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敦禮, 雍州鹹陽人, 隋禮部尚書仲方孫也
최돈례崔敦禮는 옹주雍州 함양현鹹陽縣 사람이고, 수隋의 예부상서禮部尚書 중방仲方의 손자이다.
其先本居博陵, 世為山東著姓, 魏末徙關中.
선조는 본래 박릉博陵에서 거주하였는데, 대대로 산동山東의 이름난 가문이었고, 위魏의 말년에 관중關中으로 옮겨왔다.
敦禮本名元禮, 高祖改名焉. 頗涉文史. 重節義, 嘗慕蘇子卿之為人. 武德中, 拜通事捨人. 九年, 太宗使敦禮往幽州召廬江王瑗. 瑗舉兵反, 執敦禮, 問京師之事, 敦禮竟無異詞. 太宗聞而壯之, 遷左衛郎將, 賜以良馬及黃金雜物. 貞觀元年, 擢拜中書捨人, 遷兵部侍郎, 頻使突厥. 累轉靈州都督. 二十年, 征為兵部尚書. 又奉詔安撫回紇‧鐵勒部落. 時延陀寇邊, 敦禮與英國公李勣瀚海都督回紇吐迷度為其下所殺, 詔敦禮往就部落綏輯之, 因立其嗣子而還. 敦禮深識蕃情, 凡所奏請, 事多允會. 永徽四年, 代高季輔為侍中, 累封固安縣公, 仍修國史. 六年, 加光祿大夫, 代柳奭為中書令, 尋又兼檢校太子詹事. 敦禮以老疾屢陳乞請退. 顯慶元年, 拜太子少師, 仍同中書門下三品. 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馬余慶, 使侍其疾. 尋卒, 年六十余. 高宗舉哀於東雲龍門, 賜東園秘器, 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 陪葬昭陵, 賻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碩, 謚曰昭. 子余慶, 官至兵部尚書. 敦禮孫貞慎, 神龍初為兵部侍郎.
盧承慶, 幽州范陽人.
노승경盧承慶은 유주幽州 범양현范陽縣 사람이다.
隋武陽太守思道孫也.
수隋의 무양태수武陽太守 노사도盧思道의 손자이다.
父赤松, 大業末為河東令.
아버지 노적송盧赤松은 대업大業 말년에 하동령河東令이었다.
與高祖有舊, 聞義師至霍邑, 棄縣迎接, 拜行台兵部郎中. 武德中, 累轉率更令, 封范陽郡公, 尋卒. 承慶美風儀, 博學有才幹, 少襲父爵. 貞觀初, 為秦州都督府戶曹參軍. 因奏河西軍事, 太宗奇其明辯, 擢拜考功員外郎. 累遷民部侍郎. 太宗嘗問歷代戶口多少之數, 承慶敘夏‧殷以後迄於周‧隋, 皆有依據, 太宗嗟賞久之. 尋令兼檢校兵部侍郎, 仍知五品選事. 承慶辭曰:「選事職在尚書, 臣今掌之, 便是越局.」太宗不許, 曰:「朕今信卿, 卿何不自信也?」俄歷雍州別駕‧尚書左丞. 永徽初, 為褚遂良所構, 出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遂良俄又求索承慶在雍州舊事奏之, 由是左遷簡州司馬. 歲余, 轉洪州長史. 會高宗將幸汝州之溫湯, 擢承慶為汝州刺史, 入為光祿卿. 顯慶四年, 代杜正倫為度支尚書, 仍同中書門下三品. 尋坐度支失所, 出為潤州刺史, 再遷雍州長史, 加銀青光祿大夫. 總章二年, 代李乾祐為刑部尚書, 以年老請致仕, 許之, 仍加金紫光祿大夫. 三年, 病卒, 年七十六. 臨終誡其子曰:「死生至理, 亦猶朝之有暮. 吾終, 斂以常服;晦朔常食巽, 不用牲牢;墳高可認, 不須廣大;事辦即葬, 不須卜擇;墓中器物, 瓷漆而已;有棺無槨, 務在簡要;碑誌但記官號‧年代, 不須廣事文飾.」贈幽州都督, 謚曰定. 弟承業, 亦有學識. 貞觀末, 官至雍州長史‧檢校尚書左丞. 兄弟相次居此任, 時人榮之. 俄坐承慶事左遷忠州刺史. 顯慶初, 復為雍州長史. 前後皆有能名. 三遷左肅機, 兼掌司列選事, 賜爵魏縣子. 總章中, 卒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贈洺州刺史, 謚曰簡. 承業弟承泰, 齊州長史. 承泰子齊卿, 長安初, 為雍州錄事參軍. 時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旭擇僚吏堪為御史者, 季旭以聞, 齊卿薦長安尉盧懷慎‧李休光‧萬年尉李乂‧崔湜‧鹹陽丞倪若水‧盩厔尉田崇辟‧新豐尉崔日用, 後皆至大官. 齊卿, 開元初為豳州刺史. 時張守珪為果毅, 齊卿禮接之, 謂曰:「十年內當知節度.」果如其言, 時人謂齊卿有人倫之鑒. 齊卿好酒, 飲至斗余不亂, 寬厚可親, 士友以此善之. 累遷太子詹事, 封廣陽縣公, 尋卒. 承慶弟孫藏用, 別有傳.
