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九年, 《麟德曆》署日蝕比不效, 詔僧一行作新曆, 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 較經史所書氣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 十五年, 草成而一行卒, 詔特進張說與曆官陳玄景等次爲《曆術》七篇、《略例》一篇、《曆議》十篇, 玄宗顧訪者則稱制旨. 明年, 說表上之, 起十七年頒於有司. 時善算瞿壇譔者, 怨不得預改曆事, 二十一年, 與玄景奏:“《大衍》寫《九執曆》, 其術未盡. ”太子右司禦率南宮說亦非之. 詔侍禦史李麟、太史令桓執圭較靈台候簿, 《大衍》十得七、八, 《麟德》才三、四, 九執一、二焉. 乃罪說等, 而是否決. 自《太初》至《麟德》, 曆有二十三家, 與天雖近而未密也. 至一行, 密矣, 其倚數立法固無以易也. 後世雖有改作者, 皆依仿而已, 故詳錄之. 《略例》, 所以明述作本旨也;《曆議》, 所以考古今得失也. 其說皆足以爲將來折衷. 略其大要, 著於篇者十有二. 其一《曆本議》曰: 《易》:“天數五, 地數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始於一, 地數始於二, 合二始以位剛柔. 天數終於九, 地數終於十, 合二終以紀閏餘. 天數中於五, 地數中於六, 合二中以通律曆. 天有五音, 所以司日也. 地有六律, 所以司辰也. 參伍相周, 究於六十, 聖人以此見天地之心也. 自五以降, 爲五行生數;自六以往, 爲五材成數. 錯而乘之, 以生數衍成位. 一、六而退極, 五、十而增極;一、六爲爻位之統, 五、十爲大衍之母. 成數乘生數, 其算六百, 爲天中之積. 生數乘成數, 其算亦六百, 爲地中之積. 合千有二百, 以五十約之, 則四象周六爻也;二十四約之, 則太極包四十九用也. 綜成數, 約中積, 皆十五. 綜生數, 約中積, 皆四十. 兼而爲天地之數, 以五位取之, 複得二中之合矣. 蓍數之變, 九、六各一, 乾坤之象也. 七、八各三, 六子之象也. 故爻數通乎六十, 策數行乎二百四十. 是以大衍爲天地之樞, 如環之無端, 蓋律曆之大紀也. 夫數象微於三、四, 而章於七、八. 卦有三微, 策有四象, 故二微之合, 在始中之際焉. 蓍以七備, 卦以八周, 故二章之合, 而在中終之際焉. 中極居五六間, 由辟闔之交, 而在章微之際者, 人神之極也. 天地中積, 千有二百, 揲之以四, 爲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 而二章之積三千;以五材乘八象, 爲二微之積四十. 兼章微之積, 則氣朔之分母也. 以三極參之, 倍六位除之, 凡七百六十, 是謂辰法, 而齊於代軌. 以十位乘之, 倍大衍除之, 凡三百四, 是謂刻法, 而齊於德運. 半氣朔之母, 千五百二十, 得天地出符之數, 因而三之, 凡四千五百六十, 當七精返初之會也. 《易》始於三微而生一象, 四象成而後八卦章. 三變皆剛, 太陽之象. 三變皆柔, 太陰之象. 一剛二柔, 少陽之象. 一柔二剛, 少陰之象. 少陽之剛, 有始、有壯、有究. 少陰之柔, 有始、有壯、有究. 兼三才而兩之, 神明動乎其中. 故四十九象, 而大業之用周矣. 數之德圓, 故紀之以三而變於七. 象之德方, 故紀之以四而變於八. 人在天地中, 以閱盈虛之變, 則閏餘之初, 而氣朔所虛也. 以終合通大衍之母, 虧其地十, 凡九百四十爲通數. 終合除之, 得中率四十九, 餘十九分之九, 終歲之弦, 而鬥分複初之朔也. 地於終極之際, 虧十而從天, 所以遠疑陽之戰也. 夫十九分之九, 盈九而虛十也. 乾盈九, 隱乎龍戰之中, 故不見其首. 坤虛十, 以導潛龍之氣, 故不見其成. 周日之朔分, 周歲之閏分, 與一章之弦, 一蔀之月, 皆合於九百四十, 蓋取諸中率也. 一策之分十九, 而章法生;一揲之分七十六, 而蔀法生. 一蔀之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七, 以通數約之, 凡二十九日餘四百九十九, 而日月相交於朔, 此六爻之紀也. 以卦當歲, 以爻當月, 以策當日, 凡三十二歲而小終, 二百八十五小終而與卦運大終, 二百八十五, 則參伍二終之合也. 數象既合, 而遁行之變在乎其間矣. 所謂遁行者, 以爻率乘朔餘, 爲十四萬九千七百, 以四十九用、二十四象虛之, 複以爻率約之, 爲四百九十八、微分七十五太半, 則章微之中率也. 二十四象, 象有四十九蓍, 凡千一百七十六. 故虛遁之數七十三, 半氣朔之母, 以三極乘參伍, 以兩儀乘二十四變, 因而並之, 得千六百一十三, 爲朔餘. 四揲氣朔之母, 以八氣九精遁其十七, 得七百四十三, 爲氣餘. 歲八萬九千七百七十三而氣朔會, 是謂章率. 歲二億七千二百九十萬九百二十而無小餘, 合於夜半, 是謂蔀率. 歲百六十三億七千四百五十九萬五千二百而大餘與歲建俱終, 是謂元率. 此不易之道也. 策以紀日, 象以紀月. 故乾坤之策三百六十, 爲日度之准. 乾坤之用四十九象, 爲月弦之檢. 日之一度, 不盈全策;月之一弦, 不盈全用. 故策餘萬五千九百四十三, 則十有二中所盈也. 用差萬七千一百二十四, 則十有二朔所虛也. 綜盈虛之數, 五歲而再閏. 中節相距, 皆當三五;弦望相距, 皆當二七. 升絳之應, 發斂之候, 皆紀之以策而從日者也. 表裏之行, 朓朒之變, 皆紀之以用而從月者也. 積算曰演紀, 日法曰通法, 月氣曰中朔, 朔實曰揲法, 歲分曰策實, 周天曰乾實, 餘分曰虛分. 氣策曰三元, 一元之策, 則天一遁行也. 月策曰四象, 一象之策, 則朔、弦、望相距也. 五行用事, 曰發斂. 候策曰天中, 卦策曰地中, 半卦曰貞悔. 旬周曰爻數, 小分母曰象統. 日行曰躔, 其差曰盈縮, 積盈縮曰先後. 古者平朔, 月朝見曰朒, 夕見曰朓. 今以日之所盈縮、月之所遲疾損益之, 或進退其日, 以爲定朔. 