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二年二月, 命大理少卿兼禦史中丞楊濟修好於吐蕃. 四月, 吐蕃遣首領論泣藏等百餘人隨濟來朝, 且謝申好. 大曆二年十月, 靈州破吐蕃二萬餘眾, 生擒五百人, 獲馬一千五百匹. 十一月, 和蕃使‧檢校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薛景仙自吐蕃使還, 首領論泣陵隨景仙來朝, 景仙奏雲:「贊普請以鳳林關為界.」俄又遣使路悉等十五人來朝. 三年八月, 吐蕃十萬寇靈武, 大將尚希摩寇邠州, 邠寧節度使馬璘破二萬餘眾, 擒其俘以獻之. 九月, 寇靈州, 朔方騎將白元光破之. 俄又復破二萬眾於靈武, 獲羊馬數千計. 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於靈州破吐蕃六萬餘眾. 十二月, 以蕃寇歲犯西疆, 增修鎮守, 乃移馬璘鎮涇州, 仍為涇原節度使. 劍南西川亦破吐蕃萬餘眾. 五年五月, 徙置當‧悉‧拓‧靜‧恭五州於山陵要害之地, 以備吐蕃.
八年秋, 吐蕃六萬騎寇靈武, 蹂踐我禾稼而去. 十月, 寇涇‧邠等州, 郭子儀遣先鋒將渾瑊與賊戰於宜祿, 我師不利, 副將史籍等三人死之, 村墅居人為驅掠者凡千餘人. 是夜, 瑊收合散卒襲賊營, 會馬璘亦襲其輜重, 凡殺數千人, 賊遂潰. 子儀大破吐蕃十餘萬眾. 初, 吐蕃犯我邠郊, 馬璘以精卒二千餘人潛夜掩賊營, 射賊豹皮將中目, 賊眾扶之號泣, 遂舉營遁去. 璘因收獲朔方兵健二百餘人, 百姓七百餘人, 駝馬數百匹.
九年四月, 以吐蕃侵擾, 預為邊備, 乃降敕:「宜令子儀以上郡‧北地‧四塞‧五原‧義渠‧稽胡‧鮮卑雜種步馬五萬眾, 嚴會栒邑, 克壯舊軍. 抱玉以晉之高都, 韓之上黨, 河‧湟義從, 汧‧隴少年, 凡三萬眾, 橫絕高壁, 斜界連營. 馬璘以西域前庭, 車師後部, 兼廣武之戍, 下蔡之徭, 凡三萬眾, 屯於回中, 張大軍之援. 忠誠以武落別校, 右地奇鋒, 凡二萬眾, 出岐陽而北會. 希讓以三輔太常之徒, 六郡良家之子, 自渭上而西合汴宋‧淄青‧河陽‧幽薊, 總四萬眾, 分列前後. 魏博‧成德‧昭義‧永平總六萬眾, 大舒左右. 朕內整禁旅, 親誓諸將, 資以千金之費, 錫以六牧之馬. 其戎裝戰器, 軍用邊儲, 各有司存, 素皆精辦. 咨爾將相文武宣力之臣, 夫師克在和, 善戰不陣, 各宜保據疆界, 屯據要衝, 斥堠惟明, 首尾相應. 若既悔過, 何必勞人;如或不恭, 自當伐罪. 然後眷求統一, 以制諸軍. 進取之宜, 俟於後命.」
十一年正月, 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故洪等四節度兼突厥‧吐渾‧氐‧蠻‧羌‧黨項等二十餘萬眾, 斬首萬餘級, 生擒城兵馬使一千三百五十人, 獻於闕下, 牛羊及軍資器械, 不可勝紀. 十二年九月, 入寇坊州, 掠黨項羊馬而去. 十月, 崔寧破吐蕃望漢城. 十四年八月, 命太常少卿韋倫持節使吐蕃, 統蕃俘五百人歸之. 十月, 吐蕃率南蠻眾二十萬來寇:一入茂州, 過汶川及灌口;一入扶‧文, 過方維‧白壩;一自黎‧雅過邛崍關, 連陷郡邑. 乃發禁兵四千人及幽州兵五千人同討, 大破之.
建中元年四月, 韋倫至. 自大曆中聘使前後數輩, 皆留之不遣, 俘獲其人, 必遣中官部統徙江‧嶺, 因緣求財及給養之費, 不勝其弊. 去年冬, 吐蕃大興師以三道來侵, 會德宗初即位, 以德綏四方, 徵其俘囚五百餘人, 各給衣一襲, 使倫統還其國, 與之約和, 敕邊將無得侵伐. 吐蕃始聞歸其人, 不之信, 及蕃俘入境, 部落皆畏威懷惠. 其贊普乞立贊謂倫曰:「不知是來也, 而有三恨, 奈何?」倫曰:「
未達所謂.」乞立贊曰:「不知大國之喪, 而弔不及哀, 一也. 不知山陵之期, 而賻不成禮, 二也. 不知皇帝舅聖明繼立, 已發眾軍三道連衡. 今靈武之師, 聞命輒已;而山南之師已入扶‧文, 蜀師已趨灌口, 追且不及, 是三恨也.」乃發使奉贄, 不二旬而復命. 蜀帥上所獲戎俘, 有司請準舊事頒為徒隸, 上曰:「要約著矣, 言庸二乎!」乃各給縑二匹‧衣一襲而歸之. 五月, 以韋倫為太常卿, 復使吐蕃. 其冬, 遣宰相論欽明思等五十五人隨倫至, 且獻方物. 吐蕃見倫再至, 甚歡. 既就館, 聲樂以娛之, 留九日而還, 兼遣其渠帥報命.
二年十二月, 入蕃使判官常魯與吐蕃使論悉諾羅等至自蕃中. 初, 魯與其使崔漢衡至列館, 贊普令止之, 先命取國信敕, 既而使謂漢衡曰:「來敕雲:『所貢獻物, 並領訖;今賜外甥少信物, 至領取. 』我大蕃與唐舅甥國耳, 何得以臣禮見處?又所欲定界, 雲州之西, 請以賀蘭山為界. 其盟約, 請依景龍二年敕書雲:『唐使到彼, 外甥先與盟誓;蕃使到此, 阿舅亦親與盟. 』」乃邀漢衡遣使奏定. 魯使還奏焉, 為改敕書, 以「貢獻」為「進」, 以「賜」為「寄」, 以「
領取」為「領之」. 且謂曰:「前相楊炎不循故事, 致此誤爾.」其定界盟, 並從之.
