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官制, 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 而大抵皆沿隋故. 其官司之別, 曰省、曰台、曰寺、曰監、曰衛、曰府, 各統其屬, 以分職定位. 其辯貴賤、敘勞能, 則有品、有爵、有勳、有階, 以時考核而升降之, 所以任群材、治百事. 其爲法則精而密, 其施於事則簡而易行, 所以然者, 由職有常守, 而位有常員也. 方唐之盛時, 其制如此. 蓋其始未嘗不欲立制度、明紀綱爲萬世法, 而常至於交侵紛亂者, 由其時君不能慎守, 而徇一切之苟且, 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 至失其職業而卒不能複. 初, 太宗省內外官, 定制爲七百三十員, 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材, 足矣. ”然是時已有員外置, 其後又有特置, 同正員. 至於檢校、兼、守、判、知之類, 皆非本制. 又有置使之名, 或因事而置, 事已則罷, 或遂置而不廢. 其名類繁多, 莫能遍舉. 自中世已後, 盜起兵興, 又有軍功之官, 遂不勝其濫矣. 故采其綱目條理可爲後法, 及事雖非正後世遵用因仍而不能改者, 著於篇. 宰相之職, 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 其任重矣. 然自漢以來, 位號不同, 而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 此宰相職也. 其後, 以太宗嘗爲尚書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職, 由是仆射爲尚書省長官, 與侍中、中書令號爲宰相, 其品位既崇, 不欲輕以授人, 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 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時, 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 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 其名非一, 皆宰相職也. 貞觀八年, 仆射李靖以疾辭位, 詔疾小瘳, 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 而“平章事”之名蓋起於此. 其後, 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 謂同侍中、中書令也, 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 然二名不專用, 而佗官居職者猶假佗名如故. 自高宗已後, 爲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 其後改易官名, 而張文瓘以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 “同三品”入銜, 自文瓘始. 永淳元年, 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平章事”入銜, 自待舉等始. 自是以後, 終唐之世不能改. 初, 三省長官議事於門下省之政事堂, 其後, 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 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 開元中, 張說爲相, 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 列五房於其後:一曰吏房, 二曰樞機房, 三曰兵房, 四曰戶房, 五曰刑禮房, 分曹以主眾務焉. 宰相事無不統, 故不以一職名官, 自開元以後, 常以領他職, 實欲重其事, 而反輕宰相之體. 故時方用兵, 則爲節度使;時崇儒學, 則爲大學士;時急財用, 則爲鹽鐵轉運使, 又其甚則爲延資庫使. 至於國史、太清宮之類, 其名頗多, 皆不足取法, 故不著其詳. 學士之職, 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 出入侍從, 因得參謀議、納諫諍, 其禮尤寵;而翰林院者, 待詔之所也. 唐制, 乘輿所在, 必有文詞、經學之士, 下至蔔、醫、伎術之流, 皆直於別院, 以備宴見;而文書詔令, 則中書舍人掌之. 自太宗時, 名儒學士時時召以草制, 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後, 始號“北門學士”. 