舒亟之度, 乃數使然, 躔離相錯, 偕以損益, 故同謂之朓朒. 月行曰離, 遲疾曰轉度, 母曰轉法. 遲疾有衰, 其變者勢也. 月逶迤馴屈, 行不中道, 進退遲速, 不率其常. 過中則爲速, 不及中則爲遲. 積遲謂之屈, 積速謂之伸. 陽, 執中以出令, 故曰先後;陰, 含章以聽命, 故曰屈伸. 日不及中則損之, 過則益之. 月不及中則益之, 過則損之, 尊卑之用睽, 而及中之志同. 觀晷景之進退, 知軌道之升降. 軌與晷名舛而義合, 其差則水漏之所從也. 總名曰軌漏. 中晷長短謂之陟降. 景長則夜短, 景短則夜長. 積其陟降, 謂之消息. 遊交曰交會, 交而周曰交終. 交終不及朔, 謂之朔差. 交中不及望, 謂之望差. 日道表曰陽曆, 其裏曰陰曆. 五星見伏周, 謂之終率. 以分從日謂之終日, 其差爲進退. 其二《中氣議》曰: 曆氣始於冬至, 稽其實, 蓋取諸晷景. 《春秋傳》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 日南至. 以《周曆》推之, 入壬子蔀第四章, 以辛亥一分合朔冬至, 《殷曆》則壬子蔀首也. 昭公二十年二月己醜朔, 日南至. 魯史失閏, 至不在正. 左氏記之, 以懲司曆之罪. 《周曆》得己醜二分, 《殷曆》得庚寅一分. 《殷曆》南至常在十月晦, 則中氣後天也. 《周曆》蝕朔差《經》或二日, 則合朔先天也. 《傳》所據者《周曆》也, 《緯》所據者《殷曆》也. 氣合於《傳》, 朔合於《緯》, 斯得之矣. 《戊寅曆》月氣專合於《緯》, 《麟德曆》專合於《傳》, 偏取之, 故兩失之. 又《命曆序》以爲孔子修《春秋》用《殷曆》, 使其數可傳於後. 考其蝕朔不與《殷曆》合, 及開元十二年, 朔差五日矣, 氣差八日矣. 上不合於《經》, 下不足以傳於後代, 蓋哀、平間治甲寅元曆者托之, 非古也. 又漢太史令張壽王說黃帝《調曆》以非《太初》. 有司劾:“官有黃帝《調曆》不與壽王同, 壽王所治乃《殷曆》也. ”漢自中興以來, 圖讖漏泄, 而《考靈曜》、《命曆序》皆有甲寅元, 其所起在《四分曆》庚申元後百一十四歲. 延光初中謁者亶誦、靈帝時五官郎中馮光等, 皆請用之, 卒不施行. 《緯》所載壬子冬至, 則其遺術也. 《魯曆》南至又先《周曆》四分日之三, 而朔後九百四十分日之五十一, 故僖公五年辛亥爲十二月晦, 壬子爲正月朔. 又推日蝕密於《殷曆》, 其以閏餘一爲章首, 亦取合於當時也. 開元十二年十一月, 陽城測景, 以癸未極長, 較其前後所差, 則夜半前尚有餘分. 新曆大餘十九, 加時九十九刻, 而《皇極》、《戊寅》、《麟德曆》皆得甲申, 以《玄始曆》氣分二千四百四十三爲率, 推而上之, 則失《春秋》辛亥, 是減分太多也. 以《皇極曆》氣分二千四百四十五爲率, 推而上之, 雖合《春秋》, 而失元嘉十九年乙巳冬至及開皇五年甲戌冬至、七年癸未夏至;若用《麟德曆》率二千四百四十七, 又失《春秋》己醜, 是減分太少也. 故新曆以二千四百四十四爲率, 而舊所失者皆中矣. 漢會稽東部尉劉洪以《四分》疏闊, 由鬥分多, 更以五百八十九爲紀法, 百四十五爲鬥分, 減餘太甚, 是以不及四十年而加時漸覺先天. 韓翊、楊偉、劉智等皆稍損益, 更造新術, 而皆依讖緯“三百歲改憲”之文, 考《經》之合朔多中, 較《傳》之南至則否. 《玄始曆》以爲十九年七閏, 皆有餘分, 是以中氣漸差. 據渾天, 二分爲東西之中, 而晷景不等;二至爲南北之極, 而進退不齊. 此古人所未達也. 更因劉洪紀法, 增十一年以爲章歲, 而減閏餘十九分之一. 春秋後五十四年, 歲在甲寅, 直應鍾章首, 與《景初曆》閏餘皆盡. 雖減章閏, 然中氣加時尚差, 故未合於《春秋》. 其鬥分幾得中矣. 後代曆家, 皆因循《玄始》, 而損益或過差. 大抵古曆未減鬥分, 其率自二千五百以上. 《乾象》至於《元嘉曆》, 未減閏餘, 其率自二千四百六十以上. 《玄始》、《大明》至《麟德曆》皆減分破章, 其率自二千四百二十九以上. 較前代史官注記, 惟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長, 《皇極》、《麟德》、《開元曆》皆得癸酉, 蓋日度變常爾. 祖沖之既失甲戌冬至, 以爲加時太早, 增小餘以附會之. 而十二年戊辰景辰, 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長, 得乙未;十八年己亥景長, 得庚子. 合一失三, 其失愈多. 劉孝孫、張胄玄因之, 小餘益強, 又以十六年己醜景長爲庚寅矣. 治曆者糾合眾同, 以稽其所異, 苟獨異焉, 則失行可知. 今曲就其一, 而少者失三, 多者失五, 是舍常數而從失行也. 周建德六年, 以壬辰景長, 而《麟德》、《開元曆》皆得癸巳. 開皇七年, 以癸未景短, 而《麟德》、《開元曆》皆得壬午. 先後相戾, 不可葉也, 皆日行盈縮使然. 凡曆術在於常數, 而不在於變行. 既葉中行之率, 則可以兩齊先後之變矣. 《麟德》已前, 實錄所記, 乃依時曆書之, 非候景所得. 又比年候景, 長短不均, 由加時有早晏, 行度有盈縮也. 自春秋以來, 至開元十二年, 冬、夏至凡三十一事, 《戊寅曆》得十六, 《麟德曆》得二十三, 《開元曆》得二十四. 其三《合朔議》曰: 日月合度謂之朔. 無所取之, 取之蝕也. 《春秋》日蝕有甲乙者三十四. 《殷曆》、《魯曆》先一日者十三, 後一日者三;《周曆》先一日者二十二, 先二日者九. 其偽可知矣. 莊公三十年九月庚午朔, 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 當以盈縮、遲速爲定朔. 《殷曆》雖合, 適然耳, 非正也. 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 十二月丙子朔, 十四年三月己醜朔;文公元年五月辛酉朔, 十一年三月甲申晦;襄公十九年五月壬辰晦;昭公元年十二月甲辰朔, 二十年二月己醜朔, 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朔、七月戊辰晦:皆與《周曆》合. 其所記多周、齊、晉事, 蓋周王所頒, 齊、晉用之. 