三年四月, 放先沒蕃將士僧尼等八百人歸還, 報歸蕃俘也. 九月, 和蕃使‧殿中少監‧兼禦史中丞崔漢衡與蕃使區頰贊至. 時吐蕃大相尚結息忍而好殺, 以嘗覆敗於劍南, 思刷其恥, 不肯約和. 其次相尚結贊有材略, 因言於贊普, 請定界明約, 以息邊人. 贊普然之, 竟以結贊代結息為大相, 終約和好, 期以十月十五日會盟於境上. 以崔漢衡為鴻臚卿, 以都官員外郎樊澤兼禦史中丞‧充入蕃計會使. 初, 漢衡與吐蕃約定月日盟誓, 漢衡到, 商量未決, 已過其期, 遂命澤詣結贊復定盟會期, 且告遣隴右節度使張鎰與之同盟. 澤至故原州, 與結贊相見, 以來年正月十五日會盟於清水西.
四年正月, 詔張鎰與尚結贊盟於清水. 將盟, 鎰與結贊約, 各以二千人赴壇所, 執兵者半之, 列於壇外二百步, 散從者半之, 分立壇下. 鎰與賓佐齊映‧齊抗及會盟官崔漢衡‧樊澤‧常魯‧於等七人皆朝服;結贊與其本國將相論悉頰藏‧論臧熱‧論利‧斯官者‧論力徐等亦七人, 俱升壇為盟. 初約漢以牛, 蕃以馬, 鎰恥與之盟, 將殺其禮, 乃謂結贊曰:「漢非牛不田, 蕃非馬不行, 今請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結贊許諾. 塞外無豕, 結贊請出羝羊, 鎰出犬及羊, 乃於壇北刑之, 雜血二器而歃盟. 文曰:
唐有天下, 恢奄禹跡, 舟車所至, 莫不率俾. 以累聖重光, 歷年為永, 彰王者之丕業, 被四海之聲教. 與吐蕃贊普, 代為婚姻, 固結鄰好, 安危同體, 甥舅之國, 將二百年. 其間或因小忿, 棄惠為讎, 封疆騷然, 靡有寧歲. 皇帝踐祚, 湣茲黎元, 俾釋俘隸, 以歸蕃落. 蕃國展禮, 同茲協和, 行人往復, 累布成命. 是必詐謀不起, 兵車不用矣. 彼猶以兩國之要, 求之永久, 古有結盟, 今請用之. 國家務息邊人, 外其故地, 棄利蹈義, 堅盟從約. 今國家所守界:涇州西至彈箏峽西口, 隴州西至清水縣, 鳳州西至同穀縣, 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 為漢界. 蕃國守鎮在蘭‧渭‧原‧會, 西至臨洮, 東至成州, 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 大渡水西南, 為蕃界. 其兵馬鎮守之處, 州縣見有居人, 彼此兩邊見屬漢諸蠻, 以今所分見住處, 依前為定. 其黃河以北, 從故新泉軍, 直北至大磧, 直南至賀蘭山駱駝嶺為界, 中間悉為閒田. 盟文有所不載者, 蕃有兵馬處蕃守, 漢有兵馬處漢守, 並依見守, 不得侵越. 其先未有兵馬處, 不得新置, 並築城堡耕種. 今二國將相受辭而會, 齋戒將事, 告天地山川之神, 惟神照臨, 無得愆墜. 其盟文藏於宗廟, 副在有司, 二國之成, 其永保之.
結贊亦出盟文, 不加於坎, 但埋牲而已. 盟畢, 結贊請鎰就壇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為誓. 誓畢, 復升壇飲酒. 獻酬之禮, 各用其物, 以將厚意而歸.
二月, 命崔漢衡持節答蕃, 遣區頰贊等歸. 上初令宰相‧尚書與蕃相區頰贊盟於豐邑裏壇所, 將盟, 以清水之會疆埸不定, 遂罷, 因留頰贊未遣, 復令漢衡使於贊普. 六月, 答蕃使判官於與蕃使論頰沒藏等至自青海. 七月, 以禮部尚書李揆加禦史大夫, 為入蕃會盟使. 又命宰相李忠臣‧盧杞‧關播‧右僕射崔寧‧工部尚書喬琳‧禦史大夫於頎‧太府卿張獻恭‧司農卿段秀實‧少府監李昌夔‧京兆尹王翃‧左金吾衛將軍渾瑊等與區頰贊等會盟於壇所. 初, 於至自蕃中, 與尚結贊約「疆埸既定, 請歸其使」. 從之. 以豐邑坊盟壇在京城之內非便, 請蔔壇於京城之西. 其禮如清水之儀. 先盟二日, 命有司告太廟, 盟官致齋. 三日, 朝服陞壇, 關播跪讀盟文. 盟畢, 宴賜而遣之.
興元元年二月, 以右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於頎往涇州已來宣慰吐蕃, 仍與州府計會頓遞. 時吐蕃款塞請以兵助平國難, 故遣使焉. 四月, 命太常少卿‧兼禦史中丞沈房為入蕃計會及安西‧北庭宣慰使. 是月, 渾瑊與吐蕃論莽羅率眾大破朱泚將韓旻‧張廷芝‧宋歸朝等於武功之武亭川, 斬首萬餘級.
貞元二年, 命倉部郎中‧兼侍禦史趙聿為入吐蕃使. 八月, 吐蕃寇涇‧隴‧邠‧寧數道, 掠人畜, 取禾稼, 西境騷然. 諸道節度及軍鎮鹹閉壁自守而已. 京師戒嚴. 上遣左金吾將軍張獻甫與神策將李昇曇‧蘇清沔等統兵屯於鹹陽, 召河中節度駱元光率眾戍鹹陽以援之. 九月, 以吐蕃遊騎及於好畤, 上復遣張獻甫等統兵屯於鹹陽, 又詔遣左監門將軍康成使於吐蕃. 初, 吐蕃大相尚結贊累遣使請盟會定界, 乃命成使之. 至上砦原, 與結贊相見, 命其使論乞陀與成同來.