玄宗初, 置“翰林待詔”, 以張說、陸堅、張九齡等爲之, 堂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而又以中書務劇, 文書多壅滯, 乃選文學之士, 號“翰林供奉”, 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 開元二十六年, 又改翰林供奉爲學士, 別置學士院, 專掌內命. 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 皆用白麻. 其後, 選用益重, 而禮遇益親, 至號爲“內相”, 又以爲天子私人. 凡充其職者無定員, 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 皆得與選. 入院一歲, 則遷知制誥, 未知制誥者不作文書, 班次各以其官, 內宴則居宰相之下, 一品之上. 憲宗時, 又置“學士承旨”. 唐之學士, 弘文、集賢分隸中書、門下省, 而翰林學士獨無所屬, 故附列於此雲. ○三師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 是爲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 是爲三公. 皆正一品. 三師, 天子所師法, 無所總職, 非其人則闕. 三公, 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 無所不統. 親王拜者不親事, 祭祀闕則攝. 隋廢三師, 貞觀十一年複置, 與三公皆不設官屬. ○尚書省 尚書令一人, 正二品, 掌典領百官. 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 二曰戶部, 三曰禮部, 四曰兵部, 五曰刑部, 六曰工部. 六尚書:兵部、吏部爲前行, 刑部、戶部爲中行, 工部、禮部爲後行;行總四司, 以本行爲頭司, 餘爲子司. 庶務皆會決焉. 凡上之逮下, 其制有六:一曰制, 二曰敕, 三曰冊, 天子用之;四曰令, 皇太子用之;五曰教, 親王、公主用之;六曰符, 省下於州, 州下於縣, 縣下於鄉. 下之達上, 其制有六:一曰表, 二曰狀, 三曰箋, 四曰啟, 五曰辭, 六曰牒. 諸司相質, 其制有三:一曰關, 二曰刺, 三曰移. 凡授內外百司之事, 皆印其發日爲程, 一曰受, 二曰報. 諸州計奏達京師, 以事大小多少爲之節. 凡符、移、關、牒, 必遣於都省乃下. 天下大事不決者, 皆上尚書省. 凡制敕計奏之數、省符宣告之節, 以歲終爲斷. 龍朔二年, 改尚書省曰中台, 廢尚書令;尚書曰太常伯, 侍郎曰少常伯. 光宅元年, 改尚書省曰文昌台, 俄曰文昌都省. 垂拱元年曰都台, 長安三年曰中台. 左右仆射各一人, 從二品, 掌統理六官, 爲令之貳, 令闕則總省事, 劾禦史糾不當者. 龍朔二年, 改左右仆射曰左右匡政, 光宅元年曰文昌左右相;開元元年曰左、右丞相;天寶元年複. 左丞一人, 正四品上;右丞一人, 正四品下. 掌辯六官之儀, 糾正省內, 劾禦史舉不當者. 吏部、戶部、禮部, 左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 右丞總焉. 郎中各一人, 從五品上;員外郎各一人, 從六品上. 掌付諸司之務, 舉稽違, 署符目, 知宿直, 爲丞之貳. 以都事受事發辰、察稽失、監印、給紙筆;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案, 出符目;以亭長啟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 諸司皆如之. 隋尚書省諸司郎及承務郎各一人, 而廢左右司. 武德三年, 改諸司郎爲郎中, 承務郎爲員外郎. 貞觀元年, 複置左右司郎中. 龍朔元年, 改左右丞曰左右肅機, 郎中曰左右承務, 諸司郎中曰大夫. 永昌元年, 複置員外郎. 神龍元年省, 明年複置. 初有馹驛百人, 掌乘傳送符, 後廢. 都事各六人, 從七品上;主事各六人, 從八品下. 吏部考功、禮部主書皆如之. 諸司主事, 從九品上. 有令史各十八人, 書令史各三十六人, 亭長各六人, 掌固各十四人. ○吏部 尚書一人, 正三品;侍郎二人, 正四品上;郎中二人, 正五品上;員外郎二人, 從六品上. 掌文選、勳封、考課之政. 以三銓之法官天下之材, 以身、言、書、判、德行、才用、勞效較其優劣而定其留放, 爲之注擬. 五品以上, 以名上而聽制授;六品以下, 量資而任之. 其屬有四:一曰吏部, 二曰司封, 三曰司勳, 四曰考功. 吏部郎中, 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 給其告身、假使, 一人掌選補流外官. 員外郎二人, 從六品上, 一人判南曹. 皆爲尚書、侍郎之貳. 凡文官九品, 有正、有從, 自正四品以下, 有上、下, 爲三十等. 