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令言, 河中人也.
요령언姚令言은 하중河中 사람이다.
少應募, 起於卒伍, 隸涇原節度馬璘. 以戰功累授金吾大將軍同正, 為衙前兵馬使, 改試太常卿‧兼禦史中丞. 建中元年, 孟皋為涇原節度留後, 自以文吏進身, 不樂軍旅, 頻表薦令言謹肅, 堪任將帥. 皋尋歸朝廷, 遂拜令言為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涇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建中四年, 李希烈叛, 寇陷汝州, 詔哥舒曜率師攻之, 營於襄城. 希烈兵數萬圍襄城, 勢甚危急. 十月, 詔令言率本鎮兵五萬赴援. 涇師離鎮, 多攜子弟而來, 望至京師以獲厚賞, 及師上路, 一無所賜. 時詔京兆尹王翃犒軍士, 唯食菜啖而已, 軍士覆而不顧, 皆憤怒, 揚言曰:「吾輩棄父母妻子, 將死於難, 而食不得飽, 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國家瓊林‧大盈, 寶貨堆積, 不取此以自活, 何往耶?」行次滻水, 乃返戈, 大呼鼓噪而還. 令言曰:「比約東都有厚賞, 兒郎勿草草, 此非求活之良圖也.」眾不聽, 以戈環令言請退, 令言急奏之. 上恐, 令內庫出繒彩二十車馳賜之, 軍聲浩浩, 令言不能戢. 街市居人狼狽走竄, 亂兵呼曰:「勿走, 不稅汝間架矣!」德宗令普王與學士薑公輔往撫勞之, 才出內門, 賊已斬關, 陣於丹鳳樓下. 是日, 德宗倉卒出幸, 賊縱入府庫輦運, 極力而止. 時太尉硃泚罷鎮居晉昌裡第, 是夜, 叛卒謀曰:「硃太尉久囚於宅, 若迎為主, 大事濟矣.」泚嘗節制涇州, 眾知其失權, 廢居怏怏, 又幸泚寬和, 乃請令言率騎迎泚於晉昌裡. 泚初遲疑, 以食飼之, 徐觀眾意, 既而諸校齊至, 乃自第張炬火入居含元殿. 既僭號, 乃以令言為侍中, 與源休同知賊政事. 既以身先逆亂, 頗盡心於賊, 害宗室, 圍奉天, 皆令言為首帥也. 群兇宴樂, 既醉, 令言與源休論功, 令言自此蕭何, 源休曰:「帷幄之謀, 成秦之業, 無出予之右者. 吾比蕭何無讓, 子當曹參可矣.」時朝士在賊廷者, 聞之皆笑, 謂源休為火迫酇侯. 硃泚敗, 令言與張廷芝尚有眾萬人, 從泚將入吐蕃. 至涇州, 欲投田希鑒, 希鑒偽致禮誘之, 與泚俱斬首來獻.
張光晟, 京兆盩厔人, 起於行間. 天寶末, 哥舒翰兵敗潼關, 大將王思禮所乘馬中流矢而斃, 光晟時在騎卒之中, 因下, 以馬授思禮. 思禮問其姓名, 不告而退, 思禮陰記其形貌, 常使人密求之. 無何, 思禮為河東節度使, 其偏將辛雲京為代州刺史, 屢為將校譖毀, 思禮怒焉. 雲京惶懼, 不知所出. 光晟時隸雲京麾下, 因間進曰:「光晟素有德於王司空, 比不言諸, 恥以舊恩受賞. 今使君憂迫, 光晟請奉命一見司空, 則使君之難可解.」雲京然其計, 即令之太原. 乃謁思禮, 未及言舊, 思禮識之, 遽曰:「爾豈非吾故人乎?何相見之晚也!」光晟遂陳潼關之事, 思禮大喜, 因執其手感泣曰:「吾有今日, 子之力也. 求子頗久, 竟此相遇, 何慰如之?」命同榻而坐, 結為兄弟. 光晟遂述雲京之屈, 思禮曰:「雲京比涉謗言, 過亦不細, 今為故人, 特捨之矣.」即日擢光晟為兵馬使, 賚田宅‧縑帛甚厚, 累奏特進, 試太常少卿, 委以心腹. 及雲京為河東節度使, 又奏光晟為代州刺史. 大歷末, 遷單於都護‧兼禦史中丞‧振武軍使. 代宗密謂之曰:「北蕃縱橫日久, 當思所禦之計.」光晟既受命, 至鎮, 威令甚行. 建中元年, 回紇突董梅錄領眾並雜種胡等自京師還國, 輿載金帛, 相屬於道. 光晟訝其裝橐頗多, 潛令驛吏以長錐刺之, 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 遂給突董及所領徒悉令赴宴, 酒酣, 光晟伏甲盡拘而殺之, 死者千餘人, 唯留二胡歸國覆命. 遂部其婦人, 給糧還京, 收其金帛, 賞賚軍士. 後回紇遣使來訴, 上不欲甚阻蕃情, 征拜右金吾將軍. 回紇猶怨懟不已, 又降為睦王傅, 尋改太僕卿, 負才怏怏不得志. 賊泚僭逆, 署光晟偽節度使兼宰相. 及泚眾頻敗, 遂擇精兵五千配光晟, 營於九曲, 去東渭橋凡十餘裡. 光晟潛使於李晟, 有歸順之意. 晟進兵入苑, 光晟勸賊泚宜速西奔, 光晟以數千人送泚出城, 因率眾回降於晟. 晟以其誠款, 又愛其材, 欲奏用之, 俾令歸私第, 表請特減其罪. 每大宴會, 皆令就坐, 華州節度使駱元光詬之曰:「吾不能與反虜同席!」拂衣還營. 晟不得已, 拘之私第, 後有詔言其狀跡不可原, 乃斬之.
