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選有文、武, 文選吏部主之, 武選兵部主之, 皆爲三銓, 尚書、侍郎分主之. 凡官員有數, 而署置過者有罰, 知而聽者有罰, 規取者有罰. 每歲五月, 頒格於州縣, 選人應格, 則本屬或故任取選解, 列其罷免、善惡之狀, 以十月會於省, 過其時者不敘. 其以時至者, 乃考其功過. 同流者, 五五爲聯, 京官五人保之, 一人識之. 刑家之子、工賈異類及假名承偽、隱冒升降者有罰. 文書粟錯, 隱幸者駁放之;非隱幸則不. 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 體貌豐偉;二曰言, 言辭辯正;三曰書, 楷法遒美;四曰判, 文理優長. 四事皆可取, 則先德行;德均以才, 才均以勞. 得者爲留, 不得者爲放. 五品以上不試, 上其名中書門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試, 觀其書、判. 已試而銓, 察其身、言;已銓而注, 詢其便利而擬;已注而唱, 不厭者得反通其辭, 三唱而不厭, 聽冬集. 厭者爲甲, 上於仆射, 乃上門下省, 給事中讀之, 黃門侍郎省之, 侍中審之, 然後以聞. 主者受旨而奉行焉, 謂之“奏受”. 視品及流外, 則判補. 皆給以符, 謂之“告身”. 凡官已受成, 皆廷謝. 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 甚拙者謂之“藍縷”. 選未滿而試文三篇, 謂之“宏辭”;試判三條, 謂之“拔萃”. 中者即授官. 凡出身, 嗣王、郡王, 從四品下;親王諸子封郡公者, 從五品上;國公, 正六品上;郡公, 正六品下;縣公, 從六品上;侯, 正七品上;伯, 正七品下;子, 從七品上;男, 從七品下;皇帝緦麻以上親、皇太後期親, 正六品上;皇太後大功、皇後期親, 從六品上;皇帝袒免、皇太後小功緦麻、皇後大功親, 正七品上;皇後小功緦麻、皇太子妃期親, 從七品上. 外戚, 皆以服屬降二階敘. 娶郡主者, 正六品上;娶縣主者, 正七品上;郡主子, 從七品上;縣主子, 從八品上. 凡用廕, 一品子, 正七品上;二品子, 正七品下;三品子, 從七品上;從三品子, 從七品下;正四品子, 正八品上;從四品子, 正八品下;正五品子, 從八品上;從五品及國公子, 從八品下. 凡品子任雜掌及王公以下親事、帳內勞滿而選者, 七品以上子, 從九品上敘. 其任流外而應入流內, 敘品卑者, 亦如之. 九品以上及勳官五品以上子, 從九品下敘. 三品以上廕曾孫, 五品以上廕孫. 孫降子一等, 曾孫降孫一等. 贈官降正官一等, 死事者與正官同. 郡、縣公子, 神從五品孫. 縣男以上子, 降一等. 勳官二品子, 又降一等. 二王後孫, 視正三品. 凡秀才, 上上第, 正八品上;上中第, 正八品下;上下第, 從八品上;中上第, 從八品下. 明經, 上上第, 從八品下;上中第, 正九品上;上下第, 正九品下;中上第, 從九品下. 進士、明法, 甲第, 從九品上;乙第, 從九品下. 弘文、崇文館生及第, 亦如之. 應入五品者, 以聞. 書、算學生, 從九品下敘. 凡弘文、崇文生, 皇緦麻以上親, 皇太後、皇後大功以上親, 一家聽二人選. 職事二品以上、散官一品、中書門下正三品同三品、六尚書等子孫並侄, 功臣身食實封者子孫, 一廕聽二人選. 京官職事正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供奉官三品子孫, 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並供奉三品官、帶四品五品散官子, 一廕一人. 凡勳官選者, 上柱國, 正六品敘;六品而下, 遞降一階. 驍騎尉、武騎尉, 從九品上敘. 凡居官必四考, 四考中中, 進年勞一階敘. 每一考, 中上進一階, 上下二階, 上中以上及計考應至五品以上奏而別敘. 