是月, 鳳翔節度使李晟以吐蕃侵軼, 遣其將王佖夜襲賊營, 率驍勇三千人入汧陽, 誡之曰:「賊之大眾, 當過城下, 無擊其首尾. 首尾雖敗, 中軍力全, 若合勢攻之, 汝必受其弊. 但候其前軍已過, 見五方旗‧虎豹衣, 則其中軍也. 出其不意, 乃是奇功.」佖如其言出擊之, 賊眾果敗, 副將史廷玉力戰死之. 又寇鳳翔城下, 李晟出兵禦之, 一夕而退. 十月, 李晟遣兵襲吐蕃之摧沙堡, 大破之, 焚其歸積, 斬蕃酋扈屈律設贊(設贊二字本書 卷一三三李晟傳作「悉蒙」. )等七人, 傳首京師.
十一月, 吐蕃陷鹽州. 初, 賊之來也, 刺史杜彥光使以牛酒犒之. 吐蕃謂曰:「我欲州城居之, 聽爾率其人而去.」彥光乃悉眾奔鄜州. 十二月, 陷夏州, 刺史拓拔乾暉率眾而去, 復據其城. 又寇銀州, 素無城壁, 人皆奔散. 三年春, 命檢校左庶子‧兼禦史中丞崔澣為入吐蕃使, 相次又遣左庶子李銛使之. 河東‧保寧等道節度使馬燧來朝. 初, 尚結贊既陷鹽‧夏等州, 各留千餘人守之, 結贊大眾屯於鳴沙. 自去冬及春, 羊馬多死, 糧餉不給. 時詔遣華州‧潼關節度駱元光‧邠寧節度韓遊瑰統眾與鳳翔‧鄜‧邠及諸道戍卒, 屯於塞上, 又命燧率師次於石州, 分兵隔河與元光等掎角討之. 結贊聞而大懼, 累遣使請和, 仍約盟會, 上皆不許. 又遣其大將論頰熱厚禮卑詞求燧請盟, 燧以奏焉, 上又不許, 惟促其合勢討逐. 燧喜賂信詐, 乃與頰熱俱入朝, 盛言其可保信, 許盟約, 上於是從之. 燧既赴朝也, 諸軍但閉壁而已. 結贊遽悉其眾棄夏州而歸, 馬既多死, 有徒行者. 及是夏平涼之會, 竟渝盟, 馬燧亦由此失兵柄而奉朝請矣.
四月, 崔澣至自鳴沙. 初, 澣至鳴沙, 與尚結贊相見, 詢問其違約陷鹽‧夏州之故, 對曰:「本以定界碑被牽倒, 恐二國背盟相侵, 故造境上請修舊好. 又蕃軍頃年破朱泚之眾於武功, 未獲酬償, 所以來耳. 及徒涇州, 其節度使閉城自守, 音問莫達. 又徙鳳翔, 請通使於李令公, 亦不見納. 及遣康成‧王真之來, 皆不能達大國之命. 日望大臣充使, 兼展情禮, 實無至者, 乃引軍還. 及鹽‧夏二州之師, 二州懼我之眾, 請以城與我, 求全而歸, 非我所攻陷也. 今君以國親將命, 若結好復盟, 蕃之願也. 盟會之期及定界之所, 唯命是聽. 君歸奏決定, 當以鹽‧夏相還也.」又雲:「清水之會, 同盟者少, 是以和好輕慢不成. 今蕃相及元帥已下凡二十一人赴. 靈州節度使杜希全稟性和善, 外境所知, 請令主盟會. 涇州節度李觀, 亦請同主之.」又同章表上聞. 澣誘賂蕃中給役者, 求其人馬真數, 凡五萬九千餘人‧馬八萬六千餘匹, 可戰者僅三萬人, 餘悉童幼, 備數而已.
是日, 改崔澣為鴻臚卿, 再入吐蕃, 令澣報尚結贊曰:「杜希全職在靈州, 不可出境. 李觀今已改官, 以侍中渾瑊充盟會使.」約以五月二十四日復盟於清水. 又令告以鹽‧夏二州歸於我, 纔就盟會. 上疑蕃情不實, 以得州為信焉. 五月, 渾瑊以充盟會使來辭, 且受命. 以兵部尚書崔漢衡為盟會副使, 司勳員外郎鄭叔矩為判官. 渾瑊赴會盟所, 上令瑊統眾二萬餘人, 遣華州潼關節度駱元光赴之. 上令宰臣召吐蕃使論泣贊等於中書議會盟之所. 初崔澣與尚結贊約復會於清水, 且先歸我鹽‧夏二州, 結贊雲:「清水非吉地, 請會於原州之土梨樹.」又請盟畢歸二州. 澣遣使與泣贊等同奏, 上務懷柔遠人, 皆從之. 約以五月十五日盟於土梨樹, 上召宰臣謀之. 先是左神策將馬有麟奏:「土梨樹地多險隘, 恐蕃軍隱伏, 不利於我. 平涼川四隅坦平, 且近涇州, 就之為便.」由是乃定盟所於平涼川. 時蕃使論泣贊已復命, 遽追還, 告而遣之.
渾瑊與尚結贊會於平涼. 初, 瑊與結贊約, 以兵三千人列於壇之東西, 散手四百人至壇下. 及將盟, 又約各益遊軍相覘伺. 結贊擁精騎數萬於壇西, 蕃之遊軍貫穿我師. 瑊之將梁奉貞率六十騎為遊軍, 纔至蕃中, 皆被執留, 瑊不虞也. 結贊又遣人請瑊曰:「請侍中以下服衣冠劍珮以俟命.」蓋誘其下馬, 將劫持之. 瑊與崔漢衡‧監軍特進宋鳳朝等皆入幕次, 坦無他慮. 結贊命伐鼓三聲, 其眾呼譟而至. 瑊遽出自幕後, 偶得他馬, 跨而奔歸. 時馬不加銜, 瑊伏於鬣而手加之, 凡馳十餘裏, 銜方及口, 故追騎之矢, 過而不傷焉. 唯瑊之裨將辛榮招合數百人, 據北阜與賊接戰, 須臾賊眾四合, 榮力屈而降. 鳳朝及瑊判官韓弇, 並為亂兵所殺. 漢衡及中官劉延邕‧俱文珍‧李清朝, 漢衡判官鄭叔矩‧路泌, 掌書記袁同直, 大將扶餘準‧馬寧及神策‧鳳翔‧河東大將孟日華‧李至言‧樂演明‧範澄‧馬弇等六十餘人皆陷焉. 餘將士及夫役死者四五百人, 驅掠者千餘人, 鹹被解奪其衣.