源休, 相州臨漳人, 京兆尹光輿之子也.
원휴源休는 상주相州 임장현臨漳縣 사람이고, 경조윤京兆尹 원광여源光輿의 아들이다.
休以幹局, 累授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青苗使判官, 遷虞部員外郎, . 出潭州刺史, 入為主客郎中, 遷給事中‧禦史中丞‧左庶子. 其妻即吏部侍郎王翊女也. 因小忿而離, 妻族上訴, 下禦史台驗理, 休遲留不答款狀, 除名, 配流溱州. 久之, 移嶽州. 建中初, 楊炎執政, 以京兆尹嚴郢威名稍著, 心欲傾之. 郢, 即王翊甥婿也. 休與王氏離絕之時, 炎風聞休‧郢有隙, 遂擢休自流人為京兆少尹, 俾令伺郢過失. 休既職久, 與郢親善, 炎怒之, 奏令以本官兼禦史中丞, 奉使回紇. 休至振武, 軍使張光晟已殺回紇突董等, 上初欲遂絕其使, 令休還, 待命於太原. 久之方遣, 仍令休歸其突董‧翳密施大小梅錄等四屍. 突董者, 即武義可汗之叔父也. 屍既至, 可汗令宰臣已下具彩服車馬來迎. 其宰相頡於思迦坐大帳, 立休等於帳外雪中, 詰殺突董等故. 休曰:「突董等自與張光晟忿鬥而死, 非天子命也.」又問:「使者背唐國, 負罪當死, 不能自戮耶?不然, 何假手於我殺之也?」凡將殺者數矣, 言頗悖慢, 乃引去, 供餼甚薄, 留之五十餘日, 乃得還. 可汗使謂休曰:「我國人皆欲殺汝, 唯我不然. 汝國已殺突董等, 吾又殺汝, 猶以血洗血, 汙益甚爾. 吾今以水洗血, 不亦善乎!所欠吾馬直絹一百八十萬疋, 當速歸之.」遣散支將軍康赤心等隨休來朝, 休竟不得見其可汗. 尋遣赤心等歸, 與之帛十萬疋‧金銀十萬兩, 償其馬直. 休履危而還, 宰相盧杞又恐覆命之日以口辯結恩, 將至太原, 遽奏為光祿卿. 休以其還使賞薄, 居常怨望. 會涇原兵叛, 立硃泚為主. 初但稱太尉, 朝官謁泚者, 悉勸奏迎鑾駕, 既不合泚意而退. 及休至, 遂屏人移時, 言多悖逆, 盛陳成敗, 稱述符命, 勸令僭號. 泚悅其言, 以休為宰相, 判度支. 休遂為謀主, 至於兵食軍資, 遷除補擬, 內外咨謀, 一稟休畫. 故時人雲:「源休之逆, 甚於硃泚.」朝廷大臣之奔竄不獲者, 多為休所誘致, 以至戮辱, 職休而為, 蓋非一焉. 又勸泚鋤翦宗室, 以絕人望, 命萬年縣賊曹尉楊偡專其斷決, 諸王子孫遇害不可勝數. 泚敗走, 休隨至寧州. 泚死, 休走鳳翔, 為其部曲所殺, 傳首來獻. 休三子並斬於東市, 籍沒其家.