劉祥道, 魏州觀城人也.
유상도劉祥道는 위주魏州 관성현觀城縣 사람이다.
父林甫, 武德初為內史捨人, 時兵機繁速, 庶事草創, 高祖委林甫專典其事, 以才幹見稱.
아버지 임보林甫는 무덕武德 초년에 내사사인內史捨人이 되었고, 時兵機繁速, 庶事草創, 高祖委林甫專典其事, 以才幹見稱.
尋詔與中書令蕭瑀等撰定律令, 林甫因著《律議》萬余言. 久之, 擢拜中書侍郎, 賜爵樂平男. 貞觀初, 再遷吏部侍郎. 初, 隋代赴選者, 以十一月為始, 至春即停, 選限既促, 選司多不究悉. 時選人漸眾, 林甫奏請四時聽選, 隨到注擬, 當時甚以為便. 時天下初定, 州府及詔使多有赤牒授官, 至是停省, 盡來赴集, 將萬余人. 林甫隨才銓擢, 鹹得其宜. 時人以林甫典選, 比隋之高孝基. 三年, 病卒, 臨終上表薦賢, 太宗甚嘉悼之, 賜絹二百五十匹. 祥道少襲父爵. 永徽初, 歷中書捨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 顯慶二年, 遷黃門侍郎, 仍知吏部選事. 祥道以銓綜之術猶有所闕, 乃上疏陳其得失. 其一曰: 今之選司取士, 傷多且濫, 每年入流, 數過一千四百, 傷多也. 雜色入流, 不加銓簡, 是傷濫也. 經明行修之士, 猶或罕有正人, 多取胥徒之流, 豈能皆有德行?即知共厘務者, 善人少而惡人多. 有國以來, 已四十載, 尚未刑措, 豈不由此乎?但服膺先王之道者, 奏第然始付選;趨走幾案之間者, 不簡便加祿秩. 稽古之業, 雖則難知, 斗筲之材, 何其易進?其雜色應入流人, 望令曹司試判訖, 簡為四等奏聞. 第一等付吏部, 第二等付兵部, 次付主爵, 次付司勳. 其行署等私犯公坐情狀可責者, 雖經赦降, 亦量配三司;不經赦降者, 放還本貫. 冀入流不濫, 官無冗雜, 且令胥徒之輩, 漸知勸勉. 其二曰: 古之選者, 為官擇人, 不聞取人多而官員少. 今官員有數, 入流無限, 以有數供無限, 遂令九流繁總, 人隨歲積. 謹約准所須人, 量支年別入流者. 今內外文武官一品以下, 九品已上, 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 略舉大數, 當一萬四千人. 壯室而仕, 耳順而退, 取其中數, 不過支三十年. 此則一萬四千人, 三十年而略盡. 若年別入流者五百人, 經三十年便得一萬五千人, 定須者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人, 足充所須之數. 況三十年之外, 在官者猶多, 此便有余, 不慮其少. 今年常入流者, 遂逾一千四百, 計應須數外, 其余兩倍. 又常選放還者, 仍停六七千人, 更復年別新加, 實非處置之法. 其三曰: 儒為教化之本, 學者之宗. 儒教不興, 風俗將替. 今庠序遍於四海, 儒生溢於三學. 誘掖之方, 理實為備, 而獎進之道, 事或未周. 但永徽已來, 於今八載, 在官者以善政粗聞, 論事者以一言可采, 莫不光被綸音, 超升不次. 