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巢父, 冀州人, 字弱翁. 父如珪, 海州司戶參軍, 以巢父贈工部郎中.
공소부孔巢父는 기주冀州 사람이고, 자字는 약옹弱翁이다. 부친 공여규孔如珪는 해주사호참군海州司戶參軍이었는데, 공소부孔巢父로 인해서 공부낭중工部郎中에 추증되었다.
巢父早勤文史, 少時與韓准‧裴政‧李白‧張叔明‧陶沔隱於徂來山, 時號「竹溪六逸」. 永王璘起兵江淮, 聞其賢, 以從事辟之. 巢父知其必敗, 側身潛遁, 由是知名. 廣德中, 李季卿為江淮宣撫使, 薦巢父, 授左衛兵曹參軍. 大歷初, 澤潞節度使李抱玉奏為賓幕, 累授監察禦史, 轉殿中‧檢校庫部員外郎, 出授歸州刺史. 建中初, 涇原節度留後孟皞表巢父試秘書少監, 兼禦史中丞‧行軍司馬. 尋拜汾州刺史, 入為諫議大夫, 出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 未行, 會普王為荊襄副元帥, 以巢父為元帥府行軍司馬, 兼禦史大夫. 尋屬涇師之難, 從德宗幸奉天, 遷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 累獻破賊之謀, 德宗甚賞之. 尋兼禦史大夫, 充魏博宣慰使. 巢父博辯多智, 對田悅之眾, 陳逆順利害君臣之道, 士眾欣悚喜抃, 曰:「不圖今日復睹王化!」及就宴, 悅酒酣, 自矜其騎射之藝‧拳勇之略, 因曰:「若蒙見用, 無堅不摧.」巢父謂之曰:「若如公言而不早歸國者, 但為一好賊耳.」悅曰:「為賊既曰好賊, 為臣當作功臣.」巢父曰:「國方有虞, 待子而息.」悅起謝焉. 悅背叛日久, 其下厭亂, 且喜巢父之至. 數日, 田承嗣之子緒以失職怨望, 因人心之搖動, 遂構謀殺悅, 而與大將邢曹俊等稟命於巢父. 巢父因其眾意, 令田緒權知軍務, 以紓其難. 興元元年, 李懷光擁兵河中. 七月, 復以巢父兼禦史大夫, 充宣慰使. 既傳詔旨, 懷光以巢父嘗使魏博, 田悅死於帳下, 恐禍及. 又朔方蕃渾之眾數千, 皆在行列, 頗驕悖不肅. 聞罷懷光兵權, 時懷光素服待命, 巢父不止之. 眾鹹忿恚, 咄嗟曰:「太尉盡無官矣!」方宣詔, 喧噪, 懷光亦不禁止, 巢父‧守盈並遇害. 上聞之震悼, 贈尚書左僕射, 仍詔收河中日備禮葬祭.賜其家布帛米粟甚厚, 仍授子正員官. 從子戡‧戣‧戢.
戡, 巢父兄岑父之子.
공감孔戡은 공소부孔巢父의 형인 공잠부孔岑父의 아들이다.
方嚴有家法, 重然諾, 尚忠義. 盧從史鎮澤潞, 闢為書記. 從史浸驕, 與王承宗‧田緒陰相連結, 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 戡每秉筆至不軌之言, 極諫以為不可, 從史怒戡, 歲餘, 謝病歸洛陽. 李吉甫鎮揚州, 召為賓佐. 從史知之, 上疏論列, 請行貶逐. 憲宗不得已, 授衛尉丞, 分司洛陽. 初, 貞元中籓帥誣奏從事者, 皆不驗理, 便行降黜.
及戡詔下, 給事中呂元膺執之, 上令中使慰喻元膺, 制書方下.
(孔)戡을 임명하는 詔書가 내려갔는데, 給事中 呂元膺이 이를 잡 아두자, 上은 중사로 하여금 (여)원응을 위로하고 타이르게 하니 制 書가 곧 발송되었다.
戡不調而卒, 贈駕部員外郎.
