薛荂n雲:“明帝永平二年, 祀五帝於明堂, 五帝坐各處其方, 黃帝在未, 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位在青帝之南, 少退西面, 各一犢, 奏樂如南郊.”臣愷按《詩》雲, 《我將》祀文王於明堂, “我將我享, 維牛維羊”. 據此則備太牢之祭. 今雲一犢, 恐與古殊. 自晉以前, 未有鶉尾, 其圓牆璧水, 一依本圖. 《晉起居注》裴頠議曰:“尊祖配天, 其義明著, 廟宇之制, 理據未分. 直可為一殿, 以崇嚴祀, 其餘雜碎, 一皆除之.”臣愷案, 天垂象, 聖人則之. 辟雍之星, 既有圖狀, 晉堂方構, 不合天文. 既闕重樓, 又無璧水, 空堂乖五室之義, 直殿違九階之文. 非古欺天, 一何過甚!後魏於北台城南造圓牆, 在璧水外, 門在水內迥立, 不與牆相連. 其堂上九室, 三三相重, 不依古制, 室間通巷, 違舛處多. 其室皆用墼累, 極成褊陋. 後魏《樂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 議者或言九室, 或言五室, 詔斷從五室. 後元叉執政, 複改為九室, 遭亂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 其牆宇規範, 擬則太廟, 唯十二間, 以應期數. 依漢《汶上圖儀》, 設五帝位. 太祖文皇帝對饗, 鼎俎簠簋, 一依廟禮.”梁武即位之後, 移宋時太極殿以為明堂. 無室, 十二間. 《禮疑議》雲:“祭用純漆俎瓦樽, 文於郊, 質於廟. 止一獻, 用清酒.”平陳之後, 臣得目觀, 遂量步數, 記其尺丈. 猶見基內有焚燒殘柱, 毀斫之餘, 入地一丈, 儼然如舊. 柱下以樟木為跗, 長丈餘, 闊四尺許, 兩兩相並. 瓦安數重. 宮城處所, 乃在郭內. 雖湫隘卑陋, 未合規摹, 祖宗之靈, 得崇嚴祀. 周、齊二代, 闕而不修, 大饗之典, 於焉靡托. 自古明堂圖惟有二本, 一是宗周, 劉熙、阮諶、劉昌宗等作, 三圖略同. 一是後漢建武三十年作, 《禮圖》有本, 不詳撰人. 臣遠尋經傳, 傍求子史, 研究眾說, 總撰今圖. 其樣以木為之, 下為方堂, 堂有五室, 上為圓觀, 觀有四門. 帝可其奏. 會遼東之役, 事不果行. 以渡遼之功, 進位金紫光祿大夫. 其年卒官, 時年五十八. 帝甚惜之. 謚曰康. 撰《東都圖記》二十卷、《明堂圖議》二卷、《釋疑》一卷, 見行於世. 子儒童, 遊騎尉. 少子溫, 起部承務郎.
○閻毗
閻毗, 榆林盛樂人也. 祖進, 魏本郡太守. 父慶, 周上柱國、寧州總管. 毗七歲, 襲爵石保縣公, 邑千戶. 及長, 儀貌矜嚴, 頗好經史. 受《漢書》於蕭該, 略通大旨. 能篆書, 工草隸, 尤善畫, 為當時之妙. 周武帝見而悅之, 命尚清都公主. 宣帝即位, 拜儀同三司, 授千牛左右. 高祖受禪, 以技藝侍東宮, 數以雕麗之物取悅於皇太子, 由是甚見親待, 每稱之於上. 尋拜車騎, 宿衛東宮. 上嘗遣高?大閱於龍台澤, 諸軍部伍多不齊整, 唯毗一軍法制肅然. ?言之於上, 特蒙賜帛. 俄兼太子宗衛率長史, 尋加上儀同. 太子服玩之物, 多毗所為. 及太子廢, 毗坐杖一百, 與妻子俱配為官奴婢. 後二歲, 放免為民. 煬帝嗣位, 盛修軍器, 以毗性巧, 諳練舊事, 詔典其職. 尋授朝請郎. 毗立議, 輦輅車輿, 多所增損, 語在《輿服志》. 擢拜起部郎. 帝嘗大備法駕, 嫌屬車太多, 顧謂毗曰:“開皇之日, 屬車十有二乘, 於事亦得. 今八十一乘, 以牛駕車, 不足以益文物. 朕欲減之, 從何為可?”