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含天地陰陽之靈, 有哀樂喜怒之情. 迺聖垂範, 以為民極, 節其驕淫, 以防其暴亂;崇高天地, 虔敬鬼神, 列尊卑之序, 成夫婦之義, 然後為國為家, 可得而治也. 傳曰:「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若迺太一初分, 燧人鑽火, 志有暢於恭儉, 情不由乎玉帛, 而酌玄流於春澗之右, 焚封豕於秋林之外, 亦無得而闕焉. 軒頊依神, 唐虞稽古, 逮乎隆周, 其文大備. 或垂百官之範, 置不刊之法;或禮經三百, 威儀三千, 皆所以弘宣天意, 雕刻人理. 叔代澆訛, 王風陵謝, 事睽光國, 禮亦愆家. 趙簡子問太叔以揖讓周旋之禮, 對曰:「蓋所謂儀而非禮也.」天經地義之道, 自茲尤缺. 哀公十一年, 孔子自衛反魯, 跡三代之典, 垂百王之訓, 時無明后, 道曀不行.
若夫情尚分流, 隄防之仁是棄;澆訛異術, 洙泗之風斯泯. 是以漢文罷再期之喪, 中興為一郊之祭, 隨時之義, 不其然歟!而西京元鼎之辰, 中興永平之日, 疏璧流而延冠帶, 啟儒門而引諸生, 兩京之盛, 於斯為美. 及山魚登俎, 澤豕睽經, 禮樂恆委, 浮華相尚, 而郊禋之制, 綱紀或存. 魏氏光宅, 憲章斯美. 王肅、高堂隆之徒, 博通前載, 三千條之禮, 十七篇之學, 各以舊文增損當世, 豈所謂致君於堯舜之道焉. 世屬雕牆, 時逢秕政, 周因之典, 務多違俗, 而遺編殘冊猶有可觀者也. 景初元年, 營洛陽南委粟山以為圓丘, 祀之日以始祖帝舜配, 房俎生魚, 陶樽玄酒, 非搢紳為之綱紀, 其孰能與於此者哉!
宣景戎旅, 未遑伊制. 太康平吳, 九州共一, 禮經咸至, 樂器同歸, 於是齊魯諸生各攜緗素. 武皇帝亦初平寇亂, 意先儀範. 其吉禮也, 則三茅不翦, 日觀停瑄;其凶禮也, 則深衣布冠, 降席徹膳. 明乎一謙三益之義, 而教化行焉. 元皇中興, 事多權道, 遺文舊典, 不斷如髮. 是以常侍戴邈詣闕上疏云:「方今天地更始, 萬物權輿, 蕩近世之流弊, 創千齡之英範. 是故雙劍之節崇, 而飛白之俗成;挾琴之容飾, 而赴曲之和作.」其所以興起禮文, 勸帝身先之也. 穆哀之後, 王猷漸替, 桓溫居揆, 政由己出, 而有司或曜斯文, 增暉執事, 主威長謝, 臣道專行. 記曰, 「苟無其位, 不可以作禮樂」, 豈斯之謂歟!
晉始則有荀顗、鄭沖裁成國典, 江左則有荀崧、刁協損益朝儀. 周官五禮, 吉凶軍賓嘉, 而吉禮之大, 莫過祭祀, 故洪範八政, 三曰祀. 祀者, 所以昭孝事祖, 通于神明者也. 漢興, 承秦滅學之後, 制度多未能復古. 歷東、西京四百餘年, 故往往改變. 魏氏承漢末大亂, 舊章殄滅, 命侍中王粲、尚書衛顗草創朝儀. 及晉國建, 文帝又命荀顗因魏代前事, 撰為新禮, 參考今古, 更其節文, 羊祜、任愷、庾峻、應貞並共刊定, 成百六十五篇, 奏之. 太康初, 尚書僕射朱整奏付尚書郎摯虞討論之. 虞表所宜損增曰:
臣典校故太尉顗所撰五禮, 臣以為夫革命以垂統, 帝王之美事也, 隆禮以率教, 邦國之大務也, 是以臣前表禮事稽留, 求速訖施行. 又以喪服最多疑闕, 宜見補定. 又以今禮篇卷煩重, 宜隨類通合. 事久不出, 懼見寢嘿.
蓋冠婚祭會諸吉禮, 其制少變;至于喪服, 世之要用, 而特易失旨. 故子張疑高宗諒陰三年, 子思不聽其子服出母, 子游謂異父昆弟大功, 而子夏謂之齊衰, 及孔子沒而門人疑於所服. 此等皆明達習禮, 仰讀周典, 俯師仲尼, 漸漬聖訓, 講肄積年, 及遇喪事, 猶尚若此, 明喪禮易惑, 不可不詳也. 況自此已來, 篇章焚散, 去聖彌遠, 喪制詭謬, 固其宜矣. 是以喪服一卷, 卷不盈握, 而爭說紛然. 三年之喪, 鄭云二十七月, 王云二十五月. 改葬之服, 鄭云服緦三月, 王云葬訖而除. 繼母出嫁, 鄭云皆服, 王云從乎繼寄育乃為之服. 無服之殤, 鄭云子生一月哭之一日, 王云以哭之日易服之月. 如此者甚眾. 喪服本文省略, 必待注解事義迺彰;其傳說差詳, 世稱子夏所作. 鄭王祖經宗傳, 而各有異同, 天下並疑, 莫知所定. 而顗直書古經文而已, 盡除子夏傳及先儒注說, 其事不可得行. 及其行事, 故當還頒異說, 一彼一此, 非所以定制也. 臣以為今宜參采禮記, 略取傳說, 補其未備, 一其殊義. 可依準王景侯所撰喪服變除, 使類統明正, 以斷疑爭, 然後制無二門, 咸同所由.
又此禮當班於天下, 不宜繁多. 顗為百六十五篇, 篇為一卷, 合十五餘萬言, 臣猶謂卷多文煩, 類皆重出. 案尚書堯典祀山川之禮, 惟於東嶽備稱牲幣之數, 陳所用之儀, 其餘則但曰「如初」. 周禮祀天地五帝享先王, 其事同者皆曰「亦如之」, 文約而義舉. 今禮儀事同而名異者, 輒別為篇, 卷煩而不典. 皆宜省文通事, 隨類合之, 事有不同, 乃列其異. 如此, 所減三分之一.
虞討論新禮訖, 以元康元年上之. 所陳惟明堂五帝、二社六宗及吉凶王公制度, 凡十五篇. 有詔可其議. 後虞與傅咸纘續其事, 竟未成功. 中原覆沒, 虞之決疑注, 是其遺事也. 逮于江左, 僕射刁協、太常荀崧補緝舊文, 光祿大夫蔡謨又踵修其事云.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 郊祀武帝以配天, 宗祀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於是時, 二漢郊禋之制具存, 魏所損益可知. 四年八月, 天子東巡, 過繁昌, 使執金吾臧霸行太尉事, 以特牛祠受禪壇. 景初元年十月乙卯, 始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圜丘. 詔曰:「昔漢氏之初, 承秦滅學之後, 採摭殘缺, 以備郊祀. 自甘泉后土, 雍宮五畤, 神祇兆位, 多不經見, 並以興廢無常, 一彼一此, 四百餘年, 廢無禘禮, 古代之所更立者, 遂有闕焉. 曹氏世系, 出自有虞氏. 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 號圜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 以舜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 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 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於明堂, 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 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 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自正始以後, 終魏世不復郊祀.