戣, 字君嚴. 登進士第, 鄭滑節度使盧群闢為從事. 群卒, 命戣權掌留務, 監軍使以氣淩之, 戣無所屈降. 入為侍禦史, 累轉尚書郎. 元和初, 改諫議大夫, 侃然忠讜, 有諫臣體. 上疏論時政四條, 帝意嘉納. 六年十月, 內官劉希光受將軍孫鑄賂二十萬貫, 以求方鎮. 事敗, 賜希光死. 時吐突承璀以出軍無功, 諫官論列, 坐希光事出為淮南監軍使. 太子通事捨人李涉知上待承璀意未衰, 欲投匭上疏, 論承璀有功, 希光無事, 久委心腹, 不宜遽棄. 戣為匭使, 得涉副章, 不受, 面詰責之. 涉乃進疏於光順門. 戣極論其與中官交結, 言甚激切. 詔貶涉為陝州司倉. 幸臣聞之側目, 人為危之. 戣高步公卿間, 以方嚴見憚. 俄兼太子侍讀, 遷吏部侍郎, 轉左丞. 九年, 信州刺史李位為州將韋嶽讒譖於本使監軍高重謙, 言位結聚術士, 以圖不軌. 追位至京師, 鞫於禁中. 戣奏曰:「刺史得罪, 合歸法司按問, 不合劾於內仗.」乃出付禦史台. 戣與三司訊鞫, 得其狀. 位好黃老道, 時修齋菉, 與山人王恭合煉藥物, 別無逆狀. 以嶽誣告, 決殺. 貶位建州司馬. 時非戣論諫, 罪在不測, 人士稱之. 愈為中官所惡, 尋出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等使. 入為大理卿, 改國子祭酒. 十二年, 嶺南節度使崔詠卒, 三軍請帥, 宰相奏擬皆不稱旨. 因入對, 上謂裴度曰:「嘗有上疏論南海進蚶菜者, 詞甚忠正, 此人何在, 卿第求之.」度退訪之. 或曰祭酒孔戣嘗論此事, 度征疏進之. 即日授廣州刺史, 兼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 戣剛正清儉, 在南海, 請刺史俸料之外, 絕其取索. 先是帥南海者, 京師權要多托買南人為奴婢, 戣不受托. 至郡, 禁絕賣女口. 先是准詔禱南海神, 多令從事代祠. 戣每受詔, 自犯風波而往. 韓愈在潮州, 作詩以美之. 時桂管經略使楊旻‧桂仲武‧裴行立等騷動生蠻, 以求功伐, 遂至嶺表累歲用兵. 唯戣以清儉為理, 不務邀功, 交‧廣大理. 穆宗即位, 召為吏部侍郎. 長慶中, 或告戣在南海時家人受賂, 上不之責, 改右散騎常侍. 二年, 轉尚書左丞. 累請老, 詔以禮部尚書致仕, 優詔褒美. 仍令所司歲致羊酒, 如漢禮征士故事. 長慶四年正月卒, 時年七十三. 子遵孺‧溫裕, 皆登進士第. 大中已後, 迭居顯職. 溫裕位京兆尹‧天平軍節度使. 遵孺子緯, 自有傳.
戢, 字方舉, 戣母弟也.
공집孔戢은 자字는 방거方舉이고, 공규孔戣의 동복아우이다.
以季父巢父死難, 德宗嘉其忠, 詔與一子正員官, 因授戢修武尉. 以長兄戡未仕, 固乞回授. 舉明經登第, 判入高等, 授秘書省校書郎‧陽翟尉, 入拜監察禦史, 轉殿中, 分司東都. 時昭義節度判官徐玟, 以狡慝助成從史之惡. 從史既得罪, 孟元陽為昭義節度, 復欲用玟為賓佐, 戢遂牒澤潞收玟以俟命, 然後列狀上聞, 竟流玟播州. 轉侍禦史‧庫部員外郎. 初, 涇師之亂, 硃泚署彭偃為捨人. 至是偃子充符為鄜坊從事, 或薦其才, 執事者召至京師. 戢謂京兆尹裴武曰:「硃泚為偽詔, 指斥乘輿, 皆彭偃之詞也. 悖逆之子, 不能鳥竄獸伏, 乃違道以幹譽, 子盍效季孫行父之逐莒僕, 以勉事君者.」武即日逐充符. 遷京兆尹, 出為汝州刺史‧大理卿. 出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 時兄戣為嶺南, 兄弟皆居節鎮, 朝野榮之. 入為右散騎常侍, 拜京兆尹. 時累月亢旱, 深軫聖情. 戢自禱雨於曲池, 是夕大雨. 文宗甚悅, 詔兼禦史大夫. 大和三年正月卒, 贈工部尚書. 子溫業, 登進士第. 大中後, 歷位通顯. 溫業子晦.