僖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 十六年正月戊申朔;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 十一月丁卯朔, 二十六年三月甲寅朔, 二十七年六月丁未朔:與《殷曆》、《魯曆》合. 此非合蝕, 故仲尼因循時史, 而所記多宋、魯事, 與齊、晉不同可知矣. 昭公十二年十月壬申朔, 原輿人逐原伯絞, 與《魯曆》、《周曆》皆差一日, 此丘明即其所聞書之也. 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朔, 宋、楚戰於泓. 《周》、《殷》、《魯曆》皆先一日, 楚人所赴也. 昭公二十年六月丁巳晦, 衛侯與北宮喜盟;七月戊午朔, 遂盟國人. 三曆皆先二日, 衛人所赴也. 此則列國之曆不可以一術齊矣. 而《長曆》日子不在其月, 則改易閏餘, 欲以求合. 故閏月相距, 近則十餘月, 遠或七十餘月, 此杜預所甚繆也. 夫合朔先天, 則《經》書日蝕以糾之. 中氣後天, 則《傳》書南至以明之. 其在晦、二日, 則原乎定朔以得之. 列國之曆或殊, 則稽於六家之術以知之. 此四者, 皆治曆之大端, 而預所未曉故也. 新曆本《春秋》日蝕、古史交會加時及史官候簿所詳, 稽其進退之中, 以立常率. 然後以日躔、月離、先後、屈伸之變, 偕損益之. 故經朔雖得其中, 而躔離或失其正;若躔離各得其度, 而經朔或失其中, 則參求累代, 必有差矣. 三者迭相爲經, 若權衡相持, 使千有五百年間朔必在晝, 望必在夜, 其加時又合, 則三術之交, 自然各當其正, 此最微者也. 若乾度盈虛, 與時消息, 告譴於經數之表, 變常於潛遁之中, 則聖人且猶不質, 非籌曆之所能及矣. 昔人考天事, 多不知定朔. 假蝕在二日, 而常朔之晨, 月見東方;食在晦日, 則常朔之夕, 月見西方. 理數然也. 而或以爲朓朒變行, 或以爲曆術疏闊, 遇常朔朝見則增朔餘, 夕見則減朔餘, 此紀曆所以屢遷也. 漢編、李梵等又以晦猶月見, 欲令蔀首先大. 賈逵曰:“《春秋》書朔、晦者, 朔必有朔, 晦必有晦, 晦、朔必在其月前也. 先大, 則一月再朔, 後月無朔, 是朔不可必也. 、梵等欲諧偶十六日、月朓昏、晦當滅而已. 又晦與合朔同時, 不得異日. ”考逵等所言, 蓋知之矣. 晦朔之交, 始終相際, 則光盡明生之限, 度數宜均. 故合於子正, 則晦日之朝, 猶朔日之夕也, 是以月皆不見;若合於午正, 則晦日之晨, 猶二日之昏也, 是以月或皆見. 若陰陽遲速, 軌漏加時不同, 舉其中數率, 去日十三度以上而月見, 乃其常也. 且晦日之光未盡也, 如二日之明已生也. 一以爲是, 一以爲非. 又常朔進退, 則定朔之晦、二也. 或以爲變, 或以爲常. 是未通於四三交質之論也. 綜近代諸曆, 以百萬爲率齊之, 其所差, 少或一分, 多至十數失一分. 考《春秋》才差一刻, 而百數年間不足成朓朒之異. 施行未幾, 旋複疏闊, 由未知躔離經朔相求耳. 李業興、甄鸞等欲求天驗, 輒加減月分, 遷革不已, 朓朒相戾, 又未知昏明之限與定朔故也. 楊偉采《乾象》爲遲疾陰陽曆, 雖知加時後天, 蝕不在朔, 而未能有以更之也. 何承天欲以盈縮定朔望小餘. 錢樂之以爲:“推交會時刻雖審, 而月頻三大二小. 日蝕不唯在朔, 亦有在晦、二者. ”皮延宗又以爲:“紀首合朔, 大小餘當盡, 若每月定之, 則紀首位盈, 當退一日, 便應以故歲之晦爲新紀之首. 立法之制, 如爲不便. ”承天乃止. 虞廣刂曰:“所謂朔在會合, 苟躔次既同, 何患於頻大也?日月相離, 何患於頻小也?”《春秋》日蝕不書朔者八, 《公羊》曰:“二日也. ”《穀梁》曰:“晦也. ”《左氏》曰:“官失之也. ”. 劉孝孫推俱得朔日, 以丘明爲是, 乃與劉焯皆議定朔, 爲有司所抑不得行. 傅仁均始爲定朔, 而曰“晦不東見, 朔不西朓”, 以爲昏晦當滅, 亦、梵之論. 淳風因循《皇極》, 《皇極》密於《麟德》, 以朔餘乘三千四十, 乃一萬除之, 就全數得千六百一十三. 又以九百四十乘之, 以三千四十而一, 得四百九十八秒七十五太強, 是爲《四分》餘率. 劉洪以古曆鬥分太強, 久當後天, 乃先正鬥分, 而後求朔法, 故朔餘之母煩矣. 韓翊以《乾象》朔分太弱, 久當先天, 乃先考朔分, 而後覆求度法, 故度餘之母煩矣. 何承天反覆相求, 使氣朔之母合簡易之率, 而星數不得同元矣. 李業興、宋景業、甄鸞、張賓欲使六甲之首眾術同元, 而氣朔餘分, 其細甚矣. 《麟德曆》有總法, 《開元曆》有通法, 故積歲如月分之數, 而後閏餘偕盡. 考漢元光已來史官注記, 日蝕有加時者凡三十七事, 《麟德曆》得五, 《開元曆》得二十二. 其四《沒滅略例》曰: 古者以中氣所盈之日爲沒, 沒分偕盡者爲滅;《開元曆》以中分所盈爲沒, 朔分所虛爲滅. 綜終歲沒分, 謂之策餘;終歲滅分, 謂之用差. 皆歸於揲易再扌力而後掛也. 其五《卦候議》曰: 七十二候, 原於周公《時訓》. 《月令》雖頗有增益, 然先後之次則同. 自後魏始載於曆, 乃依《易軌》所傳, 不合經義. 今改從古. 其六《卦議》曰: 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 其說《易》本於氣, 而後以人事明之. 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 坎、離、震、兌, 其用事自分、至之首, 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 頤、晉、井、大畜, 皆五日十四分, 餘皆六日七分, 止於占災眚與吉凶善敗之事. 至於觀陰陽之變, 則錯亂而不明. 自《乾象曆》以降, 皆因京氏. 惟《天保曆》依《易通統軌圖》. 自八十有二節、五卦、初爻, 相次用事, 及上爻而與中氣偕終, 非京氏本旨及《七略》所傳. 按郎顗所傳, 卦皆六日七分, 不以初爻相次用事, 齊曆謬矣. 又京氏減七十三分, 爲四正之候, 其說不經, 欲附會《緯》文《七日來複》而已. 夫陽精道消, 靜而無跡, 不過極其正數, 至七而通矣. 