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 使持節侍中太保鄭沖、兼太尉司隸校尉李奉皇帝璽綬策書, [一]禪位于晉. 丙寅, 武皇帝設壇場于南郊, 柴燎告類于上帝, 是時尚未有祖配. 泰始二年正月, 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用魏禮, 朕不慮改作之難, 令便為永制, 眾議紛互, 遂不時定, 不得以時供饗神祇, 配以祖考. 日夕難企, 貶食忘安, 其便郊祀.」時群臣又議, 五帝即天也, [二]王氣時異, 故殊其號, 雖名有五, 其實一神. 明堂南郊, 宜除五帝之坐, 五郊改五精之號, 皆同稱昊天上帝, 各設一坐而已. 地郊又除先后配祀. 帝悉從之. 二月丁丑, 郊祀宣皇帝以配天, 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年十一月, 有司又議奏, 古者丘郊不異, 宜并圓丘方丘於南北郊, 更修立壇兆, 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 帝又從之, 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 是月庚寅冬至, 帝親祠圓丘於南郊. 自是後, 圓丘方澤不別立.
太康三年正月, 帝親郊祀, 皇太子、皇子悉侍祠. 十年十月, 又詔曰:「孝經『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而周官云『祀天旅上帝』, 又曰『祀地旅四望』. 望非地, 則明堂上帝不得為天也. 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 考之禮文不正. 且詩序曰『文武之功, 起於后稷』, 故推以配天焉. 宣帝以神武創業, 既已配天, 復以先帝配天, 於義亦所不安. 其復明堂及南郊五帝位.」愍帝都長安, 未及立郊廟而敗.
元帝渡江, 太興二年始議立郊祀儀. 尚書令刁協、國子祭酒杜夷議, 宜須旋都洛邑乃修之. 司徒荀組據漢獻帝都許即便立郊, 自宜於此修奉. 驃騎王導、僕射荀崧、太常華恒、中書侍郎庾亮皆同組議, 事遂施行, 立南郊於巳地. 其制度皆太常賀循所定, 多依漢及晉初之儀. 三月辛卯, [三]帝親郊祀, 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 是時尚未立北壇, 地祇眾神共在天郊.
明帝太寧三年七月, 始詔立北郊, 未及建而帝崩. 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 追述前旨, 於覆舟山南立之. 天郊則五帝之佐、[四]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軒轅、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陳、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伯、老人, 凡六十二神也. 地郊則五嶽、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稽山、錢唐江、先農, 凡四十四神也. 江南諸小山, 蓋江左所立, 猶如漢西京關中小水皆有祭秩也. 是月辛未, 祀北郊, 始以宣穆張皇后配, 此魏氏故事, 非晉舊也.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 將北郊, 有疑議. 太常顧和表:「泰始中, 合二至之禮於二郊. 北郊之月, 古無明文, 或以夏至, 或同用陽復. 漢光武正月辛未, 始建北郊, 此則與南郊同月. 及中興草創, 百度從簡, 合七郊於一丘, 憲章未備, 權用斯禮, 蓋時宜也. 至咸和中, 議別立北郊, 同用正月. 魏承後漢, 正月祭天以地配. 時高堂隆等以為禮祭天不以地配, 而稱周禮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於是從和議. 是月辛未南郊, 辛巳北郊, 帝皆親奉.
安帝元興三年, 劉裕討桓玄, 走之. 己卯, 告義功于南郊. 是年, 帝蒙塵江陵未反. 其明年應郊, 朝議以為宜依周禮, 宗伯攝職, 三公行事. 尚書左丞王納之獨曰:「既殯郊祀, 自是天子當陽, 有君存焉, 稟命而行, 何所辯也. 郊之與否, [五]豈如今日之比乎!」議者又云:「今宜郊, 故是承制所得令三公行事.」又「郊天極尊[六], 惟一而已, 故非天子不祀也. 庶人以上, 莫不蒸嘗, 嫡子居外, 介子執事, 未有不親受命而可祭天者」. 納之又曰:「武皇受禪, 用二月郊, 元帝中興, 以三月郊. 今郊時未過, 日望輿駕, 無為欲速, 而使皇輿旋反, 更不得親奉也.」[七]於是從納之議.
郊廟牲幣璧玉之色, 雖有成文, 秦世多以駒, 漢則但云犢, 未辨其色. 江左南北郊同用玄牲, 明堂廟社同以赤牲.
禮有事告祖禰宜社之文, 未有告郊之典也. 漢儀, 天子之喪, 使太尉告諡于南郊, 他無聞焉. 魏文帝黃初四年七月, 帝將東巡, 以大軍當出, 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 及文帝崩, 太尉鍾繇告諡南郊, 皆是有事於郊也. 江左則廢.
禮, 春分朝日於東, 秋分夕月於西. 漢武帝郊泰畤, 平旦出竹宮, 東向揖日, 其夕西向揖月. 即用郊日, 又不在東西郊也. 後遂旦夕常拜. 故魏文帝詔曰:「漢氏不拜日於東郊, 而旦夕常於殿下東西拜日月, 煩褻似家人之事, 非事天交神之道也.」黃初二年正月乙亥, 朝日于東門之外, 又違禮二分之義. 魏明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 朝日于東郊, 八月己丑, 夕月于西郊, 始得古禮. 及武帝太康二年, 有司奏, 春分依舊車駕朝日, 寒溫未適, 可不親出. 詔曰:「禮儀宜有常, 若如所奏, 與故太尉所撰不同, 復為無定制也. 間者方難未平, 故每從所奏, 今戎事弭息, 惟此為大.」案此詔, 帝復為親朝日也. 此後廢.
禮, 「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魏文帝即位, 用漢明堂而未有配. 明帝太和元年, 始宗祀文帝於明堂, 齊王亦行其禮.
晉初以文帝配, 後復以宣帝, 尋復還以文帝配, 其餘無所變革. 是則郊與明堂, 同配異配, 參差不同矣. 摯虞議以為:「漢魏故事, 明堂祀五帝之神. 新禮, 五帝即上帝, 即天帝也. 明堂除五帝之位, 惟祭上帝. 案仲尼稱『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周禮, 祀天旅上帝, 祀地旅四望. 望非地, 則上帝非天, 斷可識矣. 郊丘之祀, 掃地而祭, 牲用繭栗, 器用陶匏, 事反其始, 故配以遠祖. 明堂之祭, 備物以薦, 玉牲並陳, 籩豆成列, 禮同人鬼, 故配以近考. 郊堂兆位, 居然異體, 牲牢品物, 質文殊趣. 且祖考同配, 非謂尊嚴之美, 三日再祀, 非謂不黷之義, 其非一神, 亦足明矣. 昔在上古, 生為明王, 沒則配五行, 故太昊配木, 神農配火, 少昊配金, 顓頊配水, 黃帝配土. 此五帝者, 配天之神, 同兆之於四郊, 報之於明堂. 祀天, 大裘而冕, 祀五帝亦如之. 或以為五精之帝, 佐天育物者也. 前代相因, 莫之或廢, 晉初始從異議. 庚午詔書, 明堂及南郊除五帝之位, 惟祀天神, 新禮奉而用之. 前太醫令韓楊上書, [八]宜如舊祀五帝. 太康十年, 詔已施用. 宜定新禮, 明堂及郊祀五帝如舊儀.」詔從之. 江左以後, 未遑修建.
