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 字玄卿, 鄭王元懿曾孫也. 父擇言, 為漢褒相岐四州刺史‧安德郡公, 所歷皆以嚴幹聞. 在漢州, 張嘉貞為益州長史‧判都督事, 性簡貴, 待管內刺史禮隔, 而引擇言同榻, 坐談政理, 時人榮之. 勉幼勤經史, 長而沉雅清峻, 宗於虛玄, 以近屬陪位, 累授開封尉. 時升平日久, 且汴州水陸所湊, 邑居龐雜, 號為難理, 勉與聯尉盧成軌等, 並有擒奸擿伏之名. 至德初, 從至靈武, 拜監察禦史. 屬朝廷右武, 勳臣恃寵, 多不知禮. 大將管崇嗣於行在朝堂背闕而坐, 言笑自若, 勉劾之, 拘於有司, 肅宗特原之, 歎曰:「吾有李勉, 始知朝廷尊也.」遷司膳員外郎. 時關東獻俘百餘, 詔並處斬, 囚有仰天歎者, 勉過問之, 對曰:「某被脅制守官, 非逆者.」勉乃哀之, 上言曰:「元惡未殄, 遭點汙者半天下, 皆欲澡心歸化. 若盡殺之, 是驅天下以資兇逆也.」肅宗遽令奔騎宥釋, 由是歸化日至. 克復西京, 累歷清要, 四遷至河南少尹. 累為河東節度王思禮‧朔方河東都統李國貞行軍司馬, 尋遷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觀察使. 勉以故吏前密縣尉王晬勤幹, 俾攝南鄭令, 俄有詔處死, 勉問其故, 乃為權幸所誣. 勉詢將吏曰:「上方藉牧宰為人父母, 豈以譖言而殺不辜乎!」即停詔拘晬, 飛表上聞, 晬遂獲宥, 而勉竟為執政所非, 追入為大理少卿. 謁見, 面陳王晬無罪, 政事條舉, 盡力吏也. 肅宗嘉其守正, 乃除太常少卿. 王晬後以推擇拜大理評事‧龍門令, 終有能名, 時稱知人. 肅宗將大用勉, 會李輔國寵任, 意欲勉降禮於己. 勉不為之屈, 竟為所抑, 出歷汾州‧虢州刺史, 改京兆尹‧檢校右庶子‧兼禦史中丞‧都畿觀察使. 尋兼河南尹, 明年罷尹, 以中丞歸西台, 又除江西觀察使. 賊帥陳莊連陷江西州縣, 偏將呂太一‧武日升相繼背叛, 勉與諸道力戰, 悉攻平之. 部人有父病, 以蠱道為木偶人, 署勉名位, 瘞於其隴, 或以告, 曰:「為父禳災, 亦可矜也.」捨之. 大歷二年, 來朝, 拜京兆尹‧兼禦史大夫, 政尚簡肅. 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 仍知國子監事, 恃寵含威, 天憲在舌. 前尹黎幹寫心候事, 動必求媚, 每朝恩入監, 傾府人吏具數百人之餼以待之. 及勉蒞職旬月, 朝恩入監, 府吏先期有請, 勉曰:「軍容使判國子監事, 勉候太學, 軍容宜厚具主禮. 勉忝京尹, 軍容倘惠顧府廷, 豈敢不具蔬饌.」朝恩聞而銜之, 因不復至太學, 勉亦尋受代. 四年, 除廣州刺史, 兼嶺南節度觀察使. 番禺賊帥馮崇道‧桂州叛將硃濟時等阻洞為亂, 前後累歲, 陷沒十餘州. 勉至, 遣將李觀與容州刺史王翃人並力招討, 悉斬之, 五嶺平. 前後西域舶泛海至者歲才四五, 勉性廉潔, 舶來都不檢閱, 故末年至者四十餘. 在官累年, 器用車服無增飾. 及代歸, 至石門停舟, 悉搜家人所貯南貨犀象諸物, 投之江中, 耆老以為可繼前朝宋璟‧盧奐‧李朝隱之徒. 人吏詣闕請立碑, 代宗許之. 十年, 拜工部尚書. 及滑亳永平軍節度令狐彰卒, 遺表舉勉自代, 因除之. 在鎮八年, 以舊德清重, 不嚴而理, 東諸侯雖暴驁者, 亦宗敬之. 十一年, 汴宋留後田神玉卒, 詔加勉汴州刺史‧汴宋節度使. 未行, 汴州將李靈曜阻兵, 北結田承嗣, 承嗣使侄悅將銳兵戍之. 詔勉與李忠臣‧馬燧等攻討, 大破之, 悅僅以身免. 靈曜北走, 勉騎將杜如江擒之以獻, 代宗褒賞甚厚. 既而李忠臣代鎮汴州, 而勉仍舊鎮. 忠臣遇下貪虐, 明年為麾下所逐, 詔復加勉汴宋節度使, 移理汴州, 餘並如故. 德宗嗣位, 加檢校吏部尚書, 尋加平章事. 