許孟容, 字公範, 京兆長安人也.
허맹용許孟容의 자字는 공범公範이고, 경조京兆 장안현長安縣 사람이다.
父鳴謙, 究通《易象》, 官至撫州刺史, 贈禮部尚書. 孟容少以文詞知名, 舉進士甲科, 後究《王氏易》登科, 授秘書省校書郎. 趙贊為荊‧襄等道黜陟使, 表為判官. 貞元初, 徐州節度使張建封闢為從事, 四遷侍禦史. 李納屯兵境上, 揚言入寇. 建封遣將吏數輩告諭, 不聽. 於是遣孟容單車詣納, 為陳逆順禍福之計. 納即日發使追兵, 因請修好. 遂表孟容為濠州刺史. 無幾, 德宗知其才, 征為禮部員外郎. 有公主之子, 請補弘文‧崇文館諸生, 孟容舉令式不許. 主訴於上, 命中使問狀. 孟容執奏, 竟得遷本曹郎中. 德宗降誕日, 禦麟德殿, 命孟容等登座, 與釋‧老之徒講論. 十四年, 轉兵部郎中. 未滿歲, 遷給事中. 十七年夏, 好畤縣風雹傷麥, 上命品官覆視, 不實, 詔罰京兆尹顧少連已下. 敕出, 孟容執奏曰:「府縣上事不實, 罪止奪俸停官, 其於弘宥, 已是殊澤. 但陛下使品官覆視後, 更擇憲官一人, 再令驗察, 覆視轉審, 隱欺益明. 事宜觀聽, 法歸綱紀. 臣受官中謝日, 伏請詔敕有須詳議者, 則乞停留晷刻, 得以奏陳. 此敕既非急, 宣可以少駐.」詔雖不許, 公議是之. 十八年, 浙江東道觀察使裴肅卒, 以攝副使齊總為衢州刺史. 時總為肅剝下進奉以希恩, 遽授大郡, 物議喧然. 詔出, 孟容執奏曰:「陛下比者以兵戎之地, 或有不獲已超授者. 今衢州無他虞, 齊總無殊績, 忽此超授, 群情驚駭. 總是浙東判官, 今詔敕稱權知留後, 攝都團練副使, 向來無此敕命. 便用此詔, 尤恐不可. 若總必有可錄, 陛下須要酬勞, 即明書課最, 超一兩資與改. 今舉朝之人, 不知總之功能, 衢州浙東大郡, 總自大理評事兼監察禦史授之, 使遐邇不甘, 兇惡騰口. 如臣言不切, 乞陛下暫停此詔, 密使人聽察, 必賀聖朝無私. 今齊總詔謹隨狀封進.」尋有諫官論列, 乃留中不下. 德宗召孟容對於延英, 諭之曰:「使百執事皆如卿, 朕何憂也.」自給事中袁高論盧杞後, 未嘗有可否, 及聞孟容之奏, 四方皆感上之聽納, 嘉孟容之當官. 十九年夏旱, 孟容上疏曰: 臣伏聞陛下數月已來, 齋居損膳, 為兆庶心疲, 又敕有司, 走於群望, 牲於百神, 而密雲不雨, 首種未入. 豈觴醪有闕, 祈祝非誠, 為陰陽適然, 豐歉前定, 何聖意精至, 甘澤未答也?臣歷觀自古天人交感事, 未有不由百姓利病之急者‧切者, 邦家教令之大者‧遠者. 京師是萬國所會, 強幹弱枝, 自古通規. 其一年稅錢及地租, 出入一百萬貫. 臣伏冀陛下即日下令, 全放免之;其次, 三分放二. 且使旱涸之際, 免更流亡. 若播種無望, 征斂如舊, 則必愁怨遷徙, 不顧墳墓矣. 