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時, 《戊寅曆》益疏, 淳風作《甲子元曆》以獻. 詔太史起麟德二年頒用, 謂之《麟德曆》. 古曆有章、蔀, 有元、紀, 有日分、度分, 參差不齊, 淳風爲總法千三百四十以一之. 損益中晷術以考日至, 爲木渾圖以測黃道, 餘因劉焯《皇極曆》法, 增損所宜. 當時以爲密, 與太史令瞿壇羅所上《經緯曆》參行. 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寅朔, 壬午晦. 八月, 詔二年元日用甲申, 故進以癸未晦焉. 永昌元年十一月, 改元載初, 用周正, 以十二月爲臘月, 建寅月爲一月. 神功二年, 司曆以臘爲閏, 而前歲之晦, 月見東方, 太後詔以正月爲閏十月. 是歲, 甲子南至, 改元聖曆. 命瞿壇羅作《光宅曆》, 將用之. 三年, 罷作《光宅曆》, 複行夏時, 終開元十六年. 《麟德曆》麟德元年甲子, 距上元積二十六萬九千八百八十算. 總法千三百四十. 期實四十八萬九千四. 常朔實三萬九千五百七十一. 加三百六十二曰盈朔實, 減三百五十一曰肉朔實. 辰率三百三十五. 以期實乘積算, 爲期總. 如總法得一, 爲日. 六十去之, 命甲子算外, 得冬至. 累加日十五、小餘二百九十二、小分六之五, 得次氣. 六乘小餘, 辰率而一, 命子半算外, 各其加時. 以常朔實去期總, 不滿爲閏餘. 以閏餘減期總, 爲總實, 如總法得一, 爲日. 以減冬至, 得天正常朔. 又以常朔小餘並閏餘, 以減期總, 爲總實. 因常朔加日二十九、小餘七百一十一, 得次朔. 因朔加日七、小餘五百一十二太, 得上弦. 又加, 得望及下弦. 進綱十六. 秋分後. 退紀十七. 春分後. 各以其氣率並後氣率而半之, 十二乘之, 綱紀除之, 爲末率. 二率相減, 餘以十二乘之, 綱紀除, 爲總差. 又以十二乘總差, 綱紀除之, 爲別差. 以總差前少以減末率, 前多以加末率, 爲初率. 累以別差, 前少以加初率, 前多以減初率, 爲每日躔差及先後率. 乃循積而損益之, 各得其日定氣消息與盈朒積. 其後無同率, 因前末爲初率;前少者加總差, 前多者以總差減之, 爲末率. 餘依術入之. 各以氣下消息積, 息減、消加常氣, 爲定氣. 各以定氣大小餘減所近朔望大小餘, 十二通其日, 以辰率約其餘, 相從爲辰總. 其氣前多以乘末率, 前少以乘初率, 十二而一, 爲總率. 前多者, 以辰總減綱紀, 以乘十二, 綱紀而一, 以加總率, 辰總乘之, 二十四除之;前少者, 辰總再乘別差, 二百八十八除之:皆加總率. 乃以先加、後減其氣盈朒積爲定. 以定積盈加、朒減常朔弦望, 得盈朒大小餘. 變周四十四萬三千七十七. 變日二十七, 餘七百四十三, 變奇一. 變奇法十二. 月程法六十七. 以奇法乘總實, 滿變周, 去之;不滿者, 奇法而一, 爲變分. 盈總法從日, 得天正常朔夜卒入變. 加常朔小餘, 爲經辰所入. 因朔加七日、餘五百一十二、奇九, 得上弦. 轉加, 得望、下弦及次朔. 加之滿變日及餘, 去之. 又以所入盈朒定積, 盈加、朒減之, 得朔、弦、望盈朒經辰所入. 以離程與次相減, 得進退差;後多爲進, 後少爲退, 等爲平. 各列朔、弦、望盈朒經辰所入日增減率, 並後率而半之, 爲通率. 又二率相減, 爲率差. 增者以入變曆日餘減總法, 餘乘率差, 總法而一, 並率差而半之;減者半入餘乘率差, 亦總法而一:皆加通率. 以乘入餘, 總法除, 爲經辰變率. 半之, 以速減、遲加入餘, 爲轉餘. 增者以減總法, 減者因餘:皆乘率差, 總法而一;以加通率, 變法乘之, 總法除之, 以速減、遲加變率, 爲定率. 