初, 漢衡為亂軍所擊, 其從吏呂溫以身蔽之, 刃中溫而漢衡獲免. 漢衡乃夷言謂執者曰:「我漢使崔尚書也, 結贊與我善, 如若殺我, 結贊亦殺汝.」乃捨之, 盡驅而西. 既已面縛, 各以一木自領至趾約於身, 以毛繩三束之, 又以毛繩連其髮而牽之. 夜皆踣於地, 以髮繩各繫一橛, 又以毛罽都覆之, 守衛者臥其上, 以防其亡逸也. 至故原州, 結贊坐於帳中, 召與相見, 數讓國家, 因怒渾瑊曰:「武功之捷, 皆我之力, 許以涇州‧靈州相報, 皆食其言, 負我深矣, 舉國所忿. 本劫是盟, 在擒瑊也. 吾遣以金飾桎梏待瑊, 將獻贊普. 既以失之, 虛致君等耳, 當遣君輩三人歸也.」呂溫帶瘡亦至, 結贊嘉其義, 厚給賚之. 結贊率其眾於石門, 遣中官俱文珍‧渾瑊之將馬寧‧馬燧之將馬弇歸於我, 遂送漢衡‧叔矩等囚於河州, 辛榮‧扶餘準等於故廓州‧鄯州分囚之. 結贊本請杜希全‧李觀同盟, 將執二節將, 率其銳師來犯京師, 希全等既不行, 又欲執渾瑊長驅入寇, 其謀也如此. 上遣中官王子恆詔書以遺結贊, 蕃界不納而還.
初, 瑊與駱元光將發涇州, 元光謂瑊曰:「本奉詔令營於潘原堡, 以應援侍中. 竊以潘原去盟所六七十裏, 蕃情多詐, 侍中倘有急, 何由知之?請次侍中為營, 以虞其變.」瑊以非詔旨, 固止之. 元光與同進. 瑊之營西去盟所二十餘裏, 元光之營次之. 其濠柵頗深固, 瑊之濠柵可踰越焉. 及瑊單騎奔歸, 未及其營, 守將李朝彩不能整眾, 多已奔散, 瑊至, 空營而已, 器械資糧悉棄之, 賴元光之眾陣於營中, 瑊既入, 賊追騎方退. 元光乃先遣輜重, 次與瑊俱申其號令, 嚴其部伍而還. 瑊復鎮於奉天.
六月, 鹽‧夏二州吐蕃焚城門及廬舍, 毀城壁而歸. 七月, 詔曰:乃者吐蕃犯塞, 毒我生靈, 俶擾隴東, 深入河曲. 朕以兵戈粗定, 傷夷未瘳, 務息戰伐之謀, 遂從通和之請. 亦知戎醜, 志在貪婪, 重違修睦之辭, 乃允尋盟之會. 果為隱匿, 變發壝宮, 縱犬羊兇狡之群, 乘文武信誠之眾, 蒼黃淪陷, 深用惻然. 此皆由朕之不明, 致其至此. 既無德於萬眾, 亦有愧於四方, 宵旰貽憂, 何嗟而及. 今兵部尚書崔漢衡等, 皆國之良士, 朝之藎臣, 嬰縶窮廬, 眇然殊域. 念其家室, 或未周於屢空;錄以息男, 庶或資於薄俸. 漢衡宜與一子七品官;司勳員外郎鄭叔矩‧檢校戶部郎中路泌‧殿中侍禦史韓弇及大將孟日華‧辛榮‧李至言‧範澄‧王良賁‧樂演明‧陽昔‧權交成等, 各與一子八品官;試左金吾兵曹參軍袁同直‧榆次尉裴頲及副兵馬使以下, 各與一子九品官. 仍並與正員官. 餘將士各與一子官, 仍委本使即具名銜聞奏.
於是遣決勝軍使唐良臣以眾六百人戍潘原堡, 神策副將蘇太平率其眾五百人戍隴州.
八月, 崔漢衡至自吐蕃. 初, 漢衡與同陷者並至河州, 尚結贊令召漢衡與神策將孟日華‧中官劉延邕, 俱至石門而遣之. 結贊令五十騎送至境上, 且齎表請進. 及潘原, 李觀使止曰:「有詔不許更納蕃使.」受其表而返其人. 自是吐蕃率羌‧渾之眾犯塞, 分屯於潘口及青石嶺. 先是, 吐蕃之眾自潘口東分為三道:其一趨隴州, 其一趨汧陽之東, 其一趨釣竿原. 是日, 相次屯於所趨之地, 連營數十裏. 其汧陽賊營, 距鳳翔四十裏, 京師震恐, 士庶奔駭. 賊遣羌‧渾之眾, 衣漢戎服, 偽稱邢君牙之眾, 奄至吳山及寶雞北界, 焚燒廬舍, 驅掠人畜, 斷吳山神之首, 百姓丁壯者驅之以歸, 羸老者鹹殺之, 或斷手鑿目, 棄之而去. 初, 李晟在鳳翔, 令伐大木塞安化峽, 及是, 賊並焚之.
