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既受命, 改周之六官, 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 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 禦史、都水等台, 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寺,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左右領、左右監門、左右領軍等府, 分司統職焉. 三師, 不主事, 不置府僚, 蓋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也. 三公, 參議國之大事, 依後齊置府僚. 無其人則闕. 祭祀則太尉亞獻, 司徒奉俎, 司空行掃除. 其位多曠, 皆攝行事. 尋省府及僚佐, 置公則坐於尚書都省. 朝之眾務, 總歸於台閣. 尚書省, 事無不總. 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總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 是爲八座. 屬官左、右丞各一人, 都事八人, 分司管轄, 吏部尚書統吏部侍郎二人, 主爵侍郎一人, 司勳侍郎二人, 考功侍郎一人. 禮部尚書統禮部、祠部侍郎各一人, 主客、膳部侍郎各二人. 兵部尚書統兵部、職方侍郎各二人, 駕部、庫部侍郎各一人. 都官尚書統都官侍郎二人, 刑部、比部侍郎各一人, 司門侍郎二人. 度支尚書統度支、戶部侍郎各二人, 金部、倉部侍郎各一人. 工部尚書統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 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 凡三十六侍郎, 分司曹務, 直宿禁省, 如漢之制. 門下省, 納言二人, 給事黃門侍郎四人, 錄事、通事令史各六人. 又有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四人, 諫議大夫七人, 散騎侍郎四人, 員外散騎常侍六人, 通直散騎侍郎四人, 並掌部從朝直. 又有給事二十人, 員外散騎侍郎二十人, 奉朝請四十人, 並掌同散騎常侍等, 兼出使勞問. 統城門、尚食、尚藥、符璽、禦府、殿內等六局. 城門局, 校尉二人, 直長四人. 尚食局, 典禦二人, 直長四人, 食醫四人. 尚藥局, 典禦二人, 侍禦醫、直長各四人, 醫師四十人. 符璽、禦府, 殿內局, 監各二人, 直長各四人. 內史省, 置監、令各一人. 尋廢監. 置令二人, 侍郎四人, 舍人八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 主書十人, 錄事四人. 秘書省, 監、丞各一人, 郎四人, 校書郎十二人, 正字四人, 錄事二人. 領著作、太史二曹. 著作曹, 置郎二人, 佐郎八人, 校書郎、正字各二人. 太史曹, 置令、丞各二人, 司曆二人, 監候四人. 其曆、天文、漏刻、視昆, 各有博士及生員. 內侍省, 內侍、內常侍各二人, 內給事四人, 內謁者監六人, 內寺伯二人, 內謁者十二人, 寺人六人, 伺非八人. 並用宦者. 領內尚食、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等局. 尚食, 置典禦及丞各二人. 餘各置令、丞, 皆二人. 其宮闈、內仆, 則加置丞各一人. 掖庭又有宮教博士二人. 禦史台, 大夫一人, 治書侍禦史二人, 侍禦史八人, 殿內侍禦史、監察禦史, 各十二人, 錄事二人. 後魏延昌中, 王顯有寵於宣武, 爲禦史中尉, 請革選禦史. 此後踵其事, 每一中尉, 則更置禦史. 自開皇後, 始自吏部選用, 仍依舊入直禁中. 都水台, 使者及丞各二人, 參軍三十人, 河堤謁者六十人, 錄事二人. 領掌船局、都水尉二人, 又領諸津. 上津每尉一人, 丞二人. 中津每尉、丞各一人. 下津每典作一人, 津長四人. 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等九寺, 並置卿少卿各一人. 太仆尋加少卿一人. 各置丞, 太常、衛尉、宗正、大理、鴻臚、將作二人, 光祿、太仆各三人, 司農五人, 太府六人.簿、太府四人. 餘寺各二人. 錄事各二人. 光祿則加至三人, 司農、太府則各四人. 等員. 太常寺又有博士四人, 協律郎二人, 奉禮郎十六人. 統郊社、太廟、諸陵、太祝、衣冠、太樂、清商、鼓吹、太醫、太蔔、廩犧等署. 各置令、並一人. 太樂、太醫則各加至二人. 丞. 各一人. 郊社、太樂、鼓吹則各加至二人. 郊社署又有典瑞. 四人. 太祝署有太祝. 二人. 太樂署、清商署, 各有樂師員. 太樂八人, 清商二人. 鼓吹署有哄師. 二人. 太醫署有主藥、二人. 醫師、二百人. 藥園師、二人. 醫博士、二人. 助教、二人. 按摩博士、二人. 祝禁博士二人. 等員. 太蔔署有蔔師、二十人. 相師、十人. 男覡、十六人. 女巫、八人. 太蔔博士、助教、各二人. 相博士、助教各一人. 等員. 光祿寺統太官、肴藏、良醖、掌醢等署. 各置令、太官三人, 肴藏、良醖各二人, 掌醢一人. 丞. 太官八人, 肴藏、掌醢各二人, 良醖四人. 太官又有監膳, 十二人. 良醖有掌醖, 五十人. 掌醢有掌醢十人. 等員. 衛尉寺統公車、武庫、守宮等署. 各置令、公車一人, 武庫、守宮各二人. 