漢儀, 太史每歲上其年曆, 先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讀五時令, 皇帝所服, 各隨五時之色. 帝升御坐, 尚書令以下就席位, 尚書三公郎以令置案上, 奉以入, 就席伏讀訖, 賜酒一卮. 魏氏常行其禮. 魏明帝景初元年, 通事白曰:「前後但見讀春夏秋冬四時令, 至於服黃之時, 獨闕不讀, 今不解其故.」散騎常侍領太史令高堂隆以為「黃於五行, 中央土也, 王四季各十八日. 土生於火, 故于火用事之末服黃, [九]三季則否. 其令則隨四時, 不以五行為令也, [一0]是以服黃無令」. 斯則魏氏不讀大暑令也.
及晉受命, 亦有其制. 傅咸云「立秋一日, 白路光於紫庭, 白旂陳於玉階.」然則其日旂路皆白也. 成帝咸和五年六月丁未, 有司奏讀秋令. 兼侍中散騎常侍荀奕、兼黃門侍郎散騎侍郎曹宇駁曰:「尚書三公曹奏讀秋令, 儀注舊典未備. 臣等參議光祿大夫臣華恒議, 武皇帝以秋夏盛暑, 常闕不讀令, 在春冬不廢也. 夫先王所以順時讀令者, 蓋後天而奉天時, 正服尊嚴之所重. 今服章多闕, 加比熱隆, 臣等謂可如恒議, 依故事闕如不讀.」詔可. 六年三月, 有司奏「今月十六日立夏. 今正服漸備, 四時讀令, 是祗述天和隆殺之道, 謂今故宜讀夏令」. 奏可.
禮孟春之月, 「乃擇元辰, 天子親載耒耜, 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 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 至秦滅學, 其禮久廢. 漢文帝之後, 始行斯典. 魏之三祖, 亦皆親耕藉田.
及武帝泰始四年, 有司奏始耕祠先農, 可令有司行事. 詔曰:「夫國之大事, 在祀與農. 是以古之聖王, 躬耕帝藉, 以供郊廟之粢盛, 且以訓化天下. 近世以來, 耕藉止於數步之中, 空有慕古之名, 曾無供祀訓農之實, 而有百官車徒之費. 今修千畝之制, 當與群公卿士躬稼穡之艱難, 以率先天下. 主者詳具其制, 下河南, 處田地於東郊之南, 洛水之北. 若無官田, 隨宜便換, 而不得侵人也.」於是乘輿御木輅以耕, 以太牢祀先農. 自惠帝之後, 其事便廢.
江左元帝將修耕藉, 尚書符問「藉田至尊應躬祠先農不」?賀循答:「漢儀無正有至尊應躬祭之文, [一一]然則周禮王者祭四望則毳冕, 祭社稷五祀則絺冕, 以此不為無親祭之義也. 宜立兩儀注.」賀循等所上儀注又未詳允, 事竟不行. 後哀帝復欲行其典, 亦不能遂.
漢儀, 縣邑常以乙未日祠先農, 乃耕於乙地, 以丙戌日祠風伯於戌地, 以己丑日祠雨師於丑地, 牲用羊豕. 立春之日, 皆青幡幘迎春於東郊外野中. 迎春至自野中出, 則迎拜之而還, 弗祭. 三時不迎.
魏氏雖天子耕藉, 藩鎮闕諸侯百畝之禮. 及武帝末, 有司奏:「古諸侯耕藉田百畝, 躬執耒以奉社稷宗廟, 以勸率農功. 今諸王臨國, 宜依修耕藉之義.」然竟未施行.
周禮, 王后帥內外命婦蠶於北郊. 漢儀, 皇后親桑東郊苑中, 蠶室祭蠶神, 曰苑窊婦人、寓氏公主, 祠用少牢. 魏文帝黃初七年正月, 命中宮蠶於北郊, 依周典也.
及武帝太康六年, 散騎常侍華嶠奏:「先王之制, 天子諸侯親耕藉田千畝, 后夫人躬蠶桑. 今陛下以聖明至仁, 修先王之緒, 皇后體資生之德, 合配乾之義, 而坤道未光, 蠶禮尚缺. 以為宜依古式, 備斯盛典.」詔曰:「昔天子親藉, 以供粢盛, 后夫人躬蠶, 以備祭服, 所以聿遵孝敬, 明教示訓也. 今藉田有制, 而蠶禮不修, 由中間務多, 未暇崇備. 今天下無事, 宜修禮以示四海. 其詳依古典, 及近代故事, 以參今宜, 明年施行.」於是蠶於西郊, 蓋與藉田對其方也. 乃使侍中成粲草定其儀. 先蠶壇高一丈, 方二丈, 為四出陛, 陛廣五尺, 在皇后採桑壇東南帷宮外門之外, 而東南去帷宮十丈, 在蠶室西南, 桑林在其東. 取列侯妻六人為蠶母. 蠶將生, 擇吉日, 皇后著十二笄步搖, 依漢魏故事, 衣青衣, 乘油畫雲母安車, 駕六騩馬. 女尚書著貂蟬佩璽陪乘, 載筐鉤. 公主、三夫人、九嬪、世婦、諸太妃、太夫人及縣鄉君、郡公侯特進夫人、外世婦、命婦皆步搖, 衣青, 各載筐鉤從蠶. 先桑二日, 蠶宮生蠶著薄上. 桑日, 皇后未到, 太祝令質明以一太牢告祠, 謁者一人監祠. 祠畢撤饌, 班餘胙於從桑及奉祠者. 皇后至西郊升壇, 公主以下陪列壇東. 皇后東面躬桑, 採三條, 諸妃公主各採五條, 縣鄉君以下各採九條, 悉以桑授蠶母, 還蠶室. 事訖, 皇后還便坐, 公主以下乃就位, 設饗宴, 賜絹各有差.
前漢但置官社而無官稷, 王莽置官稷, 後復省. 故漢至魏但太社有稷, 而官社無稷, 故常二社一稷也.
晉初仍魏, 無所增損. 至太康九年, 改建宗廟, 而社稷壇與廟俱徙. 乃詔曰:「社實一神, 其并二社之祀.」於是車騎司馬傅咸表曰:
祭法王社太社, 各有其義. 天子尊事郊廟, 故冕而躬耕. 躬耕也者, 所以重孝享之粢盛. 親耕故自報, 自為立社者, 為藉田而報者也. 國以人為本, 人以穀為命, 故又為百姓立社而祈報焉. 事異報殊, 此社之所以有二也.
王景侯之論王社, 亦謂春祈藉田, 秋而報之也. 其論太社, 則曰王者布下圻內, 為百姓立之, 謂之太社, 不自立之於京都也. 景侯此論據祭法. 祭法:「大夫以下成群立社, 曰置社.」景侯解曰, 「今之里社是也」. 景侯解祭法, 則以置社為人間之社矣. 而別論復以太社為人間之社, 未曉此旨也. 太社, 天子為百姓而祀, 故稱天子社. 郊特牲曰:「天子太社, 必受霜露風雨.」以群姓之眾, 王者通為立社, 故稱太社也. 若夫置社, 其數不一, 蓋以里所為名, 左氏傳盟于清丘之社是也. 眾庶之社, 既已不稱太矣, 若復不立之京都, 當安所立乎!
