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
王韶, 字子相, 自雲太原晉陽人也, 世居京兆. 祖諧, 原州刺史. 父諒, 早卒. 韶幼而方雅, 頗好奇節, 有識者異之. 在周累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議同三司. 複轉軍正. 武帝既拔晉州, 意欲班師, 韶諫曰:“齊失紀綱, 於茲累世, 天獎王室, 一戰而扼其喉. 加以主昏於上, 民懼於下, 取亂侮亡, 正在今日. 方欲釋之而去, 以臣愚固, 深所未解, 願陛下圖之.”帝大悅, 賜縑一百匹. 及平齊氏, 以功進位開府, 封晉陽縣公, 邑五百戶, 賜口馬雜畜以萬計. 遷內史中大夫. 宣帝即位, 拜豐州刺史, 改封昌樂縣公. 高祖受禪, 進爵項城郡公, 邑二千戶. 轉靈州刺史, 加位大將軍. 晉王廣之鎮並州也, 除行台右仆射, 賜彩五百匹. 韶性剛直, 王甚憚之, 每事諮詢, 不致違於法度. 韶嘗奉使檢行長城, 其後王穿池起三山, 韶既還, 自鎖而諫, 王謝而罷之. 高祖聞而嘉嘆, 賜金百兩, 並後宮四人. 平陳之役, 以本官為元帥府司馬, 帥師趣河陽, 與大軍會. 既至壽陽, 與高?支度軍機, 無所壅滯. 及克金陵, 韶即鎮焉. 晉王廣班師, 留韶於石頭防遏, 委以後事, 幾歲餘. 征還, 高祖謂公卿曰:“晉王以幼稚出籓, 遂能克平吳、越, 綏靜江湖, 子相之力也.”於是進位柱國, 賜奴婢三百口, 綿絹五千段. 開皇十一年, 上幸並州, 以其稱職, 特加勞勉. 其後, 上謂韶曰:“自朕至此, 公須鬢漸白, 無乃懮勞所致?柱石之望, 唯在於公, 努力勉之!”韶辭謝曰:“臣比衰暮, 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 是未用心耳.”韶對曰:“臣昔在昏季, 猶且用心, 況逢明聖, 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 非駑蹇所逮. 加以今年六十有六, 桑榆雲晚, 比於疇昔, 昏忘又多. 豈敢自寬, 以速身累, 恐以衰暮, 虧紊朝綱耳.”上勞而遣之. 秦王俊為並州總管, 仍為長史. 歲餘, 馳驛入京, 勞敝而卒, 時年六十八. 高祖甚傷惜之, 謂秦王使者曰:“語爾王, 我前令子相緩來, 如何乃遣馳驛?殺我子相, 豈不由汝邪?”言甚淒愴. 使有司為之立宅, 曰:“往者何用宅為, 但以表我深心耳.”又曰:“子相受我委寄, 十有餘年, 終始不易, 寵章未極, 舍我而死乎!”發言流涕. 因命取子相封事數十紙, 傳示群臣. 上曰:“其直言匡正, 裨益甚多, 吾每披尋, 未嘗釋手.”煬帝即位, 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國公. 子士隆嗣. 士隆略知書計, 尤便弓馬, 慷慨有父風. 大業之世, 頗見親重, 官至備身將軍, 改封耿公. 數令討擊山賊, 往往有捷. 越王侗稱帝, 士隆率數千兵自江、淮而至. 會王世充僭號, 甚禮重之, 署尚書右仆射. 士隆懮憤, 疽發背卒.