丞公車一人, 武庫二人. 等員. 宗正寺不統署. 太仆寺又有獸醫博士員. 一百二十人. 統驊騮、乘黃、龍廄、車府、典牧、牛羊等署. 各置令、二人. 乘黃、車府則各減一人. 丞二人. 乘黃則一人, 典牧牛羊則各三人. 等員. 大理寺, 不統署. 又有正、監、評、各一人. 司直、十人. 律博士、八人. 明法、二十人. 獄掾. 八人. 鴻臚寺統典客、司儀、崇玄三署. 各置令. 二人. 崇玄則惟置一人. 典客署又有掌客, 十人. 司儀有掌儀二十人. 等員. 司農寺統太倉、典農、平准、廩市、鉤盾、華林、上林、導官等署. 各置令. 二人. 鉤盾、上林則加至三人, 華林惟置一人. 太倉又有米稟督、二人. 穀倉督、四人. 鹽倉督, 二人. 京市有肆長, 四十人. 導官有禦細倉督、二人. 曲面倉督二人. 等員. 太府寺統左藏、左尚方、內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黃藏、掌冶、甄官等署. 各置令、二人. 左、右尚方則加至二人, 黃藏則惟置一人. 丞四人. 左尚則八人, 右尚則六人, 黃藏則一人. 等員. 國子寺元隸太常. 祭酒, 一人. 屬官有主簿、錄事. 各一人. 統國子、太學、四門、書算學, 各置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 書、算各二人. 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 書、算各二人. 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 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 書四十人, 算八十人. 等員. 將作寺大匠、一人. 丞、主簿、錄事. 各二人. 統左右校署令、各二人. 丞、左校四人, 右校三人. 各有監作左校十二人, 右校八人. 等員.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 各大將軍, 一人. 將軍, 二人. 並有長史, 司馬, 錄事, 功、倉、兵、騎等曹參軍, 法曹、鎧曹行參軍, 各一人. 行參軍左右衛、左右武候各六人, 左右武衛各八人. 等員. 左右衛, 掌宮掖禁禦, 督攝仗衛. 又各有直閣將軍、六人. 直寢、十二人. 直齋、直後, 各十五人. 並掌宿衛侍從. 奉車都尉, 六人. 掌馭副車. 武騎常侍、十人. 殿內將軍、十五人. 員外將軍、三十人. 殿內司馬督、二十人. 員外司馬督、四十人. 並以參軍府朝, 出使勞問. 左右衛又各統親衛. 置開府. 左勳衛開府, 左翊一開府、二開府、三開府、四開府, 及武衛、武候、領事、東宮領兵開府准此. 府置開府, 一人. 有長史, 司馬, 錄事, 及倉、兵等曹參軍, 法曹行參軍, 各一人. 行參軍. 三人. 又有儀同府. 武衛、武候、領軍、東宮領兵儀同皆准此. 儀同已下, 置員同開府, 但無行參軍員. 諸府皆領軍坊. 每坊東宮軍坊准此. 置坊主、一人. 佐. 二人. 每鄉團東宮鄉團准此. 置團主、一人. 佐. 二人. 左右武衛府, 無直閣已下員, 但領外軍宿衛. 左右武候, 掌車駕出, 先驅後殿, 晝夜巡察, 執捕奸非, 烽候道路, 水草所置. 巡狩師田, 則掌其營禁. 右加置司辰師、四人. 漏刻生. 一百一十人. 左右領左右府, 各大將軍、一人. 將軍, 二人. 掌侍衛左右, 供禦兵仗. 領千牛備身, 十二人. 掌執千牛刀;備身左右, 十二人. 掌供禦弓箭;備身, 六十人. 掌宿衛侍從. 各置長史, 司馬、錄事, 及倉、兵二曹參軍事, 鎧曹行參軍各一人. 等員. 左右監門府各將軍, 一人. 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 各置郎將, 二人. 校尉, 直長, 各三十人. 長史, 司馬, 錄事, 及倉、兵曹參軍, 鎧曹行參軍, 各一人. 行參軍四人. 等員. 左右領軍府, 各掌十二軍籍帳、差科、辭訟之事. 不置將軍. 唯有長史, 司馬, 掾屬及錄事, 功、倉、戶、騎、兵等曹參軍, 法、鎧等曹行參軍, 各一人. 行參軍十六人. 等員. 又置明法, 四人. 隸於法司, 掌律令輕重. 行台省, 則有尚書令, 仆射, 左、右任置. 兵部、兼吏部、禮部. 度支兼都官、工部. 尚書及丞左、右任置. 各一人, 都事四人. 有考功、兼吏部、爵部、司勳. 禮部、兼祠部、主客. 膳部、兵部、兼職方. 駕部、庫部、刑部、兼都官、司門. 度支、兼倉部. 戶部、兼比部. 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 侍郎, 各一人. 每行台置食貨, 農圃, 武器, 百工監、副監, 各一人. 各置丞、食貨四人, 農圃六人, 武器二人, 百工四人. 錄事食貨、農圃、百工各二人, 武器一人. 等員. 太子置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 開皇初, 置詹事. 二年定令, 罷之. 門下坊, 置左庶子二人, 內舍人四人, 錄事二人, 主事令史四人. 統司經、宮門、內直、典膳、藥藏、齋帥等六局. 司經置洗馬四人, 校書六人, 正字二人. 宮門置大夫二人. 內直置監、副監各二人, 監殿舍人四人. 典膳、藥藏, 並置監、丞各二人. 藥藏又有侍醫四人.帥置四人. 典書坊, 右庶子二人, 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 錄事二人, 主事令史四人, 內坊典內及丞各二人, 丞直四人, 錄事一人. 