七者, 陽之正也, 安在益其小餘, 令七日而後雷動地中乎?當據孟氏, 自冬至初, 中孚用事, 一月之策, 九六、七八, 是爲三十. 而卦以地六, 候以天五, 五六相乘, 消息一變, 十有二變而歲複初. 坎、震、離、兌, 二十四氣, 次主一爻, 其初則二至、二分也. 坎以陰包陽, 故自北正, 微陽動於下, 升而未達, 極於二月, 凝涸之氣消, 坎運終焉. 春分出於震, 始據萬物之元, 爲主於內, 則群陰化而從之, 極於南正, 而豐大之變窮, 震功究焉. 離以陽包陰, 故自南正, 微陰生於地下, 積而未章, 至於八月, 文明之質衰, 離運終焉. 仲秋陰形於兌, 始循萬物之末, 爲主於內, 群陽降而承之, 極於北正, 而天澤之施窮, 兌功究焉. 故陽七之靜始於坎, 陽九之動始於震, 陰八之靜始於離, 陰六之動始於兌. 故四象之變, 皆兼六爻, 而中節之應備矣. 《易》爻當日, 十有二中, 直全卦之初;十有二節, 直全卦之中. 齊曆又以節在貞, 氣在悔, 非是. 其七《日度議》曰: 古曆, 日有常度, 天周爲歲終, 故系星度於節氣. 其說似是而非, 故久而益差. 虞喜覺之, 使天爲天, 歲爲歲, 乃立差以追其變, 使五十年退一度. 何承天以爲太過, 乃倍其年, 而反不及. 《皇極》取二家中數爲七十五年, 蓋近之矣. 考古史及日官候簿, 以通法之三十九分太爲一歲之差. 自帝堯演紀之端, 在虛一度. 及今開元甲子, 卻三十六度, 而乾策複初矣. 日在虛一, 則鳥、火、昴、虛皆以仲月昏中, 合於《堯典》. 劉炫依《大明曆》四十五年差一度, 則冬至在虛、危, 而夏至火已過中矣. 梁武帝據虞廣刂曆, 百八十六年差一度, 則唐、虞之際, 日在鬥、牛間, 而冬至昴尚未中. 以爲皆承閏後節前, 月卻使然. 而此經終始一歲之事, 不容頓有四閏, 故淳風因爲之說曰:“若冬至昴中, 則夏至秋分星火、星虛, 皆在未正之西. 若以夏至火中, 秋分虛中, 則冬至昴在巳正之東. 互有盈縮, 不足以爲歲差證. ”是又不然. 今以四象分天, 北正玄枵中, 虛九度;東正大火中, 房二度;南正鶉火中, 七星七度;西正大梁中, 昴七度. 總晝夜刻以約周天, 命距中星, 則春分南正中天, 秋分北正中天. 冬至之昏, 西正在午東十八度;夏至之昏, 東正在午西十八度:軌漏使然也. 冬至, 日在虛一度, 則春分昏張一度中;秋分虛九度中;冬至胃二度中, 昴距星直午正之東十二度;夏至尾十一度中, 心後星直午正之西十二度. 四序進退, 不逾午正間. 而淳風以爲不葉, 非也. 又王孝通雲:“如歲差自昴至壁, 則堯前七千餘載, 冬至, 日應在東井. 井極北, 故暑;鬥極南, 故寒. 寒暑易位, 必不然矣. ”所謂歲差者, 日與黃道俱差也. 假冬至日躔大火之中, 則春分黃道交於虛九, 而南至之軌更出房、心外, 距赤道亦二十四度. 設在東井, 差亦如之. 若日在東井, 猶去極最近, 表景最短, 則是分、至常居其所. 黃道不遷, 日行不退, 又安得謂之歲差乎?孝通及淳風以爲冬至日在鬥十三度, 昏東壁中, 昴在巽維之左, 向明之位, 非無星也. 水星昏正可以爲仲之候, 何必援昴於始覿之際, 以惑民之視聽哉! 夏後氏四百三十二年, 日卻差五度. 太康十二年戊子歲冬至, 應在女十一度. 《書》曰:“乃季秋月朔, 辰弗集於房. ”劉炫曰:“房, 所舍之次也. 集, 會也. 會, 合也. 不合則日蝕可知. 或以房爲房星, 知不然者, 且日之所在正可推而知之. 君子慎疑, 寧當以日在之宿爲文?近代善曆者, 推仲康時九月合朔, 已在房星北矣. ”按, 古文“集”與“輯”義同. 日月嘉會, 而陰陽輯睦, 則陽不疚乎位, 以常其明, 陰亦含章示沖, 以隱其形. 若變而相傷, 則不輯矣. 房者辰之所次, 星者所次之名, 其揆一也. 又《春秋傳》“辰在鬥柄”、“天策焞焞”、“降婁之初”、“辰尾之末”, 君子言之, 不以爲繆, 何獨慎疑於房星哉?新曆仲康五年癸巳歲九月庚戌朔, 日蝕在房二度. 炫以《五子之歌》, 仲康當是其一, 肇位四海, 複脩大禹之典, 其五年, 羲、和失職, 則王命徂征. 虞廣刂以爲仲康元年, 非也. 《國語》單子曰:“辰角見而雨畢, 天根見而水涸, 本見而草木節解, 駟見而隕霜, 火見而清風戒寒. ”韋昭以爲夏後氏之令, 周人所因. 推夏後氏之初, 秋分後五日, 日在氏十三度, 龍角盡見, 時雨可以畢矣. 又先寒露三日, 天根朝覿, 《時訓》“爰始收潦”, 而《月令》亦雲“水涸”. 後寒露十日, 日在尾八度而本見, 又五日而駟見. 故隕霜則蟄蟲墐戶. 鄭康成據當時所見, 謂天根朝見, 在季秋之末, 以《月令》爲謬. 韋昭以仲秋水始涸, 天根見乃竭. 皆非是. 霜降六日, 日在尾末, 火星初見, 營室昏中, 於是始脩城郭、宮室. 故《時儆》曰:“營室之中, 土功其始. 火之初見, 期於司理. ”《麟德曆》霜降後五日, 火伏. 小雪後十日, 晨見. 至大雪而後定星中, 日旦南至, 冰壯地坼. 又非土功之始也. 《夏曆》十二次, 立春, 日在東壁三度, 於《太初》星距壁一度太也. 《顓頊曆》上元甲寅歲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 七曜皆直艮維之首. 蓋重黎受職於顓頊, 九黎亂德, 二官鹹廢, 帝堯複其子孫, 命掌天地四時, 以及虞、夏. 故本其所由生, 命曰《顓頊》, 其實《夏曆》也. 湯作《殷曆》, 更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爲上元. 周人因之, 距羲、和千祀, 昏明中星率差半次. 夏時直月節者, 皆當十有二中, 故因循夏令. 其後呂不韋得之, 以爲秦法, 更考中星, 斷取近距, 以乙卯歲正月己巳合朔立春爲上元. 《洪範傳》曰:“曆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蒙攝提格之歲, 畢陬之月, 朔日己巳立春, 七曜俱在營室五度. ”是也. 秦《顓頊曆》元起乙卯, 漢《太初曆》元起丁醜, 推而上之, 皆不值甲寅, 猶以日月五緯複得上元本星度, 故命曰閼蒙攝提格之歲, 而實非甲寅. 