○元岩
元岩, 字君山, 河南洛陽人也. 父禎, 魏敷州刺史. 岩好讀書, 不治章句, 剛鯁有器局, 以名節自許, 少與渤海高?、太原王韶同志友善. 仕周, 釋褐宣威將軍、武賁給事. 大塚宰宇文護見而器之, 以為中外記室. 累遷內史中大夫, 昌國縣伯. 宣帝嗣位, 為政昏暴, 京兆郡丞樂運乃輿櫬詣朝堂, 陳帝八失, 言甚切至. 帝大怒, 將戮之. 朝臣皆恐懼, 莫有救者. 岩謂人曰:“臧洪同日, 尚可俱死, 其況比幹乎!若樂運不免, 吾將與之俱斃.”詣閣請見, 言於帝曰:“樂運知書奏必死, 所以不顧身命者, 欲取後世之名. 陛下若殺之, 乃成其名, 落其術內耳. 不如勞而遣之, 以廣聖度.”運因獲免. 後帝將誅烏丸軌, 岩不肯署詔. 禦正顏之儀切諫不入, 岩進繼之, 脫巾頓顙, 三拜三進. 帝曰:“汝欲黨烏丸軌邪?”岩曰:“臣非黨軌, 正恐濫誅失天下之望.”帝怒, 使閹豎搏其面, 遂廢於家. 高祖為丞相, 加位開府、民部中大夫. 及受禪, 拜兵部尚書, 進爵平昌郡公, 邑二千戶. 岩性嚴重, 明達世務, 每有奏議, 侃然正色, 庭諍面折, 無所回避. 上及公卿, 皆敬憚之. 時高祖初即位, 每懲周代諸侯微弱, 以致滅亡, 由是分王諸子, 權侔王室, 以為磐石之固, 遣晉王廣鎮並州, 蜀王秀鎮益州. 二王年並幼稚, 於是盛選貞良有重望者為之僚佐. 於時岩與王韶俱以骨鯁知名, 物議稱二人才具侔於高?, 由是拜岩為益州總管長史, 韶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 高祖謂之曰:“公宰相大器, 今屈輔我兒, 如曹參相齊之意也.”及岩到官, 法令明肅, 吏民稱焉. 蜀王性好奢侈, 嘗欲取獠口以為閹人, 又欲生剖死囚, 取膽為藥. 岩皆不奉教, 排閣切諫, 王輒謝而止, 憚岩為人, 每循法度. 蜀中獄訟, 岩所裁斷, 莫不悅服. 其有得罪者, 相謂曰:“平昌公與吾罪, 吾何怨焉.”上甚嘉之, 賞賜優洽. 十三年, 卒官, 上悼惜久之. 益州父老, 莫不殞涕, 於今思之. 岩卒之後, 蜀王竟行其志, 漸致非法, 造渾天儀、司南車、記裏鼓, 凡所被服, 擬於天子. 又共妃出獵, 以彈彈人, 多捕山獠, 以充宦者. 僚佐無能諫止. 及秀得罪, 上曰:“元岩若在, 吾兒豈有是乎!”子弘嗣. 仕歷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
○劉行本
劉行本, 沛人也. 父瑰, 仕梁, 歷職清顯. 行本起家武陵國常侍. 遇蕭修以梁州北附, 遂與叔父璠同歸於周, 寓居京兆之新豐. 每以諷讀為事, 精力忘疲, 雖衣食乏絕, 晏如也. 性剛烈, 有不可奪之志. 周大塚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 武帝親總萬機, 轉禦正中士, 兼領起居注. 累遷掌朝下大夫. 周代故事, 天子臨軒, 掌朝典筆硯, 持至禦坐, 則承禦大夫取以進之. 及行本為掌朝, 將進筆於帝, 承禦複欲取之. 行本抗聲謂承禦曰:“筆不可得.”帝驚視問之, 行本言於帝曰:“臣聞設官分職, 各有司存. 臣既不得佩承禦刀, 承禦亦焉得取臣筆.”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職. 及宣帝嗣位, 多失德, 行本切諫忤旨, 出為河內太守. 高祖為丞相, 尉迥作亂, 進攻懷州. 行本率吏民拒之, 拜儀同, 賜爵文安縣子. 及踐阼, 征拜諫議大夫, 檢校治書侍禦史. 未幾, 遷黃門侍郎. 上嘗怒一郎, 於殿前笞之. 行本進曰:“此人素清, 其過又小, 願陛下少寬假之.”上不顧. 