喬琳, 太原人. 少孤貧志學, 以文詞稱. 天寶初, 舉進士, 補成武尉, 累授興平尉. 朔方節度郭子儀闢為掌書記, 尋拜監察禦史. 琳倜儻疏誕, 好談諧, 侮謔僚列, 頗無禮檢. 同院禦史畢耀初與琳嘲誚往復, 因成釁隙, 遂以公事互相告訴, 坐貶巴州員外司戶. 遂起為南郭令, 改殿中侍禦史, 充山南節度張獻誠行軍司馬. 使罷, 為劍南東川節度鮮於叔明判官. 改檢校駕部郎中‧果綿遂三州刺史‧兼禦史中丞. 入為大理少卿‧國子祭酒. 出為懷州刺史. 琳素與張涉友善, 上在春宮, 涉嘗為侍讀. 及嗣位, 多以政事詢訪於涉, 盛稱琳識度材略, 堪備大用, 因拜禦史大夫‧平章事. 琳本粗材, 又年高有耳疾, 上每顧問, 對答失次, 論奏不合時. 幸居相位凡八十餘日, 除工部尚書, 罷知政事, 尋加迎皇太後副使. 硃泚之亂, 扈從至奉天, 轉吏部尚書, 遷太子少師. 再幸梁‧洋, 從至盩厔, 托以馬乏遲留, 上以琳舊老, 心敬重之, 慰諭頗至, 以禦馬一匹給焉. 又懇辭以老疾不堪山阻登頓, 上悵然, 賜之所執策曰:「勉為良圖, 與卿決矣.」後數日, 乃削髮為僧, 止仙遊寺. 賊泚聞之, 遂令數十騎追至京城, 俾為偽吏部尚書. 令源休被公服, 饋肉食, 琳雖辭讓, 而僧言求施. 琳掌賊中吏部, 選人前請曰:「所注某官不穩便.」琳謂之曰:「足下謂此選竟穩便乎?」及官軍收京師, 當處極刑, 時琳已七十餘, 李晟憫其衰老, 表請減死. 上以其累經重任, 頓虧臣節, 自受逆命, 頗聞譏諧悖慢之言, 背義負恩, 固不可捨, 命斬之. 臨刑歎曰:「喬琳以七月七日生, 亦以此日死, 豈非命歟!」 張涉者, 蒲州人, 家世儒者. 涉依國學為諸生講說, 稍遷國子博士, 亦能為文, 嘗請有司日試萬言, 時呼張萬言. 德宗在春宮, 受經於涉. 及即位之夕, 召涉入宮, 訪以庶政, 大小之事皆咨之. 翌日, 詔居翰林, 恩禮甚厚, 親重莫比. 自博士遷散騎常侍. 上方屬意宰輔, 唯賢是擇, 故求人於不次之地. 涉舉懷州刺史喬琳為相, 上授之不疑, 天下聞之者皆愕然. 數月, 琳以不稱職罷, 上由是疏涉. 俄受前湖南都團練使辛京杲贓事發, 詔曰:「尊師之道, 禮有所加;議故之法, 恩有所掩. 張涉賄賂交通, 頗駭時聽, 常所親重, 良深歎惜. 宜放歸田裡.」
蔣鎮, 常州義興人, 尚書左丞洌之子也.
장진蔣鎮은 상주常州 의흥義興 사람이고, 상서좌승尚書左丞 장열蔣洌의 아들이다.
與兄練並以文學進. 天寶末舉賢良, 累授左拾遺‧司封員外郎, 轉諫議大夫. 時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上言:「河中鹽池生瑞鹽, 實土德之上瑞.」上以秋霖稍多, 水潦為患, 不宜生瑞, 命鎮馳驛檢行之. 鎮奏與滉同, 仍上表賀, 請宣付史館, 並請置神祠, 錫其嘉號寶應靈慶池. 地霖潦彌月, 壞居人廬捨非一, 鹽池為潦水所入, 其味多苦. 韓滉慮鹽戶減稅, 詐奏雨不壞池, 池生瑞鹽, 鎮庇之飾詐, 識者醜之. 轉給事中‧工部侍郎, 以簡儉稱於時. 其妹婿源溥, 即休之弟也, 以姻媾之故, 與休交好. 涇師之叛, 鎮潛竄, 夜至鄠縣西, 馬躓墮溝澗中, 傷足不能進. 時史練已與源休相率受賊偽官. 鎮僕人有逃歸投練, 雲鎮病足在鄠. 練與源休聞之大喜, 遂言於賊泚此. 泚素慕鎮清名, 即令騎二百求之鄠縣西. 明日, 擁鎮而至, 署為偽宰相. 既知不免, 每憂沮, 常懷刃將自裁, 多為兄練所救而罷. 數日後, 復謀竄匿, 竟以性懦畏怯, 計終不果. 然源休與泚頻議, 欲逼脅潛藏衣冠, 大加殺戮, 鎮輒力爭救, 獲全者甚眾. 至是, 與兄練等並授偽職, 斬於東市西北街. 初鎮父洌, 叔渙, 當祿山‧思明之亂, 並授偽職, 然以家風修整, 為士大夫所稱. 鎮兄弟亦以教義禮法為己任, 而貪祿愛死, 節隳身戮, 為天下笑.