而儒生未聞恩及, 臣故以為獎進之道未周. 其四曰: 國家富有四海, 已四十年, 百姓官僚, 未有秀才之舉. 豈今人之不如昔人, 將薦賢之道未至?寧可方稱多士, 遂間斯人. 望六品已下, 爰及山谷, 特降綸言, 更審搜訪, 仍量為條例, 稍加優獎. 不然, 赫赫之辰, 斯舉遂絕, 一代盛事, 實為朝廷惜之. 其五曰: 唐‧虞三載考績, 黜陟幽明. 兩漢用人, 亦久居其職. 所以因官命氏, 有倉‧庾之姓. 魏‧晉以來, 事無可紀. 今之在任, 四考即遷. 官人知將秩滿, 必懷去就;百姓見有遷代, 能無苟且?以去就之人, 臨苟且之輩, 責以移風易俗, 其可得乎!望經四考, 就任加階, 至八考滿, 然後聽選. 還淳反樸, 雖未敢必期;送故迎新, 實稍減勞弊. 其六曰: 尚書省二十四司及門下中書都事‧主書‧主事等, 比來選補, 皆取舊任流外有刀筆之人. 縱欲參用士流, 皆以儔類為恥, 前後相承, 遂成故事. 且掖省崇峻, 王言秘密, 尚書政本, 人物攸歸, 而多用胥徒, 恐未盡銓衡之理. 望有厘革, 稍清其選. 明年, 中書令杜正倫亦言入流人多, 為政之弊. 高宗遣祥道與正倫詳議其事. 時公卿已下, 憚於改作, 事竟不行. 祥道尋以修禮功, 進封陽城縣侯. 四年, 遷刑部尚書, 每覆大獄, 必歔欷累歎, 奏決之日, 為之再不食. 龍朔元年, 權檢校蒲州刺史. 三年, 兼檢校雍州長史, 俄遷右相. 祥道性謹慎, 既居宰相, 深懷憂懼. 數自陳老疾, 請退就閒職. 俄轉司禮太常伯, 罷知政事. 麟德二年, 將有事於泰山. 有司議依舊禮, 皆以太常卿為亞獻, 光祿卿為終獻. 祥道駁曰:「昔在三代, 六卿位重, 故得佐祠. 漢‧魏以來, 權歸台省, 九卿皆為常伯屬官. 今登封大禮, 不以八座行事, 而用九卿, 無乃徇虛名而忘實事乎!」高宗從其議, 竟以司徒徐王元禮為亞獻, 祥道為終獻. 事畢, 進爵廣平郡公. 乾封元年, 又上表乞骸骨, 優制加金紫光祿大夫, 聽致仕. 其年卒, 年七十一, 贈幽州都督, 謚曰宣. 子齊賢襲爵. 齊賢, 初自侍御史出為晉州司馬, 高宗聞其方正, 甚禮之. 時將軍史興宗嘗從帝於苑中弋獵, 因言晉州出好鷂, 劉齊賢見為司馬, 請使捕之. 帝曰:「劉齊賢豈是覓鷂人耶!卿何以此待之?」遂止. 齊賢後避章懷太子名, 改名景先. 永淳中, 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則天臨朝, 代裴炎為侍中. 及裴炎下獄, 景先與鳳閣侍郎胡元范抗詞明其不反, 則天甚怒之. 炎既誅死, 景先左遷普州刺史, 未到, 又貶授吉州長史. 永昌年, 為酷吏所陷, 系於獄, 自縊死, 仍籍沒其家. 景先自祖‧父三代皆為兩省侍郎及典選, 又叔父吏部郎中應道‧從父弟禮部侍郎令植等八人, 前後為吏部郎中員外, 有唐已來, 無有其比雲.
李敬玄, 亳州譙人也.
이경현李敬玄은 박주亳州 초譙 사람이다.
父孝節, 谷州長史.
아버지 효절孝節은 곡주장사谷州長史였다.