乃以定率增減遲速積爲定. 其後無同率, 亦因前率. 應增者, 以通率爲初數, 半率差而減之, 應損者, 即爲通率. 其曆率損益入餘進退日者, 分爲二日, 隨餘初末, 如法求之, 所得並以加減變率爲定. 七日:初, 千一百九十一;末, 百四十九. 十四日:初, 千四十二;末, 二百九十八. 二十一日:初, 八百九十二;末, 四百四十八. 二十八日:初, 七百四十三;末, 五百九十七. 各視入餘初數, 已下爲初, 已上以初數減之, 餘爲末. 各以入變遲速定數, 速減、遲加朔、弦、望盈朒小餘;滿若不足, 進退其日. 加其常日者爲盈, 減其常日者爲朒. 各爲定大小餘, 命日如前. 乃前朔、後朔迭相推校, 盈朒之課, 據實爲准;損不侵朒, 益不過盈. 定朔日名與次朔同者大, 不同者小, 無中氣者爲閏月. 其元日有交、加時應見者, 消息前後一兩月, 以定大小, 令虧在晦、二, 弦、望亦隨消息. 月朔盈朒之極, 不過頻三. 其或過者, 觀定小餘近夜半者量之. 黃道:南鬥, 二十四度三百二十八分. 牛, 七度. 婺女, 十一度. 虛, 十度. 危, 十六度. 營室, 十八度. 東壁, 十度. 奎, 十七度. 婁, 十三度. 胃, 十五度. 昴, 十一度. 畢, 十六度. 觜觿, 二度. 參, 九度. 東井, 三十度. 輿鬼, 四度. 柳, 十四度. 七星, 七度. 張, 十七度. 翼, 十九度. 軫, 十八度. 角, 十三度. 亢, 十度. 氐, 十六度. 房, 五度. 心, 五度. 尾, 十八度. 箕, 十度. 冬至之初日, 躔定在南鬥十二度. 每加十五度二百九十二分、小分五, 依宿度去之, 各得定氣加時日度. 各以初日躔差乘定氣小餘, 總法而一, 進加、退減小餘, 爲分;以減加時度, 爲氣初夜半度. 乃日加一度, 以躔差進加、退減之, 得次日. 以定朔弦望小餘副之;以乘躔差, 總法而一, 進加、退減其副, 各加夜半日躔, 爲加時宿度. 合朔度, 即月離也. 上弦, 加度九十一度、分四百一十七. 望, 加度百八十二度、分八百三十四. 下弦, 加度二百七十三度、分千二百五十一. 訖, 半其分, 降一等, 以同程法, 得加時月離. 因天正常朔夜半所入變日及餘, 定朔有進退日者, 亦進退一日, 爲定朔夜半所入. 累加一日, 得次日. 各以夜半入變餘乘進退差, 總法而一, 進加、退減離程, 爲定程. 以定朔弦望小餘乘之, 總法而一, 以減加時月離, 爲夜半月離. 求次日, 程法約定程, 累加之. 若以定程乘夜刻, 二百除, 爲晨分. 以減定程, 爲昏分. 其夜半月離, 朔後加昏爲昏度, 望後加晨爲晨度. 其注曆, 五乘弦望小餘, 程法而一, 爲刻. 不滿晨前刻者, 退命算上. 辰刻八, 分二十四. 刻分法七十二. 置其氣屈伸率, 各以發斂差損益之, 爲每日屈伸率. 差滿十, 從分;分滿十, 爲率. 各累計其率爲刻分. 百八十乘之, 十一乘綱紀除之, 爲刻差. 各半之, 以伸減、屈加晨前刻分, 爲每日晨前定刻. 倍之, 爲夜刻. 以減一百, 爲晝刻. 以三十四約刻差, 爲分;分滿十, 爲度. 以伸減、屈加氣初黃道去極, 得每日. 以晝刻乘期實, 二百乘, 總法除, 爲昏中度. 以減三百六十五度三百二十八分, 餘爲旦中度. 各以加日躔, 得昏旦中星, 赤道計之. 其赤道同《太初》星距. 遊交終率千九十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三. 奇率三百. 約終三萬六千四百六十四, 奇百十三. 交中萬八千二百三十二, 奇五十六半. 交終日二十七, 餘二百八十四, 奇百一十三. 交中日十三, 餘八百一十二, 奇五十六半. 