《夏曆》章蔀紀首, 皆在立春, 故其課中星、揆鬥建與閏餘之所盈縮, 皆以十有二節爲損益之中. 而《殷》、《周》、《漢曆》, 章蔀紀首皆直冬至, 故其名察發斂, 亦以中氣爲主. 此其異也. 《夏小正》雖頗疏簡失傳, 乃羲、和遺跡. 何承天循大戴之說, 複用夏時, 更以正月甲子夜半合朔雨水爲上元, 進乖《夏曆》, 退非周正, 故近代推《月令》、《小正》者, 皆不與古合. 《開元曆》推夏時立春, 日在營室之末, 昏東井二度中. 古曆以參右肩爲距, 方當南正. 故《小正》曰:“正月初昏, 鬥杓懸在下. ”魁枕參首, 所以著參中也. 季春, 在昴十一度半, 去參距星十八度, 故曰:“三月, 參則伏. ”立夏, 日在井四度, 昏角中. 南門右星入角距西五度, 其左星入角距東六度, 故曰:“四月初昏, 南門正. 昴則見. ”五月節, 日在輿鬼一度半. 參去日道最遠, 以渾儀度之, 參體始見, 其肩股猶在濁中. 房星正中. 故曰:“五月, 參則見. 初昏, 大火中. ”“八月, 參中則曙”, 失傳也. 辰伏則參見, 非中也. “十月初昏, 南門見”, 亦失傳也. 定星方中, 則南門伏, 非昏見也. 商六百二十八年, 日卻差八度. 太甲二年壬午歲冬至, 應在女六度. 《國語》曰:“武王伐商, 歲在鶉火, 月在天駟, 日在析木之津, 辰在鬥柄, 星在天黿. ”舊說歲在己卯, 推其朏魄, 乃文王崩, 武王成君之歲也. 其明年, 武王即位, 新曆孟春定朔丙辰, 於商爲二月, 故《周書》曰:“維王元祀二月丙辰朔, 武王訪於周公. ”《竹書》:“十一年庚寅, 周始伐商. ”而《管子》及《家語》以爲十二年, 蓋通成君之歲也. 先儒以文王受命九年而崩;至十年, 武王觀兵盟津;十三年, 複伐商. 推元祀二月丙辰朔, 距伐商日月, 不爲相距四年. 所說非是. 武王十年, 夏正十月戊子, 周師始起. 於歲差日在箕十度, 則析木津也. 晨初, 月在房四度. 於《易》, 雷乘乾曰大壯, 房、心象焉. 心爲乾精, 而房, 升陽之駟也. 房與歲星實相經緯, 以屬靈威仰之神, 後稷感之以生. 故《國語》曰:“月之所在, 辰馬農祥, 我祖後稷之所經緯也. ”又三日得周正月庚寅朔, 日月會南鬥一度. 故曰“辰在鬥柄”. 壬辰, 辰星夕見, 在南鬥二十度. 其明日, 武王自宗周次於師所. 凡月朔而未見曰“死魄”, 夕而成光則謂之“朏”. 朏或以二日, 或以三日, 故《武成》曰:“維一月壬辰, 旁死魄. 翌日癸巳, 王朝步自周, 於征伐商. ”是時辰星與周師俱進, 由建星之末, 曆牽牛、須女, 涉顓頊之虛. 戊午, 師度盟津, 而辰星伏於天黿. 辰星, 汁光紀之精, 所以告顓頊而終水行之運, 且木帝之所繇生也. 故《國語》曰:“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 顓頊之所建也, 帝嚳受之. 我周氏出自天黿;及析木, 有建星、牽牛焉, 則我皇妣太薑之侄、伯陵之後逢公之所憑神也. ”是歲, 歲星始及鶉火. 其明年, 周始革命. 歲又退行, 旅於鶉首, 而後進及鳥帑, 所以反複其道, 經綸周室. 鶉火直軒轅之虛, 以爰稼穡, 稷星系焉, 而成周之大萃也. 鶉首當山河之右, 太王以興, 後稷封焉, 而宗周之所宅也. 歲星與房實相經緯, 而相距七舍;木與水代終, 而相及七月. 故《國語》曰;“歲之所在, 則我有周之分也. 自鶉及駟七列, 南北之揆七月. 其二月戊子朔, 哉生明, 王自克商還, 至於酆, 於周爲四月. 新曆推定望甲辰, 而乙巳旁之. 故《武成》曰:“維四月, 既旁生魄, 粵六月庚戌, 武王燎於周廟. ”《麟德曆》, 周師始起, 歲在降婁, 月宿天根, 日躔心而合辰在尾, 水星伏於星紀, 不及天黿. 又《周書》, 革命六年而武王崩. 《管子》、《家語》以爲七年, 蓋通克商之歲也. 周公攝政七年二月甲戌朔, 己醜望, 後六日乙未. 三月定朔甲辰, 三日丙午. 故《召誥》曰:“惟二月既望, 越六日乙未, 王朝步自周, 至於酆”, “三月, 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 太保朝至於洛. ”其明年, 成王正位. 三十年四月乙酉朔甲子, 哉生魄. 故《書》曰:“惟四月, 才生魄. ”甲子, 作《顧命》. 康王十二年, 歲在乙酉, 六月戊辰朔, 三日庚午. 故《畢命》曰:“惟十有二年, 六月庚午朏. 越三日壬申, 王以成周之眾命畢公. ”自伐紂及此, 五十六年, 朏魄日名, 上下無不合. 而《三統曆》以己卯爲克商之歲, 非也. 夫有效於古者, 宜合於今. 《三統曆》自太初至開元, 朔後天三日. 推而上之, 以至周初, 先天, 失之蓋益甚焉. 是以知合於歆者, 必非克商之歲. 自宗周訖春秋之季, 日卻差八度. 康王十一年甲申歲冬至, 應在牽牛六度. 《周曆》十二次, 星紀初, 南鬥十四度, 於《太初》星距鬥十七度少也. 古曆分率簡易, 歲久輒差. 達曆數者隨時遷革, 以合其變. 故三代之興, 皆揆測天行, 考正星次, 爲一代之制. 正朔既革, 而服色從之. 及繼體守文, 疇人代嗣, 則謹循先王舊制焉. 《國語》曰:“農祥晨正, 日月底於天廟, 土乃脈發. 先時九日, 太史告稷曰, 自今至於初吉, 陽氣俱蒸, 土膏其動. 弗震不渝, 脈其滿眚, 穀乃不殖. ”周初, 先立春九日, 日至營室. 古曆距中九十一度, 是日晨初, 大火正中, 故曰“農祥晨正, 日月底於天廟”也. 於《易》象, 升氣究而臨受之, 自冬至後七日, 乾精始複. 及大寒, 地統之中, 陽洽於萬物根柢, 而與萌芽俱升, 木在地中之象, 升氣已達, 則當推而大之, 故受之以臨. 於消息, 龍德在田, 得地道之和澤, 而動於地中, 升陽憤盈, 土氣震發, 故曰:“自今至於初吉, 陽氣俱蒸, 土膏其動. ”又先立春三日, 而小過用事, 陽好節止於內, 動作於外, 矯而過正, 然後返求中焉. 是以及於艮維, 則山澤通氣, 陽精辟戶, 甲坼之萌見, 而莩穀之際離, 故曰:“不震不渝, 脈其滿眚, 穀乃不殖. ”君子之道, 必擬之而後言, 豈亻意度而已哉!韋昭以爲日及天廟, 在立春之初, 非也. 於《麟德曆》則又後立春十五日矣. 《春秋》“桓公五年, 秋, 大雩”. 