行本於是正當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 置臣左右. 臣言若是, 陛下安得不聽?臣言若非, 當致之於理, 以明國法, 豈得輕臣而不顧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於地而退, 上斂容謝之, 遂原所笞者. 於時天下大同, 四夷內附, 行本以黨項羌密邇封域, 最為後服, 上表劾其使者曰:“臣聞南蠻遵校尉之統, 西域仰都護之威. 比見西羌鼠竊狗盜, 不父不子, 無君無臣, 異類殊方, 於斯為下. 不悟羈縻之惠, 詎知含養之恩, 狼戾為心, 獨乖正朔. 使人近至, 請付推科.”上奇其志焉. 雍州別駕元肇言於上曰:“有一州吏, 受人饋錢三百文, 依律合杖一百. 然臣下車之始, 與其為約. 此吏故違, 請加徒一年.”行本駁之曰:“律令之行, 並發明詔, 與民約束.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輕忽憲章. 欲申己言之必行, 忘朝廷之大信, 虧法取威, 非人臣之禮.”上嘉之, 賜絹百匹. 在職數年, 拜太子左庶子, 領治書如故. 皇太子虛襟敬憚. 時唐令則亦為左庶子, 太子昵狎之, 每令以弦歌教內人. 行本責之曰:“庶子當匡太子以正道, 何有嬖昵房帷之間哉!”令則甚慚而不能改. 時沛國劉臻、平原明克讓、魏郡陸爽並以文學為太子所親. 行本怒其不能調護, 每謂三人曰:“卿等正解讀書耳.”時左衛率長史夏侯福為太子所昵, 嘗於閣內與太子戲. 福大笑, 聲聞於外. 行本時在閣下聞之, 待其出, 行本數之曰:“殿下寬容, 賜汝顏色. 汝何物小人, 敢為褻慢!”因付執法者治之. 數日, 太子為福致請, 乃釋之. 太子嘗得良馬, 令福乘而觀之. 太子甚悅, 因欲令行本複乘之. 行本不從, 正色而進曰:“至尊置臣於庶子之位者, 欲令輔導殿下以正道, 非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慚而止. 複以本官領大興令, 權貴憚其方直, 無敢至門者. 由是請托路絕, 法令清簡, 吏民懷之. 未幾, 卒官, 上甚傷惜之. 及太子廢, 上曰:“嗟乎!若使劉行本在, 勇當不及於此.”無子.
○梁毗
梁毗, 字景和, 安定烏氏人也. 祖越, 魏涇、豫、洛三州刺史, 郃陽縣公. 父茂, 周滄、兗二州刺史. 毗性剛謇, 頗有學涉. 周武帝時, 舉明經, 累遷布憲下大夫. 平齊之役, 以毗為行軍總管長史, 克並州, 毗有力焉. 除為別駕, 加儀同三司. 宣政中, 封易陽縣子, 邑四百戶. 遷武藏大夫. 高祖受禪, 進爵為侯. 開皇初, 置禦史官, 朝廷以毗鯁正, 拜治書侍禦史, 名為稱職. 尋轉大興令, 遷雍州贊治. 毗既出憲司, 複典京邑, 直道而行, 無所回避, 頗失權貴心, 由是出為西寧州刺史, 改封邯鄲縣侯. 在州十一年. 先是, 蠻夷酋長皆服金冠, 以金多者為豪俊, 由此遞相陵奪, 每尋幹戈, 邊境略無寧歲. 毗患之. 後因諸酋長相率以金遺毗, 於是置金坐側, 對之慟哭而謂之曰:“此物飢不可食, 寒不可衣. 汝等以此相滅, 不可勝數. 今將此來, 欲殺我邪?”一無所納, 悉以還之. 於是蠻夷感悟, 遂不相攻擊. 高祖聞而善之, 征為散騎常侍、大理卿. 處法平允, 時入稱之. 歲餘, 進位上開府. 毗見左仆射楊素貴寵擅權, 百僚震懾, 恐為國患, 因上封事曰:“臣聞臣無有作威福. 臣之作威福, 其害乎而家, 凶乎而國. 竊見左仆射、越國公素, 幸遇愈重, 權勢日隆, 搢紳之徒, 屬其視聽. 忤意者嚴霜夏零, 阿旨者膏雨冬澍, 榮枯由其脣吻, 廢興候其指麾. 