臣愚以為德音一發, 膏澤立應, 變災為福, 期在斯須. 戶部所收掌錢, 非度支歲計, 本防緩急別用. 今此炎旱, 直支一百餘萬貫, 代京兆百姓一年差科, 實陛下巍巍睿謀, 天下鼓舞歌揚者也. 復更省察庶政之中, 有流移征防, 當還而未還者, 徒役禁錮, 當釋而未釋者, 逋懸饋送, 當免而未免者, 沉滯鬱抑, 當伸而未伸者, 有一於此, 則特降明命, 令有司條列, 三日內聞奏. 其當還‧當釋‧當免‧當伸者, 下詔之日, 所在即時施行. 臣愚以為如此而神不監, 歲不稔, 古未之有. 事雖不行, 物議嘉之. 貞元末, 坐裴延齡‧李齊運等讒謗流貶者, 動十數年不量移, 故因旱歉, 孟容奏此以諷. 然終貞元世, 罕有遷移者. 孟容以諷諭太切, 改太常少卿. 元和初, 遷刑部侍郎‧尚書右丞. 四年, 拜京兆尹, 賜紫. 神策吏李昱假貸長安富人錢八千貫, 滿三歲不償. 孟容遣吏收捕械系, 克日命還之, 曰:「不及期當死.」自興元已後, 禁軍有功, 又中貴之尤有渥恩者, 方得護軍. 故軍士日益縱橫, 府縣不能制. 孟容剛正不懼, 以法繩之, 一軍盡驚, 冤訴於上. 立命中使宣旨, 令送本軍, 孟容系之不遣. 中使再至, 乃執奏曰:「臣誠知不奉詔當誅, 然臣職司輦轂, 合為陛下彈抑豪強. 錢未盡輸, 昱不可得.」上以其守正, 許之. 自此豪右斂跡, 威望大震. 改兵部侍郎. 俄以本官權知禮部貢舉, 頗抑浮華, 選擇才藝. 出為河南尹, 亦有威名. 俄知禮部選事, 征拜吏部侍郎. 會十年六月, 盜殺宰相武元衡, 並傷議臣裴度. 時淮夷逆命, 兇威方熾, 王師問罪, 未有成功. 言事者繼上章疏請罷兵. 是時盜賊竊發, 人情甚惑, 獨孟容詣中書雪涕而言曰:「昔漢廷有一汲黯, 奸臣尚為寢謀. 今主上英明, 朝廷未有過失, 而狂賊敢爾無狀, 寧謂國無人乎?然轉禍為福, 此其時也. 莫若上聞, 起裴中丞為相, 令主兵柄, 大索賊黨, 窮其奸源.」後數日, 度果為相, 而下詔行誅. 時孟容議論人物, 有大臣風彩. 由太常卿為尚書左丞, 奉詔宣慰汴宋陳許河陽行營諸軍, 俄拜東都留守. 元和十三年四月卒, 年七十六, 贈太子少保, 謚曰憲. 孟容方勁, 富有文學. 其折衷禮法, 考詳訓典, 甚堅正, 論者稱焉. 而又好推轂, 樂善拔士, 士多歸之.
呂元膺, 字景夫, 鄆州東平人. 曾祖紹宗, 右拾遺. 祖霈, 殿中侍禦史. 父長卿, 右衛倉曹參軍, 以元膺贈秘書監.
여원응呂元膺의 자字는 경부景夫이고, 운주鄆州 동평현東平 사람이다. 증조부 소종紹宗은, 右拾遺. 조부 패霈는 전중시어사殿中侍禦史였다. 부친 장경長卿은 우위창조참군右衛倉曹參軍이었는데 원응元膺으로 인해서 비서감秘書監에 추증되었다.