《傳》曰:“書不時也. 凡祀, 啟蟄而郊, 龍見而雩. ”《周曆》立夏日在觜觿二度. 於軌漏, 昏角一度中, 蒼龍畢見. 然則當在建巳之初, 周禮也. 至春秋時, 日已潛退五度, 節前月卻, 猶在建辰. 《月令》以爲五月者, 《呂氏》以《顓頊曆》芒種亢中, 則龍以立夏昏見, 不知有歲差, 故雩祭失時. 然則唐禮當以建巳之初, 農祥始見而雩. 若據《麟德曆》, 以小滿後十三日, 則龍角過中, 爲不時矣. 《傳》曰:“凡土功, 龍見而畢務, 戒事. 火見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 日至而畢. ”十六年冬, 城向. 十有一月, 衛侯朔出奔齊. “冬, 城向, 書時也. ”以歲差推之, 周初霜降, 日在心五度, 角、亢晨見. 立冬, 火見營室中. 後七日, 水星昏正, 可以興板幹. 故祖沖之以爲定之方中, 直營室八度. 是歲九月六日霜降, 二十一日立冬. 十月之前, 水星昏正, 故《傳》以爲得時. 杜氏據晉曆, 小雪後定星乃中, 季秋城向, 似爲太早, 因曰:功役之事, 皆總指天象, 不與言曆數同. 引《詩》雲“定之方中”, 乃未正中之辭, 非是. 《麟德曆》, 立冬後二十五日火見, 至大雪後營室乃中. 而《春秋》九月書時, 不已早乎. 大雪, 周之孟春, 陽氣靜複, 以繕城隍, 治宮室, 是謂發天地之房, 方於立春斷獄, 所失多矣. 然則唐制宜以玄枵中天興土功. 僖公五年, 晉侯伐虢. 蔔偃曰:“克之. 童謠雲:丙之辰, 龍尾伏辰, 袀服振振, 取虢之旂, 鶉之賁賁, 天策焞焞, 火中成軍.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 日在尾, 月在策, 鶉火中, 必是時. ”策, 入尾十二度. 新曆是歲十月丙子定朔, 日月合尾十四度於黃道. 古曆日在尾, 而月在策, 故曰“龍尾伏辰”, 於古距張中而曙, 直鶉火之末, 始將西降, 故曰“賁賁”.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 日蝕. 士文伯曰:“去衛地, 如魯地. 於是有災, 魯實受之. ”新曆是歲二月甲辰朔入常, 雨水後七日, 在奎十度. 周度爲降婁之始, 則魯、衛之交也. 自周初至是, 已退七度, 故入雨水. 七日方及降婁, 雖日度潛移, 而周禮未改, 其配神主祭之宿, 宜書於建國之初. 淳風駁《戊寅曆》曰:“《漢志》降婁初在奎五度, 今曆日蝕在降婁之中, 依無歲差法, 食於兩次之交. ”是又不然. 議者曉十有二次之所由生, 然後可以明其得失. 且劉歆等所定辰次, 非能有以睹陰陽之賾, 而得於鬼神, 各據當時中節星度耳. 歆以《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前五度, 故降婁直東壁八度. 李業興《正光曆》, 冬至在牽牛前十二度, 故降婁退至東壁三度. 及祖沖之後, 以爲日度漸差, 則當據列宿四正之中以定辰次, 不複系於中節. 淳風以冬至常在鬥十三度, 則當以東壁二度爲降婁之初, 安得守漢曆以駁仁均耶?又《三統曆》昭公二十年, 己醜, 日南至, 與《麟德》及《開元曆》同. 然則入雨水後七日, 亦入降婁七度, 非魯、衛之交也.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 日蝕. 史墨曰:“日月在辰尾, 庚午之日, 日始有謫. ”《開元曆》是歲十月辛亥朔, 入常立冬. 五日, 日在尾十三度, 於古距辰尾之初. 《麟德曆》日在心三度於黃道, 退直於房矣. 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 螽. 《開元曆》推置閏當在十一年春, 至十二年冬, 失閏已久. 是歲九月己亥朔, 先寒露三日, 於定氣, 日在亢五度, 去心近一次. 火星明大, 尚未當伏. 至霜降五日, 始潛日下. 乃《月令》“蟄蟲鹹俯”, 則火辰未伏, 當在霜降前. 雖節氣極晚, 不得十月昏見. 故仲尼曰:“丘聞之, 火伏而後蟄者畢. 今火猶西流, 司曆過也. ”方夏後氏之初, 八月辰伏, 九月內火, 及霜降之後, 火已朝覿東方, 距春秋之季千五百餘年, 乃雲“火伏而後蟄者畢. ”向使冬至常居其所, 則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 明是九月之初也. 自春秋至今又千五百歲, 《麟德曆》以霜降後五日, 日在氐八度, 房、心初伏, 定增二日, 以月蝕沖校之, 猶差三度. 閏餘稍多, 則建亥之始, 火猶見西方. 向使宿度不移, 則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 明非十月之候也. 自羲、和已來, 火辰見伏, 三睹厥變. 然則丘明之記, 欲令後之作者參求微象, 以探仲尼之旨. 是歲失閏浸久, 季秋中氣後天三日, 比及明年仲冬, 又得一閏. 寤仲尼之言, 補正時曆, 而十二月猶可以螽. 至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 日蝕. 以《開元曆》考之, 則日蝕前又增一閏, 《魯曆》正矣. 《長曆》自哀公十年六月, 迄十四年二月, 才置一閏, 非是. 戰國及秦, 日卻退三度. 始皇十七年辛未歲冬至, 應在鬥二十二度. 秦曆上元正月己巳朔, 晨初立春, 日、月、五星俱起營室五度. 蔀首日名皆直四孟. 假朔退十五日, 則閏在正月前. 朔進十五日, 則閏在正月後. 是以十有二節, 皆在盈縮之中, 而晨昏宿度隨之. 以《顓頊曆》依《月令》自十有二節推之, 與不韋所記合. 而潁子嚴之倫謂《月令》晨昏距宿, 當在中氣, 致雩祭太晚, 自乖左氏之文, 而杜預又據《春秋》, 以《月令》爲否. 皆非是. 梁《大同曆》夏後氏之初, 冬至日在牽牛初, 以爲《明堂》、《月令》乃夏時之記, 據中氣推之不合, 更以中節之間爲正, 乃稍相符. 不知進在節初, 自然契合. 自秦初及今, 又且千歲, 節初之宿, 皆當中氣. 淳風因爲說曰:“今孟春中氣, 日在營室, 昏明中星, 與《月令》不殊. ”按秦曆立春, 日在營室五度. 