虧朔三千一百六, 奇百八十七. 實望萬九千七百八十五, 奇百五十. 後准千五百五十三, 奇九十三半. 前准萬六千六百七十八, 奇二百六十三. 置總實, 以奇率乘之, 滿終率去之;不滿, 以奇率約, 爲入交分. 加天正常朔小餘, 得朔泛交分. 求次朔, 以虧朔加之. 因朔求望, 以實望加之. 各以朔望入氣盈朒定積, 盈加、朒減之;又六十乘遲速定數, 七百七十七除, 爲限數;以速減、遲加, 爲定交分. 其朔, 月在日道裏者, 以所入限數減遲速定數, 餘以速減、遲加其定交分. 而出日道表者, 爲變交分. 不出表者, 依定交分. 其變交分三時半內者, 依術消息, 以定蝕不. 交中已下者, 爲月在外道;已上者, 去之, 餘爲月在內道. 其分如後准已下, 爲交後分;前准已上者, 反減交中, 餘爲交前分. 望則月蝕, 朔在內道則日蝕. 百一十二約前後分, 爲去交時. 置定朔小餘, 副之. 辰率約之, 以艮、巽、坤、乾爲次, 命算外. 其餘, 半法已下爲初;已上者, 去之, 爲末. 初則因餘, 末則減法, 各爲差率. 月在內道者, 益去交時十而三除之. 以乘差率, 十四而一, 爲差. 其朔, 在二分前後一氣內, 即以差爲定;近冬至以去寒露、雨水, 近夏至以去清明、白露氣數倍之, 又三除去交時增之;近冬至艮巽以加、坤乾以減, 近夏至艮巽以減、坤乾以加其差, 爲定差. 艮、巽加副, 坤、乾減副. 月在外道者, 三除去交時數, 以乘差率, 十四而一, 爲差. 艮、坤以減副, 巽、乾以加副, 爲食定小餘. 望即因定望小餘, 即所在辰;近朝夕者, 以日出沒刻校前後十二刻半內候之. 月在外道, 朔不應蝕. 夏至初日, 以二百四十八爲初准. 去交前後分如初准已下、加時在午正前後七刻內者, 蝕. 朔去夏至前後, 每一日損初准二分, 皆畢於九十四日, 爲每日變准. 交分如變准已下、加時如前者, 亦蝕. 又以末准六十減初准及變准, 餘以十八約之, 爲刻准, 以並午正前後七刻內數, 爲時准. 加時准內交分, 如末准已下, 亦蝕. 又置末准, 每一刻加十八, 爲差准. 加時刻去午前後如刻准已下、交分如差准已下者, 亦蝕. 自秋分至春分, 去交如末准已下、加時巳、午、未者, 亦蝕. 月在內道, 朔應蝕. 若在夏至初日, 以千三百七十三爲初准. 去交如初准已上、加時在午正前後十八刻內者, 或不蝕. 夏至前後每日益初准一分半, 皆畢於九十四日, 爲每日變准. 以初准減變准, 餘十而一, 爲刻准. 以減午正前後十八刻, 餘爲時准. 其去交在變准已上、加時在准內, 或不蝕. 望去交前後定分:冬, 減二百二十四;夏, 減五十四;春, 交後減百, 交前減二百;秋, 交後減二百, 交前減百. 不足減者, 蝕既. 有餘者, 以減後准, 百四而一, 得月蝕分. 朔交, 月在內道, 入冬至畢定雨水, 及秋分畢大雪, 皆以五百五十八爲蝕差. 入春分, 日損六分, 畢芒種. 以蝕差減去交分;不足減者, 反減蝕差, 爲不蝕分. 其不蝕分, 自小滿畢小暑, 加時在午正前後七刻外者, 畢減一時;三刻內者, 加一時. 大寒畢立春交前五時外、大暑畢立冬交後五時外者, 皆減一時;五時內者, 加一時. 諸加時蝕差應減者, 交後減之, 交前加之;應加者, 交後加之, 交前減之. 不足減者, 皆既;加減入不蝕限者, 或不蝕. 月在外道, 冬至初日, 無蝕差. 自後日益六分, 畢於雨水. 入春分, 畢白露, 皆以五百二十二爲差. 入秋分, 日損六分, 畢大雪. 以差加去交分, 爲蝕分. 以減後准, 餘爲不蝕分. 十五約蝕差, 以減百四, 爲定法. 其不蝕分, 如定法得一, 以減十五, 餘得日蝕分. ○歲星 總率五十三萬四千四百八十三, 奇四十五. 伏分二萬四千三十一, 奇七十二半. 