元膺質度瑰偉, 有公侯之器. 建中初, 策賢良對問第, 授同州安邑尉. 同州刺史侯橋聞其名, 闢為長春宮判官. 屬浦賊侵軼, 橋失所, 元膺遂潛跡不務進取. 貞元初, 論惟明節制渭北, 延在賓席, 自是名達於朝廷. 惟明卒, 王棲曜代領其鎮. 德宗俾棲曜留署使職, 咨以軍政. 累轉殿中侍禦史, 征入, 真拜本官, 轉侍禦史. 丁繼母憂, 服闋, 除右司員外郎. 出為蘄州刺史, 頗著恩信. 嘗歲終閱郡獄囚, 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 明日元正不得相見.」因泣下. 元膺憫焉, 盡脫其械縱之, 與為期. 守吏曰:「賊不可縱.」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 無後到者. 由是群盜感義, 相引而去. 元和初, 征拜右司郎中‧兼侍禦史, 知雜事, 遷諫議大夫‧給事中. 規諫駁議, 大舉其職. 及鎮州王承宗之叛, 憲宗將以吐突丞璀為招討處置使. 元膺與給事中穆質‧孟簡, 兵部侍郎許孟容等八人抗論不可, 且曰:「承璀雖貴寵, 然內臣也. 若為帥總兵, 恐不為諸將所伏.」指諭明切, 憲宗納之, 為改使號, 然猶專戎柄, 無功而還. 出為同州刺史, 及中謝, 上問時政得失, 元膺論奏, 辭氣激切, 上嘉之. 翌日謂宰相曰:「元膺有讜言直氣, 宜留在左右, 使言得失, 卿等以為何如?」李籓‧裴□賀曰:「陛下納諫, 超冠百王, 乃宗社無疆之休. 臣等不能廣求端士, 又不能數進忠言, 孤負聖心, 合當罪戾. 請留元膺給事左右.」尋兼皇太子侍讀, 賜以金紫. 尋拜禦史中丞. 未幾, 除鄂嶽觀察使, 入為尚書左丞. 度支使潘孟陽與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論, 孟陽除散騎常侍, 遂為鄧州刺史, 皆假以美詞. 元膺封還詔書, 請明示枉直. 江西觀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將順贓狀, 朝廷不覆按, 遽貶將順道州司戶. 元膺曰:「廉使奏刺史贓罪, 不覆檢即謫去, 縱堪之詞足信, 亦不可為天下法.」又封詔書, 請發禦史按問, 宰臣不能奪. 代權德輿為東都留守‧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都畿防禦使. 舊例, 留守賜旗甲, 與方鎮同. 及元膺受任不賜, 朝論以淮西用兵, 特用元膺守洛, 不宜削其儀制, 以沮威望, 諫官論列, 援華‧汝‧壽三州例. 上曰:「此數處並宜不賜.」留守不賜旗甲, 自元膺始. 十年七月, 鄆州李師道留邸伏甲謀亂. 初, 師道於東都置邸院, 兵諜雜以往來, 吏不敢辨. 因吳元濟北犯, 郊畿多警, 防禦兵盡戍伊闕. 師道伏甲百餘於邸院, 將焚宮室而肆殺掠. 已烹牛饗眾, 明日將出. 會小將李再興告變, 元膺追兵伊闕, 圍之, 半月無敢進攻者. 防禦判官王茂元殺一人而後進. 或有毀其墉而入者, 賊眾突出, 圍兵奔駭. 賊乃團結, 以其孥偕行. 出長夏門, 轉掠郊墅, 奪牛馬, 東濟伊水, 望山而去. 元膺誡境上兵重購以捕之. 數月, 有山棚賣鹿於市. 賊過, 山棚乃召集其黨, 引官兵圍於穀中, 盡獲之. 窮理其魁, 乃中嶽寺僧圓淨, 年八十餘, 嘗為史思明將, 偉悍過人. 初執之, 使折其脛, 錘之不折. 圓淨罵曰:「腳猶不解折, 乃稱健兒乎!」自置其足教折之. 臨刑歎曰:「誤我事, 不得使洛城流血!」死者凡數十人. 