所私皆非忠讜, 所進鹹是親戚, 子弟布列, 兼州連縣. 天下無事, 容息異圖, 四海稍虞, 必為禍始. 夫奸臣擅命, 有漸而來. 王莽資之於積年, 桓玄基之於易世, 而卒殄漢祀, 終傾晉祚. 季孫專魯, 田氏篡齊, 皆載典誥, 非臣臆說. 陛下若以素為阿衡, 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 伏願揆鑒古今, 量為外置, 俾洪基永固, 率土幸甚. 輕犯天顏, 伏聽斧�質.”高祖大怒, 命有司禁止, 親自詰之. 毗極言曰:“素既擅權寵, 作威作福, 將領之處, 殺戮無道. 又太子及蜀王罪廢之日, 百僚無不震悚, 惟素揚眉奮肘, 喜見容色, 利國家有事以為身幸.”毗發言謇謇, 有誠亮之節, 高祖無以屈也, 乃釋之. 素自此恩寵漸衰. 但素任寄隆重, 多所折挫, 當時朝士無不懾伏, 莫有敢與相是非. 辭氣不撓者, 獨毗與柳彧及尚書右丞李綱而已. 後上不複專委於素, 蓋由察毗之言也. 煬帝即位, 遷刑部尚書, 並攝禦史大夫事. 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 帝議免述罪, 毗固諍, 因忤旨, 遂令張衡代為大夫. 毗懮憤, 數月而卒. 帝令吏部尚書牛弘吊之, 贈縑五百匹. 子敬真, 大業之世, 為大理司直. 時帝欲成光祿大夫魚俱羅之罪, 令敬直治其獄, 遂希旨陷之極刑. 未幾, 敬真有疾, 見俱羅為之厲, 數日而死.
○柳彧
柳彧, 字幼文, 河東解人也. 七世祖卓, 隨晉南遷, 寓居襄陽. 父仲禮, 為梁將, 敗歸周, 複家本土. 彧少好學, 頗涉經史. 周大塚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 久而出為寧州總管掾. 武帝親總萬機, 彧詣闕求試. 帝異之, 以為司武中士. 轉鄭令. 平齊之後, 帝大賞從官, 留京者不預. 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 信賞宜明, 酬勛報勞, 務先有本. 屠城破邑, 出自聖規, 斬將搴旗, 必由神略. 若負戈擐甲, 征扞劬勞, 至於鎮撫國家, 宿衛為重. 俱稟成算, 非專己能, 留從事同, 功勞須等. 皇太子以下, 實有守宗廟之功. 昔蕭何留守, 茅土先於平陽, 穆之居中, 沒後猶蒙優策. 不勝管見, 奉表以聞.”於是留守並加泛級. 高祖受禪, 累遷尚書虞部侍郎, 以母懮去職. 未幾, 起為屯田侍郎, 固讓弗許. 時制三品已上, 門皆列戟. 左仆射高?子弘德封應國公, 申牒請戟.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 父之戟槊已列門外. 尊有壓卑之義, 子有避父之禮, 豈容外門既設, 內閤又施!”事竟不行, ?聞而嘆伏. 後遷治書侍禦史, 當朝正色, 甚為百僚之所敬憚. 上嘉其婞直, 謂彧曰:“大丈夫當立名於世, 無容容而已.”賜錢十萬, 米百石. 於時刺史多任武將, 類不稱職.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 四海清謐, 共治百姓, 須任其才. 昔漢光武一代明哲, 起自布衣, 備知情偽, 與二十八將披荊棘, 定天下, 及功成之後, 無所職任. 伏見詔書, 以上柱國和幹子為杞州刺史, 其人年垂八十, 鐘鳴漏盡. 前任趙州, 暗於職務, 政由群小, 賄賂公行, 百姓籲嗟, 歌謠滿道. 乃雲:老禾不早殺, 餘種穢良田. 古人有雲:耕當問奴, 織當問婢. 此言各有所能也. 