祭法又曰, 王為群姓立七祀, 王自為立七祀. 言自為者, 自為而祀也;為群姓者, 為群姓而祀也. 太社與七祀其文正等. 說者窮此, 因云墳籍但有五祀, 無七祀也. 案祭, 五祀國之大祀, 七者小祀. 周禮所云祭凡小祀, 則墨冕之屬也. 景侯解大厲曰, 「如周杜伯, 鬼有所歸, 乃不為厲」. 今云無二社者稱景侯, 祭法不謂無二, 則曰「口傳無其文也」. 夫以景侯之明, 擬議而後為解, 而欲以口論除明文, 如此非但二社當見思惟, 景侯之後解亦未易除也.
前被敕, 尚書召誥乃社于新邑, 惟一太牢, 不二社之明義也. 案郊特牲曰社稷太牢, 必援一牢之文以明社之無二, 則稷無牲矣. 說者曰, 舉社則稷可知. 苟可舉社以明稷, 何獨不舉一以明二?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若有二而除之, 不若過而存之. 況存之有義, 而除之無據乎?
周禮封人掌設社壝, 無稷字. 今帝社無稷, 蓋出於此. 然國主社稷, 故經傳動稱社稷. 周禮王祭社稷則絺冕, 此王社有稷之文也. 封人所掌社壝之無稷字, [一二]說者以為略文, 從可知也. 謂宜仍舊立二社, 而加立帝社之稷.
時成粲議稱景侯論太社不立京都, 欲破鄭氏學. 咸重表以為:「如粲之論, 景侯之解文以此壞. 大雅云『乃立冢土』, 毛公解曰, 『
冢土, 大社也』. 景侯解詩, 即用此說. 禹貢『惟土五色』, 景侯解曰, 『王者取五色土為太社, 封四方諸侯, 各割其方色土者覆四方也』. 如此, 太社復為立京都也. 不知此論何從而出, 而與解乖, 上違經記明文, 下壞景侯之解. 臣雖頑蔽, 少長學門, 不能默已, 謹復續上.」劉寔與咸議同. 詔曰:「社實一神, 而相襲二位, 眾議不同, 何必改作!其便仍舊, 一如魏制.」
其後摯虞奏, 以為:「臣案祭法『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 王自為立社曰王社』. 周禮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 又曰『以血祭祭社稷』, 則太社也. 又曰『封人掌設王之社壝』, 又有軍旅宜乎社, 則王社也. 太社為群姓祈報, 祈報有時, 主不可廢. 故凡祓社釁鼓, 主奉以從是也. 此皆二社之明文, 前代之所尊. 以尚書召誥社于新邑三牲各文, 詩稱『乃立冢土』, 無兩社之文, 故廢帝社, 惟立太社. 詩書所稱, 各指一事, 又皆在公旦制作之前, 未可以易周禮之明典, 祭法之正義. 前改建廟社, 營一社之處, 朝議斐然, 執古匡今. 世祖武皇帝躬發明詔, 定二社之義, 以為永制. 宜定新禮, 從二社.」詔從之.
至元帝建武元年, 又依洛京立二社一稷. 其太社之祝曰:「地德普施, 惠存無疆. 乃建太社, 保祐萬邦. 悠悠四海, 咸賴嘉祥.」其帝社之祝曰:「坤德厚載, 邦畿是保. 乃建帝社, 以神地道. 明祀惟辰, 景福來造.」
漢儀, 每月旦, 太史上其月曆, 有司侍郎尚書見讀其令, 奉行其正. 朔前後二日, 牽牛酒至社下以祭日. [一三]日有變, 割羊以祠社, 用救日變. 執事者長冠, 衣絳領袖緣中衣、絳以行禮, [一四]如故事. 自晉受命, 日月將交會, 太史乃上合朔, 尚書先事三日, 宣攝內外戒嚴. 摯虞決疑曰:「凡救日蝕者, 著赤幘, 以助陽也. 日將蝕, 天子素服避正殿, 內外嚴警. 太史登靈臺, 伺候日變, 便伐鼓於門. 聞鼓音, 侍臣皆著赤幘, 帶劍入侍. 三臺令史以上皆各持劍, 立其戶前. 衛尉卿驅馳繞宮, 伺察守備, 周而復始. 亦伐鼓於社, 用周禮也. 又以赤絲為繩以繫社, 祝史陳辭以責之. 社, 勾龍之神, 天子之上公, 故陳辭以責之. 日復常, 乃罷.」
漢建安中, 將正會, 而太史上言, 正旦當日蝕. 朝士疑會否, 共諮尚書令荀彧. 時廣平計吏劉邵在坐, 曰:「梓慎、裨灶, 古之良史, 猶占水火, 錯失天時. 禮, 諸侯旅見天子, 入門不得終禮者四, 日蝕在一. 然則聖人垂制, 不為變異豫廢朝禮者, 或災消異伏, 或推術謬誤也.」彧及眾人咸善而從之, 遂朝會如舊, 日亦不蝕, 邵由此顯名.
至武帝咸寧三年、四年, 並以正旦合朔卻元會, 改魏故事也. 元帝太興元年四月, 合朔, 中書侍郎孔愉奏曰:「春秋, 日有蝕之, 天子伐鼓于社, 攻諸陰也;諸侯伐鼓于朝, 臣自攻也. 案尚書符, 若日有變, 便擊鼓于諸門, 有違舊典.」詔曰:「所陳有正義, 輒敕外改之.」
至康帝建元元年, 太史上元日合朔, 後復疑應卻會與否. 庾冰輔政, 寫劉邵議以示八坐. 于時有謂邵為不得禮意, 荀彧從之, 是勝人之一失. 故蔡謨遂著議非之, 曰:「邵論災消異伏, 又以梓慎、裨灶猶有錯失, 太史上言, 亦不必審, 其理誠然也. 而云聖人垂制, 不為變異豫廢朝禮, 此則謬矣. 災祥之發, 所以譴告人君, 王者之所重誡, 故素服廢樂, 退避正寢, 百官降物, 用幣伐鼓, 躬親而救之. 夫敬誡之事, 與其疑而廢之, 寧慎而行之. 故孔子、老聃助葬於巷黨, 以喪不見星而行, 故日蝕而止柩, 曰安知其不見星也. 而邵廢之, 是棄聖賢之成規也. 魯桓公壬申有災, 而以乙亥嘗祭, 春秋譏之. 災事既過, 猶追懼未已, 故廢宗廟之祭, 況聞天眚將至, 行慶樂之會, 於禮乖矣. 禮記所云諸侯入門不得終禮者, 謂日官不豫言, 諸侯既入, 見蝕乃知耳, 非先聞當蝕而朝會不廢也. 引此, 可謂失其義旨. 劉邵所執者禮記也, 夫子、老聃巷黨之事, 亦禮記所言, 復違而反之, 進退無據. 然荀令所善, 漢朝所從, 遂使此言至今見稱, 莫知其誤矣, 後來君子將擬以為式, 故正之云爾.」於是冰從眾議, 遂以卻會.