九月, 詔神策軍將石季章以眾三千戍武功, 召唐良臣自潘原戍百裏城. 是月, 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等界人庶男女萬餘口, 悉送至安化峽西, 將分隸羌‧渾等, 乃曰:「從爾輩東向哭辭鄉國.」眾遂大哭. 其時一慟而絕者數百人, 投崖穀死傷者千餘人, 聞者為之痛心焉. 渾瑊遣其將任蒙主以眾三千戍好畤. 是月, 吐蕃之眾復至, 分屯於豐義及華亭. 百僚入計以破吐蕃圍. 隴州刺史韓清沔與蘇太平夜出兵伏於大像龕, 及夜半, 令城中及龕各舉火相應, 賊大驚, 因襲其營, 賊乃退散. 時吐蕃攻陷華亭. 初, 賊之圍華亭也, 先絕其汲水道. 其守將王仙鶴及鎮兵百姓凡三千人, 皆在圍中, 使人間道請救於隴州, 刺史韓清沔令蘇太平率一千五百人赴之. 及中路, 其遊騎百餘沒於賊, 太平素懦怯寡謀, 遽引眾退歸. 賊自是每日令遊騎千餘至隴州, 州兵不敢復出. 凡四日, 圍中絕水, 援軍不至, 賊又積柴城下, 將焚之, 仙鶴遂降於賊. 賊並焚廬舍, 毀城壁, 虜士眾十三四, 收丁壯棄老而去. 北攻連雲堡, 又陷. 堡之三面頗峭峻, 唯北面連原, 以濠為固. 賊自其北建拋樓七具, 擊堡中, 堡中唯一井, 投石俄而滿焉. 又飛梁架濠而過, 苦攻之. 堡將張明遂與其眾男女千餘口東向慟哭而降. 涇州之西, 唯有連雲堡每偵候賊之進退, 及是堡陷, 涇州不敢啟西門, 西門外皆為賊境, 樵蘇殆絕, 收刈禾稼, 必布陣於野而收穫之. 穫既失時, 所得多空穗, 於是涇人有飢憂焉. 吐蕃驅掠連雲堡之眾及邠‧涇編戶逃竄山穀者, 並牛畜萬計, 悉其眾送至彈箏峽. 自是涇‧隴‧邠等賊之所至, 俘掠殆盡. 是秋, 數州人無積聚者, 邊將唯遣使表賀賊退而已.
十月, 吐蕃數千騎復至長武城, 韓全義率眾禦之. 韓遊瑰之將請以眾助之, 遊瑰不許. 及暮, 賊退, 全義亦引還. 自是賊之騎常往來涇‧邠之間, 諸城西門莫敢啟者. 賊又修故原州城, 其大眾屯焉.
四年五月, 吐蕃三萬餘騎犯塞, 分入涇‧邠‧寧‧慶‧麟等州, 焚彭原縣廨舍, 所至燒廬舍, 人畜沒者約二三萬, 計凡二旬方退. 陳許行營將韓全義自長武城率眾抗之, 無功而還. 遊瑰素無軍政, 且疾不能興, 閉城自守, 莫敢禦也. 先是, 吐蕃入寇, 恆以秋冬, 及春則多遇疾疫而退. 是來也, 方盛暑而無患. 蓋華人陷者, 厚其資產, 質其妻子, 為戎虜所將而侵軼焉. 九月, 吐蕃將尚悉董星‧論莽羅等寇寧州, 節度使張獻甫率眾禦之, 斬首百餘級, 賊轉寇麟坊等州, 縱掠而去.
五年十月, 劍南節度使韋皋遣將王有道等與東蠻兩林苴那時‧勿鄧夢衝等帥兵於故巂州臺登北穀大破吐蕃青海‧獵城二節度, 殺其大兵馬使乞臧遮遮‧悉多楊朱, 斬首二千餘級, 其投崖穀赴水死者不可勝數, 生擒籠官四十五人, 收獲器械一萬餘事‧馬牛羊一萬餘頭匹. 遮遮者, 吐蕃驍勇者也, 或雲尚結贊之子, 頻為邊患. 自其死也. 官軍所攻城柵, 無不降下, 蕃眾日卻, 數年間, 盡復巂州之境.
六年, 吐蕃陷我北庭都護府. 初, 北庭‧安西, 既假道於迴紇朝奏, 因附庸焉. 蕃性貪狠, 徵求無度. 北庭近羌, 凡服用食物所資, 必強取之, 人不聊生矣. 又有沙陀部六千餘帳, 與北庭相依, 亦屬於迴紇. 迴紇肆其抄奪, 尤所厭苦. 其葛祿部及白服突厥素與迴紇通和, 亦憾其奪掠, 因吐蕃厚賂見誘, 遂附之. 於是吐蕃率葛祿‧白服之眾, 去歲各來寇北庭, 迴紇大相頡幹迦斯率眾援之, 頻戰敗績, 吐蕃攻圍頗急. 北庭之人既苦迴紇, 是歲乃舉城降於吐蕃, 沙陀部落亦降焉. 北庭節度使楊襲古與麾下二千餘人出奔西州, 頡幹迦斯不利而還. 七年秋, 又悉其丁壯五六萬人, 將復北庭, 仍召襲古偕行, 俄為吐蕃‧葛祿等所擊, 大敗, 死者大半. 頡幹迦斯紿之曰:「且與我同至牙帳, 當送君歸本朝也.」襲古從之, 及牙帳, 留而不遣, 竟殺之. 自是安西阻絕, 莫知存否, 唯西州之人, 猶固守焉. 頡幹迦斯既敗衄, 葛祿之眾乘勝取迴紇之浮圖川, 迴紇震恐, 悉遷西北部落羊馬於牙帳之南以避之.
八年四月, 吐蕃寇靈州, 掠人畜, 攻陷水口城, 進圍州城, 塞水口及支渠以營田. 詔河東‧振武分兵為援, 又分神策六軍之卒三千餘人戍於定遠‧懷遠二城, 上禦神武樓勞遣之. 吐蕃引去. 六月, 吐蕃數千騎由青石嶺寇涇州, 掠田軍千餘人還, 及連雲堡, 守捉使唐朝臣遣兵出戰, 大將王進用死之. 九月, 西川節度使韋皋攻吐蕃之維州, 獲大將論贊熱及首領獻於京師. 十一月, 山南西道節度嚴震擊破吐蕃於芳州及黑水堡, 焚其積聚, 並獻首虜.
九年二月, 詔城鹽州. 是州先為吐蕃所毀, 自此塞外無堡障, 靈武勢隔, 西逼鄜坊, 甚為邊患, 故命城之, 二旬而畢. 又詔兼禦史大夫紇幹遂統兵五千與兼禦史中丞杜彥光之眾戍之. 是役也, 上念將士之勞, 厚令度支供給. 又詔涇原‧劍南‧山南諸軍深討吐蕃, 以分其力. 由是板築之際, 虜無犯塞者. 及畢, 中外鹹稱賀焉. 是月, 西川韋皋獻獲吐蕃首虜‧器械‧旗幟‧牛馬於闕下. 初, 將城鹽州, 上命皋出師以分吐蕃之兵, 皋遣大將董‧張芬出西山及南道, 破峨和城‧通鶴軍. 吐蕃南道元帥論莽熱率眾來援, 又破之, 殺傷數千人, 焚定廉故城. 凡平柵堡五十餘所.