敬玄博覽群書, 特善五禮. 貞觀末, 高宗在東宮, 馬周啟薦之, 召入崇賢館, 兼預侍讀, 仍借御書讀之. 敬玄雖風格高峻, 有不可犯之色, 然勤於造請, 不避寒暑, 馬周及許敬宗等皆推薦延譽之. 乾封初, 歷遷西台捨人‧弘文館學士. 總章二年, 累轉西台侍郎, 兼太子右中護‧同東西台三品, 兼檢校司列少常伯. 時員外郎張仁禕有時務才, 敬玄以曹事委之. 仁禕始造姓歷, 改修狀樣‧銓歷等程式, 處事勤勞, 遂以心疾而卒. 敬玄因仁禕之法, 典選累年, 銓綜有序. 自永徽以後, 選人轉多, 當其任者, 罕聞稱職, 及敬玄掌選, 天下稱其能. 預選者歲有萬余人, 每於街衢見之, 莫不知其姓名. 其被放有訴者, 即口陳其書判失錯及身負殿累, 略無差殊. 時人鹹服其強記, 莫之敢欺. 選人有杭州參軍徐太玄者, 初在任時, 同僚有張惠犯贓至死, 太玄哀其母老, 乃詣獄自陳與惠同受. 惠贓數既少, 遂得減死, 太玄亦坐免官, 不調十余年. 敬玄知而大嗟賞之, 擢授鄭州司功參軍, 太玄由是知名, 後官至秘書少監‧申王師, 以德行為時所重. 敬玄賞鑒, 多此類也. 鹹亨二年, 授中書侍郎, 余並如故. 三年, 加銀青光祿大夫, 行吏部侍郎, 依舊兼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 四年, 監修國史. 上元二年, 拜吏部尚書, 仍依舊兼太子左庶子, 監修國史‧同中書門下三品. 敬玄久居選部, 人多附之. 前後三娶, 皆山東士族. 又與趙郡李氏合譜, 故台省要職, 多是其同族婚媾之家. 高宗知而不悅, 然猶不彰其過. 儀鳳元年, 代劉仁軌為中書令. 調露二年, 吐蕃入寇, 仁軌先與敬玄不協, 遂奏請敬玄鎮守西邊. 敬玄自以素非邊將之才, 固辭. 高宗謂曰:「仁軌若須朕, 朕即自往, 卿不得辭也.」竟以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 兼安撫大使, 仍檢校鄯州都督, 率兵以御吐蕃. 及將戰, 副將工部尚書劉審禮先鋒擊之. 敬玄聞賊至, 狼狽卻走. 審禮既無繼援, 遂沒於陣. 俄有詔留敬玄於鄯州防御, 敬玄累表稱疾, 乞還醫療. 許之. 既入見, 驗疾不重, 高宗責其詐妄, 又積其前後愆失, 貶授衡州刺史. 稍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永淳元年卒, 年六十八, 贈兗州都督. 撰《禮論》六十卷‧《正論》三卷‧文集三十卷. 子思沖, 神龍初, 歷工部侍郎‧左羽林軍將軍, 從節愍太子誅武三思, 事敗見殺, 籍沒其家. 敬玄弟元素, 亦有吏才, 初為武德令. 時懷州刺史李文暕將調率金銀造常滿□尊以獻, 百姓甚弊之, 官吏無敢異議者. 元素抗詞固執, 文暕乃損其制度, 以家財營之. 延載元年, 自文昌左丞遷鳳閣侍郎‧鳳閣鸞台平章事, 加銀青光祿大夫. 萬歲通天二年, 坐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交結, 為武懿宗所陷, 被殺, 神龍初雪免.
李義琰, 魏州昌樂人, 常州刺史玄道族孫也.
이의염李義琰은 위주魏州 창락현昌樂縣 사람이고, 상주자사常州刺史 현도玄道의 손자뻘이다.
其先自隴西徙山東, 世為著姓. 父玄德, 癭陶令.
선조는 농서隴西로부터 산동山東으로 옮겨왔는데, 대대로 이름난 성姓이었다.
父玄德, 癭陶令.
아버지 현덕玄德은 영도령癭陶令이었다.
義琰少舉進士, 累補太原尉. 時李勣為并州都督, 僚吏皆望風懾懼, 義琰獨廷折曲直, 勣甚禮之. 義琰, 麟德中為白水令, 有能名, 拜司刑員外郎. 上元中, 累遷中書侍郎, 又授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 時天後預知國政, 高宗嘗欲下詔令後攝知國事, 義琰與中書令郝處俊固爭, 以為不可, 事竟寢. 義琰身長八尺, 博學多識, 高宗每有顧問, 言皆切直. 章懷太子之廢也, 高宗慰勉官僚, 盡捨罪, 令復其位. 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謝恩, 義琰獨引罪涕泣, 時論美之. 義琰宅無正寢, 弟義璡為司功參軍, 乃市堂材送焉. 及義璡來覲, 義琰謂曰:「以吾為國相, 豈不懷愧?更營美室, 是速吾禍, 此豈愛我意哉!」義璡曰:「凡人仕為丞尉, 即營第宅, 兄官高祿重, 豈宜卑陋以逼下也?」義琰曰:「事難全遂, 物不兩興. 既有貴仕, 又廣其宇, 若無令德, 必受其殃. 吾非不欲之, 懼獲戾也.」竟不營構, 其木為霖雨所腐而棄之. 義琰後改葬父母, 使舅氏移其舊塋, 高宗知而怒曰:「豈以身在樞要, 凌蔑外家, 此人不可更知政事.」義琰聞而不自安, 以足疾上疏乞骸骨, 乃授銀青光祿大夫, 聽致仕. 乃將歸東都田裡, 公卿已下祖餞於通化門外, 時人以比漢之二疏. 垂拱初, 起為懷州刺史. 義琰自以失則天意, 恐禍及, 固辭不拜. 四年, 卒於家. 義琰從祖弟義琛, 永淳初, 為雍州長史. 時關輔大饑, 高宗令貧人散於商‧鄧逐食. 義琛恐黎人流轉, 因此不還, 固爭之. 由是忤旨, 出為梁州都督, 轉岐州刺史, 稱為良吏. 卒官. 高宗時宰相, 又有孫處約‧樂彥瑋‧趙仁本. 並有名跡.