建中元年, 檢校左僕射, 充河南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統, 餘如故. 四年, 李希烈反, 以他盜為名, 悉眾來寇汴州. 勉城守累月, 救援莫至, 謂其將曰:「希烈兇逆殘酷, 若與較力, 必多殺無辜, 吾不忍也.」遂潛師潰圍, 南奔宋州. 詔以司徒平章事征. 既至朝廷, 素服請罪, 優詔復其位, 勉引過備位而已. 無何, 盧杞自新州員外司馬除澧州刺史, 給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 貶未塞責, 停詔執表, 遂授澧州別駕. 他日, 上謂勉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 朕何不知!卿知其狀乎?」對曰:「天下皆知其奸邪, 獨陛下不知, 所以為奸邪也.」時人多其正直, 然自是見疏. 累表辭位, 遂罷知政事, 加太了太保. 貞元四年卒, 年七十二, 上頗湣悼之, 冊贈太傅, 賻物有差, 喪葬官給. 勉坦率素淡, 好古尚奇, 清廉簡易, 為宗臣之表. 善鼓琴, 好屬詩, 妙知音律, 能自制琴, 又有巧思. , 及在相位向二十年, 祿俸皆遺親黨, 身沒而無私積. 其在大官, 禮賢下士, 終始盡心. 以名士李巡‧張參為判官, 卒於幕, 三歲之內, 每遇宴飲, 必設虛位於筵次, 陳膳執酹, 辭色心妻惻, 論者美之. 或曰:「勉失守梁城, 亦可貶也.」議者曰:「不然. 當賊烈之始亂, 其慓悍陰禍, 兇焰不可當, 天方厚其毒而降之罰. 況勉應變非長, 援軍莫至, 又其時關輔已俶擾矣, 人心已動搖矣. 以文吏之才, 當虎狼之隊, 其全師奔宋, 非量力之恥也. 與其坐受喪敗, 不猶愈乎!」 李皋, 字子蘭, 曹王明玄孫, 嗣王戢之子. 少補左司禦率府兵曹參軍. 天寶十一載嗣封授都水使者, 三遷至秘書少監, 皆同正. 多智數, 善因事以自便. 奉太妃鄭氏以孝聞. 上元初, 京師旱, 米鬥直數千, 死者甚多. 皋度俸不足養, 亟請外官, 不允, 乃故抵微法, 貶溫州長史. 無幾, 攝行州事. 歲儉, 州有官粟數十萬斛, 皋欲行賑救, 掾吏叩頭乞候上旨, 皋曰:「夫人日不再食, 當死, 安暇稟命!若殺我一身, 活數千人命, 利莫大焉.」於是開倉盡散之, 以擅貸之罪, 飛章自劾. 天子聞而嘉之, 答以優詔, 就加少府監. 皋行縣, 見一媼垂白而泣, 哀而問之, 對曰:「李氏之婦, 有二子:鈞‧鍔, 宦遊二十年不歸, 貧無以自給.」時鈞為殿中侍禦史, 鍔為京兆府法曹, 俱以文藝登科, 名重於時. 皋曰:「『入則孝, 出則悌, 行有餘力, 然後可以學文. 』若二子者, 豈可備於列位!」由是舉奏, 並除名勿齒. 改處州別駕, 行州事, 以良政聞. 征至京, 未召見, 因上書言理道, 拜衡州刺史. 坐小法, 貶潮州刺史. 時楊炎謫官道州, 知皋事直, 及為相, 復拜衡州. 初, 皋為禦史覆訊, 懼貽太妃憂, 竟出則素服, 入則公服, 言貌如平常, 太妃竟不知. 及為潮州, 詭詞謂遷, 至是復位, 方泣以白, 且言非疾不敢有聞. 建中元年, 遷湖南觀察使. 前使辛京杲貪殘, 有將王國良鎮邵州武岡縣, 豪富, 京杲以死罪加之. 國良危懼, 因人所苦, 遂散財聚眾據縣以叛, 諸道同討, 聯歲不能下. 皋授命日, 乃曰:「驅疲甿, 誅反側, 非所以奉聖朝事.」遣使遺國良書曰;「觀將軍非敢大逆, 蓋遭讒嫉, 救誤死而已. 將軍遇我, 何不速降?我與將軍同為辛京杲所構, 我已蒙聖朝昭雪, 使我何心持刃殺將軍耶!將軍以為不然, 我以陣術破將軍陣, 以攻法屠將軍城, 非將軍所度也.」國良捧書, 且憂且喜, 遣使請降, 亦未必決. 皋即日赴縣受降, 中道有候騎馳告曰:「國良軍中有變, 言降是詐也.」皋曰:「非爾輩所知.」遂留麾下兵, 單騎假稱使者, 逕入國良壘中. 國良召使者入, 皋遂大叫軍中曰:「有人識曹王否?