六品以下遷改不更選及守五品以上官, 年勞歲一敘, 給記階牒. 考多者, 准考累加. 凡醫術, 不過尚藥奉禦. 陰陽、蔔筮、圖畫、工巧、造食、音聲及天文, 不過本色局、署令. 鴻臚譯語, 不過典客署令. 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 五考送兵部試, 有文者送吏部. 凡齋郎, 太廟以五品以上子孫及六品職事並清官子爲之, 六考而滿;郊社以六品職事官子爲之, 八考而滿. 皆讀兩經粗通, 限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 擇儀狀端正無疾者. 武選, 凡納課品子, 歲取文武六品以下、勳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 年十八以上, 每州爲解上兵部, 納課十三歲而試, 第一等送吏部, 第二等留本司, 第三等納資二歲, 第四等納資三歲;納已, 複試, 量文武授散官. 若考滿不試, 免當年資;遭喪免資. 無故不輸資及有犯者, 放還之. 凡捉錢品子, 無違負滿二百日, 本屬以簿附朝集使, 上於考功、兵部. 滿十歲, 量文武授散官. 其視品國官府佐應停者, 依品子納課, 十歲而試, 凡一歲爲一選. 自一選至十二選, 視官品高下以定其數, 因其功過而增損之. 初, 武德中, 天下兵革新定, 士不求祿, 官不充員. 有司移符州縣, 課人赴調, 遠方或賜衣續食, 猶辭不行. 至則授用, 無所黜退. 不數年, 求者浸多, 亦頗加簡汰. 貞觀二年, 侍郎劉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爲選始, 至春乃畢. 今選者眾, 請四時注擬. ”十九年, 馬周以四時選爲勞, 乃複以十一月選, 至三月畢. 太宗嘗謂攝吏部尚書杜如晦曰:“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後敗職, 雖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 ”乃欲放古, 令諸州辟召. 會功臣行世封, 乃止. 它日複顧侍臣曰:“致治之術, 在於得賢. 今公等不知人, 朕又不能遍識, 日月其逝, 而人遠矣. 吾將使人自舉, 可乎?”而魏徵以爲長澆競, 又止. 初, 銓法簡而任重. 高宗總章二年, 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始設長名榜, 引銓注法, 複定州縣升降爲八等, 其三京、五府、都護、都督府, 悉有差次, 量官資授之. 其後李敬玄爲少常伯, 委事於員外郎張仁禕, 仁禕又造姓曆, 改狀樣、銓曆等程式, 而銓總之法密矣. 然是時仕者眾, 庸愚鹹集, 有偽主符告而矯爲官者, 有接承它名而參調者, 有遠人無親而置保者. 試之日, 冒名代進, 或旁坐假手, 或借人外助, 多非其實. 雖繁設等級、遞差選限、增譴犯之科、開糾告之令以遏之, 然猶不能禁. 大率十人競一官, 餘多委積不可遣, 有司患之, 謀爲黜落之計, 以僻書隱學爲判目, 無複求人之意. 而吏求貨賄, 出入升降. 至武後時, 天官侍郎魏玄同深嫉之, 因請複古辟署之法, 不報. 初, 試選人皆糊名, 令學士考判, 武後以爲非委任之方, 罷之. 而其務收人心, 士無賢不肖, 多所進獎. 長安二年, 舉人授拾遺、補闕、禦史、著作佐郎、大理評事、衛佐凡百餘人. 明年, 引見風俗使, 舉人悉授試官, 高者至鳳閣舍人、給事中, 次員外郎、禦史、補闕、拾遺、校書郎. 試官之起, 自此始. 時李嶠爲尚書, 又置員外郎二千餘員, 悉用勢家親戚, 給俸祿, 使厘務, 至與正官爭事相毆者. 又有檢校、敕攝、判知之官. 神龍二年, 嶠複爲中書令, 始悔之, 乃停員外官厘務. 中宗時, 韋後及太平、安樂公主等用事, 於側門降墨敕斜封授官, 號“斜封官”, 凡數千員. 