內廄置尉二人, 掌內車輿之事. 家令、掌刑法、食膳、倉庫、什物、奴婢等事. 率更令、掌伎樂漏刻. 仆、掌宗族親疏, 車輿騎乘. 各一人. 三寺各置丞、家令二人, 寺各一人. 錄事. 家令二人, 寺各一人. 家令領食官、典倉、司藏三署令、各一人. 丞. 食官二人, 典倉一人, 司藏三人. 仆寺領廄牧令一人. 員. 左右衛, 各置率一人, 副率二人, 掌宮中禁衛. 各置長史, 司馬及錄事, 功、倉、兵、騎兵等曹參軍事, 法曹、鎧曹行參軍, 各一人, 行參軍四人. 員. 又各有直閣四人, 直齋八人, 直齊、直後各十人. 左右宗衛, 制官如左右衛, 各掌以宗人侍衛. 加置行參軍二人, 而無直閣、直寢、直齋、直後等員. 左右虞候, 各置開府一人, 掌斥候伺非. 長史已下如左右衛, 而無錄事參軍員, 減行參軍一人. 左右內率、副率, 各一人, 掌領備身已上禁內侍衛, 供奉兵仗. 又無功、騎兵、法等曹及行參軍員, 餘與虞候同. 有千牛備身八人, 掌執千牛刀;備身左右八人, 掌供奉弓箭;備身二十人, 掌宿衛侍從. 左右監門, 各率一人, 副率二人, 掌諸門禁. 長史已下, 同內率府, 而各有直長十人. 高祖又采後周之制, 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 總十一等, 以酬勤勞. 又有特進、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 並爲散官, 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 並不理事. 六品已下, 又有翊軍等四十三號將軍, 品凡十六等, 爲散號將軍, 以加泛授. 居曹有職務者爲執事官, 無職務者爲散官. 戎上柱國已下爲散實官, 軍爲散號官. 諸省及左右衛、武候、領左右監門府爲內官, 自餘爲外官. 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 凡九等. 皇伯叔昆弟、皇子爲親王. 置師、友各二人, 文學二人, 嗣王則無師友. 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事, 掾屬, 各一人, 主簿二人, 錄事, 功曹, 記室, 戶、倉、兵等曹, 騎兵、城局等參軍事, 東西閤祭酒, 各一人, 參軍事四人, 法、田、水、鎧、士等曹行參軍各一人, 行參軍六人, 長兼行參軍八人, 典簽二人. 上柱國、嗣王、郡王, 無主簿、錄事參軍、東西閤祭酒、長兼行參軍等員, 而加參軍事爲五人, 行參軍爲十二人. 柱國又無騎兵參軍事、水曹行參軍等員, 而減參軍事、行參軍各一人. 上大將軍又無諮議參軍事, 田曹、鎧曹行參軍員, 又減行參軍一人. 大將軍又無掾屬員, 又減參軍事二人. 上開府又無法曹、士曹行參軍, 參軍事員. 開府又無典簽員, 減行參軍二人. 上儀同又無功曹、城局參軍事員, 又減行參軍二人. 儀同又無倉曹員, 減行參軍三人. 三師、三公, 置府佐, 與柱國同. 若上柱國任三師、三公, 唯從上柱國置. 王公已下, 三品已上, 又並有親信、帳內, 各隨品高卑而制員. 諸王置國官. 有令、大農各一人, 尉各二人, 典衛各八人, 常侍各二人, 侍郎各四人, 廟長、學官長各一人, 食官, 廄牧長、丞各一人, 典府長、丞各一人, 舍人各四人等員. 上柱國、柱國公, 減典衛二人, 無侍郎員. 侯、伯又減典衛二人, 食官、廄牧長各一人. 子、男又減尉、典衛、常侍、舍人各一人. 上大將軍、大將軍公, 同柱國、子、男. 其侯、伯減公典衛、侍郎、廄牧丞各一人. 子、男無令, 無典衛, 又減舍人一人. 上開府、開府公, 同大將軍、子、男. 其侯、伯又無常侍, 無食官、廄牧丞. 子、男又無侍郎、廄牧長. 上儀同、儀同公, 同開府子、男. 其侯、伯又無尉, 無學官長. 子、男又無廄長、食官長. 二王後, 置國官, 與諸王同. 郡王與上柱國公同. 國公無上開府已上官者, 與開府公同. 散郡公與儀同侯、伯同. 散縣公與儀同子、男同.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 並置家令、丞各一人, 主簿謁者、舍人各二人等員. 郡主唯減主簿員. 雍州, 置牧. 屬官有別駕, 贊務, 州都, 郡正, 主簿, 錄事, 西曹書佐, 金、戶、兵、法、士等曹從事, 部郡從事, 武猛從事等員. 並佐史, 合五百二十四人. 京兆郡, 置尹, 丞, 正, 功曹, 主簿, 金、戶、兵、法、士等曹佐等員. 並佐史, 合二百四十四人. 大興、長安縣, 置令, 丞, 正, 功曹, 主簿, 西曹, 金、戶、兵、法、士曹等員. 並佐史, 合一百四十七人. 上上州, 置刺史, 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事, 功曹, 戶、兵等曹參軍事, 法、士曹等行參軍, 行參軍, 典簽, 州都光初主簿, 郡正, 主簿, 西曹書佐, 祭酒從事, 部郡從事, 倉督, 市令、丞等員. 並佐史, 合三百二十三人. 上中州, 減上州吏屬十二人. 上下州, 減上中州十六人. 中上州, 減上下州二十九人. 中中州, 減中上州二十人. 中下州, 減中中州二十人. 下上州, 減中下州三十二人. 下中州, 減下上州十五人. 下下州, 減下中州十二人. 郡, 置太守, 丞, 尉, 正, 光初功曹, 光初主簿, 縣正, 功曹, 主簿, 西曹, 金、戶、兵、法、士等曹, 市令等員. 並佐史, 合一百四十六人. 上中郡, 減上上郡吏屬五人. 上下郡, 減上中郡四人. 中上郡, 減上下郡十九人. 中中郡, 減中上郡六人. 中下郡, 減中中郡五人. 下上郡, 減中下郡十九人. 