毗對曰:“臣初定數, 共宇文愷參詳故實, 據漢胡伯始、蔡邕等議, 屬車八十一乘, 此起於秦, 遂為後式. 故張衡賦雲屬車九九是也. 次及法駕, 三分減一, 為三十六乘. 此漢制也. 又據宋孝建時, 有司奏議, 晉遷江左, 惟設五乘, 尚書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乘, 議兼九國, 三十六乘, 無所准憑. 江左五乘, 儉不中禮. 但帝王文物, 旂旒之數, 爰及冕玉, 皆同十二. 今宜准此, 設十二乘. 開皇平陳, 因以為法. 今憲章往古, 大駕依秦, 法駕依漢, 小駕依宋, 以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駕宜三十六, 法駕宜用十二, 小駕除之.”毗研精故事, 皆此類也. 長城之役, 毗總其事. 及帝有事恆嶽, 詔毗營立壇場. 尋轉殿內丞, 從幸張掖郡. 高昌王朝於行所, 詔毗持節迎勞, 遂將護入東都. 尋以母懮去職. 未期, 起令視事. 將興遼東之役, 自洛口開渠, 達於涿郡, 以通運漕. 毗督其役. 明年, 兼領右翊衛長史, 營建臨朔宮. 及征遼東, 以本官領武賁郎將, 典宿衛. 時眾軍圍遼東城, 帝令毗詣城下宣諭, 賊弓弩亂發, 所乘馬中流矢, 毗顏色不變, 辭氣抑揚, 卒事而去. 尋拜朝請大夫, 遷殿內少監, 又領將作少監事. 後複從帝征遼東, 會楊玄感作逆, 帝班師, 兵部侍郎斛斯政奔遼東, 帝令毗率騎二千追之, 不及. 政據高麗柏崖城, 毗攻之二日, 有詔征還. 從至高陽, 暴卒, 時年五十. 帝甚悼惜之, 贈殿內監.
○何稠 劉龍 黃亙 亙弟袞
何稠, 字桂林, 國子祭酒妥之兄子也. 父通, 善斫玉. 稠性絕巧, 有智思, 用意精微. 年十餘歲, 遇江陵陷, 隨妥入長安. 仕周禦飾下士. 及高祖為丞相, 召補參軍, 兼掌細作署. 開皇初, 授都督, 累遷禦府監, 歷太府丞. 稠博覽古圖, 多識舊物. 波斯嘗獻金綿錦袍, 組織殊麗. 上命稠為之. 稠錦既成, 逾所獻者, 上甚悅. 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 匠人無敢厝意, 稠以綠瓷為之, 與真不異. 尋加員外散騎侍郎. 開皇末, 桂州俚李光仕聚眾為亂, 詔稠召募討之. 師次衡嶺, 遣使者諭其渠帥洞主莫崇解兵降款. 桂州長史王文同鎖崇以詣稠所. 稠詐宣言曰:“州縣不能綏養, 致邊民擾叛, 非崇之罪也.”乃命釋之, 引崇共坐, 並從者四人, 為設酒食而遣之. 崇大悅, 歸洞不設備. 稠至五更, 掩入其洞, 悉發俚兵, 以臨餘賊. 象州逆帥杜條遼、羅州逆帥龐靖等相繼降款. 分遣建州開府梁昵討叛夷羅壽, 羅州刺史馮暄討賊帥李大檀, 並平之, 傳首軍門. 承制署首領為州縣官而還, 眾皆悅服. 有欽州刺史寧猛力, 帥眾迎軍. 初, 猛力倔強山洞, 欲圖為逆, 至是惶懼, 請身入朝. 稠以其疾篤, 因示無猜貳, 遂放還州, 與之約曰:“八九月間, 可詣京師相見.”稠還奏狀, 上意不懌. 其年十月, 猛力卒, 上謂稠曰:“汝不前將猛力來, 今竟死矣.”稠曰:“猛力共臣為約, 假令身死, 當遣子入侍. 越人性直, 其子必來.”初, 猛力臨終, 誡其子長真曰:“我與大使為約, 不可失信於國士. 汝葬我訖, 即宜上路.”長真如言入朝, 上大悅曰:“何稠著信蠻夷, 乃至於此.”以勛授開府. 仁壽初, 文獻皇後崩, 與宇文愷參典山陵制度. 稠性少言, 善候上旨, 由是漸見親昵. 及上疾篤, 謂稠曰:“汝既曾葬皇後, 今我方死, 宜好安置. 