凡文散階二十九:從一品曰開府儀同三司, 正二品曰特進, 從二品曰光祿大夫, 正三品曰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曰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 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 從四品下曰中大夫, 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曰朝議大夫, 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 從五品下曰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曰朝議郎, 正六品下曰承議郎, 從六品上曰奉議郎, 從六品下曰通直郎, 正七品上曰朝請郎, 正七品下曰宣德郎, 從七品上曰朝散郎, 從七品下曰宣義郎, 正八品上曰給事郎, 正八品下曰徵事郎, 從八品上曰承奉郎, 從八品下曰承務郎, 正九品上曰儒林郎, 正九品下曰登仕郎, 從九品上曰文林郎, 從九品下曰將仕郎. 自四品, 皆番上於吏部;不上者, 歲輸資錢, 三品以上六百, 六品以下一千, 水、旱、蟲、霜減半資. 有文藝樂京上者, 每州七人;六十不樂簡選者, 罷輸. 勳官亦如之. 以征鎮功得護軍以上者, 納資減三之一. 凡流外九品, 取其書、計、時務, 其校試、銓注, 與流內略同, 謂之小選. 吏部主事四人, 司封主事二人, 司勳主事四人, 考功主事三人. 武德五年改選部曰吏部, 七年省侍郎. 貞觀二年複置. 龍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 主爵曰司封, 考功曰司績. 武後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 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 天寶十一載改吏部曰文部, 至德二載複舊. 有吏部令史三十人, 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四人;甲庫令史十一人, 亭長八人, 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 書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司勳令史三十三人, 書令史六十七人, 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 書令史三十人, 掌固四人. 司封郎中一人, 從五品上;員外郎一人, 從六品上;諸郎中、員外郎品皆如之. 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 凡爵九等:一曰王, 食邑萬戶, 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 食邑五千戶, 從一品;三曰國公, 食邑三千戶, 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 食邑二千戶, 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 食邑千五百戶, 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 食邑千戶, 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 食邑七百戶, 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 食邑五百戶, 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 食邑三百戶, 從五品上. 皇兄弟、皇子, 皆封國爲親王;皇太子子, 爲郡王;親王之子, 承嫡者爲嗣王, 諸子爲郡公, 以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 封國公. 皇姑爲大長公主, 正一品;姊妹爲長公主, 女爲公主, 皆視一品;皇太子女爲郡主, 從一品;親王女爲縣主, 從二品. 凡王、公十五以上, 預朝集, 宗親女婦、諸王長女月二參. 內命婦, 一品母爲正四品郡君, 二品母爲從四品郡君, 三品、四品母爲正五品縣君. 凡諸王、公主、外戚之家, 蔔、祝、占、相不入門. 王妃、公主、郡縣主嫠居有子者, 不再嫁. 凡外命婦有六;王、嗣王、郡王之母、妻爲妃, 文武官一品、國公之母、妻爲國夫人, 三品以上母、妻爲郡夫人, 四品母、妻爲郡君, 五品母、妻爲縣君, 勳官四品有封者母、妻爲鄉君. 凡外命婦朝參, 視夫、子之品. 