下中郡, 減下上郡五人. 下下郡, 減下中郡六人. 縣, 置令, 丞, 尉, 正, 光初功曹, 光初主簿, 功曹, 主簿, 西曹, 金、戶、兵、法、士等曹佐, 及市令等員. 合九十九人. 上中縣, 減上上縣吏屬四人. 上下縣, 減上中縣五人. 中上縣, 減上下縣十人. 中中縣, 減中上縣五人. 中下縣, 減中中縣五人. 下上縣, 減中下縣十二人. 下中縣, 減下上縣六人. 下下縣, 減下中縣五人. 州, 置總管者, 列爲上中下三等. 總管刺史加使持節. 鎮, 置將、副. 戍, 置主、副. 關, 置令、丞. 其制, 官屬各立三等之差. 同州, 總監、副監各一人, 置二丞. 統食貨農圃二監、副監. 岐州亦置監、副監. 諸冶亦置三等監. 各有丞員. 鹽池, 置總監、副監、丞等員. 管東西南北面等四監, 亦各置副監及丞. 隴右牧, 置總監、副監、丞, 以統諸牧. 其驊騮牧及二十四軍馬牧, 每牧置儀同及尉、大都督、帥都督等員. 驢騾牧, 置帥都督及尉. 原州羊牧, 置大都督並尉. 原州駝牛牧, 置尉. 又有皮毛監、副監及丞、錄事. 又鹽州牧監, 置監及副監, 置丞, 統諸羊牧, 牧置尉. 苑川十二馬牧, 每牧置大都督及尉各一人, 帥都督二人. 沙苑羊牧, 置尉二人. 緣邊交市監及諸屯監, 每監置監、副監各一人. 畿內者隸司農, 自外隸諸州焉. 五嶽各置令, 又有吳山令, 以供其灑掃. 三師、王、三公, 爲正一品. 上柱國、郡王、國公、開國郡縣公, 爲從一品. 柱國、太子三師、特進、尚書令、左右光祿大夫、開國侯, 爲正二品. 上大將軍、尚書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祿大夫, 爲從二品. 大將軍, 吏部尚書, 太常、光祿、衛尉等三卿, 太子三少, 納言, 內史令,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領左右等大將軍, 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書, 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等六卿, 上州刺史, 京兆尹, 秘書監, 銀青光祿大夫, 開國伯, 爲正三品. 上開府儀同三司, 散騎常侍, 左右衛、武衛、武候、領左右、監門等將軍, 國子祭酒, 禦史大夫, 將作大匠, 中州刺史, 親王師, 朝議大夫, 爲從三品. 驃騎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太常、光祿、衛尉等三少卿, 太子左右衛、宗衛、內等率, 尚書吏部侍郎, 給事黃門侍郎, 太子左庶子, 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等少卿, 下州刺史, 已前上階. 內史侍郎, 太子右庶子, 通直散騎常侍, 左右監門郎將, 朝散大夫, 開國子, 爲正四品. 上儀同三司, 尚書左丞, 太子左右衛、宗衛、內等副率, 左右監門率, 上郡太守, 雍州別駕, 親王府長史, 太子家令, 率更令、仆, 內侍, 城門校尉, 已前上階. 尚書右丞, 上鎮將軍, 雍州贊務, 直闔將軍, 親王府司馬, 諫議大夫, 爲從四品. 車騎將軍, 儀同三司, 內常侍, 秘書丞, 國子博士, 散騎侍郎, 太子內舍人, 太子左右監門副率, 員外散騎常侍, 上州長史, 親王府諮議參軍事, 開國男, 已前上階. 尚食、尚藥典禦, 上州司馬, 爲正五品. 著作郎, 通直散騎侍郎, 中郡太守, 直寢, 太子洗馬, 中州長史, 奉車都尉, 已前上階. 都水使者, 治書侍禦史, 大興、長安令, 大理司直, 直齋, 太子直閤, 京兆郡丞, 中州司馬, 中鎮將, 上鎮副, 內給事, 駙馬都尉, 親王友, 員外散騎侍郎, 爲從五品. 翊軍、翊師將軍, 尚書諸曹侍郎, 內史舍人, 下郡太守, 大都督, 親王府掾屬, 下州長史, 已前上階. 四征將軍, 征東、征南、征西、征北. 三將軍, 內軍、鎮軍、撫軍. 大理正、監、評、千牛備身左右, 左右監門校尉, 內尚食典禦, 符璽監, 禦府監, 殿內監, 太子內直監, 下州司馬, 下鎮將, 中鎮副, 爲正六品. 四平將軍, 平東、平南、平西、平北. 四將軍, 前軍、後軍、左軍、右軍. 通事舍人, 親王文學, 帥都督, 左右領軍府長史, 太子直寢, 親王府主簿, 親王府錄事參軍事, 太子門大夫, 給事, 上縣令, 已前上階. 冠軍、輔國二將軍, 太子舍人, 直後, 三寺丞, 親王府功曹、記室、倉戶曹參軍事, 城門直長, 太子直齋, 太子副直監, 太子典內, 左右領軍府司馬, 下鎮副, 爲從六品. 鎮遠、安遠二將軍, 員外散騎侍郎, 禦醫, 左右衛、武衛、武候、領左右等府長史, 親衛, 親王府諸曹參軍事, 已前上階. 建威、寧朔二將軍, 六寺丞, 秘書郎, 著作佐郎, 太子千牛備身, 太子備身左右, 尚食、尚藥、左右監門等直長, 太子通事舍人, 左右衛、武衛、武候、領左右等府司馬, 都督, 太子典膳、藥藏等監, 太子齋帥, 上戍主, 爲正七品. 寧遠、振威二將軍, 左右監門府長史, 太子左右衛、宗衛等率, 左右虞侯、左右內率等府長史, 符璽、禦府、殿內等直長, 上州錄事參軍事, 左右領軍府掾屬, 親王府東西閣祭酒, 中縣令, 上郡丞, 太子親衛, 將作丞, 勳衛, 親王府參軍事, 上鎮長史, 已前上階. 伏波、輕車二將軍, 太學、太常二博士, 武騎常侍, 奉朝請, 國子助教, 親王府諸曹行參軍, 太子直後, 太子左右監門直長, 大興、長安縣丞, 太子侍醫, 侍禦史, 太史令, 上州諸曹參軍事, 左右監門府、太子左右衛、左右宗衛、左右虞候、左右內率等司馬, 上鎮司馬, 爲從七品. 