只我是. 國良何不速降?」一軍愕眙不敢動. 適有識者走至, 傳呼曰:「是」. 國良匍匐叩頭請罪. 皋執手約為兄弟, 盡焚攻守之備, 散倉庫, 給兵士, 令復農桑. 有詔赦國良罪, 賜名惟新. 建中二年, 丁母艱, 奉喪至江陵. 會梁崇義反, 乃授起復左衛大將軍, 復還湖南, 尋加散騎常侍李希烈反, 遷江西道節度使‧洪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至州, 集將吏而令曰:「嘗有功未申者, 別為行;有策謀及器能堪佐軍者, 別為行.」有裨將伊慎‧李伯潛‧劉旻皆自占, 皋察其詞氣, 驗其有功, 悉補大將. 擢王鍔委之中軍, 以馬彝‧許孟容為賓佐. 繕甲兵, 具戰艦, 將軍二萬餘. 初, 伊慎將江西兵從李希烈平襄州, 及反, 懼皋任之, 乃陰遣遺之鎖甲, 又詐為慎書往復, 置遺於境. 上聞, 即遣中使斬慎, 皋表請捨令自效. 會與賊夾江為陣, 中使又至, 皋乃勉令以功自贖, 賜之以所乘馬及器甲, 令將鋒而先, 皋率軍繼之, 責其有功, 果大破賊, 斬首數百級, 慎方得免罪. 賊樹堡柵於蔡山, 皋度峻險不可攻, 乃聲言西取蘄州, 理戰艦, 分兵傍南涯, 與舟師溯江而上. 賊以老弱守柵, 引軍循江隨戰艦, 南北與皋兵相直. 去蔡山三百餘裡, 皋令步兵登舟, 順流東下, 不日拔蔡山. 賊還救, 間一日方至, 大破之, 因進拔蘄州, 降其將李良, 又取黃州, 斬首千餘, 兵益振, 舒王為元帥, 加皋前軍兵馬使. 德宗居奉天, 淮南節度陳少遊強取鹽鐵錢, 其使包佶以財幣溯江, 次於蘄口. 時希烈已屠汴州, 又遣驍將杜少誠將步騎萬餘來寇蘄‧黃, 將絕江道. 皋遣伊慎將七千眾禦之, 遇於永安戍. 慎列三柵, 相去才四裡, 列鼓角中柵. 少誠至, 分兵圍之, 部隊未嚴, 聲鼓而三柵齊出奮擊, 不為行陣, 賊亂, 少誠敗走, 斬首萬級, 封屍為京觀. 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進封五百戶. 上至梁州, 進獻繼至. 皋以上蒙塵於外, 不敢居城府, 乃於西塞山上遊大洲屯軍, 從近縣為軍市, 商貨畢至. 加工部尚書. 駕還京師, 又遣伊慎‧王鍔將兵圍安州, 州城阻□水為固, 攻之累日不下. 希烈遣甥劉戒虛將步八千來援. 皋命李伯潛分師迎擊於應山, 獲戒虛及大將二‧裨將二十, 斬首千餘. 面縛戒虛等之城下, 乃使人說之, 賊曰:「得大將及賓佐一二人為信, 當降.」皋乃使王鍔‧馬彝繩城而入, 城中大呼, 乃出降. 希烈又遣兵援隨州, 皋令伊慎擊於厲鄉, 大破之, 復平靜‧白雁等關. 希烈懼, 乃戢兵. 貞元初, 拜江陵尹‧荊南節度等使, 江漢倚皋為固. 未幾, 李思登以隨州降. 凡下州四‧縣十七, 大小十餘陣, 未嘗敗衄. 淮西既平, 請護喪祔東都, 上遣中使吊, 贈父右僕射, 母曹國太妃. 葬畢來朝, 詔還鎮, 出東都以拜墓, 觀者榮之. 先, 江陵東北有廢田傍漢古堤二處, 每夏則溢, 皋始命塞之, 廣田五千頃, 畝得一鐘. 規江南廢洲為廬捨, 架江為二橋, 流人自占二千餘戶. 自荊至樂鄉凡二百裡, 旅舍鄉聚凡十數, 大者皆數百家. 楚俗佻薄, 不穿井, 飲陂澤, 皋始命合錢開井以便人. 初平希烈, 吳少誠殺陳仙奇, 上以襄‧鄧要厄, 三年, 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等使, 割汝‧隨隸焉. 練兵積糧, 市回鶻馬益騎兵, 堂大畋以教士, 少誠憚之. 性勤儉, 知人疾苦, 設監司, 能參聽下, 持將吏短長, 賞罰必信. 所至常平物價, 貴則出賣之, 給將吏廩俸, 豪家不得擅其利. 常運心巧思為戰艦, 挾二輪蹈之, 翔風鼓浪, 疾若掛帆席, 所造省易而久固. 又造欹器, 進入內中. 每遺人物, 常自秤量. 署之官匹帛皆印之, 絕吏之私. 初, 扶風馬彝未知名, 皋始辟之, 卒以正直稱. 