諸蕃三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 流外技術官, 不封母、妻. 親王, 孺人二人, 視正五品, 媵十人, 視從六品;二品, 媵八人, 視正七品;國公及三品, 媵六人, 視從七品;四品, 媵四人, 視正八品;五品, 媵三人, 視從八品. 凡置媵, 上其數, 補以告身. 散官三品以上, 皆置媵. 凡封戶, 三丁以上爲率, 歲租三之一入於朝庭. 食實封者, 得真戶, 分食諸州. 皇後、諸王、公主食邑, 皆有課戶. 名山、大川、畿內之地, 皆不以封. 司勳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掌官吏勳級. 凡十有二轉爲上柱國, 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爲柱國, 視從二品;十轉爲上護軍, 視正三品;九轉爲護軍, 視從三品;八轉爲上輕車都尉, 視正四品;七轉爲輕車都尉, 視從四品;六轉爲上騎都尉, 視正五品;五轉爲騎都尉, 視從五品;四轉爲驍騎尉, 視正六品;三轉爲飛騎尉, 視從六品;二轉爲雲騎尉, 視正七品;一轉爲武騎尉, 視從七品. 凡以功授者, 覆實然後奏擬, 戰功則計殺獲之數. 堅城苦戰, 功第一者, 三轉. 出少擊多, 曰上陣;兵數相當, 曰中陣;出多擊少, 曰下陣;矢石未交, 陷堅突眾, 敵因而敗者, 曰跳蕩. 殺獲十之四, 曰上獲;十之二, 曰中獲;十之一, 曰下獲. 凡酬功之等:見任、前資、常選, 曰上資;文武散官、衛官、勳官五品以上, 曰次資;五品以上子孫, 上柱國、柱國子, 勳官六品以下, 曰下資;白丁、衛士, 曰無資. 跳蕩人, 上資加二階, 次資、下資、無資以次降. 凡上陣:上獲五轉, 中獲四轉, 下獲三轉, 第二、第三等遞降焉. 中陣之上獲視上陣之中獲, 中獲視上陣之下獲, 下獲兩轉. 下陣之上獲視中陣之中獲, 中獲視中陣之下獲, 下獲一轉. 破蠻、獠, 上陣上獲, 比兩番降二轉. 凡勳官九百人, 無職任者, 番上於兵部, 視遠近爲十二番, 以強幹者爲番頭, 留宿衛者爲番, 月上. 外州分五番, 主城門、倉庫, 執刀. 上柱國以下番上四年, 驍騎尉以下番上五年, 簡於兵部, 授散官;不第者, 五品以上複番上四年, 六品以下五年, 簡如初;再不中者, 十二年則番上六年, 八年則番上四年. 勳至上柱國有餘, 則授周以上親, 無者賜物. 太常音聲人, 得五品以上勳, 非征討功不除簿. 諸州授勳人, 歲第勳之高下, 三月一報戶部, 有蠲免必驗. 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 若死而傳於史官、諡於太常, 則以其行狀質其當不;其欲銘於碑者, 則會百官議其宜述者以聞, 報其家. 其考法, 凡百司之長, 歲較其屬功過, 差以九等, 大合眾而讀之. 流內之官, 敘以四善:一曰德義有聞,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稱, 四曰恪勤匪懈. 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獻可替否, 拾遺補闕, 爲近侍之最;二曰銓衡人物, 擢盡才良, 爲選司之最;三曰揚清激濁, 褒貶必當, 爲考校之最;四曰禮制儀式, 動合經典, 爲禮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諧, 不失節奏, 爲樂官之最;六曰決斷不滯, 與奪合理, 爲判事之最;七曰部統有方, 警守無失, 爲宿衛之最;八曰兵士調習, 戎裝充備, 爲督領之最;九曰推鞫得情, 處斷平允, 爲法官之最;十曰讎校精審, 明於刊定, 爲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 吐納明敏, 爲宣納之最;十二曰訓導有方, 生徒克業, 爲學官之最. 十三曰賞罰嚴明, 攻戰必勝, 爲軍將之最;十四曰禮義興行, 肅清所部, 爲政教之最;十五曰詳錄典正, 詞理兼舉, 爲文史之最;十六曰訪察精審, 彈舉必當, 爲糾正之最;十七曰明於勘覆, 稽失無隱, 爲句檢之最;十八曰職事脩理, 供承強濟, 爲監掌之最;十九曰功課皆充, 丁匠無怨, 爲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時, 收獲成課, 爲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謹於蓋藏, 明於出納, 爲倉庫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虛, 究理精密, 爲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醫蔔, 效驗多者, 爲方術之最;二十四曰檢察有方, 行旅無壅, 爲關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擾, 奸濫不行, 爲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養肥碩, 蕃息孳多, 爲牧官之最;二十七曰邊境清肅, 城隍脩理, 爲鎮防之最. 