宣威、明威二將軍, 協律郎, 都水丞, 殿內將軍, 太子左右監門率府長史, 別將, 下縣令, 中郡丞, 中州錄事參軍事, 上上州諸曹行參軍事, 親王府行參軍, 左右領軍府錄事參軍事, 中鎮長史, 太子內坊丞, 太子勳衛, 已前上階. 襄威、厲威二將軍, 殿內禦史, 掖庭、宮闈二令, 上署令, 公車、郊社、太廟、太祝、平准、太樂、驊騮、武庫、典客、鉤盾、左藏、太倉、左尚方、右尚方、司染、典農、京市、太官、鼓吹. 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司馬, 中州諸曹參軍事, 左右衛、武衛、武候等府錄事參軍事, 左右領軍府諸曹參軍事, 內尚食丞, 中戍主, 上戍副, 爲正八品. 威戎、討寇二將軍, 四門博士, 主書, 門下錄事, 尚書都事, 監察禦史, 內謁者監, 上關令, 中署令, 太醫、右藏、黃廟、乘黃、龍廟、衣冠、守宮、華林、上林、掌冶、導官、左校、右校、牛羊、典牧. 下郡丞, 下州錄事參軍事, 中州諸曹行參軍, 備身, 左右衛、武衛、武候、領左右等府諸曹參軍事, 左右領軍府諸曹行參軍, 太子左右衛、宗衛、率等府錄事參軍事, 下鎮長史, 太子翊衛, 已前上階. 蕩寇、蕩難二將軍, 親王府長兼行參軍及典簽, 員外將軍, 統軍, 太子三寺丞, 中關令, 奚官、內仆二令, 下署令, 諸陵、崇玄、太蔔、車府、清商、司儀、肴藏、良醖、掌醢、甄官、廩犧. 上津尉, 下州諸曹參軍事, 左右衛、武衛、武候等府諸曹行參軍, 領左右府鎧曹行參軍, 左右監門、太子左右衛、宗衛等率, 左右虞候, 左右內率等府諸曹參軍事, 掌船局都尉, 上鎮諸曹參軍事, 上縣丞, 上郡尉, 爲從八品. 殄寇、殄難二將軍, 太學助教, 太子備身, 大理寺律博士, 諸校書郎, 都水參軍事, 內史錄事, 內謁者令, 內寺伯, 中縣丞, 下關令, 中津尉, 下州諸曹行參軍, 上州行參軍, 左右監門府鎧曹行參軍, 太子左右衛、宗衛、虞候府等諸曹行參軍, 太子左右內率府鎧曹行參軍, 左右領軍府行參軍, 中鎮諸曹參軍事, 上鎮士曹行參軍, 中郡尉, 已前上階. 掃寇、掃難二將軍, 殿內司馬督, 太子食官、典倉、司藏等令, 尚食、尚醫、軍主、太史、掖庭、宮闈局等丞, 上署丞, 太子左右監門率府諸曹參軍事, 中州行參軍, 左右衛、武衛、武候等府行參軍, 上州典簽, 下戍主, 上關丞, 太子典膳、藥藏等局丞, 下郡尉, 典客署掌客, 司辰師, 爲正九品. 曠野、橫野二將軍, 掖庭局宮教博士, 太祝, 太子廄牧令, 太子校書, 下縣丞, 中署丞, 左右監門率府鎧曹行參軍, 下州行參軍, 中州典簽, 左右監門府、太子左右衛、宗衛、虞候、率府等行參軍, 正字, 太子內坊丞直, 中關、上津丞, 下鎮諸曹參軍事, 中鎮士曹行參軍, 上縣尉, 已前上階. 偏、裨二將軍, 四門助教, 書算學博士, 奉禮郎, 員外司馬督, 幢主、奚官、內仆等局丞, 下署丞, 下州典簽, 內謁者局丞, 中津丞, 中縣尉, 太子正字, 太史監候, 太官監膳, 禦府局監事, 左右校及掖庭監作, 太史司曆, 諸樂師, 爲從九品. 又有流內視品十四等: 行台尚書令, 爲視正二品. 上總管、行台尚書仆射, 爲視從二品. 中總管、行台諸曹尚書, 爲視正三品. 下總管, 爲視從三品. 行台尚書左右丞, 爲視從四品. 同州總監、隴右牧總監, 爲視從五品. 行台諸曹侍郎, 爲視正六品. 上柱國、嗣王、郡王、柱國府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事, 鹽池總監, 同州、隴右牧總副監, 王、二王後國令, 爲視從六品. 上大將軍、大將軍府長史、司馬, 上柱國、嗣王、郡王、柱國府掾屬, 嗣王文學, 公國令, 王、二王後大農尉、典衛, 爲視正七品. 上開府、開府府長史、司馬, 上大將軍、大將軍府掾屬, 上柱國、嗣王、郡王、柱國府諸曹參軍事, 鹽池總副監, 鹽州牧監, 諸屯監, 國子學生, 侯、伯國令, 公國大農尉、典衛、雍州薩保, 爲視從七品. 上儀同、儀同府長史、司馬, 上大將軍、大將軍府諸曹參軍事, 上柱國、嗣王、郡王、柱國府參軍事, 諸曹行參軍, 行台諸監, 同州諸監, 鹽池四面監, 皮毛監, 岐州監, 同州總監、隴右牧監等丞, 諸大冶監, 雍州州都主簿, 子、男國令, 侯、伯國大農尉、典衛, 王、二王後國常侍, 爲視正八品. 行台尚書都事, 上開府、開府府諸曹參軍事, 上大將軍、大將軍府參軍事、諸曹行參軍, 上柱國、嗣王、郡王、柱國府行參軍, 五嶽、四瀆、吳山等令, 鹽池四面副監, 諸皮毛副監, 行台諸副監, 諸屯副監, 諸中冶監, 諸緣邊交市監, 鹽池總監丞, 諸州州都主簿, 雍州西曹書佐、諸曹從事, 京兆郡正功曹, 太學生, 子、男國大農、典衛, 爲視從八品. 開府府法曹行參軍, 上儀同、儀同府諸曹參軍事, 上大將軍、大將軍府行參軍, 上柱國、嗣王、郡王、柱國府典簽, 同州諸副監, 岐州副監, 諸小冶監, 鹽州牧監丞, 諸大冶監丞, 諸緣邊交市副監, 諸郡正、功曹, 京兆郡主簿, 諸州西曹書佐、祭酒從事, 雍州部郡從事, 公國常侍, 王、二王後國侍郎, 公主家令, 諸州胡二百戶已上薩保, 爲視正九品. 儀同府法曹行參軍, 上開府、開府府行參軍, 上大將軍、大將軍府典簽, 上儀同、儀同府行參軍, 上開府府典簽, 行台諸監丞, 鹽池四面監丞, 皮毛監丞, 諸中冶監丞, 四門學生, 諸郡主簿, 諸州部郡從事, 雍州武猛從事, 大興、長安縣正、功曹、主簿, 侯、伯、子、男國常侍, 公國侍郎, 爲視從九品. 又有流外勳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 又視流外, 亦有視勳品、視二品、視三品、視四品、視五品、視六品、視七品、視八品、視九品之差. 