幹子弓馬武用, 是其所長, 治民蒞職, 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 無忘寢興, 如謂優老尚年, 自可厚賜金帛, 若令刺舉, 所損殊大. 臣死而後已, 敢不竭誠.”上善之, 幹子竟免. 有應州刺史唐君明, 居母喪, 娶雍州長史庫狄士文之從父妹. 彧劾之曰:“臣聞天地之位既分, 夫婦之禮斯著, 君親之義生焉, 尊卑之教攸設. 是以孝惟行本, 禮實身基, 自國刑家, 率由斯道. 竊以愛敬之情, 因心至切, 喪紀之重, 人倫所先. 君明鑽燧雖改, 在文無變, 忽劬勞之痛, 成宴爾之親, 冒此苴?, 命彼褕翟. 不義不昵, 《春秋》載其將亡, 無禮無儀, 詩人欲其遄死. 士文贊務神州, 名位通顯, 整齊風教, 四方是則, 棄二姓之重匹, 違六禮之軌儀. 請禁錮終身, 以懲風俗.”二人竟坐得罪. 隋承喪亂之後, 風俗頹壞, 彧多所矯正, 上甚嘉之. 又見上勤於聽受, 百僚奏請, 多有煩碎, 因上疏諫曰:“臣聞自古聖帝, 莫過唐、虞, 象地則天, 布政施化, 不為叢脞, 是謂欽明. 語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故知人君出令, 誡在煩數. 是以舜任五臣, 堯咨四嶽, 設官分職, 各有司存, 垂拱無為, 天下以治. 所謂勞於求賢, 逸於任使. 又雲:天子穆穆, 諸侯皇皇. 此言君臣上下, 體裁有別. 比見四海一家, 萬機務廣, 事無大小, 鹹關聖聽. 陛下留心治道, 無憚疲勞, 亦由群官懼罪, 不能自決, 取判天旨. 聞奏過多, 乃至營造細小之事, 出給輕微之物, 一日之內, 酬答百司, 至乃日旰忘食, 夜分未寢, 動以文簿, 懮勞聖躬. 伏願思臣至言, 少減煩務, 以怡神為意, 以養性為懷, 思武王安樂之義, 念文王勤懮之理. 若其經國大事, 非臣下裁斷者, 伏願詳決, 自餘細務, 責成所司, 則聖體盡無疆之壽, 臣下蒙覆育之賜也.”上覽而嘉之. 後以忤旨免. 未幾, 複令視事, 因謂彧曰:“無改爾心.”以其家貧, 敕有司為之築宅. 因曰:“柳彧正直士, 國之寶也.”其見重如此. 右仆射楊素當途顯貴, 百僚懾憚, 無敢忤者. 嘗以少譴, 敕送南台. 素恃貴, 坐彧床. 彧從外來, 見素如此, 於階下端笏整容謂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 彧據案而坐, 立素於庭, 辨詰事狀. 素由是銜之. 彧時方為上所信任, 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見近代以來, 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 作角抵之戲, 遞相誇競, 至於糜費財力, 上奏請禁絕之, 曰:“臣聞昔者明王訓民治國, 率履法度, 動由禮典. 非法不服, 非道不行. 道路不同, 男女有別, 防其邪僻, 納諸軌度. 竊見京邑, 爰及外州, 每以正月望夜, 充街塞陌, 聚戲朋遊. 鳴鼓聒天, 燎炬照地, 人戴獸面, 男為女服, 倡優雜技, 詭狀異形. 以穢嫚為歡娛, 用鄙褻為笑樂, 內外共觀, 曾不相避. 高棚跨路, 廣幕陵雲, 袨服靚妝, 車馬填噎. 肴醑肆陳, 絲竹繁會, 竭貲破產, 竟此一時. 盡室並孥, 無問貴賤, 男女混雜, 緇素不分. 穢行因此而生, 盜賊由斯而起. 浸以成俗, 實有由來, 因循敝風, 曾無先覺. 非益於化, 實損於民. 請頒行天下, 並即禁斷. 康哉《雅》、《頌》, 足美盛德之形容, 鼓腹行歌, 自表無為之至樂. 敢有犯者, 請以故違敕論.”詔可其奏. 