留守防禦將二人, 都亭驛卒五人, 甘水驛卒三人, 皆潛受其職署而為之耳目, 自始謀及將敗無知者. 初, 師道多買田於伊闕‧陸渾之間, 凡十餘處, 故以捨山棚而衣食之. 有訾嘉珍‧門察者, 潛部分之, 以屬圓淨. 以師道錢千萬偽理佛寺, 期以嘉珍竊發時舉火於山中, 集二縣山棚人作亂. 及窮按之, 嘉珍‧門察皆稱害武元衡者. 元膺以聞, 送之上都, 賞告變人楊進‧李再興錦彩三百匹‧宅一區, 授之郎將. 無膺因請募山河子弟以衛宮城, 從之. 盜發之日, 都城震恐, 留守兵寡弱, 不可倚, 而元膺坐皇城門, 指使部分, 氣意自若, 以故居人帖然. 數年, 改河中尹, 充河中節度等使. 時方鎮多事姑息, 元膺獨以堅正自處, 監軍使洎往來中貴, 無不敬憚. 入拜吏部侍郎, 因疾固讓, 改太子賓客. 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年七十二, 贈吏部尚書. 元膺學識深遠, 處事得體, 正色立朝, 有台輔之望. 初遊京師時, 故相齊映謂人曰:「吾不及識婁‧郝, 殆斯人之類乎!」其業官行己, 始終無缺雲. 劉棲楚, 出於寒微, 為吏鎮州, 王承宗甚奇之. 後有薦於李逢吉, 自鄧掾擢為拾遺. 性果敢. 逢吉以為鷹犬之用, 欲中傷裴度及殺李紳. 敬宗即位, 畋遊稍多, 坐朝常晚. 棲楚出班, 以額叩龍墀出血, 苦諫曰:「臣歷觀前王, 嗣位之初, 莫不躬勤庶政, 坐以待旦. 陛下即位已來, 放情嗜寢, 樂色忘憂, 安臥宮闈, 日晏方起. 西宮密邇, 未過山陵, 鼓吹之聲, 日喧於外. 伏以憲宗皇帝‧大行皇帝, 皆是長君, 恪勤庶政, 四方猶有叛亂. 陛下運當少主, 即位未幾, 惡德布聞, 臣慮福祚之不長也. 臣忝諫官, 致陛下有此, 請碎首以謝!」遂以額叩龍墀, 久之不已. 宰臣李逢吉出位宣曰:「劉棲楚休叩頭, 候詔旨.」棲楚捧首而起, 因更陳論, 磕頭見血. 上為之動容, 以袖連揮令出. 棲楚又雲:「不可臣奏, 臣即碎首死.」中書侍郎牛僧孺復宣示而出, 敬宗為之動容. 無何, 遷起居郎, 至諫議. 俄又宣授刑部侍郎. 丞郎宣授, 未之有也. 改京兆尹, 摧抑豪右, 甚有鉤距, 人多比之於西漢趙廣漢者. 後恃權寵, 常以詞氣淩宰相韋處厚, 遂出為桂州觀察使. 逾年, 卒於任, 時大和元年九月. 張宿者, 布衣諸生也. 憲宗為廣陵王時, 因軍使張茂宗薦達, 出入邸第. 及上在東宮, 宿時入謁, 辯譎敢言. 洎監撫之際, 驟承顧擢, 授左拾遺. 以舊恩數召對禁中, 機事不密, 貶郴州郴縣丞. 十餘年征入, 歷贊善大夫‧左補闕‧比部員外郎. 宰相李逢吉惡之, 數於上前言其狡譎, 不可保信, 乃用為濠州刺史. 制下, 宿自理乞留, 乃追制. 上欲以為諫議大夫, 逢吉奏曰:「諫議職重, 當以能可否朝政者為之. 宿細人, 不足以汙賢者位. 陛下必須用宿, 請先去臣即可.」上不悅. 又逢吉與裴度是非不同, 上方委度討伐, 乃出逢吉為劍南東川節度. 乃用宿權知諫議大夫, 俄而內使宣授. 初, 宰相崔群‧王涯奏曰:「諫議大夫前時亦有拔自山林‧起於卒伍者, 其例則少, 用皆有由. 或道義彰明, 不求聞達;或山林卓異, 出於群萃. 以此選求, 是愜公議. 或事跡未著, 恩由一時, 雖有例超升, 即時議未允. 宿本非文辭入用, 望實稍輕. 驟加不次之榮, 翻恐以身為累. 臣等所以累有論諫, 依資且與郎中, 事冀適中, 非於此人情有厚薄, 請授職方郎中.」上命如初, 群等乃請權知, 尋又宣援. 宿怨執政擯己, 頗加讒毀. 依附皇甫鎛等, 傷害清正之士, 陰事中要, 以圖進取. 