《麟德曆》以啟蟄之日乃至營室, 其昏明中宿十有二建, 以爲不差, 妄矣. 古曆, 冬至昏明中星去日九十二度, 春分、秋分百度, 夏至百一十八度, 率一氣差三度, 九日差一刻. 秦曆十二次, 立春在營室五度, 於《太初》星距危十六度少也. 昏, 畢八度中, 《月令》參中, 謂肩股也. 晨, 心八度中, 《月令》尾中, 於《太初》星距尾也. 仲春昏, 東井十四度中, 《月令》弧中, 弧星入東井十八度. 晨, 南鬥二度中, 《月令》建星中, 於《太初》星距西建也. 《甄耀度》及《魯曆》, 南方有狼、弧, 無東井、鬼, 北方有建星, 無南鬥, 井、鬥度長, 弧、建度短, 故以正昏明雲. 古曆星度及漢落下閎等所測, 其星距遠近不同, 然二十八宿之體不異. 古以牽牛上星爲距, 《太初》改用中星, 入古曆牽牛太半度, 於氣法當三十二分日之二十一. 故《洪範傳》冬至日在牽牛一度, 減《太初》星距二十一分, 直南鬥二十六度十九分也. 《顓頊曆》立春起營室五度, 冬至在牽年一度少. 《洪範傳》冬至所起無餘分, 故立春在營室四度太. 祖沖之自營室五度, 以《太初》星距命之, 因雲秦曆冬至, 日在牽牛六度. 虞廣刂等襲沖之之誤, 爲之說雲:“夏時冬至, 日在鬥末, 以歲差考之, 牽牛六度乃《顓頊》之代. 漢時雖覺其差, 頓移五度, 故冬至還在牛初. ”按《洪範》古今星距, 僅差四分之三, 皆起牽牛一度. 廣刂等所說, 亦非是. 魯宣公十五年, 丁卯歲, 《顓頊曆》第十三蔀首與《麟德曆》俱以丁巳平旦立春. 至始皇三十三年丁亥, 凡三百八十歲, 得《顓頊曆》壬申蔀首. 是歲, 秦曆以壬申寅初立春, 而《開元曆》與《麟德曆》俱以庚午平旦, 差二日, 日當在南鬥二十二度. 古曆後天二日, 又增二度. 然則秦曆冬至, 定在午前二度. 氣後天二日, 日不及天二度, 微而難覺, 故《呂氏》循用之. 及漢興, 張蒼等亦以《顓頊曆》比五家疏闊中最近密. 今考月蝕沖, 則開元冬至, 上及牛初正差一次. 淳風以爲古術疏舛, 雖弦望、昏明差天十五度而猶不知. 又引《呂氏春秋》, 黃帝以仲春乙卯日在奎, 始奏十二鍾, 命之曰《鹹池》. 至今三千餘年, 而春分亦在奎, 反謂秦曆與今不異. 按不韋所記, 以其《月令》孟春在奎, 謂黃帝之時亦在奎, 猶淳風曆冬至鬥十三度, 因謂黃帝時亦在建星耳. 經籍所載, 合於歲差者, 淳風皆不取, 而專取於《呂氏春秋》. 若謂十二紀可以爲正, 則立春在營室五度, 固當不易, 安得頓移使當啟蟄之節?此又其所不思也. 漢四百二十六年, 日卻差五度. 景帝中元三年甲午歲冬至, 應在鬥二十一度. 太初元年, 《三統曆》及《周曆》皆以十一月夜半合朔冬至, 日月俱起牽牛一度. 古曆與近代密率相較, 二百年氣差一日, 三百年朔差一日. 推而上之, 久益先天;引而下之, 久益後天. 僖公五年, 《周曆》正月辛亥朔, 餘四分之一, 南至. 以歲差推之, 日在牽牛初. 至宣公十一年癸亥, 《周曆》與《麟德曆》俱以庚戌日中冬至, 而月朔尚先《麟德曆》十五辰. 至昭公二十年己卯, 《周曆》以正月己醜朔日中南至, 《麟德曆》以己醜平旦冬至. 哀公十一年丁巳, 《周曆》入己酉蔀首, 《麟德曆》以戊申禺中冬至. 惠王四十三年己醜, 《周曆》入丁卯蔀首, 《麟德曆》以乙醜日昳冬至. 呂後八年辛酉, 《周曆》入乙酉蔀首, 《麟德曆》以壬午黃昏冬至;其十二月甲申, 人定合朔. 太初元年, 《周曆》以甲子夜半合朔冬至, 《麟德曆》以辛酉禺中冬至, 十二月癸亥晡時合朔. 氣差三十二辰, 朔差四辰. 此疏密之大較也. 僖公五年, 《周曆》、漢曆、唐曆皆以辛亥南至. 後五百五十餘歲, 至太初元年, 《周曆》、漢曆皆得甲子夜半冬至, 唐曆皆以辛酉, 則漢曆後天三日矣. 祖沖之、張胄玄促上章歲至太初元年, 沖之以癸亥雞鳴冬至, 而胄玄以癸亥日出. 欲令合於甲子, 而適與《魯曆》相會. 自此推僖公五年, 《魯曆》以庚戌冬至, 而二家皆以甲寅. 且僖公登觀台以望而書雲物, 出於表晷天驗, 非時史亻意度. 乖丘明正時之意, 以就劉歆之失. 今考麟德元年甲子, 唐曆皆以甲子冬至, 而《周曆》、漢曆皆以庚午. 然則自太初下至麟德差四日, 自太初上及僖公差三日, 不足疑也. 以歲差考太初元年辛酉冬至加時, 日在鬥二十三度. 漢曆, 氣後天三日, 而日先天三度, 所差尚少. 故落下閎等雖候昏明中星, 步日所在, 猶未覺其差. 然《洪範》、《太初》所揆, 冬至昏奎八度中, 夏至昏氐十三度中, 依漢曆, 冬至日在牽牛初太半度, 以昏距中命之, 奎十一度中;夏至, 房一度中. 此皆閎等所測, 自差三度, 則劉向等殆已知《太初》冬至不及天三度矣. 及永平中, 治曆者考行事, 史官注日, 常不及《太初曆》五度. 然諸儒守讖緯, 以爲當在牛初, 故賈逵等議:“石氏星距, 黃道規牽牛初直鬥二十度, 於赤道二十一度也. 《尚書》《考靈耀》鬥二十二度, 無餘分. 冬至, 日在牽牛初, 無牽年所起文. 編等據今日所去牽牛中星五度, 於鬥二十一度四分一, 與《考靈耀》相近. ”遂更曆從鬥二十一度起. 然古曆以鬥魁首爲距, 至牽牛爲二十二度, 未聞移牽牛六度以就《太初》星距也. 逵等以末學僻於所傳, 而昧天象, 故以權誣之, 而後聽從他術, 以爲日在牛初者, 由此遂黜. 今歲差, 引而退之, 則辛酉冬至, 日在鬥二十度, 合於密率, 而有驗於今;推而進之, 則甲子冬至, 日在鬥二十四度, 昏奎八度中, 而有證於古. 其虛退之度, 又適及牽牛之初. 而沖之雖促減氣分, 冀符漢曆, 猶差六度, 未及於天. 而《麟德曆》冬至不移, 則昏中向差半次. 淳風以爲太初元年得本星度, 日月合璧, 俱起建星. 賈逵考曆, 亦雲古曆冬至皆起建星. 兩漢冬至, 日皆後天, 故其宿度多在鬥末. 今以儀測, 建星在鬥十三四度間, 自古冬至無差, 審矣. 按古之六術, 並同《四分》. 《四分》之法, 久則後天. 推古曆之作, 皆在漢初, 卻較《春秋》, 朔並先天, 則非三代之前明矣. 古曆, 南鬥至牽牛上星二十一度, 入《太初》星距四度, 上直西建之初. 故六家或以南鬥命度, 或以建星命度. 方周、漢之交, 日已潛退, 其襲《春秋》舊曆者, 則以爲在牽牛之首;其考當時之驗者, 則以爲入建星度中. 