終日三百九十八, 餘千一百六十三, 奇四十五. 平見, 入冬至, 畢小寒, 均減六日. 入大寒, 日損六十七分. 入春分, 依平. 乃日加八十九分, 入立夏, 畢小滿, 均加六日. 入芒種, 日損八十九分. 入夏至, 畢立秋, 均加四日. 入處暑, 日損百七十八分. 入白露, 依平. 自後日減五十二分. 入小雪, 畢大雪, 均減六日. 初順, 百一十四日行十八度五百九分, 日益遲一分. 前留, 二十六日. 旋退, 四十二日, 退六度十二分, 日益疾二分. 又退, 四十二日, 退六度十二分, 日益遲二分. 後留, 二十五日. 後順, 百一十四日行十八度五百九分, 日益疾一分. 日盡而夕伏. ○熒惑 總率百四萬五千八十, 奇六十. 伏分九萬七千九十, 奇三十. 終日七百七十九, 餘千二百二十, 奇六十. 平見, 入冬至, 減二十七日. 自後日損六百三分. 入大寒, 日加四百二分. 入雨水, 畢穀雨, 均加二十七日. 入立夏, 日損百九十八分. 入立秋, 依平. 入處暑, 日減百九十八分. 入小雪, 畢大雪, 均減二十七日. 初順, 入冬至, 率二百四十三日行百六十五度. 乃三日損日度各二. 小寒初日, 率二百三十三日行百五十五度, 乃二日損一. 入穀雨四日, 平, 畢小滿九日. 率百七十八日行百度, 乃三日損一. 夏至初日, 平, 畢六日, 率百七十一日行九十三度, 乃三日益一. 入立秋初日, 百八十四日行百六度, 乃每日益一. 入白露初日, 率二百一十四日行百三十六度;乃五日益六, 入秋分初日, 率二百三十二日行百五十四度, 又每日益一. 入寒露初日, 率二百四十七日行百六十九度. 乃五日益三. 入霜降五日, 平, 畢立冬十三日, 率二百五十九日行百八十一度, 乃二日損日一. 入冬至, 複初. 各依所入常氣, 平者依率, 餘皆計日損益, 爲前疾日度定率. 其前遲及留退, 入氣有損益日度者, 計日損益, 皆准此法. 疾行日率, 入大寒, 六日損一;入春分, 畢立夏, 均減十日;入小滿, 三日損所減一;畢芒種, 依平;入立秋, 三日益一;入白露, 畢秋分, 均加十日;入寒露, 一日半損所加一;畢氣盡, 依平, 爲變日率. 疾行度率, 入大寒畢啟蟄, 立夏畢夏至, 大暑畢氣盡, 霜降畢小雪, 皆加四度;清明畢穀雨, 加二度, 爲變度率. 初行入處暑, 減日率六十, 度率三十;入白露, 畢秋分, 減日率四十四. 度率二十二:皆爲初遲半度之行. 盡此日、度, 乃求所減之餘日、度率, 續之, 爲疾. 初行入大寒畢大暑, 差行, 日益遲一分. 其前遲、後遲, 日率既有增損, 而益遲、益疾, 差分皆檢括前疾末日行分, 爲前遲初日行分. 以前遲平行分減之, 餘爲前遲總差. 後疾初日行分, 爲後遲末日行分, 以後遲初日行分減之, 餘爲後遲總差. 相減, 爲前後別日差分, 其不滿者皆調爲小分. 遲疾之際, 行分衰殺不倫者, 依此. 前遲, 入冬至, 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疾, 日益遲二分. 入小寒, 三日損一. 大寒初日, 率五十五日行二十度, 乃三日益一. 立春初日, 平, 畢清明, 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入穀雨, 每氣別減一度. 立夏初日, 平, 畢小滿, 率六十日行二十二度. 入芒種, 每氣別益一度. 夏至初日, 平, 畢處暑, 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入白露, 三日損一. 秋分初日, 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乃每日益日一, 三日益度二. 