一最四善爲上上, 一最三善爲上中, 一最二善爲上下;無最而有二善爲中上, 無最而有一善爲中中, 職事粗理, 善最不聞, 爲中下;愛憎任情, 處斷乖理, 爲下上;背公向私, 職務廢闕, 爲下中;居官飾詐, 貪濁有狀, 爲下下. 凡定考, 皆集於尚書省, 唱第然後奏. 親王及中書、門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護、節度、觀察使, 則奏功過狀, 以核考行之上下. 每歲, 尚書省諸司具州牧、刺史、縣令殊功異行, 災蝗祥瑞, 戶口賦役增減, 盜賊多少, 皆上於考司. 監領之官, 以能撫養役使者爲功;有耗亡者, 以十分爲率, 一分爲一殿. 博士、助教, 計講授多少爲差. 親、勳、翊衛, 以行能功過爲三等, 親、勳、翊衛備身, 東宮親、勳、翊衛備身, 王府執仗親事、執乘親事及親勳翊衛主帥、校尉、直長、品子、雜任、飛騎, 皆上、中、下考, 有二上第者, 加階. 番考別爲簿, 以侍郎顓掌之. 流外官, 以行能功過爲四等:清謹勤公爲上, 執事無私爲中, 不勤其職爲下, 貪濁有狀爲下下. 凡考, 中上以上, 每進一等, 加祿一季;中中, 守本祿;中下以下, 每退一等, 奪祿一季. 中品以下, 四考皆中中者, 進一階;一中上考, 複進一階;一上下考, 進二階;計當進而參有下考者, 以一中上覆一中下, 以一上下覆二中下. 上中以上, 雖有下考, 從上第. 有下下考者, 解任. 凡制敕不便, 有執奏者, 進其考. 貞觀初, 歲定京官望高者二人, 分校京官、外官考, 給事中、中書舍人各一人涖之, 號監中外官考使. 考功郎中判京官考, 員外郎判外官考. 其後屢置監考、校考、知考使. 故事, 考簿硃書, 吏緣爲奸;鹹通十四年, 始以墨. ○戶部 尚書一人, 正三品;侍郎二人, 正四品下. 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 其屬有四:一曰戶部, 二曰度支, 三曰金部, 四曰倉部. 戶部郎中、員外郎, 掌戶口、土田、賦役、貢獻、蠲免、優複、姻婚、繼嗣之事, 以男女之黃、小、中、丁、老爲之帳籍, 以永業、口分、園宅均其土田, 以租、庸、調斂其物, 以九等定天下之戶, 以爲尚書、侍郎之貳. 其後以諸行郎官判錢穀, 而戶部、度支郎官失其職矣. 會昌二年著令:以本行郎官, 分判錢穀. 戶部巡官二人, 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 高宗即位, 改民部曰戶部. 龍朔三年, 改戶部曰司元, 度支曰司度, 金部曰司珍, 倉部曰司庾. 光宅元年, 改戶部曰地官. 天寶十一載, 改金部曰司金, 倉部曰司儲. 有戶部令史十七人, 書令史三十四人, 計史一人, 亭長六人, 掌固十人;度支令史十六人, 書令史三十三人, 計史一人, 掌固四人;金部主事三人, 令史十人, 書令史二十一人, 計史一人, 掌固四人;倉部令史十二人, 書令史二十三人, 計史一人, 掌固四人. 度支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塗之利, 歲計所出而支調之, 以近及遠, 與中書門下議定乃奏. 金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 兩京市、互市、和市、宮市交易之事, 百官、軍鎮、蕃客之賜, 及給宮人、王妃、官奴婢衣服. 倉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天下軍儲, 出納租稅、祿糧、倉廩之事. 以木契百, 合諸司出給之數, 以義倉、常平倉備凶年, 平穀價. ○禮部 尚書一人, 正三品;侍郎一人, 正四品下. 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 其屬有四:一曰禮部, 二曰祠部, 三曰膳部, 四曰主客. 禮部郎中、員外郎, 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 及百官、宮人喪葬贈賻之數, 爲尚書、侍郎之貳. 五禮之儀:一曰吉禮, 二曰賓禮, 三曰軍禮, 四曰嘉禮, 五曰凶禮. 凡齊衰心喪以上奪情從職, 及周喪未練、大功未葬, 皆不預宴;大功以上喪, 受冊涖官, 鼓吹從而不作, 戎事則否. 凡朝, 晚入、失儀, 禦史錄名奪俸, 三奪者奏彈. 凡出蕃冊授、吊贈者, 給衣冠. 皇帝巡幸, 兩京文武官職事五品以上, 月朔以表參起居;近州刺史, 遣使一參;留守, 月遣使起居;北都, 則四時遣使起居. 諸司奏大事者, 前期三日具狀, 長官躬署, 對仗伏奏, 仗下, 中書門下涖讀. 河南、太原府父老, 每歲上表願駕幸, 遣使以聞. 駕在都, 則京兆府亦如之. 