洪經綸, 建中初為黜陟使. 至東都, 訪聞魏州田悅食糧兵凡七萬人, 經綸素昧時機, 先以符停其兵四萬人, 令歸農畝. 田悅偽順命, 即依符罷之;而大集所罷兵士, 激怒之曰:「爾等在軍旅, 各有父母妻子, 既為黜陟使所罷, 如何得衣食?」遂大哭. 悅乃盡出家財衣服厚給之, 各令還其部伍, 自此人堅叛心, 由是罷職. 及硃泚反, 偽授太常少卿. 彭偃, 少負俊才, 銳於進取, 為當塗者所抑, 形於言色. 大歷末, 為都官員外郎. 時劍南東川觀察使李叔明上言, 以「佛‧道二教, 無益於時, 請粗加澄汰. 其東川寺觀, 請定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人;上觀留道士十四人, 降殺以七, 皆精選有道行者, 餘悉令返初. 蘭若‧道場無名者皆廢.」德宗曰:「叔明此奏, 可為天下通制, 不唯劍南一道.」下尚書集議. 偃獻議曰: 王者之政, 變人心為上, 因人心次之, 不變不因, 循常守固者為下. 故非有獨見之明, 不能行非常之事. 今陛下以惟新之政, 為萬代法, 若不革舊風, 令歸正道者, 非也. 當今道士, 有名無實, 時俗鮮重, 亂政猶輕. 唯有僧尼, 頗為穢雜. 自西方之教, 被於中國, 去聖日遠, 空門不行五濁, 比丘但行粗法. 爰自後漢, 至於陳‧隋, 僧之廢滅, 其亦數乎!或至坑殺, 殆無遺餘. 前代帝王, 豈惡僧道之善如此之深耶?蓋其亂人亦已甚矣. 且佛之立教, 清淨無為, 若以色見, 即是邪法, 開示悟入, 唯有一門, 所以三乘之人, 比之外道. 況今出家者皆是無識下劣之流, 縱其戒行高潔, 在於王者, 已無用矣, 況是苟避征徭, 於殺盜淫, 無所不犯者乎!今叔明之心甚善, 然臣恐其奸吏詆欺, 而去者未必非, 留者不必是, 無益於國, 不能息奸. 既不變人心, 亦不因人心, 強制力持, 難致遠耳. 臣聞天生烝人, 必將有職, 遊行浮食, 王制所禁. 故有才者受爵祿, 不肖者出租征, 此古之常道也. 今天下僧道, 不耕而食, 不織而衣, 廣作危言險語, 以惑愚者. 一僧衣食, 歲計約三萬有餘, 五丁所出, 不能致此. 舉一僧以計天下, 其費可知. 陛下日旰憂勤, 將去人害, 此而不救, 奚其為政?臣伏請僧道未滿五十者, 每年輸絹四疋;尼及女道士未滿五十者, 每年輸絹二疋;其雜色役與百姓同. 有才智者令入仕, 請還俗為平人者聽. 但令就役輸課, 為僧何傷. 臣竊料其所出, 不下今之租賦三分之一, 然則陛下之國富矣, 蒼生之害除矣. 其年過五十者, 請皆免之. 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列子曰:「不班白, 不知道.」人年五十, 嗜欲巳衰, 縱不出家, 心已近道, 況戒律檢其情性哉!臣以為此令既行, 僧道規避還俗者固已太半. 其年老精修者, 必盡為人師, 則道‧釋二教益重明矣. 議者是之, 上頗善其言. 大臣以二教行之已久, 列聖奉之, 不宜頓擾, 宜去其太甚, 其議不行. 偃以才地當掌文誥, 以躁求為時論所抑, 鬱鬱不得志. 涇師之亂, 從駕不及, 匿於田家, 為賊所得. 硃泚素知之, 得偃甚喜, 偽署中書捨人, 僭號辭令, 皆偃為之. 賊敗, 與偽中丞崔宣‧賊將杜如江‧吳希光等十三人, 李晟收之, 俱斬於安國寺前. 史臣曰:肇分陰陽, 爰有生死, 修短二事, 賢愚一途. 故君子遇夷險之機, 不易其節;小人昧逆順之道, 而陷於刑. 鴻毛泰山, 斯為至論. 令言遠總師徒, 首為叛逆;光晟初當委任, 危輸款誠;源休雖曰士流, 甚於元惡;喬琳巧辭真主, 俯就偽官;蔣鎮貪祿隳節, 皆曰小人. 經綸之徒, 不足言爾. 贊曰:時爭逆順, 命擊死生. 君子守節, 小人正刑.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9 열전79 (0) | 2025.01.21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8 열전78 (0) | 2025.01.20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6 열전76 (0) | 2025.01.18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5 열전75 (0) | 2025.01.17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4 열전74 (1) | 2025.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