十年, 南詔蠻蒙異牟尋大破吐蕃於神川, 使來獻捷, 語在南詔傳. 十一年八月, 黃少卿攻陷欽‧橫‧潯‧貴四州, 吐蕃渠帥論乞髯蕩沒藏悉諾律以其家屬來降, 明年並以為歸德將軍. 十二年九月, 吐蕃寇慶州及華池縣, 殺傷頗甚. 十三年正月, 邢君牙奏請於隴州西七十裏築城以備西戎, 名永信城. 吐蕃贊普遣使農桑昔齎表請修和好, 邊將以聞. 上以其豺狼之性, 數負恩背約, 不受表狀, 任其使卻歸. 五月十七日, 吐蕃於劍南山‧馬嶺三處開路, 分軍下營, 僅經一月, 進軍逼臺登城. 巂州刺史曹高任率領諸軍將士並東蠻子弟合勢接戰, 自朝至午, 大破之, 生擒大籠官七人, 陣上殺獲三百人, 餘被刀箭者不可勝紀, 收獲馬畜五百餘頭匹‧器械二千餘事. 十四年十月, 夏州節度使韓全義破吐蕃於鹽州西北. 十六年六月, 鹽州(新書 卷二一六下吐蕃傳‧通鑑卷二三五均作「靈州」) 破吐蕃於烏蘭橋下.
十七年七月, 吐蕃寇鹽州, 又陷麟州, 殺刺史郭鋒, 毀城隍, 大掠居人, 驅黨項部落而去. 次鹽州西九十裏橫槽烽頓軍, 呼延州僧延素輩七人, 稱徐舍人召. 其火隊吐蕃沒勒遽引延素等疾趨至帳前, 皆馬革梏手, 毛繩縲頸. 見一吐蕃年少, 身長六尺餘, 赤髭大目, 乃徐舍人也. 命解縛, 坐帳中, 曰:「師勿懼. 餘本漢人, 司空英國公五代孫也. 屬武後斲喪王室, 高祖建義中泯, 子孫流播絕域, 今三代矣. 雖代居職位, 世掌兵要, 思本之心無涯, 顧血族無由自拔耳. 此蕃‧漢交境也, 復九十裏至安樂州, 師無由歸東矣.」延素曰:「僧身孤親老, 懇祈全活.」悲不自勝. 又曰:「餘奉命率師備邊, 因求資食, 遂涉漢疆, 展轉東進至麟州. 城既無備, 援兵又絕, 是以拔之. 知郭使君是勳臣子孫, 必將活之, 不幸為亂兵所害.」適有飛鳥使至, 飛鳥, 猶中國驛騎也, 雲:「術者上變, 召軍亟還.」遂歸之. 時詔韋皋分遣偏將勒步騎合二萬, 出成都西山, 南北九道並進, 逼棲雞‧老翁‧故維州‧保州‧松州諸城, 以紓北邊故也.
九月韋皋大破吐蕃於維州. 十八年正月, 韋皋擒吐蕃大首領論莽熱來獻, 賜崇仁裏宅以居之. 莽熱, 吐蕃內大相也. 先貞元十六年, 韋皋累破吐蕃二萬餘眾於黎州‧巂州, 吐蕃遂大搜閱, 築壘造舟, 潛謀寇邊, 皋悉挫之. 於是吐蕃酋帥兼監統曩貢‧臘城等九節度‧籠官馬定德與其大將八十七人, 舉部落來降. 定德有計畫, 習知兵法及山川地形, 吐蕃每用兵, 定德常乘驛計議, 諸將稟其成算. 至是自以邊功不立, 懼得罪而歸心焉. 其明年, 吐蕃昆明城管磨些蠻千餘戶又來降. 吐蕃以其眾外潰, 遂北寇靈‧朔, 陷麟州. 詔韋皋出兵成都西山以紓北邊. 皋遂命鎮靜軍兵馬使陳洎等統兵萬人出三奇路, 威戎軍使崔堯臣率兵一千出龍溪石門路南, 維保二州兵馬使仇冕‧保霸兩州刺史董振等率兵二千進逼吐蕃維州城中, 北路兵馬使邢玼並諸州刺史董懷愕等率兵四千進攻棲‧老翁等城, 都將高倜‧王英俊等率兵二千進逼故松州, 隴東路兵馬使元膺並諸將郝宗等復分兵八千出南道雅‧邛‧黎‧巂等路. 又令邛州鎮南軍使‧禦史大夫韋良金發鎮兵一千三百續進, 雅州經略使路惟明與三部落主趙日進等率兵三千進攻逋租‧偏松等城, 黎州經略使王有道率三部落郝金信等二千過大渡河深入吐蕃界, 巂州經略使陳孝陽與行營兵馬使何大海‧韋義等及磨些蠻三部落主苴那時率兵四千進攻昆明‧諾濟城. 自八月至於十二月, 累破十六萬眾, 拔其七城‧五軍鎮, 受降三千餘戶, 生擒六千餘人, 斬首一萬餘級, 遂圍維州. 救軍再至, 轉戰千餘裏, 吐蕃連敗, 靈‧朔之寇引眾南下, 於是贊普遣莽熱以內大相兼東境五道節度兵馬使‧都統群牧大使率雜虜十萬眾來解維州之圍. 王師萬餘眾, 據險設伏以待之. 先以千人挑戰, 莽熱見我師之少也, 悉眾來追, 入於伏中, 諸將四面疾擊, 遂擒莽熱, 虜眾大潰.
十九年五月, 吐蕃使論頰熱至. 六月, 以右龍武大將軍薛伾兼禦史大夫, 使於吐蕃. 二十年三月上旬, 贊普卒, 廢朝三日, 命工部侍郎張薦弔祭之. 贊普以貞元十三年四月卒, 長子立, 一歲卒, 次子嗣立. 命文武三品以上官弔其使. 四月, 吐蕃使臧河南觀察使論乞冉及僧南撥特計波等五十四人來朝. 十二月, 遣使論襲熱‧郭志崇來朝. 二十一年二月, 順宗命左金吾衛將軍‧兼禦史中丞田景度持節告哀於吐蕃, 以庫部員外郎‧兼禦史中丞熊執易為副使. 七月, 吐蕃使論悉諾等來朝. 永貞元年十月, 贊普使論乞縷勃藏來貢, 助德宗山陵金銀‧衣服‧牛馬等. 十一月, 以衛尉少卿‧兼禦史中丞侯幼平充入蕃告冊立等使.