凡景雲、慶雲爲大瑞, 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爲上端, 其名物三十有人;蒼烏、硃雁爲中瑞, 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連理爲下瑞, 其名物十四. 大瑞, 則百官詣闕奉賀;餘瑞, 歲終員外郎以聞, 有司告廟. 凡喪, 三品以上稱薨, 五品以上稱卒, 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皇親三等以上喪, 舉哀, 有司帳具給食;諸蕃首領喪, 則主客、鴻臚月奏. 禮部主事二人, 祠部主事二人, 膳部主事二人, 主客主事二人. 武德三年, 改儀曹郎曰禮部郎中, 司籓郎曰主客郎中. 龍朔二年, 改禮部曰司禮, 祠部曰司禋, 膳部曰司膳, 光宅元年, 改禮部曰春官. 有禮部令史五人, 書令史十一人, 亭長六人, 掌固八人;祠部令史六人, 書令史十三人, 掌固四人;主客令史四人, 書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祠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蔔筮、醫藥、僧尼之事. 珠玉珍寶供祭者, 不求於市. 駕部、比部歲會牲之死亡, 輸皮於太府. 郊祭酒醴、脯醢、黍稷、果實, 所司長官封署以供. 兩京及磧西諸州火祆, 歲再祀, 而禁民祈祭. 凡巡幸, 路次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名臣墓, 州縣以官告祭. 二王後享廟, 則給牲牢、祭器, 而完其帷帟、幾案, 主客以四時省問. 凡國忌廢務日, 內教、太常停習樂, 兩京文武五品以上及清官七品以上, 行香於寺觀. 凡名醫子弟試療病, 長官涖覆, 三年有驗者以名聞. 膳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陵廟之牲豆酒膳. 諸司供奉口味, 躬鐍其輿乃遣, 進胙亦如之. 非大禮、大慶不獻食, 不進口味. 凡羊, 至廚而乳者釋之長生. 大齋日, 尚食進蔬食, 釋所殺羊爲長生供奉. 凡獻食、進口味, 不殺犢. 尚食有猝須別索, 必奏覆, 月終而會之. 凡尚食進食, 以種取而別嘗之. 殿中省主膳上食於諸陵, 以番上下, 四時遣食醫、主食各一人涖之. 主客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二王後、諸蕃朝見之事. 二王後子孫視正三品, 酅公歲賜絹三百, 米粟亦如之, 介公減三之一. 殊俗入朝者, 始至之州給牒, 覆其人數, 謂之邊牒. 蕃州都督、刺史朝集日, 視品給以衣冠、袴褶. 乘傳者日四驛, 乘驛者六驛. 供客食料, 以四時輸鴻臚, 季終句會之. 客初至及辭設會, 第一等視三品, 第二等視四品, 第三等視五品, 蕃望非高者, 視散官而減半, 參日設食. 路由大海者, 給祈羊豕皆一. 西南蕃使還者, 給入海程糧, 西北諸蕃, 則給度磧程糧. 蕃客請宿衛者, 奏狀貌年齒. 突厥使置市坊, 有貿易, 錄奏, 爲質其輕重, 太府丞一人涖之. 蕃王首領死, 子孫襲初授官, 兄弟子降一品, 兄弟子代攝者, 嫡年十五還以政. 使絕域者還, 上聞見及風俗之宜、供饋贈貺之數. ○兵部 尚書一人, 正三品;侍郎二人, 正四品下. 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 其屬有四:一曰兵部, 二曰職方, 三曰駕部, 四曰庫部. 凡將出征, 告廟, 授斧鉞;軍不從令, 大將專決, 還日, 具上其罪. 凡發兵, 降敕書於尚書, 尚書下文符. 放十人, 發十馬, 軍器出十, 皆不待敕. 衛士番直, 發一人以上, 必覆奏. 諸蕃首領至, 則備威儀郊導. 凡俘馘, 酬以絹, 入鈔之俘, 歸於司農. 郎中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府眾寡、校考、給告身之事;一人判簿及軍戎調遣之名數, 朝集、祿賜、假告之常. 員外郎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 歲選解狀, 則核簿書、資曆、考課. 皆爲尚書、侍郎之貳. 武散階四十有五;從一品曰驃騎大將軍;正二品曰輔國大將軍;從二品曰鎮軍大將軍;正三品上曰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正三品下曰懷化將軍;從三品上曰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從三品下曰歸德將軍;正四品上曰忠武將軍;正四品下曰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從四品上曰宣威將軍;從四品下曰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正五品上曰定遠將軍;正五品下曰寧遠將