孫處約者, 汝州郟城人也.
손처약孫處約은 여주汝州 협성현郟城縣 사람이다.
貞觀中, 為齊王祐記室.
정관貞觀 연간에 제왕齊王 우祐의 기실참군記室參軍이었다.
祐既失德, 處約數上書諫之. 祐既誅, 太宗親檢其家文疏, 得處約諫書, 甚嗟賞之. 累轉中書捨人. 其年, 中書令杜正倫奏請更授一捨人, 與處約同知制誥, 高宗曰:「處約一人足辦我事, 何須多也.」處約以預修《太宗實錄》成, 賜物七百段. 三遷中書侍郎, 與李勣‧許敬宗同知國政. 尋避中宮諱, 改名茂道. 坐事左轉司禮少常伯. 顯慶中, 拜少司成, 以老疾請致仕, 許之, 尋卒. 子佺, 睿宗時為左羽林大將軍, 征契丹戰歿.
樂彥瑋者, 雍州長安人.
낙언위樂彥瑋는 옹주雍州 장안현長安縣 사람이다.
顯慶中, 為給事中.
현경顯慶 연간에 급사중給事中이 되었다.
時故侍中劉洎之子詣闕上言, 洎貞觀末為褚遂良所譖枉死, 稱冤請雪, 中書侍郎李義府又左右之. 高宗以問近臣, 眾希義府之旨, 皆言其枉. 彥瑋獨進曰:「劉洎大臣, 舉措須合軌度, 人主暫有不豫, 豈得即擬負國?先朝所責, 未是不愜. 且國君無過舉, 若雪洎之罪, 豈可謂先帝用刑不當乎?」然其言, 遂寢其事. 彥瑋尋丁憂, 起為唐州刺史. 及入辭, 高宗記其言直, 復拜東台捨人. 累遷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 乾封元年, 代劉仁軌為大司憲, 官名復舊, 改為御史大夫. 上元三年卒, 贈秦州都督, 永昌年, 以子思晦貴, 重贈揚州大都督. 思晦, 則天時官至鸞台侍郎, 兼檢校天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為酷吏所殺.
趙仁本者, 陝州河北人也.
조인본趙仁本은 협주陝州 하북현河北縣 사람이다.
貞觀中, 累轉殿中侍御史.
정관貞觀 연간에 여러 차례 옮겨져 전중시어사殿中侍御史가 되었다.
自義寧已來, 詔敕皆手自纂錄, 臨事皆暗記之, 甚為當時所伏. 會有敕差一御史遠使, 同列遞相辭托, 仁本越次請行, 言於治書侍御史馬周曰:「食君之祿, 死君之事. 雖復跋涉艱險, 所不敢辭也.」及回, 事又稱旨, 擢吏部員外郎. 乾封中, 歷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 尋轉司列少常伯, 知政事如故. 時許敬宗為右相, 頗任權勢, 仁本拒其請托, 遂為敬宗所構, 俄授尚書左丞, 罷知政事. 鹹亨初卒官.
史臣論曰:崔‧盧數公, 皆以忠清文行, 致位樞要. 恪恭匪懈, 以保名位, 誠所謂持盈守成, 太平之君子. 然敬玄之擢太玄, 可謂能舉善者矣. 義琰腐材而不營第捨, 可謂有儉德矣. 彥瑋獨遏奸臣, 仁本請當遠使, 終升輔相, 不亦宜乎!
贊曰:盧‧劉兩族, 奕世名卿. 二李‧二樂, 俱號公清. 權臣獨抗, 美第不營. 以茲輔弼, 無愧德聲.
'국외연구소 > → 구당서 舊唐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83 열전33 (0) | 2024.11.20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82 열전32 (0) | 2024.11.19 |
[구당서舊唐書] 권80 열전30 (0) | 2024.05.04 |
【당서唐書(舊)】권79 열전29 (0) | 2024.04.30 |
【당서唐書(舊)】권78 열전28 (0) | 2024.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