是歲, 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 奏免長吏贓汙不稱職者二百餘人, 州縣肅然, 莫不震懼. 上嘉之, 賜絹布二百匹、氈三十領, 拜儀同三司. 歲餘, 加員外散騎常侍, 治書如故. 仁壽初, 複持節巡省太原道十九州. 及還, 賜絹百五十匹. 彧嘗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 蜀王秀遣人求之. 彧送之於秀, 秀複賜彧奴婢十口. 及秀得罪, 楊素奏彧以內臣交通諸侯, 除名為民, 配戍懷遠鎮. 行達高陽, 有詔征還. 至晉陽, 值漢王諒作亂, 遣使馳召彧, 將與計事. 彧為使所逼, 初不知諒反, 將入城而諒反形已露. 彧度不得免, 遂詐中惡不食, 自稱危篤. 諒怒, 囚之. 及諒敗, 楊素奏彧心懷兩端, 以候事變, 跡雖不反, 心實同逆, 坐徙敦煌. 楊素卒後, 乃自申理, 有詔征還京師, 卒於道. 有子紹, 為介休令.
○趙綽
趙綽, 河東人也, 性質直剛毅. 在周初為天官府史, 以恭謹恪勤, 擢授夏官府下士. 稍以明幹見知, 累轉內史中士. 父艱去職, 哀毀骨立, 世稱其孝. 既免喪, 又為掌教中士. 高祖為丞相, 知其清正, 引為錄事參軍. 尋遷掌朝大夫, 從行軍總管是雲暉擊叛蠻, 以功拜儀同, 賜物千段. 高祖受禪, 授大理丞. 處法平允, 考績連最, 轉大理正. 尋遷尚書都官侍郎, 未幾轉刑部侍郎. 治梁士彥等獄, 賜物三百段, 奴婢十口, 馬二十匹. 每有奏讞, 正色侃然, 上嘉之, 漸見親重. 上以盜賊不禁, 將重其法. 綽進諫曰:“陛下行堯、舜之道, 多存寬宥. 況律者天下之大信, 其可失乎!”上忻然納之, 因謂綽曰:“若更有聞見, 宜數陳之也.”遷大理少卿. 故陳將蕭摩訶, 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亂, 摩訶當從坐. 上曰:“世略年未二十, 亦何能為!以其名將之子, 為人所逼耳.”因赦摩訶. 綽固諫不可, 上不能奪, 欲綽去而赦之, 固命綽退食. 綽曰:“臣奏獄未決, 不敢退朝.”上曰:“大理其為朕特赦摩訶也.”因命左右釋之. 刑部侍郎辛亶, 嘗衣緋�軍, 俗雲利於官, 上以為厭蠱, 將斬之. 綽曰:“據法不當死, 臣不敢奉詔.”上怒甚, 謂綽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將綽斬之, 綽曰:“陛下寧可殺臣, 不得殺辛亶.”至朝堂, 解衣當斬, 上使人謂綽曰:“竟何如?”對曰:“執法一心, 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 良久乃釋之. 明日, 謝綽, 勞勉之, 賜物三百段. 時上禁行惡錢, 有二人在市, 以惡錢易好者, 武候執以聞, 上令悉斬之. 綽進諫曰:“此人坐當杖, 殺之非法.”上曰:“不關卿事.”綽曰:“陛下不以臣愚暗, 置在法司, 欲妄殺人, 豈得不關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動者, 當退.”對曰:“臣望感天心, 何論動木!”上複曰:“啜羹者, 熱則置之. 天子之威, 欲相挫耶?”綽拜而益前, 訶之不肯退. 上遂入. 治書侍禦史柳彧複上奏切諫, 上乃止. 上以綽有誠直之心, 每引入閤中, 或遇上與皇後同榻, 即呼綽坐, 評論得失. 前後賞賜萬計. 其後進位開府, 贈其父為蔡州刺史. 時河東薛胄為大理卿, 俱名平恕. 然胄斷獄以情, 而綽守法, 俱為稱職. 上每謂綽曰:“朕於卿無所愛惜, 但卿骨相不當貴耳.”仁壽中卒官, 時年六十三. 上為之流涕, 中使吊祭, 鴻臚監護喪事. 有二子, 元方、元襲.