寒露初日, 率七十五日行三十度, 乃每日損日一, 三日損度一. 霜降初日, 率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乃二日損一度. 入立冬一日, 平, 畢氣盡, 率六十日行十七度. 入小雪, 五日益一度. 大雪初日, 率六十日行二十度, 乃三日益一度. 入冬至, 複初. 前留, 十三日. 前疾減日率一者, 以其數分益此留及後遲日率. 前疾加日率者, 以其數分減此留及後遲日率. 旋退, 西行. 入冬至初日, 率六十三日退二十二度, 乃四日益度一. 小寒一日, 率六十三日退二十六度, 乃三日半損度一. 立春三日, 平, 畢驚蟄, 率六十三日退十七度, 乃二日益日、度各一. 雨水八日, 平, 畢氣盡, 率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 入春分, 每氣損日、度各一. 大暑初日, 平, 畢氣盡, 率五十八日退十二度. 立秋初日, 平, 畢氣盡, 率五十七日退十一度, 乃二日益日一. 寒露九日, 平, 畢氣盡, 率六十六日退二十度, 乃二日損一. 霜降六日, 平, 畢氣盡, 率六十三日退十七度, 乃三日益一. 立冬十一日, 平, 畢氣盡, 率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 乃二日損一. 入冬至, 複初. 後留, 冬至初, 留十三日, 乃二日半益一. 大寒初日, 平, 畢氣盡, 留二十五日, 乃二日半損一. 雨水初日, 留十三日, 乃三日益一. 清明初日, 留二十三日, 乃日損一. 清明十日, 平, 畢處暑, 留十三日, 乃二日損一. 秋分十一日, 無留, 乃每日益一. 霜降初日, 留十九日, 乃三日損一. 立冬畢大雪, 留十三日. 後遲, 順, 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日益疾二分. 前疾加度者, 此遲依數減之, 爲定度. 前疾無加度者, 此遲入秋分至立冬減三度, 入冬至減五度. 後留定日肉十三日者, 以所朒日數加此遲日率. 後疾, 冬至初日, 率二百一十日行百三十二度, 乃每日損一. 大寒八日, 率百七十二日行九十四度, 乃二日損一. 啟蟄, 平, 畢氣盡, 率百六十一日行八十三度, 乃二日益一. 芒種十四日, 平, 畢夏至, 率二百三十三日行百五十五度, 乃每日益一. 大暑初日, 平, 畢處暑, 率二百六十三日行百八十五度, 乃二日損一. 秋分一日, 率二百五十五日行百七十七度, 乃一日半損一. 大雪初日, 率二百五日行百二十七度, 乃三日益一. 入冬至, 複初. 其入常氣日度之率有損益者, 計日損益, 爲後疾定日率度. 疾行日率, 其前遲定日朒六十、及退行定日朒六十三者, 皆以所朒日數加疾行定日率;前遲定日盈六十、退行定日盈六十三、後留定日盈十三者, 皆以所盈日數減此疾定日率;各爲變日率. 疾行度率, 其前遲定度朒二十五、退行定度盈十七、後遲入秋分到冬至減度者, 皆以所盈朒度數加此疾定率;前遲定度盈二十五、及退行定度朒十七者, 皆以所盈朒度數減此疾定度率:各爲變度率. 初行入春分畢穀雨, 差行, 日益疾一分. 初行入立夏畢夏至, 日行十度, 六十六日行三十三度. 小暑畢大暑, 五十日行二十五度. 立秋畢氣盡, 二十日行十度. 減率續行, 並同前, 盡日度而夕伏. ○鎮星 總率五十萬六千六百二十三, 奇二十九. 伏分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一, 奇六十四半. 