極於胥吏矣, 皆無上下階雲. 京官正一品, 祿九百石, 其下每以百石爲差, 至正四品, 是爲三百石. 從四品, 二百五十石, 其下每以五十石爲差, 至正六品, 是爲百石. 從六品, 九十石, 以下每以十石爲差, 至從八品, 是爲五十石. 食封及官不判事者, 並九品, 皆不給祿. 其給皆以春秋二季. 刺史、太守、縣令, 則計戶而給祿, 各以戶數爲九等之差. 大州六百二十石, 其下每以四十石爲差, 至於下下, 則三百石. 大郡三百四十石, 其下每以三十石爲差, 至於下下, 則百石. 大縣百四十石, 其下每以十石爲差, 至於下下, 則六十石. 其祿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縣令. 三年四月, 詔尚書左仆射, 掌判吏部、禮部、兵部三尚書事, 禦史糾不當者, 兼糾彈之. 尚書右仆射, 掌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書事, 又知用度. 餘皆依舊. 尋改度支尚書爲戶部尚書, 都官尚書爲刑部尚書. 諸曹侍郎及內史舍人, 並加爲從五品. 增置通事舍人十二員, 通舊爲二十四員. 廢光祿寺及都水台入司農, 廢衛尉入太常尚書省, 廢鴻臚亦入太常. 罷大理寺監、評及律博士員, 加置正爲四人. 罷郡, 以州統縣, 改別駕、贊務, 以爲長史、司馬. 舊周、齊州郡縣職, 自州都、郡縣正已下, 皆州郡將縣令至而調用, 理時事. 至是不知時事, 直謂之鄉官. 別置品官, 皆吏部除授, 每歲考殿最. 刺史、縣令, 三年一遷, 佐官四年一遷. 佐官以曹爲名者, 並改爲司. 六年, 尚書省二十四司, 各置員外郎一人, 以司其曹之籍帳. 侍郎闕, 則厘其曹事. 吏部又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 武騎、屯騎、驍騎、遊騎、飛騎、旅騎、雲騎、羽騎八尉. 其品則正六品以下, 從九品以上. 上階爲郎, 下階爲尉. 散官番直, 常出使監檢. 罷門下省員外散騎常侍、奉朝請、通事令史員, 及左右衛、殿內將軍, 司馬督, 武騎常侍等員. 十二年, 複置光祿、衛尉、鴻臚等寺. 諸州司以從事爲名者, 改爲參軍. 十三年, 複置都水台. 國子寺罷隸太常, 又改寺爲學. 十四年, 諸省各置主事令史員. 改九等州縣爲上、中、中下、下, 凡四等. 十五年, 罷州縣、鄉官. 十六年, 內侍省加置內主事員二十人, 以承門閣. 十八年, 置備身府. 二十年, 改將作寺爲監, 以大匠爲大監. 初加置副監. 仁壽元年, 改都水台爲監, 更名使者爲監. 罷國子學, 唯立太學一所, 置博士五人, 從五品, 學生七十二人. 三年, 監門府又置門候一百二十人. 煬帝即位, 多所改革. 三年定令, 品自第一至於第九, 唯置正從, 而除上下階. 罷諸總管, 廢三師、特進官. 分門下、太仆二司, 取殿內監名, 以爲殿內省, 並尚書、門下、內史、秘書, 以爲五省. 增置謁者、司隸二台, 並禦史爲三台. 分太府寺爲少府監. 改內侍省爲長秋監, 國子學爲國子監, 將作寺爲將作監, 並都水監, 總爲五監, 改左右衛爲左右翊衛, 左右備身爲左右騎衛. 左右武衛依舊名. 改領軍爲左右屯衛, 加置左右禦. 改左右武候爲左右候衛. 是爲十二衛. 又改領左右府爲左右備身府, 左右監門依舊名, 凡十六府. 其朝之班序, 以品之高卑爲列. 品同則以省府爲前後, 省府同則以局署爲前後焉. 尚書省六曹, 各侍郎一人, 以貳尚書之職. 又增左、右丞階, 與六侍郎並正四品. 諸曹侍郎並改爲郎. 又改吏部爲選部郎, 戶部爲人部郎, 禮部爲儀曹郎, 兵部爲兵曹郎, 刑部爲憲部郎, 工部爲起部郎, 以異六侍郎之名, 廢諸司員外郎, 而每增置一曹郎, 各爲二員. 都司郎各一人, 品同曹郎, 掌都事之職, 以都事爲正八品, 分隸六尚書. 諸司主事, 並去令史之名. 其令史隨曹閑劇而置. 每十令史置一主事, 不滿十者亦置一人. 其餘四省三台, 亦皆曰令史, 九寺五監諸衛府, 則皆曰府史. 後又改主客郎爲司蕃郎. 尋又每減一郎, 置承務郎一人, 同員外之職. 舊都督已上, 至上柱國, 凡十一等, 及八郎、八尉、四十三號將軍官, 皆罷之. 並省朝議大夫. 自一品至九品, 置光祿、從一品. 左右光祿、左正二品, 右從二品. 金紫、正三品. 銀青光祿、從三品. 正議、正四品. 通議、從四品. 朝請、正五品. 朝散從五品. 等九大夫, 建節、正六品. 奮武、從六品. 宣惠、正七品. 綏德、從七品. 懷仁、正八品. 守義、從八品. 奉誠、正九品. 立信從九品. 等八尉, 以爲散職. 開皇中, 以開府儀同三司爲四品散實官, 至是改爲從一品, 同漢、魏之制, 位次王公. 門下省減給事黃門侍郎員, 置二人, 去給事之名, 移吏部給事郎名爲門下之職, 位次黃門下. 置員四人, 從五品, 省讀奉案. 廢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諫議大夫、散騎侍郎等常員. 改符璽監爲郎, 置員二人, 爲從六品. 加錄事階爲正八品. 以城門、殿內、尚食、尚藥、禦府等五局隸殿內省. 十二年, 又改納言爲侍內. 內史省減侍郎員爲二人, 減內史舍人員爲四人. 加置起居舍人員二人, 從六品. 次舍人下. 改通事舍人員爲謁者台職. 減主書員, 置四人, 加爲正八品. 十二年, 改內史爲內書. 殿內省置監、正四品. 少監、從四品. 丞, 從五品. 各一人, 掌諸供奉. 又有奉車都尉十二人, 掌進禦輿馬. 統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等六局, 各置奉禦二人, 正五品. 