屬此何益, 但不能忘懷耳. 魂其有知, 當相見於地下.”上因攬太子頸謂曰:“何稠用心, 我付以後事, 動靜當共平章.” 大業初, 煬帝將幸揚州, 謂稠曰:“今天下大定, 朕承洪業, 服章文物, 闕略猶多. 卿可討閱圖籍, 營造輿服羽儀, 送至江都也.”其日, 拜太府少卿. 稠於是營黃麾三萬六千人仗, 及車輿輦輅、皇後鹵簿、百官儀服, 依期而就, 送於江都. 所役工十萬餘人, 用金銀錢物巨億計. 帝使兵部侍郎明雅、選部郎薛邁等勾核之, 數年方竟, 毫厘無舛. 稠參會今古, 多所改創. 魏、晉以來, 皮弁有纓而無笄導. 稠曰:“此古田獵之服也. 今服以入朝, 宜變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導, 自稠始也. 又從省之服, 初無佩綬, 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 安有人臣謁帝而去印綬, 兼無佩玉之節乎?”乃加獸頭小綬及佩一只. 舊制, 五輅於轅上起箱, 天子與參乘同在箱內. 稠曰:“君臣同所, 過為相逼.”乃廣為盤輿, 別構欄?盾, 侍臣立於其中. 於內複起須彌平坐, 天子獨居其上. 自餘麾幢文物, 增損極多, 事見《威儀志》. 帝複令稠造戎車萬乘, 鉤陳八百連, 帝善之, 以稠守太府卿. 後三歲, 兼領少府監. 遼東之役, 攝右屯衛將軍, 領禦營弩手三萬人. 時工部尚書宇文愷造遼水橋不成, 師不得濟, 右屯衛大將軍麥鐵杖因而遇害. 帝遣稠造橋, 二日而就. 初, 稠制行殿及六合城, 至是, 帝於遼左與賊相對, 夜中施之. 其城周回八裏, 城及女垣合高十仞, 上布甲士, 立仗建旗. 四隅置闕, 面別一觀, 觀下三門, 遲明而畢. 高麗望見, 謂若神功. 是歲, 加金紫光祿大夫. 明年, 攝左屯衛將軍, 從至遼左. 十二年, 加右光祿大夫, 從幸江都. 遇宇文化及作亂, 以為工部尚書. 化及敗, 陷於竇建德, 建德複以為工部尚書、舒國公. 建德敗, 歸於大唐, 授將作少匠, 卒. 開皇時, 有劉龍者, 河間人也. 性強明, 有巧思. 齊後主知之, 令修三爵台, 甚稱旨, 因而歷職通顯. 及高祖踐阼, 大見親委, 拜右衛將軍, 兼將作大匠. 遷都之始, 與高?參掌制度, 代號為能. 大業時, 有黃亙者, 不知何許人也, 及其弟袞, 俱巧思絕人. 煬帝每令其兄弟直少府將作. 於時改創多務, 亙、袞每參典其事. 凡有所為, 何稠先令亙、袞立樣, 當時工人皆稱其善, 莫能有所損益. 亙官至朝散大夫, 袞官至散騎侍郎. 史臣曰:宇文愷學藝兼該, 思理通贍, 規矩之妙, 參縱班、爾, 當時制度, 鹹取則焉. 其起仁壽宮, 營建洛邑, 要求時幸, 窮侈極麗, 使文皇失德, 煬帝亡身, 危亂之源, 抑亦此之由. 至於考覽書傳, 定《明堂圖》, 雖意過其通, 有足觀者. 毗、稠巧思過人, 頗習舊事, 稽前王之采章, 成一代之文物. 雖失之於華盛, 亦有可傳於後焉.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70 열전35 (0) | 2024.08.26 |
---|---|
[수서隋書] 권69 열전34 (0) | 2024.08.25 |
[수서隋書] 권67 열전32 (0) | 2024.08.23 |
[수서隋書] 권66 열전31 (0) | 2024.08.22 |
[수서隋書] 권65 열전30 (0) | 2024.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