終日三百七十八, 餘一百三, 奇二十九. 平見, 入冬至, 初減四日. 乃日益八十九分. 入大寒, 畢春分, 均減八日. 入清明, 日損五十九分. 入小暑初, 依平. 自後日加八十九分. 入白露初, 加八日. 自後日損百七十八分. 入秋分, 均加四日. 入寒露, 日損五十九分. 入小雪初日, 依平, 乃日減八十九分. 初順, 八十三日行七度二百九十分, 日益遲半分, 前留, 三十七日. 旋退, 五十一日退二度四百九十一分, 日益疾少半. 又退, 五十一日退二度四百九十一分, 日益遲少半. 後留, 三十七日. 後順, 八十三日, 行七度二百九十分, 日益疾半分. 日盡而夕伏. ○太白 總率七十八萬四千四百四十九, 奇九. 伏分五萬六千二百二十四, 奇五十四半. 終日五百八十三, 餘千二百二十九, 奇九. 夕見伏日二百五十六. 晨見伏日三百二十七, 餘千二百二十九, 奇九. 夕平見, 入冬至, 初依平, 乃日減百分. 入啟蟄, 畢春分, 均減九日. 入清明, 日損百分, 入芒種, 依平. 入夏至, 日加百分. 入處暑, 畢秋分, 均加九日. 入寒露, 日損百分. 入大雪, 依平. 夕順, 入冬至畢立夏, 入立秋畢大雪, 率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 入小滿後, 十日益一度, 爲定度. 入白露, 畢春分, 差行, 益遲二分, 自餘平行. 夏至畢小暑, 率百七十二日行二百九度. 入大暑, 五日損一度, 畢氣盡. 平行, 入冬至, 大暑畢氣盡, 率十三日行十三度. 入冬至, 十日損一, 畢立春. 入立秋, 十日益一, 畢秋分. 啟蟄畢芒種, 七日行七度. 入夏至後, 五日益一, 畢於小暑. 寒露初日, 率二十三日行二十二度, 乃六日損一, 畢小雪. 順遲, 四十二日, 行三十度, 日益遲八分. 前疾加過二百六度者, 准數損此度. 夕留, 七日. 夕退, 十日退五度. 日盡而夕伏. 晨平見, 入冬至, 依平. 入小寒, 日加六十七分. 入立春, 畢立夏, 均加三日. 入小滿, 日損六十七分. 入夏至, 依平. 入小暑, 日減六十七分. 入立秋, 畢立冬, 均減三日. 入小雪, 日損六十七分. 晨退, 十日退五度. 晨留, 七日. 順遲, 冬至畢立夏, 大雪畢氣盡, 率四十二日行三十度, 日益疾八分. 入小滿, 率十日損一度, 畢芒種. 夏至畢寒露, 率四十二日行二十七度. 入霜降, 每氣益一度, 畢小雪. 平行, 冬至畢氣盡, 立夏畢氣盡, 十三日行十三度. 入小寒後, 六日益日、度各一, 畢啟蟄. 小滿後, 七日損日、度各一, 畢立秋. 雨水初日, 率二十三日行二十三度. 自後六日損日、度各一, 畢穀雨. 處暑畢寒露, 無平行. 入霜降後, 五日益日、度各一, 畢大雪. 疾行, 百七十二日, 行二百六度. 前遲行損度不滿三十度者, 此疾依數益之. 處暑畢寒露, 差行, 日益疾一分. 自餘平行. 日盡而晨伏. ○辰星 總率十五萬五千二百七十八, 奇六十六. 伏分二萬二千六百九十九, 奇三十三. 終日百一十五, 餘千一百七十八, 奇六十六. 夕見伏日五十二. 晨見伏日六十三, 餘千一百七十八, 奇六十六. 夕平見, 入冬至, 畢清明, 依平. 入穀雨, 畢芒種, 均減二日. 入夏至, 畢大暑, 依平. 入立秋, 畢霜降, 應見不見. 其在立秋、霜降氣內, 夕去日十八度外、三十六度內有木、火、土、金星者, 亦見. 入立冬, 畢大雪, 依平. 順疾, 十二日行二十一度六分, 日行一度五百三分. 大暑畢處暑, 十二日行十七度二分, 日行一度二百八十分. 平行, 七日行七度. 入大暑後, 二日損日、度各一. 入立秋, 無此平行. 