至永和中, 殷浩輔政, 又欲從劉邵議不卻會. 王彪之據咸寧、建元故事, 又曰:「禮云諸侯旅見天子, 不得終禮而廢者四, 自謂卒暴有之, 非為先存其事, 而僥倖史官推術繆錯, 故不豫廢朝禮也.」於是又從彪之議.
尚書「禋于六宗」, 諸儒互說, 往往不同. 王莽以易六子, 遂立六宗祠. 魏明帝時疑其事, 以問王肅, 亦以為易六子, 故不廢. 及晉受命, 司馬彪等表六宗之祀不應特立新禮, 於是遂罷其祀. 其後摯虞奏之, 又以為:「案舜受終, 『類于上帝, 禋于六宗, 望于山川』, 則六宗非上帝之神, 又非山川之靈也. 周禮肆師職曰:『用牲于社宗. 』黨正職曰:『春秋祭禜亦如之. 』肆師之宗, 與社並列, 則班與社同也. 黨正之禜, 文不繫社, 則神與社異也. 周之命祀, 莫重郊社, 宗同於社, 則貴神明矣. 又, 月令孟冬祈于天宗, 則周禮祭禜, 月令天宗, 六宗之神也. 漢光武即位高邑, 依虞書禋于六宗. 安帝元初中, 立祀乾位, 禮同太社. 魏氏因之, 至景初二年, 大議其神, 朝士紛紜, 各有所執. 惟散騎常侍劉邵以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六宗者, 太極沖和之氣, 為六氣之宗者也. 虞書謂之六宗, 周書謂之天宗. 是時考論異同, 而從其議. 漢魏相仍, 著為貴祀. 凡崇祀百神, 放而不至, 有其興之, 則莫敢廢之. 宜定新禮, 祀六宗如舊.」詔從之.
禮, 王為群姓立七祀, 曰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大厲、戶、灶. 仲春玄鳥至之日, 以太牢祀高禖. 毛詩絲衣篇, 高子曰靈星之尸. 漢興, 高帝亦立靈星祠. 及武帝, 以李少君故, 始祠灶;及生戾太子, 始立高禖. 漢儀云, 國家亦有五祀, 有司行事, 其禮頗輕於社稷, 則亦存其典矣. 又云, 常以仲春之月, 立高禖祠于城南, 祀以特牲. 又, 是月也, 祠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星廟. 立夏祭灶, 季秋祠心星于城南壇心星廟. 元康時, 洛陽猶有高禖壇, 百姓祠其旁, 或謂之落星. 是後諸祀無聞. 江左以來, 不立七祀, 靈星則配饗南郊, 不復特置焉.
左氏傳「龍見而雩」, 經典尚矣. 漢儀, 自立春至立夏, 盡立秋, 郡國尚旱, 郡縣各掃除社稷. 其旱也, 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 閉諸陽, 衣皁, 興土龍, 立土人, 舞僮二佾, 七日一變, 如故事. 武帝咸寧二年, 春久旱. 四月丁巳, 詔曰「諸旱處廣加祈請」. 五月庚午, 始祈雨于社稷山川. 六月戊子, 獲澍雨. 此雩之舊典也. 太康三年四月, 十年二月, 又如之. 其雨多則禜祭, 赤幘朱衣, 閉諸陰, 朱索縈社, 伐朱鼓焉.
周禮, 王者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伯雨師、社稷、五土、[一五]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 兆四類四望, 亦如之. 魏文帝黃初二年六月庚子, 初禮五嶽四瀆, 咸秩群祀, 瘞沈珪璧. 六年七月, 帝以舟軍入淮. 九月壬戌, 遣使者沈璧于淮. 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 帝東巡, 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嶽. 魏元帝咸熙元年, 行幸長安, 使使者以璧幣禮祠華山.
及穆帝升平中, 何琦論修五嶽祠曰:「唐虞之制, 天子五載一巡狩, 順時之方, 柴燎五嶽, 望于山川, 遍于群神, 故曰, 因名山升中于天, 所以昭告神祇, 饗報功德. 是以災厲不作, 而風雨寒暑以時. 降及三代, 年數雖殊, 而其禮不易, 五嶽視三公, 四瀆視諸侯, 著在經記, 所謂『有其舉之, 莫敢廢也』. 及秦漢都西京, 涇、渭、長水, 雖不在祀典, 以近咸陽故, 盡得比大川之祠, 而正立之祀可以闕哉!自永嘉之亂, 神州傾覆, 茲事替矣. 惟灊之天柱, 在王略之內也, 舊臺選百戶吏卒, 以奉其職. 中興之際, 未有官守, 廬江郡常遣大吏兼假四時禱賽, 春釋寒而冬請冰. 咸和迄今, 又復隳替. 計今非典之祠, 可謂非一. 考其正名, 則淫昏之鬼;推其糜費, 則百姓之蠹. 而山川大神更為簡缺, 禮俗穨紊, 人神雜擾, 公私奔蹙, 漸以繁滋. 良由頃國家多難, 日不暇給, 草建廢滯, 事有未遑. 今元憝已殲, 宜修舊典. 嶽瀆之域, 風教所被, 來蘇之眾, 咸蒙德澤. 而神明禋祀, 未之或甄, 巡狩柴燎, 其廢尚矣. 崇明前典, 將俟皇輿北旋, 稽古憲章, 大釐制度. 俎豆牲牢, 祝嘏文辭, 舊章靡記, 可令禮官作式, 歸諸誠簡, 以達明德馨香, 如斯而已. 其諸祅孽, 可粗依法令, 先去其甚, 俾邪正不黷.」時不見省.
昔武王入殷, 未及下車而封先代之後, 蓋追思其德也. 孔子以大聖而終於陪臣, 未有封爵. 至漢元帝, 孔霸以帝師賜爵, 號褒成君, 奉孔子後. 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 詔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 邑百戶, 奉孔子祀, 令魯郡修舊廟, 置百戶吏卒以守衛之. 及武帝泰始三年十一月, 改封宗聖侯孔震為奉聖亭侯. 又詔太學及魯國, 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 明帝太寧三年, 詔給奉聖亭侯孔亭四時祠孔子祭直, 如泰始故事.
禮, 始立學必先釋奠于先聖先師, 及行事必用幣. 漢世雖立學, 斯禮無聞. 魏齊王正始二年二月, 帝講論語通, 五年五月, 講尚書通, 七年十二月, 講禮記通, 並使太常釋奠, 以太牢祠孔子於辟雍, 以顏回配. 武帝泰始七年, 皇太子講孝經通. 咸寧三年, 講詩通, 太康三年, 講禮記通. 惠帝元康三年, 皇太子講論語通. 元帝太興二年, 皇太子講論語通. 太子並親釋奠, 以太牢祠孔子, 以顏回配. 成帝咸康元年, 帝講詩通. 穆帝升平元年三月, 帝講孝經通. 孝武寧康三年七月, 帝講孝經通. 並釋奠如故事, 穆帝、孝武並權以中堂為太學.