元和元年正月, 福建道送到吐蕃生口十七人, 詔給遞乘放還蕃. 六月, 遣使論勃藏來朝. 五年五月, 遣使論思耶熱來朝, 並歸鄭叔矩‧路泌之柩及叔矩男文延等一十三人. 叔矩‧泌, 平涼之盟陷焉, 凡二十餘年, 竟不屈節, 因沒於蕃中, 至是請和, 故歸之. 六月, 命宰相杜佑等與吐蕃使議事中書令廳, 且言歸我秦‧原‧安樂州地. 七月, 遣鴻臚少卿‧攝禦史中丞李銛為入蕃使, 丹王府長史‧兼侍禦史吳暈副之. 六年至十年, 遣使朝貢不絕. 十二年四月, 吐蕃以贊普卒來告, 以右衛將軍烏重兼禦史中丞, 充弔祭使, 殿中侍禦史段鈞副之.
十三年十月, 吐蕃圍我宥州‧鳳翔, 上言遣使修好. 是月, 靈武於定遠城破吐蕃二萬人, 殺戮二千人, 生擒節度副使一人‧判官長行三十九人, 獲羊馬甚眾. 平涼鎮遏使郝玼破二萬餘眾, 收復原州城, 獲羊馬不知其數. 夏州節度田縉於靈武亦破三千餘人. 十一月, 鹽州上言:吐蕃入河曲, 夏州破五萬餘人. 靈武破長樂州羅城, 焚其屋宇器械. 西川節度使王播攻拔峨和‧棲雞等城.
十四年正月, 敕曰:「朕臨禦萬邦, 推布誠信, 西戎納款, 積有歲時, 中或虧違, 亦嘗苞貸. 我有殊德, 寧不是思, 重譯貢珍, 道途相繼, 申恩示禮, 曾無闕焉. 昨者蕃使奉章, 又至京輦, 將君長之命, 陳和好之誠. 臨軒召見, 館餼加厚, 復以信幣, 諭之簡書. 亦既言旋, 纔及近甸, 遽聞蟻聚, 來犯封陲, 河曲之間, 頗為暴擾. 背惠棄約, 斯謂無名, 公議物情, 鹹請誅絕. 朕深惟德化之未被, 豈慮夷俗之不賓, 其國失信, 其使何罪!釋其維縶以遂性, 示之弘覆以忘懷. 予衷苟孚, 庶使知感. 其蕃使論矩立藏等並後般來使, 並宜放歸本國. 仍委鳳翔節度使以此意曉諭.」
八月, 吐蕃營於慶州方渠, 大軍至河州界. 十月, 吐蕃節度論三摩及宰相尚塔藏‧中書令尚綺心兒共領軍約十五萬眾, 圍我鹽州數重, 黨項首領亦發兵驅羊馬以助. 閱歷三旬, 賊以飛梯‧鵝車‧木驢等四面齊攻, 城欲陷者數四. 刺史李文悅率兵士乘城力戰, 城穿壞不可守, 撤屋版以禦之, 晝夜防拒, 或潛兵斫營, 開城出戰, 約殺賊萬餘眾. 諸道救兵無至者. 凡二十七日, 賊乃退.
十五年二月, 以祕書少監兼禦史中丞田洎入吐蕃告哀, 並告冊立. 三月, 攻掠我青塞堡. 七月, 遣使來弔祭. 十月, 侵逼涇州. 命右軍中尉梁守謙充左右神策‧京西‧京北行營都監, 統神策兵四千人, 並發八鎮全軍往救援. 以太府少卿‧兼禦史中丞邵同持節入吐蕃, 充答請和好使, 貶前入吐蕃使‧祕書少監田洎郴州司戶. 初, 洎入蕃為弔祭使, 蕃請於長武城下會盟, 洎懦怯, 恐不得還, 唯唯而已. 至是西戎入寇, 且曰:「田洎許我統兵馬赴盟誓.」遂貶之. 戎人實以邊將擾之致忿, 徒假洎為辭也. 涇州上言:「吐蕃大將並退.」於是罷神策行營兵. 自田縉統夏州, 以貪狠侵擾, 黨項苦之, 屢引西戎犯塞. 及是大兵入寇, 邊將郝玼數襲擊蕃壘, 殺戮甚眾, 邠州李光顏復以全師而至, 戎人懼而退. 蓋田縉始生國患, 而賴光顏‧郝玼之驅戮也. 十一月, 夏州節度使李祐自領兵赴長澤鎮, 靈武節度使李聽自領兵赴長樂州, 並奉詔討吐蕃也. 十二月, 吐蕃千餘人圍烏‧白池.
長慶元年六月, 犯青塞堡, 以我與迴紇和親故也. 鹽州刺史李文悅發兵進擊之. 九月, 吐蕃遣使請盟, 上許之. 宰相欲重其事, 請告太廟, 太常禮院奏曰:「謹按肅宗‧代宗故事, 與吐蕃會盟, 並不告廟. 唯德宗建中末, 與吐蕃會盟於延平門, 欲重其誠信, 特令告廟. 至貞元三年, 會於平涼, 亦無告廟之文. 伏以事出一時, 又非經制, 求之典禮, 亦無其文. 今謹參詳, 恐不合告.」從之. 乃命大理卿‧兼禦史大夫劉元鼎充西蕃盟會使, 以兵部郎中‧兼禦史中丞劉師老為副, 尚舍奉禦‧兼監察禦史李武‧京兆府奉先縣丞兼監察禦史李公度為判官. 十月十日, 與吐蕃使盟, 宰臣及右僕射‧六曹尚書‧中執法‧太常‧司農卿‧京兆尹‧金吾大將軍皆預焉. 其詞曰:維唐承天, 撫有八紘, 聲教所臻, 靡不來廷. 兢業齋栗, 懼其隕顛, 纘武紹文, 疊慶重光, 克彰濬哲, 罔忝洪緒, 十有二葉, 二百有四載. 則我太祖, 權明號而建不拔, 鋪鴻名而垂永久, 類上帝以答嘉應, 享皇靈以酬景福, 曷有怠已?越歲在癸醜冬十月癸酉, 文武孝德皇帝詔丞相臣植‧臣播‧臣元穎等, 與大蕃和使禮部尚書論訥羅等, 會盟於京師, 壇於城之西郊, 坎於壇北. 凡讀誓‧刑牲‧加書‧復壤‧陟降‧周旋之禮, 動無違者, 蓋所以偃兵息人, 崇姻繼好, 懋建遠略, 規恢長利故也.