內外盈溢, 無聽事以居, 當時謂之“三無坐處”, 言宰相、禦史及員外郎也. 又以鄭愔爲侍郎, 大納貨賂, 選人留者甚眾, 至逆用三年員闕, 而綱紀大潰. 韋氏敗, 始以宋璟爲吏部尚書, 李乂、盧從願爲侍郎, 姚元之爲兵部尚書, 陸象先、盧懷慎爲侍郎, 悉奏罷斜封官, 量闕留人, 雖資高考深, 非才實者不取. 初, 尚書銓掌七品以上選, 侍郎銓掌八品以下選. 至是, 通其品而掌焉. 未幾, 璟、元之等罷, 殿中侍禦史崔涖、太子中允薛昭希太平公主意, 上言:“罷斜封官, 人失其所, 而怨積於下, 必有非常之變. ”乃下詔盡複斜封別敕官. 玄宗即位, 厲精爲治. 左拾遺內供奉張九齡上疏言:“縣令、刺史, 陛下所與共理, 尤親於民者也. 今京官出外, 乃反以爲斥逐, 非少重其選不可. ”又曰:“古者或遙聞辟召, 或一見任之, 是以士脩名行, 而流品不雜. 今吏部始造簿書, 以備遺忘, 而反求精於案牘, 不急人才, 何異遺劍中流, 而刻舟以記. ”於是下詔擇京官有善政者補刺史, 歲十月, 按察使校殿最, 自第一至第五, 校考使及戶部長官總核之, 以爲升降. 凡官, 不曆州縣不擬台省. 已而悉集新除縣令宣政殿, 親臨問以治人之策, 而擢其高第者. 又詔員外郎、禦史諸供奉官, 皆進名敕授, 而兵、吏部各以員外郎一人判南曹, 由是銓司之任輕矣. 其後戶部侍郎宇文融又建議置十銓, 乃以禮部尚書蘇頲等分主之. 太子左庶子吳兢諫曰:“《易》稱‘君子思不出其位’, 言不侵官也. 今以頲等分掌吏部選, 而天子親臨決之, 尚書、侍郎皆不聞參, 議者以爲萬乘之君, 下行選事. ”帝悟, 遂複以三銓還有司. 開元十八年, 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書, 始作循資格, 而賢愚一概, 必與格合, 乃得銓授, 限年躡級, 不得逾越. 於是久淹不收者皆便之, 謂之“聖書”. 及光庭卒, 中書令蕭嵩以爲非求材之方, 奏罷之. 乃下詔曰:“凡人年三十而出身, 四十乃得從事, 更造格以分寸爲差, 若循新格, 則六十未離一尉. 自今選人才業優異有操行及遠郡下寮名跡稍著者, 吏部隨材甄擢之. ” 初, 諸司官兼知政事者, 至日午後乃還本司視事. 兵部、吏部尚書侍郎知政事者, 亦還本司分闕注唱. 開元以來, 宰相位望漸崇, 雖尚書知政事, 亦於中書決本司事以自便. 而左、右相兼兵部、吏部尚書者, 不自銓總. 又故事, 必三銓、三注、三唱而後擬官, 季春始畢, 乃過門下省. 楊國忠以右相兼文部尚書, 建議選人視官資、書判、狀跡、功優, 宜對眾定留放. 乃先遣吏密定員闕, 一日會左相及諸司長官於都堂注唱, 以誇神速. 由是門下過官、三銓注官之制皆廢, 侍郎主試判而已. 肅、代以後兵興, 天下多故, 官員益濫, 而銓法無可道者. 至德宗時, 試太常寺協律郎沈既濟極言其敝曰: 近世爵祿失之者久, 其失非他, 四太而已:入仕之門太多, 世胄之家太優, 祿利之資太厚, 督責之令太薄. 臣以爲當輕其祿利, 重其督責. 夫古今選用之法, 九流常敘, 有三科而已, 曰德也, 才也, 勞也;而今選曹, 皆不及焉. 且吏部甲令, 雖曰度德居任, 量才授職, 計勞升敘, 然考校之法, 皆在書判簿曆、言辭俯仰之間, 侍郎非通神, 不可得而知. 則安行徐言, 非德也;空文善書, 非才也;累資積考, 非勞也. 苟執不失, 猶乖得人, 況眾流茫茫, 耳目有不足者乎?蓋非鑒之不明, 非擇之不精, 法使然也. 王者觀變以制法, 察時而立政. 按前代選用, 皆州、府察舉, 至於齊、隋, 署置多由請托. 故當時議者, 以爲與其率私, 不若自舉;與其外濫, 不若內收. 是以罷州府之權, 而歸於吏部. 此矯時懲弊之權法, 非經國不刊之常典. 今吏部之法蹙矣, 不可以坐守刓弊. 臣請五品以上及群司長官、宰臣進敘, 吏部、兵部得參議焉;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屬, 聽州、府辟用. 