然氣朔前後不逾一日, 故漢曆冬至, 當在鬥末. 以爲建星上得《太初》本星度, 此其明據也. 《四分》法雖疏, 而先賢謹於天事, 其遷革之意, 俱有效於當時, 故太史公等觀二十八宿疏密, 立晷儀, 下漏刻, 以稽晦朔、分至、躔離、弦望, 其赤道遺法, 後世無以非之. 故雜候清台, 《太初》最密. 若當時日在建星, 已直鬥十三度, 則壽王《調曆》宜允得其中, 豈容頓差一氣而未知其謬?不能觀乎時變, 而欲厚誣古人也. 後百餘歲, 至永平十一年, 以《麟德曆》較之, 氣當後天二日半, 朔當後天半日. 是歲《四分曆》得辛酉蔀首, 已減《太初曆》四分日之三, 定後天二日太半. 《開元曆》以戊午禺中冬至, 日在鬥十八度半弱, 潛退至牛前八度. 進至辛酉夜半, 日在鬥二十一度半弱. 《續漢志》雲:“元和二年冬至, 日在鬥二十一度四分之一. ”是也. 祖沖之曰:“《四分曆》立冬景長一丈, 立春九尺六寸, 冬至南極日晷最長. 二氣去至日數既同, 則中景應等. 而相差四寸, 此冬至後天之驗也. 二氣中景, 日差九分半弱, 進退調均, 略無盈縮. 各退二日十二刻, 則景皆九尺八寸. 以此推冬至後天亦二日十二刻矣. ”東漢晷漏定於永元十四年, 則《四分》法施行後十五歲也. 二十四氣加時, 進退不等, 其去午正極遠者, 四十九刻有餘. 日中之晷, 頗有盈縮, 故治曆者皆就其中率, 以午正言之. 而《開元曆》所推氣及日度, 皆直子半之始. 其未及日中, 尚五十刻. 因加二日十二刻, 正得二日太半. 與沖之所算及破章二百年間輒差一日之數, 皆合. 自漢時辛酉冬至, 以後天之數減之, 則合於今曆歲差鬥十八度. 自今曆戊午冬至, 以後天之數加之, 則合於賈逵所測鬥二十一度. 反複僉同. 而淳風冬至常在鬥十三度, 豈當時知不及牽牛五度, 而不知過建星八度耶? 晉武帝太始三年丁亥歲冬至, 日當在鬥十六度. 晉用魏《景初曆》, 其冬至亦在鬥二十一度少. 太元九年, 薑岌更造《三紀術》, 退在鬥十七度. 曰:“古曆鬥分強, 故不可施於今;《乾象》鬥分細, 故不可通於古. 《景初》雖得其中, 而日之所在, 乃差四度, 合朔虧盈, 皆不及其次. 假月在東井一度蝕, 以日檢之, 乃在參六度. ”岌以月蝕沖知日度, 由是躔次遂正, 爲後代治曆者宗. 宋文帝時, 何承天上《元嘉曆》, 曰:“《四分》、《景初曆》, 冬至同在鬥二十一度, 臣以月蝕檢之, 則今應在鬥十七度. 又土圭測二至, 晷差三日有餘, 則天之南至, 日在鬥十三四度矣. ”事下太史考驗, 如承天所上. 以《開元曆》考元嘉十年冬至, 日在鬥十四度, 與承天所測合. 大明八年, 祖沖之上《大明曆》, 冬至在鬥十一度, 《開元曆》應在鬥十三度. 梁天監八年, 沖之子員外散騎侍郎恒之上其家術. 詔太史令將作大匠道秀等較之, 上距大明又五十年, 日度益差. 其明年, 閏月十六日, 月蝕, 在虛十度, 日應在張四度. 承天曆在張六度, 沖之曆在張二度. 大同九年, 虞廣刂等議:“薑岌、何承天俱以月蝕沖步日所在. 承天雖移岌三度, 然其冬至亦上岌三日. 承天在鬥十三四度, 而岌在鬥十七度. 其實非移. 祖沖之謂爲實差, 以推今冬至, 日在鬥九度, 用求中星不合. 自岌至今, 將二百年, 而冬至在鬥十二度. 然日之所在難知, 驗以中星, 則漏刻不定. 漢世課昏明中星, 爲法已淺. 今候夜半中星, 以求日沖, 近於得密. 而水有清濁, 壺有增減, 或積塵所擁, 故漏有遲疾. 臣等頻夜候中星, 而前後相差或至三度. 大略冬至遠不過鬥十四度, 近不出十度. ”又以九年三月十五日夜半, 月在房四度蝕. 九月十五日夜半, 月在昴三度蝕. 以其沖計, 冬至皆在鬥十二度. 自薑岌、何承天所測, 下及大同, 日已卻差二度. 而淳風以爲晉、宋以來三百餘歲, 以月蝕沖考之, 固在鬥十三四度間, 非矣. 劉孝孫《甲子元曆》, 推太初冬至在牽牛初, 下及晉太元、宋元嘉皆在鬥十七度. 開皇十四年, 在鬥十三度. 而劉焯曆仁壽四年冬至, 日在黃道鬥十度, 於赤道鬥十一度也. 其後孝孫改從焯法, 而仁壽四年冬至, 日亦在鬥十度. 焯卒後, 胄玄以其前曆上元起虛五度, 推漢太初, 猶不及牽牛, 乃更起虛七度, 故太初在鬥二十三度, 永平在鬥二十一度, 並與今曆合. 而仁壽四年, 冬至在鬥十三度, 以驗近事, 又不逮其前曆矣. 《戊寅曆》, 太初元年辛酉冬至, 進及甲子, 日在牽牛三度. 永平十一年, 得戊午冬至, 進及辛酉, 在鬥二十六度. 至元嘉, 中氣上景初三日, 而冬至猶在鬥十七度. 欲以求合, 反更失之. 又曲循孝孫之論, 而不知孝孫已變從《皇極》, 故爲淳風等所駁. 歲差之術, 由此不行. 以太史注記月蝕沖考日度, 麟德元年九月庚申, 月蝕在婁十度. 至開元四年六月庚申, 月蝕在牛六度. 較《麟德曆》率差三度, 則今冬至定在赤道鬥十度. 又《皇極曆》, 歲差皆自黃道命之, 其每歲周分, 常當南至之軌, 與赤道相較, 所減尤多. 計黃道差三十六度, 赤道差四十餘度, 雖每歲遁之, 不足爲過. 然立法之體, 宜盡其原, 是以《開元曆》皆自赤道推之, 乃以今有術從變黃道.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30 지18상 역지 4편상 (0) | 2024.09.30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9 지17하 역지 3편하 (0) | 2024.09.29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7 지16 역지 2편 (0) | 2024.09.27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6 지15 역지 1편 (0) | 2024.09.26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5 지14 거복지 (1) | 2024.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