軍、懷化郎將;從五品上曰遊騎將軍;從五品下曰遊擊將軍、歸德郎將;正六品上曰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曰昭武副尉、懷化司階;從六品上曰振威校尉;從六品下曰振威副尉、歸德司階;正七品上曰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曰致果副尉、懷化中候;從七品上曰翊麾校尉;從七品下曰翊麾副尉、歸德中候;正八品上曰宣節校尉;正八品下曰宣節副尉、懷化司戈;從八品上曰禦侮校尉;從八品下曰禦侮副尉、歸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曰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從九品上曰陪戎校尉;從九品下曰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自四品以上, 皆番上於兵部, 以遠近爲八番, 三月一上;三千裏外者免番, 輸資如文散官, 唯追集乃上. 六品以下, 尚書省送符. 懷化大將軍、歸德大將軍, 配諸衛上下;餘直諸衛爲十二番, 皆月上. 忠武將軍以下、遊擊將軍以上, 每番, 閱強毅者直諸衛;番滿, 有將略者以名聞. 兵部主事四人, 職方主事二人, 駕部主事二人, 庫部主事二人. 龍朔二年, 改兵部曰司戎, 職方曰司城, 駕部曰司輿, 庫部曰司庫. 光宅元年, 改兵部曰夏官, 天寶十一載曰武部, 駕部曰司駕. 有兵部令史三十人, 書令史六十人, 制書令史十三人, 甲庫令史十二人, 亭長八人, 掌固十二人;職方令史四人, 書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駕部令史十人, 書令史二十四人, 掌固四人;庫部令史七人, 書令史十五人, 掌固四人. 職方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地圖、城隍、鎮戍、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 凡圖經, 非州縣增廢, 五年乃脩, 歲與版籍偕上. 凡蕃客至, 鴻臚訊其國山川、風土, 爲圖奏之, 副上於職方;殊俗入朝者, 圖其容狀、衣服以聞. 駕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輿輦、車乘、傳驛、廄牧馬牛雜畜之籍. 凡給馬者, 一品八匹, 二品六匹, 三品五匹, 四品、五品四匹, 六品三匹, 七品以下二匹;給傳乘者, 一品十馬, 二品九馬, 三品八馬, 四品、五品四馬, 六品、七品二馬, 八品、九品一馬;三品以上敕召者給四馬, 五品三馬, 六品以上有差. 凡驛馬, 給地四頃, 蒔以苜蓿. 凡三十裏有驛, 驛有長, 舉天下四方之所達, 爲驛千六百三十九;阻險無水草鎮戍者, 視路要隙置官馬. 水驛有舟. 凡傳驛馬驢, 每歲上其死損、肥瘠之數. 庫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戎器、鹵簿儀仗. 元日冬至陳設、祠祀、喪葬, 辨其名數而供焉. 凡戎器, 色別而異處, 以衛尉幕士暴涼之. 京衛旗畫蹲獸、立禽, 行幸則給飛走旗. 凡諸衛儀仗, 以禦史涖其庋掌;武庫器仗, 則兵部長官涖其脩完. 京官五品以上征行者, 假甲、纛、旗、幡、槊;諸衛, 給弓;千牛, 給甲. ○刑部 尚書一人, 正三品;侍郎一人, 正四品下. 掌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 其屬有四:一曰刑部, 二曰都官, 三曰比部, 四曰司門. 刑部郎中、員外郎, 掌律法, 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讞, 爲尚書、侍郎之貳. 凡刑法之書有四:一曰律, 二曰令, 三曰格, 四曰式. 凡鞫大獄, 以尚書侍郎與禦史中丞、大理卿爲三司使. 凡國有大赦, 集囚徒於闕下以聽. 刑部主事四人, 都官主事二人, 比部主事四人, 司門主事二人. 龍朔二年, 改刑部曰司刑, 都官曰司仆, 比部曰司計, 司門曰司關. 光宅元年, 改刑部曰秋官. 天寶十一載, 改刑部曰司憲, 比部曰司計. 有刑部令史十九人, 書令史三十八人, 亭長六人, 掌固十人;都官令史九人, 書令史十二人, 掌固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 書令史二十七人, 計史一人, 掌固四人;司門令史六人, 書令史十三人, 掌固四人. 都官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俘隸簿錄, 給衣糧醫藥, 而理其訴免. 凡反逆相坐, 沒其家配官曹, 長役爲官奴婢. 一免者, 一歲三番役. 再免爲雜戶, 亦曰官戶, 二歲五番役. 每番皆一月. 三免爲良人. 