十三年正月, 充淄青宣慰使, 至東都, 暴病卒, 於是正人相賀. 詔贈秘書監. 熊望者, 登進士第. 粗有文詞, 而性憸險. 有口辯, 往往得遊公卿間, 率以大言詭意, 指抉時政. 既由此而得進士第, 務進不已. 而京兆尹劉棲楚以不次驟居清貫, 廣樹朋黨, 門庭無晝夜填委不息. 望出入棲楚之門, 為伺密機, 陰佐計畫, 人無知者. 昭湣嬉遊之隙, 學為歌詩. 以翰林學士崇重, 不可褻狎, 乃議別置東頭學士, 以備曲宴賦詩, 令采卑官才堪任學士者為之. 棲楚以望名薦送, 事未行而昭湣崩. 文宗即位, 韋處厚輔政, 大去奸黨. 既逐棲楚, 又詔曰:「孔門高懸百行, 由至順者, 其身必榮;朝廷廣設眾官, 踐正途者, 其道必達. 前鄉貢進士熊望, 因緣薄伎, 偷冀褻幸. 營居中之密職, 擾惑朝經;鼓逼下之囂聲, 因依邪隙. 及眾議波湧, 累月不寧;司門驗繻, 累月至四. 考覆謬妄, 乃非坦途. 朕大啟康莊, 以端群望, 俾示投荒之典, 用正向方之流. 可漳州司戶.」 柏耆者, 將軍良器之子. 素負志略, 學縱橫家流. 會王承宗以常山叛, 朝廷厭兵, 欲以恩澤撫之. 耆於蔡州行營以畫幹裴度, 請以朝旨奉使鎮州, 乃自處士授左拾遺. 既見承宗, 以大義陳說. 承宗泣下, 請質二男, 獻兩郡, 由是知名. 元和十年, 王承宗歸國, 移鎮滑州, 朝廷賜成德軍賞錢一百萬貫, 令諫議大夫鄭覃宣慰軍人, 賞錢未至, 浩浩然騰口. 穆宗詔耆往諭旨. 耆至, 令承宗集三軍, 宣導上旨, 眾心乃安. 轉兵部郎中. 太和初, 遷諫議大夫. 俄而, 李同捷叛, 兩河籓帥加兵滄‧德, 宿師於野連年. 同捷窮蹙求降. 耆既宣諭訖, 與節度使李祐謀. 耆乃帥數百騎入滄州, 取同捷赴京. 滄‧德平. 諸將害耆邀功, 爭上表論列. 文宗不獲已, 貶循州司戶判官, 沈亞之貶虔州南康尉. 內官馬國亮又奏耆於同捷處取婢九人, 再命長流愛州, 尋賜死. 史臣曰:人臣事君, 犯顏匡政, 不避死亡之誅. 議者以為徇名, 臣惡其訐也. 如許京兆之劾軍吏, 呂尚書之封詔書, 詞義可觀, 聳動人聽, 以為沽激, 傷善何多!而棲楚‧張宿之徒, 鷹犬下材, 為人鳴吠, 誠可醜也. 柏耆恃縱橫之算, 欲俯拾卿相, 忘身蹈利, 旋踵而誅, 宜哉!巢父使不辱命, 志在致君, 遭罹喪亂, 竟陷虎吻. 而戣‧戢諸子, 世載忠貞, 大中之後, 鬱為昌族. 為善之利, 豈虛言哉! 贊曰:君子重義, 小人殉利. 巢殞耆誅, 其道即異. 許‧呂封駁, 照耀黃扉. 死而可作, 吾誰與歸?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3 열전103 (0) | 2025.02.14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2 열전102 (0) | 2025.02.13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1 열전101 (0) | 2025.02.12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50 열전100 (0) | 2025.02.1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49 열전99 (0) | 2025.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