故事, 祀皋陶於廷尉寺, 新禮移祀於律署, 以同祭先聖於太學也. 故事, 祀以社日, 新禮改以孟秋之月, 以應秋政. 摯虞以為:「案虞書, 皋陶作士師, 惟明克允, 國重其功, 人思其當, 是以獄官禮其神, 繫者致其祭, 功在斷獄之成, 不在律令之始也. 太學之設, [一六]義重太常, 故祭于太學, 是崇聖而從重也. 律署之置, 卑於廷尉, 移祀於署, 是去重而就輕也. 律非正署, 廢興無常, 宜如舊祀於廷尉. 又, 祭用仲春, 義取重生, 改用孟秋, 以應刑殺, 理未足以相易. 宜定新禮, 皆如舊.」制:「可.」
歲旦常設葦茭桃梗, 磔雞於宮及百寺之門, 以禳惡氣. 案漢儀則仲夏設之, 有桃印, 無磔雞. 及魏明帝大修禳禮, 故何晏禳祭議雞特牲供禳釁之事. 磔雞宜起於魏, 桃印本漢制, 所以輔卯金, 又宜魏所除也. 但未詳改仲夏在歲旦之所起耳. 魏明帝青龍元年, 詔郡國, 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
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 詔曰:「昔聖帝明王修五嶽四瀆、名山川澤, 各有定制, 所以報陰陽之功故也. 然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 故祝史薦而無媿辭, 是以其人敬慎幽冥而淫祀不作. 末世信道不篤, 僭禮瀆神, 縱欲祈請, 曾不敬而遠之, 徒偷以求幸, 祅妄相煽, 舍正為邪, 故魏朝疾之. 其案舊禮具為之制, 使功著於人者必有其報, 而祅淫之鬼不亂其間.」二年正月, 有司奏春分祠厲殃及禳祠, 詔曰:「不在祀典, 除之.」
王制, 天子七廟, 諸侯以下各有等差, 禮文詳矣.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五月, 以河北十郡封魏武帝為魏公. 是年七月, 始建宗廟于鄴, 自以諸侯禮立五廟也. 後雖進爵為王, 無所改易. 延康元年, 文帝繼王位, 七月, 追尊皇祖為大王, 丁夫人曰大王后. 黃初元年十一月受禪, 又追尊大王曰大皇帝, 皇考武王曰武皇帝. 二年六月, 以洛京宗廟未成, 乃祠武帝於建始殿, 親執饋奠, 如家人禮. 案禮將營宮室, 宗廟為先, 庶人無廟, 故祭於寢, 帝者行之, 非禮甚矣.
明帝太和三年六月, 又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 夫人吳氏曰高皇后, 並在鄴廟. 廟所祠, 則文帝之高祖處士、曾祖高皇、祖大皇帝共一廟, 考太祖武皇帝特一廟, 百世不毀, 然則所祠止於親廟四室也. 其年十一月, 洛京廟成, 則以親盡遷處士主置園邑, 使行太傅太常韓暨、行太常宗正曹恪持節迎高皇以下神主, 共一廟, 猶為四室而已. 至景初元年六月, 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廟之制, 曰:「大魏三聖相承, 以成帝業. 武皇帝肇建洪基, 撥亂夷險, 為魏太祖. 文皇帝繼天革命, 應期受禪, 為魏高祖. 上集成大命, 清定華夏, 興制禮樂, 宜為魏烈祖. 於太祖廟北為二祧, 其左為文帝廟, 號曰高祖昭祧, 其右擬明帝, 號曰烈祖穆祧. 三祖之廟, 萬世不毀. 其餘四廟, 親盡迭遷, 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禮.」
文帝甄后賜死, 故不列廟. 明帝即位, 有司奏請追諡曰文昭皇后, 使司空王朗持節奉策告祠于陵. 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歸祖后稷, 又特立廟以祀姜嫄. 今文昭皇后之於後嗣, 聖德至化, 豈有量哉!夫以皇家世妃之尊, 神靈遷化, 而無寢廟以承享祀, 非以報顯德, 昭孝敬也. 稽之古制, 宜依周禮, 別立寢廟.」奏可. 太和元年二月, 立廟于鄴. 四月, 洛邑初營宗廟, 掘地得玉璽, 方一寸九分, 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 明帝為之改容, 以太牢告廟. 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 有司又奏文昭皇后立廟京師, 永傳享祀, 樂舞與祖廟同, 廢鄴廟.
魏元帝咸熙元年, 進文帝爵為王, 追命舞陽宣文侯為宣王, 忠武侯為景王. 是年八月, 文帝崩, 諡曰文王.
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 受禪. 丁卯, 追尊皇祖宣王為宣皇帝, 伯考景王為景皇帝, 考文王為文皇帝, 宣王妃張氏為宣穆皇后, 景王夫人羊氏為景皇后. 二年正月, 有司奏置七廟. 帝重其役, 詔宜權立一廟. 於是群臣議奏:「上古清廟一宮, 尊遠神祇. 逮至周室, 制為七廟, 以辯宗祧. 聖旨深弘, 遠跡上世, 敦崇唐虞, 舍七廟之繁華, 遵一宮之遠旨. 昔舜承堯禪, 受終文祖, 遂陟帝位, 蓋三十載, 月正元日, 又格于文祖, 遂陟帝位, [一七]此則虞氏不改唐廟, 因仍舊宮. 可依有虞氏故事, 即用魏廟.」奏可. 於是追祭征西將軍、豫章府君、潁川府君、京兆府君, 與宣皇帝、景皇帝、文皇帝為三昭三穆. 是時宣皇未升, 太祖虛位, 所以祠六世, 與景帝為七廟, 其禮則據王肅說也. 七月, 又詔曰:「主者前奏, 就魏舊廟, 誠亦有準. 然於祗奉神明, 情猶未安, 宜更營造.」於是改創宗廟. 十一月, 追尊景帝夫人夏侯氏為景懷皇后. 任茂議以為夏侯初嬪之時, 未有王業. 帝不從. 太康元年, 靈壽公主修麗祔于太廟, 周漢未有其準. 魏明帝則別立平原主廟, 晉又異魏也. 六年, [一八]因廟陷, 當改修創, 群臣又議奏曰:「古者七廟異所, 自宜如禮.」詔又曰:「古雖七廟, 自近代以來皆一廟七室, 於禮無廢, 於情為敘, 亦隨時之宜也. 其便仍舊.」至十年, 乃更改築於宣陽門內, 窮極壯麗, 然坎位之制猶如初爾. 廟成, 帝用摯虞議, 率百官遷神主于新廟, 自征西以下, 車服導從皆如帝者之儀. 及武帝崩則遷征西, 及惠帝崩又遷豫章. 而惠帝世愍懷太子、太子二子哀太孫臧、沖太孫尚並祔廟, 元帝世, 懷帝殤太子又祔廟, 號為陰室四殤. 懷帝初, 又策諡武帝楊后曰武悼皇后, 改葬峻陽陵側, 別祠弘訓宮, 不列於廟.