漢陽王張柬之有林園在州西, 公府多假之遊宴, 皋將買之, 彝斂衽而言曰:「張漢陽有中興功, 今遺業當百代保之, 王縱欲之, 奈何令其子孫自鬻焉!」皋謝曰:「主吏失詞, 為足下羞;微足下, 安得聞此言!」以改過遷善‧知人任下為己任, 故賓從將佐多至大官. 貞元八年三月, 暴卒於位, 年六十, 廢朝三日, 贈右僕射, 賻吊有差, 謚曰成. 子象古‧道古‧復古. 象古自衡州刺史為安南都護. 元和十四年, 為楊清所殺, 妻子支黨無焦類焉. 楊清者, 代為南方酋豪, 屬象古貪縱, 人心不附, 又惡清之強, 自驩州刺史召為牙門將, 鬱鬱不快. 無何, 邕管黃家賊叛, 詔象古發兵數道共討之, 像古命清領兵三千赴焉. 清與其子志烈及所親杜士交潛謀回戈, 夜襲安南, 數日城陷, 像古故及於害. 朝廷命唐州刺史桂仲武為都護, 且招諭之. 赦清, 以為瓊州刺史. 仲武至境, 清不納, 復約束部署, 刑戮憯虐, 人無聊生. 仲武使人諭其酋豪, 數月間, 歸附繼至, 約兵七千餘人, 收其城, 斬清及其子志貞, 籍沒其家. 志烈與士交敗, 保於長州之鑿溪, 尋以所部兵來降. 道古登進士第, 遷司門員外郎. 便佞巧宦, 早升朝籍, 常以酒餚棋博遊公卿門, 角賭之際, 每偽為不勝而厚償之, 故當時有虛名, 而嗜利者悉與之狎. 歷處‧隨‧唐‧睦四州刺史, 由黔中觀察為鄂‧嶽‧沔‧蘄‧安‧黃團練觀察使, 時元和十一年也. 初, 以柳公綽在鎮無功, 議將代之, 裴度言:「道古嗣曹王皋之子, 皋嘗以江漢兵遏希烈之亂, 威惠至今在人, 復用其子必能繼美.」憲宗然之, 故有此授. 及赴鎮, 倍道而行, 以數騎徑入安州城. 時公綽殊未意道古至, 惶駭而出, 家財多為所奪. 十二年, 道古攻申州, 克其羅城, 乃進圍逼其中城. 城中守卒夜帥婦人登城而呼, 懸門竊發, 分出其眾, 道古之眾驚亂, 為虜所殺. 初, 李聽守安州, 未嘗退衄. 及道古至, 誣奏聽, 移去之, 乃自帥兵出穆陵. 士卒驕惰, 賜給多闕, 其度支供軍錢, 道古半以奉權倖, 半以沒己, 人皆怨怒, 不肯力戰. 賊亦易道古, 以羸兵抵之, 故道古前後再攻破申州外城而不能拔. 至李愬入蔡州, 乃降. 元和十三年, 入為宗正卿. 道古在鄂州日, 以貪暴聞, 懼終得罪, 乃薦山人柳泌以媚於上. 後又為左金吾衛將軍. 憲宗季年頗信方士, 銳於服食, 詔天下搜訪奇士. 宰相皇甫鎛方諛媚固寵, 道古言柳泌有道術, 鎛得進之, 待詔翰林. 憲宗服餌過當, 暴成狂躁之疾, 以至棄代. 穆宗在東宮, 扼腕於其事, 及居喪, 皆竄逐誅之. 鎛既貶責, 授道古循州司馬, 終以服丹藥, 歐血而卒. 史臣曰:李勉‧李皋, 稟性端莊, 處身廉潔, 臨民蒞事, 動有美聲, 可謂宗臣之英也. 若夫治軍旅, 禦寇戎, 謀必臧, 戰必勝, 則又勉不及皋遠矣. 道古便佞, 奸以事君, 何父子之不相類也. 贊曰:我宗之英, 曰皋與勉, 才雖不同, 道豈相遠.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6. 구당서 舊唐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3 열전83 (0) | 2025.01.25 |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2 열전82 (0) | 2025.01.24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30 열전80 (0) | 2025.01.22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9 열전79 (0) | 2025.01.21 |
[구당서舊唐書] 권128 열전78 (0) | 2025.01.20 |