則銓擇之任, 委於四方;結奏之成, 歸於二部. 必先擇牧守, 然後授其權. 高者先署而後聞, 卑者聽版而不命. 其牧守、將帥, 或選用非公, 則吏部、兵部得察而舉之. 聖主明目達聰, 逖聽遐視, 罪其私冒. 不慎舉者, 小加譴黜, 大正刑典. 責成授任, 誰敢不勉?夫如是, 則接名偽命之徒, 菲才薄行之人, 貪叨賄貨, 懦弱奸宄, 下詔之日, 隨聲而廢, 通大數, 十去八九矣. 如是, 人少而員寬, 事核而官審, 賢者不獎而自進, 不肖者不抑而自退. 或曰:‘開元、天寶中, 不易吏部之法, 而天下砥平, 何必外辟, 方臻於理?’臣以爲不然. 夫選舉者, 經邦之一端, 雖制之有美惡, 而行之由法令. 是以州郡察舉, 在兩漢則理, 在魏、齊則亂. 吏部選集, 在神龍、景龍則紊, 在開元、天寶則理. 當其時久承升平, 禦以法術, 慶賞不軼, 威刑必齊, 由是而理, 匪用吏部而臻此也. 向以此時用辟召之法, 則理不益久乎?” 天子雖嘉其言, 而重於改作, 訖不能用. 初, 吏部歲常集人, 其後三數歲一集, 選人猥至, 文簿紛雜, 吏因得以爲奸利, 士至蹉跌, 或十年不得官, 而闕員亦累歲不補. 陸贄爲相, 乃懲其弊, 命吏部據內外員三分之, 計闕集人, 歲以爲常. 是時, 河西、隴右沒於虜, 河南、河北不上計, 吏員大率減天寶三之一, 而入流者加一, 故士人二年居官, 十年待選, 而考限遷除之法浸壞. 憲宗時, 宰相李吉甫定考遷之格, 諸州刺史、次赤府少尹、次赤令、諸陵令、五府司馬、上州以上上佐、東宮官詹事諭德以下、王府官四品以上皆五考. 侍禦史十三月, 殿中侍禦史十八月, 監察禦史二十五月. 三省官、諸道敕補、檢校五品以上及台省官皆三考, 餘官四考, 文武官四品以下五考. 凡遷, 尚書省四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皆先奏. 唐取人之路蓋多矣, 方其盛時, 著於令者, 納課品子萬人, 諸館及州縣學六萬三千七十人, 太史曆生三十六人, 天文生百五十人, 太醫藥童、針咒諸生二百一十一人, 太蔔蔔筮三十人, 千牛備身八十人, 備身左右二百五十六人, 進馬十六人, 齋郎八百六十二人, 諸衛三衛監門直長三萬九千四百六十二人, 諸屯主、副千九百八人, 諸折沖府錄事、府、史一千七百八十二人, 校尉三千五百六十四人, 執仗、執乘每府三十二人, 親事、帳內萬人, 集賢院禦書手百人, 史館典書、楷書四十一人, 尚藥童三十人, 諸台、省、寺、監、軍、衛、坊、府之胥史六千餘人. 凡此者, 皆入官之門戶, 而諸司主錄已成官及州縣佐史未敘者, 不在焉. 至於銓選, 其制不一, 凡流外, 兵部、禮部舉人, 郎官得自主之, 謂之“小選”. 太宗時, 以歲旱穀貴, 東人選者集於洛州, 謂之“東選”. 高宗上元二年, 以嶺南五管、黔中都督府得即任土人, 而官或非其才, 乃遣郎官、禦史爲選補使, 謂之“南選”. 其後江南、淮南、福建大抵因歲水旱, 皆遣選補使即選其人. 而廢置不常, 選法又不著, 故不複詳焉.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52 지37 백관지 2편 (0) | 2024.10.22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51 지36 백관지 1편 (0) | 2024.10.21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9 지34 선거지 상편 (0) | 2024.10.19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8 지33하 지리지 7편하 (0) | 2024.10.18 |
[신당서新唐書] 권47 지33상 지리지 7편상 (0) | 2024.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