元帝既即尊位, 上繼武帝, 於元為禰, 如漢光武上繼元帝故事也. 是時, 西京神主, 堙滅虜庭, 江左建廟, 皆更新造. 尋以登懷帝之主, 又遷潁川, 位雖七室, 其實五世, 蓋從刁協以兄弟為世數故也. 于時百度草創, 舊禮未備, 毀主權居別室. 至太興三年正月乙卯, 詔曰:「吾雖上繼世祖, 然於懷、愍皇帝皆北面稱臣. 今祠太廟, 不親執觴酌, 而令有司行事, 於情禮不安. 可依禮更處.」太常恒議[一九]:「今聖上繼武皇帝, 宜準漢世祖故事, 不親執觴爵.」又曰:「今上承繼武帝, 而廟之昭穆, 四世而已, 前太常賀循、博士傅純, 並以為惠、懷及愍, 宜別立廟. 然臣愚謂廟室當以容主為限, 無拘常數. 殷世有二祖三宗, 若拘七室, 則當祭禰而已. 推此論之, 宜還復豫章、潁川, 全祠七廟之禮.」驃騎長史溫嶠議:「凡言兄弟不相入廟, 既非禮文, 且光武奮劍振起, 不策名於孝平, 務神其事, 以應九世之讖, 又古不共廟, 故別立焉. 今上以策名而言, 殊於光武之事, 躬奉烝嘗, 於經既正, 於情又安矣. 太常恆欲還二府君, 以全七世, 嶠謂是宜.」驃騎將軍王導從嶠議. 嶠又曰:「其非子者, 可直言皇帝敢告某皇帝, 又若以一帝為一世, 則不祭禰, 反不及庶人.」帝從嶠議, 悉施用之. 於是乃更定制, 還復豫章、潁川于昭穆之位, 以同惠帝嗣武故事, 而惠、懷、愍三帝自從春秋尊尊之義, 在廟不替也.
及元帝崩, 則豫章復遷. 然元帝神位猶在愍帝之下, 故有坎室者十也. 至明帝崩, 而潁川又遷, 猶十室也. 于時續廣太廟, 故三遷主並還西儲, 名之曰祧, 以準遠廟. 成帝咸康七年五月, 始作武悼皇后神主, 祔于廟, 配饗世祖. 成帝崩而康帝承統, 以兄弟一世, 故不遷京兆, 始十一室也.
至康帝崩, 穆帝立, 永和二年七月, 有司奏:「十月殷祭, 京兆府君當遷祧室. 昔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毀主, 中興之初權居天府, 在廟門之西. 咸康中, 太常馮懷表續奉還於西儲夾室, 謂之為祧, 疑亦非禮. 今京兆遷入, 是為四世遠祖, 長在太祖之上. 昔周室太祖世遠, 故遷有所歸. 今晉廟宣皇為主, 而四祖居之, 是屈祖就孫也;殷祫在上, 是代太祖也.」領司徒蔡謨議:「四府君宜改築別室, 若未展者, 當入就太廟之室. 人莫敢卑其祖, 文武不先不窋. 殷祭之日, 征西東面, 處宣皇之上. 其後遷廟之主, 藏於征西之祧, 祭薦不絕.」護軍將軍馮懷議:「禮, 無廟者為壇以祭, 可立別室藏之, 至殷禘則祭于壇也.」輔國將軍譙王司馬無忌等議:「諸儒謂太王、王季遷主, 藏於文武之祧. 如此, 府君遷主宜在宣帝廟中. 然今無寢室, 宜變通而改築. 又殷祫太廟, 征西東面.」尚書郎孫綽與無忌議同, 曰:「太祖雖位始九五, 而道以從暢, 替人爵之尊, 篤天倫之道, 所以成教本而光百代也.」尚書郎徐禪議:「禮『去祧為壇, 去壇為墠』, 歲祫則祭之. 今四祖遷主, 可藏之石室, 有禱則祭於壇墠.」又遣禪至會稽, 訪處士虞喜. 喜答曰:「漢世韋玄成等以毀主瘞於園, 魏朝議者云應埋兩階之間. 且神主本在太廟, 若今別室而祭, 則不如永藏. 又四君無追號之禮, 益明應毀而無祭.」是時簡文為撫軍、與尚書郎劉邵等奏:「四祖同居西祧, 藏主石室, 禘祫乃祭, 如先朝舊儀.」時陳留范宣兄子問此禮, 宣答曰:「舜廟所祭, 皆是庶人, 其後世遠而毀, 不居舜上, 不序昭穆. 今四君號猶依本, 非以功德致祀也. 若依虞主之瘞, 則猶藏子孫之所;若依夏主之埋, 則又非本廟之階. 宜思其變, 則築一室, 親未盡則禘祫處宣帝之上, 親盡則無緣下就子孫之列.」其後太常劉遐等同蔡謨議. 博士張憑議:「或疑陳於太祖者, 皆其後之毀主, 憑案古義無別前後之文也. 禹不先鯀, 則遷主居太祖之上, 亦何疑也.」於是京兆遷入西儲, 同謂之祧, 如前三祖遷主之禮, 故正室猶十一也. 穆帝崩而哀帝、海西並為兄弟, 無所登除. 咸安之初, 簡文皇帝上繼元皇, 世秩登進, 於是潁川、京兆二主復還昭穆之位. 至簡文崩, 潁川又遷.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 詔曰:「昔建太廟, 每事從儉, 太祖虛位, 明堂未建. 郊祀國之大事, 而稽古之制闕然, 便可詳議.」祠部郎中徐邈議:「圓丘郊祀, 經典無二, 宣皇帝嘗辯斯義, 而檢以聖典. 爰及中興, 備加研極, 以定南北二郊, 誠非異學所可輕改也. 謂仍舊為安. 武皇帝建廟六世, 祖三昭三穆. 宣皇帝創基之主, 實惟太祖, 親則王考. 四廟在上, 未及遷世, 故權虛東向之位也. 兄弟相及, 義非二世. 故當今廟祀, 世數未足, 而欲太祖正位, 則違事七之義矣. 又禮曰庶子王亦禘祖立廟, 蓋謂支胤援立, 則親近必復. 京兆府君於今六世, 宜復立此室, 則宣皇未在六世之上, 須前世既遷, 乃太祖位定耳. 京兆遷毀, 宜藏主於石室, 雖禘祫猶弗及. 何者?傳稱毀主升合乎太祖, 升者自下之名, 不謂可降尊就卑也. 太子太孫, 陰室四主, 儲嗣之重, 升祔皇祖, 所配之廟, 世遠應遷, 然後從食之孫, 與之俱毀. 明堂方圓之制, 綱領已舉, 不宜闕配帝之祀. 且王者以天下為家, 未必一邦, 故周平、光武無廢於二京也. 明堂所配之神, 積疑莫辯. 案易『殷薦上帝, 以配祖考』, 祖考同配, 則上帝亦為天, 而嚴父之義顯. 周禮旅上帝者, 有故告天, 與郊祀常禮同用四圭, 故並言之. 若上帝是五帝, 經文何不言祀天旅五帝, 祀地旅四望乎?」侍中車胤議同. 又曰:「明堂之制, 既其難詳, 且樂主於和, 禮主於敬, 故質文不同, 音器亦殊. 既茅茨廣夏, 不一其度, 何必守其形範, 而不弘本從俗乎?九服咸寧, 河朔無塵, 然後明堂辟雍可崇而修之.」時朝議多同, 於是奉行, 一無所改. 十六年, 始改作太廟殿, 正室十四間, 東西儲各一間, 合十六間, 棟高八丈四尺. 備法駕遷神主于行廟, 征西至京兆四主及太子太孫各用其位之儀服. 四主不從帝者之儀, 是與太康異也. 諸主既入廟, 設脯醢之奠. 及新廟成, 神主還室, 又設脯醢之奠. 十九年二月, 追尊簡文母會稽太妃鄭氏為簡文皇帝宣太后, 立廟太廟道西. 及孝武崩, 京兆又遷, 如穆帝之世四祧故事.
