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三子 煬帝三男, 蕭皇後生元德太子昭、齊王暕, 蕭嬪生趙王杲. 元德太子昭, 煬帝長子也, 生而高祖命養宮中. 三歲時, 於玄武門弄石師子, 高祖與文獻後至其所. 高祖適患腰痛, 舉手憑後, 昭因避去, 如此者再三. 高祖嘆曰:“天生長者, 誰複教乎!”由是大奇之. 高祖嘗謂曰:“當為爾娶婦.”昭應聲而泣. 高祖問其故, 對曰:“漢王未婚時, 恆在至尊所, 一朝娶婦, 便則出外. 懼將違離, 是以啼耳.”上嘆其有至性, 特鐘愛焉. 年十二, 立為河南王. 仁壽初, 徙為晉王, 拜內史令, 兼左衛大將軍. 後三年, 轉雍州牧. 煬帝即位, 便幸洛陽宮, 昭留守京師. 大業元年, 帝遣使者立為皇太子. 昭有武力, 能引強弩. 性謙沖, 言色恂恂, 未嘗忿怒. 有深嫌可責者, 但雲“大不是”. 所膳不許多品, 帷席極於儉素. 臣吏有老父母者, 必親問其安否, 歲時皆有惠賜. 其仁愛如此..
○明克讓 明克讓, 字弘道, 平原鬲人也. 父山賓, 梁侍中. 克讓少好儒雅, 善談論, 博涉書史, 所覽將萬卷. 《三禮》禮論, 尤所研精, 龜策歷象, 鹹得其妙. 年十四, 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 時舍人硃異在儀賢堂講《老子》, 克讓預焉. 堂邊有修竹, 異令克讓詠之. 克讓攬筆輒成, 其卒章曰:“非君多愛賞, 誰貴此貞心.”異甚奇之. 仕歷司徒祭酒、尚書都官郎中、散騎侍郎, 兼國子博士、中書侍郎. 梁滅, 歸於長安, 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 俄授著作上士, 轉外史下大夫, 出為衛王友, 歷漢東、南陳二郡守. 武帝即位, 複征為露門學士, 令與太史官屬正定新歷. 拜儀同三司, 累遷司調大夫, 賜爵歷城縣伯, 邑五百戶. 高祖受禪, 拜太子內舍人, 轉率更令, 進爵為侯. 太子以師道處之, 恩禮甚厚. 每有四方珍味, 輒以賜之. 於時東宮盛征天下才學之士, 至於博物洽聞, 皆出其下...
盧思道, 字子行, 範陽人也. 祖陽烏, 魏秘書監. 父道亮, 隱居不仕. 思道聰爽俊辯, 通侻不羈. 年十六, 遇中山劉松, 松為人作碑銘, 以示思道. 思道讀之, 多所不解, 於是感激, 閉戶讀書, 師事河間邢子才. 後思道複為文, 以示劉松, 松又不能甚解. 思道乃喟然嘆曰:“學之有益, 豈徒然哉!”因就魏收借異書, 數年之間, 才學兼著. 然不持操行, 好輕侮人. 齊天保中, 《魏史》未出, 思道先已誦之, 由是大被笞辱. 前後屢犯, 因而不調. 其後左仆射楊遵彥薦之於朝, 解褐司空行參軍, 長兼員外散騎侍郎, 直中書省. 文宣帝崩, 當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 擇其善者而用之. 魏收、陽休之、祖孝徵等不過得一二首, 唯思道獨得八首. 故時人稱為“八米盧郎”. 後漏泄省中語, 出為丞相西閤祭酒, 歷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 每居官, 多被譴辱. 後以擅用庫錢, 免歸於家. 嘗於薊北..
○盧愷 盧愷, 字長仁, 涿郡範陽人也. 父柔, 終於魏中書監. 愷性孝友, 神情爽悟, 略涉書記, 頗解屬文. 周齊王憲引為記室. 其後襲爵容城伯, 邑千一百戶. 從憲伐齊, 愷說柏杜鎮下之. 遷小吏部大夫, 增邑七百戶. 染工上士王神歡者, 嘗以賂自進, 塚宰宇文護擢為計部下大夫. 愷諫曰:“古者登高能賦, 可為大夫, 求賢審官, 理須詳慎. 今神歡出自染工, 更無殊異, 徒以家富自通, 遂與搢紳並列, 實恐惟鵜之刺, 聞之外境.”護竟寢其事. 建德中, 增邑二百戶. 歲餘, 轉內史下大夫. 武帝在雲陽宮, 敕諸屯簡老牛, 欲以享士. 愷進諫曰:“昔田子方贖老馬, 君子以為美談. 向奉明敕, 欲以老牛享士, 有虧仁政.”帝美其言而止. 轉禮部大夫, 為聘陳使副. 先是, 行人多從其國禮, 及愷為使, 一依本朝, 陳人莫能屈. 四年秋, 李穆攻拔軹關、柏崖二鎮, 命愷作露布, 帝讀..
○杜彥 杜彥, 雲中人也. 父遷, 屬葛榮之亂, 徙家於幽. 彥性勇果, 善騎射. 仕周, 釋褐左侍上士, 後從柱國陸通擊陳將吳明徹於土州, 破之. 又擊叛蠻, 克倉?、白楊二柵, 並斬其渠帥. 進平郢州賊帥樊志, 以戰功拜大都督. 尋遷儀同, 治隆山郡事. 明年, 拜隴州刺史, 賜爵永安縣伯. 高祖為丞相, 從韋孝寬擊尉迥於相州, 每戰有功, 賜物三千段, 奴婢三十口. 進位上開府, 改封襄武縣侯, 拜魏郡太守. 開皇初, 授丹州刺史, 進爵為公. 後六歲, 征為左武衛將軍. 平陳之役, 以行軍總管與新義公韓擒相繼而進. 軍至南陵, 賊屯據江岸, 彥遣儀同樊子蓋率精兵擊破其柵, 獲船六百餘艘. 渡江, 擊南陵城, 拔之, 擒其守將許翼. 進至新林, 與擒合軍. 及陳平, 賜物五千段, 粟六千石, 進位柱國, 賜子寶安爵昌陽縣公. 高智慧等之作亂也, 複以行軍總管從楊素討之, 別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