○裴肅
裴肅, 字神封, 河東聞喜人也. 父俠, 周民部大夫. 肅少剛正有局度, 少與安定梁毗同志友善. 仕周, 釋褐給事中士, 累遷禦正下大夫. 以行軍長史從韋孝寬征淮南. 屬高祖為丞相, 肅聞而嘆曰:“武帝以雄才定六合, 墳土未幹, 而一朝遷革, 豈天道歟!”高祖聞之, 甚不悅, 由是廢於家. 開皇五年, 授膳部侍郎. 後二歲, 遷朔州總管長史, 轉貝州長史, 俱有能名. 仁壽中, 肅見皇太子勇、蜀王秀、左仆射高?俱廢黜, 遣使上書曰:“臣聞事君之道, 有犯無隱, 愚情所懷, 敢不聞奏. 竊見高?以天挺良才, 元勛佐命, 陛下光寵, 亦已優隆. 但鬼瞰高明, 世疵俊異, 側目求其長短者, 豈可勝道哉!願陛下錄其大功, 忘其小過. 臣又聞之, 古先聖帝, 教而不誅, 陛下至慈, 度越前聖. 二庶人得罪已久, 寧無革心?願陛下弘君父之慈, 顧天性之義, 各封小國, 觀其所為. 若能遷善, 漸更增益, 如或不悛, 貶削非晚. 今者自新之路永絕, 愧悔之心莫見, 豈不哀哉!”書奏, 上謂楊素曰:“裴肅懮我家事, 此亦至誠也.”於是征肅入朝. 皇太子聞之, 謂左庶子張衡曰:“使勇自新, 欲何為也?”衡曰:“觀肅之意, 欲令如吳太伯、漢東海王耳.”皇太子甚不悅. 頃之, 肅至京師, 見上於含章殿, 上謂肅曰:“吾貴為天子, 富有四海, 後宮寵幸, 不過數人, 自勇以下, 並皆同母, 非為憎愛, 輕事廢立.”因言勇不可複收之意. 既而罷遣之. 未幾, 上崩. 煬帝嗣位, 不得調者久之, 肅亦杜門不出. 後執政者以嶺表荒遐, 遂希旨授肅永平郡丞, 甚得民夷心. 歲餘, 卒, 時年六十二. 夷、獠思之, 為立廟於鄣江之浦. 有子尚賢. 史臣曰:猛獸之處山林, 藜藿為之不采;正臣之立朝廷, 奸邪為之折謀. 皆志在匪躬, 義形於色, 豈惟綱紀由其隆替, 抑亦社稷系以存亡者也. 晉、蜀二王, 帝之愛子, 擅以權寵, 莫拘憲令, 求其恭肅, 不亦難乎!元岩、王韶, 任當彼相, 並見嚴憚, 莫敢為非, 謇諤之風, 有足稱矣. 行本正色於房陵, 梁毗抗言於楊素, 直辭鯁氣, 懍焉可想. 趙綽之居大理, 囹圄無冤, 柳彧之處憲台, 奸邪自肅. 然不畏強禦, 梁毗其有焉, 邦之司直, 行本、柳彧近之矣. 裴肅朝不坐, 宴不預, 忠誠慷慨, 犯忤龍鱗, 固知嫠婦懮宗周之亡, 處女悲太子之少, 非徒語也. 方諸前載, 有閻纂之風焉.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64 열전29 (0) | 2024.08.20 |
---|---|
[수서隋書] 권63 열전28 (0) | 2024.08.19 |
[수서隋書] 권61 열전26 (0) | 2024.08.17 |
[수서隋書] 권60 열전25 (0) | 2024.08.16 |
[수서隋書] 권59 열전24 (0) | 2024.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