義熙九年四月, 將殷祠, 詔博議遷毀之禮. 大司馬琅邪王德文議:「泰始之初, 虛太祖之位, 而緣情流遠, 上及征西, 故世盡則宜毀, 而宣帝正太祖之位. 又漢光武移十一帝主於洛邑, 則毀主不設, 理可推矣. 宜築別室, 以居四府君之主, 永藏而弗祀也.」大司農徐廣議:「四府君嘗處廟堂之首, 歆率土之祭, 若埋之幽壤, 於情理未必咸盡. 謂可遷藏西儲, 以為遠祧, 而禘饗永絕也.」太尉諮議參軍袁豹議:「仍舊無革, 殷祠猶及四府君, 情理為允.」時劉裕作輔, 意與大司馬議同, 須後殷祠行事改制. 會安帝崩, 未及禘而天祿終焉.
武帝咸寧五年十一月己酉, 弘訓羊太后崩, 宗廟廢一時之祀, 天地明堂去樂, 且不上胙. 穆帝升平五年十一月己卯, 殷祀, 以帝崩後不作樂. 孝武太元十一年九月, 皇女亡, 及應烝祠, 中書侍郎范甯奏:「案喪服傳有死宮中者三月不舉祭, 不別長幼之與貴賤也. 皇女雖在嬰孩, 臣竊以為疑.」於是尚書奏使三公行事.
武帝泰始七年四月, 帝將親祠, 車駕夕牲, 而儀注還不拜. 詔問其故, 博士奏歷代相承如此. 帝曰:「非致敬宗廟之禮也.」於是實拜而還, 遂以為制, 夕牲必躬臨拜, 而江左以來復止.
魏故事, 天子為次殿於廟殿之北東, 天子入自北門. 新禮, 設次殿於南門中門外之右, 天子入自南門. 摯虞以為:「次殿所以為解息之處, 凡適尊以不顯為恭, 以由隱為順, 而設之於上位, 入自南門, 非謙厭之義. 宜定新禮, 皆如舊說.」從之.
禮, 大事則告祖禰, 小事則特告禰, 秦漢久廢. 魏文帝黃初四年七月, 將東巡, 以大軍當出, 使太常以特牛告南郊. 及文帝崩, 又使太尉告諡策於南郊. 自是迄晉相承, 告郊之後仍以告廟, 至江左其禮廢. 至成帝咸和三年, 蘇峻覆亂京都, 溫嶠等立行廟於白石, 復行其典. 告先君及后曰:「逆臣蘇峻, 傾覆社稷, 毀棄三正, 污辱海內. 臣侃、臣嶠、臣亮等手刃戎首, 龔行天罰. 惟中宗元皇帝、肅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靈, 降鑒有罪, 剿絕其命, 翦此群凶, 以安宗廟. 臣等雖隕首摧軀, 猶生之年.」
魏明帝太和三年, 詔曰:「禮, 王后無嗣, 擇建支子, 以繼大宗, 則當纂正統而奉公義, 何得復顧私親哉!漢宣繼昭帝後, 加悼考以皇號. 哀帝以外藩援立, 而董宏等稱引亡秦, 惑誤朝議, 遂尊恭皇, 立廟京師. 又寵藩妾, 使比長信, 僭差無禮, 人神弗佑. 非罪師丹忠正之諫, 用致丁傅焚如之禍. 自是之後, 相踵行之. 其令公卿有司, 深以前世為戒. 後嗣萬一有由諸侯入奉大統, 則當明為人後之義. 敢為佞邪導諛君上, 妄建非正之號, 謂考為皇, 稱妣為后, 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 其書之金策, 藏之宗廟.」是後高貴、常道援立, 皆不外尊. 及愍帝建興四年, 司徒梁芬議追尊之禮, 帝既不從, 而左僕射索綝等亦稱引魏制, 以為不可, 故追贈吳王為太保而已. 元帝太興二年, 有司言琅邪恭王宜稱皇考. 賀循議云:「禮典之義, 子不敢以己爵加其父號.」帝又從之.
校勘記
[一]李 「」原誤作「喜」, 今據本傳及宋書禮志在本志校記中以後簡稱宋志三改.
[二]五帝即天也 「天也」, 各本作「天地」, 局本作「天也」, 今從局本.
[三]三月辛卯 三月壬寅朔, 無辛卯. 御覽五二七引晉起居注, 元帝中興, 以二月郊. 二月壬申朔, 辛卯為二十日. 疑志文「三月」為「二月」之誤. 下文王納之曰「以三月郊」, 疑亦當從御覽作「亦以二月郊」.
[四]天郊則五帝之佐 通典四二「五帝之佐」作「五帝及佐」, 疑是. 有五帝, 又有其佐, 則與下「凡六十二神」之數合. 下文地郊「五帝之佐」, 疑亦當從拾補說作「五人帝、五人帝之佐」.
[五]郊之與否 「郊」, 各本作「齊」, 殿本作「郊」, 今從殿本.
[六]又郊天極尊 「又」下為王納之之言, 「又」當作「納之又曰」, 始不致與「議者」之言相混.
[七]無為欲速至不得親奉也 宋志三「而」下有「無據」二字, 全文為「無為欲速而無據, 使皇輿旋反更不得親奉也」, 文義較具.
[八]前太醫令韓楊上書 斠注:隋志天文類有太史令韓楊天文要集四十卷, 初學記二0引之. 當即其人. 此「太醫令」恐為「太史令」之誤.
[九]故于火用事之末服黃 各本脫「于火」二字, 宋本不脫, 與宋志二合, 今從宋本.
[一0]不以五行為令也 高堂隆「其令則隨四時」之說, 蓋本于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白虎通五行「土不名一時」之說, 謂不以土行為令也. 通典七0于此, 「五」作「土」, 當是.
[一一]漢儀無正有至尊應躬祭之文 拾補:「正有」二字衍. 按:通典四六無, 應刪.
[一二]封人所掌社壝之無稷字 原脫「社」字, 今據周禮地官、通典四五及上文補.
[一三]牽牛酒至社下以祭日 「牛」, 後漢書禮儀志在本志校記中以後簡稱續漢志上作「羊」. 探下文, 宜作「羊」.
[一四]絳 各本作「絳緣」, 局本作「絳」, 蓋據續漢志上改, 今從之.
[一五]五土 周禮大宗伯作「五祀」.
[一六]太學之設 通典五三「設」作「祀」.
[一七]遂陟帝位 拾補:此四字複上, 乃衍文.
[一八]六年 斠注:按武紀, 此「六年」當為「八年」之誤. 通典五一引河南人孫平子封事亦作「八年」.
[一九]太常恒議 拾補:「恒」上脫「華」字. 按:宋志三有「華」字.
[출처] 〔진서晉書〕 권19 지9 예지 상편|작성자 chiduck_c
'중국25사(번역중) > → 5. 진서 晉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진서晉書] 권21 지11 예지 하편 (0) | 2025.04.19 |
---|---|
[진서晉書] 권20 지10 예지 중편 (0) | 2025.04.18 |
[진서晉書] 권18 지8 율력지 하편 (0) | 2025.04.16 |
[진서晉書] 권17 지7 율력지 중편 (0) | 2025.04.15 |
[진서晉書] 권16 지6 율력지 상편 (0) | 2024.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