皆置直長, 以貳之. 正七品. 尚食直長六人, 又有食醫員. 尚藥直長四人, 又有侍禦醫、司醫、醫佐員. 尚衣即舊禦府也, 改名之, 有直長四人. 尚舍即舊殿中局也, 改名之, 有直長八人. 尚乘局置左右六閑:一左右飛黃閑, 二左右吉良閑, 三左右龍媒閑, 四左右騊駼閑, 五左右駃騠閑, 六左右天苑閑. 有直長十四人, 又有奉乘十人. 尚輦有直長四人, 又有掌輦六人. 城門置校尉一人, 降爲正五品. 後又改校尉爲城門郎, 置員四人, 從六品. 自殿內省隸爲門下省官. 秘書省降監爲從三品, 增置少監一人. 從四品. 增著作郎階爲正五品, 減校書郎爲十人. 改太史局爲監, 進令階爲從五品, 又減丞爲一人. 置司辰師八人, 增置監候爲十人. 其後又改監、少監爲令、少令. 增秘書郎爲從五品, 加置佐郎四人, 從六品. 以貳郎之職. 降著作郎階爲從五品. 又置儒林郎十人, 正七品. 掌明經待問, 唯詔所使. 文林郎二十人, 從八品. 掌撰錄文史, 檢討舊事. 此二郎皆上在籓已來直司學士. 增校書郎員四十人, 加置楷書郎員二十人, 從九品. 掌抄寫禦書. 禦史台增治書侍禦史爲正五品. 省殿內禦史員, 增監察禦史員十六人, 加階爲從七品. 開皇中, 禦史直宿禁中, 至是罷其制. 又置主簿、錄事員各二人. 五年, 又降大夫階爲正四品, 減治書侍禦史爲從五品;增侍禦史爲正七品, 唯掌侍從糾察, 其台中簿領, 皆治書侍禦史主之. 後又增置禦史, 從九品, 尋又省. 謁者台大夫一人, 從四品. 五年, 改爲正四品. 掌受詔勞問, 出使慰撫, 持節察授, 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駕出, 對禦史引駕. 置司朝謁者二人以貳之. 從五品. 屬官有丞一人, 主簿、錄事各一人等員. 又有通事謁者二十人, 從六品. 即內史通事舍人之職也. 次有議郎二十四人, 通直三十六人, 將事謁者三十人, 謁者七十人, 皆掌出使. 其後廢議郎, 通直、將事謁者, 謁者等員, 而置員外郎八十員. 尋詔門下、內史、禦史、司隸、謁者五司, 監受表, 以爲恆式, 不複專謁者矣. 尋又置散騎郎, 從五品, 二十人, 承議郎、正六品. 通直郎, 從六品. 各三十人, 宣德郎、正七品. 宣義郎, 從七品, 各四十人, 從事郎、正八品. 將仕郎、從八品. 常從郎、正九品. 奉信郎, 從九品. 各五十人, 是爲正員. 並得祿當品. 又各有散員郎, 無員無祿. 尋改常從爲登仕, 奉信爲散從. 自散騎已下, 皆主出使, 量事大小, 據品以發之. 司隸台大夫一人, 正四品. 掌諸巡察. 別駕二人, 從五品. 分察畿內, 一人案東都, 一人案京師. 刺史十四人, 正六品. 巡察畿外. 諸郡從事四十人, 副刺史巡察. 其所掌六條: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 二察官人貪殘害政. 三察豪強奸猾, 侵害下人, 及田宅逾制, 官司不能禁止者. 四察水旱蟲災, 不以實言, 枉征賦役, 及無災妄蠲免者. 五察部內賊盜, 不能窮逐, 隱而不申者. 六察德行孝悌, 茂才異行, 隱不貢者. 每年二月, 乘軺巡郡縣, 十月入奏. 置丞、從六品.簿、從八品. 錄事從九品. 各一人, 後又罷司隸台, 而留司隸從事之名, 不爲常員. 臨時選京官清明者, 權攝以行. 光祿已下八寺卿, 皆降爲從三品. 少卿各加置二人, 爲從四品. 諸寺上署令, 並增爲正六品, 中署令爲從六品, 下置令爲正七品. 始開皇中, 署司唯典掌受納, 至是署令爲判首, 取二卿判. 丞唯知勾檢. 令闕, 丞判. 五年, 寺丞並增爲從五品. 太常寺罷太祝署, 而留太祝員八人, 屬寺. 後又增爲十人. 奉禮減置六人. 太廟署又置陰室丞, 守視陰室. 改樂師爲樂正, 置十人. 太蔔又省博士員, 置太蔔蔔正二十人, 以掌其事. 太醫又置醫監五人, 正十人. 罷衣冠、清商二署. 太仆減驊騮署入殿內尚乘局, 改龍廄曰典廄署, 有左、右駁皁二廄. 加置主乘、司庫、司廩官. 罷牛羊署. 大理寺丞改爲勾檢官, 增正員爲六人, 分判獄事. 置司直十六人, 降爲從六品, 後加至二十人. 又置評事四十八人, 掌頗同司直, 正九品. 鴻臚寺改典客署爲典蕃署. 初煬帝置四方館於建國門外, 以待四方使者, 後罷之, 有事則置, 名隸鴻臚寺, 量事繁簡, 臨時損益. 東方曰東夷使者, 南方曰南蠻使者, 西方曰西戎使者, 北方曰北狄使者, 各一人, 掌其方國及互市事. 每使者署, 典護錄事、敘職、敘儀、監府、監置、互市監及副、參軍各一人. 錄事主綱紀. 敘職掌其貴賤立功合敘者. 敘儀掌小大次序. 監府掌其貢獻財貨. 監置掌安置其駝馬船車, 並糾察非違. 互市監及副掌互市. 參軍事出入交易. 司農但統上林、太倉、鉤盾、導官四署, 罷典農、華林二署, 而以平准、京市隸太府. 太府寺既分爲少府監, 而但管京都市五署及平准、左右藏等, 凡八署. 京師東市曰都會, 西市曰利人. 東都東市曰豐都, 南市曰大同, 北市曰通遠. 及改諸令爲監, 唯市署曰令. 國子監依舊置祭酒, 加置司業一人, 從四品, 丞三人, 加爲從六品. 並置主簿、錄事各一人. 國子學置博士, 正五品, 助教, 從七品, 員各一人. 學生無常員, 太學博士、助教各二人, 學生五百人. 先是仁壽元年, 省國子祭酒、博士, 置太學博士員五人, 爲從五品, 總知學事. 至是太學博士降爲從六品. 將作監改大監、少監爲大匠、少匠, 丞加爲從六品. 統左右校及甄官署. 五年, 又改大匠爲大監, 正四品, 少匠爲少監, 正五品. 十三年, 又改監、少監爲令、少令. 丞加品至從五品. 少府監置監, 從三品, 少監, 從四品, 各一人. 丞從五品, 二人. 