原夫昊穹上臨, 黃祗下載, 茫茫蠢蠢之類, 必資官司, 為厥宰臣, 苟無統紀, 則相滅絕. 中夏見管, 維唐是君;西裔一方, 大蕃為主. 自今而後, 屏去兵革, 宿忿舊惡, 廓焉消除, 追崇舅甥, 曩昔結援. 邊堠撤警, 戍烽韜煙, 患難相恤, 暴掠不作, 亭障甌脫, 絕其交侵. 襟帶要害, 謹守如故, 彼無此詐, 此無彼虞. 嗚呼!愛人為仁, 保境為信, 畏天為智, 事神為禮, 有一不至, 搆災於躬. 塞山崇崇, 河水湯湯, 日吉辰良, 奠其兩疆, 西為大蕃, 東實巨唐. 大臣執簡, 播告秋方.
大蕃贊普及宰相缽闡布‧尚綺心兒等, 先寄盟文要節雲:「蕃‧漢兩邦, 各守見管本界, 彼此不得征, 不得討, 不得相為寇讎, 不得侵謀境土. 若有所疑, 或要捉生問事, 便給衣糧放還.」今並依從, 更無添改.
預盟之官十七人, 皆列名焉. 其劉元鼎等與論訥羅同赴吐蕃本國就盟, 仍敕元鼎到彼, 令宰相已下各於盟文後自書名. 靈武節度使李進誠於大石山下破吐蕃三千騎.
二年二月, 遣使來請定界. 六月, 復遣使來朝. 鹽州奏:「吐蕃千餘人入靈武界, 遣兵逐便邀截.」又言:「擒得與黨項送書信吐蕃一百五十人.」是月劉元鼎自吐蕃使迴, 奏雲:「去四月二十四日到吐蕃牙帳, 以五月六日會盟訖.」初, 元鼎往來蕃中, 並路經河州, 見其都元帥‧尚書令尚綺心兒雲:「迴紇, 小國也. 我以丙申年踰磧討逐, 去其城郭二日程, 計到即破滅矣, 會我聞本國有喪而還. 迴紇之弱如此, 而唐國待之厚於我, 何哉?」元鼎雲:「迴紇於國家有救難之勳, 而又不曾侵奪分寸土地, 豈得不厚乎!」是時元鼎往來, 渡黃河上流, 在洪濟橋西南二千餘裏, 其水極為淺狹, 春可揭涉, 秋夏則以船渡. 其南三百餘裏有三山, 山形如, 河源在其間, 水甚清泠, 流經諸水, 色遂赤, 續為諸水所注, 漸既黃濁. 又其源西去蕃之列館約四驛, 每驛約二百餘裏. 東北去莫賀延磧尾, 闊五十裏, 向南漸狹小, 北自沙州之西, 乃南入吐渾國, 至此轉微, 故號磧尾. 計其地理, 當劍南之直西. 元鼎初見贊普於悶懼盧川, 蓋贊普夏衙之所, 其川在邏娑川南百裏, 臧河之所流也. 時吐蕃遣使論悉諾息等隨元鼎來謝, 命太僕少卿杜載使以答之.
三年正月, 遣使論答熱來朝賀. 四年九月, 遣使求五臺山圖. 十月, 貢犛牛及銀鑄成犀牛‧羊‧鹿各一. 寶曆元年三月, 遣使尚綺立熱來朝, 且請和好. 九月, 遣光祿卿李銳為使以答之. 大和五年至八年, 遣使朝貢不絕, 我亦時遣使報之. 開成元年‧二年, 皆遣使來. 會昌二年, 贊普卒. 十二月, 遣論贊等來告哀, 詔以將作少監李璟弔祭之. 大中三年春, 宰相尚恐熱殺東道節度使, 以秦‧原‧安樂等三州並石門‧木硤等七關款塞, 涇原節度使康季榮以聞, 命太僕卿陸耽往勞焉. 其年七月, 河‧隴耆老率長幼千餘人赴闕, 上禦延喜樓觀之, 莫不歡呼忭舞, 更相解辮, 爭冠帶於康衢, 然後命善地以處之, 觀者鹹稱萬歲.
史臣曰:戎狄之為患也久矣!自秦‧漢已還, 載籍大備, 可得而詳也. 但世罕小康, 君無常聖, 我衰則彼盛, 我盛則彼衰, 盛則侵我郊圻, 衰則服我聲教. 懷柔之道, 備預之方, 儒臣多議於和親, 武將唯期於戰勝, 此其大較也. 彼吐蕃者, 西陲開國, 積有歲年, 蠶食鄰蕃, 以恢土宇. 高宗朝, 地方萬裏, 與我抗衡, 近代以來, 莫之與盛. 至如式遏邊境, 命制出師, 一彼一此, 或勝或負, 可謂勞矣. 迨至幽陵盜起, 乘輿播遷, 戍卒鹹歸, 河‧湟失守, 此又天假之也. 自茲密邇京邑, 時縱寇掠, 雖每遣行人, 來修舊好, 玉帛纔至於上國, 烽燧已及於近郊, 背惠食言, 不顧禮義, 即可知也. 夫要以神明, 貴其誠信, 平涼之會, 畜其詐謀, 此又不可以忠信而禦也.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誠哉是言!
贊曰:西戎之地, 吐蕃是強. 蠶食鄰國, 鷹揚漢疆. 乍叛乍服, 或弛或張. 禮義雖攝, 其心豺狼.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98 열전148 서융전 (0) | 2025.04.08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97 열전147 남만전&서남만전 (0) | 2025.04.07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96상 열전146상 토번전 상편 (0) | 2025.04.05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95 열전145 회흘전 (0) | 2025.04.04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94하 열전144하 돌궐전 하편 (0) | 2025.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