順遲, 六日行二度四分, 日行二百二十四分. 前疾行十七度者, 無此遲行. 夕留, 五日. 日盡而夕伏. 晨平見, 入冬至, 均減四日. 入小寒, 畢大寒, 依平. 入立春, 畢啟蟄, 均減三日. 其在啟蟄氣內, 去日度如前, 晨無木、火、土、金星者, 不見. 入雨水, 畢立夏, 應見不見. 其在立夏氣內, 去日度如前, 晨有木、火、土、金星者, 亦見. 入小滿, 畢寒露, 依平. 入霜降, 畢立冬, 均加一日. 入小雪, 畢大雪, 依平. 晨見, 留, 五日. 順遲, 六日行二度四分, 日行二百二十四分. 入大寒, 畢驚蟄, 無此遲行. 平行, 七日行七度. 入大寒後, 二日損日、度各一. 入立春, 無此平行. 順疾, 行十二日行二十一度六分, 日行一度五百三分. 前無遲行者, 十二日行十七度一十分, 日行一度二百八十分. 日盡而晨伏. 各以伏分減總實, 以總率去之;不盡, 反以減總率, 如總法, 爲日. 天正定朔與常朔有進退者, 亦進減、退加一日. 乃隨次月大小去之, 命日算外, 得平見所在. 各半見餘以同半總. 太白、辰星以夕見伏日加之, 得晨平見. 各依所入常氣加減日及應計日損益者, 以損益所加減;訖, 餘以加減平見, 爲常見. 又以常見日消息定數之半, 息減、消加常見, 爲定見日及分. 置定見夜半日躔, 半其分, 以其日躔差乘定見餘, 總法而一, 進加、退減之, 乃以其星初見去日度, 歲星十四, 太白十一, 熒惑、鎮星、辰星十七, 晨減、夕加, 得初見定辰所在宿度. 其初見消息定數, 亦半之, 以息加、消減其星初見行留日率. 其歲星、鎮星不須加減. 其加減不滿日者, 與見通之, 過半從日, 乃依行星日度率, 求初日行分. 置定見餘, 以減半總, 各以初日行分乘之, 半總而一, 順加、逆減星初見定辰所在度分, 得星見後夜半宿度. 以所行度分, 順加、逆減之. 其差行益疾益遲者, 副置初日行分, 各以其差遲損、疾加之, 留者因前, 逆則依減, 以程法約行分爲度分, 得每日所至. 求行分者, 皆以半總乘定度率, 有分者從之. 日率除, 爲平行度分. 置定日率, 減一, 以所差分乘之, 二而一, 爲差率. 以疾減、遲加平行, 爲初日所行度及分. 中宗反正, 太史丞南宮說以《麟德曆》上元, 五星有入氣加減, 非合璧連珠之正, 以神龍元年歲次乙巳, 故治《乙巳元曆》. 推而上之, 積四十一萬四千三百六十算, 得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 七曜起牽牛之初. 其術有黃道而無赤道, 推五星先步定合, 加伏日以求定見. 他與淳風術同. 所異者, 惟平合加減差. 既成, 而睿宗即位, 罷之.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신당서新唐書] 권29 지17하 역지 3편하 (0) | 2024.09.29 |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8 지17상 역지 3편상 (0) | 2024.09.28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6 지15 역지 1편 (0) | 2024.09.26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5 지14 거복지 (1) | 2024.09.25 |
[신당서新唐書] 권24 지13하 의위지 하편 (0) | 2024.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