統左尚、右尚、內尚、司織、司染、鎧甲、弓弩、掌冶等署. 複改監、少監爲令、少令. 並司織、司染爲織染署, 廢鎧甲、弓弩二署. 都水監改爲使者, 增爲正五品, 丞爲從七品. 統舟楫、河渠二署. 舟楫署每津置尉一人. 五年, 又改使者爲監, 四品, 加置少監, 爲五品. 後又改監、少監爲令, 從三品, 少令, 從四品. 長秋監置令一人, 正四品, 少令一人, 從五品, 丞二人, 正七品. 並用士人. 改內常侍爲內承奉, 置二人, 正五品;給事爲內承直, 置四人, 從五品. 並用宦者. 罷內謁者官, 領掖庭、宮闈、奚官等三署, 並參用士人. 後又置內謁者員. 十二衛, 各置大將軍一人, 將軍二人, 總府事, 並統諸鷹揚府. 改驃騎爲鷹揚郎將, 正五品;車騎爲鷹揚副郎將, 從五品;大都督爲校尉;帥都督爲旅帥;都督爲隊正, 增置隊副以貳之. 改三衛爲三侍. 其直閤將軍、直寢、奉車都尉、駙馬都尉、直齋、別將、統軍、軍主、幢主之屬, 並廢. 以武候府司辰師員, 隸爲太史局官. 其軍士, 左右衛所領名爲驍騎, 左右驍衛所領名豹騎, 左右武衛所領名熊渠, 左右屯衛所領名羽林, 左右禦所領名射聲, 左右候衛所領名佽飛, 而總號衛士, 每衛置護軍四人, 掌副貳將軍. 將軍無則一人攝. 尋改護軍爲武賁郎將, 正四品, 而置武牙郎將六人, 副焉, 從四品. 諸衛皆置長史, 從五品. 又有錄事參軍, 司倉、兵、騎、鎧等員. 翊衛又加有親侍. 鷹揚府每府置鷹揚郎將一人, 正五品, 副鷹揚郎將一人, 從五品, 各有司馬及兵、倉兩司. 其府領親、勳、武三侍, 非翊衛府, 皆無三侍. 鷹揚每府置越騎校尉二人, 掌騎士, 步兵校尉二人, 領步兵, 並正六品. 外軍鷹揚官並同. 左右候衛增置察非掾二人, 專糾彈之事. 五年, 又改副郎將並爲鷹擊郎將. 左右領左右府, 改爲左右備身府, 各置備身郎將一人. 又各置直齋二人以貳之, 並正四品, 掌侍衛左右. 統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 並正六品. 千牛掌執千牛刀宿衛, 司射掌供禦弓箭. 置長史, 正六品, 錄事, 司兵、倉、騎, 參軍等員, 並正八品. 有折沖郎將, 各三人, 正四品, 掌領驍果. 又各置果毅郎將三人以貳之, 從四品. 其驍果, 置左、右雄武府雄武郎將以領之. 以武勇郎將爲副員, 同鷹揚、鷹擊. 有司兵、司騎二局, 並置參軍事. 左右監門府, 改將軍爲郎將, 各置一人, 正四品, 直閣各六人, 正五品. 置官屬, 並同備身府. 又增左右門尉員一百二十人, 正六品;置門候員二百四十人, 正七品. 並分掌門禁守衛. 門下坊減內舍人、洗馬員, 各置二人, 減侍醫, 置二人. 改門大夫爲宮門監, 正字爲正書. 典書坊改太子舍人爲管記舍人, 減置四人, 改通事舍人爲宣令舍人, 爲八員. 家令改爲司府令, 內坊承直改爲典直. 左右衛率改爲左右侍率, 正四品. 改親衛爲功曹, 勳衛爲義曹, 翊衛爲良曹. 罷直齋、直閣員. 左右宗衛率改爲左右武侍率, 正四品. 左右虞候開府改爲左右虞候率, 正四品, 並置副率. 左右內率降爲正五品. 千牛備身改爲司仗左右, 備身左右改爲主射左右. 各員八人. 左右監門率改爲宮門將, 降爲正五品. 監門直長改爲直事, 置六十人. 開皇中, 置國王, 郡王, 國公, 郡公, 縣公、侯、伯、子、男爲九等者, 至是唯留王、公、侯三等. 餘並廢之. 王府諸司參軍, 更名諸司書佐, 屬參軍則直以屬爲名. 改國令爲家令. 自餘以國爲名者, 皆去之. 行宮所在, 皆立總監以司之. 上宮正五品, 中宮從五品, 下宮正七品. 隴右諸牧, 置左、右牧監各一人, 以司統之. 罷州置郡, 郡置太守. 上郡從三品, 中郡正四品, 下郡從四品. 京兆、河南則俱爲尹, 並正三品. 罷長史、司馬, 置贊務一人以貳之. 京兆、河南從四品, 上郡正五品, 中郡從五品, 下郡正六品. 次置東西曹掾, 京兆、河南從五品, 上郡正六品, 中郡從六品, 下郡正七品.簿, 司功、倉、戶、兵、法、士曹等書佐, 各因郡之大小而爲增減. 改行參軍爲行書佐. 舊有兵處, 則刺史帶諸軍事以統之, 至是別置都尉, 副都尉. 都尉正四品, 領兵, 與郡不相知. 副都尉正五品. 又置京輔都尉, 從三品, 立府於潼關, 主兵領遏. 並置副都尉, 從四品. 又置諸防主、副官, 掌同諸鎮. 大興、長安、河南、洛陽四縣令, 並增爲正五品. 諸縣皆以所管閑劇及沖要以爲等級. 丞、主簿如故. 其後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 位次太守, 京兆、河南, 則謂之內史. 又改郡贊務爲丞, 位在通守下, 縣尉爲縣正, 尋改正爲戶曹、法曹, 分司以承郡之六司. 河南、洛陽、長安、大興, 則加置功曹, 而爲三司, 司各二人. 郡縣佛寺, 改爲道場, 道觀改爲玄壇, 各置監、丞. 京都諸坊改爲裏, 皆省除裏司, 官以主其事. 帝自三年定令之後, 驟有制置, 制置未久, 隨複改易. 其餘不可備知者, 蓋史之闕文雲.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30 지25 지리지 중편 (0) | 2024.07.17 |
---|---|
[수서隋書] 권29 지24 지리지 상편 (0) | 2024.07.16 |
[수서隋書] 권27 지22 백관지 중편 (0) | 2024.07.14 |
[수서隋書] 권26 지21 백관지 상편 (0) | 2024.07.13 |
[수서隋書] 권25 지20 형법지 (0) | 2024.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