六十以上及廢疾者, 爲官戶;七十爲良人. 每歲孟春上其籍, 自黃口以上印臂, 仲冬送於都官, 條其生息而按比之. 樂工、獸醫、騙馬、調馬、群頭、栽接之人皆取焉. 附貫州縣者, 按比如平民, 不番上, 歲督丁資, 爲錢一千五百;丁婢、中男, 五輸其一;侍丁、殘疾半輸. 凡居作者, 差以三等:四歲以上爲小;十一以上爲中;二十以上爲丁. 丁奴, 三當二役;中奴、丁婢, 二當一役;中婢, 三當一役. 比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句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公廨、勳賜、贓贖、徒役課程、逋欠之物, 及軍資、械器、和糴、屯收所入. 京師倉庫, 三月一比, 諸司、諸使、京都, 四時句會於尚書省, 以後季句前季;諸州, 則歲終總句焉. 司門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門關出入之籍及闌遺之物. 凡著籍, 月一易之. 流內, 記官爵、姓名;流外, 記年齒、貌狀. 非遷解不除. 凡有召者, 降墨敕, 勘銅魚、木契然後入. 監門校尉巡日送平安. 凡奏事, 遣官送之, 晝題時刻, 夜題更籌. 命婦諸親朝參者, 內侍監校尉涖索. 凡葦畚車, 不入宮門. 闌遺之物, 揭於門外, 榜以物色, 期年沒官. 天下關二十六, 有上、中、下之差, 度者, 本司給過所;出塞逾月者, 給行牒;獵手所過, 給長籍, 三月一易. 蕃客往來, 閱其裝重, 入一關者, 餘關不譏. ○工部 尚書一人, 正三品;侍郎一人, 正四品下. 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 其屬有四:一曰工部, 二曰屯田, 三曰虞部, 四曰水部. 工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 爲尚書、侍郎之貳. 凡京都營繕, 皆下少府、將作共其用, 役千功者先奏. 凡工匠, 以州縣爲團, 五人爲火, 五火置長一人. 四月至七月爲長功,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爲中功, 十月至正月爲短功. 雇者, 日爲絹三尺, 內中尚巧匠, 無作則納資. 凡津梁道路, 治以九月. 工部主事三人, 屯田主事二人, 虞部主事二人, 水部主事二人. 武德三年, 改起部曰工部, 龍朔二年, 曰司平, 屯田曰司田, 虞部曰司虞, 水部曰司川. 光宅元年, 改工部曰冬官. 天寶十一載, 改虞部曰司虞, 水部曰司水. 工部有令史十二人, 書令史二十一人, 計史一人, 亭長六人, 掌固八人;屯田令史七人, 書令史十二人, 計史一人, 掌固四人;虞部令史四人, 書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水部令史四人, 書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屯田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職田、諸司公廨田, 以品給焉. 虞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京都衢、苑囿、山澤草木及百官蕃客時蔬薪炭供頓、畋獵之事. 每歲春, 以戶小兒、戶婢仗內蒔種溉灌, 冬則謹其蒙覆. 凡郊祠神壇、五嶽名山, 樵采、芻牧皆有禁, 距遺三十步外得耕種, 春夏不伐木. 京兆、河南府三百裏內, 正月、五月、九月禁弋獵. 山澤有寶可供用者, 以聞. 水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運漕、碾磑之事. 凡坑陷、井穴皆有標. 京畿有渠長、鬥門長. 諸州堤堰, 刺史、縣令以時檢行, 而涖其決築. 有埭, 則以下戶分牽, 禁爭利者.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53 지38 백관지 3편 (0) | 2024.10.23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2 지37 백관지 2편 (0) | 2024.10.22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0 지35 선거지 하편 (0) | 2024.10.20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9 지34 선거지 상편 (0) | 2024.10.19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8 지33하 지리지 7편하 (0) | 2024.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